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记叙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优秀记叙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优秀记叙文范文1

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if、if…else、if…else if语句和witch语句格式及使用方法,掌握if语句中的嵌套关系和匹配原则,利用if语句和switch语句实现分支选择结构。

2、熟练掌握while语句、do…while语句和for语句格式及使用方法,掌握三种循环控制语句的循环过程以及循环结构的嵌套,利用循环语句实现循环结构。

3、掌握简单、常用的算法,并在编程过程中体验各种算法的编程技巧。进一步学习调试程序,掌握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的检查方法。

实验内容

计算并输出1000以内最大的10个素数以及它们的和。

要求:

在程序内部加必要的注释。

由于偶数不是素数,可以不考虑对偶数的处理。

虽然在1000以内的素数超过10个,但是要对1000以内不够10个素数的情况进行处理。

输出形式为:素数1+素数2+素数3+…+素数10=总和值。

算法描述流程图

main函数:

判断素数:

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t sushu(int n)/* 判断素数的函数 */

{

int t,i;

t=sqrt(n);

for(i=2;i<=t;i++)

if(n%i==0)/* 如果不是素数,返回 0 */

return 0;

return n;/* 如果是素数,返回该数 */

}

void main

{

int i,j=0,n,m=0,a[1000],x;

/*clrscr;*/

printf("please input a number form 1 to 1000:");

scanf("%d",&x);

if(x==2)/* x=2时的处理 */

printf("%dn",x);

else if(x<=1) /* x在1~1000范围外时的处理 */

printf("error!n");

else

{

if(x%2==0)/* x为偶数时,把x变为奇数 */

x--;

for(i=x;i>1;i-=2)/* x为奇数时,做函数计算 */

{

n=sushu(i); /* 做判断素数的函数调用 */

if(n!=0)/* 对素数的处理 */

{

a[j]=n;/* 把素数由大至小存入数组a[ ]中 */

j++;

if(j<11)

m+=n; /* 统计前10个素数之和 */

}

}

if(j<10)/* 当素数个数小于10个时,结果输出 */

{

for(i=0;i

{

n=a[i];

printf("%d",n);

printf("+");

}

printf("2=");

printf("%dn",m+2);

}

else for(i=0;i<10;i++)/* 当素数个数大于等于10个时,结果输出 */

{

n=a[i];

printf("%d",n);

if(i<9)

printf("+");

else

{

printf("=");

printf("%dn",m);

}

}

}

}

测试数据

分别输入1000、100、10测试。

运行结果

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法

当素数个数小于10时的处理不够完善,考虑不够周全。把“+2”的处理做的太勉强。

程序过大,不够精简,无用文字太多。

学习耐心与细心不足,如scanf(“%d”,&n);中的“&”经常忘记。

编程思想不够发散,例如如何判断素数,只能想出2种方式(其中1种为参考教科书上内容);在今后学习中应更多的动脑,综合运用所学。

基本功不够,如清屏clrscr等函数用的不好,有时同样的问题多次犯,给实验课老师带来很大的麻烦。这说明我的知识不够广,有很多有用但不做考试要求的书中内容没有学好,认识程度不够深刻。就算以后c语言这门课程结束后,也应多看相关东西,多上机练习,才能真正从本质上提高自己。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知识不够广泛,如vc++6.0等程序,自己试了好一阵也不会用;说明我电脑水平还是不够,自学能力不够。已会的东西掌握的还是不够好。

实验心得

优秀记叙文范文2

一、阅读有助于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写作文时最缺的就是写作素材,只能拼接生活片段,简单地概述事件,所写的作文看上去就像流水账。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写作素材的确很“穷”,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学生的作文缺少经历叙述和阅读体验。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行路就是说人要有经历和阅历,有了经历和阅历的人才能有好的写作素材,只有心中有好的写作素材,下笔为文时才能轻松自如。目前,在应试教育形式下,学生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行路”也就很难做到了,只有靠阅读来弥补自己的阅历不足,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改变学生写作素材“穷”的现象。

在阅读中摘抄妙语、美段,并且做到边读书边思考,写出感受与心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实读书重在积累,重在沉淀,这积累和沉淀就形成了写作的素材。写作素材是写好记叙文的基础。学生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获得写作素材的积累。只有真正做到厚积,然后才能薄发。学生在写记叙文时才能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二、阅读有助于模仿写作技法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然而学生记叙文写作中最大的毛病就是“平”,叙述没有波澜像本流水账。优秀的记叙文应做到“尺水兴波”,然而这就需要一些写作方面的技巧。这些技巧从何而来,那就是阅读。学生应该通过阅读经典的短篇小说学习文章结构的构建和写作技法的灵活运用。

例如在记叙文的叙事上,尝试地运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手法;在材料组合上,适当地运用虚实、抑扬、张弛等手法;在情节构建上,有意地运用伏笔、铺垫、烘托等手法;使文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阅读积累的素材又可以和身边典型事例巧妙地结合并加以简单改造,做到把材料生活化,真实化,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记叙文。

三、阅读有助于注入写作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记叙文写作中没有灌注真情实感,那么这篇记叙文也就是去了灵魂。然而,我们的学生所写的记叙文就是缺少真情实感,缺少了作文的“魂”。要想让我们学生的记叙文找回灵魂,我们必须从阅读中学习情感的注入。

比如说写亲情类的,学生的叙述简单直白,表达情感简直可以用“裸”来形容。口号式的表达让读者感觉到情感的干瘪与牵强,不能使读者感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亲情类的文章,让学生从中学会情感的注入。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描绘了父子车站送别的场景。全文用平实的文字描写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动作,在笨拙甚至有点滑稽的动作中,传达出父子之间的真情。全文并没有说父子之间的感情有多深厚,而那种真挚而灼热的感情通过一些细节描写不言而出,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四、阅读有助于锤炼写作语言

文情并茂一贯是记叙文写作的要求。文章不仅要有真情实感,还要有一定的文采。优美鲜活的语言可以增加文章的亮点,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优美鲜活的语言在学生的记叙文中并不常见,多数学生叙述直白,语言枯燥乏味,不能给读者美的享受。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应该阅读,阅读有助于锤炼写作语言,让自己的写作语言变得优美鲜活。阅读优美的散文和诗歌是锤炼语言的有效途径,学生从阅读中学会妙使修饰添色彩,巧用修辞出鲜活,镶嵌名句显积淀,交错句式现灵活。

例如巧用修辞出鲜活:

(1)夕阳逐渐收起它如火似血般的余晖,晚风裹挟着桂花浓郁的香气,不停的塞进我的鼻孔,在这花香中,我醉了。(学生作文)

优秀记叙文范文3

我们根据农村高中生源情况,确立了低起点、小坡度、强训练、重实效的原则,从高一到高三建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训练体系。

一、强化文体意识,拟定序列化作文计划

高考要求“文体不限”,而“文体不限”不代表不要文体,不分文体。学生文体意识不强,导致写作中“四不像”的文章偏多。因此,要规范文体,构建训练体系,进行序列化指导。指导学生既要宏观认识,又要微观强化,高一重点训练记叙文,高二重点训练议论文。由粗犷走向精细,由粗放走向集约,学生对两种文体的写作范式从初步了解到了然于胸再到运用自如,进而做到规范写作。

高一年级教学计划:

第一讲 一双慧眼看世界――记叙文的审题

第二讲 千古文章意为高――记叙文的立意

第三讲 生活花絮精采撷――记叙文的选材

第四讲 一波三折见真情――记叙文的波澜

第五讲 一枝一叶总关情――记叙文的细节

第六讲 巧饰凤头展才情――记叙文的开头

第七讲 精雕豹尾妙点睛――记叙文的结尾

高二年级教学计划:

第一讲 笔有千钧任翕张――议论文论点的新颖性

第二讲 文章合为时而著――议论文论据的时代性

第三讲 鞭辟入里显真功――议论文论证的深刻性

第四讲 浑然一体相呼应――议论文结构的严谨性

第五讲 言之有文行将远――议论文内容的典型性

二、优化评价方式,呈现序列化评价梯度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评价修改在作文水平提高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其主观积极性,必须将评价和修改的自由权交给学生。评价的方式要开放,自评、互评、师评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多元评价也不能流于形式,要关注细节,注重要点,有序推进。

(一)列评分表,定准评价方向

互评忌草率、形式,学生互评,要有针对性,要结合训练重点展开思考和评价,指导评价方向,以评价表的形式呈现训练点,让学生有的放矢,加深对训练重点的认识。

作文评分细则(总分70分)

50

分 内

25

分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25―21分)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20―16分)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15―11分)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立意不当

没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10―0分)

25

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书写工整

(25―21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书写较工整

(20―16分)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书写较清楚

(15―11分)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10―0分)

20

分 特

征 立意深刻

材料丰富

语言表现力强

见解、构思新颖

(20―17分) 立意较深刻

材料较丰富

语言表现力较强

见解、构思有新意

(16―12分) 立意略显深刻

材料略显丰富

语言略有表现力

见解、构思略有新意

(11―7分)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地方描写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6―0分)

高中作文发展性评价标准属于“面”,要注重“点”的合理安排。如高一重点训练记叙文,评价修改时以“感情的真挚”为突破口,评改时要达成1-2个目标。如“一人多事的记叙文”评改的重点可落在选择的事是否典型、是否真实上,此目标达成就可按一类卷给分。习作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他们的个性,以发展的观点对习作做出客观评价,从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二)设置专刊,建立激励机制

学生的作文,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成熟还是稚嫩,都是宝贵的记忆财富,是其不断反思成长的材料。优秀习作评选活动,学生互评互判是重要的激励机制。可以搜集佳作,编辑班级专刊;编写校级刊物《青苹果》和《横中报》等。发表优秀习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保护其创作热情。

高中作文教学任重道远,提高写作水平是系统工程。作文训练要遵循序列化训练的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面覆盖,以点强化,点化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提高,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荷荷.作文序列化教学设计[J].新课程学习(下),2009,(09).

[2]何恒军.初探作文教学的序列化问题[J].考试(教研版),2010,(05).

[3]张文.作文序列化教学的探索[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1,(07).

优秀记叙文范文4

一.山随路转,方显过程之美。

任何好的叙述与描写都必须有时间的流动,只有这样,才能展示和丰富叙事的层次,从而形象地提出问题、演绎命题的内涵,达到形、情、理的巧妙融合。但这个基于时间流动的过程,展现出来的不是流水账式的苍白,而应是叙事前后情感的铺垫转折;或事情一波连着一波的发展,不断形成的冲击效应;或从不同角度叙事组合,从而形成情感的变化,或转折,或加深。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爱在心口难开》,考生下笔即写自己考了145分,回家让父亲签字,本想会得到父亲哪怕一句的赞扬,但父亲头也不抬,自己很不满意,摔门而出。然后插叙交代父子间隔阂已久,难以沟通的缘由。再写父亲节自己被同学拉去买了礼物——一根皮带和一瓶二锅头,回家后父子对饮的精彩片段。最后,“一声‘我爱你’化解无数情”,父子两人在心灵情感上达到了沟通。

从过程性上看,该作具有时间的流动、空间的变化,显出其变化之美;又有情感的转折或加深,使过程性的内容在情感的糅合中显得更加丰厚和别具匠心。

记叙文的过程性,应在合理中写清楚过程,过程中能传神传情。

作为高中记叙文,合理不仅仅是体现在合乎生活常理、情理上,更应体现在合乎题意、立意、情感的有效表达上。后者是体现合理的关键所在,它决定了叙事过程中的详略和顺序。

2004年广东高考作文《爱在心口难开》一文中,“父子”对饮的场景写道:“可怕的寂静,只有酒杯碰撞声。两人都喝得微醺,我望着父亲,幽幽地说:‘爸爸,我……我……我爱你……’极轻极快地带过,也不知他听到没有,‘我没别的意思,只是你那条皮带快断了……’没等我说完,父亲喉咙里冒出一句:‘今天考试考得不错……’我的眼顿时热了。他拿起酒杯,仰头猛地一倒,眼睛闪闪的,红了。他慌忙掩饰道:‘这酒……这酒太烈了……’我笑笑,哽咽着:‘是烈了点……’说罢也举杯一饮而尽,热泪,流进了嘴里……有爱的泪,是甜的……”

这一段过程性描写,不仅细腻生动,而且对题意、立意、情感有效表达的潜在指向十分明显。父爱是不轻易流露的,但父爱又是深沉的。父子之间的男人式的交流是不轻易在口中直接表露的,但基于理解的情感沟通又是默契的。这样的过程性描写才具有真正的合理性。重要的是,只有建立在合理性上的叙述、描写才能传神传情。

二.山光水色,方显情境之态。

情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也指某种具体的情景和境地。无论写人还是叙事,都必须在一种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具体而言,记叙文的情境可以是特定的环境描写、氛围营造、场景描摹、细节设计等,它的核心在于具有生活味。高中学生不乏记叙文技法的训练,但为何在写人叙事中出现描写生硬、情感失真、言行失态的现象,关键在于不善于营造一种贴近生活的情境之美。

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好奇心》,写我怀着一颗好奇心去探寻奶奶对爷爷的那份让我好奇的举动——“相隔不过几米,奶奶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活儿,‘老头子!’奶奶这么叫。”考生选择了一个充满生活味的视角,来展现好奇心下奶奶对爷爷的那份情感。

“——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孩子般地笑嗔:‘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再有这种事发生时,我便捂住嘴,学爷爷的声音迟缓地答:‘唉——’可每每奶奶都能辨别出来,无论我用布还是用棉花捂以求声音的逼真。‘细丫头在这儿捣乱……’奶奶皱纹满布的手会轻拍我,以示责备。微微笑。”

奶奶的言行,的确让孙女好奇。于是,调皮的“丫头”对奶奶进行了一番“侦察”,结果“侦察”到了“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濡湿了人们的心,美得如“花蕊中的一滴露”!此文能在“尺水”中“兴波”,能打动阅卷教师,关键在于能用鲜活的生活细节展示澎湃的内心波澜。这样的描述,除了注意过程性的合理外,更是得益于对写人叙事的情境性展示。奶奶对爷爷的话,嗔怪中充满关爱、满足。淡淡几句,不做作,不雷人,但朴实得感人。把人物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写,最核心的就是在写人叙事中,要能让人物“活在”原汁原味的生活之中,通过对人物生活化的描写聚焦来展示人物的品格,演绎对题目的理解和对题意的表达。这样的文章才显得自然、纯粹、接地气。

三.两美相融,更显“灵秀”之韵。

缺乏情境的过程,必然是单调的“程序性叙述”;而离开了特定的过程,情境的设计只是“为文造情”的技巧。因此,过程性和情境性是相互融合,相互推动的。就记叙文而言,写一事的记叙文,开头往往不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而是下笔把人物就放在心理、情感的矛盾冲突中,然后再交待矛盾的缘由。而这种冲突往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设计和渲染来展开的。如2012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忧与爱》(父陪女儿检查)开头:

“已是上海的深冬,砭人肌骨的寒冷。上海眼科医院外的灰色地面,枯叶软塌塌地浸在积水中,想必淅沥的冬雨定是下了一夜。

拽了父亲的手怏怏地走,父亲忧愁的目光像这锁了寒雾的深冬,迷蒙而凄恻。

来上海检查是费了一番周折的,在我看来一次检查眼压高是算不得什么的。而父亲的眉自那时起就没有舒展过。是谁强颜欢笑将那忧愁深掩?是谁一夜夜叹息彻夜难眠?又是谁一次次欲言又止独品忧愁?

‘孩子,听话,去检查吧,要是真有问题,我们就可以早治疗,爸这心忧得慌哪!’

于是,此刻我站在这里。”

这段文字,下笔就从事情过程的中段切入,运用上海深冬自然环境的渲染,突出了父亲忧愁的迷蒙、凄恻,然后再交待“忧”的缘由。这样的叙事不仅经济简练,而且富有情韵。

就写几件事的记叙文而言,往往运用“画面剪辑”的方法来将几件事组合起来。要求突出每一件事的“画面感”,即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将事情的“自然过程”简约,将事情的“精要显意”部分在具体情境中放大。既保持了叙事的过程性、合理性、内容的丰富性,又显示其叙事展开中的精美性和动人性。

优秀记叙文范文5

关键词: 初中记叙文 写作策略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当下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一般说来摆脱不了识记字词、了解作者、弄清思路、把握感情、完成练习这样的套路。其中行文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材料的合理剪裁、语言的文采斐然、作者写作技法的使用和对优美语言的驾驭,对人物的多角度描写,环境描写如何烘托人物心情等,往往只成为积累阅读理解题技能的材料,不能很好地化为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本文试图在对传统经验的继承和扬弃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有效汲取文章的精华,为我所用,为写作所用,提高初中学生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一、读写结合和记叙文的基本理论

笔者从以下三点阐发:

第一,阅读与写作的概念。阅读实际上就是主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具有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客观事物、社会生活,以及作者的主观愿望经过作者的头脑加工并以文字的方式显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行为过程,是作者具体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思维活动过程,也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言语操作过程。

第二,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是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1]P55明确指出了“吸收”与“倾吐”相辅相成,写作的技能、本领应该是从阅读中来的。由此见,阅读是写作的前提,离开阅读,写作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开始。重视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必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能力。

第三,记叙文的概念和特点。记叙文是记载和叙述事情原委、描绘事物情景和状态的文章,所以记叙文的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以叙述性而言,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它要求文章交代清楚,叙事完整,线索清楚,剪裁得当。以具象性而言,是就描写而言的,是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事物的面貌描述出来,给读者以清晰的印象。举一例:有些没有形体的东西,如音响、气流、光波等,在绘画中是难以描摹的,但都可以用语言描写出来。如:《荷塘月色》,朱自清用了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绘画无法表达的荷塘全景:“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有着和谐的旋律”的“光和影”,“笼着轻纱的梦”,“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洲缕缕清香”,“像闪电般的洲颤动”,叶子底下的“脉脉的流水”。由此可见,语言不仅能绘色、绘形,还能绘声,能写出情态的发展变化。

二、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现状,本人在2010年9月对本校初三学生328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期获得客观真实的研究材料,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第一,初中生记叙文的写作现状。笔者依据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得出如下调查结果:1.从写作兴趣、写作目的来看,大部分的学生(57%)不太喜欢写作文,他们写作文的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任务,遇到自己感兴趣或惊奇的事时,只有少数的学生(31%)会记在日记本上,许多学生缺少写作文的主动性。2.从阅读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喜欢读书,也认识到阅读对写作文有帮助,但阅读时存在很大问题,读书无计划,不经常读课外书。很少一部分学生读优秀作文选和提高作文技能的书籍,他们只通读全书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大部分学生没有主动摘抄的习惯。3.从学生作文写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想写记叙文,但写不好,只能凭空编造;从取材范围来看,对自己家里或亲人发生的事情较关心,但对我们国家或其他国家发生的事情和对我们周围或学校发生的事情关心程度一般。

第二,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可分成两点:1.写作主体方面。要指导中学生写出好作文,就必须重视学生的阅读欣赏,可现状让人担忧。如初中生阅读量过少,作文词汇贫乏;初中生阅读量小,作文素材的积累严重不足;初中生课外积累少,文化积淀不够。由此可见,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没有真正从学生个性表达的需要出发来组织作文教学过程和写作过程,教学的模式化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使作文教学成为令人生畏的“老大难”问题。2.写作教学方面。存在相关不足之处:首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脱节。我们不否认“读写结合”对提高写作能力的积极作用,但是,对文本的体裁、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表达、风格等的分析,看起来是注重“读写结合”,其实,“读”与“写”并未真正结合。其次,初中记叙文写作缺乏具体细致的指导。许多人对于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缺乏全面和正确的认识,对于语文教科书的研究和编撰,历来注重阅读方面,而多少忽视了写作方面,真正能当作文教科书使用的实在是凤毛麟角,作文教科书的编撰长期以来一片空白。最后,初中生的生活阅历本身有限,而大多数的教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当中往往把记叙文的写法作为重点训练内容却忽视了对生活现象的剖析认识,使得许多初中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常常面临同样的问题:明明知道该怎么写,就是没东西可写。即使勉强写出来,也是空话大话满纸,毫无感染力。

三、读写结合是提高初中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途径

笔者从策略、步骤和操作方法两方面来谈谈。

第一,记叙文中读写结合的具体策略。可分为以下四点:1.采撷百花,积累记叙文写作素材。要想写出成功的作文,除了需要文思敏捷外,材料的积累更是必不可少的必要条件。博览是丰富文化知识,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勤加练习,多写作一些记事、记人的记叙文,所有我们平时阅读中积累的素材,可以为我所用,还可随机应用。如记事一类的记叙文,要注意体现事情、情节的阶段性和完整性,也就是要把事情、情节的过程具体地表现出来。这类文章,事情是重点,人物和环境景物的描述只能围绕着事,服从于事。2.多看静思,激发记叙文写作激情。作为一般的学生,对生活难以产生深刻的感悟,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具有浓厚感情的文艺作品,体验间接的生活,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染而自化,再返观自己的生活,感受到其充实,从而激起其高尚纯美的感情和写作的冲动。3.熟读成诵,发现记叙文写作秘诀。对文章多看精思,熟读成诵,才能进入文章的美妙意境之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立体感,进而对作者的构思、立意、观点、感情,有逐层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沟通与作者的感情,引发大量的联想,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陶冶。引导学生阅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范文,能够增加语言、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积累,这些对于学习写作都是必要的准备。在博览中应注意记诵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名言(诗、文)、警句、谚语、格言、佳句(指含排比、夸张、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内容健康的句子)、鲜活生动的口语、典型的人和事;精辟而独到的见解、精彩的描绘片断、颇具特色的顺口溜。4.品味鉴赏,感悟记叙文写作技巧。学生要写出好的记叙文,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能否掌握写作技巧密切相关。文章各有各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各具特色。所以,对于学写文章的学生来说,就要善于从阅读材料中吸取他人写作的技法和写作经验,真正做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比如选择较小的切入点,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范文《往下走,往上走》把切入点放到了楼道里的一扇铁门上,围绕这扇既给人带来安全,又给人带来麻烦的铁门,写出了楼道里的人们由冷漠对立到温情交住的变化。由此可见,只有做到了“化大为小”和“以小见大”,记叙文才容易出彩。

第二,记叙文的读写结合的训练步骤和操作方法。先从训练步骤说起:初一阶段:1.指导学生妥善处理材料,选择材料可围绕和突出主题、真实而又典型、新颖而又生动这三个原则来进行。2.指导学生学会构思,有如下方法:A.选例典型,以事感人。B.抓住特点,写出个性。C.正面描写,侧面烘托。D.小中见大,引申升华。以B为例,学习《藤野先生》,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勾勒,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特征进行描写,从而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初二阶段:1.要求学生讲究感情真挚。感情的真实往往寄寓于一定的事情中,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还包括作者所想,只要符合“四点”——此时、此地、此人,能为此事,就可视为“真”。如可以带领学生仔细体味朱自清的《背影》中的四次流泪,深刻体会浓浓的父子之情。2.要求学生描写具体形象。具体可引导学生做到:A.调动多种感觉,使描写细致入微。对学生有必要进行“五官训练”(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和身(触觉)),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什么写得那么耐人寻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把“五觉”都写进去了。B.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使人物栩栩如生。写记叙文、塑造人物形象时,教师有必要教会学生用上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中的两三种,一定要尽可能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向读者传达最准确、最翔实的信息,用自己的审美的眼光来裁剪生活中的“美”。初三阶段:1.注重细节描写,即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如朱自请的叙事散文《背影》中有一段有名的细节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的走到铁路边,慢慢探身下去……”在整个送行的过程中,作者抓住了这一感人的细节,不惜笔墨,进行了细致具体的描述。描述中这位慈祥的父亲的爱意跃然纸上,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情浸透纸背,因此他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的心。这位慈祥的父亲的爱意回旋在我们的胸间,使我们为之感动。2.正与变相对比,抑与扬相映衬。要使文章惊澜四起,就要注意写法的变化。“正与变”相对比,就是逆反用笔,就是苏轼所说的“反常合道”。它在看上去不可思议、毫无道理的事理中显示事物的价值和深意,从而造成波澜起伏的效果。如《平凡人的新鲜事》为了反映老太太多年来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作者没有写老太太忍着口渴的煎熬、坚持早出晚归不请假、工作从不出错的生动事迹,却偏偏选取了违反常态的几件事:为了工作平时从不喝水,今天却喝水了;平时从不迟到早退,今天却提前下班了;工作从来不出差错,今天居然出错了。这是为什么?原来在这些反常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无比感动的事实:老太太在丈夫患脑血栓、病情危急情况下仍然坚守紧缺人手的工作岗位。这样逆反用笔,比从正面表现老太太的敬业精神更有艺术效果。“抑与扬”相映衬,就是欲扬先抑,抑的目的是为了扬,使文章波澜起伏,给读者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鲁迅的《范爱农》采用的即是欲扬先抑法。由于运用此手法,因此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正与变”、“抑与扬”在对比映衬中实现了统一,文章就张弛有度、波澜起伏,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刺激读者的阅读兴趣,产生鲜明的艺术效果。

再从记叙文中读写结合的操作方法说起。读写结合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从总体上把握序列的“线”,明确每个训练的“点”在“线”上的位置。循序渐进,以“读写结合点”为小目标,以文章为例子,以读写训练为途径,以提高写作能力为目标。具体操作方法有:1.借鉴创造,照猫画虎。即学生根据范文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作文训练。教师应精选出那些文质兼美,学生易于和乐于模仿的文章,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充分体会和琢磨原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理出思路,并确立模仿的对象或框题,教给学生模仿的方法,进行仿写。随着写作水平的提高,要逐步增加创新的成分,写出有个性特点和新意的文章来。2.具体补白,无中生有。补白拓展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依托课文语言文字,无中生有,虚中生实,浮想联翩;此过程又伴随着学生的理解、感悟。具体做法: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在表达上都有写得简略或省略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或拓展文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后的想象,给文章简略或空白处加以补充。点滴的补白,点滴的培养,点滴的训练,潜移默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3.联读悟写,改换门庭。联读悟写,强调用读来掌握知识,用写来运用知识,用联来调动知识,用悟来巩固知识。“联”的内容有:联系课内知识、联系课外知识、联系新旧知识、联系实际。此外,还可以按方法分为各种联想:如由一事物想到和它相类似的事物的相似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和它相反事物的对比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和它接近事物的接近联想等,是联读悟写中“联”的最为重要的内容。改换门庭,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就改写的类型有:内容、结构、人称、语言的改写。以“语言的改写”为例,常见的是把文言作品改用现代汉语来写。如把文言文《愚公移山》改写成现代文的记叙文。4.心有所动,抒写随感。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基本内容是叙事写人。随感练笔,一因习作空间广阔,随意性大,无“规矩”束缚;二因“感”皆源自学生本人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有材料可写,所以学生写起来不怵。这样,可谓一举三得——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随感中同步提高。

综上,本文从分析当前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现状入手,以前人在读写结合教学方面的研究为依据,指出阅读之于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指出了阅读之于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笔者以为,如果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能进一步打开学生心灵的枷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高写作能力,在写作中提升阅读品位,读和写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环,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优秀记叙文范文6

我体会 “文章的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 就是记叙文的主旨要鲜明突出, 文章的材料不枝不蔓, 不拉杂, 文章的剪裁有取有舍, 当详则详, 当略则略, 繁简得当。只不过是变换了一种说法而已。现在的高中生写作往往忽略文章主旨的重要性, 在考场作文中常常是随性写来, 缺乏主旨设立意识, 使得文章存在不少问题, 如主旨分散不集中、 偏狭不全面; 与标准、 命题指向切合度差; 主旨低幼肤浅、 缺乏深度。

记叙文写作近两年来颇受冷遇, 高考考生常常避之不及, 甚至存在整个高中三年都没有记叙文教学的情况。尽管有个别专家极力呼吁记叙文写作不可缺,尽力引导记叙文的写作, 想全力扭转作文教学的功利化、 模式化局面。然而学生在实际写作中问题确实存在, 记叙文写作的瓶颈即文章主旨的呈现与深化, 很多同学在主旨的呈现上就遇到了重重障碍, 要写出意蕴深刻的文章那更是一种奢谈。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浅尝辄止, 必须不断探索与实践、 思考与总结。就如何锻炼文章的核心意蕴, 我想简单谈几点, 这也是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首先, 理解提炼核心意蕴。俗话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 文章要呈现出准确而深刻的立意主旨, 那么对作文材料的准确、 全面、 深入的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完全偏离或貌合神离的作文, 常常是因为在读题审题这一环节上太过粗糙随意而深埋的隐患。每一则作文材料大凡都围绕一个核心话题展开, 而核心概念或关系的理解与界定是关键所在。

如 “有人说,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 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 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 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 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

这则材料的核心话题即 “青春” 。关键是看 “青春”的界定是否恰当。 “青春不朽” 或者 “不朽青春” 的判断,均建立在精神层面的 “青春” 之上, 因此, 必须判断其所写内容是否体现 “精神青春” 的特征。如靓丽、 朝气、 纯真、 冲动、 张扬、 青涩、 梦想、 好奇等相关特征。如果全文没有关于 “青春” 精神特质的描述或诠释, 则视为概念模糊、 判断失当处理, 这类文章原则上不能及格。对于把 “青春” 理解为一种 “记忆” , 通过 “校园青春记忆”等故事进行演绎, 务必关注其 “青春记忆” 是否刻骨铭心、 永志难忘甚至薪火相传, 如是, 可视为切题, 否则,视为偏离题意。

考场写作与随笔最大的不同在于, 材料对核心概念有一定限定,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之间的关系、偏向的重点、 情感价值观的判断, 都是考生需要在读材中思考的, 否则会出现核心意蕴理解不准确的问题; 而好的作文材料往往能在限定的范围里又存在多义性与选择性, 而考生在众多可选择的立意中, 选取哪一点来写, 也是需要明确的, 否则就会出现核心意蕴不明确、不一致的问题; 而在众多的立意选择中, 考生能否选取独到深刻的意蕴, 则与理解思考得广度与深度有关。因此高考写作考查的不仅仅写作的能力, 还有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是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查。而读懂读透材料, 理解提炼核心意蕴是不可忽视的前提。

其次, 扣住暗示核心意蕴。记叙文的本质是作者悟出了事件或现象之中的意义, 但这个意义必须蕴含在故事或现象之中。正像一碗糖水, 看不出一粒糖来,喝一口尝尝, 却是甜的, 于是我们说糖味就含在这碗水里。如果在故事之外, 另外把意义说明, 那就不是 “含”了。写好记叙文最关键的一步即追求这 “含” 的境界,即做到 “神似” 。

因为要把意义寄托在故事的叙述上, 所以整个故事的每一个节点都须含有暗示的力量, 这样作者就不得不做一番选择和布置的功夫。因此, 记叙文也不能机械照抄事实, 而是要根据作者的经验和感悟, 去选择人物, 布置材料, 创造出一个故事来。这就需要作者在选材构思、 谋篇布局上下一番功夫。

(1) 先紧扣意蕴打一个故事的胚子, 这是个基础工作。如 “有一群栖于深洞中的蝴蝶, 因为科考团来了,曾点燃过蜡烛来照明, 这点微光改变了洞中的环境, 敏感的蝴蝶迁徙远离了。 ”

根据这个材料, 我们来构思一个类似的故事:

一个箍桶老人手艺精准, 他原来在城中工艺一条街上有一个店铺, 但这些年来手工艺品行情越来越好,顾客越来越多, 铜臭味也越来越重, 为了专心致志于他所挚爱的手工艺, 他把店铺搬到了远离喧嚣的城外。当然, 好的记叙文不以编造离奇的故事为能事, 在选材组材符合真实的前提下, 力求与核心意蕴的相契与神似。

(2) 好好地谋篇布局。要意蕴成为材料的核心, 还需要加上描写、 议论、 抒情, 也需要好好地谋篇布局。要把握好三个要领:

第一是处理好详与略。好钢用在刀刃上, 把笔墨的重点用在最能表现核心意蕴之处;

第二是追求结构的精巧别致。即结构上的精细巧妙、 新奇脱俗, 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 主题深刻。

如首尾圆合法, 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照应, 不仅可使文章结构严谨、 完整, 而且有强化主题, 加深印象的作用。

如剪辑组合法, 即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 抓拍本来没有直接联系的生活片段, 加以横向组合, 从而收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效果, 不仅画面感强, 还可以省去繁冗的过渡, 使文章层次清晰, 重点突出, 主题深刻。

如彩线串珠法, 就是以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相对分散、 独立的写作材料串联起来, 使之相辅相成、 彼此烘托,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结构可使文章脉络分明, 材料间相互勾连成一体, 共同为突出主旨服务。人、 事、 景、 物、 情等都可做线索, 选好线索, 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如双线结构法, 是指叙事过程中设置两条线索, 分叙两件事, 彼此映照、 对比、 交叉、 明暗、 重合, 从而更好地传情达意。同时存在和发展的两条线索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 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

如倒叙插叙法, 开篇利用倒叙摆出迷局, 迷惑读者, 以便紧紧抓住读者的眼光, 引人入胜, 接下来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 为了帮助情节展开或人物刻画,可采用插叙来推动情节或丰满人物, 从而使重心更突出, 文章意蕴更鲜明深刻。

第三是巧设对比点。所谓对比, 就是通过人、 事、物、 景之间某一个方面或者全方位的对比, 突出人物个性, 表达作者情感, 反映社会现象, 揭示事件本质。单一维度的叙事与描写展现主旨常常显得单薄, 而巧妙设置对比点, 纵向的对比, 横向的对比, 纵横交错的对比, 都有利于表现出人物或事件的变化过程, 而在对比中, 是与非, 憎与恨, 情感与价值的取向一目了然, 核心意蕴也更凸显。面对思辨性、 现实性越来越强的作文材料, 要在多维的关系中凸显主旨, 对比烘托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如上述材料, 我们不妨以倒叙的手法, 先来一句“箍桶老人将他的铺子迁得更远了” , 城里人大惑不解,问他, 他说: 要找一个适合自己做箍桶的地方。然后再回叙, 这个地方以箍桶的手艺而闻名, 有几个人只求有个温饱, 而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手艺的精进上。但有一天, 嗅觉灵敏的商人们来到这里, 开始炒作箍桶, 很多手艺人被铜臭熏迷了, 甚至开始做假冒伪劣的箍桶。老艺人看到这些, 独自搬离开了。最后, 我们以老人在自己的铺子里醉心于箍桶的场面来结束。这就是谋篇布局的功夫, “选择合适的环境” 使这个主题更为突出了。如果再有一些细节描写来强化主题就更好了。

再次, 突显深化核心意蕴。考场作文要多一点 “二锅头” , 少一点 “碧螺春” 。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文那样, 必须要有很强的 “视觉冲击力” , 让阅卷老师在一瞬间被它吸引, 被它打动。而文章的核心意蕴能否迅速被阅卷老师在极短的时间里把握, 是文章成与败的关键。其实写文章还有一些技巧来突出核心意蕴。(1) 在记叙文中穿插议论和抒情。记叙文应该以叙述和描写为主, 但是, 在叙述描写中, 当作者已经将读者的感情撩拨起来时, 适当地穿插议论抒情, 更易引起读者极大的感情共鸣, 而这个共鸣就是拿到高分的基础。记叙和描写犹如 “画龙” , 议论和抒情则是 “点睛” ,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升华。穿插议论和抒情常用到下列几种方法:

如直点法, 在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 即用言简意赅的议论或抒情直接表明意见和看法、 点明其蕴含的主旨因素。在文章结束时, 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 运用简洁的语言, 把主题思想明确表达出来, 或者在全文即将结尾时, 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 这种方法又称 “卒章显志法” 。结尾是文章提示题旨的关键所在, 是全文最为重要的节点, 关系到文章的成败。做得好, 能够使文章有波澜, 使文章别开生面, 异峰突起, 引导读者进入深邃的哲理和思想境界。

如呼应法, 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或抒情, 在文首和文末、 或者段与段之间以相同或相近的语言形式复现, 形成呼应。

如串珠法, 指边叙述边议论或边抒情。记叙是线,议论抒情就像珍珠, 形成很好的互补, 共同为突出核心意蕴服务。

如搭桥法, 指在文章段落之间过渡时用议论或抒情来完成。

当然, 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要少而精, 要力求做到贴切自然, 水到渠成, 不突兀、 不生硬、 不虚假。有时也可学会转换议论部分, 或者变成人物语言的一部分,或者变成心理描写的一部分。总之, 要注意自然和谐,切合文章的题材、 情境和内在思想感情。

如有一种名小吃 “锅贴” , 一个摊档就卖这种小吃,摊主在锅贴中加了栀子和苹果酱料, 吃起来让人难忘,我们用这个风物来表现 “青春不朽” 的立意。怎样才能让意蕴得到突显?那就画龙点睛, 最经济也是最智慧的方法是, 通过 “我” 的心理活动来议论, 议论不能空发, 要设置一个情境:

我时常迷惑于青春与不朽。以为青春必是光洁明艳, 不朽必是巍巍如高山之巅, 仰不可攀。然而, 看到女人身上混杂着与年龄不符的青春之气, 我方有些体悟。有时候, 心的柔软与细腻远胜过形貌。没有人活在保鲜膜中, 没有人会永葆青春, 但做一个心思细腻、热爱生活的人, 时光永远会厚爱你几分; 而如此, 何尝不是另一种静水流深的不朽?

画龙点睛一般要切中肯綮, 对内容进行深刻的概括, 语言精练, 凝结成发人深省的警句, 最好的画龙点睛是了无痕迹。

(2) 含蓄抒情。不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和直截了当的语言告诉读者, 而是用比喻、 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暗示给读者。如作者挖掘题意时, 巧用隐喻法, 用泼油辣子的红火热烈来隐喻二姐如火如荼得青春, 有了这泼油辣子的映照, 通篇都洋溢着不朽青春的意味。

(3) 智慧巧妙的细节。

如 “院子里满是阿婆精心呵护的桂花树。枝缝肆意生长, 在绿叶的掩映下, 时不时冒出几朵淡黄色小花, 从未见过如此温柔的黄色, 如同一轮明月散发的黄晕的光。小花在绿叶间躲躲闪闪, 宛若正值青春的羞涩的小姑娘, 她的美, 是只许阿婆欣赏的。 ”

在叙事或描写过程中机智得与主旨关联, 自然而契合, 了无痕迹。这也是突显核心意蕴得最高境界。

上一篇重新起航

下一篇委托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