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题研究意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题研究意识范文1
对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构建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便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探究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构建,进一步实施,使得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提升,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构建思路如下:
1.1强化基础实验教学模式
对基础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进行强化、培养。一方面,对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整合、改善。在基础课程实验方面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验证型实验,主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训练的掌握;第二层次为综合设计型实验,主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第三层次为研究创新型实验,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改善传统模式注重理论教学内容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现象,增加实验项目教学环节。另外,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善,避免单独使用传统模式下的灌输式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的融合教学,使基础实验教学更具有效性、科学性。
1.2对临床检验技能训练进行强化
强化临床检验技能训练,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强化基本检验技能训练,要强化训练临床检验基础的基本技术内容,增加血液标本采集训练、微量吸管训练以及各类液体试剂的配制训练等,使学生的基本检验技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强化临床岗位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临床血液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以及微生物学检验等检验技术的训练,为学生临床检验技能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1.3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进行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法之前,需要构建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即为“学院(学校)部系(附属医院)教研室(科室)”三级管理体制。进一步对实践教学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具体内容为:其一,对学生进行水平测试,主要是医学检验课程的掌握程度,侧重知识的运用能力。其二,能力测试,重点评估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估学生在医学检验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考核过程中,需要设置相关考核制度,按考核制度设置严格执行。
1.4对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构建
在实践教学中,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构建督学督导制度、质量标准制度以及教学检查制度,以此保证实践教学的开展。在构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方面,涵盖了《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技能考核与评价体系》等[6]。定期进行实践教学检查,以此保证该项工作的有效性。另外,全程监控实践教学各环节,使实践教学的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2.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效果探究
2.1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主要是青年教师的临床技能、业务能力要加强培养提高。在对教师实施规范化训练过程中,更加规范实验带教教师的标准化操作水平。增强教师教学责任心,形成了优良的教学意识,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师的整体工作水平、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2.2学生综合素质方面
实施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基本操作、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操作水平能很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养,学生在自身专业领域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方面得以充分锻炼,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思维能力。
2.3平台构建方面
充分实施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改革教学体系,有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实验室实践技能操作,在获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的实践经验更加丰富。在参与开放式实验室(在保护生物安全基础上)操作学习过程中,让优秀的学生参与教师自主设置的科研课题,可使学生的实践经验更加丰富,为培养医学检验专业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专题研究意识范文2
【关键词】汽车维修专业 一体化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190-02
一 开展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的汽车维修教学多采用理论和实操分开授课的形式,即先在教室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再到实训中心进行实操训练。这样的教学模式易出现理论和实操在时间上、空间上的间断,使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显得较为困难,学生的操作技能很难达到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另外,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教学也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目标,代替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确立“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以科研促教学与市场结合”的研究方针,建立以教务处、专业系并有企业合作参与的学校科研工作体系,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 什么是一体化教学法
一体化教学就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它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中心(或专业教室)围绕工作(实践)任务的完成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个教学任务。
一体化的教学表现形式有: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一体化、教学情景与工作环境一体化、教师与企业内训师一体化、学生与企业员工一体化,最终实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景、教师队伍与生产实践等有效衔接。
三 如何建立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
第一,建立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应以维修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并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大力度的改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40%,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课时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形成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或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或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二,针对技工学校学生知识基础较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实物直观演示法,将书本上的零件名称,具体的工作原理,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认识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较快地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了理解,加深了记忆,绕过了以往“死记硬背名称、原理的暗礁”,学习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将来继续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建立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重新编排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同步进行,边教、边学、边做。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形成理解和记忆的良性循环。将“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排除”三门课合并为一门课,实现了一体化。
第四,建立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理论到实操,均需具备足够的能力,这是实行一体化教学的成功关键。这就要求教师除必须具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级修理技工的操作水平,才能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规范、准确的操作演示。
四 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方法探讨
一体化教学方法有多种形式,一般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师资力量,以及汽车维修技术的特点而灵活运用,也可以采用以下的一种或几种方法结合完成教学任务。
1.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是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
将汽车专业课程划分为:发动机、底盘、电器、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新技术五大模块。各大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分设各个专业课题,如在发动机模块中,分设有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的课程,每个课题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参照国家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再设分课题。将汽车类高级技术人员所必需的汽车各总成的结构、工作原理、维修、检测、故障诊断与排除等知识,综合与重组后分模块在同一课程中讲授,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避免脱节,减少重复。
3.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的建设
第一,按照划分的教学模块,分别建立各个模块的校内实操室。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对每个模块的实操项目进行细化,再针对每个项目配置足够的设备资源。在此基础上对所需的设备资源进行整合、配套,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投资。
第二,单靠学校的投资很难满足模块化教学对设备的要求。一定要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如一些4S店、大型汽车维修厂、汽车美容店等。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法进行。校企合作的较好方式是对口培养,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然后到实习基地就业。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习过程中,学校有针对性地聘请企业高工高管现场操作,指导学生对实际故障进行剖析、排除。这样可较快提高学生的实际维修能力。
第三,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汽车维修技师的操作水平,才能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规范、准确的操作演示。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培训,我校的汽车专业课教师,已把理论和实操两者融为一体,基本通过“讲师/技师”的“双师”评定,有效地促进了教改的实施。
五 结束语
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模式,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适应技工院校的学生基础和职业教育规律,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技工院校的教学活力。建立一体化教学体系,完成一体化课程教学、认知实习、岗位实习、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紧密衔接的系统工程,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及职业素质,让学生在学校能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使他们不仅成为一名技术人才,更要成为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实现我们培养学生,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钟波、陈容、冯云.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职教论坛,2006(6)
专题研究意识范文3
关键词:汽车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18日
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给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社会用工需要设置专业,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开设课程,根据用人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本位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活动课程体系是当今职业教育界课程改革的新趋势。
当前,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用工不仅仅需要经验型、技术型的人才,更需要一批掌握多种不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职业教育方法应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集理论学习、现场观摩、技能训练于一体,集计算机网络、动态仿真软件、现场设备控制综合运用于一体,既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又突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以“一体化”教学模式产生聚集效应,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一体化”专业学习中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一体化、教学情景与工作环境一体化、学生与企业员工一体化,最终实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景、教师队伍与生产实践无缝对接。真正体现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起点、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根本的新型“教与学”。
二、“一体化”教学模块课程的开发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专业课程建立和实施企业全程参与课程建设的合作机制和操作流程进行基于汽车营销、技术服务、检测维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专业课程开发。
1、建立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要进行深刻有效的变革,人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必须先行。综观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史,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经历了“学科系统化”、“学习理论导向”和“职业分析导向”模式,正在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发展。用当前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广泛开展教学研讨和实验,不断领会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的内涵。
2、聘请汽车行业协会和各类汽车企业专家担任汽车专业工作任务分析的行业专家。他们都是来自于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应的不同性质、类型、规模、层次的汽车企业,并具有多年实践经验,保证了工作任务分析完整性,覆盖专业岗位群。
3、引导工作分析专家进行汽车任务的分析。由于企业专家来自不同的企业,其工作性质和内容都不尽相同,采取一定的方法,尽可能地把不同意见展现出来,整合不同专家的意见,形成专家小组认可、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典型工作任务表。
4、聘请行业汽车专家和校内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骨干教师作为课程开展专家,进一步对任务、项目、能力、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根据岗位工作内容进行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工作行为分析。分析出来的工作项目用于指导搭建课程结构,工作任务、工作行为用于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在工作分析时,确定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以确立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课程和学时安排。
5、通过系统的工作任务分析,在职业教育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将典型工作任务(工作项目)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形成一系列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校本教材等教学文件。
6、根据汽车专业教学内容的要求完善汽车实训场地,满足实训教学的现场操作、技能训练等。大力引进电化教学手段,使教学设施不断完善,使教学化管理与现代社会信息化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为实施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
7、成立专门的考核小组,对各个模块学习结束后进行考核和质量评估。实行教考分离,主要对学生进行应知、应会、应答进行考核。同时,专门组织学生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和跟踪教学效果。定期举行教师座谈会,了解教师对一体化教学的建议和意见。
总之,破除陈旧的职业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建立适应行业需要、具有职业教育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运用“一体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的学习与技能实训才会变得更加轻松、更加愉快,高职院校才能担负起培养掌握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主要参考文献:
专题研究意识范文4
关键词:小课题;学前教育;专业成长
小课题研究主要是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可行性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为归宿的研究活动,研究主体是教师。其研究目的是进一步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引导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实实在在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小问题。
小课题研究是以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开展的行动研究,其特点是切口小、范围广、方向明、周期短、投资少、收益高。有利于教师通过小课题研究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更贴近教育教学的实际,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幼儿园开展小课题研究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我们以“五大领域小课题研究”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热情,各课题组成员广泛查阅资料,收集文献,各个领域的小课题研究都累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因为我们对小课题研究还处于摸索实践中,在推广和交流上还没有达成一致共识,因此我们的小课题研究还有待于我们日后进一步的常态化和系统化,形成我们教科研的园本特色。我们应该如何让小课题研究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呢?我觉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一、消除教师对开展课题的畏难情绪
要消除教师对开展课题的畏难情绪,首先要了解我们一线教师畏难情绪的主要因素,即“教龄”“学历”以及“课题研究经验”。从这三点来看,教龄长的老教师,往往参与科研比较多,因此在研究中获得锻炼,也都撰写过一些研究性论文,整理过研究资料,对课题选题也较有把握。而青年教师的畏难情绪会更大一些,“学历”和“课题研究经验”往往让我们青年教师把科研想象得高不可攀,也有的会把科研想象得过于简单,对研究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估计不足。
其次是影响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两个现实问题,幼儿教师的工作量较大且繁琐。我们平时不仅要负责幼儿的一日生活的安全和保育,还要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环境创设、教玩具制作、备课以及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等工作。这些都使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思考和深入研究。
二、幼儿园中所开展课题研究成果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坚持性不好
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因此针对一线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畏难情绪,学前教育专家提出几点建议:
1.研究目的也即选题,要以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主,即“问题即课题”。树立科研促进教学,促进幼儿发展,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切忌为了做课题而做课题。
2.选题从细微处入手。幼儿教师理论知识往往较为薄弱,但我们一线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因此,我们园领导扬长避短,避免一下子就着手做大课题,而是从微小课题入手,逐步过渡到大课题。
3.在研究过程中多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便于教师在日常实践中开展的研究方法。例如:在社会领域研讨中,我们将教育活动渗透于实践活动,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逛超市》主题活动。商议活动时,整个研讨组集合群策,最终制定出活动方案,从出行前的物质、经验准备―出行中随机安全教育―指导实践活动―结束交流反馈,这几个环节的层层递进,全方位考量幼儿的需要。这些让我亲身感受到实验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念,并为之团结合作的力量。
这类实地社会活动,是幼儿书本中学不来的,孩子们在玩中学,在生活中学,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也使我作为一名教师感受到教学来源于生活,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内容,更能调动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4.重视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推广和运用,对已完成的课题研究成果,要重视其在更大范围的推广和运用,使其真正能够与我们的日常工作密切结合。
三、促进课题研究常态化的措施
1.严格按照小课题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方向来进行。针对小课题研究,我们幼儿园进行了分组,确定了大致研究方向,因此我们每个小组就需要研究达成共识,拟定具体的研究课题,商讨出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2.在研讨过程中,结合实际,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并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人们进入特定的情景和过程,建立真实的感受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注重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
每一个小课题的提出,都应该是我们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解决它仍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摸索。行动研究法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途径。伴随这个过程的就是我们的经验总结法,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对工作的研究能力,将我们的实际工作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3.将研究成果用于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课题研究中的阶段流和结题的推广,是课题研究成果的延伸,我们只有将成果融入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才能真正达到以研促教的目的。
专题研究意识范文5
【关键词】资源衰竭型城市 劳动力转移 就业
一、资源衰竭型城市劳动力市场状况
1、劳动力市场呈现结构性失业。随着资源的枯竭,资源衰竭型城市中不是个别经营不善的企业而是整个资源产业出现危机,从而造成大批劳动力失业,即所谓的结构性失业。这种结构性失业具有爆发性和集中性特点。以阜新为例,2001年阜新主体矿井中的三个矿同时破产,造成大量人员突发性失业。尽管资源萎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然而一旦产业进入衰退期后,爆发性、集中性的大量职工的失业将不可避免,其对社会就业所形成的压力巨大。
2、劳动力市场科技含量偏低、劳动技能单一、性别比例失调。由于资源开采行业本身对于劳动力的技能要求偏低,加上我国资源开采科技发展水平不高,资源型城市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并且技能单一,主要集中在矿业开采方面。阜新市2001年调查显示,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市场的71%,远高于全国的53.7%的平均水平。在人才方面,资源开采方面的人才集中,其他产业人才匮乏。另外,资源型城市主要以资源开采业为主,对重体力劳动需求旺盛,造成劳动力市场性别比例失调,男性劳动力远多于女性劳动力。
3、劳动力市场非农人口比例过高。由于国家规划、功能定位以及地理环境等的影响,资源型城市中非农人口比例显著高于一般城市。2001年全国城市非农人口比例平均为25.2%,而资源型城市的这一比例则达到50%以上。资源衰竭型城市阜新的非农人口比例更高达88%。由于第一产业比重严重高于普通城市,造成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衰竭型城市非农人口比例高,就业压力大。
4、失业劳动力家庭经济极其困难。由于失业而造成家庭经济收入减少,从而导致失业劳动力家庭生活水准下降是正常现象,然而,令资源衰竭型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之处在于资源衰竭型城市失业劳动力家庭生活水准下降幅度大,家庭经济陷入极其困难境地。其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家庭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成员从事于资源开采工作,一些家庭成员甚至全部在同一资源开采企业工作。随着资源开采企业的停产和倒闭,许多家庭出现全部家庭劳动力失业的状况,使家庭经济陷入绝境。
5、失业劳动力就业观念落后。资源型企业在发展初期以及兴盛时期,由于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企业形成了一套优于其它企业的福利措施。企业职工及其家属长期享受良好的福利待遇,造成资源衰竭型城市的劳动力逐渐形成了对企业和政府强烈的依赖感和归属感以及扭曲的荣誉感和惰性。受这种思想意识的影响,许多失业劳动力形成了一系列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落后的就业观念,其突出表现为等、靠思想严重,积极就业意识不高。此外,部分失业人员由于担心重新就业后无法再回到原单位,宁肯领取微薄的救济金而不愿意再就业。
二、资源衰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机制
1、转变落后就业观念。落后的就业观念是解决资源衰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的首要障碍。要转变旧观念,树立现代就业理念,必须首先消除失业劳动力的等、靠思想。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理念的进步,过去由国家或企业统一安排就业的现象不可能再现。其次,要树立弹性就业观。传统的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严重束缚着劳动力转移,树立弹性就业观就是要冲破所谓“终生制”和“铁饭碗”的思想,使就业人员认识到自身和企业在就业问题上存在双向选择的必要性。再次,树立竞争就业观念。只有竞争就业才能使劳动力发挥其最大能量,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作出最大贡献。同时,竞争就业观念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有助于促进就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2、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劳动力技能培训是劳动力市场转移的基础,其手段主要包括短期的、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和长期的劳动力素质、能力提高的培训。短期技能培训的关键是要有针对性,针对市场需求开设培训项目。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各类培训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使其培训内容切合实际、培训手段灵活实用。长期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劳动力文化素质,其目标人群应以年轻人为主,通过联合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等为年轻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失业劳动力提供受教育、提高素质的机会。这种旨在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长期培训既可以缓解短期内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又可以为资源衰竭型城市长远的发展储备高素质人力资源。
3、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是企业用工信息和劳动力求职信息的交汇所在。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发展还不完善,致使劳动供求信息无法快速、准确地加以交换。资源衰竭型城市要解决劳动力过剩问题必须建立通畅的劳动信息交流通道。主要办法可以由政府牵头,搭建网络平台,一方面与区内、区外各企业、中介组织建立联系,时时用工信息,另一方面建立失业劳动力资料库,使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真正实现快速准确的双向用工选择。
4、健全劳动力就业保障体系。国有企业的高福利保障与非国有企业福利保障体系的缺位是造成资源衰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的另一体制障碍。由于大部分失业劳动力曾就业于高福利保障的资源开发企业,重新面对低福利甚至福利缺失的企业,这部分人员往往选择等待原有企业的复兴而放弃新的就业机会。健全劳动力就业保障体系是资源衰竭型城市消除失业人员后顾之忧,从而保障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关键。作为资源衰竭型城市首先要彻底摒弃企业办社会的体制,变企业包办保障制度为政府监管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次,要加大失业保障力度,减少失业人员对企业的依赖度,从而促进劳动力转移。最后,对于企业要加强失业保障基金的收缴力度,对于不按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单位予以严惩。
5、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资金和政策扶持是劳动力市场转移的推动力。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首先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资金投入的主要方向为失业补助、职业培训、劳动信息市场建设和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等。其次,要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主要体现在财税、信贷、土地和人事政策方面的政策倾斜等。通过资金和政策方面的鼓励,促进各企业、单位吸纳失业劳动力再就业,同时推动失业人员自主创业。
三、资源衰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措施
1、发展新兴主导产业。重新确立并发展适应本地的接替主导产业是资源衰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的根本。资源衰竭型城市劳动力过剩主要是由于原资源型产业衰退引发,因此,安置这部分过剩劳动力的根本途径就是发展新的接替产业。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转移的过程与劳动力转移的过程是一致的。主导产业转换的实现程度、发展规模以及成长速度直接影响劳动力转移的程度、规模和速度。因此,发展新兴主导产业是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根本。
2、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应尽可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于产业的选择,在同等条件下坚持优先发展吸纳劳动力多的产业的方针,但同时也要从自身特点及优、劣势出发。并非所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都适合资源衰竭型城市。以阜新为例,该城市曾大力发展服装加工业以求解决劳动力过剩问题。然而,由于技术条件限制以及管理人才的匮乏,尤其是服装加工业不适合男性劳动力等原因造成劳动力密集型服装加工业在阜新夭折。因此,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衰竭型城市还必须结合自身条件。
3、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研究表明,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创造就业的贡献不同。企业在就业创造过程中的净就业创造率与企业规模呈负相关性,即大型企业的创造就业贡献小于中小型企业。同时,由于中小型企业规模小,资金投入少,成本低,风险也相对较低。因此,资源衰竭型城市在解决劳动力过剩问题上应着力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4、大力发展服务业。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即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远高于第一和第二产业。服务业中除新兴现代服务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如旅游、餐饮和家政服务业等,其市场进入门槛低、吸纳劳动力多、对劳动力文化、技能等素质要求不高。服务业的这些特性符合资源衰竭型城市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不高和技能单一的状况。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是资源衰竭型城市解决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可行途径。
5、鼓励自主创业。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仅从劳动力需求方着手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充分调动劳动力供给方的积极性。自主创业是发挥劳动者特长和积极性的有利手段。从各国劳动力转移经验上看,鼓励自主创业是一个节省资金、见效快、带动面广的措施。资源衰竭型城市鼓励自主创业的基本途径应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从资金支持入手,主要体现在创业补贴、优惠贷款等;其次,要从政策入手,主要体现在减免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支持等;最后,要从技术支持入手,主要体现在创业培训、信息支持等方面。
6、输出劳动力。资源衰竭型城市的结构性失业造成失业人数呈爆发性增长。无论是发展主导替代产业还是还是其他诸如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发展服务业等解决劳动力过剩的措施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见效。面对失业人员激增的燃眉之急,国内外经验证明输出劳动力是一项立竿见影的措施。资源型城市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进行劳动力输出。首先,针对矿业人员丰富这一特点,资源衰竭型城市应积极同西部等资源丰富而人员稀少地区的资源企业联系,从而大规模组织相应劳动力向西部转移。其次,努力开拓劳务市场,建立各级劳务输出组织机构体系,完善劳务信息网络,并且充分发挥驻外办事机构的作用,尽可能地将本市剩余劳动力向其他城市输出。
【参考文献】
[1] 刘力刚、罗元文: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 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元: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专题研究意识范文6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概述
进入20世纪,“艺术设计”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以包豪斯设计学校为代表的现代设计学校相继诞生,新的与工业发展联系的设计教育体系替代了过去的手工作坊里师傅带徒弟的教授方式,教学实践性也更贴近生产和经济发展。在我国,由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长足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当前的许多艺术院校相继建立了艺术设计专业,并且逐年扩大了招生规模,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艺术设计人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实践体系也经历了初期阶段、完善阶段和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向多元方向发展的新阶段。在过去的发展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去思索和探究。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质性问题
构建实践平台是实践教学的依托,也是对实践教学的实施基础,许多专业学科都已建立了较为稳固的实践平台。如:工学院的附属工厂、师范学院的附属学校、医学院的附属医院等,这些平台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凸显出其重要性。然而,国内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确还不够完善,也没有体现出其教学意义。因此,要想完善艺术设计实践平台建设,必须从其他专业学科借鉴经验,不断完善实践课程和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使其日益成熟从而服务于实践教学。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特别是专业实践教学,其本身具有着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要想更好的完成实践教学,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显的尤为重要。而要建设一支这样的师资队伍,必须依据专业的实践教学特色,从教师培养、教师聘用、教师合作三方面来构建并将其完善。
由于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复杂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很 难适应学科发展和市场需求,我们应该从“包豪斯”教学模式中借鉴其“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方法,积极探究新型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师资建设共同构成。他既要符合艺术教育教学的规律,又要把握住设计专业的自身特色。以下是针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进行问题分析和提出办法。
1.校内实践教学
以实践课程设置为主线来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正确处理实践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要在理论与实践的规律中寻求平衡。因此,在实践课的设置过程中运用 “逐级训练、由浅入深”的原则,用分年级、分层次、分梯队的方式来设置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平台分为:基础教学实践平台、项目教学实践平台、科研教学实践平台。这三种模式,其中基础教学实践平台以基础教学为主要内容,如素描、色彩、设计基础等课程,目的是为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绘画及设计基础。项目教学实践平台以项目设计任务为主的实践教学内容,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教学实践平台以指导学生毕业创作、设计,及各类课题研究等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技术生产力和艺术创造力都能上升到学术研究层。通过建立这三种平台相匹配的课程设置,从而为实践教学平台建 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90%以上都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可根据课堂内容需要,充分结合典型性案例,采用提问、角色互换、场景模拟、讨论等多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在大量的课内实践中体会和领悟理论知识。为更好地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推行工作室制度、教学小组制等多种教学模式,实行师生双向选择、企业人员深入教学,使学生能更好地从实际、市场出发,充分培养实践能力。
我院艺术设计系设计教研室自2012年以来,设立了“工作室管理制度”,这样既加强了校内设计实践教学的管理,又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企业设计工作室的职能,带领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展示交流、项目实践、专题研讨等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迈出了更大的一步。
2.校外实践教学
如社会考察课与实习实践课等,艺术教育中的“社会实践”十分重要 ,就我院来讲,每年都有两到三周时间让学生下乡写生,到农村进行实践。我们注重在“下乡”过程中的考察和资料搜集,比如考察某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文化特点,也能促进学生学习。除了“下乡写生”这种形式,也有到大城市、大企业的考察、到设计公司实习实践。这就是要让学生既要关注中国的现实生活又要关注业内的发展状况,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合我院艺术设计专业2.5+0.5的培养模式,也就是两个半学期在校学习,半学期在校外定岗实习。在外实习于校内课堂教学可以形成完整的、统一的、互补的关系。由专业特点决定,学生只有参与完成真实项目,才能更好的检验教学、深化教学。在实习阶段,学生不仅可以得到一线设计师的亲身指导,还可以及时了解到业内瞬息万变的艺术和市场动向,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锻炼。
3.教学组织管理、评价制度和师资建设
(1)学生分组并由特定专业教师引领。
新生入学就可以分成若干小组,并由专任教师带领,制定严格、详细的教学计划和规章制度,使这些小组在以后的各项课程学习当中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并分享学习经验。并且和教师也能产生像师徒、朋友一样的关系,这样更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而既可以使他们养成团队协作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
(2)建立严格的监督与客观的评价体系。
一般教学评价都针对两方面,首先是教师教学评价,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几项办法:一是教研室全体教师集体评课、打分;二是定期听课、抽查教学准备情况;三是由学生对教师教学进行网评。这样可以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评价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然后是学生学习的监督与评价,一是任课教师从完成作业状况和平时课堂表现给予评价;二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三是实习阶段的实习报告和成果来评价。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实施。将来应该再加入企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社会评价机制,这样就可以让评价机制更加立体化、多元化、客观化。
(3)师资建设。
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创作和视觉艺术领域内真正的专家,但是现在许多教师是出了校门进校门,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效果不得而知。当下教师应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方法和经验;学校也要大力推选教师到更高学府进修深造、考察学习,以丰富他们的阅历;鼓励教师踊跃参加高水平的设计大赛,及其深入企业、行业一线,从而更快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专业水平,使其更好的应用于教学,成为真正的“多元化”、“双师型”教师。
总结
目前,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培养,必须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就必须建立科学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对设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做出一些新的尝试和突破,大胆和科学的改革教学模式,全面提升艺术设计教学的水平,培养艺术设计的新型人才,促进我国艺术设计事业的整体发展。
(作者单位:张家口学院)
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03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