电子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

电子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范文1

教育部近日公布,今年全国730余所高校共计新调整普通本科专业1662个。统计发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对外汉语、动画、软件工程、艺术设计、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网络工程、日语、市场营销、学前教育、应用化学等12个专业有几十所高校同时新增,成为热门专业。其中,共有39所高校新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32所高校同时新增对外汉语、动画两个专业,30所高校同时新增软件工程专业。

所谓的新增专业,并不是说这些专业是新“诞生”的,大多数专业事实上早就开始招生。之所以是“新增”,只是相对于获准招生的高校而言,即这些专业在这些高校是首次招生。高校一般是看好专业的就业前景才申请增设。

不过今天热门的专业,虽然有着较好的就业前景,但受市场供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将来未必就能继续保持就业优势。作为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选择专业时,应对高校新增专业尤其是新增的热门专业多加了解。现在高校争相开设的热门专业,将来就业是否顺畅既取决于4年后市场的需求,也会受到高校自身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生个人对该专业及职业的认同度的影响。

我国高校首次开设的7个新专业

经教育部批准,今年在全国高校首次开设并招生的新专业共有7个。

其中,古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它可以为石油天然气、煤炭能源勘探开发提供重要支持。开设古生物学专业的高校是北京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在原来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上,新设立了地球环境利学本科专业。

电波传播与天线专业是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国防建设发展需要所设立的新专业。

大连海事大学根据国际海事组织海员证颁发的业务需要,开设了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此外,为改变我国救助打捞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学校还开设了救助打捞工程专业。

为了在当前多变的经济社会中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今年暨南大学新开设了应急管理本科专业。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在与国外合作办学中增加了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

高校学科评估排名公布

教育部学位中心2007年至2009年全国学科评估结果近日公布,本次评估排名结果可为学生选报学科、专业提供参考。

在此次全国~级学科评估中,中南大学共有25个一级学科参加评估,入围前十名的一级学科有12个。其中基础医学排名全国第一,冶金工程、矿业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二,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其他进入前十名的学科分别是测绘科学与技术(第五名)、心理学(第七名)、药学(第七名)、交通运输工程(第七名)、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第八名)、土木工程(第九名)、临床医学(第九名)、管理科学与工程(第十名)。

湖南大学的机械工程排名第十,建筑学排名第十,土木工程排名第七。

湖南农业大学的作物学排名第六,园艺学排名第九。

国防科技大学多门学科跻身前十,如兵器科学与技术排名第八,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排名第五,系统科学排名第四,光学工程排名第四。

教育专家指出,对大学进行综合实力的评估与排名很复杂,而从单项指标如一级学科的角度进行评估,则相对客观和切实可行,也较能使人信服。单项指标的排名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校的综合实力,如一所大学有十几个学科都排名前列,则说明该校综合实力较强。

分数达“一本”线可报港大

香港大学召开2009年内地本科生入学计划招生说明会,否认了多家媒体曾报道的“香港的大学不与内地高校抢保送生”的说法,而仍然欢迎保送生报名。今年港大将在内地25个省份招生250~300人,各省市不设名额上限,择优录取。

电子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范文2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课程体系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如何以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政策为指针,围绕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技术创新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问题,是新形势下一项紧迫任务,对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集合各方力量共同完成。本文仅就其中带根本性的课程体系问题进行探讨,旨在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1从国家专业目录调整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置

国家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以后,电气信息类的专业范围不断拓展,涵盖了通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各个领域的多个学科,形成诸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新的专业格局。

2从招生与就业分配形势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

如今,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招生与就业分配成为衡量一所学校、一个专业“热门”程度的晴雨表。招生与就业分配又被看成是一个跷跷板的两端,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通过社会发展需求来调节。从高考招生录取来看,由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名字响亮,近年来成为热门专业,造成许多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部分地区生源甚至好过传统热门的通信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促使该专业的规模逐年攀升。招生规模的急增,对今后的分配就业造成了巨大压力。因此,近几年来,这些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看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目前就处于这种境地。相比之下,同属于“电气信息类”的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具有明显的择业优势。他们在应聘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出自己专业主干课程及专业特色,如通信原理、通信系统、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程控交换,等等。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回答,却难以令人信服,所学的无非也是以上这些课程(大多是为了择业而选修的课程),或者是一些与其他专业的嫁接课程。可以说得稍微具体一些的,可能只有数字信号处理,语音处理、图像处理、视频处理等几门,它们大多也是通信工程或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或者本身就是通信工程或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3从国内外著名高校办学特色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

国外发达国家的诸多高校均早已设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并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已经很成熟。国内许多著名高校(如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也设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及相应的系列课程,并注重课程体系与专业、学科建设相结合,本科专业、硕士点学科、博士点学科及博士后流动站等协同发展,形成一个合理的层次结构,相互促进,使得这些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各具特色。

4改革与探索

4.1改革的初步成效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是一所以电气信息类专业为重点的多科性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995年设立于电子信息分院(现在的通信与信息工程系),是国家管理的本科专业,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招生。该专业自1996年招生以来,已毕业三届(2000届、2001届、2002届)约200名本科生,现有在校生(99级、2000级、2001级)约600人,近两年(如2002级、2003级)将以每年约200人的速度递增,规模不断扩大。几年来,为了办好该专业,学院有关专家教授、历届系领导以及教研室基层教师进行了多次研讨,制订出现有的教学大纲和专业规划,使该专业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其成果可概括为“四三二一模式”,即四个方向、三年打通、两个重点、一条原则。所谓“四个方向”是指,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将主干课程分成四个限选方向,即通信网络、信息传输、网络信息、电子工程等,各方向又设有相应的系列课程。

4.2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通过几年来的专业建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初具规模和特点。能取得如此成绩,离不开学院各级领导及有关专家的支持和关心,也凝聚着信息工程教研室全体教师长期不懈共同努力的心血――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申报、筹建,发展规划制订、师资队伍培养,直至网络信息方向系列课程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等等。

5结束语

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相比,我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于开办历史不长,课程体系不够完备,专业特色尚不明显。如何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使本专业办出特色,仍面临着不断改革和创新问题。这也正是需要我们仔细研究和探索的一个课题。近年来,我们申报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分别于2001年和2002列入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我们坚信,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办学经验,结合我校学科、专业方向及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从课程体系建设入手,坚持长期不懈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及其它方面的改革,可望使本专业上一个新台阶,在全国高校中具有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电子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范文3

【关键词】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学生就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社会的热点问题,尤其在社会就业问题越发严峻的今天。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其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式。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的着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关系着独立学院的长久发展,而专业设置又反过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情况。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合理构建专业的体系,对独立学院进一步发展和建设,乃至生存都有着重要意义。通过研究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学生就业状况,可以深化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模式改革,通过优化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高校扩招决策出台,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中国高等教育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据教育部的消息显示:2008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559 万人,待业毕业生75.6万人;2009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11 万,待业毕业生100万人左右;2010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30 万,待业毕业生171万人左右;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60 万,待业毕业生57万人左右;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80 万,待业毕业生100万人左右;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99 万,待业毕业生144万人左右。这些数据表明,高校毕业生的绝对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是一些独立学院的就业率数据显示的就业情况却颇为乐观,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08年—2013年就业率

院 系 本科专业 08年专业签约率 09年专业签约率 10年专业签约率 11年专业签约率 12年专业签约率 13年专业签约率

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 96.52% 92.04% 98.70% 100.00% 99.07% 100.00%

电子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98.53% 90.18% 97.44% 100.00% 99.10% 100.00%

电子信息工程 92.00% 90.52% 97.37% 99.15% 100.00% 99.12%

管理工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92.93% 77.03% 97.33% 94.87% 86.67% 89.77%

电子商务 92.19% 82.86% 95.56% 91.89% 88.57% 85.14%

工商管理 81.58% 95.37% 99.07% 100.00% 94.81%

市场营销 90.48% 98.41% 94.44% 87.88% 97.01%

物流管理 97.01%

机械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91.55% 98.04% 100.00% 95.65% 99.33% 97.93%

工业设计 92.59% 97.67% 98.15% 85.19% 100.00% 91.67%

计算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8.00% 97.22% 91.96% 99.09% 94.86% 95.92%

软件工程 91.96% 93.94% 99.03% 95.59% 96.55% 94.44%

网络工程 100.00% 89.77%

财 经 国际经济与贸易 92.96% 96.40% 96.43% 97.44% 100.00% 99.34%

金融学 58.54% 100.00% 97.53% 98.75% 98.78% 95.28%

会计 会计学 99.11% 100.00% 99.26% 98.41% 100.00% 96.53%

财务管理 97.59% 98.77% 99.22% 91.67%

自动控制 自动化 91.67% 68.60% 96.19% 97.00% 99.02% 100.00%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82.67% 76.06% 85.00% 93.97% 98.70% 98.71%

外国语 英语 82.61% 89.83% 89.57% 94.87% 93.16% 92.24%

新闻出版系 印刷工程 95.31% 96.30%

生命信息与仪器工程系 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 95.77%

民办本科合计 91.38% 90.06% 95.86% 97.02% 97.00% 95.76%

从表中可以看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08到2013年就业率都在90%以上,有些专业,比如金融、会计、通信、电子等专业在一些年份就业率甚至达到了100%。这是因为: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着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也是目前社会广泛需求的人才类型。独立学院特别强调毕业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的教学定位是在培养知识应用性人才。所以在培养人才方面,不但要使学生打好理论基础,更要有实践能力;独立学院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同时独立学院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优越,在就业方面也有很大比较优势。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社会需求与就业为导向,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能够适应为浙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基础支持扎实,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

然而,通过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虽然数据显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所开设的专业都有较高的就业率,但是,就业率高并不一定代表就业质量好,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着重考查用人的综合素质,招聘时首要考虑的是实践经验和道德品质等因素,同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等。但是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既不能像高职生那样直接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又不能像普通本科生那样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过硬的个人素质。这一就业现状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独立学院社会认同度较低,部分毕业生自身择业观念存在问题,更重要的一点是一些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

二、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现状的分析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直接决定着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状况。在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中,最重要也最迫切要解决的就是学校的专业设置问题。由表中可以看出:2009年比2008年增加了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2010年比2009年增加了财务管理专业,2012年比2011年增加了网络工程和印刷工程专业,2013年比2012年增加了物流管理和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专业。这些新增的专业都是近年来社会上比较热门的,比较好就业的专业。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代表的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有以下特点:

(一)独立学院缺乏自身特色专业

独立学院专业一般是在申办高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办学成本等原因,独立学院的发展也离不开“母体”的支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也不例外,信息工程学院设置的专业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母体”的专业雷同现象较为严重,信息工程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与“母体”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信息工程学院单独设置的专业很少,在专业设置上依附于母体高校,只是在母体高校原来的基础上减少了一部分专业,仅仅把规模缩小了,基本上是母体学校专业设置的“压缩版”或“袖珍版”。

重复设置“母体”高校热门、优势专业是独立学院创办之初的必然选择,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独立学院的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和高起点、高层次办学。但是这种不顾自身生源的特点,不顾市场的需求,重复设置热门、优势专业,而且在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上没有自身特点,盲目照搬“母体”高校的热门学科专业设置的做法,极有可能造成某类专业人才的过剩,造成独立学院与“母体”大学抢占就业资源,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独立学院办出特色,在竞争中获得长远而稳定的发展。而且,独立学院设置与母体高校相同专业,势必造成与母体高校相关专业学院在教育资源以及招生计划等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容易造成独立学院与“母体”大学抢占就业资源,这种专业设置方向的同质性,不利于独立学院形成学科和专业特色,也不利于独立学院自身优势专业的发展。

(二)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市场功利化严重

通过表中可以看出,信息工程学院设置了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等社会热门专业。专业设置偏重于社会热门专业,功利化严重,使其与市场需求脱节。

独立学院由于收取高额收费,面向市场办学,因此在专业设置上,普遍重视市场的导向性作用,这确实有利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但需注意的是,市场只是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之一,过分强调这一因素容易催生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的功利主义倾向。一些独立学院面对市场的冲击,捕捉到人才市场的信息,未经充分论证,一哄而上,导致学生尚未毕业,热门专业就已变成了冷门专业,限于被动。何况,如果所有的独立学院专业设置都从眼前利益出发,势必导致专业设置重复,这种“短视”行为,极易为学生的未来就业留下隐患,容易造成结构性失业。因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行业变动性的加快,高校里专业设置也面临一个“生命周期”的问题,人才市场对人的规格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量外部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不断变化,如果学校对人才市场的变化跟踪调查不够,反映不够灵敏,不适时调整专业,势必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三、独立学校本科专业设置问题的成因

(一)深刻历史渊源

独立学院创立伊始,就是为了服务于申办高校扩招的需要,因此专业与“母体”高校雷同。独立学院成立之初,依托母体而建,依附母体高校的师资力量办学,办学目标服务于申办高校的整体利益,创办独立学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扩招的问题;独立学院不具有独立的办学主体资格,母体高校不仅是独立学院的申办者,也是独立学院的管理者和实际上的拥有者,独立学院不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的资格;独立学院办学条件不能支撑其独力运行,母体高校是独立学院师资来源的主渠道,学科专业设置以“克隆”母体高校为普遍特征,独立学院的专业开设完全依托母体高校,母体高校有什么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独立学院也开设什么学科、什么专业,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现在。

(二)独立学院办学定位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独立学院发展的过渡期,独立学院开始转变办学方向,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作为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学型学院,独立学院的基础性学科比较薄弱,为了生存,许多独立学院争办短线专业、热门专业、低成本专业,尽管避免了与“母体”高校的恶性竞争,却导致了独立学院之间办学方向的严重趋同。据统计,全国三百多所独立学院中有75%开设了英语专业,71%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62%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电子信息工程、法学、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等热门专业的独立学院也超过了40%。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也开设了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等热门专业。因此,如何打造办学特色,是新时期独立学院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政策法规因素

从国家宏观政策来说,对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的扶持力度不够。从2004年教育部进行各独立学院专业备案后,没有针对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制定规范及实施意见,各省市对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有不同的规定。目前,国家为了确保教育质量,要求独立学院必须单独申报新专业,即使该专业是母体学校现有的专业,这一规定本来是有利于独立学院自主设置专业,自主办学。但是,各地教育部门在审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时,又强调独立学院设置的专业必须是母体学校现有的专业,独立学院申报母体学校未设置的专业往往得不到批准,这又严重阻碍了独立学院专业发展与建设,使独立学院只能依托母体学校进行专业设置。

四、优化独立学院专业设置

独立学院最终的出路是向民办普通高校转型,这既是国家宏观政策的价值导向,也是多数独立学院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独立学院专业的优化设置,也应围绕这个大前提,要以普通高校标准设置指导转型工作,通过研究地方经济、社会的需要,把握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提前对人才需求进行分析与预测,只有这样,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才能走出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创出自己的专业品牌。

(一)逐步脱离母体,培养自己的特色专业

独立学院应充分发挥依托母体的办学优势,利用“母体”高校学科性学院的教学、科研、师资、实验设备等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学科与专业共建;同时独立学院在整合或利用母体学校基础性学科资源的基础上,要努力培植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独立学院目前专业建设重点不是申办新专业,而是削减或调整现有专业,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现状、师资队伍、社会发展情况对现有专业进行梳理,在一些相似、相近专业之间,可以调整归并这些专业的教学计划,改变母体学校有什么专业,独立学院就开设什么专业的现状,建设新专业是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应坚持的方向。完善独立学院专业培养方案,根据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来制定独立学院各专业的培养方案。

“母体”高校要鼓励独立学院走“错位”发展之路,形成自身的专业定位与专业结构,与“母体”高校的专业实现互补与共赢,同时,要根据培养目标制订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计划,使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弹性与个性。

(二)独立学院办学定位改进

独立学院在向一般普通民办高校过渡的过程中,办学定位应向普通大学靠拢,办学定位应由培养应用型人才想培养应用型、研究型、应用研究型人才过渡。现代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全方位的知识,包括社会、经济管理和人文知识,以便适应工作岗位的全方位要求。独立学院在设置或调整专业时,可增开各种专业的公选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修改课程大纲,在课程考核方面,实现多样化的考核形式,而不仅仅以期末考试为考核形式,旨在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技能,以便将来能尽快胜任工作;把非学业因素的评价列为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尤其是品德,这不仅仅是用人单位招聘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更是一个人为人的标准。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要具有前瞻性,要能够紧跟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要有优越性,即要有特色专业,该专业要比其他高校更有竞争力,能够使本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好的成才预期和就业前景,鉴于独立学院各方面资源有限,可以利用不同的专业方向,将专业细化,找到适合自己的特色专业方向,从而办出高水平的专业。

(三)国家、学校、独立学院要转变办学思路

国家要放开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限制。根据教育部精神,“母体”高校应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及教学质量负有指导、监控职责,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应加强对信息工程学院自主设置专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对信息工程学院的教学及教学质量要监督指导。信息工程学院的专业设置一方面要充分借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专业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根据生源特点、师资力量、区域经济发展来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逐步发展自身的专业的师资、实验设备、专业培养方案等。独立学院学生基本上作为“三本”学生录取,“三本”学生普遍具有思维活跃,但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且理论基础不扎实的特点,因此培养方案要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要适当把握,加强应用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要考虑到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任务安排要详尽,切实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文献类型标识:专著M;期刊文章J;论文集C;报纸文章N;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

[1]文志杰.独立学院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理论研究.2013年第13期.

[2]纪武昌,杨金花.独立学院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

[3]沈立宏.以招生就业为导向的独立学院专业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5月第32卷第5期.

电子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51-02

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已被社会用作评判其职业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准。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中明确指出:“要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课程体系、考试及评估体系,优化教师队伍,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前教育部部长周济也说过:“职业院校要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转变。”学生的未来职业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很大程度上由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甚至决定着整个设计行业未来的发展。笔者结合在校教学经验及曾就职于一家专业的设计公司任职一年的设计工作经验意识到综合素质对于设计师的重要性。设计师需要掌握科学、哲学、艺术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才能投入到自由的创作中去。广泛的知识积累,是设计师素质培养的基本条件。因此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内涵的探究,构建合理的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及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社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体现当代艺术设计专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毕业之后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当前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当以职业素质为基础,实践能力为核心,操作技能为重点,培养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除了以扎实的科学文化理论为基础,更必须加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操作技能水平,以适应就业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职业学校要培养出既能从事艺术设计又能在第一线具体参与施工和了解市场发展变化的复合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设计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现状

根据本人在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教学几年的经验,分析造成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欠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源水平不同。艺术人才的培养对生源条件要求较高,需具备一定的艺术素质与知识结构,在当今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优秀的生源首选北京、上海的艺术院校;较好的生源选择省级的本科艺术院校;一般的生源选择普通本科院校的艺术系科,剩下来的生源质量可想而知,甚至有些从来没接触过美术设计类的考生也被勉强录入职业院校学习设计,这样一种生源条件制约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加剧了艺术高职教育的困难。

2.专业思想不稳定。部分考生及其家长对高职教育缺乏了解,特别是对高职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不了解,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带有偏见,认为“别无选择才读高职”、“高职学生发展潜力不大”,这样的想法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上学只为混文凭,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动力不足。

3.高职院校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还未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有些院校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并没有相应的课程体系相支撑,目标与过程缺乏相应的链接。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针对性、课程结构之间的关联性与互补性缺乏有效的互动支撑。在课程安排上,往往只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侧重于实际操作,普遍注重软件操作,造成学生对电脑的过分依赖,思维僵化,对于艺术设计能力与文化修养的培养淡化。

4.硬件设施不足。从教育建设的软、硬件关系来看,硬件是基础。硬件设施不完备,作为软件指标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不能得到促进和保障。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根据教学需要应建设一定数量的工作室、实验室,配备相关的实验设施。而部分高职院校经费有限,在此方面投入不足,硬件配备的短缺造成实习实训无法开展。在这种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脱离社会实践。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提高相对也受到影响。

二、提高高职院校设计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策略

针对以上提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

1.优化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未来设计师的成长有决定性的意义。理论课的设置不仅是把设计观念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达到设计教育的最高目标--培养有思想文化境界,懂得社会和市场经济的高素质设计人才。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可以选择开设一些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等相关的人文社科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设计技能的同时,扩大知识面,提高科学和人文艺术修养,使学生具有向更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潜力。同时,还可以推行设计理论课“选修课”进程,让学生自主选择相关理论学习,扩大知识面和文化素养。另外,教学内容与教材要紧跟社会需求,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不要因循守旧。并且艺术设计不仅仅是样稿设计就能解决,其必然与工艺和材料、生产流程和环节、市场和消费环环相扣。

2.提高师资能力与结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师资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关键。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路子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要逐步实现教师能够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转变,就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和项目的开发,主动到设计单位、企业里兼职参加项目设计,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从生产实践中为学生寻找实践课题。

学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实训基地和社会影响,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创业机制,帮助具有双师素质、能在“产学研”中创造较好效益的教师先富起来。

3.加大“赛训结合”项目教学力度。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后可以要求学生在一定学时内设计制作一个和课程相对应的、以竞赛项目为主题的综合设计任务,从中直接选送优秀作品参加省大学生多媒体竞赛。整个设计制作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的职业能力,还可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及创造性思维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赛训结合”项目教学是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4.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设计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设计,这要求学生们要更多地关注、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将其内涵化为修养融入其设计作品中,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发扬民族精粹,让世人对中国有更为立体而深刻的认识,这也是艺术设计教育的重任。

总之,设计是为人的设计,是为社会的设计,高职院校设计教育是培养服务于社会的设计人才。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有效的培养模式以及用正确的方法激励起培养者积极性的措施,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使设计职业教育真正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陈砚,刘琼.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艺术设计(理论),2009,(2):77-78.

[2]梁磊.高职高专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现代企业文化,2009,(6):172-173.

[3]赵庆云.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与市场衔接的探讨与思考[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42-44.

电子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范文5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1]。

 

广大高校教师对当前科技研究及发展方向有深刻理解,在整个国家人才类型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扮演着纽带角色,不但有科研能力还有教书育人的能力,因此在国家科技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国家需要的人才是由高校教师来培养,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应以国家需要为依据,而学校应以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而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以保证国家需要的人才与学校及教育机构培养的人才一致。国家、科技项目、教师和学生这4个环节只有保持协调一致,才能使国家科技稳步快速的向前发展。

 

智能科学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核心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和制高点,涉及自然科学的深层奥秘,触及哲学的基本命题。智能科学技术的研究将对国民经济、社会进步、国家安全生产产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并将为智力革命、知识革命和信息革命建立理论基础,为智能系统的研制提供新概念、新思想、新途径。

 

1国家科技项目中与智能相关的内容

 

国家每年会颁布一些科研项目指南,如863、97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这些项目指南中均包含大量与智能相关的内容。下面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973计划为例加以说明:

 

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2011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包含2项有关智能方面的项目,其中“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重大专项中包含一个“智能海量数据资源中心”课题;“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包含2个有关智能的课题:“移动互联网及业务应用研发”和“物联网及泛在网”。

 

2)973计划。

 

据不完全统计,在2008年到2011年的973计划指南中关于“智能”一词的出现频率如表1所示。

 

从上述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智能”一词的出现次数由1次增加到12次;出现在一级标题的次数由1个增加到3个,出现在二级标题的次数由空白增加到4个。由此不难分析出,智能科学技术在973计划中的比例逐年增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些项目的前期研究以及后续成果的产业化,不可避免地需要更多的智能方面的专业人才。在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建议书中提到,智能科技人才的社会需求占整个信息领域人才需求的1/6左右,而且将不断增长。高校需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2河北省和天津市科技项目与智能相关内容

 

河北工业大学隶属于河北省,坐落于天津市,形成了立足天津面向河北的发展战略,为河北省和天津市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河北省当前正在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进传统产业技术进步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并于2010年3月启动了光伏、风电装备、钢铁节能减排等8个支柱产业的技术路线图的编制工作,河北工业大学承担了其中“河北省风电装备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绘制工作,该路线图为全国首个关于风电的路线图,对我国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2011年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指南为例,该计划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为目标,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高新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化,为天津市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技术支撑。2011年共安排25个专项,与“智能”相关的内容有软件专项中的创意产业关键技术和数据挖掘与信息检索技术;数字技术专项中的智能检测、监控技术研发及应用;可再生能源及能源存储转换专项中的智能电网等。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智能科学技术在河北省和天津市的科技项目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对高校提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3河北工业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自2004年北京大学自主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通过备案以来,先后有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工程大学、西安邮电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南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共17所高校建立了智能科学技术本科专业。

 

河北工业大学在结合自身优势和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逐步合理化;紧跟科技发展新趋势,突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智能化电器、智能化楼宇、智能机器人、智能化机器、智能化物流等方面培养社会急需的特色人才;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相关研究方向,加强该专业的学术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整体教学科研的和谐发展。

 

我们努力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学、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及初步科学研究的训练,使其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在个人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语言和计算机运用能力。

 

4教学内容的思考

 

目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隶属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本学院包括自动化、风能与动力工程和智能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自动化专业作为一个成熟专业,有稳定的社会认可度,其近年的发展受到了无行业背景的限制;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为了满足国家风力发电的强势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具有显著的行业背景,从目前情况看,学生就业前景很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新兴专业,没有固定的行业背景,因此有必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1~2个背景,体现个1~2个特色,以使学生的学习落在实处。

 

我校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拟将智能网络和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作为本科生的学习指向,在相关课程的讲授中以它们作为实例讲解,筹建智能网络的平台,以及利用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实验平台进行相关内容的操作和演示,在课外科技活动中以它们作为选题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作为地方工科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定位于工业过程和实际工程中的智能控制与智能决策,相对应的核心课程包括智能控制、智能信息处理、复杂系统建模、智能系统、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工程。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课程教学内容的规划,使培养的学生“考研考得上,分配分得出”。

 

1) 智能控制课程在介绍控制理论的同时,通过课内实验和单独学时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对智能网络、风力发电机组等在内的实际系统先进控制方案/方法的实现有较深入了解,并侧重于硬件实现。

 

2) 智能信息处理课程主要介绍经典人工智能、计算智能和其他智能理论,通过方法的介绍和推导,培养学生理论素养,并通过将具体方法代码化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其中可以将风电场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3) 复杂系统建模课程在介绍复杂系统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以及与建模相关问题的同时,着重以复杂网络和风力发电机组为着力点,对这两大类系统的模型进行建立和分析。

 

4) 智能系统课程在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具体应用于某些领域的同时,侧重分析如何应用于智能网络特别是物联网领域,以及如何应用于风力发电领域。

 

5) 智能机器人课程在介绍机器人基本工作原理以及控制方法的同时,加强与实际工程的结合,如自动化仓库等领域。

 

6) 智能工程课程在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具体应用于某个实际工程的同时,着重考虑目前国家急待发展的工程方向。

 

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并基于软硬件的结合与课内课外的配合,学生可对目前体现前沿科技的行业有所熟悉,为进一步的深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5结语

 

前沿性、时代性是大学课程的一大特点。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大大丰富了大学的课程及其内容,也改变了课程设置的技术与方法。

 

通过对前沿科技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学校的教学应针对国家对人才类型的需求而制定,使人才得到相应的供应,保持供求平衡。

电子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范文6

【关键词】学工视角 “专本衔接” 流失率 对策

2010年7月,广西开始实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与高职高专教育衔接(以下简称“专本衔接”)试点工作。《关于在我区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与高职高专教育衔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专本衔接”试点工作,是指符合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组织在校学生,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高校的指导下实施助学辅导,参加高等教育自学本科专业的考试,为高职高专在校生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取得高一层次学历或第二专业学历的机会。“专本衔接”试点工作对于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拓宽就业渠道、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学习型社会均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年来,“专本衔接”因其学习成本低、学习时间短、政策优惠等特点,学生的报名率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大量报名的学生流失,为了究其原因,本文作者从学生工作者的角度制作了一份关于“专本衔接”若干问题的调查问卷,分别对340名2011级学生和280名2012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被抽样的学生中,超过60%的学生报读了或者报读过“专本衔接”课程。而导致学生放弃“专本衔接”的原因分布如下。

一、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承担“专本衔接”的费用

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了“专本衔接”,占到报读人数的42%。尽管“专本衔接”本身的费用并不高,但是报读“专本衔接”的学生要同时负担专科阶段的费用和“专本衔接”报名、考试、论文答辩等费用,种种费用累加下来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二、课程太难,学习难以维系

由于课程太难而放弃“专本衔接”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占到报读人数的30%。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教育周期短,学生需要同时攻读专科阶段课程和“专本衔接”课程,学习压力大,不少学生难以应对难度远远超过专科阶段课程的“专本衔接”课程,为了不浪费时间和金钱,不得不放弃“专本衔接”。

三、学习风气不佳,无心继续深造

“专本衔接”的学生学习难度大,学习强度高,需要比普通同学付出更多的努力,这需要强大的心理支持。如果周围的学习风气不佳,“专本衔接”的学生就必须一面抵制外来的诱惑一面孤军奋战,不少学生因为意志不够坚定而败下阵来,这部分学生占到报读人数的15%。

四、家里已经安排好毕业的出路,无需再提升自己的学历

也有少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环境较好,父母已经安排好毕业后的出路,不担心就业,无需再通过“专本衔接”提升学历,占到报读人数的5%。

五、没有明确目标,缺乏学习动力

尽管“专本衔接”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报名率,但是不得不承认部分学生是“随大流”报名的,因为老师一直在宣传、同学都在报名,其实自己本身并没有计划和目标。这样的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在“专本衔接”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很容易放弃了,这部分学生占报读人数的3%。

尽管“专本衔接”属于教学活动,但是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对学生进行引导、监督、鼓励,明确学生学习目标,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心,减少学生流失率,仍需要学生工作部门的大力配合。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作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对如何降低“专本衔接”学生流失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多为贫困学生创造受资助的机会

据统计,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占40%,特困生在10%~15%之间,且这两个数字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家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正在逐年加大。对于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可以适当向这类学生倾斜。同时,学生工作者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创造勤工助学的机会,既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也能适当减轻学生经济方面的压力。

二、转变“专本衔接”教学方法

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学生工作者,往往能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教务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要联合起来,针对“专本衔接”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灵活转变教学方式,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参与的情况,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为主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与独立学习能力。

三、加强“专本衔接”学风建设

在“专本衔接”流失的学生中,不乏因为课程难难以继续学习和因为学习风气不佳纪律涣散无心再读的,所以,加强“专本衔接”学风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学生工作者可以组织“专本衔接”学生成立专门的自律委员会,负责课堂检查和纪律监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监督和带动自考学生中的落后和消极分子。同时,学生工作者要作为学生和任课教师沟通的桥梁,主动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

四、加大“专本衔接”宣传力度

在调查中,没有报名“专本衔接”的学生和因目标不明确而放弃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因为对“专本衔接”不够了解,因此,让“专本衔接”的宣传更透彻、更全面是很有必要的。可通过专题讲座、开辟宣传专栏等形式,针对学生和家长关心的报名方式、就读形式、修读课程、文凭类型、就业前景等问题作详细讲解,突出“专本衔接”的优势,打消学生和家长的疑虑,让“专本衔接”不再神秘。

五、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针对被家长要求参加“专本衔接”,没有明确目标的这部分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工作者应熟悉国家相关政策和当前就业形势,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学生有目标才有继续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朱向丽.高职院校“专本衔接”工作探索[J].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