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范文1

关键词: 抗战语境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穆旦《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自我” 气质风格

1937年开始的全国大规模抗战使得知识分子的主流语境发生了剧烈变化,抗战成为了诗人们不可回避的母题。“抗战诗的总主题不外是忠于一朝、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对异族的同仇和预言最后的胜利”①,然而艾青和穆旦却同时选择了另一个主题:对土地的关注。相同主题的选择使得两位诗人风格、气质的共同点和差异更加突出,本文以“自我”为切入点,以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和穆旦《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为分析文本,旨在探究抗战语境下艾青、穆旦风格和气质的共同点和差异。

主题的选择显示出了两位诗人区别于一般抗战时期诗人的共同特点:忧郁和深沉。艾青的忧郁是他自己承认的:“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的灵魂不忧郁,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里的农夫不忧郁,是一样的属于天真的一种奢望。”②穆旦的沉郁基本上也是评论家们的共识:“穆旦诗的基本风格是悲观和冷静的。”③“这就是穆旦的沉郁……”④然而评论家们通常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两位诗人忧郁深沉的特点,比如认为艾青的忧郁源于“忧国忧民的强烈情绪的一种必然”⑤,而穆旦的沉郁则源于“理性光芒的睿智”⑥,但是多数人忽略了他们忧郁特点的一个共同表现:对土地民族的、历史的关注。这个共同点可以从两首诗意象的选择上得到体现。两位诗人都选择了寒冷、风、土地、农民这样的意象,这是中国北方农村的典型画面:“风扫着北方的平原”,“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车夫在林间赶着马车,婴孩在屋顶下哭泣。尽管两位诗人在描写时情感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仅是这一幅北方农村寒夜图的选择就表明了两位诗人和抗战时期一般的诗人不同,他们没有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⑦这样应景的呼号,没有让自己的思考完全被抗战、流血所淹没,而是透过了硝烟,把目光投向了广袤的北方平原,厚重的土地象征着历史的延伸,土地上的农民象征着中华民族,他们试图在最典型的中国农民的身上寻找到中国的民族性和历史性。艾青和穆旦相同的主题选择一开始就为他们的抗战诗奠定了民族的、历史的高度,这不仅是他们与一般抗战诗人的区别,而且是进一步分析他们风格、气质差异的基础所在。因此,我们在分析两位诗人风格、气质差异的时候就以“自我”与民族、“自我”与历史为切入点。

“自我”与民族指向了“我”与抽象的本民族的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具体论述之前,先讨论“我”和“我们”两个代词的使用。现代主义之后,“我”在诗歌中的意义呈现出了多义性,在穆旦很多诗中,“我”并不指向诗人自己,所幸,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一诗中,穆旦并未用到“我”这个代词,所以之后的分析不会涉及到“我”的多义性。艾青诗中出现的“我”就是指诗人“自我”。而“我们”一词则有将“我”和本民族其他成员同化的意味。从文本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共出现了7次“我”,仅出现1次“我们”,同时,对应“我”,诗中还出现了3次“你们”。似乎艾青并未把“自我”和中国农民融为一体,艾青和“戴着皮帽”“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的老农民,和“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的小妇至少在身份上有本质区别。他是个知识分子,是个文艺工作者,当时还在“抗日艺术队”当队长。但身份的不同并没有导致艾青与这些典型农民的疏离,相反,艾青正是通过表明自己和这些农民感同身受来体现他和整个民族情感的一致性。“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这样的诗句并不会让人感到艾青和农民的疏离,反而会感到诗人和民族命运休戚相关。与艾青不同,穆旦《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的文本中1次“我”都没有出现,反而出现了7次“我们”,似乎体现出了“自我”和民族很高的融入程度。“他就要长大了,渐渐和我们一样地躺下,一样地打鼾”,“我们的祖先是已经睡了,睡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这样的诗句似乎在说明“我”和中国农民在身份上的一致性。但是纵观这首诗,我们很难辨认出抗战的痕迹,他更多地保留了永恒、思辨这样纯粹的美学的生命,保留了“自我”独立思考的权利,民族更像是被他拿来思考时间和宇宙的一个工具。这并不是否认他对民族的爱,而是这种爱更多的是一种永恒的哲学思辨,而非与之同甘共苦的情感皈依。总的来说,在民族性的问题上,艾青体现出和典型中国农民身份的区别和情感的一致性;穆旦将自己融入了民族,却疏离了抗战救亡的语境,试图坚持“自我”对纯粹艺术美学的追求。

“自我”与历史则指向了“我”与时间的关系。艾青的诗中并没有太多时间感,但是他却能看清战争和中国农民的一些本质。“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他不仅看到了“战争的路给谁走是最艰苦”⑧,而且看到了“只有他们才会真的走到战争的尽头,才会真的从自己的手里建造起和平――真的和平,而不是妥协,不是屈服,不是投降,不是挂白旗的和平”⑨。这样的领悟无疑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战争如何残酷,在历史中最有韧性的永远是中国的农民,他们坚韧、勤劳,能够抵御所有历史的侵袭。艾青抓住了历史中不变的东西――中国农民的韧性,并以此与历史相抗衡。相比较而言,穆旦对于历史的感觉则复杂得多,他诗中的人物都带有历史感,“谁家的儿郎吓哭了,哇――呜――呜――从屋顶传过屋顶。”“火熄了么?红的炭火拨灭了么?一个声音说。”这些片段都没有出现具体的人物,就像是历史的一页剪影,甚至带有后现代的解构和碎片痕迹。“他就要长大了,渐渐和我们一样地躺下,一样地打鼾。”“我们的祖先是已经睡了,睡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在这些叙述中,穆旦致力于寻找“自我”和历史的连结点,他没有作果决的断言,而是试图在生生不息的生命历程中找到那些隐藏在“他们走来又走去”的表象之后的历史本质,因为“历史的本质重心……既不在过去之事中,也不在今天以及今天与过去之事的‘联系’中,而是在生存的本真演历中”⑩。至于这种本质是什么,穆旦并没有明确指出,似乎归结到了生命在历史中的永恒的悲哀感。这种悲哀贯穿了穆旦大多数的诗作,甚至侵入到穆旦的爱国情怀里,诗人对民族命运的忧愁和对生命永恒悲哀感的体验融为了一体。总而言之,在历史性的问题上,艾青贵在发现了中国农民在历史面前厚重的韧性,穆旦则深发出了生命永恒的悲哀感。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抗战语境给了诗人们相似的创作母题,艾青和穆旦的题材选择体现出了他们高于一般诗人的深沉和厚重。尽管他们都把目光投向了土地,但是体现出的“自我”却具备不同的气质风格。艾青在情感上与国家、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体现出了宽广的民族性;穆旦却更愿意用哲学思辨的方式关切国家民族的命运,而且无论在何时,他都保持了“自我”对纯粹艺术美学的坚持。

注释:

①语出朱自清,杜运燮,周与良,李方,张同道,余世存.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6.

②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12.

③杜运燮,周与良,李方,张同道,余世存.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5.

④同上:13.

⑤骆寒超.艾青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138.

⑥杜运燮,周与良,李方,张同道,余世存.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7.

⑦臧克家.臧克家诗选.香港港青出版社,1978.

⑧⑨艾青.为了胜利――三年来创作的一个报告.抗战文艺,七卷一期.

⑩海德格尔.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436-437.

参考文献:

[1]杜运燮,周与良,李方,张同道,余世存.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艾青.为了胜利――三年来创作的一个报告.抗战文艺,七卷一期.

[4]骆寒超.艾青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5]臧克家.臧克家诗选.香港港青出版社,1978.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范文2

开场词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晚上好

女: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男:纵横几万里,千古遗韵响彻神州

女:诵读经典诗文,营造书香校园

男: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华夏文明

合:今天,在这国庆到来的前夕,我们欢聚一堂,举办“庆祝国庆暨中华经典诵读晚会”

女: 欢迎各位的到来!我是主持人

男:我是主持人,今天出席晚会的有

女: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出席我们的晚会

男:现在有请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主任为晚会致词

女: 非常感谢主任的致词,接下来我很荣幸地向大家介绍担任本次决赛的评委,他们是

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学生处处长

中文教研组副教授

中文教研组副教授

中文教研组副教授

男:下面宣读本次决赛评分规则,通过初赛、复赛的层层筛选,最终产生了本场决赛的15名选手,他们将分为四个小组,依次当场评分。比赛主要从“诵读内容、诵读能力、舞台形象”三方面进行评分

女:其中诵读内容:要求选自古今中华经典诗文和各地富有人文特色的名人名作,体裁不限,格调健康2分;

男:诵读能力:要求普通话语音准确,语调正确2分;吐字清晰洪亮,节奏韵律恰当,表达流畅,能准确把握作品内涵与风格,感染力强4分,共6分;

女:舞台形象:要求脱稿诵读,衣着得体,仪态大方,精神饱满, 形体语言得当2 分,总分10分。

男:本次比赛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6名;

女:下面有请1号选手 他为我们带来的作品是《 》

男:第一小组的比赛现已告一段落,虽然比赛分数仍在紧张统计中(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仍意犹未尽,不过请稍安勿燥)现在又请 同学为大家带来一曲《 》

女:非常感谢 同学的天籁之音,让我们回归到紧张的比赛中吧!接下来有请第二小组5号选手 ,他为我们带来《 》

男:紧张的比赛告一段落。下面有请教授为此次比赛做点评,大家欢迎。

谢谢教授精彩的点评。

女:下面有请副院长讲话

男:经过紧张的角逐,比赛终于决出了名次,下面我宣布,获得三等奖的是: 请 为他们颁奖;获得二等奖的是: ,请 为他们颁奖;获得一等奖的是: 请 为他们颁奖;

结尾

女:口诵经典传文明

男:腹有诗书气自华

女: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千古传诵

男:长篇小品、时文新诗,推陈出新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优女的民族文化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坚毅的民族精神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合:愿五千年文化瑰宝更加璀璨夺目,愿社会主义文明大放异彩。

男:同学们,今晚的晚会即将落下帷幕,非常感谢今天参赛的选手、演出的同学及全体嘉宾

女:同时向为晚会付出艰辛努力的老师、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男: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庆祝国庆暨中华经典诵读晚会”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女: 再见!

出场顺序表

1、 祈祷

2、 英雄碑颂

3、 再见康桥

4、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5、 安塞腰鼓

6、 我爱这土地

7、 再别康桥

8、 祖国啊,我为你自豪

9、 你是人间四月天

10、 我爱这土地

11、 祖国啊,我可爱的祖国

12、 无歌的金钟花

13、 面向大海 春暖花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范文3

[关键词] 张艺谋;电影音乐;中国元素

张艺谋导演以其执导充满中国乡土气息的电影作品著称,从电影《红高粱》到电影《山楂树之恋》,在张艺谋的电影音乐中时时刻刻充满着极富东方特色的中国元素。从地方民歌的巧妙运用;到筝、埙、唢呐等中国乐器的运用;再到中国戏曲、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以及中国曲式结构的运用,这些元素都铭刻着“中国”符号,为他的电影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民族色彩。

一、地方民歌的运用

《红高粱》这部电影描写的是居住在陕北地区黄土高原的人粗犷豪放和野性不羁的性格,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该片“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张艺谋)这部电影音乐的处理可以说是匠心独运、独树一帜的。该片中音乐与电影主题相辅相成、合二为一,大量陕北民歌、歌谣贯穿影片始终,将黄土地上的高原文化倾诉得淋漓尽致,谱写了一曲返璞归真的狂放之歌。

在“颠轿”这场戏中,响彻云霄的唢呐、锣鼓,声声震耳,将黄土地上高原人的那种粗犷豪放、野性不羁抒发得淋漓尽致。不需要任何的语言对白,纯音乐的表现就足以释放轿夫们浑身的热情和活力,表达出了陕北人的自在和快乐。“九月初九敬酒神”单单由唢呐营造出豪放野性的《酒神曲》,抒写了对感性生命的膜拜和狂野不羁的放纵,并在这种放纵中让人感受到生命不受束缚的自然状态。[1]第一次九儿和“我爷爷”在高粱地里野合之后,黄土地男人用自己毫不修饰的粗犷嗓音送自己女人时的情歌,既是大胆的表白和求爱,也带有一丝黄土地男人征服女人后的胜利的喜悦和一种肆无忌惮。

二、中国乐器的使用

(一)筝

筝是一件具有东方特点的中国乐器。它的音色深厚质朴、灵透柔和、韵味悠长、表现力强,低音部粗犷豪放,高音部慷慨激昂,善于表现慢板、庄重古朴的抒情乐曲。在《山楂树之恋》这部影片的音乐中运用的主要乐器就是筝。利用筝音色质朴、灵透的特点来表现女主人公静秋的纯净、稚嫩、青涩;这对于表现质朴、纯净的东方爱情再合适不过了。从片头音乐中筝的独奏开始,筝的音色就散落在影片中的各个段落。简单的单音弹拨方式避免了过于缠绵悲伤的情绪,通过断奏留出空隙,使影片音乐呈现出“返璞归真”的简单质朴和阳光、青涩,为全剧营造气氛、点明主题。

(二)埙

埙是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是我国古代重要乐器之一。埙的音色低沉、凄凉,善于表现悲切凄惨的音乐。在电影《菊豆》中,女主人公菊豆一出场,伴随的便是古老的民族传统乐器埙的声音,这声音如泣如诉,在影片中时隐时现,时而呜咽、时而平淡,就像一个幽灵飘荡在空中。为了配合压抑、跌宕的剧情和浓烈的画面,音乐的创作结构简单,乐句之间也没有大的跌宕起伏和明亮的音响,但是由于选用中国的民族传统乐器埙作为导音色,使这段主题音乐变得死气沉沉、凄凉哀怨,把剧情所需要的沉重和压抑都准确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准确深刻地揭示了女主人公菊豆凄凉的身世和痛苦的内心情感。

(三)唢呐

又名喇叭,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它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是一种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欢迎,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在电影《红高粱》的音乐中,大量使用了唢呐这种乐器。在影片的一开头,九儿坐在红轿子里出嫁的场面,用响彻云霄的唢呐,将黄土高原人的粗犷豪放、野性不羁抒发得淋漓尽致。强悍、质朴的轿夫们随着欢快喜庆的唢呐声一起一伏地走来,热闹的民俗场面在民族乐器唢呐的伴奏下,将欢喜与悲伤、明快欢乐的民俗场面与悲剧的人物命运形成鲜明对比,片中人物“我爷爷我奶奶”的形象及精明、强悍、坚毅的性格映入观众的脑海,经久不衰。

唢呐这一中国元素的乐器的使用,在深化影片的主题、彰显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观众产生共鸣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琵琶

被称为“民乐之王”,属拨弦类弦鸣乐器。琵琶发声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类乐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质清脆明亮。它音域广阔、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透过一个纯朴、天真的乡村少年唐水生的眼睛,叙述了身为30年代上海滩当红歌舞皇后小金宝这个悲剧性的人物形象。被侮辱被损害,靠出卖色相、技艺,依傍黑社会老大为生。尽管如此,从影片的主题音乐中能够探析出其内质仍有向善与渴望真情的一面。影片主题音乐根据片中的同名童谣改编而成,只是在节奏上稍加变化,并同时选用琵琶这一民族乐器独奏的形式加以表现,纯净古朴的琵琶声传达出了女主人公小金宝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五)笛子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采用散文诗式的手法,以儿子为叙事视角,向观众讲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但是,让我们记忆更深刻的还是那宁静透明的田野、绚烂艳丽的秋色和大雪皑皑的冬日,还有那纯净、灵透的笛声;在这样童话般美丽的世界里,配上父亲与母亲之间朦胧滋生的爱情,加之时刻围绕在父亲与母亲周围的笛声,为观众编织了一个童话般纯净的爱情故事,给人一种全新的纯净如水般的感受。影片中的大红棉袄、青花瓷碗还有民族乐器笛子等浓郁的“中国风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中国戏曲的巧妙运用

(一)秦腔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是相当古老的剧种。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片中的音乐极富地方特色,采用了秦腔的基调,每次秋菊出门告状,便响起一句“走――哇……”这种幽默的音乐营造出电影的喜剧氛围,而且具有表明告状次数的作用。直至影片结束时,又响起了同样的音乐。秦腔那高亢而苍凉的腔调极具感染力,把每一次秋菊的出门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避免了单调和沉闷。这种音乐虽然舞台味很浓,但运用到影片中,非但没有削弱纪实性,反而与陕西方言以及生活实景水融,加强了影片的整体感。

在《活着》这部电影音乐中,以秦腔的曲调为主要表现元素,为电影画面铺垫、渲染气氛增添色彩,让观众从苍茫凄凉的秦腔曲调中感受影片中人物命运的悲剧色彩。[2]

(二)京剧

又称“皮黄”,它形成于北京,被称为中国的“国粹”,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音乐中,始终伴有女声京剧的唱腔,唱腔凄切悲凉。用音乐寓示着,在陈府这深宅大院里面,女人的命运周而复始都是很悲惨的,大太太被冷落;二太太表面和善可信,对人关心体贴,实质脚底使绊,心狠手辣,诡计多端;三太太表面霸道厉害,对人自私苛刻,实质暗里不会使坏,心直口快,几个姨太太为得到陈老爷的宠爱,屋前高悬红灯笼争风吃醋,都使出看家本领和浑身解数、不择手段地明争暗斗,无不用尽其极,最后死的死,疯的疯。用女声合唱和京剧的唱腔,来营造这样的氛围,这种女声京剧唱腔的运用是一种全新的思路,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表现效果。[3]

四、民族五声调式的应用

影片《山楂树之恋》的主题音乐采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写成,从调式的宫音开始,最后落在徵音上。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以表现曲调为主,属单音音乐体系,特别留意发挥旋律进行时所能产生的各种变化,以丰富单音的内容,通过对单音加以艺术处理,使音乐的线条得以修饰。在这部影片的主题音乐中使用这一调式,主要利用它内敛、细腻、不张扬和充满中国特色的特点,从而更加贴切地将剧情中东方爱情“含蓄”的表达方式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影片中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两个主人公不敢拉手、不敢约会,若即若离、欲说还休,羞羞答答地传递着爱情。

五、超常规的配器使用

纵观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可以看出,在他执导影片的音乐中,配器的手法总是刻意创新的。他总是努力探求民族风格和现代审美统一、传统手法和现代技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他一直追求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他的每部电影音乐都力图不走别人的路,力图找到一个新的切入点,在创作理念上用一种逆向思维,那就是超常规的构思,超常规的乐队。

在影片《山楂树之恋》中,音乐的配器非常独特,因为它绝大部分的音乐都只使用了很少的几件乐器,直到影片的结尾才加进了乐队的演奏。这样的做法让我们耳目一新。钢琴是源自西洋古典音乐中的一种键盘乐器,素有乐器之王的美称。古筝是一件具有东方特点的中国乐器,它的音色深厚质朴、韵味深长。在主题表现史上最纯净的爱情时,需要的是简单、质朴、纯净的音乐,张艺谋导演大胆地同时运用了钢琴和古筝这两件毫不相干的乐器。用钢琴辅助古筝,同样采用单音敲击的弹奏方法,通过断奏留出空隙,来表现张艺谋导演追求的阳光与青涩、纯净与质朴。

电影《红高粱》的音乐素材取自于中国陕北农村,为突出民族、地域特点,影片人物的狂放和自由追求,在配器上做了大胆处理,严格地讲是有点离经叛道。采用20支唢呐、四支民族笙和一架大鼓,制造出一种冲击力,营造出一种强烈的震撼人心的霸气,那种狂放的气势把影片人物炽热的情感推到了极致。《红高粱》这种乐队的编制,这种音乐的构思,就是张艺谋的中国电影,一种逆向思维的尝试。[2]

张艺谋导演的家乡在中国陕西西安,这是一方充满生命活力的热土,至今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形成它独特的民族风情,风俗习惯和地域文化。由于张艺谋导演从小就受到这些民俗文化的熏陶,所以他的电影作品深深植根于中国这片传统的文化沃土,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华民族审美习惯的影响。他的电影音乐中大量中国元素的运用,使他的电影作品独具东方特色,同时为他在世界电影节上屡次获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也因此被誉为全世界十大杰出导演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娜,赵一娜.张艺谋电影音乐之我见[J].电影文学,2011(08).

[2] 芮艳.浅析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特征[J].电影文学,2009(11).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范文4

勃勃生机造句

1、想法正是心智由静到动的转化过程中,绽放出的勃勃生机。

2、牡丹的叶子鲜有,叶子是深绿色。叶子的形状非常独特,它的叶子分为三瓣,在三瓣中的一小瓣又在顶头分为三份。像是举着大手的护花使者。花朵有的叶的衬托,便更加生机勃勃。

3、这些舞剧、音乐更具有崭新的鲜明的民族个性,显示着音乐创作的勃勃生机。

4、一个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爱好的那人一定会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

5、春天,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河水上面的冰在温暖的阳光的照射下融化了,河两岸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小朋友们可以在河边采野花、捉迷藏,十分有趣。

6、我看到风霜雨雪袭击下依然发芽、生长且充满勃勃生机的生命。

7、我想这就是我想要的春天吧。永远生机勃勃,永远活力四射。每天都是一个开始,每天都是一个起点,不用操心遥远遥远的未来,不去挂念很多很多琐事。春天就该是一张白纸,干净;春天就该有一份心情,简单。

8、如果天空不是蓝色的,我希望它可以是绿色的,因为那是希望的颜色,那是生命的勃勃生机。

9、舞草龙是南澳渔民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舞龙者的豪气、观舞者的热烈,构成了一幅宏大的,生机勃勃、万众欢腾的画面。

10、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11、竹子的生命力很强。山岩上、乱石旁,都有它的身影。即使在凛冽的寒冬,竹子都生机勃勃、翠欲滴。所以,它和松树、腊梅被人们称为岁寒三友。

12、原来你跟着春姑娘一起来到大地,哦!春雨呀。使大地生机勃勃,散发着清新的气息。灵巧的手,拔动着人们心弦,拔动着人们美好的希望。

13、寒假过后,新学期开始了,校园里满园春*,一片生机勃勃。

14、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不畏寒风,亭亭玉立的一排排柏树。在校园的走廊两旁,闪动着一个个绿色的身影。在寒冷的冬天里,柏树还是那样浓郁苍翠生机勃勃。

15、春天到了,大地出现了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

16、这是六月的一天,是剪毛季节的,大自然一派生机勃勃,光彩夺目,连最贫瘠的牧草地也是如此。

17、有人爱春天,那是因为她花如海,柳如烟;有人爱夏天,那是因为她生机勃勃,绿如墨染;有人爱冬天,那是因为她冰封雪漫,气象万千。而我对秋天独有钟情,衷心赞美。

18、但我想说,尽管所有人都强调过去十年国政府“看得见的手”对经济的强力干预,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中国的民营经济同样也是生机勃勃。

19、春雷一响通地气,惊醒万物百花开,蝶舞蜂飞春光美,桃红柳绿骄阳艳,生机勃勃春意浓,惊蛰到,愿君开心伴左右,笑口常开好运连,惊蛰快乐!

20、远远地眺望,草地上有团团白云在蠕动,原来这是牧场的羊群,一只只白生生的,肥壮可爱,使草原更加生机勃勃。

21、今天我来到了风闻中美丽的未名湖畔,随意到处一望,便发现湖畔绿草生机勃勃,湖中水面水平如镜,风景琳琅满目,让我看的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22、爸爸种的花草都散发着勃勃生机,好一副春天的美丽图画!

23、摘要:城市的夜晚由于城市的亮化而格外美丽,市民的出行为夜幕下的城市带来勃勃生机。

24、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它让春风吹醒大地上所有的花草树木唤发出光彩。牡丹花也一样唤发出了光彩,五颜六色的牡丹花有红的、有白的、有粉红的、有紫的等等。人们观赏的方式各种各样:有的人用照像机把牡丹花拍下来,有的人用眼睛观赏牡丹花,有的人用画笔把牡丹花画下来,我用铅笔写下了这篇观赏牡丹花的作文。

25、阳光明媚,普照的阳光洒落在万物的身上,使一切变得生机勃勃。不经意眼光扫到了那片草地。草尖已露出苍老的黄色,仿佛预示着他生命的枯竭。静观沃土草盛草衰,随想人生潮起潮落,不觉心里沉重了几番。

26、我赞美坚贞的松柏,我赞美勇斗西风的篱菊,我赞美莲花的傲视污泥,但我更赞美梅花的傲雪怒放。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风雪,傲然挺立在寒风之中。在雪中怒放的梅花,是那么鲜艳迷人。

27、六月的日子是明亮的,早晨刚起来,觉得一切都是静默的,天籁轻响。太阳出来的时候,小区的花草都带着露珠,显得绿意盎然,在阳光下生机勃勃。仰望天空,大片大片的云朵。

28、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这块有着4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29、温暖是在一个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季,和轻飞的蝴蝶,新生的花草,漂浮的白云,宽阔的蓝天,还有林间潺潺的小溪做游戏,他们在此刻不是单纯的植物、动物、而是代表着快乐与温暖的精灵。

30、我们伟大的祖国生机勃勃,蒸蒸日上。

31、可以想象,在机械设备加工行业普遍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国内推行这一理念,将会对我国机械设备加工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32、我喜欢春季,爱它的温暖,爱它的生机勃勃。我喜欢夏季,爱它的烈日,爱它的风和日丽。我喜欢秋季,爱它的凉爽,爱它的硕果累累。我喜欢冬季,爱它的银毯,爱它的“杨花”漫天。

33、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34、嫩绿的柳叶伴着桃花的香味,在微风中摇曳,小草也在缀满野花的绿茵上翩翩起舞,春天展现出它的勃勃生机,悄悄的临近。

35、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给中国传统教育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

36、连片的蟹滩为盘锦生态增添了勃勃生机。

37、春风里桃花红,杏花白,柳叶青,到处生机勃勃,春风把春意插在了人们的心里,你看:风雪无情人有情团结抗击暴风雪的场景是多么动人,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生产是多么及时,一年之计在。

38、盼望着,盼望着,春雨到了。绿色的雨水密密的斜织着,它一下一场就是两天两夜,可别恼,细得像牛毛,像花针,像蚕丝。给干渴了一个冬天的植物带来了一片生机勃勃。

39、韩国国内创造的经济财富促进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中产阶层,他们最终要求举行自由选举、成立一个向人民负责的民主政府。

40、年轻的向日葵集团经过2004年2005年近两年的整合调整和规划,现已展现出勃勃生机。

41、一个生机勃勃、和平发展的亚洲日益呈现在世人面前。

42、田野上,树林里,湖面上,春风吹过,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43、社会主义和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44、我爱春天。春天万物复苏,小草也越发变得葱绿了,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远处看时感觉嫩绿嫩绿的,而走到近处时,却看不出一点儿绿。这大概就是韩愈所说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吧!

45、可我更赞美那迎雪吐艳,铁骨铮铮的梅花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凛冽的北风,在天寒地冻中,开得那么美丽,股股幽香,沁人心脾。

46、我喜欢早晨生机勃勃的样子。我讨厌晚上。

47、嫩绿的柳叶伴着桃花的香味,在微风中摇曳;小草也在缀满野花的绿茵上翩翩起舞,春天就在这生机勃勃的时候,悄悄临近。

48、三月是一个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季节,三月更是一个讲文明树新风,让雷锋精神吹遍校园每一个角落的季节。

49、春天到了,山上到草长莺飞,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50、在改革开放春风下,古老的苏州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51、春天来了,大地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52、公元之初,就在古希腊晚期哲学像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向自己终点的时候,一个新的哲学形态已经不失时机地出现在这块久受希腊理性文化精神浸润的土地上,并且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很快就成了前者的竞争对手,最终取而代之。

53、夏天的动物是生机勃勃的。小狗热得直喘气;知了热得直叫:“知了,知了!”在树上一动不动;勤劳的小蜜蜂“嗡嗡”地飞来飞去,就像辛勤的园丁在采花粉;蝴蝶张开翅膀在花丛中飞翔,如同一只只小精灵……

54、沿着公路上山,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中,有时还能看到活泼可爱生机勃勃的小蝌蚪呢!

55、位于玉环县的漩门湾观光农业园,一派生机勃勃、青翠盎然的景象。

56、春天来了,一切都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样子。

57、夏天的早上,小草绿油油,花儿绽开了笑脸,高大的树很茂盛,生机勃勃。一群群美丽的小鸟在绿树枝头欢蹦乱跳,叽叽喳喳地唱歌。空气清鲜而又凉爽,还散发着迷人的芬香。

58、我们常常发现,现有体系将人们从一个生机勃勃、互为影响的旅程体验(社会网络)带入一个一成不变的绝路(网站)。

59、他的风格是生机勃勃的、诗意的、雅致的并通常是原创的。

60、春天,春风拂面,让人感觉暖洋洋的,柳树长出了鲜嫩的枝叶,小草也从地底下探出了头,河里的冰早已经解,几条鱼儿在里面游来游去,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样子。

61、石下的小草必须各种生机勃勃啊。

62、五月的西宁更是满目清翠、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郁金香将中国夏都装扮成了花的海洋,郁金香的世界。

63、今天照样是春光明媚,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使人心舒畅,心情畅快。

64、夏天,草木花虫生机勃勃。草坪绿草,竞相拔地,个比谁高;路旁柳树,摇曳枝条,左右扭捏;花坛花儿,你挤我推,抢着炫美;树上知了,扯足嗓门,高唱情歌。

65、我更喜欢夏天的草,喜欢小草那种生机勃勃的绿色。在蓝天白云下,草地上的草厚厚的密密的,就像一大块天然的绿地毯。我真希望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快乐地奔跑,躺在上面美美地睡一觉。

66、北京龙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成立起,就以有序的管理,严谨的发展步骤,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业界享有盛名。

67、春天刚到,万物展现出勃勃生机。

68、夏天,艳阳高照,没有一丝风,蒸笼一般,闷得人透不过气来。可是,田野里的荷花池却开得生机勃勃,在池里,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鱼儿在池里嬉戏着,你追我赶,真开心啊!

69、生命是每个人的财富,世界因有了生命而绚丽多姿,生机勃勃,让我们把握人生中的每分每秒。生命是短暂的,是一去不复返的,人的一生就如白驹过隙,时间不可倒转,我们只能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无限的光彩。

70、春天来了,燕子飞回来了,花儿笑起来了,小河动起来了,鱼群游起来了…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色。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范文5

我国古典散文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古诗一样在古代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历史上也涌现出很多大散文家,汉代的杨雄、司马迁、张衡、贾谊,魏晋南北朝的建安七子、陶渊明以及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等等,这些人在古代散文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早在秦汉时期散文就开始形成了,并产生叙事以及议论两种形式。到南北朝时期散文得到进一步发展,哲理政论等等形式的散文体层出不穷,散文家也是数不胜数。唐宋年间散文到了一个更加繁荣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描写景物进而来表现作者内心世界的散文作品有很多,比如大家熟知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等等。到了明朝,又出现了市井民众所喜爱的适情作品。我们现代的散文都是以古代的散文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虽然格式上没有以前没那么严格,但是,在散文的形式上大都和古代散文相似。现代的散文依旧和古代散文一样语言优美、意境深邃、情感至真。现代散文有时为了读得更加流畅也会力求押韵,这都是古代散文对现代散文的影响。现代 文是古代散文的发展和继承,摒去了格式的枷锁,继承了其优美的语言和特有的表达方式,最终形成现在的散文。

二、古典小说对现代小说的深远影响

在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影响的几个表现中,古典小说对现代小说的影响是最明显的。诸如鲁迅将《儒林外史》这部作品的讽刺艺术应用到自己的小说中,可以说时时可见。在《故事新编》这部小说中,鲁迅应用了大量的历史传说,以及古代神话,也就对古典小说因素的借鉴。同时,鲁迅的小说还有一个行文简洁的特点,这也是对传神写意的良好借鉴。在鲁迅之后,便出现了诸如郁达夫、孙犁等抒情小说家。这些抒情小说作品在对传统诗歌抒情特点继承的基础上,更具有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出自郁达夫之手的小说《采石矶》,引用了大量的中国古诗词,同时还有《迟桂花》等非常注重营造良好的意境。此外,还有一批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小说家,他们通常更加注重小说的故事,不论是小说结构,还是小说语言,甚至是小说的表现方式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古典小说的结构、语言,以及方式等。诸如出自赵树理之手的《登记》以及《小二黑结婚》等都对白描手法进行了集中的应用,对于小说故事性的特别强调,而且还在道具运用等方面对古典小说进行了一定的借鉴,这样的白描方法与话本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相似性。在我国的现代文学中,还有一个分支就是章回小说。章回小说通常采用古典小说中的结构形式与叙事方法,诸如张恨水的《金粉世家》,李涵秋的《广陵潮》以及不肖生的《近代狭义英雄传》等等。

三、古典戏剧对现代话剧的深远影响

与前面叙述的诗歌、散文以及小说相比较,现代话剧与古典戏剧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非常密切,但是千丝万缕的关系还是存在的,古典戏剧对现代话剧的深远影响还是得到了充分体现的。我国现代从事于戏剧舞蹈创作的优秀剧作家大都非常重视古典戏剧创作的经验,吸取古典戏剧的精华。诸如的《雷雨》,整个戏剧的情节非常符合大众的胃口,曲折的情节迎合了观众的欣赏习惯,尤其是大众对于故事性情节的欣赏习惯。整个剧目通过对戏剧冲突进行全面精心的安排,将整个故事情节一步一步地推向了剧目的阶段,广大观众的心弦被紧紧地扣住了。与此同时,我国的古典戏剧在情景交融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色,对于词句的写作更是备加注意。在戏剧中的诗词,通常都是抒情诗,意蕴深厚。而在我国的现代话剧中往往正是缺乏这样的诗意浓厚的作品,诸如郭沫若的《屈原》,的《家》等。在我国的时期,出现的新歌剧同样也对古典戏剧的一些特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继承与发展,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白毛女》,曲折变化的戏剧情节,可读性强的故事,同时在整个剧目的结构上更是对古典戏剧的写意方法进行了全面充分的运用,此外在音乐的形式方面,也在很多情节中与民歌、戏曲的一些素材结合在一起,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创新。在延安进行旧剧改革时期,曾经涌现出了《逼上梁山》等著名的新编历史剧,这些剧目均是古典戏剧的演变与发展,是现代戏剧家对古典戏剧的创新与改革。

四、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内容上的深远影响

我国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除了体现在以上四个方面以外,还有就是主题内容上的影响。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在主题内容方面也对现代文学造成了很深的影响。诸如爱国主义是我国古典文学经常表现出来的突出主题,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非常大。再如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闻一多,以及郭沫若等的作品,都将前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诸多内容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实际苦难,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诸如艾青和鲁迅的作品,都对《诗经》中的风雅进行了一定的借鉴,同时还有《诗经》中体现出的现实主义传统也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借鉴与应用。《诗经》通过现实主义传统将下层人民群众的辛苦劳作,以及百姓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等充分地反映出来,表达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阿Q正传》作为鲁迅的代表作品,以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作为艾青的代表作品,都将现实主义体现出来,表达出下层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以及对政府救治的渴望。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范文6

[关键词]广告学;现当代文学作品;美育;创新能力

现当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课,而作品选读则是其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学生必须通过阅读原著来了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当代文学史课程安排的课时是192学时,相对比较宽松,可以考虑到史论与选读结合,让学生在充分阅读作品的同时了解文学史发展的规律和现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96学时,课程学习同样需要把作品与史论结合起来,不同的是后者要求知识面广,但无需深入。相比之下,广告学专业开设的现当代文学课程只有48课时,时间紧,任务重,性质不同,故广告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广告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特点

广告学专业隶属于新闻传播学学科,文学大类,所发学士学位为文学学士。依其人才能力体系,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即是人文素养,支撑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美学、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等。前两门课程属文学作品选读,是广告学专业人才能力体系中人文素养支撑课程最重要的课程。文学作品选读的教学旨在通过让学生大量地阅读带有审美意义的作品,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陶冶审美情操,打开对美的事物的发现、鉴赏和创新的艺术道路。孙绍振说:“文学教学基础的基础就是对文本直接的解读和体悟。”[1]广告学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主要依托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实现。在实现过程中,广告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能力培养不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将此能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语言,或文字,或口语。而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文学课程教学,人才能力培养有其独特之处,即将审美鉴赏能力内化于心的同时,不仅要外化于语言,还要将其外化于形象,以形象来反映情感与主题。因此,广告学专业文学课程教学在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时,更要注重如何将审美情感形象化。这就要求该课程的教学区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与史论结合的讲授法,在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势必有所革新。

二、教材内容的甄选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跨度大,从(1917)至当代,其中现代文学30年,当代文学近70年。如果仅以48课时来学习跨度大、内容多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故广告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首要改革即是教材内容的甄选,不能再像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一样追求大而全,而应该根据广告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人才能力培养的需求,有选择性地甄选一部分文学作品加以重点教学。但目前广泛使用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教材都是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服务对象,所选教学内容并非完全适合广告学专业。所以,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结合广告文案写作等相关课程,突出美育特色。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出发,广告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材内容甄选在文体上倾向于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而在具体内容上侧重具有较强的文学审美性的作品。之所以选取侧重文学审美的作品,主要是为了提升广告学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需求,回归文学本身。“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文学教育是那种回归文学本体的教育,是充分张扬文学性的教育。”[2]对广告学专业来说,文学史、文学理论并不是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美以及培养鉴赏、创造美的能力才是重中之重。而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文学作品的选择不能求全而应求精,不一定选择那些在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或思想深刻的作品,而应该关注那些具有审美性、文学性较高的作品。如文学大师鲁迅的《野草》《狂人日记》《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郭沫若的《女神》等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解读的作品,但对广告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思想过于深刻,缺乏文学史的背景难以很好地理解。所以,这些作品可以课后阅读,不构成教学重点。相反,文学史上被忽略的那些有着美感和意境的作品则入选为讲解篇目。整体上看,诗歌方面的可选择性较大,比方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谢冰心的《繁星》与《春水》、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闻捷的《吐鲁番情歌》、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思念》、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顾城的《一代人》、北岛的《回答》等优秀作品适合于广告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需要,可以让学生重点揣摩。在散文方面,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如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钦文的《鉴湖风景如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杨朔的《香山红叶》《雪浪花》、贾平凹的《静虚村记》、汪曾祺的《昆明的雨》等散文脍炙人口,可塑性强,不仅有诗歌的意象、意境美,还能给人更多的画面感,利于启发广告学专业学生在文字、意象、画面三者之间把握情感。到于小说方面,以短篇小说为主,兼顾中长篇,比如《伤逝》《边城》《百合花》《红豆》《骆驼祥子》等。总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打破现当代文学的选择惯性,建构凸显美学特色、广告学专业特点的选文体系。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授内容以文学史和作品选读相结合,故其教学方法常以讲授法为主,对于重要作家作品时则采用文本分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以讲授法为主,重传授知识。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不同的是,广告学专业该课程如上所述,教学内容的甄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再加上广告学专业学科性质和学生能力需求的独特性,该课程教学方法也势必做出相应调整,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诗歌教学,诵读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传统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重理论深度和文学史体系的完整性,容易忽略诵读,也就没有安排太多时间让学生去感知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境,造成学生对现当代诗歌误读的现象。在浩若星辰的诗词作品中,现当代诗歌的成就虽然比不上古典诗词,也不乏优秀之作。诵读有助于领悟诗歌的音韵之美、情感之美、意象之美。因此,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诵读诗歌,提高对美的感知力,同时,从意象入手提高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往往在广告中被运用得最多的是诗词中的一些意象,那么意象的捕捉与分析也就成为美育中的重要一环。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的节奏、韵律、情感,然后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比较、分析其内涵,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与艺术特色,最后再通过诵读进一步感知其中的美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会逐渐学会在诵读中锻炼自己对中国元素的审美感知能力,课后会有意识地去关注或搜集相关广告素材。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长篇小说,相对而言不适宜放置于课堂教授,比较适合课外阅读。正如袁志成博士指出:“过去一味的讲授式教学在广告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体系中没有作用,再加之广告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只开两个学期,共计九十六学时,只有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一半,面对如此浩瀚的古典文学知识,小说文体教学更是需要挤占时间。”[3]袁博士此处所言虽然涉及的是广告学专业中的古代文学小说文体教学,同样也适用于广告学专业中的现当代小说文体教学。现当代小说文体教学可以采用课外学习与课堂辅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带着搜集广告语的意识去阅读相关小说,形成广告语言的语料库,与古代小说文体的学习相配合,形成古典、现代广告语言语料库,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广告语和广告文案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当然,一堂课的教学仅用一种方法过于单一,它可以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讲解文学作品时,可以把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穿来,营造一种美的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经历了审美感知、审美鉴赏之后,鼓励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广告创意和写作中。广告学专业比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注重实践性,文学课不能培养某种技能的形成,却可以培养感知力和提升创造力。也就是说,审美创造才是现当代文学课程开设的终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美育的最后一环。与此相应,该课程的实践环节应该鼓励学生设计一些带有中国元素的广告作品,可以是文案、影视等形式。总之,广告学专业设置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必须改变它在其他专业学科体系中的传统面貌,契合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它可以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相配合,发挥其学科作用。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应该从专业视角出发,结合学生的需求,在重视德育、智育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美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微观分析是宏观理论的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上一篇围裙妈妈

下一篇由来征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