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者的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者的培训

管理者的培训范文1

关键词:中层管理者培训误区;培训模式;培训效果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9-0086-02

就企业的生存发展来说,其改革变化的轨迹贯穿着知识化的内容,无论经营管理者本身还是经营管理的方法,都在经历着知识化加深、技术含量提高的过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也向固有的企业中层管理者队伍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企业必须相应地制定方案和计划,构建一个规划合理的高绩效中层管理者培训模式,这是现代经济和形势的要求,也是是广大客户的需求,更是是企业创造利润的源泉。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对企业中层管理者团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需要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国际先进银行最新发展趋势,集合自身实际情况,树立新的培训观,改进以前传统的培训方法,建立一整套完整有效地培训模式,是不可否认的努力方向。更为重要的是,中层管理者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素质的优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因此打造高绩效的中层管理者队伍,建立新型、有效的中层管理者培训模式,通过外在的强化条件鼓励受训的中层管理者提升能力素质,并将其运用于工作之中,提高工作绩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对企业中层管理者培训模式及效果评估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培训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常见模式和提升培训效果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为企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工作提供一定的可供借鉴的管理信息。

一、中层管理者培训存在的误区

1.培训不分等级

从纵向上讲,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一个层级结构,在不同的形势下,各个层级的履职要求是不一样的。高层主要侧重于宏观管理,分支机构和中层则要侧重于操作层面,这个特点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培训工作要增强针对性,切忌上下一样,没有差别,重点加强人员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对基层机构来说,则应着重加强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的培训。而对大部分企业的中层管理者而言,在这一方面表现的并不明显。

2.培训一劳永逸

现代企业的业务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一些业务系统操作流程、内控制度和要求都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中层机构的培训必须紧跟业务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培训重点,同时要建立持续性、动态性的培训机制,避免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特别对中层管理者,在加强培训的同时,可把培训教育与中层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是中层管理者明确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员工自身特点和工作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效果更好。

3.培训的“无用论”

部分中层管理者认为,自己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应付目前的工作绰绰有余,培训无非是职能部门做做形式,是为了完成上级的培训任务。至于为什么要培训、培训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来培训、怎样检验培训的效果、怎样改进培训管理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搞不清楚,没有起到培训作用,反而造成了中层管理者的厌烦心理。

4.培训模式一成不变

在当前大部分对企业中层管理者的培训中,只是单一的为了提高中层管理者业务更新的需要,而进行的比较单一的课堂培训,而没有本着人本的原理在培训的过程中充分提高中层管理者的潜能。实际上,中层管理者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培训在短期内就彻底改变,要想改善和提高中层管理者的质量结构,需要长期的行之有效的不断培训才能见到实效。传统陈旧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需要,需要不断地创新培训模式,并且形成一整套的培训体系,利用各种培训方法和手段进行培训,从应急培训向系统教育转变。

二、中层管理者培训的常见模式

1.网上同步培训

这种培训方式通过各种共享平台上的资源浏览器、文本交流和音频视频,学习者可以即时获得各种知识,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协作,及时地获得各种帮助,并观测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进步和不足。培训者也通过实时的交互技术服务系统和管理工具,掌握到学习者的各种学习信息,灵活地进行教学活动的调整,从而可以达到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高质量保证。当前在网络上可用来实现同步培训的方式有:双向视频会议系统、网络在线聊天、共享白板、BBS和网络论坛、IP电话答疑系统等。

2.野外拓展培训

这是一种参加者在不同平常的户外环境下,直接参与一些精心设计的程序,继而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达至自我突破、自我升华的目的的新颖有效地训练方法。野外拓展训练是借鉴先进的团队培训理念,由传统外展训练发展而来的。他利用大自然的各种条件,通过设定具体的任务与规则,结合大自然环境本身存在的各种险阻、艰辛、挫折等困难来提升个人意志力、团队的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应变能力。野外拓展培训的优点是可以造就高绩效的团队,提升企业文化,提高士气。也可以使受训者改善人际关系,学习关心和更融洽地与他人合作。野外拓展培训的缺点:控制不好容易会使受训人员受到意外的伤亡,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做支撑,在野外拓展培训前,要建立一整套项目实施的详细计划,组成培训管理小组,对不同的个人挑战课程和团队协作课程进行精心的准备。

管理者的培训范文2

摘 要当今社会,管理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发展势头良好的酒店行业,管理者应具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良好的管理素质。本文就是围绕从管理培训生到管理者的过程,阐述管理培训生应具备的素质以及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关键词管理培训生酒店管理者自我定位素质与能力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管理者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管理者的培养也成为了每个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课题。发展势头良好的酒店行业对其更加重视,管理者应具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良好的管理素质

二、管理培训生与管理者的基本概念

(一)管理培训生

管理培训生是一些大企业自主培养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人才储备计划。通常是在公司各个不同部门实习,了解整个公司运作流程后,再根据其个人专长安排。最后通常可升任部门、分公司负责人。训练对象一般是毕业三年之内的大学生,主要是应届毕业生。

针对于酒店行业,管理培训生是酒店为了培养更适合自己酒店特色,文化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而实行的人员储备计划。酒店的管理培训生要在酒店的餐饮部、客房部、前厅部、康乐部、后勤部等多岗位工作学习,了解酒店运作流程,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根据其个人专长及酒店需要,成为一名中高层管理者。

(二)管理者的概念

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监督和指导他人的人.在酒店中,管理者至关重要。管理者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实际经验以及当时的客观条件对酒店的工作做出决策、分配资源已达到酒店的发展目标。高层领导的重视同样重要,需要部门总监与经理共同研究制定适合自己酒店,适合自己部门的培训计划,以便于让管理培训生更好的适应和学习酒店工作与文化。酒店应该有计划的,自主培养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人才。在酒店各个基础岗位上,了解、学习,再根据个人兴趣,特长以及酒店的需要来合理化安排。

三、管理培训生到管理者的过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定位不明确

大部分管理培训生都存在着自我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原因在于,社会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各色人等思维各异、所求不同。而大学时段过得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与走进社会之后需要自己打拼的生活必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工作中许多培训生都没有及时调整自己职业转变的角色,还没有从象牙塔的生活转变适应到职业人的心理状态,甚至认为制度不能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导致无法适应酒店人际关系。

(二)培训生对基础工作不够了解

培训生在刚刚来到酒店的时候,对酒店的基础工作流程的认识还局限于书本上的了解,与实际工作有着较大的差距。首先培训生要先了解酒店的品牌文化,管理模式,然后了解所在部门的内部结构,产品构成与组合,如酒店餐厅,就需要了解餐厅有多少个餐位,有多少个包房、适合人数及其包房的名称,餐厅菜品的风格和搭配。之后要了解部门物品的摆放位置及规格。最后培训生还要学习更人性化的服务方式,服务技能,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三)素质与能力不够完善

作为酒店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但在一些中小型的国内连锁酒店当中,对于管理培训生的要求相对较低,这部分酒店培养出来的管理人员可能在服务上无法将周到、细致、个性化做到实处。而且,酒店行业会接触到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顾客,所以,要求培训生在英语口语的表达上能与外国顾客交流,掌握基本的酒店服务用语,耐心周到的替外国客人解决问题。

四、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心态的调整

首先,要学会适应社会,学习相关制度,更要学会用制度保护自己,以一个社会人的角色去看到周围发生的事情,这样心态或许会平和很多。在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的过渡阶段,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准备是必要的工作。管理培训生应充分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明确自己的职业追求,正确定位发展方向,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酒店基层工作

酒店一线员工的工作能力代表酒店的形象,而酒店的工作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能力。除了酒店给出的培训计划之外,作为管理培训生本人也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酒店的基层工作。只有掌握了酒店的基层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更好的领导下属。一个有说服力的领导一定是一个基本工作扎实的领导。作为一个酒店的管理培训生,要多与老员工沟通交流,在工作伊始多多实践,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扎实工作,领导下属。

(三)管理人员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和学习

管理者的培训范文3

[关键词] 献血者;无偿献血志愿者;管理;培训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8(a)-206-02

The necessity of managing and training volunteer blood donors

CHAI Wanxin

(The Central Blood Station of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Foshan 528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train a group of excellent volunteer blood donors who have organization and good medical knowledge about blood donor, obey disciplines and laws, be active in serving for blood donors. Methods: 158 volunteer blood donors were managed by different levels and trained gradually. Results: ①The satisfactory rate of blood donors to volunteers blood donors was increased from 47.0% to 95.5%, there was apparently difference in the satisfactory ratebefore and after being trained (χ2=110.14, P

[Key words] Blood donors; Volunteer blood donors; Management; Training

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他们出于奉献、友爱、互助和社会责任而自愿、无偿地以自己的时间、技能、知识、献血(髓)的感受及经验等资源,配合采、供血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开展推动自愿无偿献血及捐髓的宣传发动和服务等活动,有效地推动了自愿无偿献血和捐髓活动的健康、快速发展[1]。近年来,各省血液中心、地区血站相继推出招募大批无偿献血志愿者来协助宣传服务和推广自愿无偿献血的工作,但由于缺乏科学、有序的组织管理和适当的、循序渐进的组织培训,使得这些志愿者缺乏组织纪律,群龙无首,无偿献血知识欠缺,献血法律意识淡薄,宣传发发动工作效率低,未能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优势作用。如何让这些来自社会各界、不同文化、不同年龄的志愿者成为一支有组织、守纪律、懂法律、服务主动热情的优秀团队是一项亟需研究和实施的工作。我站对招募的158名志愿者进行了科学的分级管理和全方位渐进的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站共招募158名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招募的条件:至少献过1次血,自主报名,具有对无偿献血事业的热情及自由支配时间较多,热衷于志愿者工作,行动方便;年龄、学历、职业、性别等其他条件不限。

1.2 方法

1.2.1 组织管理志愿者队伍有自己的队旗、队徽、队服、队规、有志愿者工作者证和服务手册。手册中有详尽的服务队章程、管理办法、志愿者行为规范。分级管理的组织机构:一级区红十字会;二级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大队;三级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办公室;四级:①宣传策划分队;②成分献血献髓分队;③稀有血型服务分队;④献血服务分队。分别设有大队正、副队长、办公室正、副主任、各分队队长和不同地域的分小组长,进行逐级分级管理。

1.2.2 培训确定培训目标:熟悉服务队章程、制度,并自觉遵守;熟悉献血法律及法规,能正确应用;掌握献血相关知识,能正确解答献血者的疑问。培训内容:理论和实践,①服务队章程,行为规范;②献血相关法律及法规,如《献血法》、《广东省无偿献血管理办法》、《红十字会法》;③血液生理知识,献血相关知识、献血前、中、后的注意事项及观察护理要点;④文明礼仪,沟通技巧;⑤营销理念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应用,创造思维在志愿者工作中的应用。培训师资队伍:血液学教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中级医务人员2名。培训方法:①电视短片;②多媒体课件授课;③小组讨论、交流;④派发宣传资料、学习课件自学;⑤医务工作者和资深志愿者现场示范带教;⑥网站志愿者论坛及到其他地区参观交流等[2]。

1.2.3 效果评价①调查无偿献血者对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满意度。2006年6~12月对这158名刚招募的、未经管理培训的志愿者进行跟随流动车外出宣传服务,2008年6~12月再对这158名已接受分级管理和循序渐进系统培训的志愿者跟随流动车外出宣传服务。同时向他们服务的献血者派发宣传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共400份,收回390份,其中,培训前210份,培训后180份。内容包括:着装是否得体、有无持证上岗、接待是否热情主动、宣传解答是否清楚、献血知识和献血法律及法规是否清晰、服务是否到位等。级别分为满意和不满意。②成功宣传发动首次参与献血的人数。志愿者宣传发动的献血者,在其填写的献血登记表右上角注明“”标记,即表明是由无偿献血者宣传发动成功的献血者,2008年1~12月开始进行“”标记,2009年1月进行统计。

1.3 统计学方法

对158名无偿献血志愿者培训前和培训管理后献血者对其工作的满意度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无偿献血者对培训前和培训后无偿献血志愿者工作服务满意度有很大的提高,见表1。

表1 无偿献血者对志愿者工作满意度调查

经统计,2008年全年由经过科学的分级管理和系统的多样化培训后的158名无偿献血志愿者成功宣传发动首次参与献血的人数为10 360人次/年,其中,首次献全血9 614人,献单采血小板578人,留取骨髓标本168人。现在这批志愿者已经是我区无偿献血宣传、发动和义务服务的主力军,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3 讨论

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来自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相互之间陌生、缺乏信任感、协作力度不够,要采取培训、座谈、交流的形式让大家相互认识、了解,从而增强集体协作能力。

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是一支特殊的志愿工作者,他们所做的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献血者和用血者的安全和健康的问题。他们必须清楚献血法律及法规和无偿献血的相关知识,绝不能做有违献血法的事,比如献血间隔时间、一次采集量、献血者体重和年龄的限制等。向他人宣传献血时首先考虑对方是否适宜献血,献血对其健康有无帮助,而不是说动别人献血就是好事[3-7]。

无偿献血志愿工作是一项广受社会大众关注和尊敬的高尚事业。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形象和声誉。所以,组织纪律、言行举止、着装都很重要,必须要严格要求,统一管理。

无偿献血志愿工作主要是宣传发动献血、献髓,为其他献血者献血时提供优质服务,这就要求志愿者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对其进行人际沟通、文明礼仪和创造思维的培训也非常有必要。

本研究证明,我站对158名志愿者进行科学的分级管理,全面、系统、多样化的培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3]。献血者对志愿者的满意度由培训前的47.0%上升为95.5%。无偿献血志愿者成功招募的献血者人数达到10 360人次/年、约占我区总献血人数的1/3。其中,首次献全血9 614人,献单采血小板578人,留取骨髓标本168人。所以,对志愿工作者进行科学的管理、全面系统的培训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更好地协助或配合采、供血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持续、健康地推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8]。

[参考文献]

[1]李慧文,蓝欲晓,朱为刚,等.发挥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在无偿献血、捐髓者招募中的作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3):260.

[2]邓曦,柯卫泽,刘渊.无偿献血志愿者工作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6):535-536.

[3]张清,周延凤,高东英.献血者招募:从社会营销中获益[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3):179.

[4]杨海燕.语言交流在无偿献血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3):75-76.

[5]高爱兰.采血护士言行对献血者情绪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7):121,137.

[6]杨素霞,卢芙蓉,孙华波.机采血小板供血者的招募[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5):84.

[7]曾凤芹,齐存生.秦皇岛市40岁以上无偿献血者献血目的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4):50,65.

管理者的培训范文4

【关键词】 继续教育培训;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需求现状;问卷调查;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11-0763-04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11.002

Chinese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 Demands on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and Related Factors

CHEN MinYan1,CHEN Hong1@,QIAN MingYi2

1School of Psych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chenhg@swu.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demands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in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 in China.Methods:The sample of 1391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 was collected from 29 provinces by convenient sampling with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Results:The practitioners had the highest demands for practice(4.2±1.0)and skill training(4.1±1.0).Their training demands could be summarized as three factors: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knowledge,practice and skill.The ones who had lower educational level,less work experience,or more knowledge training had more demands for these three kinds of training.For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training,junior colleges had more demands than doctors [(14.9±3.9)vs.(13.1±3.9),P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demand status;survey;crosssectional study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培训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特点是从业者一边工作一边接受培训[1]。经过20多年的不断尝试和探索,现在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培训机构水平、培训质量和数量参差不齐,培训时间短、培训标准不具体等问题较突出。国内许多学者指出,培训不足是心理健康专业工作发展的一大缺陷[2],而英美等国家的培训却相对规范和成熟。美国对职业心理学家的培训包括学历教育、专业实践、继续教育培训几个方面。对于继续教育培训,美国大多数州强制要求职业心理学家每年要参加20小时或更多的学分培训,在职人员如果想进入职业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必须接受正规的学历教育或培训,如硕士或博士教育(全职或半职),或参加某心理治疗学派的系统培训(非短期培训,通常要连续几年的培训,全职或半职)从而获得其资格认证,再从事相关的心理服务[3]。英国的所有培训课程标准都必须包含九大要素,即:入业政策、理论、技能、个性发展、职业发展、咨询实践、督导、测查、评估[4]。我国目前虽然有统一的培训教材,如以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为例,包含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等多科知识,但基本上属于心理学入门知识,与专业化、技能化训练相距甚远[5]。

在美国,心理服务是分层次分级别的,如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可能仅需接受最基本的培训,更多临床心理学的申请者对从事临床工作更感兴趣[6]。我国的心理健康从业者需要什么样的继续教育培训?不同背景的从业者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是否不同?这种不同是否导致其培训模式不同?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从业者的培训需求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合适的培训模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全国29个省份进行调查,每个省份选择2个城市,其中1个为省会城市,每个城市选取40~50人。由于随机抽样存在实际困难,请当地同行专家尽量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方便取样。(1)教育取向从业者,选自1~2所大学、中学(重点、非重点)心理咨询机构;(2)临床取向从业者,选自1~2所省级综合医院和精神科专门医院;(3)社会取向从业者,选自私人开业和企业自办机构。每个机构中抽取负责人1人,全职或兼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2~3人。总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91份,男性519人,女性864人,8人性别资料缺失;年龄20~74岁平均(36±9)岁;临床取向者381人(综合医院292人,精神科医院89人),教育取向者746人(大学540人,中小学206人),社会取向者264人。

1.2工具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组自编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情况调查表》(以下简称调查表),主要涉及心理咨询/治疗的管理与培训方面的内容,共有93个多项选择题和填空题,其中培训方面包括培训动机、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类型、培训课程、培训师资、培训需求、培训模式等。本研究选取其中的培训需求量表,该量表共11个题项,参考英国培训课程标准的9大要素[4]并增加“行业伦理规范”[3]和“自我体验”[7]2个题项。采用1~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越需要该种培训。对该量表中培训内容进行因素分析,KMO值为0.878,Bartlett检验显著性小于0.001。进行主成分分析和Varimax旋转,得到3个维度,累计解释总方差71.4%。第一个因素命名为督导评估(包括督导、评估、测查和自我体验4个题项);第二个因素命名为相关知识(含相关政策、理论、行业伦理规范、职业发展和心理发展5个题项);第三个因素命名为实践技能(含技能和咨询/治疗实践2个题项)。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99。

本研究还选取调查表中其他可能影响培训需求的条目,包括人口学变量、受教育程度、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从事心理咨询/治疗工作的年限、每周进行心理咨询/治疗工作的小时数、是否担任督导、从事心理咨询/治疗工作为专职/兼职、已参加培训的次数、已参加培训的内容等等。

1.3 统计方法

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检验。

2 结 果

2.1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培训需求量表评分情况

让受试对培训需求量表中所列培训内容的需求程度进行1~5点评分。结果表明从业者在咨询/治疗实践和技能上的培训需求最高,对行业伦理规范和相关政策需求最低(表1)。

2.2继续教育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

2.2.1人口学因素

以性别(0=男性,1=女性)、年龄、受教育程度(1=博士,2=硕士,3=本科,4=大专,5=高中,6=其他)为自变量,3种培训分别从因变量做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越低,3种培训需求越高;年龄越小,督导评估和实践技能培训需求越高;女性(14.8±3.7)对督导评估的培训需求高于男性(14.3±3.4)(表2)。

2.2.2 专业工作情况

临床、教育、社会3种取向从业者的培训需求比较。结果表明:3种取向从业者在督导评估上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18,P=0.022)。LSD多重比较表明:社会取向者对督导评估的培训需求高于临床和教育取向[(15.2±3.6)vs.(14.4±3.6),(14.4±3.6)]。

采用逐步回归法考察工作年限和每周工作时间对3类培训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作时间越短,培训需求越高(R2=0.005~0.017,均P

考察是否为专职、是否担任督导对培训需求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兼职者(N=774)对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需求高于专职者(N=570)[(16.7±4.5)vs.(16.1±4.3),(8.4±1.6)vs.(8.1±1.8);均P

2.2.3已参加培训情况

以已参加培训次数(分别用0~11表示0~10次以上)、培训类型为自变量对3类培训需求做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参加培训次数越少,对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需求越高;参加相关知识培训越多,对3类培训需求越高;参加实践技能培训越少,越需要相关知识培训,但越少需要实践技能培训(表3)。

3 讨 论

本研究首次系统考察国内心理健康从业者继续教育的培训需求,发现目前从业者最需要实践技能培训。受教育程度越低、工作时间越短、参加知识培训越多者对3类培训需求越高;年龄小、女性、社会取向、非督导从业者对督导评估培训需求高;年龄小、兼职、非督导、参加培训次数少、技能培训多、督导评估培训少者对实践技能培训需求高;兼职、参加培训次数少、技能培训少者对相关知识培训需求高。

心理健康从业人员最需要实践和技能培训。该结果首先可能反映从业人员在上岗前接受这类培训较少。这与国外情况有所不同。比如,澳大利亚对临床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培训遵从“4+2”模式,“2”表示在已注册心理学家督导下的2年工作经验[8]。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专业培训期间,大约需完成600小时~1000小时的实践课程[9]。英国对高级从业人员的培训课时一般为450小时,其中200课时为咨询技能培训[4]。其次,对实践培训的高需求可能反映从业者的压力情况。从业者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感到怀疑是主要的职业压力来源[10],我国的心理健康从业者也存在同样问题[11]。最后,接受较多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从业者,更需要实践技能培训,可能是因为该类从业者专业功底越扎实,越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提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不仅应该在上岗前接受大量高质量的实践和技能培训,在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中也需重点加强这方面的内容。

本调查结果发现,不同背景的从业人员存在不同培训需求。女性、社会取向及未担任督导的从业者更需要督导评估培训,可能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女性更顺从,或女性更易于表达求助的意图,而男性更不愿意示弱。此外,目前专业领域女性多于男性(专业人员),因此可能影响总体研究结果的应答倾向。社会取向的从业者对督导评估培训需求较高,提示该种取向从业者专业功底可能相对最薄,可能与美国的一般心理服务人员情况较相近[6],但由于国情所限,他们往往从事着超出专业能力的工作,因此急需督导评估类培训。美国的心理服务是分层次分级别的[6],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国内心理健康从业者的培训需求也存在层次性。因此,针对不同背景的从业者实行分层培训,可能有益于我国心理健康行业的有序培训。

在本调查中,从业者参加知识培训越多,越需要各种培训,这表明知识培训对促进重视培训有积极作用。提示,提高行业准入标准,或对低标准进入者加强理论知识培训,可能对促进行业发展有积极意义。

致谢:感谢所有参与本研究的同行们!

参考文献

[1]李波,贾晓明,安芹.国内心理咨询和治疗培训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5):514-516.

[2]赵旭东,丛中,张道龙.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职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221-225.

[3]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Guidelines and principles for accreditation of programs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M].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6.

[4]石国兴.英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化发展及其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2),304-311.

[5]刘宣文,何伟强.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述评[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2),451-455.

[6]姚萍,钱铭怡.北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培训与管理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144-147.

[7]孟莉.心理咨询师专业发展中的个人成长[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2):117-121.

[8]赵艳丽,陈红,刘艳梅,等.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的培训和管理[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3):224-226.

[9]Hall JE,Hurley G..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training,licensing,and credentialing[M]∥Weiner B,Stricker G,Widiger TA.eds.Handbook of Psychology.V.8:Clinical Psychology.Hoboken:John Wiley & Sons Inc,2003:471-496.

[10]Hannigan B,Edward D,Burnard P.Stress and stress management in clinical psychology:Findings from asystematic review[J].J Ment Health,2004,13(3):235-245.

管理者的培训范文5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培育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中国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自2003年面向全国中小企业开设了“中国中小企业竞争力讲堂”和“中国中小企业大讲堂”(以下统称“讲堂”)。

作为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3年来,“讲堂”在全国41个城市,举办了80余期各类培训班,免费培训了两万余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上百位教师,包括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的政府官员、优秀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大专院校的老师参加了授课,33个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对“讲堂”给予支持,44个地方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参与了讲堂培训工作,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师资队伍和相互配合的培训网络。

了解中小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既是“讲堂”的使命,也是“讲堂”的生命力所在。2004年,“讲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推出了全国首份《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及培训需求调研报告》,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为广大服务机构开展培训提供了依据,促进了全社会培训质量和效益的提高。2005年“讲堂”针对全国17个省的数千家中小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005年度《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及培训需求调研报告》。

年度报告总体概述暨主要结论

本次调研涉及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和华南七大区域,覆盖17个省/直辖市(北京、吉林、、山西、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江西、安徽、河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贵州、四川、广东、福建)的36个城市,有效样本2192个。

参加本次调研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中,男性占66.7%,女性占33.3%,基本上反映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性别结构状况;访问对象的年龄分布为:25岁以下占7.2%,26-35岁占32.5%,36-45岁占42%,46-55岁占15.7%,56岁以上占2.7%。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受教育程度:被调查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中,大专学历占56%,其次为本科学历,占24.3%;其中东北和西北地区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大学本科学历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中专以下学历比例最高的地区为华东地区。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自学经历:被调查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中,86.7%有自学经历,其中有过自学经历的前三位地区为华北、西南、西北地区,比例分别为95.6%、94%和93.5%。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工龄:被调查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中,工龄在5年以下的占14.9%,6-10年的占17.9%,11-15年的占17%,16-20年的占18.9%。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业工作经历:被调查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中在加工制造行业工作过的比例最高,为28.1%,其次为政府及公共事业部门,比例为17%,排在第三位的是法律及其他咨询行业,比例为15.2%。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其他公司曾经担任过的职务数量:被调查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中,在其他公司担任过的职务数量比例最高的为1个,占63%,其次为2个,比例为22%。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目前公司曾经担任过的职务数量:被调查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中,在目前公司担任过的职务数量比例最高的为1个,比例为70%,其次为2个,比例为17%。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国外工作、生活经历:被调查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中,有94%的经营管理者没有在国外工作、生活的经历;其中华南地区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有国外工作、生活经历的比例在全国的比重最高,为9.3%,最低的为中南地区,仅为1%,所以,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国际大环境下,如何开阔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视野,增强他们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是一个非常现实和迫切的问题。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管理能力自我评定:被调查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对自己管理能力的评价中,“时间管理”自我满意程度最高,“授权管理”自我满意程度最低;其中西北、华南和华东地区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在 “目标管理”方面明显弱于其他区域。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管理工作面临的困扰:被调查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中认为“绩效考评”是最为突出的烦恼,所占比例为32.6%,其次为“角色的把握与处理”,比例为30.6%,第三位的困扰是“沟通技巧”,比例为26.8%。

经营管理者培训需求:

不同管理层培训需求的迫切性:被调查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认为对“高层管理者”的培训需求最为迫切,比例为43.4%;其次为“中层管理者”,比例为41.5%;第三位是“基层管理者”的培训,比例为39%;其中华东和华南地区的中小企业针对“中层管理者”的培训需求明显高于“高层管理者”。

经营管理者培训需求的内容:“销售”和 “行政管理”两部分内容是最为迫切的,比例为27.7%和27%;在“销售”内容方面,西北地区的需求比例高于其他地区;而在“行政管理”内容方面,华北、华南和中南地区的需求比例高于其他地区; 在“市场、广告、公关”方面,东北和西南的需求比例高于其他地区; 有关“财务”方面,中南地区的需求比例则高于其他地区。

经营管理者培训需求的实现方式――培训购买:被调查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中,有46.9%的管理者参加过社会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其中华南和西北地区的中小企业购买过培训课程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管理者的培训范文6

关键词: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在职培训;对策

1政府要引导人民群众更新思想观念

首先,在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就大力向农村学生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让这种思想在他们的意识中扎根。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观念、养成的习惯会对他成人后的行为发挥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还要强化对女性的性别教育和引导,将先进的性别意识纳入宣传、教育主流,提高女性自我肯定、自我尊重、自我发展的内动力。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各级地方政府及妇联组织等,扩大宣传范围,加强宣传力度。妇联可以组织下乡宣传队等,到农村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并且目前农村电视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媒体同样对农村也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和强化作用。因此,政府可以通过主流媒体加以引导。

再次,增强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女企业家协会、女高知联谊会等组织使她们加强交流、相互影响,提高群体的性别意识,对在职培训的知识和学习经验进行交流。

引导男女两性建立良好的和谐互动关系,在此前提下,女性人才主体意识的觉悟才能使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对其能力进行提升,才能使她们的主体地位的提高,从而发挥她们的作用。

2增加对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在职培训的投资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投资的主体有三个方面:政府、企业、家庭。

政府应该在源头上就可以给予支持,如设立“女性发展基金”,或者提供长期贷款等。让那些不适合继续升学深造,同时又想掌握一技之长的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在资金上得到的保证。

企业从上至下都应该理解到女性管理者的重要性,应该对其在职培训进行投资,让女性管理者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加强,使其能更好的胜任工作。并且对女性管理者的培训还可以加大补贴,如误工补贴等等,尽量减少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因参加在职培训而带来的眼前利益损失,尽可能让她们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培训。

在家庭中,使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家庭的各个成员都意识到应该对提升女性管理者的素养加大投资,只有这样才能使女性管理者的各项能力得到提高,才能给家庭带来更多的利益,尤其是家中的男性出外打工的家庭,女性管理者作为主要的经济支柱,更应该得到支持。

3增强在职培训的质量管理

3.1加强在职培训机构认定

在职培训质量的好坏与培训机构的基本条件密切相关。各级政府和农村中小企业应加强对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在职培训的重视,设置专门的部门对在职培训机构进行认定评估,对在职培训机构进行评估,好的给予表扬,差的勒令进行整改。相对于其他培训机构而言,中高等职业学校具有相对雄厚的师资队伍,固定、良好的办学设施,由中高等职业学校承担培训项目,能最大限度地节约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效果。加强对在职培训机构的认定,能为提升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在职培训质量提供良好的保证。

3.2加强在职培训师资建设

拥有一支理论素养高、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对职培训能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很多培训机构的教师大多数直接来自学校,这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有待加强,还有一些管理技能人员虽然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都有些不足,并且对当地的经济、文化的缺乏了解,与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沟通起来较为困难。单一的教师来源无法满足对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管理能力全面提升的要求。因此,教师队伍应以培训机构和职业学校的专任教师为主,以管理技能人员为辅。同时,培训机构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实际观摩,挂职锻炼等方式不断提高培训教师的实践能力,还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通过进修学习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

3.3采用导师制等多种教学方法

对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可以向一些大公司和企业那样,对其实行导师制,这样还可以帮助女性管理者克服人际关系网络障碍。从大公司董事会或高管人员中挑选出资深人士,聘请有经验的在职和退休的管理专家,与有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建立起“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师生关系。这些资深导师帮助女性管理者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

对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在职培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授课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视听法、角色扮演法。

4完善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在职培训的政策法规保障

4.1维护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合法权益

国家应该鼓励和支持通过建立维权工作站和宣传典型侵权案例等途径,提高农村女性的权利意识,进而提高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的权利意识,增强其依法维权能力。为女性管理者进行在职培训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以缩小歧视性人力资本投资所造成的人力资本储存量上的性别差异。只有把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的能力建设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实现社会性别的平等与发展,才能更好的实现农村中小企业进而是整个农村,整个国家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2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策略上应更注重女性人才培养

在农村中小企业远景制定时坚持性别平等原则。使女性人才得到更多的培养机会,对其女性管理者进行在职培训的投资就是为了长远利益打算。只有女性管理者的能力跟得上当今经济发展的步伐,才能使企业发展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唯有如此,农村中小企业才能获得长期利益。不能只顾短期的效益而忽略了企业长足的发展。

5构建社会一体化的在职培训网络系统

要构建社会一体化的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在职培训的网络系统,这样才能很好的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在职培训的展开。一体化的价值评价体系有助于人才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有序流动,保障人尽其才,促进知识的传播。一体化的学习实践体系有助于人才的不断培养,保障社会资源在更大程度上的共享。在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在职培训的问题上是更加重要的选择。农村中小企业、培训机构等相关部门应及时掌握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的工作、生活现状,并统计好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对在职培训的相关意见和要求,作好整理反馈工作,建立比较完善的信息系统。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在职培训信息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资料库、培训机构资源库和管理者岗位信息库。在政府、中小企业和培训机构等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利用信息系统对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在职培训及培训后等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从而实现女性管理者自身对于所从属的企业以及周围人的价值,会坚定人的工作信念,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工作素养,投身于更加有价值的新一轮创造性工作活动中去,来强化对于农村中小企业女性管理者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