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脑瘫康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脑瘫康复范文1
【关键词】家庭康复护理;小儿脑性瘫痪;训练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35-02
小儿脑性瘫痪指以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而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1]。脑瘫患儿康复特别强调家庭康复护理,本文对3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以探讨家庭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康复的促进作用。
1 临床资料
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个月~1岁,均符合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制定的标准及分型。采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年龄、性别、功能独立性测量(WeeFIM)评分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对家长进行康复护理培训,并按要求在家中对患儿进行康复护理。对照组对家长做口头指导,未做具体要求。
2 护理
2.1 观察组:为每位患儿制定具体的康复护理计划,对家长进行康复护理的集体和个别培训。集体培训以理论授课为主;个别培训以示范训练方法为主,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个别训练指导。
2.2 理念及原则:由于脑瘫患儿的问题是伴随终生的,所以应该教会患儿“如何学习”,“如何自己帮助自己”,训练过程中,要强调使患儿的性格得以发展,脑瘫患儿由于没有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的正常体验,因此除了体能上的障碍外,他们的性格也缺乏正常的发展,脑瘫患儿性格发展是可以通过他所处的环境和体验加以调整,如家长引导患儿进行主动活动,用有节律的数数、童谣、歌曲等将要做的活动融入自己的思想,引导患儿人格的正常发展[2]。
2.3 康复训练
2.3.1 肌力训练 对肌张力高的患儿,采用轻手法按摩,帮助四肢被动运动,改善其关节活动度,缓解肌紧张,利用水浴、沙疗刺激皮肤感觉末梢,改善其中枢协调障碍,对姿势异常患儿,按部位分别给予矫形训练,抑制异常冲动,促进正常运动模式,促使大脑建立正确信息感觉,对于肌力低下患儿也可采用局部穴位封闭治疗,高肌张力多伴有肌力低的情况,在降低肌张力的同时应积极通过训练提升肌力,最终达到肌力与肌张力的平衡与协调,逐步形成正常的姿势和运动。
2.3.2 手功能训练 手的动作与大脑精细分工紧密联系,刺激手的皮肤感觉,练习手的抓握与手眼协调能力,通过游戏使患儿与护师互动,在快乐地嬉戏,抓握玩具中,增加手的使用频率与灵巧性。
2.4.3 运动的训练 帮助并指导家属学习使患儿抬头、翻身、坐、卧、爬行、膝立位及站立等运动的方法。
如抬头训练:将色彩鲜艳和会发声的玩具在患儿眼前晃动,以吸引他追视玩具,达到头向两侧转动的目的,在患儿俯卧时用玩具或唤他名字吸引他抬头。
翻身训练:先用棉垫、枕头等物帮患儿保持和习惯于侧卧姿势,再帮助患儿转动头部、移动臂、腿完成翻身动作,逐渐减少扶助至独立为止。
坐位训练:最初可扶持患儿两侧腋下或髋部,使成正确的坐姿,而后逐渐减少对他的扶持,在患儿座位前放些玩具供他玩耍,训练其独坐能力。
爬行训练:用双手控制患儿的髋部或踝部,帮他交替移动两腿,练习四肢。协调爬行动作,也可用皮球、电动玩具等采取游戏方法激发患儿爬行。
站立训练:扶住患儿腋下或握住其双手练习站立动作,让患儿学会背靠墙或前胸倚在椅子等家具上站立,以后逐渐减少对患儿的扶持,直至能独站为止。
行走训练:先让患儿学习站立位双手臂向前后摆动,后学习原地踏步并作双臂前后同向摆动以及左右臂向前后交互摆动。
2.3.4认知训练 引导患儿认识周围环境,知道大小是非观念,多接触不同物体,了解事物的特点和区别。妈妈或治疗师要永远记着宝宝是一个正常人,引导患儿用语言指导行动,有目的的去说、玩、训练,笑是最好的形体语言
3 结果
两组WeeFIM评分比较结果为观察组15例,3个月前评分46.46±12.14分, 3个月后复诊时评分83.45±16.38分;对照组15例,3个月前评分45.32±11.35分, 3个月后复诊时评分67.31±17.20分。可见两组3个月前WeeFIM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3个月后复诊时评分比较两组均有提高,但有显著性差异(P
4 结论
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家庭的积极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对脑瘫患儿家长的培训是正确规范实施康复护理的关键。将家庭康复护理贯穿于日常家庭生活中,使训练变成了有趣的游戏和有目的的生活活动。有效的提高了康复效果,明显促进了患儿的康复。
参考文献:
脑瘫康复范文2
小儿脑瘫是目前小儿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多伴有精神发育迟缓、视听障碍、癫痫、行为异常等并发损害。为减少并发症及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做好康复护理非常重要。我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脑瘫患儿210例,现将小儿脑瘫康复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10例,男128例,女82例,年龄3月~12岁,其中痉挛性四肢瘫82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24例,痉挛性双下肢瘫36例,迟缓性瘫47例,运动过度型21例;其中伴语言障碍者25例,精神发育迟滞者20例,有癫痫发作者17例。
2 护理体会
2.1 日常生活护理与管理:家庭与社会对脑瘫患儿康复最基本的要求是患儿生活能够自理,因此,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应采取一切可行的方法来提高这方面的技巧与能力,让患儿通过在他人指导下反复练习、模仿和逐步学习,最大程度的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感知、认知能力,培养其学习与社会交往能力。虽然脑瘫患儿的护理和管理主要由家人承担,但专业护理人员应重视对家长的教育和辅导,我院通过介绍引导式教育的方法,将康复目标与护理管理密切结合起来,将康复治疗目标与日常生活活动结合起来,从清晨起床至晚上入睡所有活动都要作为学习的课题,对患儿每日24小时严密的训练,使患儿得以沐浴在全天的疗育之中。护理人员还需要了解患儿脑瘫的类型,熟悉其功能障碍的特点,运用正确方法指导及帮助患儿克服肢体活动障碍,完成穿衣、脱衣、进食、洗漱、入厕、洗浴等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日常生活护理要注意治疗性的保持,包括睡眠、跪位、站立、行走、抱位。各种类型脑瘫对相应治疗性要求不同,因此,护理人员需掌握各型脑瘫不同治疗性的要点与技巧。摄食护理是脑瘫患儿日常护理一项重要内容。进食时在矫正异常姿势同时,要对张口、吸吮、咀嚼、咽下等动作进行协调,对有吞咽困难的患儿喂养时要耐心,给易于咽下的食物,每一勺食物不宜过多,必要时可用手指向下清扫食管帮助吞咽,若勺子被咬住,不要用力拉出,应等患儿自行放松。要注意营养和水分的摄入,选择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做到合理喂养。排泄护理是脑瘫患儿日常护理另一项重要内容。大多数重症脑瘫患儿不能自主排便,应选择舒适、合体、吸水性强的尿布,一般3~4小时换一次,对年长儿可选用便盆,并按课目作入厕训练。此外,脑瘫患儿日常护理还有洗漱护理,对于脑瘫患儿来说,洗漱绝不是只为了清洁,而要利用洗漱的机会进行必要的训练。
2.2 心理护理:脑瘫患儿由于肢体运动障碍,社会活动受限等原因,得不到社会的支持,甚至被周围环境冷落、讽刺、嘲弄,失去了享受文化娱乐的权力,常出现情绪及人格特征的变化,出现情绪障碍、行为异常及认知损害。表现为少于、孤独、自卑感、缺少自信心、甚至自我否定等。又由于脑瘫病程长,见效慢,患儿家属易出现焦虑、忧愁,甚至有放弃治疗的心理,作为专业小儿脑瘫护理人员,首先应该以温和的语言、热情的态度劝慰患儿父母家属,消除急躁情绪,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寻求家属配合医务人员共同帮助患儿治疗,确保心理护理方案有效开展。只有帮助患儿医治和消除躯体以及心理的创伤,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其潜能。医务人员要掌握脑瘫儿童异常心理特点,注意脑瘫患儿情绪变化,培养脑瘫儿童自信心,有报道在这些方面做得较细致,对脑瘫患儿心理护理技巧值得学习。
2.3 语言康复护理:提高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恢复患儿语言交际能力,是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脑瘫患儿的语言训练应尽早开始,一般训练方式从一对一与集体训练相结合,专业训练与家庭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护理人员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患儿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逐步确立语言表达的意识,具体包括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训练、呼吸训练、嘴的运动训练等。
2.4 肢体康复护理:对痉挛型脑瘫的患儿应缓解肌肉紧张和僵硬,使患儿躯干充分伸展,采用手法按摩、刺激、帮助四肢被动运动,避免痉挛姿势运动,尽早诱导出正常的运动模式;对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应尽量抑制上部躯干的肌紧张,对已短缩的肌肉进行牵拉、伸展性的训练,促进抗重力姿势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对姿势异常的患儿,按部位分别给予矫形训练,抑制异常冲动,以利于大脑建立正常反对瘫痪的肢体应保持的功能位,并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促进肌肉、关节活动和改善肌张力。家长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念,积极配合,贯彻各种训练,使患儿在家中也能得到长期、系统、有效的康复训练,以增加患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力。
脑瘫康复范文3
【关键词】脑瘫;康复护理;护理措施
脑性瘫痪是指以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久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在我国其发生率为1.8%o~4%o,2007年8月至2009年3月本院对35例患儿采用康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3~6个月3例,7~12个月8例,1~2岁10例,2~3岁12例,3~6岁1例;单纯痉挛型10例,不随意运动型8例,肌张力低下型7例,混合型8例,共济失调型3例;轻度2例,中重度33例。
2.围生期高危因素出生时窒息11例,颅内出血5例,早产8例,黄疸持续不退2例,新生儿感染1例,双胞胎1例,羊膜早破1例,产钳或胎吸助产1例,妊高症2例,新生儿惊厥3例,其中部分患儿伴有2种以上的高危因素。
3.临床表现运动发育落后35例,主动运动减少18例,肌张力增高30例,肌张力低下8例,膝腱反射亢进25例,巴氏征阳性27例,紧张性迷路反射阳性10例,非对称性颈反射5个月后阳性10例,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6个月后呈阳性15例,6个月后尖足支持24例,流涎l4例,震颤1例,表情怪异1例,Vojta反射异常30例。
4.疗效标准痊愈:瘫痪肢体功能基本恢复,与同龄儿的智力运动、言语等无差异;显效:瘫痪肢体功能部分恢复,智力明显提高,生活能力大幅度提高;有效:瘫痪肢体功能部分恢复,智力有一定提高,生活能力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与体征无改善。
二、康复护理
1.心理指导多数家长会有悲观情绪和恐惧心理,应及时正确地疏导家长,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帮助他们认识疾病,增加治疗信心,并向家长介绍脑瘫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知识,提高其康复意识,使之主动配合治疗。
2.头部训练
(1)痉挛型将两手放在患儿头间的两侧,把颈部尽力向上拉,并用前臂将患儿的肩膀往下压,以增加压力,然后用手抓住患儿的前臂将其手抬高并向外转,拉坐起来,即可使其头部抬高且保持正位。
(2)徐动型患儿的肩关节往往外转,双手或一只手挛缩扭曲,应将其手臂拉直往内转而稍往下压,尽力使其手放松以慢慢将患儿拉坐起来,使头部保持抬高而向前。
(3)肌张力低下型患儿肌张力低下,应用双手抓住患儿的肩膀,用大拇指顶在胸前,将肩膀往前给患儿较大的稳定性,协助将头抬起。
3.四肢训练
(1)将患儿的手臂抬高,伸直向外转,拳头张开,若患儿的拳头紧握,可以利用手臂伸直外转的方法使手腕和手指都自然伸直;将患儿的手掌平放,腕部向上屈,使手活动,即腕、肘、手一起伸直的方式。
(2)如果下肢呈僵直并夹紧状态时,要控制膝关节让患儿的双腿外转,两腿夹紧时可将髋关节弯起来,并旋转活动髋关节即可达到放松、患儿两腿一屈一伸的运动,活动时先将下肢往外转,足背屈,然后将脚趾拉直。
4.日常生活训练脑瘫儿进食最好选用边圆平浅的、匙柄长而粗的较易握拿的汤匙。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帮助患儿控制肩部,协助患儿的前臂外旋,大拇指根部往外转,将食物送入口中;患儿头颈常转向一侧,可将患儿的头转向另一侧并加以固定;对于后仰睡眠者可用布套将双肘套住,保持双肩向前,可促进两腿并拢,减少过分的踢动;俯卧睡姿的患儿,不要用枕头,将患儿的脸转向一侧,若患儿的脸总是固定在一侧,要摆成反相方向。
5.发音训练教会患儿下颌控制法与呼吸控制法,学会用嘴和鼻子呼吸,训练患儿听力、视力、感觉、味觉等感官器官。
如发现听力障碍者,应及早安装上助听器;有视力障碍者,应及时纠正。训练患儿模仿能力,训练师的声音要大,语调要有高低,应带有表情和动作,要让患儿感兴趣。
6.家庭指导要求家长在家中完成布置的家庭训练任务,每天坚持2~3h训练时间,针对患儿各个阶段布置不同的家庭训练任务,以达到最好疗效。
三、结果
35例患儿基本治愈5例,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疗效与年龄、病情轻重度及脑瘫分型有关。中度以下或伴有智力低下,并在2岁以内显效率较高,年龄>2岁的重度脑瘫患儿伴有中度以上智力低下、迟缓型脑瘫、混合型者疗效较差。
脑瘫康复范文4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9.185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是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引发的综合征, 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 部分合并癫痫、认知障碍, 不仅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1]。小儿脑瘫的治疗方法很多, 过程复杂而漫长, 目的在于缓解临床症状、控制或消除病因、提高其生存能力与生命质量。康复护理可以巩固治疗效果, 提高患儿生命质量。作者对近年来本院收治的76例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76例脑瘫儿童, 男43例, 女33例, 年龄11个月~7岁, 平均年龄(4.31±0.89)岁;其中蛛网膜下腔异常32例, 基底节信号异常12例, 脑室旁白质软化21例, 脑积水7例, 其他4例。
1. 2 护理方法
1. 2. 1 心理护理 脑瘫患儿病情复杂, 患儿及家属多有紧张、焦虑等情绪, 精神压力大, 护理人员主动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 了解患儿及家属的需求, 为家属讲解脑瘫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康复护理的意义、注意事项、安全性, 减少家属对治疗及护士专业性的顾虑, 护理人员要耐心地为其解答各种问题, 服务态度要好, 切勿有厌烦情绪。对患儿病情进行正确的评价, 为家属讲解成功案例, 增强患儿家属治疗信心。患儿康复训练及处在陌生环境中往往带有抵触情绪, 护理人员要耐心并多对其进行鼓励、引导, 使其尽快适应早期训练。
1. 2. 2 制定护理计划 由专业康复医师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治疗、康复计划。治疗方法包括中医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 康复治疗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等, 护理人员在充分评估患儿基本情况、病情的基础上, 结合治疗、康复计划制定护理计划。
1. 2. 3 饮食护理 患儿口腔器官存在协调运动功能性障碍[2], 在咀嚼、吞咽食物时出现一定的阻碍。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摄食功能障碍的程度选择食物, 从糊状饮食过渡到软食, 然后是固体食物, 最后转为正常饮食。喂食时注意保持患儿正确的姿势, 身体要双侧对称, 喂食应少量多次, 使其充分咀嚼。
1. 2. 4 姿势护理 在进行护理时, 应帮助患儿保持正确的坐姿、抱姿。坐位时, 要将患儿双腿分开伸直, 躯干的垂直面直立位。对痉挛性髋关节外展不良者可盘腿坐。正确的抱姿有利于纠正患儿的异常, 刺激患儿对大脑的自控力。
1. 2. 5 肢体关节被动训练 护理人员与家长合理配合对患儿进行肢体关节被动训练。训练时根据患儿的情况控制力度、速度, 避免用力过度使患儿产生疼痛, 训练要循序渐进, 避免突然加大训练力度, 若训练过程中患儿情绪变化较大, 应暂停训练, 避免拉伤肌肉。
1.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采用GMFM-88、FMFM-45评价患者运动功能, 以Gesell评价患者发育情况, 包括DQ及DA各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 1 治疗前后GMFM、FMFM评分比较 76例患儿GMFM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53.21±11.46)、(60.41±12.58)分, FMFM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42.36±15.34)、(50.61±16.52)分, GMFM、FMFM评分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
2. 2 治疗前后Gesell中DQ、DA能区各维度评分比较 治疗前后DQ能区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A能区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
3 讨论
脑瘫康复范文5
关键词:小儿脑瘫 针灸 康复手法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55-02
小儿脑瘫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如果不能在早期对患儿进行治疗,脑神经细胞的损伤会逐渐加重,并使患儿的功能异常形成习惯而固定下来,从而造成患儿脑细胞的不可逆的损伤,严重的影响着患儿的日常生活质量以及日常生活水平。笔者采用针炙配合康复手法治疗我院的小儿脑瘫患者6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治疗的小儿脑瘫患者61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3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3.52±1.75岁;患儿根据瘫痪类型分为:15例患儿为痉挛型,11例患儿为手足徐动型,4例患儿为强直型,3例患儿为共济失调型,6例患者为震颤型,7例患儿为肌张力低下型,15例患儿为混和型;患儿根据瘫痪部位分为:13例患儿为单肢瘫,5例患儿为截瘫,17例患儿为偏瘫,6例患者为双侧瘫,3例患儿为三肢瘫,4例患儿为四肢瘫,13例患儿为双重性偏瘫。其中伴有听力异常的患儿有14例,伴有语言障碍的患儿为22例。
1.2 方法。所有患儿均采用针炙配合康复手法进行治疗。
1.2.1 针炙。针炙时根据不同的针炙部位选择适合的针,头部选择1.5寸毫针,与头皮呈15°进行,行针至针感没有滞涩感即可停针,并留针1h,留针期间行针3次,每次行针时采用300次/min的频率;身体穴位选择普通针炙针,与皮肤垂直快速进针,针炙的原则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如果患儿虚实辩证不明显,则采用平实平泻之法,得气后于穴位内留针30min,每隔一日针炙一次。疗程为3个月。
头针选择运动区、足运动感觉区、语言二区和三区以及智力区;体针选择华佗夹脊和督脉穴,同时选择脾俞、胃俞、百会、四神聪、合谷、内关、悬钟、足三里等穴。根据患儿的不同病情随证配合其他穴位治疗:伴有语言障碍的患儿,配穴选择通里、金津、廉泉、哑门、玉液等穴;伴有颈瘫的患儿,配穴选择天柱、列缺、大椎等穴;伴有面瘫的患儿,配穴选择颊车、四白、下关等穴;伴有上肢瘫的患儿,配穴选择肩前、肩后、肩偶、曲池、手三里等穴;伴有下肢瘫的患儿,配穴选择环跳、阳陵泉、委中、解溪等穴;伴有腰部软瘫的患儿,配穴选择肝俞、肾俞、腰阳关等穴;伴有智力低下的患儿,配穴选择神门等穴;伴有耳聋的患儿,配穴选择听会、听宫等穴。
1.2.2 康复手法。顺着患者的经络走行,采用常见的推、拿、揉、拍、按、捏、滚、点、扣、拌等手法进行,痉挛型多采用轻柔的手法使患者的全身得以放松,肌张力低下多采用弹拨肌腱等剧烈刺激的手法。手法治疗过程中,要做到手不离皮、指不离经穴、循序渐进、轻重适中的原则。
康复手法治疗常选择的穴位有:四神聪、风池、百会、曲池、华佗夹脊、合谷、劳宫、命门、肝俞、肾俞、脾俞、委中、环跳、涌泉、承山等穴。治疗时上午进行针灸治疗,下午进行康复手法治疗。手法治疗时,以经络及穴位皮肤呈显出红晕,并有微微出汗为易,手法治疗时间约为30min。疗程为3个月。
1.3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患儿的发育情况、肢体功能、肌张力、智力及反应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对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基本治愈:患儿的发育情况达到正常或者接近正常,肢体的异常姿势基本消失,四肢肌张力有明显的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对称,智力发育正常,反应能力良好,语言能力正常。显效:发育情况趋向正常,肢体的异常姿势大部分消失,四肢肌张力有所改善但不完全,智力有明显提高。好转:发育情况有所提高,四肢肌力以及肌张力略有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以及肢体姿势与治疗前比较略有进步,智力略有改善。无效:患儿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
2 结果
所有患儿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61例患儿中,10例(16.39%)患儿为基本治愈,35例(57.38%)患儿为显效,11例(18.03%)患儿为有效,5例(8.20%)患儿为无效,总有效率为91.80%。
3 讨论
祖国中医认为,小儿脑瘫的发病原因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以及病后失调等,造成患儿精血不足及脑髓失充等,从而形成亏损之症。脑为“元神之府”,小儿脑瘫可以造成机体的任何功能的异常或缺失[1]。针炙治疗的原理是疏通经络,补益开窍。通过刺激增加患儿的脑血流量,从而促进脑细胞的修复[2]。康复手法可以通过刺激,反射性地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度,从而加快脑血流,促进脑细胞的修复[3]。
本组研究中,61例患儿经过针炙配合康复手法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91.80%,并且有10例患儿达到基本治愈,说明此方法的治疗效果十分明显。
综上所述,针灸配合康复手法治疗小儿脑瘫可以有效的改善脑瘫患儿的各种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谭红香,于礼建,麦坚凝,等.电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3岁以内小儿脑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2):79-80
脑瘫康复范文6
关键词 脑瘫患儿 观察 康复护理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P),它是未成熟大脑受损所至的一种状态,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伤残综合征,1998年我国进行了0~6岁儿童脑瘫患病率调查1.86%,目前我国有0~6岁脑瘫患儿31万,每年递增4.6万[1]。近20年来,随着围产医学及新生儿急救水平的提高,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下降,产科和新生儿医疗保健有了极大发展,脑瘫的发病率却未见下降[2],所以脑瘫儿童的治疗及康复刻不容缓,还需要专业人员对脑瘫的病理、表现、评估、康复及治疗做更深的研究和探讨。
对脑瘫的认识
我国在1998年第一届全国脑瘫座谈会纪要中定义脑瘫为:指从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时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亦可是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造成的以运动障碍为主的综合征,主要影响儿童的运动控制能力,表现为:肌张力异常、肌无力、随意运动不良、姿势控制障碍、反射异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视听觉、语言、摄食等障碍。引起脑瘫的高危因素有:围产期的并发症、感染特别是风疹病毒感染、严重缺血缺氧性脑病、早产、低体重、高胆红素性脑病等,其中以早产、低体重、窒息、核黄疸引起脑瘫最常见。
对2岁前脑瘫的观察
由于小儿在婴幼儿时期控制调节运动的功能及其他功能尚发育不成熟,有些 患儿在6个月内明确诊断有一定困难,但结合病史以及仔细观察也不难发现问题,早期患儿的表现有:无原因的哭闹、睡眠少、易激惹,或者少活动、吸吮力差、反应差,随着年龄增长可出现下列反应:①运动发育迟缓:很晚还不会翻身、不会坐、不会爬、不会站、不会走、不会抓握东西。②异常的运动和姿势只有一侧手持物,爬行时动作不对称或爬行时只有上肢交叉样动作,而下肢没有交叉动作被拖行,站立行走时呈剪刀样,尖足或四肢扭曲不协调,出现不自主动作,面部出现怪样表情。痉挛型的患儿双上肢经常屈曲状、双手紧握、双下肢呈伸展内收、足跖屈,肌张力低的患儿仰卧时呈蛙状等。③生长发育速度:身高、体重、头围等的增长速度明显慢于正常儿童。④颜面及口腔异常脑瘫患儿因面部肌肉张力不平衡,常出现流口水、不自主的苦笑,还可能有咀嚼、吸吮、吞咽等进食、进水的功能障碍。⑤通过观察俯卧时是否抬头、转头、前臂支撑,仰卧时是否头能位于中线位,有无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表现,侧卧时有无双手互握的活动,坐位时观察孩子习惯性坐姿:是否有几种不同的坐姿或只是一种坐姿,四点位时是否可以在肘关节伸展时支撑、髋关节的控制能力,单腿跪位和双腿跪位时有否骨盆的倾斜、脊柱排列异常,站位时双肩及双侧髂前上棘是否水准,双上肢的姿势是否自然。
康复护理
使用正确的抱姿:面对面抱法,适用于上肢有一定的肌张力患儿(患儿将双手搂抱在抱者的颈后,抱者用双手抱住患儿的臀部,并使其双腿分开,置于抱者的胯部两侧);一手托头一手托臀法,适用于上肢无肌张力的患儿(抱者一手托住患儿的后头部,此手的前臂内侧托住患儿的背部,另一手托住患儿的臀部,并使患儿的双腿分开,置于抱者胯部的两侧);双手抱胸、腹法,适用于手足搐动的患儿,(抱者位于患儿的背部后,用双手从患儿的腋下插入至前方,然后用双手搂抱在患儿的胸腹部);双手抱膝法,有利于患儿头、躯干的伸展多用此法(抱者位于患儿的背部后,用双手从患儿的腋下插入至前方,将患儿的双手置于腹部使双膝与髂骨尽力成屈曲状态,然后用双手搂抱在患儿屈曲的小腿部)。
适宜的卧姿:侧卧位,有利于对抗全身伸肌痉挛或颈张反射作用从而改善全身痉挛状态;俯卧位,有利于患儿抬头功能的训练,护理人员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俯卧位(患儿俯卧在床面上,护士一手托起患儿的下颌使其头部抬起,另一手握住患儿的上肢前臂或肘部向前屈曲,然后在患儿的前胸下垫以10cm高的软枕或海绵垫支起上身)。
良好的睡姿:脑瘫患儿存在着不对称的颈肌紧张反射,容易使头偏向一侧而不能保持在中位,护理上要经常对睡姿给予调整,最好采取侧卧位[3],在睡眠时尽量将患儿双手合拢放于胸前,利于训练其双手趋近与人体的中心位,缩短两上肢间的距离,为以后进行持物、进食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打下基础。
饮食护理:脑瘫患儿一般都体重较低,饮食摄入存在一定障碍,护理时要注意调整稳定的坐姿(坐位困难的应用软枕等物支撑);头和手的位置(抬起头,使双手位于胸前处于合拢的位置);软瘫型的患儿,应抱起来进行喂食、喂水;进食、进水时避免情绪刺激或精力分散。
更衣护理:伸肌痉挛的患儿,在更衣前护士取坐位,将患儿俯卧于护士的大腿上,以利于矫正背部肌痉挛的程度,易于衣物穿脱;加强与穿脱衣物有关的体姿和肢体关节活动训练(如坐位、立位训练,骨关节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屈曲)。
安全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注意观察有无分泌物或残存食物的阻塞并及时清除,进食、进水不可过急,防止误吸而窒息;由于运动障碍造成步态异常,动作不协调易发生跌倒,要及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尽量不在坚硬或不平的地面上行走,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健康教育:加强对脑瘫患儿家长康复教育知识的宣教,正确对待脑瘫,既不能轻视也不能太消沉而丧失信心,脑瘫的治疗和康复是综合性的,不是用某一种方法就能解决问题的,应该在专业医生和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康复,从而达到提高脑瘫患儿生活能力的目的。
讨 论
仔细观察,早期诊断:脑瘫最明显的特点是婴儿期发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最理想的,但由于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特别是轻型的损害容易忽视,所以对轻型的可疑病例,更应密切跟踪观察。
早治疗,早康复:造成脑瘫的原因不是单一的,造成的损害也不是单一的,因此也不能用单一的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脑瘫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干预,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问题采取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康复方法,制定终身计划[4]降低致残率,最大限度的减少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能力,并逐渐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方式,使康复锻炼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24.
2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