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突出刀枪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铁骑突出刀枪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铁骑突出刀枪鸣范文1

1、千呼万唤始出来下一句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2、千呼万唤始出来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

3、文章节选: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来源:文章屋网 )

铁骑突出刀枪鸣范文2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2、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4、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来源:文章屋网 )

铁骑突出刀枪鸣范文3

关键词:音乐 语文教学 教学形式

音乐最善于细腻地表达人们不同的情感,溶解各种思想,贝多芬称它为“人类精神的火花”。在文字产生以后,文学渐渐变成了人们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从这一角度而言语言文字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这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语文教学与音乐教学的相互渗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好语文,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素养,能在艺术感受中学会和掌握记忆方法。而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与音乐巧妙结合的舞台和契机。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尝试着把音乐带入课堂,让音乐艺术的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独特的魅力,从而达到音乐美文共欣赏的目的,进而使语文教学更上新台阶。

一、用音乐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用直感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比其它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很易于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以音乐渲染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便更容易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例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中的《林黛玉进贾府》。借助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皇帝御书的匾额,乌木錾银的对联,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由此看来,着实与别家不同。但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看到了浮华背后的堕落。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地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黛玉那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在当时政治权利和富贵权势的恶劣环境的胁迫下,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叛逆内夹着悲哀、心酸的性格。为了能让学生深刻形象地体会到林黛玉的这种性格,我在课堂上播放了《红楼梦》中的音乐《葬花吟》,音乐中二胡的哀怨,琵琶的悲凉,凄苦婉转的旋律营造出了一个凄清哀怨的氛围,为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深刻体会林黛玉既自尊又自卑,既敏感又坦荡,既尖刻又宽厚,既孤傲又谦和,既脆弱又坚强的性格特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用音乐促进理解

有人说:“音乐是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通过直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的类似联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播放或清唱一首能与课文内容高度匹配的歌曲,常常能把教师怎么也讲不清的、课文中蕴含的东西淋漓尽致地传给学生。

例如《琵琶行》这篇课文,文中有这样一段对琵琶声的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大弦嘈嘈如急雨”,“如急雨”写出弦音的繁密、粗重而急骤;“小弦切切如私语”,“如私语”写出弦音的幽细、委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用大珠小珠落在于盘中的碰击声来摹写交错拨动粗弦细弦时发出的圆润之声;“间关莺语花底滑”,用黄莺的叫声从花丛里传出来比喻弦音的清脆宛转;“幽咽泉流水下难,凝绝不通声暂歇”,用冰下流泉的响声比喻乐声的哽咽吞涩,弦音的低沉入微仿佛停止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用银瓶乍裂、水浆迸出、骑兵冲杀、刀剑齐鸣的声音比喻中间休止后的骤响,似千军万马驰骋,突出琵琶声的激越雄奇;“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于人心动之时戛然而止。这样的感受用语言来表达不能完全地表达出琵琶声的凄美,那么怎样让学生感受动人的琵琶声,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课堂上播放琵琶曲,用真实的琵琶曲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音乐深化主题

俗话说“言为心声”,作者的作品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作者的情感隐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学生学习作品,除了要学习语文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领悟文章的情感,受到这种美的情感的熏陶,那怎样让学生能感受到作者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呢?配乐朗读是现今语文课上一种常见的形式,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将朗读者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让他们在文学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

例如教《我与地坛》(高中语文第二册第11课),在教师范读第一部分“我与地坛”时,我便选取华彦钧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作为配音,乐曲凄婉流畅,跌宕回肠,表达了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压抑悲怆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和向命运挑战的倔强性格。这琴弦声,是和着血和泪,从作者的心中流淌出来的。它是盲艺人阿炳灵魂深处的哀痛与呼唤,是他对命运的抗争与反抗,是一位饱受生活的磨难,阅尽世态悲凉的音乐家对生活的无限感慨的真情流露。而我们的作者史铁生,又何尝不是“历尽沧桑”、“彻悟生死”呢?文作者与曲作者的身世经历何等相似,情感又何其相通!

就这样,通过配乐朗读,通过文字与乐曲的双重刺激,学生怎么能不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呢?又怎能领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呢?

四、用音乐练习写作

语文中写作训练是最关键,是综合反映学生能力的一个环节。怎样促进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关注的一个重点。以音乐创造氛围,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有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然后构思或是一幅图,或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或是一件难忘的往事,最后进行口头作文,在短时间内让思维配合音乐,让音乐调动思维,动与静结合,情与景结合,既进行了思维训练,学会了快速构思,又进行了说的训练,思考与表述达到了有机的融合。同时那些悠扬的曲子,那些质朴的不失童真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美。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潜移默化地进行着。

美妙和谐的音乐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更生动,更可以使我们那一个个可爱的孩子们陶醉其中,充分地享受语文课带给他们的快乐。我们应该让音乐多多走进语文课堂,让音乐这片绿叶把语文课堂这朵红花衬托得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铁骑突出刀枪鸣范文4

2008年,不平凡的一年,伟大的一年。在这一年的汶川大地震中中,人们“创造了”一个个伟大悲壮的爱,一个个感动人心的爱,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爱。。。。。。

5月12日下午2时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一起7.8级特大地震。发生地震前,学生们正在上课,大人们正在工作......在短短12秒内一座繁华的都市变成了一片废墟。就在这一瞬间,犹如天崩地裂。高楼,大桥塌了,房屋、树木倒了。学生们被压在了地下,工作的人们被压在地下......这一瞬间的地震,让四川省的人们生死未卜。

“轰隆—-”一声,住房、学校、高楼倒了,人们纷纷地被掩埋在了地下。以前车水马龙的大街上,现在是那么平静,那么冷清。大街上到处是瓦片,到处是砖头,风一吹空中浮起一片尘土,到处是迷蒙蒙的一片。大山裂开了缝,巨石从山上滚落下来,田河被掩埋了,阻挡了人们出逃的道路。此时,狂风像龇牙咧嘴的神像,施展着它的雄威,呼啸着!“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像激雷炸塌了天河,雨瓢泼而下,滂沱而下,呼叫着,飞腾着而下!泥土顺着雨水越陷越深,这给受灾人的生命增加了威胁,给救人的解放军增大了困难。但解放军们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拼命的寻找那些还未发现受灾人民。。。。。。

地震中一名年轻的妈妈双手坏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区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卷起,已经失去了呼吸,怀里的婴儿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一位母亲用身体护着孩子,在死前手机中留下这样一条短信.........这便是爱,是母亲无私的爱.母亲用自己的生命维护了婴儿的生命.......

2008,汶川大地震,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带来了痛苦,带来了生离死别,但是,在爱的情感的废墟上,留下了一道柔和的阳光——那伟大而悲壮的爱。它融化了灾难、抹去了痛苦、也淡薄了生离死别,它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光明。它将永远驻留在人的心灵之间。

铁骑突出刀枪鸣范文5

一、生活实践培育审美意识

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予,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曲,便失其为陶渊明。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的情趣,便现出怎样的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二、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意识

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可以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得到美的享受。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标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作家陈村说:“语文首先是美育。”中学语文教学为学生打开一扇美的窗户,让他们领略文学百花园的姹紫嫣红。我们以一贯之地创设艺术化的情境,创造良好的教学艺术氛围,就是创造一种审美的氛围,让美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的兴趣与情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聆听到美的声音,体会到充满激情、意蕴深刻、清词丽句、声情并茂的美。

1.听不到的声音最美

白居易《琵琶行》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耐人寻味。表面看来是平静无语的,内心深处却流动着“幽愁暗恨”,这样的情感也许可从眉尖、眼角、唇边觅到,但绝对不能用耳朵捕捉到,也许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去体验。“无声”是“空白”,但又不是“空白”,它是一种独特的意境,满蓄了一片只有同为天涯沦落人才能感受的深情。而这里的“无声”,又衬托了下文“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有声”,更能表达出琵琶女的幽愁暗恨,虚实结合,有无相衬,使声音的描写具有丰富性和立体感。

2.静中写动更幽静

铁骑突出刀枪鸣范文6

一、穿越文本,领略内涵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时要让学生、教师、文本进行多重对话,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家写作时的整体思路,很好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还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把握作品中的情感。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驰骋想象,透过语言看到生活,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文本出发,展开丰富而奇妙的联想,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之间,心灵和作者之间搭起一座座桥梁,使其感觉变得更灵敏,心灵变得更丰富。在教郁达夫《故都的秋》时,讲到小院秋色这一幅画面时,我请学生根据课文选取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如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想象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小院秋色,和作者当时认为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折射出作者回避暖色,偏好冷色的特点。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清、静、悲凉的秋景中,更好地感受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情怀,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样,冰冷的文字就变成了活泼的形象,学生在想象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在教朱自清《荷塘月色》一课时,讲到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时,我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想想“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有哪些相似之处,让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找到它们之间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沁人心脾等方面的特点。同时告诉学生,“清香”和“歌声”这两个意象同属于美好的事物,把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和宁静。如此学生就能更好的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在教《琵琶行》一课时,文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一段音乐:“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文字描写音乐很抽象,学生很难真切感受。怎么办呢?我先让学生对音乐展开想象,明确这里是运用比喻的手法,学生就能想到是以形喻声,如银瓶乍破、刀枪鸣、铁骑突出、裂帛等。然后让他们描述音乐旋律,用“银瓶乍破”“刀枪鸣”的比喻来表现热烈而紧张的气氛。最后再播放琵琶曲的片段,学生听完之后必定会受到震撼。经过这一系列的想象阅读,学生学会了与文本的对话,就能体会音乐中融合着琵琶女命运的坎坷和内心的苦闷。

二、大胆虚构,彰显个性

善于想象的能力还在于建立在不违背常情常理的前提下的大胆虚构,超越时空,突破现实等。巴普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有一个比喻:“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它就无法飞上天空。”我们不妨套用一下:“不管人的生活有多么丰富,如果不凭借想象,它就无法使生活成为艺术作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大胆地虚构,读出自己个体真实的感受。在教《边城》时,通读全文后,我要求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边城》小说的结尾写到:“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假如你是傩送,你会再回来吗?同学们纷纷议论开了。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傩送,我一定会回来。因为翠翠与傩送间的爱情是那样的纯真与美好,我们一定要珍惜并且争取自己美好的爱情。有的同学说,如果我是傩送,我不会回来。因为我相信宿命,翠翠父母之间的爱情也曾是那么美好和纯真,然而结局却是那么凄惨,我也害怕下一代的爱情会重复了上一代的命运。在教《祝福》一课时,通读全文后,我也要求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以“假如祥林嫂生活在今天”为题,写一段话。同学们议论开了。有的说,祥林嫂长得端正,又吃苦耐劳,在这个时代,一定会生活得很知足。有的说,祥林嫂的婆婆是法盲,因为贩卖妇女是犯法的,只要诉诸法律,必定会绳之以法,祥林嫂的权利会得到法律的保护。有的说,如果生活在今天,就不会丧夫失子。即使发生了,还有社会上的慈善组织,他们一定会关怀祥林嫂,解决她的难题,邻里同事也会伸出温暖的手。还有的说,现在资讯非常发达,贺老六娶了祥林嫂就进城打工去了,留下一部手机,夫妻俩常通话,说说贴心的事,祥林嫂就不会空虚寂寞,也会感到幸福。

上一篇愿望作文

下一篇工程机械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