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的概念

新闻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 英语新闻 概念隐喻 概念域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丰富多彩的世界和生活,形成了人们形形的认识,也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隐喻,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隐喻理论。因此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基于不同的方法、运用不同的观点,对隐喻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隐喻是用一个陌生名词替换,或者以属代种, 或者以种代属,或者以种代种,或者通过类推,即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四类隐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用一个词语代替另一个词语。亚里士多德虽然认识到了隐喻的修饰功能,但是他未能充分认识到隐喻即是语言的文体特征之一,也是语言的认知特征之一。 布莱克主张把隐喻分为消亡隐喻(本体和喻体之间已难以建立联系)、潜伏隐喻(原为隐喻的说法,现在人们通常不再将其视为隐喻,但如注意一下,仍可有效地恢复出原初的隐喻含义)、活跃隐喻(指明显隐喻)。

1 概念隐喻理论

当代认知科学普遍认为,隐喻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从而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化、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这就摆脱了将隐喻视为“两事基于相似关系进行比较”的局限。

概念隐喻认为,在隐喻的过程中,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Map, Project)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使得语句具有隐喻性;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涉及表达两种不同实体的思想,他们的并置产生了矛盾,在互动的碰撞中获得统一,主体再结合其他因素便可获得隐喻义。隐喻可使人们在不同的事体中建立联系,加深对事体的理解,隐喻的运用就是以认知主体和语境为基础,以此喻彼,以彼喻此;其理解过程主要是在矛盾中找到统一,化异为同,同中得义,这里的“同”是指本体和喻体之间的、适应语境的“相似性”。

隐喻由认知而起,又是认知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认知的发展,这就揭示了隐喻在人类认知和推理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对人类认识世界、形成概念、进行思维、做出推理具有至关紧要的意义。

2 概念隐喻的分类

概念隐喻理论研究的主要代表为Lakeoff 和Johnson,他们在代表作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指出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无所不在,隐喻的本质是用一个概念域去映射另外一个概念域。并且把隐喻分为三大类:结构喻(Structural Metaphors), 方位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和本体喻(Ontological Metaphors)

2.1 结构喻(Structural Metaphors)

结构喻指隐喻中始于源概念域的结构可系统地转移到目标概念域当中去,使得后者可按照前者的结构来系统地加以理解,如有关“金钱”域中的相关概念可以系统地映合“时间”域中去,如时间也可以被花费、浪费、投入、借用等。在英语新闻报道中这也隐喻现象也是非常常见的。

(1)Defending champion Ding Junhui of China was beaten by Stuart Bingham of England 5-6 in the semifinals of the Welsh Open at Newport on Saturday.(体育运动是战争)

(2)Bingham, enjoying the best season of his career and chasing his fourth title having won the Premier League and two APTC events.(事业是季节)

2.2 结构喻(Structural Metaphors)

结构喻运用上下、内外、前后、远近、深浅、中心-边缘等表达空间的概念来组织另一概念系统,这与我们的身体构造、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如:happy is up, sad is down; conscious is up, unconscious is down等,具体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的体现如下:

(1)Meanwhile, organization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hat are devoted to retrieve lost relics should team up with each other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in reclaiming items and keep up the spirit to carry on with the cause and exert wider influences. (高兴是上,不高兴是下)

(2)The level was 260 percent higher than the allowed maximum level of 0.3 mg per kg in food as outlined in a document issued by MOH last June, the news article said.(多是上,少是下)

2.3 本体喻(Ontological Metaphors)

本体喻是用有关于物体的概念或概念结构来认识和和理解我们的经验。如将抽象的概念说成具体的物体,可使后者的有关特征映合到前者去其中可以分为三小类:实体和物质隐喻(Entity and Substance Metaphor)、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s)、拟人隐喻(Personification)。具体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的体现如下:

(1) The share market needs to be reformed to be more in line with the regulations and rules in the developed markets.(市场是容器)

(2)Social media like Sina Weibo have become more powerful than ever and can affect whether a celebrity is successful, according to Xiao Yongliang, a professor a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社会媒体是人)

3 结语

概念英语的表达在英语新闻中的表达是广泛存在的,其主要目的就是更加顺应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语境,从而更加准确表达所要涵盖的信息,进一步吸引读者。

参考文献

[1] Lyons, J. Language, Meaning and Context[M].London: Fontana,1981.

新闻的概念范文2

因为我总能在新概念课上听见一句句“胡话”,当然这些“胡话”是出自坐在我隔壁的李辛雨口中。

李辛雨这个人除了吹牛一级棒能给人带来映像外,她那尖尖胖胖的脑袋、嘴角边的一颗痣,以及她那柔顺、长的头发,总能让你在人群中很快的找到她。她这个人呢,只要遇见一个人,不管是男生,不管是女生,不管是大人,不管是小孩,她都会很轻易的搭讪上,真不愧为“话唠”。

虽然这么说,但是她的成绩也是很棒的,她在雨东小学上学,可以算是雨东小学的“小红人”了,学校里只要一有活动都少不了她的身影,她不仅是班级的大队委,还是学校的大队长。也是所有老师心目中的得力小助手。可是每次新概念测试她的成绩都不如我,但是她还是一天到晚自以为是的。唉,你说这年头什么人都有啊。她这次小升初毕业择校,成功自主招生她的,我总认为是不是成功的门槛太低了,因为我也报了成功,我各项都比她优秀,却没上到。

她只要一上课就会偷偷讲话,而且一讲就是一堂课,我的耳朵一边听着老师教的课,一边洗耳恭听她所吹的事情,她总能把她知道的所有事情,夸大一亿倍,来告诉我,而且她吹牛的技术特别高超,有好几次我都信以为真了,仔细想一想,绝对是吹的。

李辛雨之前跟我吹,说她这次初中要在北京上,说什么在北京的人大附中,还说她根本就看不上成功,唉,结果她被成功录取了,还不是只上成功呗!太能吹了。她还跟我说她在市里获了八十多张奖状,我一开始信以为真,还嫉妒了好久呢,结果才反应过来她是吹的,市里也没那么多奖让她得啊,再说她又不是神。

新闻的概念范文3

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密切联系生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

1、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

以教学《坐井观天》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让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进行思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让他说出了原因――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现在环境受到了破坏的种种情况。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2、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

仍以教学《坐井观天》为例,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了“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的灵感。而这就需要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3、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还是以教学《坐井观天》为例,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己。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二、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1、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当中教师自始至终不要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而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只有让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新闻的概念范文4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终身学习既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是教育产业的“产品”,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 ,肩负着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高中毕业生的重任。语文也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应符合这一要求。

从教学内容来看,新教材一改过去的单纯说教,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内容,使得教材更加接近生活,接近教学,接近学生,增强了语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根据个人志向、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选修课程,适应了社会变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教学方法来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老师从课堂的主讲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自主地完成学科研究性课题和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评价标准也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有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地去发现、感悟,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才能把学生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中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得到精神满足及能力的发展。

二、从课堂活动入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活动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学生学习过程中,要使教学的内容更易于学生掌握,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他们自己参与教学过程获得。而课堂活动则是最好的实施办法。高中新课程计划在实施中强调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强调加强对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组织,大量增加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等课堂学习活动,并把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必修课,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格和能力。

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从课堂活动入手,加强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知识,提高认识事物能力,发挥创造才能的舞台。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当然,课堂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素质、纪律观念、教学条件等原因,活动操作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课堂混乱,冷场,答非所问,时间不够用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精心准备、合理组织,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

三、从改善师生关系入手,创造宽松的教学气氛

在传统观念下,教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严师,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只要求学生尊重老师,所谓师道尊严,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割裂了师生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学生只有被动的服从,师生间缺乏必要的沟通。

而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有些逆反心理强的学生甚至暗中和老师对抗,严重影响教学工作。新课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实施者、探索者。

教学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机会,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给学生东西。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都应是教学的结果。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

这就要求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使教师的教在对学生的学的诱发、组织、辅导、调节、反馈等方面发挥作用 ,而不只是传授现成的知识和结论。

新闻的概念范文5

新课改的理念之一:自主探究,即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从而挖掘其内在的潜力,做知识的享有者

原来的语文课堂可以说是死气沉沉,乏味无聊;而现在的课堂可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其原因是原来的教学方式一般是“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记,学生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而是被动地吸收;现在的课改理念却是自主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在这两种状态下学习的学生,精神面貌就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的学生精神萎靡不振,思维阻塞,两眼惺忪,昏昏欲睡;而现在的学生个个精神饱满,思维活跃,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根源,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以及表现欲。语文课堂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课堂,任何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有话可说,有见解可发表。这样学生就愿意说、爱说、爱学,自身的能力与价值得到体现。每一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欣赏与肯定,孩子们的这种情感更加强烈。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期待,有所满足,大胆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热火朝天,有声有色,就能把学生内在的潜力挖掘出来,学生才能做知识的享有者与使用者,而不是局限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与消极获得者。

新课改的理念之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条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真理。失去了兴趣,整天被迫去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情,那将是多么痛苦的事情!所以,教师一定要使自己的课堂保持活力与趣味性。如果整天是知识的灌输,学生学都学烦了,哪里谈得上兴趣?所以,一定要想办法使自己的课堂充满趣味性。调动学生的趣味性方法有多种,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特长选用。①上面说的多多鼓励学生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另外多关注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点,根据中学生好奇心与叛逆心理较强的特点,教师授课时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之内的东西,可以拓展延伸课外的知识,如多讲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轶闻趣事、传奇故事等,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再说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是俯拾即是。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是从教学方法上来谈的,是第②种方法。③教师一定要具有幽默感。谁都喜欢具有幽默感的人,学生更是如此。上了一整天的课,学生都疲惫不堪了,如果在语文课堂上能大笑几声,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呀!所以,教师的语言要幽默,可以吸引学生。④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学生的优点与长处,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当然,这需要深入了解学生,如:谁喜欢朗诵、唱歌、口才好擅长讲故事、擅长表演与绘画、擅长辩论等等,都可以利用在语文课堂上,使语文教学增色添彩,并且还可以让学生一展风采,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的理念之三: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诱思探究的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

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所以学生是学习的真正实体,而教师只是一个领路者、启发者、导航者。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点拨,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学生经过自己直接的思考得到的东西印象更深刻、更珍贵,也更有价值意义。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上课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只有经过交流才能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想,然后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问题的解决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重点更突出,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如果重点不突出,问题没有针对性,眉毛胡子一把抓,问题就得不到有效解决,课堂效率就会很差。师生经过交流,也才能碰撞住心灵的火花、思维的闪光点。孩子的思维往往很活跃,这同样能够打开教师的思路,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教与学浑然一体了,教师有时也是学生,相反,学生有时也是老师,教学相长嘛!本来这个社会就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社会,只有交流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才能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与学生的发展。所以,诱思探究与自主探究教学方法更加适合当前时代的发展。

新闻的概念范文6

从内容来说,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主要是在建筑的设计、规划和建造等环节中,将现代化的节能技术、方法和节能产品进行应用,以更好的减少资源的使用,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以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即,“节能”、“减排”为中心。但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规划工程,因此,低碳的实现是通过综合的利用资源和方法来实现能耗减低的。包括的技术有:空间和通风组织,绿色、体量、采光和构造及围护结构几方面的设计等。建筑的室内实现热湿环境的低碳效应,室内空气良性循环和尾气后自循环系统体系。建筑外与周围环境形成优化组合,最终达到“和谐”、“舒适”、“高效”、“优质”的居住环境。

2低碳建筑设计的现状及必要性

就目前建筑的现状来看,耗能较多的地方主要是外墙、屋顶、楼顶等,它也是目前建筑业研究欠缺的方向。其主要的低碳材料就是使用玻璃幕墙。但,作为低碳建筑所要解决的就是冬冷夏热这对矛盾对立问题。因此,对于解决这对高能耗的矛盾,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关键,以及相关的诸多问题。且这种建筑的能耗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日常生活的消耗,以及生产运输的各个环节。由此可知,实现节能减排的低碳应当从上述两方面做起。目前城市建筑往往存在着设计者在因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驱使下,设计上存在建筑物间距离较近,影响采光,太阳光未被有效利用,致使热损失增大。而楼群的相对密集,容积率过高,也降低了居住环境质量。因此,现在建筑中,坚持和执行低碳建筑的设计理念是尤为必要的。

3建筑中低碳设计所应坚持设计的基本要素

3.1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筑建材的生产制造上应处处渗透节能减排的低碳理念和特点,创新创造新能源,可替代能源、再生能源等产品,以此推动甚至达到资源能源的使用方式方法。而对于建筑的设计,需要统筹兼顾建筑主体和室内设计,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充分将材料的特性利用和发挥。例如:采用方便建筑现场的拼装和使用搭建的新型建筑材料,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建筑周期,从时间上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又如:在选择材料的同时考虑回收利用,多采用纸管结构的材料和集装箱,专注于对有限的物质资源进行最充分合理的设计,可以有效地节省材料,减少投入。

3.2节能降耗的措施可持续发展这一低碳的建筑设计理念应当在设计中得到最大化的运用,在确保建筑的用途的前提下,实现能耗降低和舒适宜居的目标。如采用较为节能的围护栏,可减少用户入住后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的使用率;高效利用有限的自然采光面和自然通风,可减少不必要的照明不和通风采暖设备设施的建设;在循环水道的设计中兼顾节约水资源、雨水再利用等等。

3.3就地取材降低运输成本在建筑设计中贯彻低碳理念,应当从建筑点的实际特点出发,因地制宜的利用好周围的材料、交通等优势,降低各种能耗和成本。而对于内部的装修,应尽量多方式多渠道的取材,已达到减少人财物力的不必要消耗以及三废的排放。另外建材的选取和使用要严格相应的质量检测要求,以确保对施工人员以及后入住居民的安全健康。

4建筑中低碳设计的方法

4.1建筑物采光、声音环境的设计足够时长、科学的采光是低碳建筑设计的基本思想理念以及原则之一。在建筑规划设计方案中,应依据项目所在地的太阳高度角、日照有效计算时段、季候主导风向等,有效利用日照、合理组织通风以确定建筑的朝向。将建筑的楼面设计成弧形或波浪形,可达到增长采光时间的目的。每个房间,可设置反射光板和光导管等倒入设备,首先采光。室内的装修应当尽可能采用浅色调,以增强反射,以减少照明减低能耗。夏季应尽可能减少日光室内的摄入,同时安装可收放遮阳棚,门窗设置要利于通风;而冬季则应尽量延长太阳射入。声环境的设计上,门窗可采用隔音效果好的,另外,小区住宅周围种植树木植被也可起到很好的降噪隔音。

4.2对围护结构墙体的设计方法

1)作为围护结构主体部分的,它不同于砖石结构房屋,它属于填充材料,已达到荷载减轻,又保温隔热的要求和目的,因此采用的是轻质高效保温材料。目前在寒冷地区常用的墙体做法有:页岩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黏土空心砖与实心砖复合墙体黏土实心砖或空心砖岩棉夹心复合墙体等。但,其标准为实现节能的标准效果。围护结构的材料布置分外侧和内侧,在寒冷地区的同一气候条件下,为防止墙体内产生冷凝水,保温层设在外侧更好些。

2)在围护墙体的外侧不是应选用轻质的保温材料。其不足之处在于:抗震能力差、易松散、与结构构件结合不好、整体性能差;不能承受外部装修贴、挂荷载,这会影响到整个建筑的寿命。建筑的形体变化是建筑外露面积的主要因素之一,体形系数越大耗能越多。因此,基于能量损耗的考虑,建筑的形体变化不宜过多,也不宜复杂。

4.3水和热环境的设计水质和水量也是低碳节水建筑设计中所必须重视的问题。一般采用节水的方法: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对污水现场处理;选用节水型的供水设备;安装能够收集雨水的装置。热环境的设计则更为重要,小区的供热应节能环保又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一般来说,夏季空调能保持在二十二度到二十七度,而冬季室温则在二十到二十四度最为适宜和符合低碳环保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