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华新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华新史范文1

王新华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财务总监,毕业于东北大学管理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会计师,历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财务资产部副主任、财务计划部主任。自2009年初,担任中国石化财务总监。

2010年以来,在王新华的带领下,中国石化逐步理顺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组织实施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全力推进会计集中核算,优化完善资金集中管理,积极争取并落实财税政策,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在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全面完成了2010年的各项财务工作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计划的圆满收尾。

王新华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低调、认真 财务人标准的特征。

工作以来,他始终遵循“规范、严谨、诚信”的执业准则,以“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作为自己的工作要求。王新华强调,财务管理要体现企业管理的中心作用,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增强财务的“管控能力、执行能力、引导能力、驾驭能力”,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持续提高财务竞争力,满足公司实现快速发展和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需求。

正因为有着这样一种内在要求与责任,王新华始终如一地实践着,努力让自己扮演好企业管理的4种角色:企业战略的执行者、公司发展的“银行”、企业的管家、公司领导的参谋。

与王新华共事多年的同事告诉记者,王新华对待工作非常严谨认真,十分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同时,始终坚持财务管理创新。在他这种工作作风的影响和带动下,财务团队实现了工作中多项突破和创新。

・深化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面对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引起的国内需求减少、市场竞争加剧等严峻形势,王新华带领全体财务人员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优化配置、调整结构、外拓市场、挖潜增效”的预算管理原则,通过积极推行零基预算、加强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的衔接、努力做好预算目标的分解和落实、完善和加强经济活动分析、突出查找和解决问题、强化压力与责任传递、强化预算过程控制、严格预算外项目的审批等措施,不断深化和加强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月度预算的压力传递作用越来越强,成本费用预算的控制力和约束力进一步增强,全面预算的执行力得到明显提高,预算与公司战略决策、资源配置、成本控制和风险控制的结合更加紧密,对防范生产经营风险、保持生产经营平稳运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

・强化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中国石化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是王新华的创新,其主要内涵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依托商业银行结算网络,运用银行总分账户的实现途径,以中国石化内部金融机构为资金平台,以资金管理信息系统为实施载体,以资金管理的标准化、网络化、流程化为主要措施,按照收支两条线和全额预算控制原则,构建中国石化资金收入实时汇集、资金支付统筹安排、融资需求整体筹划、内部结算封闭运作、资金运行实时集中反馈的新型资金管控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发挥中国石化资金整体运作优势,全面提升中国石化资金管控水平及其运行效益,实现中国石化资金价值最大化。在他的直接领导下,中国石化积极推进境内境外两个资金管理平台的建设,加快总分账户体系的应用,全力推进系统的开发、测试和上线工作,确保资金集中管理信息系统全部上线运行,目前,分账户收支集中度分别达到约82%和97%,充分发挥了资金集中管理平台的积极作用。此外。在他的领导下,通过发行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努力降低付息债务规模、开展中国石化内部委托贷款业务、严控资金占用、加强应收欠款的清收清理、继续推进加油站上门收款等措施,进一步优化了债务结构,降低了资金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王新华十分重视信息化手段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提升作用,抓住中国石化全面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推进企业ERP全面上线的同时,全力推进公司会计集中核算、资金集中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各类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大大提升,为会计统一核算和财务集中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调整,固定资产条码管理系统的试点成功,价格监控系统的应用,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完成,切实提升公司财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狠抓财务“三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王新华高度重视财务“三基”工作。在财务基础工作方面,指导财务部门从完善制度和工作标准人手,修订了资金、账户、应收款项、担保、资产处置等多项规章制度。在财务人员基本功训练方面,引导财务人员树立“学习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新理念,促使全体财务人员学习内控制度、ERP、新会计准则、新税法等知识,特别是通过开展会计知识大奖赛和开展销售系统财务知识大比武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了财务人员整体素质。在基层队伍建设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和提升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重视和培养人才,优化财务队伍结构。

・注重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工新华高度重视投资者,每年组织部署公司各部门和中介机构进行定期报告的编制工作,组织两次境内外业绩推介和两次全球业绩电话会,与投资者亲切会面交流,回答投资者关注的问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搭建公司与投资者桥梁。创新市场研究方式,从公司股价表现、投资者所关注的问题以及投资者对公司的看法等不同侧面进行了研究,切实贴近资本市场,指导公司财务管理工作。

中华新史范文2

做好信用村、信用户的评定工作

多年来,兰考县农信社始终把信用工程建设作为重要工程来抓,大力开展评定信用村、信用户的工作,评定工作由基层信用社信贷人员和村民组成的评定小组负责,根据村民的收入状况及守信程度,评出AAA、AA、A三个信用等级,并将评定程序、标准和结果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农信社为信用户发放“贷款证”,分别给予10000、8000、5000元的贷款授信额度。同时,聘请每个信用村的支部书记为联社廉政监督员,对信贷员的工作作风进行监督。农信社以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为宗旨,推行“阳光信贷”。全县信用社共设有6个信贷服务大厅,信用社办理贷款一律在信贷服务大厅办理,信用户凭“贷款证”和身份证就可直接到柜台办理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贷随用、周转使用”的方式,减少了农民办贷过程的各种中间环节,细化了服务措施,公开和兑现了服务承诺,简化了贷款手续,拓宽了“阳光”作业领域。推行贷款限时办结,真正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杜绝了信贷行为中的吃、拿、卡、要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截至9月底,全县共评定信用村41个,信用户26198户,支持信用村、信用户贷款3171万元,有效地支持了“三农”经济发展。2007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信社为仪封乡每户贷款1000元,投放信贷资金30余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全乡10个行政利的沼气建设。

做好中小企业的信贷扶持

兰考县农信社积极探索支持企业加快发展的措施,认真摸索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服务模式,对市场前景好、产品有销路的企业进行了重点支持,如兰考县的桐木板材加工、机械、乐器制造行业,在支持企业方式上,大力开展服务创新,积极开展授信经营模式,对经营效益好的“永昌吊装机械”等一批企业实行授权授信,根据企业融资需求和现金流动的特点,设定合理的授信期限和还款方式,开展对大客户的信贷营销。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农信社对全县所有企业进行考察筛选,为28家企业建立了项目库,并派专人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有重点地对进入项目库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及时进行信贷支持,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为振兴兰考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截至9月底,全县农村信用社共为87家中小企业发放贷款5937万元。

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信贷扶持

自2005年以来,兰考县农信社把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再创业、创大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把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对经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介绍的借款人实行专人办理、资金2日内到位、贷款手续从简等优先政策。为详细掌握每一位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以及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个人特长等,做到信贷扶持有的放矢,兰考县农信社营业部组织信贷人员配合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深入到下岗失业人员家中,对全县所有下岗失业人员进行调查摸底,按照不同行业,分门别类地为20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建立了客户档案。信贷人员在做好调查的同时,积极向下岗失业人员宣传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政策,引导他们开门市、办商店、办企业,实现再就业。

为使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了解此项业务,解决他们再就业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兰考县农信社加大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贷款力度,重点对讲信誉、有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给予资金扶持。对每位创业人员定额帮扶资金2万元,截至9月底,县农信社已为93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86万元,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实现了再就业。

中华新史范文3

用减法清理文化思路,文化问题很复杂,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清理我们的文化思路,为文化做减法,非常必要。做减法,先要了解什么是文化。我曾这样定义“文化”: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进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集体人格,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是“国民性”。写散文、诗歌,爱唱歌、跳舞,是文化吗?是,但还没有把制高点拎出来。我们讲的文化,更多侧重于建设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确定精神价值的高度。做减法,要了解中华文化本性。“刚健有为”、“厚德载物”、“海纳百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都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一些表现。好不好?当然好,但别国的民族也会说,我们的文化也有这个品质,只不过你们是用文言文讲出来罢了。有朋友从远方来你们很高兴,我们难道不高兴吗?

我总结一下,中华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有几个不同特性。

一是,社会模式上的礼仪之道。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是一种理想,礼仪也是文化的载体。礼仪在不识字的人当中,代代相传。

二是,人格模式上的君子之道。在世界很多民族文化中,人格的理想不一样。有的是绅士,有的是骑士,而我们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是君子。2000多年来,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一直是评价人格的重要标准。

三是,行为模式上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等同滑头哲学,而是反对一切极端主义。我们祖先很早就知道,农耕依赖四季,所以冷到极端,春天就来了;热到极端,秋风就起了。无论是《周易》,还是孔子,都告诉我们不要采取极端方式。这是作为我们民族命脉的方法论。

近30年来,我们中华文化有什么进步呢?衡量进步的重要标准,还是指精神价值和集体人格。在我看来,至少有三方面进步。

一是民生文化。过去往往注重阶级斗争或路线斗争,现在则把民生放在非常重要的层面。

二是多元文化。对于不熟悉的艺术作品,不熟悉的文化思维,现在的宽容度远远大于30年前。年纪大的人,看到年轻人的东西也宽容了,对海外民族的东西,我们甚至会带着很大的热情去面对。

三是生命文化。几次抗击大灾,我们建立了一种生命文化。我们现在不断提出“生命第一”,不断强调“抢救、抢救、抢救”,一个陌生人的生命,就可成为全中国关注的对象。这样的现象,历史上没有出现过。

这三种文化,大大提升了我们的精神价值。希望能够坚持!

用减法走出文化误区,由于分不清什么是重要,什么是不重要,什么是多余的脂肪,什么是强壮的肌肉,我们在文化领域内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误区。我们的加减法也需要针对这种误区展开。

其一,减少一点谋术文化,增加一点大道文化,或曰大爱文化。

我曾经在大学生和高中生中作过调查,发现他们最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绝大多数是谋术文化。这相当不利——既对年轻人心理健康不利,也影响中华文化的外部形象。我在海外演讲的时候经常听外国听众问:我们很希望了解中国文化,所以就看你们的电视剧,看你们的书籍。但看来看去,觉得中国人太“厉害”了。这还算客气的说法。我常常解释,中国人真的不是这么“坏”。我们祖先非常强调大道文化、大爱文化。成人之美是我们文化的亮点,谋术则是其反面。虽然谋术客观存在,但如果总在传播它,就容易让人误读。

其二,减少一些民粹文化,增加一些理性文化。

普通民众能够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这是中华文明一大进步。但也确实产生了“民粹”文化:即非理性地发表极端意见后,有更多不加分辨的人盲目跟随,造成一种隐性暴力。落到艺术上,则是以收视率、排行榜作为最高标准。其实,现场观众齐声欢呼的、当成的东西,未必是文化。正如我的朋友梁晓声先生所说:文化不能把老百姓变傻。不管东方美学还是西方美学都告诉我们,美是对人的提升,而非现场的。如果我们长期局限于此的话,这种民粹主义一定会扩大到政治文化、社会文化,最后谁也没有判断力,谁也不会负责任。我们一起参与了,齐声喊打倒——这将带来灾难。

其三,减少一点复古文化,增加一点创新文化。

我对传统文化非常尊崇,这从我的研究与写作经历可以看出。我想强调的是,热爱传统文化不等于盲目复古。如果一个民族的敏感点总在遥远的古代——一座古墓被挖掘,一个古人被叙述,一位古代皇帝的阴谋重新被读解,而对新的创造缺少敏感的话,这样的文化很难称为成功。我们要找到古代文化的精、气、神,对它进行本质化提炼,让后代能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令大家真正尊敬我们当今的创新,进而一起尊敬古人,这才非常重要。

其四,减少一些地域文化,增加一些整体文化。

走过国内很多地方,我发现不少地方感染了一个毛病,都在讲地域文化极其重要,甚至为此争执:这个古人是我们的,那个名家是我们的。如果地域文化再闹腾下去的话,一定会有很多笑话,最后就变成一个悲剧——中华文化到底是什么,大家不清楚了,因为被分割了。中华文化之所以成为唯一未被中断传承下来的文化,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整体性。我们不管出生在哪个穷乡僻壤,只要有点知识就会知道,“天下兴亡”、“五湖四海”是怎么回事。歌德讲过一句话,人类凭自己的聪明划了很多界限,但最后又凭着爱把它们全部推倒。我觉得歌德讲得有道理。如果总是分割的话,这种“做”文化,实际上是对文化的一种侵害。我要说,如果你只是不断在谋术文化、民粹文化、复古文化和地域文化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对中华文化的推进,将不会有好处。而如果能够增加大道文化、理性文化、创新文化和整体文化的成分,那才是中华文化的复兴。

中华新史范文4

自古以来很多国家将自己国内特别着名的花(树)作为他们国家的象征,并喻以深刻的涵意,这种花(树)被称为“国花(树)”。现在许多城市也确定了可以代表自己形象、精神的花(树)。然而,我们焦作却迟迟没有敲定我们的“市花”和“市树”。现在,我来谈一谈我心目中的“市树”和“市花”。

我心目中的“市花”以为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每当秋景萧条,万花纷谢时,惟有破霜盛开,花枝满头,繁英似锦,博得人们深深的赞赏。菊作为傲霜之花,一直为诗人所偏爱,古人尤爱以菊名志,以此比拟自己的高洁情操,坚贞不屈。它也是常用的中药,古人称之为“延寿客”。中医认为味甘苦,性微寒,具有清热、明目等功效。它的种类很多,以怀菊、杭菊、亳菊、滁菊最为有名。而我们焦作,原来叫怀庆府,是享誉全国的四大怀药之一“怀”的重要产地。所以,做焦作的市花最合适不过了。

那“市树”呢?当然非松树莫属啦!因为它能忍耐贫瘠土壤,还可以从它的树干割取松脂。松树的树皮经粉碎后,与其他原料混合,加压还可制成硬纤维板呢!松树由于其树姿雄伟、苍劲,还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它的枝干具有柔中有刚的特征,叶则给人以清脱之感。它是我们民族心目中的吉祥树,也是常青不老的象征。如果它当上了“市树”,也算是对焦作的每一位市民的美好的祝愿吧!

虽说和松树都是很普通的植物,但它们容易存活,就像老百姓一样,国家的建设离不开老百姓,国家的繁荣昌盛也离不开老百姓,普通之中显现出它的不同。我们中国是人民的国家,我们焦作也在突出是人民的焦作。“市树”和“市花”虽然只是一棵常青的树木和一朵娇嫩的花朵。却代表着城市的内涵和精神,也包含着广大市民对焦作的未来充满的憧憬、期盼。因此我极力推荐将我们的市花市树定为、松树。

六年级:尹琳之梦

中华新史范文5

关键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29-01

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思想

(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产生

从古代开始就有许多画家一直在探讨中国画的创作思想,并且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艺术理论。从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以来,师法造化一直是创作实践的主流。“心师造化”是南朝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的主张,实际上便是“立万象于胸怀”。

到了唐代,画家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它阐述了画家创作的全过程,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主观思想情感之间的内在要求。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内涵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深刻的反映了艺术创作者与外界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造化”指的是客体,即作为绘画对象的客体,“心源”指的是主体,即作为艺术家的主体。总体来讲是把艺术家对自然物象这种绘画客体与艺术家本身的主体情思的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倡导人们要以自然为师,学习自然,要师法自然。画家要深入自然,深人生活,体会自然界的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融合自身的“心思”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辩证关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二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前者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后者是艺术的根本准则。

“外师造化” 是基础,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画家从客观现实中汲取的创作素材,通过整理和提炼,并且溶入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强调了客观对象的审美观察。造化就是作者描绘的客观物象,是作者通过观察、认识客观物象,造化既包括所描绘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作者生活过程中接触的人文环境。这些都通过眼睛立于胸中,心通过客观事物的涵养和充实,再修炼胸中之万象,使万物渗透到画家的意识,情绪,以手偶得。

“中得心源”是艺术创作的根本原则。“中得心源”之“心”就是思,要求作者择选取舍自然景物,考虑到整体布局,反复推敲的作画。荆浩认为:“思者,删拔大要,凝想感物。”这句话是对“思”进行全面思考的方法,要求作者能从繁琐的物象中求规律,将复杂之形体进行主观归纳,伴以情感、兴趣、感受,想象等因素作用,创造出反映自己思想境界的作品。

三、以郑板桥的《竹》为例,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中国画创作的启示

郑板桥作品中描绘出的竹子的美,虽然是来源于现实中的竹子,但又脱离了现实中的物象,是作者对现实审美认识的精神表现。他在作品中的一首题画诗中提到四种竹子:“园中之竹”是园林中的竹子,是现实中的竹子;“眼中之竹”是画家直接看到的、观察到的竹子,虽然经过了眼睛的改造,但基本上仍然是现实中竹子的忠实反映;“胸中之竹”则是画家在头脑中经过艺术加工以后而形成的审美意象;“手中之竹”即是创作完成后的作品。画家运用笔墨在纸张上所表达出审美意象,即“胸中之竹”时,舍去了一切与美无关的枝节,使画家意象中的美又一次得到了强化和改造。于是“手中之竹”比起园中之竹的美,更加生动,更加形象,也更加完美。因此,郑板桥继承和借鉴了前人的成功经验,真实流露出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其人格写照。他不像当时“正统”画派那样通过临摹前人的画,搬到自己的画面上来,而是善于把握住客观事物本质的东西通过自己独立的思想性格,从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他的绘画艺术成功的把“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有机的结合起来,继承和创新了绘画传统,具备精湛的艺术技巧,将“造化”与“心源”完美结合,诞生了永恒的艺术生命。

艺术家进行创作,必须能够认真观察自然世界中丰富的各种表象和无限的变化,但反映了自然界并不一定就等同于艺术创作,如何能够反映出自然世界真实的本质特征,如何能够真实确切地表达出艺术家对于自然和生活的观察、感受、情绪和态度,如何能够创造出符合艺术规律的艺术作品,仅仅依靠机械地模拟临摹是远远不够的。单纯化的自然形态或是单纯化的心理感受的表达,在艺术作品中很难具备独立的意义;而与此相对应,一件艺术品同时具有双重意义,它既将人的心理感受物化,又将自然界幻化成为主观意识的媒介。这不仅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抽离自然物象的依据,也是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的心理基础。艺术形象既源于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又融合了艺术家的主体思想情绪,它的创造需要造化与心源的相互作用和完美结合。

中华新史范文6

宏观依据

党的十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新任总书记多次强调党与人民的关系,承诺“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国务委员刘延东在2012年9月5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把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概括为建设好“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这些宏观认识与决策将成为2013年中小学信息化应用发展的指南。

趋势预测

1.构建教育云成为智慧教育、数字校园的优选方式。“云计算”将进入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教育公共服务系统,以及学校终端管理等领域,提升管理效益,降低建设成本,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2.物联网进入学校教育信息化。在构建移动、泛在、智能化的教学环境,管理学习行为,调整学习内容,以及实现学校考勤管理、图书馆管理、教学仪器设备管理、校园安全管理、拓展课外活动等方面实现信息化。

3.“翻转课堂”在更多学校开展实验。“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有两个:一是“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这是提升学习绩效的最根本保证。二是互动的个性化指导,使教师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由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每天上午展示课,下午全是自习课”的中国式“翻转课堂”取得了“每天只上半天课,高考录取率不降反升”的成功,会有更多学校试水“翻转课堂”,谋求教学质量提升,从而导致“信息技术只能‘辅助’说”破产。

4.“微课程”成为教学资源新亮点。“微课程”是与“翻转课堂”、泛在学习等学习方式相配套的资源开发方式,它的出现,将改变资源开发的主体、形式、效能,使教学资源获得全新的意义。

5.增强现实(扩展实境)技术开始在数学、地理、物理等学科教学中崭露头角,帮助学生拓展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丰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有效提高学习绩效。

6.移动学习进入学校。由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迅速崛起,以及“微课程”开发逐渐丰富,移动学习成为可能和必要,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将进入中小学校。

7.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倡导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和方法得到普遍认同。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将从竞赛主题入手,引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向创新教学方式方向发展,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培养“导演型”教师队伍的途径和方法。

8.智慧校园成为信息化发展新热点。由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讯等新技术日益成熟,以基础设施网络化、教育管理智能化、主体发展智慧化为鲜明特色的智慧校园逐渐为中小学校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