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邮政银行行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邮政银行行长范文1
一、理解与质疑
2003年末,国家以汇金公司的名义分别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划拨225亿美元外汇资产,作为两家国有银行新的资本金,此前以财政部名义持有的3000亿元资本金将用于核销呆坏账和补提未提足呆坏账准备金。据介绍,注资只是国有银行综合改革的开始,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是帮助试点银行尽快上市,最终是要促使国有银行真正转换经营机制,建立、健全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
同1998、1999年的两次针对国有银行的大规模救助行动相比,此次改革试点的最大不同是采取了一套一刀两断式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而不再是长期以来的零敲碎打和等待拖延。这意味着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摸索和观望之后,国家关于国有银行改革的整体思路已经成型。
概括起来,一刀两断式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要点有两个:一是断,二是改。所谓断,就是要彻底切断政府与银行之间的亲密关系,建立防火墙,让国有银行切实负起责任;所谓改,就是股份制改造,最终通过股权结构优化来转变国有银行的微观经营机制。在技术上,断对应的是财务重组,即通过注资和其他相关措施,将试点银行变成财务“干净”的银行,银行体系内业已形成的损失全部转移给国家承担,此后的风险由银行自己控制,损失也由银行自己承担;改对应的是股权多元化和上市发行,以此建立和启动股权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最终优化产权结构。在这里,断是目的,改是手段。
单就目标的针对性而言,一刀两断式的一揽子改革方案应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管理风险并以此获取风险收益是金融机构的天职。但在目前的体制架构下,国有银行系统未能有效履行其天职,没能充分发挥风险过滤阀的作用,而只是把风险转移给政府,政府信用成了撬动中国经济整体风险的惟一一块石头,由此加剧了中国经济的脆弱性(考虑到全面开放银行业市场可能产生的冲击,这种脆弱性就尤其值得关注)。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尽可能清晰地界定政府与银行的界限,改变中国经济只有政府信用而没有企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只有风险转移而没有风险管理的状况。只有当国有银行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和信贷文化,切实改善经营绩效,不再产生新的大规模损失,才有可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要做到这一点,股份化改造应该说是不二法门。
但是,任何改革方案的成功都不只取决于目的和方向,更取决于方案的可行性,以及一系列的外部条件。当前国有银行改革方案面临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能不能真正断掉;二是断掉的成本有多大。对待前一个问题,我们要看改革的起点,要看目前乃至未来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国有银行产权结构的变动情况;对后一个问题,我们要看改革的方式,要看这种方式所隐含的风险成本有多大。
不幸的是,在这两个关键问题上,当前以外汇储备注资开始的国有银行改革试点方案是经不起推敲的。在逻辑上,看不出政府所有(或控制)的股权结构会内生出健康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以及政府与银行之间的清晰界限。在操作上,政策的风险性却显而易见:不良资产的货币化会损害未来的经济增长基础,削弱宏观政策调控能力,并隐含着更高的风险集聚和更大的风险损失。
二、产权缺陷继续损害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和经营绩效
前面指出,一刀两断式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要想生效,就必须以重构国有银行的微观治理机制为前提。但从目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看,由于产权结构上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还相当困难。
公司治理内生于特定的产权结构和特定的外部环境。一般认为,所谓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股东或委托人有意愿也有能力确保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管理层的惟一目标,或最优先目标;二是有完善的监管环境来约束股东的风险偏好,避免股东以债权人的利益为代价谋取自身利益。两者都涉及对企业所有权属性的规定,并且已经被总结为现代金融学上两个最著名的定理。
前者即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Sharpe,1964)。根据该模型,资本的成本等于无风险利率加上一定比例的风险溢价。股东既然承担了投资风险,理所当然地要获取超额回报。因此,在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两种融资方式中,股权融资的成本要显著高于债务融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证明了股东权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证明了公司治理必须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基本导向。
后者为默顿的期权定价模型(Merton,1973)。在默顿看来,因财务杠杆效应和有限责任制度,选择股权投资相当于持有一个以股东权益为标的的看涨期权:当投资回报足以偿付债务本息时,因对债务人的偿付是固定的,投资回报率越高,股东的剩余收益就越大,此时投资者就选择买人股东权益,选择做股东;而当投资回报不足以偿付债务本息乃至引发破产清算时,投资者就放弃股东权益,股东损失仅止于注册资本。这客观上会诱使股东以债权人的利益为代价,过度开发风险收益。
默顿的发现为市场监管提供了理论支持。为了抑制资本的看涨期权效应,监管当局针对可能出现的损失,为金融机构规定了严格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对预期内的损失,通过在利润内计提呆坏账准备金来填补;对非预期损失,用资本(或经济资本)来填补;当发生极限损失时,则进入破产或清算程序。资本充足率要求相当于提高了期权费,确保资本因投资失误而遭受损失。
不难看出,夏普的模型对应的第一个条件,目的在于保护资本不至于被滥用,它要保护的是资本投资者(或股东)的权益;默顿模型对应的第二个条件,目的在于约束资本投资者,让资本投资者承担风险,避免过度开发风险收益,滥用股东权益。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内生出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居于委托—链条上端的所有者盈利激励充分,动机适当,并最终将股东价值最大化转换成对公司管理层的利润压力,以及评价管理层绩效的惟一标准。
但是,从国有银行改革起点看,以上两个条件恰恰是不满足的。在实现形式上,国家所有权实质是政府所有权。当政府作为惟一股东或控股股东行使委托权时,“受虐”和“施虐”都无法避免。
第一,由于目标多元化,在确保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管理层的最优先目标方面,股东(委托人)既无足够的意愿,也无必要的能力。私人股东的目标是单一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价值。但政府的目标是多元的,目标的优先序列视具体情况而定,无法保证利润目标的惟一性和优先性。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即使政府委托人有利润最大化的意愿,也没有能力来保证这种意愿的实现。
我曾经证明(赵先信,2001),给定政府是多目标委托人,由于目标之间有着不一致性甚至彼此冲突,当人没能完成利润目标时,政府很难发现利润目标无法完成的真正原因。其中可能有目标冲突的因素,有外部环境的因素,也可能有来自人的道德风险的因素,以及人能力的因素。由于委托人无法有效甄别人,也无法有效推行问责制,最终所有的人都是一种类型,即结果是混同的,谁干都一样。这说明,政府所有权是一种内在信息不对称的所有权,这一缺陷决定了它缺少足够的意愿和能力,能像私人股东那样有效行使委托权。
第二,政府所有权具有任意性,由此导致了风险可转移性。政府所有权的任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政府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目标)出发,对风险过度偏好;其二,政府对风险的缓释机制不是通过资本,而是通过政府信用。政府与国有企业以及政府与国有银行之间缺少明确的边界,基于政府信用,政府所有权可以很方便地转移风险(即俗话所说的从左口袋转到右口袋),不存在对所有权的有效约束。
政府所有权的任意性在1999年进行的“债转股”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一开始,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在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同时大量借贷,盲目扩张,债务质量恶化,导致银行资产质量恶化,风险向银行转移;接下来,国有银行净资产为负数,进一步导致风险向存款人转移。最终所有这些风险都汇聚为一种系统性风险,并且全部系于公众对政府信用的信心。
由此可见,由于没有来自外部环境的约束,政府所有权的任意性倾向于强化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而不是降低其风险偏好。这一点与公司治理对股东风险激励的约束是背离的。
政府所有权的任意性和由此导致的风险可转移性,是关键中的关键。因风险可以很方便地转移给政府信用以至于国家信用,整个经济的道德风险迅速增加。只有风险的制造和转移,没有对风险的管理和承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当前国有银行的风险本质上是道德风险和制度风险。
产权缺陷表明了问题的关键:国有银行要真正转换经营机制、重建公司治理结构,就必须真正优化产权结构,完善外部环境。但从国有银行产权结构现状和变动趋势看,产权结构出现实质变动的可能性并不大。在国家花费巨资重塑金身(独资人身份)之后,我们不知道计划中的股份化改造能否导致政府所有权的退出,也不知道该过程会持续多久。如果这一点是不确定的,那么对于一刀两断式的一揽子改革方案来说,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更强的道德风险激励,更大的风险和损失。
三、外汇储备注资以及相关救助行动的实质是不良资产的货币化
这里之所以强调注资和救助的形式,强调不良资产的货币化,是因为它们关系到改革方案的政策风险和政策成本,关系到改革方案的可行性。
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不良资产的货币化.理论上讲,如果解决不良资产的方式,包括核销或划拨不良资产以及补充资本金,是通过中央银行释放基础货币来实现的,就应该认为是不良资产的货币化。在不良资产货币化的过程中,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处置不良资产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重新取得平衡。如果与此同时中央银行采取了相应的对冲措施,维持了货币供应量的基本稳定,则在近期内不至于对实际货币存量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货币化的成本被从当前转移至将来。如果没有对冲或对冲不成功,则新增基础货币的扩张效应将均摊于全部货币存量。
由此可见,判断不良资产是否被货币化,关键要看是否伴之以基础货币投放。但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看,由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特殊性,在实践中有时很难判断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救助是否通过释放基础货币进行,此次外汇储备注资就是一个典型例证。根据一般的理解,外汇储备是国家长期积累形成的资产,是抵御外部风险的真金白银,将外汇储备转为商业银行资本金,怎么能说是不良资产的货币化呢?但从中央银行的角度看,注入的这一块新的资本金看上去又不像是资产,至少不能说是净资产,因为这一块资产是通过负债(发行货币)实现的,说成负债可能更加准确。
那么外汇储备注资到底算不算不良资产的货币化?这就涉及货币化的具体方式和机制问题。从实践经验看,不良资产的货币化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的或明显的货币化,比如直接由中央银行提供再贷款支持;另一种是间接的或隐蔽的货币化,其中没有明显、直接的基础货币投放。用国家外汇储备注资国有银行就属于这一类别。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有三点。
第一,从国家外汇储备的形成机制看,它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发放基础货币来完成的。近两年来的外汇储备增长伴随着比较明显的货币较快增长,这本身就是一个隐含的货币化过程。如果单就不良率的下降而言,外汇储备的增长已经降低了银行的坏账负担。导致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原因很多,有经济增长模式的原因,也有汇率体制的原因,这里暂且不论。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外汇储备增加是通过投放基础货币实现的。伴随外汇储备的增长,央行基础货币投放中外汇占款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并进一步导致货币供应量快速增加。在这一过程中,尽管央行采取了相应的对冲措施回笼货币,仍未能阻止货币供应量的较快增长。2000—2003年,M2年均增长达17.9%,M2占 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51%上升到2003年的189%。
货币供应量增长推动了银行存款增长,并进一步推动了银行贷款增长。2000—2003年,四大国有银行的人民币存、贷款总量年均增长15.8%和14.4%,其不良率也迅速下降,大大缓解了经营压力。一般理解,银行的资产质量可用不良资产余额和不良资产比率两个指标来衡量。前者是静态的,后者是动态的。即便一家银行的不良资产余额比较大,但从更长期的未来看,若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张,银行的不良比率能够随之下降,单就流动性方面考虑,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表1
2000—2003年部分宏观经济数据
2000
2001
2002
2003
M2(万亿元)
同比增长(%)
人民币贷款余额(万亿元)
同比增长(%)
人民币存款余额(万亿元)
同比增长(%)
基础货币余额(万亿元)
同比增长(%)
GDP(亿元)
外汇储备(亿美元)
M2/GDP(倍)
13.5
12.3
9.9
13.4
12.4
13.8
3.6
6.4
89404.0
1655.7
1.51
15.8
14.4
11.2
13.1
14.4
16.0
4.0
11.9
95933.0
2121.7
1.65
18.5
16.8
13.1
17.0
17.1
18.8
4.5
11.9
102398.0
2864.1
1.81
22.1
19.6
15.9
21.4
20.8
21.6
5.2
16.7
116694.0
4032.5
1.89
这当然是一种极端的假设,按照有关部门的设想,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国家已经明确禁止被注资银行将新注入的外汇资本金用于结汇。不过问题在于,即使以上规定能够生效,也只能保证银行不结汇,而无法保证市场不结汇。只要银行能够自主摆布新划入的外汇资产组合,结汇就完全有可能发生。当市场普遍预期存在明显的套利机会时,比如套取利差收益、汇差收益,结汇的速度和规模都会迅速增加,只是在我们的例子中,你很难区分结汇资金中哪些是来自银行的外汇资产运用,哪些是来源于其他渠道。
市场的力量已经多次为经验所证实。稍早一次是在1994年。当年的情况是,外汇体制改革促成人民币大幅度贬值,贸易收支由上年的巨额逆差变为顺差,外商直接投资与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为实现经济软着陆,继1993年连续两次调高利率之后,1994年继续紧缩信贷,部分企业受信贷规模控制转而借外汇后兑换成人民币使用,一些外商也以各种形式进入国内套利。
上述因素使得外汇储备由年初的212亿美元猛增到516.2亿美元,央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 2600多亿元,尽管采取了一些对冲措施,1994年的基础货币增长率仍然高达30%,M2和M1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34.5%和26.2%,均远远高于计划水平。外汇占款增加导致的基础货币高速增长,是导致1994年高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人民银行,1996)。
最近的一次是在2003年至今。自2001年以来,由于美联储连续降息,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利差水平发生逆转,由此导致国内现汇贷款需求急速攀升,而2003年以来的人民币升值预期更进一步助长了这一趋势。2001年,国内现汇贷款比上年净下降60亿美元,2002、2003年分别新增91亿、 251亿美元。与此同时,国家外汇储备也在迅速增加。2001—2003年,尽管我国贸易顺差仅为786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却累计增加2377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资本项目结汇实现的。受其影响,央行基础货币增速由2001年的11.9%,增加到2003年末的16.7%,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也由15.8%增加到22.1%。
比较可发现,这两次都有许多相同的背景,如本外币之间存在明显利差,汇率预期波动,都存在严格的资本项目管制。这说明,在目前的经济和金融形势下,外汇注资并不缺少结汇渠道。换句话说,即使不发生银行方面的直接结汇,也会发生资产运用过程中的结汇。当然,经由市场主体进行的结汇是渐进的,依赖于具体的套利环境。因目前还无法知道已划转外汇资产的期限和产品构成,也不知国家如何限制被注资银行对这些资产的摆布,暂时还无法预测市场结汇的规模和速度。
第三,已有的外汇注资可能仅仅是一个开始,考虑到国有银行规模巨大的不良资产存量,如果国家打定主意要将其变为一家“干净”的银行,还必须再次进行不良资产剥离。
为了满足上市条件,国家必须对银行进行必要的财务重组。首先是利用现有权益核销银行的信贷损失和非信贷损失,其次是按照五级分类标准重新提足呆坏账准备金,并将不良率降至符合要求的水平。给定汇金公司注入的资产不能用于核销,由于各类损失规模较大,单靠现有的银行权益根本无法完成资产处置。为帮助银行降低不良率,国家还必须另行采取新的措施。
表2 部分国有银行2002年末的资本和资产质量(单位:亿元)
中国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账面资本
信贷资产总额
正常
关注
次级
可疑
损失
非信贷资产损失
1881.79
18161.89
11556.10
2520.48
656.79
1554.43
1874.09
1283.23
17663.88
11671.13
3312.43
821.89
1289.21
569.22
1588.32
29578.37
18335.41
3644.18
1177.81
4586.18
1834.79
升值预期,而源自银行改革的货币和信贷扩张则对上述趋势起到了推动作用。投资扩张的价格效应主要不是体现在消费者价格指数上,而是体现为实物资产价格上涨。尽管目前还无法准确判断眼下的投资扩张是否会演变成为新一轮的全面经济过热,但导致信贷和货币扩张的因素无疑应引起高度关注。资产泡沫不仅会给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带来隐患,也意味着银行系统有可能在将来再度陷入危机。1990年代以来日本的经验,以及1929年大萧条开始前的美国经济都是比较典型的反面案例(Schwaaz,2002)。从这个角度看,银行改革的货币扩张效应尤其值得警惕。
其效应二是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改变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结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实际水平。放在我国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看,此次外汇注资并不是一项孤立的政策。事实上,国家对金融系统的救助一直在进行,其中又以释放基础货币为主要救助手段。1997年起,为清理整顿非银行金融机构,央行共发行1411亿元再贷款。1999年,央行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共发放5400亿元左右再贷款,这些资金基本上被长期占用。在支持农信社改革方面,国家准备安排包括专项贷款和央行专项票据在内总共150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置换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及历年亏损挂账。在邮政储蓄方面,上存央行的资金将要分批转出,另觅他途,也将直接增加银行系统的流动性供给。因金融改革与重组而投放的基础货币已经成为近几年来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之一。
考虑到银行改革带来的货币增长压力,为防止货币供给失控,中央银行将不得不认真考虑如何采取措施加以对冲。从近两年的情况看,随着基础货币不断增长,在对冲方面,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和手段在逐步减少。再贷款(以及再贴现)由于资产占用的长期性,调控余地不大;受国债持有量的限制,公开市场操作空间急剧收窄;接下来的就只有存款准备金了。在性质上,发行央行票据相当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由于银行改革的货币扩张效应,预计接下来央行票据会继续保持相当大规模的发行量。在中央银行的T形账户上,基础货币和央行负债在同一侧彼此抵消。将实际的存款准备金和央行票据发行包括在内,我国银行体系的实际存款准备金率将有一个实质性的提高。
中央银行将多发的货币召回,冰藏起来,并且还要为此支付利息,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么,通过票据发行实现的实际存款准备金率上升,其经济含义是什么?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单从中央银行的角度看,这也许仅仅意味着利息成本,但从整个银行系统的角度看,存款准备金率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到信贷资金配置。它对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是提升还是抑制?央行票据发行是否存在上限?作为替代,国债发行和利率水平是否会因此而迅速增加?由于提供了更加“安全”的投资工具,它是否会诱发国有商业银行新的道德风险?要回答这些问题,还需要更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五、结论与启示
在传统投融资体制的大背景下,经济主体中只有风险的制造和转移,而没有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和对损失的承担,这是导致当前国有银行问题的根本原因。必须时时刻刻清醒地看到,国有银行风险的实质是道德风险,是一种系统性的制度风险。要控制这一风险,归根结底依赖于全面的体制转轨,依赖于预算硬约束的新的信用主体的建立,依赖于多元化信用主体体系的形成,依赖于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投融资制度的变革;要消化和吸收这一风险损失,最终须仰赖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增长,确保良好的经济增长前景是吸纳损失、防范风险的惟一解决方案。
当前的改革方案方向是正确的,但在可行性方面,隐含风险也是巨大的。从制度设计角度看,财务重组乃至上市无助于硬化银行自身的预算约束,国家围绕改革所作的严厉承诺也不可置信,最终都无助于消除道德风险的原动力,由此不仅不能一刀两断,反而会进入新一轮的道德风险循环。在操作层面上,货币化的注资和救助方式本身是脆弱的,并会加剧和导致宏观上的不稳定。若操作不当,不但达不到一刀两断的效果,反而会剪不断,理还乱,甚至损害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基础。银行改革最终要以宏观经济的良好发展为前提,看不到这一点,就是本末倒置,自毁长城。
文章分析的政策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开放银行业市场,优化银行业市场的产业组织结构。金融改革的要义应该是围绕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这一核心目标来展开。国有银行的商业化与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既互相联系,又彼此区别,前者是末,后者是本;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标。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改革国有银行系统是一种思路,开放银行业市场也是一种思路。在国有银行产权改革存在困难的情况下,引入预算硬约束的金融机构非常必要。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开放银行业市场,同时控制住国有银行的较快扩张,对于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有帮助的。考虑到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成长性,这种做法尤其值得重视。
2.改革、稳定、发展必须相互协调,统筹兼顾,确保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改革的全面推进。当前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制度成本,归根结底要通过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来消化。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前景是惟一一块可信赖的石头,只有这一块石头才能稳稳当当地把当前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撬起来并慢慢晾干,舍此别无他途。这意味着国有银行改革必须认真评估有关措施对未来宏观调控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将负面效应降至最低。
3.与第二点相关,当前和将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必须认真考虑不良资产货币化的影响,并采取因应措施。目前可以预测的一点是,为了避免货币供应量的较快增长,银行系统的实际存款准备金率将不得不提高。这一方面会影响到未来的货币政策操作,同时也会影响到宏观的资金配置,评估这种影响并采取对应措施,应成为将来宏观政策的一个侧重点。另外,央行和财政终归是一家,不良资产的显性化最终也将影。向到财政的负担和收支安排,财政政策必须为银行改革预留足够的缓冲空间。
4.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渐进的,必须与外部环境的变革协同推进。国有银行改革不仅取决于内部动力,还取决于外部环境,包括利率的自由化、资本市场的充分发展、银行业市场的充分竞争以及完备的法律、法规和监管环境等。例如,在利率没有市场化以及直接融资不发展的情况下,因存贷款业务的被动性,资本充足率指标便不是银行所能控制和选择的。相应地,用该指标考核银行,便不具有可问责性。这说明,国有银行的改革不可能孤军深入、狂飙突进,必然是渐进和长期的。
邮政银行行长范文2
通过前两期《经济》记者对一些村镇银行的走访,发现了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都存在着一些共性的普遍问题,如认知度不高、吸储难、贷款产品不好用等问题。但村镇银行在全国已经有了6年的发展经验,每一家的经验又因为经营地域、时期等多因素而有所不同。那么,就看看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它们又积累了哪些宝贵的经验。
做“村镇”还是做“银行”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村镇银行应该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但是,由于村镇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一级企业法人,各发起人或出资人必然会把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作为自身的追求目标。
可以说,几乎每家村镇银行在发展中都会面临支农还是盈利的尴尬,甚至出现村镇银行不“村镇”的情况。
同时,作为一家独立的法人企业,村镇银行面对的是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良好的定位才是胜出的关键。而村镇银行行长们对于如何定位也各有心得。
村镇银行是“盒饭”生意——仁寿民富村镇银行行长邹玉敏
村镇银行的经营职能是做“盒饭”生意,而不能去开“高档餐厅”,并且只有创新,村镇银行这个“空降兵”才能在仁寿生存发展。
村镇银行必须研究当地的实际情况,创造当地特色的经营模式。仁寿县金融机构比较齐全,在乡镇基本都有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2008年12月,仁寿民富村镇银行刚成立时也并不顺利,最初每天只办理几十笔业务,月均的贷款笔数更是不到20笔。
为了让村镇银行的定位更为明晰,仁寿民富村镇银行将“定位”纳入考核,董事会每年对经营层的考核指标中不仅包括了规模、质量和风险指标,还包括了体现村镇银行特色的贷款户数、户均余额、涉农贷款占比指标。
成为大银行的补充——中山小榄村镇银行副行长陈灿明
我们现在定位主要是作为其他大银行一个业务的补充,融资金额小,以小企业为主。因为我们银行网点设在中山小榄,服务对象主要也是针对广大的中山小榄的客户和群众,所以我们从成立的时候就定了一个目标,小榄中小企业和小榄的三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我们投放的贷款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的贷款。
杜绝信贷资金投放“农转非”——江苏邗江民泰村镇银行董事长杨扬
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风险高、效益低的弱势经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如果各级财政贴补政策不能持续实施到位,村镇银行在利益的驱动下,就会逐渐偏离办行宗旨,寻求新的市场定位,出现信贷资金投放“农转非”的现象。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只有政策给草根金融更多支持。例如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及监管部门要发挥国家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差别利率等货币政策在鼓励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降低银联入会费和人民银行征信入网费等,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通过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摊存款和财产的风险,让存款人放心。
多策并举 抢占农村金融市场
尽管村镇银行已经发展了6年之久,但是在老百姓的眼中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他们认为这种银行是“不可信的”、“容易倒闭的”,甚至是“违法经营的”、“没有大行靠谱”。这也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面对农村金融这个有待挖掘的市场,大型商业银行甚至国有银行都在把小微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加大了投入力度,逐步渗透进县域市场。这样一来,村镇银行如何找到市场空间尤为重要。
和大行相比有劣势——河南长垣民生村镇银行董事长郭磊
尽管长垣民生村镇银行因为有民生银行这个大股东,受到了总行的直接支持和援助,但是处理结算系统等问题还是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远远超过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承担的时间和精力。村镇银行处理正常的问题却要耗费这么长时间和精力,我觉得是不匹配的。
村镇银行要提高公信力——江苏沭阳东吴村镇银行行长耿小清
提高公信力,一是要真正立足农村,服务三农,让农民得到实惠,不断加大支农力度;二是村镇银行自身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三是监管部门要改善村镇银行的异地结算环境,鼓励村镇银行开办更多的金融产品;四是地方政府在养老、医疗、农民补贴、一卡通等全民性的产品承办单位上向村镇银行伸出橄榄枝。
放电影、发礼品、送春联,多策并举——巩义浦发村镇银行副行长吕自力
我们一年的广告投入是2万块钱,投放在电视、广播以及巩义通讯。在户外搭建了LED进行大型广告的投放。另外,我们组织员工每天晚上到社区去放电影,再发一些小礼品,春节送对联,八月十五送月饼,挨家挨户地做这些。这样做下来慢慢感觉还是有些效果。
走特色化和精细化发展之路——江苏邗江民泰村镇银行董事长杨扬
村镇银行要逐步办成“服务县域的零售银行、立足社区的特色银行、农民喜爱的给力银行”。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加价值、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各项业务的又好又快发展;另外,要严守资产质量和流动性风险的底线,强化风险防控手段,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完善风险预警处置机制;村镇银行经营满两年,若对资本充足、资产质量、管理、盈利、流动性和农村金融服务状况六个要素评分低于5级,要限期整改,加以补救,否则实施清盘或市场退出。
根本是要提升服务质量——中山小榄村镇银行副行长陈灿明
一是小,针对小榄的情况和其他银行服务的做补充。二是快,审批的速度要快。三是灵活。其一,期限灵活,从一年期的到十年期的贷款都有;其二,还款方式灵活,一年期可以每个月还利息,到期还本,一年以上可以分期还本;其三,担保方式灵活,如果能提供房地产的,基本上其他银行都可以受理,但是如果不能提供证件齐全的房地产,对于有集体土地使用证,或者有红线图的土地,我们就可以受理。
改变等客上门的“传统”——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行长朱海荣
我们银行自己量身定制了“特易贷”系列产品。在借款主体上,分别与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等部门联合推出创业贷款,重点帮助解决农村低收入党员、复员退伍军人、青年团员、农村妇女等特殊群体创业初期资金不足的困难。
在资金价格上,对涉农贷款适当下浮贷款利率水平,主动让利于民,减轻农民利息负担。在贷款手续上尽量简化小额贷款手续,推行“双线调查”制度,大大缩短了审贷路径,提高了审贷效率。
在营销服务上,改变等客上门的“传统”,主动上门营销服务。该行还先后到和平镇回车岭村、林城镇北汤村举行支农贷款现场发放仪式,与30户贷款农户签约,发放贷款262万元。
盈利重要 风控更重要
村镇银行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稳稳当当地实现盈利。
一方面要控制风险。呆、坏账的大批累积对于银行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而对于新成立的村镇银行来说,尽管放款较为简单和快捷,但因为风控能力存在短板,往往容易留下祸根。
另一方面,如何提供好的产品,使其真正惠及消费者,才是村镇银行可以依赖的发展之路。在记者的走访中,有高管向记者表示,现在村镇银行的贷款产品并不好用,不适合当地的市场环境,急需有人专门来研究产品的制定和创新。
简单不等于随意放款——中山小榄村镇银行副行长陈灿明
小榄村镇银行在贷款流程上,推崇一个简单。但是简单不等于随意放款,严格来按照贷款的标准做贷款的管理。
中小企业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在它的财务信息方面。出于多方面的原因,财务报表可能不太真实。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我们对企业的评判不只看财务报表,还要看他方方面面的信息,如:经营者的诚信状况、生活习惯、工作经历,甚至是一些工资、水电费、订单之类的经营信息。
“眼见为实,交叉检验”——深圳福田银座村镇银行李文荣
目前深圳福田银座村镇银行的业务经理都能熟练运用信贷调查技术。该技术的精华在于“眼见为实,交叉检验”,也简称“双人四眼”原则。一个贷款对象,有两个业务经理交叉进行现场考察,最后由分行信贷经理综合论证。考察对象的订单、账单、电费、水费、库存材料甚至婚姻变故都成为资信论据来源。
避免呆、坏账三道大门——湖南平江汇丰村镇银行行长詹关楠
避免呆坏账只能从经营风险上严格把关。首先是从程序上控制,坚持贷前、贷中、贷后三查,日常营运方面避免操作风险;其次,严格内部制度和管理,避免风险;此外,注重员工培训和素质的提高,打造专业化团队。
培养具有职业道德感的团队——河南长垣民生村镇银行董事长郭磊
村镇银行员工少,但是它的岗位设置远远超过同样人数规模的国有和股份制银行的分支机构,道德风险的防范就非常重要。挑战在于能否在很短时间内把来自各个不同机构,甚至没有银行从业经验的人培养一个专心做金融、具有高度职业道德感的团队。
先天短板 后天来弥补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成立之初,大都具有支付渠道不畅、科技系统不完善等村镇银行的通病。科技创新需要跟上。
再者,由于村镇银行所处地域有所不同,导致有的银行具备先天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有的银行的发展却还要受到当地发展水平的制约。以上这两大短板都成为村镇银行发展的绊脚石。
科技建设要量体裁衣——西平财富村镇银行行长陈辉
在科技建设上,西平财富村镇银行筹建之初对使用发起行的IT系统还是采用IT系统外包进行了一番研究。
自建IT系统有利于开发适合本行发展需要的核心系统,但需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对于村镇银行来说不现实。作为刚刚起步的村镇银行,规模小、人手不足、资金实力不够雄厚,没有多余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去建设独立的IT部门,不能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资金搭建一个独立的核心业务系统。所以对IT系统的搭建进行了外包。
要与当地经济相融合——河南长垣民生村镇银行董事长郭磊
因为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是县域经济、县域市场,同时各个县的经济发展情况、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不尽相同,所以村镇银行的发展如果和当地的金融结合度不高,就不能够嵌入到当地产业发展的步伐当中去,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带来很多难题。
长垣县民营企业发展也比较强劲,经济活跃程度比较高,但是它的发展以乡为单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根据调研我们发现,村镇银行的发展要提高县域金融的充分性,同时要坚持企业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立足于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所以发展战略的制定非常关键,而且制定过程中一定要经过反复论证,切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嵌入到当地的发展水平当中去,包括公司治理、经营发展、年度规划、风险管理,甚至包括企业文化的培养和引导。
西部的村镇银行也有机会——新疆石河子国民村镇银行行长胡德军
邮政银行行长范文3
事实上,这种情况以前一直存在。周小川以农信社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说,中国 共有 32000多家农村信用社,它们属于半商业半政策性的金融机构,资金的价格压得比较低,行 政干预也比较多。因此,它在混合目标的要求下,很难按照商业化原则经营。最糟糕的时候 ,也就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的两三年,农信社的不良贷款超过了50%,而从整体来讲,它 的净值是个严重的“负数”。这样,农信社必然缺乏可持续性地为农业服务的能力。
除农信社外,朝着商业化经营的中国农业银行也不断从农村撤出,因为“农村不赚钱 ”。而邮政储蓄由于特殊的政策优势,在吸收存款方面很有竞争力,但这些存款通过其 他渠道流出去了,并没有为农业和农村所用。
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依靠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农信社能继续起到支持农业融资的作用 。“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探索农村金融和 农村经济共生共存的途径,其中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办好农村商业金融’。”周小川说,除 了少数民族地区等特别贫困地区需要政策性金融支持外,大多数中国农村应该有一个持续的 、健康的、有活力的商业金融机构。
邮政银行行长范文4
关键词:邮储银行SWOT分析市场定位
一、邮储银行明确市场定位的必要性
(一)从内部环境来看,邮储银行一次又一次的性质的转变,使得其告别了曾经的经营模式,由原先的“只借不贷,对私不对公”到向全国第五大全功能商业银行的转型;由原先的有限责任的企业性质象股份制转变,是邮储银行逐渐上市,迈向商业化的一大步;明确的公司治理机制和经营目标,以及发展的着重点也是邮储银行必须重视的,所以明确的市场定位是十分必要的。
(二)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21世纪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方便快捷的网上银行,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的广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邮储银行传统业务的优势的削弱,带来了很大的威胁,所以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在竞争中生存,邮储银行必须重新定位自己。
二、SWOT分析
(一)优势
1、国家的政策支持
鉴于近六年来的邮储企业性质的几大转变,首先是从原来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转变为银行金融机构,并成为全国第五大商业银行,再从责任有限公司转变为股份有限公司,可以看出国家的政策在不断的扶持和推动着邮储银行的前进。之所以国家会大力的倾向于储蓄银行的改革,关键是储蓄银行的性质与我国的“三农”政策有紧密的联系,这也是在响应着国家的宏观政策的一种体现,所以政府的关注与帮助将是邮政银行不断前进的动力,必是其一大优势。
2、网点众多,分布范围广
现我国邮储银行的网点分布情况:全国的营业网点已经超过了37000个,汇兑网点有45000多个,国际汇款网点有2000多个,近3万亿元的个人储蓄存款,9亿银行账户,400多万小额贷款账户,1000多亿元支农资金,邮储银行约70%的小额贷款投向农村地区,70%的客户分布在县及县以下,为破解农村金融服务薄弱难题开辟了新路径。这得益于邮储银行的传统业务---邮政业务,广大的涉及范围,网络优势,给现今的邮储银行扩大发展业务建立了很好的基础,是邮储银行在竞争中的一大优势。
3、资金优势
邮政储蓄银行的大量的存款金额组成了其大的资本结构,截至去年10月底,邮储银行总资产规模近4万亿元,在中国商业银行中居第六位。营销学的“长尾理论”指出:大规模的小客户群对于银行利润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而事实上,我国邮储银行的网点有70%分布农村。根据我国的国情来看,农村还是一个基数很大的群体,并且大多数的农村人因为认识的有限性,邮储银行的存在已经被他们所认可,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会使得他们过分依赖邮储银行,相信邮储银行能带给他们储蓄资产的安全与增值,从而直接给邮储银行带来了大的并且稳定的资金渠道,进一步推动了储蓄银行的计划性发展和改革创新。再而由于这种融资方式成本较低,那么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稳定的资本,也给邮储银行的资金优势上带来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二)劣势
1、管理体制不健全
因为虽然邮储银行在不断的改革中,性质在不断的变化,但是他的管理体制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沿用的仍是“上级邮储部门指导,地方邮政板块负责”的管理模式。还有就是邮储银行的独立性不足,因为邮储银行还是没有从邮政业务中完全独立出来,甚至还会出现了其二者的混合操作。另外,邮储银行在传统业务比较单一,所以其单一的管理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而现在的多层次业务对于管理层的要求是相当高的,显然,邮储银行的管理体制还需快速有效的健全与加强。
2、员工素质偏低
从数量上看,邮储银行的从业人员还存在数量不足的情况,来源于邮储银行的不断改革和规模,业务的不断扩大,对员工的需求也随之增大。从质量上来看,邮储银行的从业人员学历普偏较低,新鲜血液不足,专业研究型人才缺乏,原因一部分来源于邮储银行的本身的营业网点的分布,因为大部分处于城镇一级,导致刚毕业的大学生普偏不愿下乡工作等,这就减少了新鲜血液的注入,还有一部分来源于邮储银行员工内部,一些老员工还对着改革前邮储银行的单一业务很熟悉,而对新业务比较陌生,从而影响了业务的顺利开展,管理层上由于很多的管理人员是由于原先的的员工提拔形成,风险意识弱,竞争意识差等。
3、软硬件设施不健全
由于邮储银行的起步比较晚,加上原先的单一业务的根深蒂固,比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软硬件设施上呈现落后状态,从而不能很快适应其飞快的业务发展需求,从而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如电子技术上的落后导致的邮储与邮政的混业操作,保卫人员的不足和安全措施的薄弱,在贷款业务上的审查程序上的不规范不全面不到位。
(三)机遇
对于邮储银行来说,自身的优势一定程度上给其带来了很大的机遇。首先,在国家政策上的配合上,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国家文件也发出,要扩大邮储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储资金返还农村,而在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中,邮储银行一直起着主导地位,那么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农村金融服务是其发展的一大机遇;其次是邮储银行可以运用自己在网络上的优势,大力开展各项业务,由于个人的金融服务比较多,那么个人理财业务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因为很多个人由于知识的缺乏,在理财方面有极大的需求,那么邮储银行可以从这一出发点出发,即大力开展零售业务;最后,就是由于邮储银行在资金上的极大优势,其可以大力开展中间业务,如业务,支付工具等,减少对利差收入的依赖,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开拓与其他商业银行“共舞”的中间业务市场。
(四)威胁
机遇和威胁永远是相互依附的。邮储银行的不断改革和创新,给其不断带来了新的机遇的同时,威胁也随之而来。威胁主要来之于两个方面;一,在城市中,邮储银行不仅要跟我过的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竞争,同时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对外开放,还要更外资银行竞争,在农村,还有农村信用社和一些农业银行,民间借贷机构竞争。二,由于邮储银行的原始劣根性,带来的邮储银行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和风险控制能力的薄弱制约了邮储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邮储银行多方位,多层次业务的发展。
三、市场定位
基于上面的SWOT分析,笔者认为邮储银行的定位应该如下:
(一)在开展业务方面的定位:大型微贷银行
在当下的金融系统里面,专门致力于小额信贷,小企业贷款的银行或是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小股份制银行和一些区域型银行,而真正的大型银行着力点在这个小额信贷上的很少。那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加强信贷网络信息服务,这是发展业务的根本基础,在我国邮储银行的现有网络分布广这个优势上,进一步加强信贷员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深入县域,村镇和一些中小企业的信贷网络。二,是建立各种特色金融产品。因为小额贷款主要涉及的是个人的和一些中小企业的贷款,那么不管是个人还是一些中小企业都是以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主要出发点,那么邮储银行怎么样去拉拢客户,去使得客户在利益的比较下,在利益的最优下,去选择邮储银行,是邮储银行必须关注的地方。
(二)在政策方针上面的定位:大众银行,服务农村金融
中国邮储银行行长陶礼明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比较认同所谓“二八定律”,认为少数高端客户才是服务的重点对象,而邮储银行的实践挑战了这一铁律,体现出服务大众的特殊银行性质。农村金融服务,既要适应农村客户缺乏有效抵押物、质押物的现状,又要有效控制风险,并开发 “金额小、抵押广”的信贷产品,推出农户联保贷款、商户联保贷款等产品,从而可以为许多被高门槛拒之贷款门外的客户提供融资渠道。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小、效益低,有些还十分繁琐,邮储银行需发挥自己传统的“邮政特色”。再而,邮储银行还要坚持留守边远地区,力争使广大城乡民众都能享受到基础的金融服务,近年来还在中西部偏远农村地区增设网点,增加自助服务和流动服务项目,填补金融服务空白。
四、小结
邮储银行是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是响应国家号召,支持国家政策的代表。服务于“三农”是其当下的主要任务,全方位的为我国的金融服务做出贡献是其一直以来的目标。所以,明确的市场定位是为了邮储银行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明确方向,发挥优势,转劣势为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俊镜.邮储银行市场定位的SWOT研究及战略选择分析[A].贺州市邮政局邮政研究.2010
[2]韩俊梅.邮政储蓄机构商业银行化改革构想[A].华南金融研究部.2004
[3]贺培.中国邮储银行的市场定位[A].金融证券.2007
邮政银行行长范文5
经济下行,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如期上升。2012年3季度,16家上市银行中,仅农行、工行、中行和中信4家银行不良贷款率环比下降,建行与华夏与第二季度末持平,其余10家上市银行均未能逃脱“不良双升”困境。
更为严重的是,仅2012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便增加1257.87亿逾期贷款,“在逾期贷款往下迁徙的过程中,不良贷款会逐步反弹。”
申银万国银行业分析师倪军预计,银行不良贷款将在2013年二季度或三季度达到顶峰,从目前的1%左右反弹至1.5%-1.6%。
另据记者了解,银监会已开始重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以及江浙等区域性贷款的风险预警。同时,许多银行都纷纷加大计提不良贷款拨备,提高拨备覆盖率。
10银行“不良双升”
银行的业绩与宏观经济周期的相关性非常高,对于经济下行中的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市场早有预期。
此前,中金公司曾预测,2012年三季度不良贷款略有加速,预计全行业三季度新增不良贷款300亿左右。申银万国也预测,三季度上市银行不良率将达到1.12%,环比上半年上升18个基点,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仍是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
截至2012年10月31日,16家上市银行三季报悉数亮相。据理财周报记者统计,仅农行、工行、中行和中信4家银行不良贷款率环比下降。其中,截至第三季度末,农业银行(行情 股吧 资金流)不良贷款余额为839.51亿,较年初减少额34.07亿;不良率为1.34%,环比下降5个基本点,较年初下降21个基本点。其余三家银行不良率只有小幅下降。
2012年第三季度末,建行、华夏两家银行不良率分别为1%和0.85%,与第二季度末持平。更普遍的趋势则是不良率上升。据理财周报记者统计,除上述6家银行外,另外10家上市银行都是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环比第二季度双双上升。
其中,平安银行(行情 股吧 资金流)不良贷款余额达56.6亿,不良率达0.8%,较年初增加27个基本点,较去年三季度的0.43%更是增加37个基本点。
不良率一直保持行业最低水平的兴业银行(行情 股吧 资金流),三季度末的不良率也达到0.45%,环比二季度末上升5个基本点,较年初上升11个基本点。
“兴业银行的不良率一直是行业最低的,控制不良率就意味着要放弃一些机会,这些年兴业银行内部也在讨论这个问题,现在的策略是稍微放宽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多抓住一些机会,把原来不能做的一些客户重新纳入业务范围,在做好中型企业客户的同时,重点关注小微企业客户。”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向理财周报记者称,兴业银行不良率的上升主要是内部策略调整。
长江证券(行情 股吧 资金流)某分析师表示,“不良率上升在预期之内,上升幅度也没有超预期,目前1%以下的不良率并不是很高,仍在可控范围内,只不过过去几年大家习惯了‘不良双降’,所以现在对不良率上升会比较敏感。”
更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已经进入不良率上升的周期。
祸起江浙重灾区
事实上,就目前而言,不良贷款普遍增加的情况并未出现,主要集中在江浙等东部地区和制造业、零售贸易等传统行业。
“全行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主要由于温州地区不良贷款显现。”平安银行称,“2011年9月以来,受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以及民间借贷危机影响,江浙地区尤其是温州部分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和企业主出走现象,导致温州分行资产质量恶化,对本行资产质量造成了较大压力。”
据记者了解,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末,平安银行32%的不良贷款来自温州分行,剔除温州分行的影响,该行不良贷款率为0.56%。
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末,浦发银行(行情 股吧 资金流)不良贷款余额为87.22亿,较年初上升28.95亿;不良贷款率为0.58%,比年初上升14个基本点。对于“不良双升”,浦发银行副行长刘信义解释,“今年前三季度,温州分行不良贷款增量占全行不良贷款增量的70%,而温州、宁波和杭州3家浙江地区分行的不良资产暴露占比则在94%,显示明显的区域特征。”
截至9月末,浦发银行温州分行不良贷款余额27.28亿,较年初增加20.24亿元,不良贷款增量占全行不良贷款增量的70%;不良率为5.42%、较年初上升3.94个百分点,其中中小企业不良率达7.19%、较年初上升4.68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行情 股吧 资金流)首席风险官杨东平在三季报会上也表示,该行前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为248亿元,不良贷款率 0.87%,呈现“双升”态势。“从地区看,主要集中于华东地区,尤其是江浙两省。”
“从区域上来讲,尤其是对区域性银行来讲,不良贷款增量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但随着经济下行不断探底,这种趋势将会延续到中西部地区。”上述长江证券分析师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从行业上来讲,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零售贸易、商业等传统行业中,中西部的钢贸行业肯定会出问题。”
以平安银行为例,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该行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商业,贷款余额分别是1512.42亿和1247.39亿,占各项贷款比例分别为21.45%和17.69%;其中不良贷款率分别高达1.53%和1.49%,而其他行业不良率均低于0.6%。
杨东平也表示,“从行业看,交通银行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批发业和零售业。”
在2012年7月银监会年中监管会议上,银监会便把“防范重点风险,防止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作为“重中之重”。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工行、中行、交行、浦发等部分银行对制造业、房地产等行业的贷款占总贷款投放的比重进行了调整,但是目前行业贷款集中度较高的依然涵盖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等行业,且行业不良贷款率的上升趋势尚未扭转,尤其是制造业不良贷款率平均可达2%左右。
据记者了解,四季度以来,商业银行对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电力燃气及水供应生产业等重点行业进行集中摸底,以应对不良贷款上升的风险。
年末突破1%可能性很大
虽然不良贷款率已经进入上升周期,但是,目前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的水平只是小幅上升,整体并未出现巨幅上升,甚至低于市场预期。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7%,与年初基本持平,远低于申银万国此前预测的1.12%。
然而,银行业不良贷款状况远不止0.97%的不良率表面这般平静,背后是大量的关注类贷款。
据理财周报记者统计,仅2012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新增逾期贷款达1257.87亿,其中新增关注类贷款就达289.42亿;2012年三季度,披露关注类贷款的平安银行、宁波银行(行情 股吧 资金流)和华夏银行(行情 股吧 资金流)关注类贷款余额均上升,其中,平安银行第三季度关注类贷款就从49.24亿增加到60.74亿。这都是银行不良贷款的隐患。按照银行资产五级分类法,如果关注类贷款继续恶化,将直接转化为不良贷款。
申银万国银行业分析师倪军表示,在逾期贷款往下迁徙的过程中,不良贷款会逐步反弹。按照不良贷款反弹滞后于经济探底的规律,若宏观经济增速于今年年底见底,预计明年年中或者明年第三季度银行不良贷款会达到一个顶峰,届时银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将从目前的1%左右反弹至1.5%-1.6%。
不良资产专业处置机构东方资产10月31日的《2012: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称,2012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将小幅“双升”,关注类贷款账面风险与实际风险偏差最大,信贷风险一定程度上被低估。
上述报告显示,2012年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规模将同比增长10%以内,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将达到1%-2%。
“关注类贷款大幅增加确实是个隐患,按照目前的状况和经济下行的预期,年末银行业不良率突破1%的可能性很大。”某银行业分析师称。
加大计提、核销
面对不良贷款率上升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对的措施无非两种,一是加大催收力度,增加核销总量;二是增加不良贷款计提准备金,提高拨备覆盖率。
2012年第三季度,中信银行(行情 股吧 资金流)净利润为78.53亿,同比下降14.66%,是唯一一家净利润下降的上市银行。原建行分管风控的副行长朱小黄,上任中信银行行长的第一件事便是增加计提拨备。第三季度,中信银行计提40亿贷款减值准备,期末拨备覆盖率达305.54%,拨贷比为1.92%。
事实上,从2011年年底开始,许多银行就开始未雨绸缪,增加计提拨备。据理财周报记者统计,2011年第四季度,浦发银行、北京银行(行情 股吧 资金流)分别增加计提贷款减值准备金44.28亿、19.69亿,期末拨备覆盖率分别高达499.6%和446.39%,居上市银行前两位。
2012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贷款减值准备金总额从9853.06亿增长至11179.55亿,增加1326.49亿。
此外,许多银行也加大了不良贷款的催收和核销力度。上述东方资产不良资产报告显示,在经历重组初期的剥离不良资产阶段后,大多数银行处置不良资产主要以清收为主,“考虑到今年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力度加大,预计2012年四家资产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可能将会出现小幅度的增加。”
报告同时指出,2012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紧迫性增强,资产类别以损失类、可疑类为主,推出不良资产的预期价格会略微下降。
邮政银行行长范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金融支持 路径选择
近几年,我国城乡差距逐年扩大,这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在2002年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发展;2003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及五个统筹发展,并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了首位;2005年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的建设,需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着手,而其中各个方面的深入开展,都离不开金融支持。
一、新农村建设与金融支持的关系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强化金融支持,而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金融业特别是农村金融也遇上了大好的发展机会。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发展应是互动双赢的关系,双方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互相依存。
新农村建设中多层次的农村经济主体资金要求需要合理的金融结构来满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宋养琰认为,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撑和协调运行,其中农村商业性金融是担当市场化条件下支农重任的重要金融实体。他认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发展环境将得以改善,这将为商业性金融进入农村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减少服务风险。有人把政策性金融和“三农”的关系理解为一种“体外”支持,而商业性农村金融和“三农”之间则是“体内”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共生共存的关系。
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并由此催生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发育,拉动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这无疑为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和发展壮大带来广阔的空间。而农村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必将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
虽然近些年来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仍然存在着城乡金融发展不协调,农村金融资源的整体功能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总体来看,我国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还存在诸多障碍。
(一)农村金融资源的供给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相符
近几年,我国农业产值占国家GDP的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还是维持在12%以上,而农业贷款在国家总贷款中的比例却仅有8%左右的水平,这与农业的产值贡献率十分不符。农村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贷款难,农村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没有融资渠道,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时无力进行肥料购置等现象,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资金外流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风险大、周期长、收益低的特点,使得其在资金融通方面不具备与其他行业类似的比较优势,源源不断的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弃农而去,流向了城市或非农产业领域。
(三)农村信用社“一农”难支“三农”
产权制度不合理、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机制不健全、资产质量较差、服务手段落后等因素造成了农村信用社对农村金融服务缺乏动力,而且其多元化的经营目标造成了信用社内部经营的混乱和外部管理的机会主义,使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举步维艰,也使其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大降低。
(四)农村金融环境较差导致服务供给缺乏保障
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关于农村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缺少相关的法律规范,这就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从微观层面来看,农村社会信用意识浅薄,主要是一些农村企业逃避和悬空银行债务的现象比较严重。同时,我国农村还没有建立真正有效的信用评级机制和相关信用信息披露制度,使得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心有余悸。
三、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认为,有了资金,新农村建设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开展起来,新农村建设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认为,新农村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金融的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元红、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苏宁都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繁杂的系统工程,财政资金的有限性决定其只能起到补充和引导的基础性作用,而金融需发挥出更加关键的作用,特别是要依靠农村金融。
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5万亿元左右。按照过去农村投入资金中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的经验比例,即使考虑到公共财政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情况,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中的大部分仍将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
四、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
(一)积极发挥各种金融机构的融资作用
1.拓展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和职能,推进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工作开展。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表现。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应该逐步提高农业发展银行在我国市场化条件下的生存能力,用市场化手段来弥补政策性支农资金的不足,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央行贷款的依赖,而且可以引导社会资金流入农村。
2.发挥商业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以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进行商业化运作,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可厚非,但商业银行应该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抓住财政性资金和政策性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机遇期,针对新农村建设的形势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支持各种农业组织的运作。
3.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支农主力军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运作过程及资产结构还需进一步完善。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农村信用社的运作进行改组,减少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干预。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秦池认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其支农主力军的作用和联系农民金融纽带的作用,优化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服务三农的社区性金融机构。
(二)加大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1.完善农村金融立法。尽快制定关于农业合作、农业信贷、农业保险等领域的相关法律,为农村金融体系的运作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
2.探索建立农业发展投资基金。政府应积极带头,与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共同出资,建立农业发展投资基金,进行商业化运作。根据不同的运作方向,可以由农业政策性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管理运作。
3.建立农村资金外流补偿机制。国家应该规定县乡商业金融机构将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重新投入到当地农业生产中,以弥补外流的农业资金。
4.发挥财政与信贷资金双重支农的作用。通过财政贴息、补助等形式,吸引更多的金融资金投向农村地区,同时积极支持农村流通体系、农村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农业科技进步,重点增加对环保农业、生态农业和节约型农业的资金支持。
(三)创新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理念
如何用新的理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有效的金融服务,已经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新农村建设呼唤金融的强力助推,然而,农业产业的弱质性与金融资产的趋利性,又是必须正视的客观存在的一对矛盾。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强化金融服务功能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在“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必须强化金融支农理念;同时更多地考虑利用市场手段、价值杠杆、利益调节等经济手段去矫正金融资源在农村、农业中配置上的偏差,利用利益机制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向农村回流。
(四)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信贷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1.积极开展信用村、信用镇、信用户和信用企业的活动,完善信用评定机制,通过农户贷款和农户联保的形势,深化农村文明信用工程。
2.探索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利用各种形式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宣传,全面推进金融体系建设。
3.建立农户个人信用制度,通过农户个人信用等级评定,将农户是否能够取得贷款以及贷款的额度联系起来,在农村逐渐形成一种培植信用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华忠,孙爱军.新农村建设需要强化金融支持[J].集团经济
研究,2006(12).
[2]陈保明.农村信用社与村镇银行的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导
刊, 2011 (11) .
[3]刘晓波.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设置[J].广东金融学
院学报, 2008(3) .
[4]祖洪涛.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J].济南金
融,2006(12).
[5]孟昭兰,张学峰.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问题[J].
集团经济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