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建设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建设发展范文1
1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的需求量相应增大,城镇建设范围不断扩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指标屡屡被突破。然而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建设发展却要不断侵蚀耕地,为了保证耕地红线不被突破,也为了满足建设用地的需要,我国政府提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挂钩) 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采取科学的工程技术手段,通过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 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挂钩中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出的耕地可以按照要求,置换为建设用地周转指标,按照土地规划的要求,在城镇建设用地区内,布置指标确定的建设预留地。同时,项目区也必须在规定的年限范围内整理复垦出相应面积的耕地,完成建设用地周转指标的置换归还。
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现状
“先占后补”问题。为追求经济增长、业绩、利益等,部分地方相关部门在挂钩项目实践中,经常是未申请用地而先征地,在上级进行相关检查时才补办手续,或申请用地和实际用地不符,实际开发比申请的要多。
仅追求周转指标使用,耕地占补不平衡。目前,部分地方政府为缓解城镇扩张压力及在自身利益驱使下,存在建设指标“未批先用”、试点范围擅自扩大、复垦耕地质量不达标、周转指标归还不及时等问题。在实际增减挂钩实施中重指标轻复垦、“占优补劣”现象也普遍存在,导致耕地补偿落实不到位,耕地质量得不到提高,严重影响粮食产量,与挂钩政策中的“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要求相矛盾。
项目区资金落实困难。资金是增减挂钩项目顺利实施的保障和关键,资金若出现短缺将导致项目难以推进。目前,增减挂钩项目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但由于该类项目从拆迁安置到耕地复垦所需资金量巨大,单靠政府来筹措足够的资金非常困难,从而影响挂钩项目的稳步实施。从目前试点的具体情况来看,确实存在由于拆迁、补偿成本过高,政府财政费用无法承担,导致增减挂钩工作开展受阻的现象。
农民的合法利益不易得到保障。一是由于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主要由政府主导,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只关注城镇的发展建设和行政目标的完成,而忽视农民的意愿和利益诉求。加之目前公众参与机制尚未健全,上下信息传递不顺畅,农民的意愿难以得到重视。二是为集约节约用地,政府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中常将被拆迁农民统一集中安置,这会增加部分农民的耕种距离,导致耕作费用提高,而这一部分费用在补偿中较少得到体现。三是虽然在增减挂钩规划中要求的是项目区要先建后拆,但在实际中常由于资金的短缺而先拆后建,导致被拆迁农民得不到妥善安置。四是为实现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政府往往会采取迁村并点、入住高楼等整理模式,但这并不符合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生活费用。
3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发展对策
完善增减挂钩管理办法。现阶段依据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虽然在挂钩工作的原则、责任、管理、报批等方面都做了相关规定,但具体详细的操作办法还未出台。因此,对于实施细则、操作办法、资金筹措管理、拆迁补偿标准和方式等方面要进一步研究,以期做到项目实施主体明确、责任义务落实、监督到位、验收严格。
挂钩项目区选择要先易后难,有序推进。 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人文风俗、自然条件等方面都存在差别。因此,开展增减挂钩,不能盲目选取项目区,而应综合考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城镇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方式、资金投入能力、各项规划的进展情况,尤其是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基础及拆迁、补偿意愿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同时,挂钩项目区选点布局应当举行听证、论证,充分听取当地农民的意见。
提高公众参与程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首先应加强关于增减挂钩政策法规和实施过程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对增减挂钩的意义及其开展过程有更深入理解,提高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在项目方案确定实施前,组织当地民众开展座谈会,将项目方案中预计实施会发生的如旧房拆迁、安置补偿、新居建设、整治后土地用途等情况进行公告,充分征求农民意见;对于存在争议之处,根据各方意见修改方案后再进行意见征询,直到方案完善后进行实施。另外,增减挂钩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要保证整理项目的透明和公开,农民可组织检查小组或由村委会负责,随时监督检查项目实施情况。
合理确定增减挂钩整理潜力。进行增减挂钩潜力确定时,要充分考虑现实潜力,而不仅局限于理论潜力,使项目区的增减挂钩可行性分析更加准确合理。首先,要充分考虑土壤、地下水、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限制等因素,全面系统地修正现行的潜力测算方法,从而得到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整理潜力。其次,潜力分级除了要根据整理增加耕地系数来确定,还应考虑诸如地形地貌、生态效益、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多管齐下,多渠道融资。就目前实施情况来看,增减挂钩项目资金的筹集仅依靠政府主导式的投入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利用多渠道筹措,可采用如下方式:把收取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等专项资金整合使用;建立异地挂钩机制,实现地区间的用地指标平衡,耕地开垦费用由指标使用地区承担;以土地出让预期收益向金融机构贷款;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引导个人、企业等参与项目投资。
城乡建设发展范文2
一、 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四种意识”
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围绕着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危机意识,加强干部的宗旨观教育,努力建设善于领导科学发展、奋发有为、堪当重任的领导班子,打造改革创新、真才实学、求真务实、公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一是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对每一位党员干部的最基本要求。要深刻理解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我们的职责是向人民负责。每位干部、每位公职人员,都要注意把责、权、义务、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心里多装着人民群众,多想着自己的责任义务。
二是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要热爱本职、爱岗敬业,把做好本职工作当做事业来追求。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不能眼高手低,要尽职尽责,不能不作为,更不能乱作为。对于分管的工作,要有“守土有责”的精神、独当一面的能力、追求卓越的目标,要敢于负责、敢于担当,不懈怠、不推诿,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三是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要以党的事业为重、以工作大局为重、以团结和谐为重。要正确处理“公”和“私”、“大局”和“小局”的关系。
四是牢固树立危机意识。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距离;与周边省份的发展速度相比还有距离;我们的能力和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距离;我们的作风,也还存在着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因此我们的党员干部一定要有危机意识,有危机意识才能有竞争意识。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保持艰苦奋斗和戒骄戒躁的优良作风,不能追逐名利、贪图享受。要克服“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心态,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自觉站在时展的潮头思考问题,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抓住重点,在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上求突破
河北省委、省政府把清理房地产业审批和收费,作为优化发展环境的“第一刀”,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在思想上、工作上迅速跟进,全程参与、全力做好这项工作。
一是态度坚决。多次召开党组会、厅长办公会进行专题研究,强调厅机关、市县各部门必须做到带头清、带头减、带头提高审批效率。此次清理精简的房地产开发行政审批、审批用章、收费,建设系统分别占到65%、46%和58%。
二是核查认真。厅法规处全员参加,8个职能处室专人负责,夜以继日地配合省政府审查组进行清理核查,反复调研论证。我们负责的《审批流程图》先后修改38稿,高质量按时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省政府电视电话会后,我们立即向全省建设系统发出通知,提出五项具体要求。同时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按照全覆盖的原则,对全省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审批、收费情况开展拉网式督查。
三是带头落实。我们对所有行政许可的审批时限,全部压缩了50%以上,并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要求,研究建立行政审批绿色通道服务制度。针对精简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较多的情况,认真研究转变管理方式,做到精简审批但不精简责任,下放权力但不放松监督。
三、完善制度,在“服务窗口亮起来”上下功夫
一是着眼于戒庸争先,改进和完善干部考核制度。按照目标细化、任务量化、责任硬化、进度时段化的要求,对干部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把工作进位争先作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努力营造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
二是着眼于提高机关工作效能,大力推进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以“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将厅属单位全部纳入标准化管理,重点抓好行政许可标准化、后勤管理标准化、固定资产标准化、重点工作动态考核标准化。加强机关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行政审批电子化、审批过程透明化。积极建设省级城乡规划信息系统、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建设系统网上统计体系,促进了工作由繁到简、服务由窄到宽、效率由低到高的转变。
三是着眼于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行政审批窗口建设。我们提出了“符合受理条件的材料按时转接率100%,争取实现工作零失误、服务零投诉、打造省直一流窗口”的目标。目前,已在窗口设置了饮水机、触摸屏、阅报栏和等候区,将办理事项、依据、条件、程序、时限、结果等内容进行公开。窗口工作人员统一着装、挂牌上岗,实行工作A、B、C角制度(A、B角审查,C角复审),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深化改革,在提高住房保障能力上见实效
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肩负着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住房保障的重要职责,群众关心、领导关注。加大改革力度,研
究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拓展发展空间,多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实事,是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总的要求和目的。为此,我们把改革贯穿工作始终,通过改革创新,在实践中锻造作风,在破解难题中提高能力。原建设厅在机构改革中更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后,我们从四个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即强力推进城镇住房保障体制改革,构建以廉租住房为主的城镇住房保障新模式;强力推进规划设计体制改革,构建开放竞争、选优选佳的规划设计市场新机制;强力推进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政府主导、功能强大的城建投融资新体制;强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构建责任明确、管理精细的城市管理新体制。为此,我们研究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大幅提高实物配租比例,增加廉租住房数量,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投资、有限产权、自主认购的廉价房保障新方式。
二是加快旧住宅小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旧住宅小区改善重点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统筹规划、综合整治,达到住用安全、设施齐备、环境整洁的宜居目标。棚户区改建和城中村改造,研究制定鼓励政策,全方位招商引资,推行货币化补贴,努力做到先安置、后拆迁,同步解决好城中村村民社会组织形态和个人身份的转变。
三是落实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拉动房市回暖。引导房地产企业开辟中小城市市场,扩大房地产市场总体规模。
城乡建设发展范文3
关键词:城镇建设规划;发展构想;城市化建设;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4-0007-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急剧膨胀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消耗与浪费,加之当前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资源不断遭到破坏,给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可谓危机四伏。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城镇建设规划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城镇建设规划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虽然城镇建设规划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第一,城镇建设规划方案对城镇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非常差,建设规划方案难以有效落实。在这样的条件下,城镇建筑结构布局非常不合理,因建设规划滞后而导致其严重缺乏规范性,甚至部分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因资金、资源短缺等原因,而导致城镇建设规划极不合理。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部门单位、群众对当前的城镇建设规划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之资金不足、利益的驱动,导致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参与人员过多,增加了财政支出,也对地方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第二,上级管理部门对地方城镇建设规划缺乏有效的管理或者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上级管理部门对地方城镇建设规划缺乏有效的管理,甚至部分城镇建设规划负责人还兼任着另外一些职务,因此导致建设规划监督不利,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当前我国城镇建设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很多的大型工业企业在城镇落户时,在办理土地征用手续过程中均受到了城镇管理部门程序的制约,然后到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进行补办手续,因此导致城镇建设规划无序化,难以实现城镇建设规划预期目标。
第三,城镇建设规划自身的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实践中,由于受资金和各项资源的影响,导致当前城镇建设规划档次非常的低,很多城镇公共基础建设严重滞后,比如城镇道路建设规划等。有新房无道路、有路无排水设施的现象非常的普遍,因此导致城镇建设规划档次非常的低,而且相关绿化设施不配套,导致城镇居民实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2 加强城镇建设规划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应对:
第一,建立健全城镇建设规划编制体系。通过建立健全该体系,可以对城镇规划建设实施科学的安排与布局,并以此为指导,对当前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各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的优化与配置。同时,应对选择较好的交通条件的地区发展区域经济,尤其要选择那些地理环境相对比较优越的区域来发展城镇;对于交通条件比较差、前景比较渺茫的区域,如果没有补救的方法,则建议放弃对其投资规划。
第二,不断加大对城镇建设规划的投资力度。实践中,可以通过加大对城镇建设规划的投资力度,引进高素质规划人才,将城镇建设规划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性工作对待,以确保城镇建设规划工作能够有效地落实到实处。同时,还要定期地对规划人员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规划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城镇建设规划评审机制,加大对各种违反程序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强户籍管理内容改革,不断扩大当前城镇居民的实际规模,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的保险、养老、医疗以及失业问题。
第三,通过不断完善当前的城镇建设规划系统,全面提高规划水平。从本质上来讲,城镇就是城乡结合点,同时也是某一区域范围的中心所在,因此应当合理地确定城镇规划建设规模、职能,对城镇建筑结构布局进行优化,对城镇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通过完善城镇建设规划系统,将理论、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城镇建设规划管理规范,以提高规划水平。
3 城镇建设规划发展构想
从实践来看,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因此为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探寻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实施生态化城镇建设规划。
第一,加强城镇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配合。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城市病的不断加剧,这是人与自然抗衡的结果,当其超越生态环境自身的容量与承载能力时,便造成了上述结果。基于此,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应当从城镇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体现和谐观。生态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还要将城镇布局与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将树木、海洋等引入到城镇建设规划中来,努力创造一个贴近自然、宜人居住的生态环境。
第二,提高城镇规模与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集聚度。在分析以往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对某一时期可能出现的的规模以及城镇人口的变动情况要详细地了解和全面地掌握。在对影响城镇生产与发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某一时期的合理的发展仅预测,同时还要意识到城镇人口变化受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城镇建设规划应当与该地区的环境容量相适应,而城镇的环境容量取决于各种自然条件因素,因此应当从自然要素的角度对城镇的可承载能力进行研究。
第三,要不断加大城镇园林绿化的建设规划力度。在当前国内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绿地规划是其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通常都是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利用边角或者破碎带,实施见缝插绿作业,即在原始规划图上完成实现人均绿地面积与当前的城市绿化覆盖率等硬性指标。从城镇生态建设规划的角度而言,应当对不同的城镇绿化布局进行定量研究,以确保城镇绿化建设规划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性。
4 结语
城镇建设规划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关系着城镇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应当加强重视,以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卓玛措.关于城镇规划建设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10).
[2] 王斌.浅谈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0,(23).
[3] 项建瑞.县级城镇空间拓展的规划对策[J].价值工程,2010,(36).
[4] 邢延刚.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2).
[5] 曹鼎臣.刍议城镇规划建设中的基本要求和对策[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城乡建设版,2012,(11).
城乡建设发展范文4
关键词: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0-191-01
1、目前我国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重点放在工业和城市发展上,忽视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造成了现在城乡建设的差距较大和人员的贫富差距也比较大等严重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利民的措施和政策,并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繁多、农村面积分布比较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那边的基础设施薄弱包括水电、通讯设施、交通设施、居住环境等等根本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与城市差距较大。
2、我国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目前面临的问题
2.1 财政投入的缺乏和管理维护比较滞后
长期以来,国家和政府进行投资建设市政公共设施的地方主要是围绕着城市建设,而忽视了农村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在农村由于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投入建设的能力欠缺,特别是一些贫困县、乡财政比较困难,有时连温饱问题都没解决,更不可能把资金投入到市政公共设施建设中,所以在农村市政公共的设施比较落后。
目前,市政公共设施的投入资金主要依靠国家的投入,由于在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和维护上的机制不健全导致了维护的资金短缺。在使用上,由于是公共的设施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责任不明确,保养和维护的费用也比较高,设施的产权也不清晰。在使用过程中,随意使用公共设施不爱护、不维护导致了市政公共设施建成后使用寿命变短、设施严重损毁等。
2.2 农村的地域差异性和设施发展的均衡性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在各地农村市政公共设施的水平也各不相同。比如说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使得周边农村的市政公共设施做的比较完善。而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水平比较落后,而市政公共设施也相对比较不完善。从农村的发展上来看,农村的需求也要一步一步向高级发展。首先要先解决经济问题,只有农民解决了衣、食、住、行的基础问题后才会考虑更高层的生活条件、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舒适。如果连基础问题都没解决好就去创造美好的环境、良好的设施这是不现实的。
3、我国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
3.1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和环节
由于中国的人口众多,大部分的人口都集中在农村,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重点转移到农村建设当中,增大对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目前来说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生活条件、居住的环境和水平上。建设新农村时要加强农村的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为农民谋福利、办实事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2 建设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它与农民的生活相关联,只有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会跟着提高。现代农村的文明程度也体现在市政公共设施完善的程度上,加大设施的投资力度、投资规模和建设水平,在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能让农民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目前由于城市建设比较完善、交通比较发达、媒体信息传播速度较快,使农民都比较向往城市生活。由于农村的市政公共设施相对落后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使城市人口膨胀,产生各种城市问题。只有促进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才不至于让更多的人涌向城市出现城市低质量化的问题。
4、对于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的一些意见
4.1 增加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和后期的维护管理
在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增加政府的财政投入,这样才能解决在市政公共设施建设中最主要的资金筹集问题。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建立一定的规范制度调整财政的结构支出,按一定的比例投入到市政公共设施建设中,推动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的发展。还要积极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改善投资金融体制,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最终的受益者是农民,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应该是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要让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要把重点放在管理和维护上。
4.2 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迫切期待建设一个新农村,加快农村的发展,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农民应该在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中积极参与,大胆探索和实践,及时总结经验。农民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只有激发自己创新美好家园的意识和激情,全身心投入到改造建设的氛围中,提出各种宝贵意见和策略,才能对建设好自己家园提供更多的创意,建立更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N],经济日报,2009,8(25)
[2]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城乡建设发展范文5
【关键词】供应链 城乡统筹 发展对策。
一、引言
我国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的实质是城乡产业关联性不强造成城乡市场分割,经济要素不能正常流动,利润在城乡产业间分配不合理。特别是农产品不能正常流通。
目前供应链研究的成果已被广泛的应用到了社会经济中的很多方面, 从企业的微观角度到国家组织的宏观供应链管理, 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再到金融领域都进行着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因此将供应链管理引入城乡统筹对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和资源共享有着重大意义。
二、供应链管理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一)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传统上城乡两个子系统相互独立、彼此封闭的状态,不仅使经济低效增长,而且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乡村城市化滞后、城市现代化受阻和乡村孤立发展,城市与乡村的比较优势均未得到充分发挥。而供应链管理要求成员企业应该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增强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从而保持该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具有持续的获利能力。
(二)优化农产品分销渠道
供应链管理积极推进农产品的新型终端,跳出传统农贸市场为渠道主力军的束缚,逐步以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超市、连锁店取代传统的农贸市场。超市有利于推进对农产品质量的全程监控,有利于满足消费者需求,在环境保护与税收等方面也具有较强的优势。
(三)改变传统资源配置方式
供应链管理建立城乡一体化工业生产和行业管理体系,组建跨城乡、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形成利益集团共同体,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利益再分配,使经济要素在城乡间统筹整合。城市资本持续投入到农业和农村产业,有效解决农业发展资本不足的问题。
(四)有利于加强城乡结合部发展
城乡交错地带是城乡经济技术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城乡的紧密联系使得结合区在发展住宅、商贸和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方面获得机遇。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道路建设为突破口打通城乡之间的公路,使之形成高标准的城镇道路网络,促进城乡结合部地区健康、快速发展。
三、通过供应链管理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改变思想观念
在新阶段,农业的经营形式、市场环境、组织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用工业化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把工业的管理理念、生产方式、营销手段植入农业,改造传统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改变传统小农思想,对现有农业资源有效整合,实现要素重组,确定优势主导产业,实行规模化经营是必然趋势。把处在同一产业链上的基地、农户以及种、养、加工、销售等环节视为工业的生产车间,实行企业化运作、一体化经营,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
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前向一体化将农产品的生产,集散批发环节连接起来,通过后向一体化将农产品的分销和零售环节连接起来。工业园区连接地头和市场并与物流配送企业联系紧密,从而协调整合了整个农产品供应链。
(三)创新农业的产业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已成一种趋势,传统的一家一户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农业产业化从经济上彻底打破了传统农业所依赖的自然经济基础,实现了农业与工业生产诸要素的结合,同时也成为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密切联系的重要方式。
(四)加快农村信息化程度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供应链的基础支持系统,供应链中的协作生产和物流集成需要各中间环节信息的集成共享, 以有效降低供应链中为缓冲需求波动的存货的数量, 同时又能保证交货及时和高效。因此要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形成覆盖全省、市县功能完备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五)打破城乡分割的市场管理体制
要突破城乡市场建设和管理上的分割局面, 将目前城乡分割的体制转为城乡市场协调发展的体制。实行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制度,从过去“城乡分治”、“镇村分治”转变为“城乡统管”,各个方面都要由城镇直接延伸到农村。实行城乡统一的政策制度,今后出台政策,除与土地承包、集体经济、农业生产等直接关的外,凡是关系民生的政策,均不再区分城镇与农村,实行统一制定、统一管理、统一服务。
参考文献:
王雨青,陶炜,商业研究【J】,网络经济下的供应链管理及其发展 2004(14).
汪路明,合作经济与科技【J】,农村信息化应用与发展2010 (1).
城乡建设发展范文6
关键词:城市形象;城市建设;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是工业社会发展的成果,在现代城市意味着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城市是社会交往的主要区域。城市的组成结构大体上是相同的,无论城市的大小几乎所有的城市在主体功能区的构成上都是几乎相同的。但是每一个城市会具有特有的地方,由于受到特殊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状况的影响城市的构成又会出现细微的不同,正是这些细微的不同构成了一个城市特有的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的基本概念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外城市的显著标志,城市形象不仅体现在城市的内部构成上而且体现在城市的文化内涵上,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的名片。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又提出了城市理念形象的概念,所谓城市理念形象就是城市形象设计的最重要构成部分,具体包括城市的职能、城市的内涵、城市的定位、城市的文化气息和精神实质、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及城市的风土人情等部分,城市的形象设计必须把这些构成部分有机的协调起来,城市理念形象设计指导着整个城市的设计与建造活动。
在城市形象的指导下要进行城市形象的设计,对于城市的组成部分的空间要素以及布局特征进行宏观上的安排以及微观上的改造,使得城市的整体构成能够体现出现代城市的精神,通过城市规划、园林景观的布置、道路的安排等工程实现城市的有序布局。城市形象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城市的时代特征和人文气息,在根植本区域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城市特有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历史布局特点塑造城市特有的形象。要在城市形象设计的环节中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体现历史的延续性;对于本区域固话下来的风土习惯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使得历史文化传统还现代科技成果实现有机的整合;同时要体现对于自然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要受到城市形象的制约,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要更好的维护城市的形象。
二、城市形象与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
(一)基本构成形态
第一,城市的基本形态结构。城市基本形态是城市的直观表现形式,通俗的说就是城市在地图上的表现。带状的城市形态、环形的城市形态等不同的形态对于城市的建设有很大的影响。在城市的建设中一定要努力的符合城市形态的基本结构,这样能够体现出建设的符合自然性的特征,这样的城市建设能够起到维护城市形象的作用。
第二,城市的自然环境特点。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特有的环境特点,地形、地势、地貌 以及气候特征对城市的建设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特点,把地势、地貌的特点考虑到城市建设的环节当中去,只有这样的建设才是和城市结构一体化的建设,才能更好的维护和发展城市的形象。
第三,城市建筑物的具体特点。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通过城市建筑物的结构以及布局实现的,同时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筑物的建造。城市中的建筑物是城市的主要物质表现形式,对人们会产生直观的、强烈的刺激,它能够反映出城市的基本构成结构和整体的风貌。建筑物的材料要努力实现和当地环境的协调,寒冷地区要多采取暖色的建筑物材料,炎热地区要多采用冷色的建筑物材料。标志性建筑物往往能够构成一个城市的重要代表,具有很强的知名度,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特别的重视标志性建筑物的建造,努力通过标志性建筑物起到维护和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
第四,城市的街道。城市的街道是城市功能发挥的主要联结者,现代城市都非常重视城市街道的建设,街道不但具有了进行交通运输的职能还具备了审美的职能。城市街道对于城市形象有很大的影响,街道的宽敞形态、街区的环境吻合性都对整个城市的形象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五,城市绿化。现代城市对于绿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绿化面积成为影响城市形象的重要决定因素,城市绿化的比例、面积、树木的种类、花草的种类等都构成了城市绿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城市绿化中轴线以及绿色走廊、城市公园绿化、道路绿化都对城市形象有重大的影响。
(二)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城市设计与建设趋同化的趋势,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相互模仿相互抄袭的现象,导致了城市特色的缺失。在城市建设的时候没有充分的重视城市的风土人情,只是单纯的重视楼房等建筑的建筑,使得城市的形象打了很大的折扣。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缺失了艺术性的设计,离开艺术设计城市的建设就容易出现缺乏个性的情况。城市的建设过分重视了建筑物的建筑对于城市整体格局的安排显得不够合理,城市绿化也没有引起城市建设与规划者足够的重视。城市的建设和城市形象的维护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相互背离的情形。
三、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努力提升城市形象的建议
(一)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视城市的形象设计
城市形象设计能够保证城市建设活动能够符合城市形象的要求,城市建设一定要严格的按照城市形象设计的要求。在确定城市形象地位的基础上,对待建设的各个功能区给予充分的设计和安排,使得该区域的建设能够符合城市的整体形象。在城市形象设计的环节中要广泛的吸取普通市民的意见,使得城市形象设计以及城市建设真正的能够体现普通市民的意见和呼声。
(二)城市建设要努力体现出城市的特色
城市的特色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外城市的显著标志,城市特色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城市的形象。在城市的建设活动中要努力的体现出城市的特色,在建筑物的结构以及建筑物的规模上要体现出当地的地理特征以及人文气息,使建筑物以及街道、公园等设施的建设能够更好的彰显出城市的特色。对于街道广场等公共区域的建设要努力体现出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保证公共服务设施既能体现出城市特色又能满足市民的需求。
(三)城市建设要体现人文性的气息
人文气息是城市形象的应有之义,只有具备人文气息的城市才能称的上受人尊敬的城市。城市的建设一定要努力的彰显人文的气息,努力的增加对普通市民的精神关怀,使得普通市民能够从城市的发展当中获益。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时候,能够从城市的发展体验出精神的享受,是城市发展带给社会大众最好的成果。城市建设中艺术气息应该得到重视和弘扬,努力的体现出符合老百姓需要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