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课件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学科整合

语文是基础教育基础学科,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来优化语文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这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此外,这种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果教学软件编得好,连教学策略也可以选择,比如说,可以用个别化教学策略,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策略。这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性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多媒体计算机交互性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学习环境。而这种环境的实现,则需要准备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教育教学软件,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有定位的明确性与针对性。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意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语文学习信息资源,增大教学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我们语文教师在与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整合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让学生在网络中链接查找相关资料,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相关内容进行预习和拓展。这样便把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知识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生在这种开放式学习空间里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非常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譬如,学生在学习了《合欢树》一文之后,在网络上查找了与母爱的主题相关的很多文章,尤其是那篇《秋天的怀念》,博得了学生的诸多眼泪,涟涟之中,学生情感教育与课堂教学目标悄然达成。

三、运用信息技术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信息技术课件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图文声像并茂,所以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能从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技术信息和资料,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例如,在初中语文课件《大自然的语言》中,通过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创设情境引入,随之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几幅美丽的大自然的图片,再用一系列配音图片(比如小鸟叫声、青蛙叫声、小河流水声、夜晚各种昆虫的混合叫声等等)描述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听觉、视觉的刺激,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学生新奇的知识,引起学生学习这一课的欲望,这样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在学习过程中,再播放文章朗诵,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确实存在着语言。这样,就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文字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四、课程整合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1.现代信息技术如何与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形式进行有效磨合

传统语文教学更注重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只有在教学中把握好这些因素,才能叩击学生的心弦,点燃智慧火花,使其产生求知的欲望,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特别是古诗词的学习,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这其中包含深刻的思想感情,是网络难以演绎的。一个好的课件也许可以有助于对课文理解,但它哪里比得上眼前老师一段深情并茂的优美的朗诵来得真切?如果现代信息技术忽略语文学科的这种特殊性,课程整合便失去了它指向未来的现实意义。

2.课程整合过程中如何培养师生对信息技术的亲和力

初中语文课件范文2

一、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我把新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经过教学实践,我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面对新课改语文教师必须做好角色的变化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1.由权威者向引导者、组织者转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以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者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将学生定位于学习主体,自己定位于引导者、组织者,备课时更多的从学生角度去精心设计教学思路,让学生具有个体、独立、发展的空间,倾听学生的心声,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实现生命的超越。

2.由传道者向研究者转变

未来教育需要“研究型”的教师,而不是单纯的“传道者”,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问题而进行的研究。不是在书斋进行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研究。语文教师要求承担起语文研究者的角色,新课程的实施将为语文教师向研究型转变,提供理想的平台。

3.由闭关自守型向社区型转变

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教学内容越来越贴近社区生活,学校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学校教育、终身教育正与社区生活走向“一体化”,就是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助,重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语文教师更要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语文教学信息,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与理念能与时俱进。

三、面对新课改语文教师必须注意工作方式的改进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而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课改的实施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几乎很难独立一人较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了解其他学科,不要把自己任教的学科看作孤立的整体。要改变彼此孤立的局面,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与不同学科,与不同年级的教师打交道。要互助配合,齐心协力培养学生。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互相促进。还要倡导语文课堂上的合作,这里包括师与生的合作,生与生的合作,借助小组的力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四、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五、在课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

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初中语文课件范文3

一、语文活动课的概念及特征

语文活动课是活动课的一种,它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凭借言语交际手段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以此培养言语兴趣、能力和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课程。

语文活动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综合性

语文活动课的开展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打破常规和传统学科课程的单一化倾向。在语文活动课程中可以结合必修课内容,组织学生归纳作品的特点,人物形象及人物塑造、文化常识;可以结合学生学科内容进行讨论、演讲、表演、竞赛等活动。

2.社会实用性

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能够弥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带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自主实践性

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二、语文活动课的主要作用

1.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的时候,从思想、道德、身心等各方面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语文活动课在这方面有其先天的优势。一堂好的语文活动课,最终实现的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而往往是多种语文能力的综合实现和锻炼,甚至是多学科的综合运用。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具有开放性,决不是仅限于语文科内。如我们目前组织的“语文第二课堂”表演课本剧活动,在表演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不仅需要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而且在改编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表演中更要求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一定形体表现的能力。

2.语文活动课有助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实现两翼齐飞

语文活动课能做到把思想性寓于知识性之中,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使知识活灵活现,更好地把语文教学的审美和人文因素挖掘出来。比如在诗歌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可以开展配乐的诗朗诵,或者是一次为诗配画的比赛。我校国家级教学名师李宗玲老师的活动课《走进诗的世界》,就是在“诗韵无穷”这一环节让学生展示诗配画的才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再如有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其歌词改编自古典诗词(如徐小凤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和周杰伦的《东风破》),从这类歌曲入手,引入诗词的学习,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设计活动课《乘着音乐的翅膀》时就是从这类流行歌曲入手,充分调动了学生诵读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语文活动课实践中要注意的问题

评价一个教学活动案例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是看它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必须在语文活动课的设计和实践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切实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坚决避免只有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现象的出现。语文活动课要有可操作性,要认清学生的个体客观差异,在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2.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活动课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开展自主活动,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暄宾夺主,更不能不加引导,放任自流。教师要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做好课前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和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各个环节。

3.要结合实际,精心设计安排教学目标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活动的要求,以新的教学大纲为指导,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学目标的安排。如在九年级下册综合活动课《走进小说天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就是围绕实现三个教学目的: 一是激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引导读书方法,陶冶高尚情操。 二是能用普通话复述小说情节,介绍小说人物,叙述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受,尽量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三是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学习虚构故事,尝试进行小创作。

初中语文课件范文4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初中 语文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不断地受到挑战。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方法,凭借其新颖的形式、文字音像相结合等优点,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效率。这对于解决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信息量小、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以及学生交际能力难以培养等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且防止了教师在板书时因为字体的差异而造成学生识别文字困难等问题的产生。而且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对现实环境的模拟从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在这种十分美妙的环境下,学生们会感到耳目一新,通过朗读、表演节目以及舞台剧的编排等形式可使学生得到比较真切的体验,并积极地进行思考。这些对于提高初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交往能力的培养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初中语文中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产生,进而对初中语文整体的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教师的地位

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中,课堂上授课的主体是教师。虽然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能够渲染课堂的气氛,但是教师的教学被多媒体取代,减少了充满激情的朗读,降低了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知程度,削弱了学生情感的体验与抒发,老师与学生间的思维交流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2.多媒体的滥用,导致了信息的流失

文学语言具有情感性、含蓄性、隐喻性、模糊性、象征性与不确定性等特点。多媒体的滥用会导致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过于侧重课后的劳动,播放多媒体则会占去比较多的课堂时间,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的苍白,无法完全表现出语言传导的内涵和真实性。

3.教师缺乏开发的意识,自主创新的能力比较差

初中语文老师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差,在制作相关课件的过程中,大部分直接从网上下载,没有加入教师自己的情感与理解,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致于忽视了语文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导致了教学的效果不理想,甚至会适得其反。

三、解决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所产生问题的措施

初中是学生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之一,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思维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决定了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因此,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将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上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减少不良的影响。

1.依据初中语文的教学大纲,遵循相关的教学规律

要尊重语文学科的相关特点,依据相关特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大纲上做到不缩水,并严格控制使用多媒体的时间。要将多媒体的应用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区别对待。教师的教学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和任务,不能够单纯地追求课堂操作上的简单而舍弃了我们教学上的重点,进而违背了教学规律。因此,只有遵循初中语文的教学规律,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明确初中语文的教学目的,发挥学生的关键作用

语文教学主要的对象是学生,而接受教授信息的更是学生,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学生的身上,并充分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得到一定的教育与进步。作为语文教学过程重要的辅助工具,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有益处,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尽量全面并有所针对。

3.教师提高自身技能,不断强化开发的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将语文课件制作与学生特点结合起来,使用各种相关的软件,制作多维、立体的语文教学课件,增加语文课件的可视性与动感,并结合教学环节安排、教学理念等多种因素,从而制作出高质量的初中语文课件。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是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新途径。在初中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充分地将学生的特点与多媒体结合起来,可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丰富了教学活动,并对学生形成了强大的推进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初中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瑰 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初中语文课件范文5

一、组织学生进行自主讨论活动

自主讨论活动是加强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有效活动之一。所以,为了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也为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时,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价值,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进而促使高效语文课堂顺利实现。

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时,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学习斑羚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①文章中重点写了镰刀羊的哪些表现?②斑羚为什么要飞渡?③文本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组织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自主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而且,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讨论,要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自主学习

小组自主学习模式是课改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也是打破传统被动课堂的有效方式之一。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鼓励优等生带动学困生进行学习,以确保语文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例如,在教学《老王》时,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进行讨论,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中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同时,也能在小组交流中对“老王”和“我”的形象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真正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使学生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最终,确保本节课的课程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

三、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对比活动

自主对比活动的开展主要是针对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而言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主对比中拓宽知识视野,提高阅读质量。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鼓励学生将主题相似的文章、作者相同的文章等等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掌握文本的中心思想,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而且,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阅读《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这一章节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比较作者的写作手法、比较文本中包含的不同情感等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更为了确保文本价值最大化实现,我们要充分发挥自主对比阅读活动的价值,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总之,在构建自主而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我们要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构建出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

初中语文课件范文6

操,使学生在学习、欣赏的同时,受到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受

到教育界、学校与家长的关注和重视,而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的学科,自然而然成为美育的重要阵地。

现代教育家苏灵杨也说过:"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广泛性和深刻含义可能胜过中心小学其他课程,甚

至超过音乐课、美术课。"

一、语言美育的概念、表现与作用

1.语言美育的概念与意义

语言美育就是以审美观为指导,在教学中发挥语文教材语言内涵的美的因素,从审美角度认识

语言,获得语言的审美感受;从语言角度去审美,获得审美的语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

、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2.语言美育的表现与作用

语文教材本身就具有许多审美因素,许多优秀作品都是经过精选,语言练习反复推敲,从形式到内容都存

在美。可以说,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语文教学中语言美主要表现在语言的文采美、音乐美和

表情美。

(1)语言的文采美

语言的文采美就是就是指教材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以及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

现力,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与作者共鸣,从而体验到语言的美感。

语文教材中包孕着美的内容,文采美的字词句段比比皆是。在阅读教学中分析词语如能用意义相同的或相

近的词语进行比较辨析,通过咬文嚼字,就能体会作者用词奥秘的同时深刻揭示词语的蕴义与感情,并且

得到美的享受。

如朱自清《背影》中的三个同义词:"嘱咐"、"嘱托"、"嘱",看似平常但细细品味,用意深刻。一个"嘱"

字简明说出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尽管父亲已当面照应"我"了,但还嫌不够,又"嘱托"陪送的茶房好好地照

应"我"。"嘱托"是托人办事,显然比"嘱咐"又多了一层"托"的意思,结合四次写背影,四次写流泪,感情

是真挚的,语言的内蕴是非常丰富多彩,让人深深感受到了父子情深。

(2)语言的音乐美

语言的音乐美是指由语言上艺术性的安排造成朗读的语言美感。具体说是指语言中由于有规律地安排音节

的顿挫造成的语言节奏感、利用声音的抑扬顿挫进行巧妙安排形成音乐般的旋律美或利用重音来达到表达

效果的一种艺术手段。

在现代文中有时有意识地利用重音能达到语言的音乐美。如《故乡》中的"啊!闰土哥,--你来了?"前面

的"啊"字惊奇,是语法重音,因为有"!"号标志;后面的语法重音是"来"。"水生,给老爷磕头"把逻辑重

音放在老爷这个词语上,这样把闰土那种深沉凝重、含蓄内向的细腻感情以及自卑无奈,受尽封建压迫的

凄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听来轻柔深挚同时又让人悲凉万分。语调的变化也能体验到语言的音乐美。如

《故乡》,"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杨二嫂说话声调高低升降变化起伏很大,且多有曲调,再现了这

个庸俗小市民的装腔作样、毫无顾忌,伶牙俐齿,一心想贪小便宜的性格的特点和装腔作势的特点。

(3)语言的表情美

语言的表情美就是指根据语言情感表达的需要,选用恰当句式来表达情感,带来美的享受和体验。

语言是有情感的,好的语言是人们情感的外在表现,具有情感的语言才是生动感人的,语文教材中为了表

达不同情感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句式就能收到溢于言表的情意效果。例如:

*我的老家是江南名城无锡,可我是在北方长大的,多少年来我的梦想就是能到老家去走一走,看一看。

*在北方长大的我,常在心里惦念着江南的名城无锡,因为那是我的老家,不知哪一年才能回去走一走,

看一看?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情味感却完全不同。前一句过于平直,后一句成了疑问句,句式的变化收到了引

人深思,令人怀念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中语言美育的培养

语言美育在教学中不仅能巩固语文知识,还能启迪学生智力,促进学生情感与语感的发展。文本中许多作

家为我们塑造了美的形象、意境,把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对未来的理想,对事物的爱憎是非都融合在作品

美的语言中。因而,陶冶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感受美、鉴赏美

、创造美的能力是我们语文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1、利用形象,直观教学,激发审美情感

初中生生性好动,正处于动荡性向成熟型过渡的阶段。由于大脑神经过程不平衡,他们的意志及自制力逐

步形成但又相当脆弱,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缺乏耐性和韧性,往往时冷时热,或半途而废,因而注意力不

能持久。初中生学习时常以兴趣为前提,离不开形象感知这一基础。在教学时,必须根据学生生理与心理

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情感,唤起未知欲望,感受语言的美,促进他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由于

乡村中学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语言形象教学中较多采用多媒体展示法,人物表演法,口诀吟唱法。

(1)多媒体展示法

多媒体展示法是初中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教学法。它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它利用图像把课文中学生难以

理解的内容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把文本间接形象变为直接形象,让学生用感官直接感知,

加深情感的体验。由于它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它所表现的自然景物、人物形态等都会在大脑中产生强烈

的兴奋,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学生对丰富形象的画面发生浓厚的兴趣,调动思维积极参与,激

感交流的欲望,产生语言的表现欲。如教《核舟记》,利用核舟的多媒体,把要说明的事物形象展现在学

生面前。感受美是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边看幻灯边对照原文想象核舟的造型与艺术,感受画面美的同时又

进行语言表达,深深领略到奇巧人"技亦灵怪矣哉",在轻松的气氛中丰富了审美的情感。

(2)人物表演法

人物表演法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有效的直观教学法。好动是少年的天性,加上自我意识增强,在主观上感

到自己已成人,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抱着去探索的心情,有一股强烈的表现欲,各方面都想试试,希望自己

得到教师、同学的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他们的好胜心理,让他们自编自导自演文本中精彩的情节,更

能激起他们学习情感,促进感知语言的能力。如《故乡》:让学生根据教材,加上合理想象来表演"我"回

故乡时,与少年闰土、杨二嫂见面时情景。学生在有兴趣上课的同时,较好地把握小说的主题。通过动作

、对话、神态等表演刻画出纯朴善良的闰土在生活重压下及封建思想的束缚下的悲凉与无奈,麻木与迟钝

:刻画出杨二嫂的自私刻薄及"我"的感伤与失望,提示出社会的弊端。

(3)口诀吟唱法

口诀琅琅上口,既富有音乐的流畅美,又富有音乐的跳跃美,符合少年的审美心理,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语

言形式。

口诀能让学生在形象中感知语言美。在教学"曚昽、朦胧、矇眬"这三个音同形近的词时,学生感到有些棘

手,感觉难以分辨。我就启发他们找共同点时再找找不同点,一起编口诀吟唱。"日光不明是曚昽,月光

不明是朦胧,眼睛不明是矇眬,眼睛日月都menglong,分清日月和眼睛,同胞兄弟家易分。"学生们一听

学习兴趣高涨,并一下分清了三个形近音同的词语。小小的口诀,以它特有的乐感美,使学生在轻松愉悦

中学会语言知识,从而激发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同时获得审美享受,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内蕴。

2、启发想象,丰富感知,深化审美情感

初中生对世界的确定性知之甚少,他们较少以成人化的逻辑束缚自己的思想,在他们看来,外界的一切都

是适合自己的心灵而存在的,他们可以把一根细针想象成定海神针,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无比强大的战神,

在想象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的个性。语言反映生活具有间接性,恰好留给了学生无穷的想象余地

。在语言教学中,千万不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因为要领略到语言的美就少不了他们丰富的感知与想象。笔

者在阅读、作文与朗读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想象来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1)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它包括各种心理过程。而想象是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

心理过程。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挖掘,特别

在自身的想象中得到对语言的情感体验。初中教材许多写景抒情性较浓的文章都是引导学生想象的好素材

,特别是诗歌,让学生把想象的情景描述出来,对诗歌优美的意境感受更真切,对诗歌语言的含蓄、凝炼

的理解更深一步。想象与语言的美感密切联系。没有想象,就没有语言的美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正是想象作用形象化的描绘。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日圆"。抓住塞北自然景色特点,通过想象构成一幅意境开阔而又荒凉的画面,产生了语言的美感。再如

的《》揣摩词句,通过想象,加强并形象化了全诗,表现革命乐观主义。语言由于通过想象,

成为了表情达意的工具,才能看出言外之意,听到弦外之音,才能深刻理解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深化文

章主题,深化学生审美情趣,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2)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

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首先能克服学生作文的恐惧心理,激起作文欲望,并且在想象描述中提高表达

能力。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运用诗意般的丰富而奇异的想象力,用生动的笔调描绘了一个

世外桃源的理想境界。而我们的初中生难以产生联想,不能摆脱事实的束缚,思路打不开,文思枯竭,没

有几句话好写,内容空泛,只有骨架没有血肉,语言干瘪。为此,我们应该允许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虚

构,不要限制得太死。"作诗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跳咆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想象有利

于开拓写作思路。在教学生写《相见在四十年代的宏儿与水生》作文中,让学生在感知《故乡》这篇课文

内容的同时启发他们想象:水生与宏儿会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水生是否又成为闰土的翻版呢?在当时的社

会中,他们会选择怎样的路来谱写自己的人生,他们真的过上了一种"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生活吗?通过想象来扣牢文章的中心。在想象中更丰富更细致感受到当时黑暗的现实生活,明确劳苦大众

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从而意识到生活的美好,同

时发掘水生与宏儿对旧生活的抗争,获得更高层次的美的体验与享受,最重要的是拓宽写作范围,让学生

感受有东西可写,提高写作兴趣。

(3)朗读教学中引导想象

朗读是一种眼、口、身、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是初中生最重要的一种语言训练。一般的

朗读要求是语音正确、流利、有感情,而美的朗读就是在此基础上加上对语言内涵的理解,再进行合理想

象,在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用来表现情感,陶冶

情操的一种艺术技巧。由于它有一种渲染情境的魅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地,引导学

生走进作品,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和领悟,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

孔乙己》这篇小说朗读过程中,通过想象,头脑中便会产生一个迂腐麻木,好吃懒做,穷困潦倒的孔乙己

形象,更好地掌握小说内容。朗读时要引导学生想象,必须抓住文章中能触发学生展开想象的几类诱导物

。如借以抒发作者感情的景物与特定场面。杜甫的《春望》从山河犹在,草木丛生的景物中,同时推出"

花溅泪,鸟惊心"两个特定场面以景抒情,以物感怀,忧国思家的主旨,表现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

真挚感情。在想象中,朗读者被作品的优美语言与境界所陶醉,和作者的情感为一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更好地把握主题,得到情感的体验和升华。

三、语言美育的体会和思索

"美感教育,渗透于语文教育,美育者和智者相辅而行,为图德育之完成者也。"由此足见语文教学中进行

美育来提高学生感知能力和学习兴趣是可取的,并且是行之有效的,但语文教材涉及的文章毕竟是有限的

。在当今大语文的观念下,语言美育除了教材作品素材外,还需要教师丰富的情感与形象的教学语言,更

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到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到现代高科技的影视中,到广阔美丽的大自

然中,到丰富复杂的社会活动中去汲取,去锻炼,去感受语言,这样学生学到的语言才丰富,才有生命,

才能更好促进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育,促进少年个性、人格的真正健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