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课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鸟的天堂课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鸟的天堂课文

鸟的天堂课文范文1

【关键词】文化;自主;对话;感悟

追求具有魅力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是现代教学的本质要求。为此,必须改变机械、呆板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文化的元素,让文化为课堂增辉。文化作为课堂上的一种客观存在,充盈于课堂之上,渗透在师生之间。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又不易被人所意识到。

文化的课堂,似甘露,润物无声,能不知不觉影响学生的心灵;文化的课堂,如清泉,令人渴望,能唤醒学生对未来的憧憬;文化的课堂,是佳酿,醇厚甘甜,让人回味无穷!文化乃课堂之根,活力之源。

文化:让学生在自主中感受生命的价值

按照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当这种需要获得满足的时候,便是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时候。课堂教学中,也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这种潜在“需要”,使之成为学习发展的内驱力。

要激发学生的潜在需要,必须构建自主的课堂。自主的课堂,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有“收”有“展”,体现的是教师的从容与豁达,一种文化的侵染。

一位教师在上《鲁班和橹板》一课时,针对低年级儿童爱提问题这个思维发展的特点,教学伊始,教师由板书“鲁”和“橹”这两个生字人手,导人新课。先让学生认识并比较这两个字的异同,分别组词“鲁班”和“橹板”引出课题;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对课文内容进行自由猜测,自主发问。对于同学们的种种提问,教师先不回答,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小问号去自由初读课文。

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从而不断地超越自我,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文化:让学生在对话中产生智慧的灵动

对话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精神的相遇。对话教学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的语言形式,而是超越了这种语言意义上的独白式交流,具有社会和文化的意义。对话教学既体现了师生关系的民主和平等,同时它又是沟通合作的教学。

下面是《鸟的天堂》教学片断:

生(齐读):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鸟的天堂出现了两次,第一次为什么加引号呢?它指什么?

生:第一次加引号是因为作者认为那里不是鸟的天堂,后面不加引号是因为他最终明白了那里真的是鸟的天堂。

师:当别人告诉作者大榕树是鸟的天堂时他就有点怀疑,当他第一次在那里没有看到鸟时就更怀疑了。现在,他已经真正感受到那里的确是鸟的天堂了,那文中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指什么呢?

生:榕树。

师:那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又指什么呢?

生:鸟的家园。

师:还有吗?

生:鸟的世界。

生:鸟儿自由生活和快乐成长的乐园。

师:假如你是那棵大榕树,你为什么说自己是鸟的天堂呢?假如你是那里的一只小鸟,你又为什么说那里是你的天堂呢?假如你是那里的一个游客,你又为什么说那里是鸟的天堂呢?

生:我是一株大榕树,我认为自己是鸟的天堂,因为我为鸟儿创造了温馨的家园。我相信,几百甚至几千年后,这里还是鸟的天堂。

师:大家掌声鼓励一下。别的“大榕树”还有没有补充啊?

生:我是大榕树,我有强壮的身体,因为我有不可计数的气根垂到地上并伸进泥土里。我还用许许多多翠绿的树叶为鸟儿创造了优美的栖息环境。所以,我是鸟的天堂。

师:大家应该为这株美丽、慈爱的大榕树鼓鼓掌。

生: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我非常庆幸自己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家园。在这里我每天都想唱歌。

生:啊,这里真美!我终于找到我的天堂了。

师:多么幸福的小鸟啊!

生:我是一名游客,我是慕名而来的,我目睹了大榕树的生机与活力,倾听了百鸟齐鸣的盛大演唱会后,我真正感受到了这里确实是鸟的天堂。

生(齐读):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生在民主平等氛围中的对话,实现了学生畅所欲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智慧火花。

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我对话,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主动沟通;同时,面对对话过程中随机生成的问题和学生的反常思考,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问题的价值主动引导、点拨,营造出一种对话生成的教学文化。

文化:让学生在感悟中获得情感的熏陶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只有在一堂课中注入那涓涓的情感细流,让教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此时学生的感情、人格也才会受到感染,情操也才能得到陶冶。

感情不是强加的,而是体会、感悟出来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以文本为载体,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经过教师引导、点拨而得以实现的。

案例:《丰碑》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示范朗读课文后,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这只队伍是在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情况下前进的?从哪些段可以看出?

(2)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有哪些?

(3)指出描写将军及将军神态变化的句子。

教师分析并不断生成问题,学生齐读一、二段。

教师询问学生在冬天会有什么样的动作和感受。

(学生谈感受,通过比较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里十分镇定的样子,衬托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

让学生用难过和敬佩的心情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这段话。

分析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将军神态的句子。

最后归结到文章主题:为什么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为军营的丰碑?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不断生成问题,在对问题的分析中不断激发学生情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不断深化着思想认识,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

语文感悟学习的目的是尊重人的独特性,构建人格的完整性。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直面文章,感受、体味、揣摩,走进作品,亲历阅读实践活动,从中悟出文本内涵、寓意及情感,从而体味文本表达的精湛。

鸟的天堂课文范文2

我这一点想法起始于一次看电视。在一个电视节目《今天我当老师》中,一个才读五年级的学生竞当起了初中老师,讲得相当出色。我便想,我这名老师从执教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讲,讲到现在,费力不小可收效甚微,何不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当老师。

在学习《鸟的天堂》时,我便大胆地实现了这一想法。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景象,是我引导学生学习。学习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景象时,我先列出讨论提示:1、是什么时间经过鸟的天堂?2、鸟的天堂有哪些特点?3、从哪些重点词句看出这些特点的?让学生先分组讨论学习,经过热烈的讨论,我便问:“哪一小组愿派一个代表上讲台引导我们学习?”何蛟(我班学习较好的一个学生)便高高地举起了手,我高兴地让他上讲台。我坐在他的座位上。他上台首先让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象,然后把他所学习的知识要点板书到黑板上:

到处鸟声、鸟影 数量(多)

活跃的群鸟大、小、花、黑种类(多) 热闹 动态描写

枝上叫 弋起来 扑 活跃

板书写好之后,他便作了精心的讲解,先讲画眉鸟儿的活动。当他讲到“一只画眉鸟儿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头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是一个拟人句的,便产生了争议。一个同学马上举手发言:“‘站在一根小枝头上兴奋地叫着’不是拟人句,鸟儿本身就能叫。”何蛟斥驳道:“在这个句子里‘那歌真好听’采用的是拟人手法”。我赞同了后者并相机点拔:“为什么画眉鸟儿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这体现了人与动物之间怎样一种关系?”(我的点拔是坐在位子上举手发言)这下可热闹啦,有的说:“鸟儿怕人”,有的说:“鸟儿害羞”,还有的说:“鸟儿既害羞又想向人类展示它美妙的歌喉”。但又有人反驳道:“鸟儿不怕人,因为在前面作者又这样写道:‘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了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从这儿可以看出鸟儿不但不怕人,还敢于和人接近”,我马上又问道:“是不是所有的鸟儿不怕人呢?为什么‘鸟的天堂'的鸟儿不怕人呢?”还不到两分钟,又有同学举手发言了:“在文中作者已写道‘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即是说人们不会去伤害鸟儿,鸟儿得到了保护,对人类产生了信赖感.'所以鸟儿不怕人”。精妙的解答,竟然出自我班学生之口,我为之感到震惊,更使我折服的是,何蛟趁机问道:“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呢?”这哪是一个学生在提问,简直是一个生物学家的发问。后边回答自然快而准。

多精彩的一堂课啊!在这堂课上,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平常死气沉沉的课堂顿时活跃了,争着提问、发言、回答问题,甚至提出许多不同的见解。这时我才明白,同学们平常不愿、不敢发言,是因为我在他们的心中就是标准,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我早己用一系列的清规戒律把学生束缚起来,无形地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当某一个同学走上讲台当老师时,其他同学则认为他和我们一样,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人。学生便放开了手脚,积极主动地思考,涌跃地发言,大胆地和同学争论,并千方百计挑别人毛病,抓别人漏洞。在提问、寻求、争论、挑、抓的和谐热烈氛围中求新知、觅真理。通过这一节不寻常的课,我如梦初醒,学生的能力是不可小看的。书本上的知识他们自己能不能解决,要看老师如何去调动学生的能动作用,笔者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师生角色换位。

第一,教师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鼓励学生有敢于向老师挑战的精神,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首先要当学生的伙伴,告诉学生,老师只是比他们先学习了一步而已,并不是什么先知先觉。鼓励他们和老师比赛,敢于向老师发表不同见解,和老师争论问题,允许学生在老师讲授中打断,并要谅解学生幼稚、无知。其次,要特别注意调整自己的态度与观点,要随时表扬和采纳学生的正确见解和方法;肯定学生运用知识中的点滴正确因素;自己讲错了或有疏漏的一定要进行修正并作自我批评。再次,教师要承认你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你的永远是一样的,教师和学生是在一道成长。总之要在学生脑子里树立这一观点“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第二,不迷信教材。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一个学生向我问道:“文章开头这样写的‘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象虹',‘桥洞'不能说成呈‘弧形’,‘桥洞'也不像虹”。我仔细想了一下,是啊!我被惊呆了,这可是名家名篇啊,这篇课文选人教材不知几十年,都没发现。这是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的具体体现,应抓住这个契机,我不是草率作结而让大家马上查“洞”、“弧形”、“虹”的含义,再反问:“刚才这个学生说得有理吗?”全班同学都一致赞同,学生找出了教材的“毛病”都很兴奋,激动和骄傲。在此时我便说:“同学们,‘教材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我们必须尊重教材,但教材也不是法典、圣经。时代在发展,教材也在发展,教材再先进,印刷出来的日期也是昨天的。”因此我们不能囿于教材,不能迷信教材。

鸟的天堂课文范文3

   一、营造教学氛围,激起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这一互动过程的关键就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会学生自主启发思维。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活跃因素之一,是维持教学的情感纽带。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关键是看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被激发。众所周知,许多兴趣是后天培养的,因而,教师要因地制宜创设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动力相对稳定、持续、发展,为求知做好铺垫。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游览一个非常迷人的地方,那里山青水秀。她的美,人们赞誉为‘甲天下’,大家想不想去呢?”于是,我开始展示教学课件,让学生一边在音乐的熏陶下去领略桂林的山水美,一边通过自学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同时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有了求知的心理,就自然地迸发出学习的积极性。

  再则,教师要尽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孩子能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快乐、幸福及对世界乐观地感受。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快乐和幸福。”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在情感交流中,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享受教育环境中精神的宁静和祥和。

  二、培养质疑能力,放飞创新的翅膀

   古人言:“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才是在学习上真正“动”起来的表现。

首先,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的质疑,多鼓励,让他们放胆去质疑。提错了不指责,肯定其积极的一面;疑对了,疑好了,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自然会产生质疑求疑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有的学生看了以后就问:“为什么前面的‘鸟的天堂’要加引号,而后面的‘鸟的天堂’却没有呢?”学生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感到欣慰。我马上给予表扬,指出这疑问已抓住课文的重点,是认真思考的结果。于是,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在学习小组里面合作探究。

  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的质疑,让学生的质疑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同时,也可能让教师陷入被动,措手不及的境地。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同时要善于引导。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疑不到点子上。这与他的认识、思维有关。在学习《一夜的工作》时,当读到“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太小气了。为什么多了一个人而没有增加花生米呢?”显然,这个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内容的深层含义。面对这种情况,我不是急着去引导他,而是先对他的善疑表示赞许,然后抓住机会,让他与其它同学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样,他在讨论的过程中,领会了知识,而重要的是保护了他质疑的积极性。

 三、提供实践空间,巩固学习成果

鸟的天堂课文范文4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通常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多半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过程。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是积极主动还是被动接受?是参与的真正主体还是“观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都会受到心理状态的影响,若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打折扣,更谈不上高效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想要构建全面高效的语文课堂,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会运用心理效应,提高课堂实效。

一、运用“共生效应”,营造主动学习氛围

在植物界中,有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被称为共生效应。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生机盎然。在英国有一所举世闻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短短的80年中先后产生了25位诺贝尔获得者,是因为这里的科学家们倡导并养成了密切合作的氛围,打破了“同行相轻”的怪圈,“共生效应”在其中起着积极作用。“共生效应”启示我们:引导学生在“共生”中学习,在学习中“共生”,从而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潜能开发的心理环境和精神氛围。

心理学家约翰逊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更强有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不仅仅是指教师的熏陶感染,学生间的互相感染、互相学习也是主动学习氛围形成的决定因素。目前,我们正在进行“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首先在班级形成“共生圈”,即学习小组,按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编排。在“共生圈”的合作互动中,完成相关任务,让优秀生充分发挥帮带作用,大家在每个汇报展示环节都能学到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互相取长补短,营造一种互相竞争、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的蜂蜜。同时,又使学困生燃起学习欲望,克服畏难心理、除去羞涩感,彼此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从而促使学生群体在“共生圈”内得到共同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开发,学生群体得以整体优化,课堂效率得以提高。

二、运用“暗示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所谓暗示,是指人通过生命、行为、智慧的代码――言语、体态、手势语、情境等含蓄的、间接的方式,来释放主体能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将暗示效应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无疑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创造力,达到快速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一)语言暗示

语言暗示是指教师通过语言给学生暗示。教师语调的轻重缓急、节奏快慢往往蕴藏有丰富的潜台词,传递给学生某种附加的信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要不失时机地启发和鼓励,只有当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形成适度的高期望,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对于班级里的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可以经常对他们说:“老师不计较你们过去的成绩,现在你们就是一张白纸,是在上面涂鸦,还是留下最美的画面,老师相信你们会有最好的选择。重新振作起来,你们一样可以赢得掌声。”

上课一开始,我们可以说:“好的开始就会有好的结果,今天这堂课有了良好的开端,相信结尾也一定很精彩。”再如:“你已经快接近正确答案了,相信自己,一定行!”“哎呀,比昨天棒多了,重来一遍一定会更好!”富有人性化的鼓励暗示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体会到进步的喜悦。

当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时,教师应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理解少批评,才能发挥良好的语言暗示作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索。所谓“亲其师,信其道”,长此以往才能形成良性

循环。

(二)行为暗示

教师的行为暗示包括教师的眼神、表情和肢体动作。在课堂上,教师的任意一个眼神或动作都有可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非常微妙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体态暗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上课时,当有学生走神时,可以用眼睛盯着他看一会;或者突然中断讲课,停顿一小会;或者讲一些与所讲内容有关的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题外话;或是轻轻走到他身边,摸摸他的脑袋,或指指他的课本,学生一般都能回过神来。同样我们也可以用体态暗示鼓励学生。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做一个请的手势;当他回答对问题的时候,以赞赏的微笑和眼神对其进行鼓励。当他没有回答对的时候,同样给他一个鼓励的微笑,让他不会因此而失去信心。当学生成功的时候,与他来一个击掌,或给他一个拥抱,课堂会因此变得和谐,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这种行为暗示在课堂语言交际中具有特殊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能起到感染、传递、调控、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

(三)情境暗示

学生许多学习活动从本质上说都是他对来自环境的各种情况作出的反应。教师创设特有的教学外部环境,可使学生的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在学习中同时发挥作用。

如教学四年级语文《巨人的花园》一课时,教师利用了课件音像效果进行情境的设置:巨人有一座美丽的花园,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鲜果飘香,孩子们在这里愉快地玩耍,花园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仿佛你也进入了巨人的花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于是,学生进入了课文情境:我仿佛看到了春天花园里的百花盛开,蜜蜂蝴蝶在翩翩起舞,听到了鸟儿们的歌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又似乎闻到了花香……

这样的情境设置,使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潜能得到激发,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在学习中同时发挥作用。朗读是富有情感的,这就是环境暗示所发挥的强大功能。

(四)自我暗示

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暗示学生,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要坚持正面引导和鼓劲为主,经常让学生夸自己“我能行!”“我是最棒的!”“来,把掌声送给自己!”“为自己加油!”让学生鼓掌、竖大拇指夸夸同学。课堂的气氛会因为互相夸奖而变得活跃,学生会变得愉悦而自信。

三、运用“门坎效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做过一次压力屈从实验:先向一组实验的对象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过一段时间再提一个大的要求。向第二组实验对象则直接提出大的要求。结果第一组对象接受那个大要求的人占53%, 而第二组实验对象接受相同要求的人只有22%。这就是“门坎效应”这一心理学概念的来源。

受“门坎效应”的启发,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实现目标的积极性,制订目标要合理,起点要低,然后逐步提高,即迈过了第一道“门坎”后,再向第二道“门坎”进军。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培养探究能力。

(一)挖掘促进学生潜能释放的“增长点”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运用“登门槛效应”,使用目标分解法,运用循序渐进原则,会更奏效。教师应悉心研究教材,把握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的切入口,从中发现有价值、有特色的目标,也就是挖掘促进学生学习潜能释放的“增

长点”。

1.难点要进行分步理解

例如,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教学难点在于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以自己的独特语言表达个人的阅读感受。难点可以进行如下分解:(1)鸟的天堂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来说。(2)速读课文。(3)找出文中表达作者经过鸟的天堂后发出赞叹的句子(课件展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4)让学生围绕以上这句话提出问题,从中提炼研读专题:前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后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巴金爷爷会发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样的赞叹?

设计了几个学生能做到的、喜欢的活动后,也就对难点进行了分解,找到了促进学生学习潜能释放的“增长点”,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种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了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疑点要引导探究

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前,先解读文本。送别诗的共同特点就在一个“送”字上,因为同是送别,心情自然有相似之处。但是又由于送别的背景不一样,心情又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这两首古诗教学的难点。以此为切入点,将两首送别诗进行整合教学,在对比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1)读古诗,解题眼。题中都有一个什么字眼?谁送谁?在哪送?这些地方现在指哪里?(2)了解古诗背景,两首诗的共同点是什么?题中的“之”与“使”区别在哪?(3)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想像画面,从写景中如何抒发感情?(4)两首诗描写的景致有何不同,两位诗人的心情有何不同?(5)为两位诗人设计送别友人的祝福语。(6)拓展:搜集有关送别的诗句。这样基于对文本的深刻解读,探究疑点,包括对文章背景、重点词句进行质疑问难、总结概括、延伸拓展等,设置问题遵循循序渐进的思维过程,正是“门槛效应”的综合应用过程。

3.亮点要挖掘拓展

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一文,玩味“随遇而安”一词就是课堂中的一个亮点。先提出简单问题:谁能说说“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别的昆虫怎样随遇而安?再让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指定朗读:“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而后请学生思考:这临时的隐蔽所可能是一些什么样的地方?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想象出:剥落的树枝、枯死的树叶、一块石头、一撮草,也有可能是其他昆虫丢弃的巢穴。总之是――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这些昆虫只要有一个洞,能隐蔽藏身就感到满足了,不管这个洞穴好还是不好,这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了。学生从实际例子中理解文章意思,并了解了其他昆虫是如何“随遇而安”的。下一步,就是让学生把蟋蟀同其他昆虫进行对比:我们从哪里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呢?(蟋蟀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从前后对比中,我们懂得了,别的昆虫是随遇而安,而蟋蟀是不肯随遇而安的。当别的昆虫四处流浪的时候,我们的蟋蟀却安然地待在自己舒适的家里。学生从文中去寻找答案:“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蟋蟀为什么不肯随遇而安呢?最后小结:小小的蟋蟀永不满足眼前的环境,它要努力去改变、去完善,它要做到最好!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信息量丰富的词语“随遇而安”,挖掘文本亮点,精心品味,以此作为学生读书感悟的“酵母”,再联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融情想象,全身心沉浸于生动鲜活的言语中,避免了词语教学的蜻蜓点水。

学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特点、亮点、焦点、也就是找准促进学生学习潜能释放的“增长点”,才能引导学生摆脱权威束缚,引导学生乐于有创意地阅读,有创意地表达,勤于拓展延伸。

(二)制定渐进的能力发展目标

目标不能超越学生的发展水平,应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并对确定的目标进行逐层分解。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要有继续发展的需要,各个阶段目标要相互链接、递进。

1.入境入情,自由想象

在一年级教学《五月的雨滴》这首儿童诗时,不让学生通览全诗,而是读一句,再引导学生想象下一句,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入情境,产生美丽的遐想。如第一句出示:“五月的雨滴,像熟透的葡萄,一颗一颗……”到此戛然而止,请学生们想象:一颗一颗,落下来的是什么?学生们认为,可能是雨滴,可能是葡萄,可能是像雨滴一样的葡萄。而后更精彩的片断出现:落在哪呢?学生想象:(1)落进我的嘴巴里。(2)落进池塘里。(3)落进干旱的土地里。(4)落进园子里。(5)落进院子里。最后有一个精彩的总结:落进大自然的怀抱里。教师适时亮出诗句:落进大地的怀里。孩子们欢呼起来,原来,他们也有诗人的水平了。最后,让学生填空:到处是( )的气息,到处是( )的气息。孩子们有写“香喷喷的、喜悦的、丰收的、甜甜的”,而且,居然有和原文一样的词语:到处是蜜的气息。在这样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学生不受限制,相互促进,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进一步迸发,他们不仅会读诗,会品味诗,还会创作诗。

2.品词想象,体验角色

如品读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一课的第六自然段,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边读边找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边读边想,勾画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鹅“高傲”的地方,对比“堂倌、老爷”的异同来体会鹅的高傲。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入情入境:想象自己就是丰子恺老先生,“站着侍候”时,脸上会有怎样的表情,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想象并用语言表达:(1)脸上会是笑嘻嘻的表情。(2)你吃饭可真是有意思!你不知道狗在旁边窥伺吗?(3)就喜欢你这“坚持原则”的样子,你好好吃吧,我可爱的鹅老爷!而后创造情境理解 “窥伺”有哪些具体表现?同桌之间互相演一演,体验一下“窥伺”的感觉,并把体会到的感觉带入朗读中表现出来。接着以老爷的身份想象一下鹅看到饭被偷吃,甚至吃光,会“厉声叫骂”“昂首大叫”出些什么话来?学生表达:(1)该死的狗,谁让你偷吃我的饭?(2)讨厌的狗,偷吃人家东西,算什么英雄!(3)气死我了!竟然把我的饭全都偷吃光了,再让我捉到,看我不收拾你!(4)还有你们这些人,怎么伺候我鹅老爷吃饭的?连饭也看不住,真是的,添饭呐!快呀!最后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语句,读出鹅和狗的对比语气。在这样的品词想象、体验角色中,了解白鹅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同时,感悟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鸟的天堂课文范文5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语文课的导入设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儿童的兴趣,能使儿童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预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里到处贴着五颜六色的鸟,有的展翅飞翔,有的玩耍嬉戏,有的在跳着优美的舞蹈……课一开始,我出示自制的课件,播放出清脆的鸟叫声和课文画面。悦耳的鸟鸣声,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趁热打铁,我说:“同学们你们想和这些美丽可爱的小鸟做好朋友吗?让我们一起到鸟的天堂去看看吧!”然后,我接着让学生观看课件,感受鸟的天堂的神奇。这样,学生就会入情入境,与课文产生共鸣,兴趣非常浓厚,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二、搭设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新课标》指出:课堂的舞台上,主角将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产生高效率。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要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最佳学习状态中。积极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既可以搞同类词语联想,也可以对对子、猜谜语;既可以搞书法比赛、朗诵比赛,也可以搞演讲比赛、辩论赛;既可以点评推荐佳作、概要介绍名家,也可以进行作文竞赛、改编课本剧、模拟表演;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

三、创设情景,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吕淑湘先生说过:"文学最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因为它本身就是作者运用丰富的联想、想象进行创作思维的产物。"由情感入手,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使学生进入酿情、入情、动情的情感美体验活动中尽情地去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这是探究学习的基础。《新课标》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四、依托教材,放飞想象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到小组合作学习都是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权利,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考虑根据学生的思路走,不要像以前一样,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老师做好学习主人的辅助工作,去引导、帮助他们。本课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让学生用五颜六色的纸创造火烧云。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是随心所欲的撕,什么也不想,撕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大胆的构思、大胆的想象,把在天空中有可能出现的意义描绘出来。把五颜六色的彩纸撕成各种形状,然后把他们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也创造了一次火烧云,看到黑板上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火烧云,仿佛看到真的一样,从而激发他们描述火烧云的心情。开阔了他们的思维,渗透的训练了他们动手的能力,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想象,大胆构思,创造五彩的天空。

五、及时评价,激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由于认识理解水平和知识驾驭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在学习尝试中,对知识的理解往往难以到位,须加以引导,予以拓宽、引申、激活;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以适时的点拨,促进学生及时排疑纠偏,打通思路,准确理解。课堂中,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待那些中下等生,稍不适往往就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失去自信心,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降低,当然提不起学习兴趣了。所以,,教师要积极参与作表率,为学生呐喊、加油、助威,抓住时机给予奖励。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取成功,每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起来。对待优等生,我一般都给予他们比较高的期望,说得好,我会说:"你的看法很独特!"而对于那些中差生,我会鼓励他们多举手,如果他们站起来回答正确了,我会带头给他们鼓掌,或者伸出大拇指对他竖一竖,让他知道老师很满意,他们哪怕回答有错误,也不去批评,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用微笑或眼神去支持。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在进步。

鸟的天堂课文范文6

关键词:阅读教学; 从点入手; 有效

追求高效的阅读课堂,是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那么如何让短短的四十分钟妙趣横生而又富有实效,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几点入手。

一、找准切入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学生在读文时,不仅要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能体悟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好的教学往往会找到文本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即关键的字眼、词眼、句子、段落等去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品读、感悟,促使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内核,从而提高课堂实效。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我先问学生:“你们看看‘蒸’字,从这个字你们想到了什么(大屏幕显示“蒸”字,是蓝色的)?”学生说:“‘蒸’和‘热’一样,下面有四点底,我感到很热。”“我想到了热气腾腾的样子。”“蒸菜的时候热气很烫的。”于是我引导:“是啊,太阳多大呀,小鱼越来越难受,我们一起来看看‘蒸’字的变化(大屏幕显示的“蒸”字变成红色),现在你就是这条小鱼,你能说出它的感受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我很痛苦。”“我快热得受不了了。”“我想我会死的。”……舒缓的音乐响起,我又问:“此时你会怎样想?想说什么?”“我多想回到大海去呀!那里有清凉的海水。”“我多想回到妈妈身边。”“谁来救救我呀!”……于是学生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入情入境地读着,他们的表情、语调、心灵完全沉浸在对小鱼的同情之中,有的孩子眼中甚至闪烁着泪花。

由此可知,阅读教学中宜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交流、感悟,在这种读读思思议议中,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切出一个高效的阅读课堂。

二、抓住兴奋点

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言语智慧、培育精神人格的过程。抓住文本的兴奋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是提升学生言语智慧、培育精神人格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把“了不起”作为语言文字品味的一个兴奋点。课伊始,我让学生读课题,说说其中的哪个词紧扣自己的心弦?之后我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从课文的哪些描写看出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找出文中感动自己的句子仔细体会,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上批注。接下来让学生相互交流,仔细品读表现“了不起”的句子,而后师生抓住重点句子、关键词语反复品读。学生围绕文本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细节 ,扣住一个个传神的词语,品出语言的精妙,品出“了不起”的情感。整堂课我围绕兴奋点引领学生在动情处圈点、标画、批注,在感人处读、思、议、写,整个课堂精彩纷呈,一个个“了不起”的情景,一声声“了不起”的话语,浸润着孩子的心田。

教学时,抓住兴奋点走进文本,品味文本精美的语言文字,可以让学生触摸到作者的内心情感,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还可以在揣摩、咀嚼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获得美感,培养语感。

三、着眼兴趣点

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主要体现在兴趣、爱好方面,这些个性差异决定了他们在阅读内容,阅读方式,尤其是对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上的需求不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些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们对这些知识有兴趣”, 让学生愿学、乐学。如田东英老师执教《鸟的天堂》一文时,始终采用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运用灵活多变的形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获得感悟。课伊始,田老师用字幕导入巴金老人的《旅途随笔》中的语句,播放鸟的天堂的实景,再给镜头配上解说词。课中,田老师通过师生共同作画、诵诗来品味大榕树的静态美,而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拓展说话来品味众鸟欢乐的动态美。课近尾声,田老师当记者,学生当榕树爷爷进行采访,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回归整体认识,升华情感。整堂课田老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入手,以灵活多变的形式紧扣文本又超越文本,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味盎然,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教学效果显著。

阅读教学中,我们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巧妙地设计教学,创造出的是情趣横生而又富有实效的阅读课堂。

四、紧扣动情点

作者动情缀文,学生读文动情,这就决定了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间的桥梁。要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进而得到自我体验,很重要的一点是老师在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动情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她抓住文本的动情点——敬畏生命,引导学生多方交流。首先老师从孩子们所熟悉的婴儿的哭声引入,让学生阅读全文,而后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最直观的感受,接着老师简介作者,又让学生读课文,并要求学生标画感人之处,写上批注。在交流后,老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再让学生品读词句,并通过朗读把情感表达出来,此时老师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边悟边读,有时让学生摸着心跳来读,有时让学生自豪地告诉同桌,有时让学生认真地告诉听课老师:“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最后还配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朗读。在一遍遍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信念根植于学生心中。

在阅读教学中,扣紧文本的动情点,在交流、感悟中,让学生体悟文本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情随文迁,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富有实效的。

五、拓展延伸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果能抓住文本有价值的“延伸点”进行拓展,将会把课文知识引向纵深处,更好地解读文本。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在一番品读感悟之后,课近尾声之时,老师和学生一起扮演文中的父与子在河边钓鱼,师生为放不放掉鲈鱼争论不休,在一番激烈的唇枪舌战中,文本深刻的启示在老师巧妙的拓展中让学生感悟,并深深刻印在孩子们心中。在这里,老师很有创意的抓住“道德”这一延伸点进行有效拓展,让学生明白道德抉择是那么简单,可实践道德却很艰难,要放弃个人的利益。又如我在教学《清澈的湖水》一文时,抓住“环保”这一延伸点进行拓展写话,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去拓展延伸,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内化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揭示和彰显文本的主旨,使文本有创意地走向深度和广度。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更鲜活,更具有生命力。

六、形成整合点

教学活动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和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老师不仅要善于放开,也要善于收拢,不仅要发散,也要善于整合。教师要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具有一种围绕规定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过程整体性和结构性的强烈意识。如王自文老师用一节课的时间教学古诗《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他把这两首似乎不相关联的诗歌置于南宋这一特定的背景之下,纳入“忧国忧民”的主题之中,一下子提升了文本的意蕴价值,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同时他还补充了陆游的《示儿》,岳飞的《满江红》等诗词,经过与多个文本的交融与碰撞,达到“举一反三”,多角度地有创意地解读文本的目的。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得到有机的融合。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新闻的概念

下一篇钢筋绑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