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雨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含雨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含雨的诗句

含雨的诗句范文1

该剧讲述了由原本“只是认识的姐弟关系”的男女陷入爱情后发生真正恋爱的故事。

2、《金秘书为何这样》(朝鲜语:??英语:WhatsWrongWithSecretaryKim),为韩国tvN于2018年6月6日起播出的水木连续剧,由朴俊和导演执导,郑恩英、崔宝凛、白善宇作家合作打造。

此剧讲述财阀二世、“有名集团”副会长、颜值实力兼具的男主李英俊(朴叙俊饰),和在他身边如影随形、既当秘书又当司机、能力满分的9年女秘书金美笑(朴敏英饰)的故事。

3、《虽已30但仍17》是韩国SBS电视台于2018年7月23日在月火档首播的浪漫爱情喜剧,由赵秀沅执导、赵成熙编剧,梁世宗、申惠善、安孝燮等主演。

含雨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使叫让;兼语句;词性;范畴理论;语法化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01-02

一、引言

大多数语言学家一般认为:兼语句是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或是由兼语短语直接构成的非主谓句。从整个句子的角度来看。兼语句有两个谓语,后一个谓语可以同前一个谓语的宾语发生主谓关系。由定义可以得知兼语句有两个动词,但是事实上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动词是否就完全充当动词的角色,还是值得推敲的,下面笔者将先分析“使”、“叫”、“让”在兼语句中的具体语法特点,并结合认知语言学原型与范畴理论及语法化理论,探讨它们的特殊性。

二、语言学界对于“使”、“叫”、“让”的词性的争议

关于“使”、“叫”、“让”词性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汉语语法学界有着不同的见解。

(一)认为“使”、“叫”、“让”是介词的大有人在,例如:

范晓曾举了三个例子a.虚心使人进步。b.这叫我不安。c.他的生活让人羡慕。他指出句中的“使”、“叫”、“让”不是动词, 因为它们缺乏动词的语法特征, 如:它们不能单说,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 X不X) 提问,不能用“不”或“没有( 没) ”修饰,不能带动态助词等等。但是他并没有指出这几个词的词性, 但他在另外一本语法书中指出“使”是介词。

石毓智, 李讷列出了动词的四个主要特征: 可以被“不”和“没”修饰,可带各种宾语,可跟“了、着、过”, 可并列来表示数量少或时间短,介词保留了动词的前两个特征而失去了后两个特征,“使”、“叫”、“让”符合了介词的这些标准。

张静也指出这几个词是介词, 她认为“使”与“把”和“被”一样, 是典型的介词。这个“使”和“我使钢笔”中的“使”是同形异义, 它们没有什么关系。从语义学的角度讲,“这个人让我喜欢”中的“让”, 和“他叫我高兴”中的“叫”同“使”一样是介词。

(二)也有很多语言学家仍然把它们看作是动词,例如:

赵元任、吕叔湘就认为这些句子中的“使、叫、让”是动词, 因为它们有“引起、导致、促使”这样的词汇意义。同时, 吕叔湘指出这些词后必须跟一个兼语式。

总之, 许多学者把这些词看作介词, 同时, 一些学者又强调它们的致使含义而把它们看成是致使结构中的第一个动词。两种观点似乎都有道理。

三、从原型范畴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阐释

(一)结合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是基于人类认知基础上的范畴化理论,也称现代范畴理论.它通过语言中的原型范畴实例论证可知语言是人类认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对事物进行范畴化的表征, 因此原型在范畴的界定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人建立的范畴,包括语法范畴,呈现出“典型效应”。范畴不能靠“界定特征”来界定,范畴与范畴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即相邻范畴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融合的。因此,一个范畴内部各成员的地位是不均等的,有的是范畴的典型成员,有的是非典型成员。而范畴之间的区别主要反映在其典型成员上。例如:麻雀、燕子、喜鹊等是“鸟”这个范畴的典型成员,鸵鸟和企鹅则是非典型成员,“鸟”这个范畴因此呈现典型效应。

从认知语言学的这个理论出发,我们就可以对“使”、“叫”、“让”这类词呈现出的模棱两可的词性特征作出解释了。下面我们将从范畴之间的区别,具体而言即从指动词和介词这两个词类范畴之间的区别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典型动词的语法特征: (1)能用副词“不”或“没有(没)”修饰;(2)大部分可以带宾语, 宾语也可省略或放到动词之前;(3)常常用加 “着、了、过”等助词或重叠方式表示时态;(4)单独用作谓语,或单独构成祈使句;(5)可以把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并列构成疑问句;(6)可以带任何补语, 可以单独用作定语、宾语或主语。

典型介词的语法特征:(1)不能用副词“不”或“没有(没)”修饰, 只有形成介词词组时才能被否定副词修饰;(2)可以带宾语, 但宾语不能省略,也不能放到被限定的词之前;(3)后面不能加“着、了、过”表时态;(4)不能把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并列构成疑问句;(5)不能单独用作句法成分, 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6) 只能出现在某些词前面起介引作用,句法位置固定。①

可以看出, 典型的动词与典型的介词之间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但是, 两类词的边界又非常的模糊,很多处于模糊边缘的词我们无法明确的区分,也不能理清这两类词的非典型成员之间的关系。

(二)具体分析“使”、“叫”、“让”的范畴特点

陈昌来曾指出:“使”、“叫”、“让”这样的致使动词在形式上与介词非常相近, 因为它们没有“词汇意义”。笔者不是完全同意陈昌来先生所说的“没有词汇意义”,但是他关于致使动词与介词之间关系的分析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在确定这些“致使”词的词类范畴之前,探讨汉语中动词与介词之间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不少语法学者,如:王力、熙、吕叔湘、石毓智、陈昌来等,都认为汉语中绝大多数介词都是由动词转化而来的。所以, 现代汉语中的许多介词仍旧有动词功能,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词同时有介词和动词的功能和特征。同一个词可以根据它在句子中担负的语义、句法功能以及它在句子中的地位而被划入动词类或介词类。如:

a.他把门儿。 a1.他把门关上

b.他今天不在家 b1.大家为此表示高兴

c.我们比比看 c1.你比我高

第一列中的“把”、“在”、“比”在句子中都是典型的动词; 但在第二列中的“把”“在”“比”由于没有词汇意义,一些动词特有的语法特征也失去了,因此可以看作就是介词。例如,a1 中的“把”只是表明“他”同“关门”的动作或者“门被关上”的状态之间的致使关系,此时只是一个语法标志了。

以上的例子能更好的说明“使”、“叫”、“让”这类词分属两个词类范畴,但是由于这两个范畴之间的某些共性,它们的边界变得非常模糊,而“使”、“叫”、“让”正是处于边缘状态的词语,是范畴的非典型性成员。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就对以往语言学家关于 “使”、“叫”、“让”词性的争议有了一个更加合适的解释。

四、“使”、“叫”、“让”的特殊性是一种语法化现象

语法化的过程一般都很漫长,而且终点我们无法确定。所以,很多词在漫长的时间段里处于 “语法化”和“非语法化”之间,其用法也就多样化了。P.J.Hopper 和E.C.Traugot在《语法化》②中用“vector”一词来指代动词向介词语法化过程中的动词。也就是说,“vector”是有着动词和介词的两个范畴的特征。如果我们借助语法化的理论来研究“使”、“叫”、“让”, 就能看出这些词正在经历着一个语法化的过程。

具体分析,它们现在有三种用法。

第一种:典型动词。例如:a.拿个棍子使使。b.妈妈叫宝宝吃饭了。c.他是客人,你让着他点吧。它们还保留着原来的用法,有明确的实义。

第二种:典型的介词。a.这件事使他们特别难过。b.钥匙叫爸爸弄丢了。c.小树让大风给吹倒了。词义已经在语法化的过程中已经虚化了,可以用作纯粹的介词, 和“被”一样表示被动,充当一个被动的标志,而没有词汇意义。

第三种:介于动词介词之间、边界模糊的词。例如:“我让他说了几句”有三种含义:请他说了几句; 容许他说了几句; 被他说了几句。这里的“使”仍有致使含义, 但语义已经不是那么明确,用法也不是那么纯粹。从语义上来分析,这个句子可以有多种理解。因此可以看出,当“使”、“叫”、“让”在兼语句中,后跟表示人的名词或代词时, 很难说它们是动词还是介词。也就是说,“使”、“叫”、“让”即使放在同一个句法环境中有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也可归入不同的词类,既不再是纯粹的动词,也不能单纯的理解为跟“被”字一样只是一个语法标记。

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使”、“叫”、“让”是动词到“语法标志”的语法化过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五、对“使”、“叫”、“让”的词性进行重新定义

按照上文以原型范畴理论及语法化理论来解释, “使”、“叫”、“让”就可以理解成是一种“边界词”。当 “使、叫、让”这三个词做“致使、导致、使得”解时, 它们既有动词的特征又有介词的特征。这种词汇意义使它们区别于纯粹的介词, 但与此同时,它们又缺少动词的一些特征。

对于这种“边界词”,我们可以从语义和语法功能两个角度来看待。从语义角度而言,上文中曾提到多家对于这几个词词性的看法。赵元任、吕叔湘就认为“使”、“叫”、“让”有“致使”的词汇意义,因此是动词, 但同时,吕叔湘指出这些词后必须跟一个兼语式,否则就不能构成句子或句子不完整,但文中已经多次分析过了,它们不具备动词的很多特性。尽管如此,“使、叫、让”致使意义仍然是客观存在的。从语法功能上而言,上文在讨论原型范畴理论时,曾例举了动词和介词的语法特征,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使”、“叫”、“让”更像是介词,作用在于介引兼语式。正如范晓所指出的“使”在致使结构中是被致使者的语法标志。其功能在于引出致使结构中的宾语,即被致使者,从而影响和促使被致使者的变化或行动。

六、小结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兼语句中的“使”、“叫”、“让”兼具了动词和介词的双重语法特性,同时失去了动词和介词的某些典型特征。因此,我们不能笼统的将其定义为纯粹的动词或者纯粹的介词。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我们可以将它们看作是介于动词范畴与介词范畴之间的,边界模糊的词语。

同时,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使”、“叫”、“让”这类致使词的广泛运用,是在由动词向介词语法化的过程中所凝固下来的一种特殊用法, 与其将这种现象说成语法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不如认为它们是语法化的一种结果,因为,这类词是否会继续虚化下去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介词,或者说成为一种语法标志,我们不得而知。

注释:

①整理自胡裕树.现代汉语.

②《语法化》一书(Granmmaticaliz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是这一研究领域中的导读书,也是剑桥大学语言学系列教材之一.

参考文献:

[1]胡裕树.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吕叔湘.语法学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87-88.

[4]陆俭明.现代汉语句法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熙.语法讲义[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含雨的诗句范文3

【解题方法】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的表现形式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差别较大,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都有判断动词“是”,而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动词,而是借助一些语气词或其他词语来表示。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用“……,……也”的形式表判断。如:

1.虢,虞之表也。(虢国是虞国的屏障)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最雄伟的景象。)

3.夫战,勇气也。(作战,是要靠勇气的)

二、用“……者,……也”的形式表判断。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答疑惑的人。)

三、用“……者”的形式表判断。这种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这四个人,是庐陵的萧君玉,长乐的王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王安上。)

2.粟者,民之所种。(粮食,是老百姓种出来的。)

四、用“……者也”的形式表判断。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里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如: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美丽的人。)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这便是沛公的卫士樊哙。)

五、无标志性判断词,用名词直接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而是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

1.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当今天下强横而又有野心的人。)

2.刘豫州王室之胄。(刘豫州是汉室贵胄。)

六、“……耳”的形式表判断。如:

1.此亡秦之续耳。(这种做法是在走秦灭亡的老路。)

2.田横,齐之壮士耳。(田横是齐国的壮士。)

七、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如: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如今人家正好比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还告辞什么呢?)

2.此为何若人?(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所以,现在墓中埋葬的是完整的五个人。)

八、用副词“乃”“即”“则”“皆”来表示判断。如:

1.是乃善用兵者也。(这样的人就是善于用兵的人。)

2.梁父即楚将项燕。(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最壮丽的景象啊。)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国。)

九、用判断词“是”表判断。在文言文中,“是”常常作指示代词用,如“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日月星辰等各种天象,这是夏禹、夏桀时代都相同的)如果不认真分析的话,句中的“是”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判断动词。其实这里的“是”是指示代词,意为“这”,在句中作主语。但“是”在文言文中也有作判断动词的用法。如:

1.巨是凡人。(吴巨是个平庸的人。)

2.不知木兰是女郎。(不知道木兰是女儿身。)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一个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十、用“非”表示否定判断。如: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的相继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也不是不善于作战,而是败在贿赂秦国上。)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我不是来到你的面前,就危险了。)

被动句

【解题方法】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被动句,只不过使用形式要比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复杂得多,其句子的结构形式也和现代汉语不大一样。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介词“为”引出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出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如: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否则,你们都将会被他俘虏。)

2.身死人手,樘煜滦φ摺#ㄗ约阂菜涝谒人之手,被天下人笑话。)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有如此好的形势,却被秦国长久积累的威势所吓倒。)

二、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介词“于”引出行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出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补语。如: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六艺和经书他都通读学习过,不被时俗拘束,向我学习。)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十万军队被别人制约。)

三、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如: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自己白白地被欺骗。)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常常被大方之家笑话。)

四、用“被”表被动,“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如:

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人物的千古风流都被雨打风吹去了。)

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农历三月十五。)

五、没有标志性词语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要靠意合法,即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如: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戍卒一声呐喊,函谷关被攻破,项羽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2.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屈原被放逐,才写下《离骚》。)

掌握了以上几种被动句的形式,在具体运用时考生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弄清楚句子的主语

只有主语处于受动地位时,句子才是被动句。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这两句话中,第一句不是被动句,“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虎兕”发出的,“于柙”只是状语后置而已,表明“出”的处所;第二句是被动句,作榫参锏摹肮暧瘛彼浯τ谥饔锏牡匚唬却不能施行动作行为,虽然作为“毁”的施动者没有出现,却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主语“龟玉”处于受动地位,这个句子是一个被动句。这是一个没有标志性词语,靠意合形成的被动句。

二、要注意主语发出动作行为的原因是否来自于外界,主语是否有“被迫”的情形

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一般情况下,“感动”的原因更多的是来自外界,受外界的影响而感动是人的正常的心理活动,所以这样的句子往往就是被动句。

【判断句拾遗】

在文言文判断句的备考中,有两个问题考生要加以注意:

一、不是所有“……者”或“……也”句都表示判断。

形式并不是判定判断句的唯一标识,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下面这些句子都有“者”“也”,它们也都处于和判断句一样的位置,但都不是判断句。如:

1.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者”为指示代词,可译为“这个地方”。)

2.彼童子之师,受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者”为助词,可译为“……的人”。)

3.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也”表感叹。)

4.叱者何也?(“也”表疑问。)

5.莫用众人之议也。(“也”表祈使。)

那么,如何判断出现“……者,……也”的句子是否为判断句呢?

1.如果是判断句,翻译时句中一定要出现现代汉语的判断动词“是”,译不出“是”的,肯定就不是判断句。

2.判断句都是判断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都可以化为“a是b”或“a不是b”的标准判断句形式。“a”和“b”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所属关系。“a”是“b”中之一,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之一)。其否定形式为“a”不是“b”,如“余本非文人画士”(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

(2)同位关系。“a”是“b”“b”也是“a”。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子瑜者,亮兄瑾也”(子瑜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知识解答疑惑的人)。

(3)因果关系。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我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自己的私仇放在后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丽,是因为偏爱我)。否定形式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登上高处招手,并不是因为手臂加长了;顺着风向呼喊,并不是因为声音加大了)。

二、正确辨识“是”的用法。

古汉语中的“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作指示代词的,相当于“这”。如: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指代“铿然有声之石”,可译为“这样的石头”。)

2.是说也,人常疑之。(指代前面所述的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的一种说法,可译为“这种说法”。)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可译为“这件事”。)

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指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过失。)

【被动句拾遗】

一、用“于”表被动时,要注意和其他结构相似的文言句式区分开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句子虽然也在动词后有一个“于”字结构,但它只是交代设九宾礼的地方,没有被动意味,所以这个句子不是被动句。判断句子是不是被动句,不在于句子中有没有用“于”字,关键是看主语是不是被动地接受谓语的动作行为。

含雨的诗句范文4

1 我国老龄化的特征

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如法、德、意、英、日、美。他们都相继通过凸显的社会矛盾,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国家的解决方案。我国不同于其他,在老龄化问题上不能单纯模仿,必须结合自身特点以找寻最适合自己的构架体系。

我国老龄化有如下特征[1]:

(1)人口规模大;

(2)发展迅速,递增速度惊人;

(3)地区发展不均;

(4)城乡倒置现象显著;

从现今的状态来看,我国农村的老龄化速度高于城市,但是自2040年之后,城镇的老龄化速度会远远超过农村。这也是我国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主要特征。

(5)女性数量高于男性;

在多出的女性老年人中50%~80%都是80岁以上的生活半自理或者需要照顾的老年人。

(6)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国外的状况是先富后老或者富老同步,使得无论从财政支持还是社会基础建设都能达到一定的标准。但是我国的现状是未富先老,导致应对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较为薄弱。因此我国应该结合自己的国情去切实地解决这一问题。

2 我国老年人生活模式的探讨

“老”――是人生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中不仅是生理上的逐渐衰退,心理上也是由于生活领域的缩小、社会角色的变化、经济收入的减少等现象,而变得脆弱,需要寻求理解与关怀。常言道“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更多的我认为他们需要的是“老有所为”。

在我国71.08%的老年人生活可以自理,20.36%的基本自理,只有8.28%的老年人生活需要别人的辅助。因此在中国更适合推广住宅养老的方式,一方面降低社会成本,符合传统养老观念,同时也激发老年人生活热情,使其作为社会一员参与到生活中去[2]。解决养老居住空间的问题,不仅仅是为老人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同时应该维护其自由选择居住方式的权力。

现代城市老年人更加追求时间支配、空间使用上的自由,更加注重提升老年生活品质。“住”已经不单单是种行为,而是一个包含满足感的方式。所以我国就提出了一种理想养老居住模式:混合模式下的居家养老+社区照顾,希望在其中老年人能充分获得心理上对安全、归属、私密、家庭和场所的需求,同时拥有良好的生理照顾。

3 寒地城市居家养老的现状

在我国老龄化问题地区差异性明显,各地方发展不均衡。在中部、南部沿海等发展较快的区域,居家养老或者公寓式养老推广较好,而西部、东北部因为经济、气候等条件的限制,发展迟缓。尤其在东北部等寒地城市中,公寓式老年住宅发展基本处于鲜有问津的状态。

3.1 地方发展的限制

但是寒地城市中的老龄化问题却更加突出,一方面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问题,有许多退休老职工留在了东北,但是他们的下一辈却涌向“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工作,造成了众多“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的出现。

3.2 气候引起的行为时域性

时域性是指,在不同的地理区域,气候及季节时辰等条件下老年人活动与时间矢量之间交织和互动的关系。寒地城市老年人行为时域性主要指其活动强度、范围、内容,随季节变化较大,自由度、积极性受到限制[3]。

4 寒地城市居家养老住宅设计策略

4.1 规划布局方面

(1)防风保暖

由于寒地气候的影响,在冬季盛行风的上风向要有意识的设置防护林或者能够阻挡强风的高大建筑,以保证住区有良好的风环境。同时可沿城市主导风向,建设生态廊道,将周边清新的空气引入城市住区内部,缓解夏季的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4]。

建筑形体应尽量围合成封闭紧凑的平面布局,组合成简洁整体的体量形态,控制体型系数。此外注重围护结构的高效保温,提高供暖的效率。

入口空间的设计对于寒地城市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提供了温度环境的适应过渡区,另一方面也给空间、视线提供了准备的条件。所以规划中要避免入口朝向冬季主导风向,并为其设计足够的空间缓冲以供人使用[5]。

(2)利用日照

对于寒地城市而言日照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它不仅作为热量的来源之一,也是城市居民心理上的慰藉和情绪调节。因此在住区规划设计上要重点考虑主要空间的最佳朝向,虽然无法保证间间朝阳,至少做到户户均好。

户外活动场地也应考虑设置在冬季阳光可以辐射到的区域,缓解局部小气候。

(3)功能混合

寒地城市冬季气温较低,人们出行的频率也相应降到最低。因此在规划初期就可考虑集中紧凑的布局形态,在满足日照间距的条件下适当提高建筑密度,降低对交通资源的依赖,更符合节能的考虑,也增加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出行的安全。

其次多功能地利用土地,混合居住、办公、餐饮、医疗、公共活动、休闲娱乐等业态,使得住区内部可以实现自我完善,老年人在有限的步行距离内就能满足各种生活基本需求。

4.2 住宅套型方面

因为寒地城市从10月到来年4月之间都处在供暖期,人们在室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因此在居家养老住宅方面的考虑就需要更为精细化。

(1)打破传统廊式布局,增加剖面变化

在新建老年住宅或老年公寓时可适当考虑改变以往鱼骨式功能布局的形式,以公共活动室为中心串联其它居住单元,中间灰空间为交往交流平台,以满足居家老人对社交的需求。在剖面的设计上,可以再次利用规划上的混合功能的思想,将交往、服务功能块置入不同楼层,把公共活动当作触媒激发老年人邻里之间的互动。

(2)扩大卧室面积,适当减小起居室

因为老年人的生活作息不同于年轻人,他们全天尤其是冬日的活动大部分会集中在卧室,所以对于居室的设计应尽可能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而起居室面积的不足可以用公共起居室来补充,促进老年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交往与活动。

(3)增加储藏空间的设计,满足生活习惯

老年人对于有年岁的物件都有种怀旧情节,因此在老年住宅的设计方面需要提供足够的储藏空间以摆放旧物以及过冬御寒的衣物。其次,在东北老年人都有腌酸菜等生活习惯,所以在生活阳台的设计中也要将其纳入到考虑的范畴。

(4)设置空中花园,缔造宅园居家养老住宅

“人居自然中”是中国人一直追求的生活模式。对于寒地城市冬季景观的缺失,同时老年人又喜欢摆弄花草、种植有机蔬果等原因,就更体现出这方面的需求。而现今住宅现状更多的是宅园分离,公共绿地虽大,但受季节限制只可观赏无法亲近游玩。每家每户缺少绿景花园,仅为人工而无自然之趣。

因此我认为在寒地居家养老住宅中应重视绿景的补充,加入空中花园或者设置底层花园,一方面空中花园可以作为温室、阳光房等被动式太阳能系统,调节室温增大湿度;另一方面模糊室内外限制,消除室内闭塞空间的局促感,拓展生活空间,引发更多丰富的生活形式,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增强邻里之间的互动关系[6]。

(5)卫浴空间精细化设计,增加安全度

卫生间淋浴间等功能房因为经常会处于潮湿阴暗的状态,所以多为老年人发生磕碰事故的多发地。在设计时要充分保障其通畅、便捷、易达、高照度和足够的安全系数。

4.3 户外休闲空间方面

(1)室外活动场地设置

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地应该空间开阔但相对安静,以弥补老年人听觉下降的不足,但同时满足“人看人”的心理需求;场地应该尽可能背风向阳,在西北方有建筑物或高大树木作为遮挡物,提供较适宜的日照环境和风环境。

(2)采取适当的气候防护

为了给寒地生活的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城市及住区内部可以多设置封闭或可开启的步行廊道、廊桥,创造半室内化空间。同样人行天桥步道及地下人行系统也是在规划中可以借鉴的,以便增加冬季寒地城市老年人的出行率及安全度。

(3)户外景观配置要考虑四季性

由于寒地城市气温较低,不能保证植物的常绿,因此在室外植物配置上需要考虑营造四季不同的生态景观,一些枝干有不同颜色的植株可以优先考虑,如白桦及红瑞木。当然为了不让冬季室外景观显得过于萧索冷清,建筑颜色的选用也应该以暖色调为主,给人以积极的心理暗示。

5 竞赛案例分析

5.1 竞赛情况简述

作者以2013年ICCC竞赛为例,来展示一个寒地城市老年人住区的规划与设计方案。本竞赛由ICCC(国际助老社区理事会)和UN-HABITAT(联合国人居署)等机构共同赞助。竞赛邀请全球建筑设计领域的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展示他们在设计和创新人类发展模式方面的才能,以帮助老年人全面融入社会,参与到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中来。

竞赛的关注点:

是否能为生活在城市、郊区或农村的老年人,成功创设一个多元的、跨年龄段的社区,甚至还可囊括信息技术交流于其中?

如何让老年人全面融入并参与到社区生活中?

如何鼓励可持续性设计=可持续性人生?

5.2 场地选址

本设计的主题为“躬农于乐――创建人人共享、无缝衔接的慢活人文城”,场地选择在伊春――东北林都,天然氧吧。伊春是惟一一个被评为“世界十佳和谐城市”的中国城市,但是人口外流现象严重,连续8年人口负增长,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样的现状对于建筑师而言即是机遇也是挑战。

设计选址为朝阳小区,作为建国初期第一批楼房,曾经是高档的住区,但随着时间的变迁,钱权阶级搬离,现在只剩下老弱病残和拆迁户。前依北大桥,背靠小兴安岭,周边有北山公园、森林公园、阳光浴场和绿岛度假小岛,在此可见大量居民自行种植的农业景观,具有休闲农业发展的潜力。交通条件临近通河路及山河大道,位于伊春市周末休闲与市区交接的据点位置,可以作为服务周边都市居民与外来访客的中心点(图1)。

5.3 概念引出

(1)“积极老龄化”引导下的社区支持型农业

中国的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国家应对的经济实力较为薄弱,而作为曾经社会主力军的老年人希望融入群体社会中,继续创造有生存意义的事业。本设计就借由这个场地,探讨一种由住区老人与周边工作的青年人、学习生活的幼儿一同建立于都市中的休闲农业模式(图2)。

一方面老有所为,老年人可以继续维持习惯的生活状态,同时由于专业设计的介入,可以提高种植效率、降低身体机能的消耗、消除季节的限制,同时打造品牌效益,为低收入的老年人群增加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明日农业将成为一种新的都市休闲活动,同时激发不同的空间环境、地景廊道的组织形式。

(2)“乐活”中的慢活体验网络

乐活,照顾身心健康及地球永续发展的生活形态。本设计试图透过消费、生活方式的选择寻求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建立能源、生态、人文的循环体系,老年社区作为一个激活因子辐射整片区域。同时保留老社区活性的生活剧场、慢行的网络大街,再现邻里生活的乡野弄巷,建立以多元文创、生态农业支持的慢活产业,结合街区文化记事的app虚拟网络,叠加形成说故事的旧城慢活体验馆。

5.4 寒地城市特殊设计策略

(1)第二地坪的设计

由于场地与周边道路存在三米多的高差,因此设计时纳入第二地坪的考虑(图3),将所有一层房屋“地下化”,原有宅间道路被第二地坪覆盖,出入活动由室外变成室内,宅间田地覆盖可开合的玻璃顶,作为种植区以应对不同的天气。一层原有居住功能也开放为活动中心、餐饮、商业、种植服务等公共功能,利于冬季老年人的出行及社交互动。居住功能上移至二层以上,室外活动可在第二地坪上进行,同时还可以观赏到宅间玻璃大棚中的种植景观。

(2)阳光房的置入

在提供公共种植区的同时也为每户安排有阳光房或空中花园,一方面提供冬季优质的景观资源,另一方面作为被动式太阳能系统可以调节室温和干湿度,利于老年人身体健康(图4)。

(3)步行廊道系统

除了第二地坪在冬季方便老年人出行外,还另外设置了封闭的步行廊道系统,它贯穿于整个场区的居住部分和公共种植区,连接医疗、生活服务等设施(图5)。同时还能在冬季行进中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景观视野(图6)。

含雨的诗句范文5

1.宜居城市的涵义

“宜居城市”就是一个适宜人居住、生活和发展的城市。这是一个环境概念,但它不仅仅包括自然的生态环境,还包括了社会人文环境,也包括了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其它环境等等。城市是因人而存在的,是以人为目的的,只有适宜人居住、生活和发展的城市,才真正可以被称为“宜居城市”。

2.宜居城市规划的原则

2.1宜居城市规划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的出现本身就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城市的发展也是在人的需要的推动下发展的。宜居城市规划要以人为根本理念,建造一个适合人居住、适合人自由发展、适合人工作的环境,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这是宜居城市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2.2宜居城市规划要适宜城市的经济发展

如果一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内需、消费、节约、环保型的,这个城市的经济增长与城市的生活质量肯定是成正比的;反之,如果是资源型的、透支拉动的、污染型的、掠夺性开发型的,比如依靠土地批租支撑的,这个城市肯定经济增长与生活质量成反比。因此,宜居城市规划是适宜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划,要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建良好的环境。

2.3宜居城市规划要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按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规划工作(从政策到管理)也应该是可持续与持久的,而不应是时断时续,更不应只是昙花一现、为时过短。应大力避免因为不适应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快速变化而对既定城市规划进行不停的修改甚至是篡改,避免规划赶不上变化,这一方面要求城市规划政策方案的制定应作充分调研,城市规划本身应更具前瞻性与适度的超前性,反对思想保守、因循守旧,力戒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另一方面,则应尊重城市规划的严肃性与权威性,避免因人而异,随意另起炉灶,还应杜绝违规操作,乱开口子。

另外,对于在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只顾眼前、不计将来,只讲城市规划应为当前城市建设服务,而不讲城市规划对当前城市建设的管理控制的片面状况,应切实贯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予以坚决纠正。

3.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

宜居城市就是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人性”是对宜居城市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使居民感到安全、舒适、放松。据此,宜居城市至少应该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判别标准。

(1)经济发展度。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只有经济得到发展,才能解决城市贫困、环境污染、就业不足等一系列城市问题,才能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城市人居硬环境,从而促进城市人居软环境的改善。所以,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不仅如此,宜居城市还要求城市具有强劲的经济发展潜力,以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持续地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城市经济发展潜力的高低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发展成本、科教水平、创新能力是三个关键因素。

(2)社会和谐度。从城市社会稳定方面看,社会运行有序,财富分配公正,治安状况良好,居民安居乐业,是宜居城市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城市社会的稳定程度可以用社会政局稳定程度、收入分配公平程度和就业机会充足状况等表达。

(3)文化丰厚度。城市文化的丰厚度主要体现在城市历史文脉与城市社区有机融合所形成的城市文化环境的发达程度上,主要包括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现代文化设施、城市文化氛围等方面内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包括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文化街区等有形的实体遗产,而且包括传统节日、风俗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文化设施主要由著名的高等院校,众多的博物馆、图书馆等,以及满足多种游憩要求的大型游乐场等组成。城市文化氛围就是以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设施为载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环境。宜居城市的建设必须维护城市文脉的延续性,以传承历史,延续文明,兼收并蓄,融合现代文明,营造高品位的文化环境。

(4)生活舒适度。宜居城市应该是具有高度生活舒适度的城市。生活舒适度主要包括居住舒适度、生活质量水平和生活便捷度等内容。从居住的舒适度来看,在居住区物质设施方面,要有充足的、符合健康要求的住宅,有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有商店、学校、医院等生活服务设施,有绿化、美化、净化的住区环境;在社区环境和氛围方面,要有和睦的邻里关系,充满人际关怀、表现出浓厚生活气息的社区氛围;在交往方面,根据住区的地域特点、历史演变和居民结构,从多层次、多侧面切入,设计、建设符合社区自身特点的交往环境,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社区活动,增加居民交往的机遇,丰富社区生活内容。从生活质量水平来看,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可由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条件,教育、医疗、卫生保健的满足程度等指标来衡量。从生活便捷度来看,宜居城市必然是一个基础设施先进、完备,居民生活与出行方便、快捷的城市。

(5)景观怡人度。景观怡人度要求宜居城市必须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建筑人工环境,并实现自然生态环境与建筑人工环境的相互协调和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出怡人的城市景观环境,满足居民的生理和心理舒适要求。自然生态环境是宜居城市环境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宜居城市的首要判别标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要求增加绿地和水体的面积,提高绿化、美化、净化质量,而且必须把道路、建筑、设施等人工元素与绿地、水体等自然元素很好地结合起来。

城市的建筑人工环境的规划和建设,一定要以人为本,即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建筑体量和外观,道路的宽度,桥梁的结构,街头小品的设计等,要考虑城市居民使用的舒适、便捷和视觉上的审美需求,从而形成各种不同建筑、不同设施之间的协调,以及人与建筑的和谐,这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标识之一。宜居城市还要合理安排城市用地,形成特色城市地域结构,并因地制宜地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风貌等融为一体,使人文景观因自然景观而添辉,自然景观借人文景观而增色,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

(6)公共安全度。宜居城市建设必须强调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突发性城市公共安全预警及治理机制的完善性,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城市的主要突发性公共事件可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维护公共安全,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是满足居民安居乐业的需求、创新宜人居住环境的保证。因此,宜居城市需要有完善的预防与应急处理机制,有效控制危机的能力,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居民有安全感。

4.结语

含雨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构造 学习者 最小述谓构造 核心句

一、研究的必要性: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

对于汉语句型,前人已经做了不少研究,但是对于什么是汉语的基础语句或核心句型,人们尚未达成共识(施兵,2009)。究

二、研究任务: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

句型是语法研究的一个难题。句型研究应该着眼于整个句子的构造格局,通过概括分析,突出反映富有典型性的句法特征组合,从而明晰汉语语法的个性特征。本文将从学习者角度和构造角度,探索汉语的构造类型学特征。作为核心句型研究的第一步,应当弄清汉语的构造类型特征。从语言学家关于语言(主要是英语)构造的研究中,提取基本思想。以此为出发点,抽象出汉语构造类型学特征。本文致力于解决的主要技术难题是“汉语句子的构造特征及其句法成分的认定”,技术方案是“最小述谓构造”和“学习者角度”,即“从学习者角度出发的最小述谓构造”。第一步首先要完成“汉语句子的构造特征”的研究,至于“句法成分的认定”,将在后期研究推出。

三、研究的设计方案:双视角分析

长期以来,对于一些所谓汉语特有的现象,语法学家提出的一个解决办法是,给这些现象冠上一些新术语。可是这样带来的麻烦是,汉语分析语句的术语与西方任何语言学或语法学流派所使用的术语都不太对应。术语不统一,研究对象不一致,对语言共性和特性研究就无从谈起,对汉语的研究也就无法深入。为克服这个问题,笔者将借鉴国际语言学界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来重新界定一些重要概念,这将为核心句型的研究带来一股新风。

(一)理论视角之一:构造

construction由“struct-”加前缀“con-”和后缀“-ion(名词标记)”构成,中文对应词有“建造、修建、建构、构筑、建设、建筑、构造”等。这些词或只能用作谓词(如建造、修建、建构、构筑),或虽既有谓词用法,又有名词用法,但已经有了相当固定的使用范围(如建设、建筑),因此作为语言学术语,“construction”译成“构造”比较好。

索绪尔被公认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现代语言学的早期基础是结构主义。索绪尔(1983:177)对“构造”是这样解释的:用来指类比时,构造意味着在一次言语举动中把从各种联想系列中获取的数个成分一下子排列在一起。索绪尔认为,构造既可指词语历时的复合和派生,也可以指词语内部成分的共时结合。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在美国的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他将“构造”界定为“体现为由两个(有时更多)自由形式(free form指可独自使用的语位)结合成的短语”,依据“心”(center)的性质上又细分为向心构造(endocentric construction)和离心构造(exocentric construction),这是对结构主义理论对“构造”的重要贡献(Bloomfield,1955)。

近年来兴起的“construction grammar”通常译成“构式语法”,因为其创始人Lakoff(1987)、Fillmore et al.(1988 &1990)以及Goldberg(2007)将construction定义为“形式-意义的匹配体”(a form-meaning pairing)。

生成语法学派(Chomsky,1957&1965)视每个完整的语句为“二元构造”(binary construction),即把它分成主语(subject)和述谓(predicate)或NP和VP这两部分,然后再对主语和述谓或NP和VP分别进一步一分为二,直至不能继续切分。这种一分为二贯彻到底的分析法其实是一种语言哲学式的分析,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法分析。

以上是语言学家对“构造”从不同角度进行的论述,他们各有其存在的道理,但是笔者从探索汉语核心句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各家的界定,认为这些界定并不能直接套用。出于本研究的需要,笔者在此将“构造”重新界定为“以谓词为中心携带其必有成分而形成的能称之为一个单位的复合体”。

(二)理论视角之二:学习者角度

前人研究句型主要是从语法学家的角度进行的,是为了方便语法学家讲语法,而不太考虑研究结果对外国人学汉语有什么帮助。基于这个出发点,笔者从如何让汉语学习者(本文将之界定为“母语为非汉语的外籍人士”)更有效地产出语言出发,提出研究汉语句型优先需要解决的议题是:当选用一个词作谓语,组成一个述谓构造,表达一定意义时,需要哪些必有成分,这些必有成分的顺序应该怎样排列。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了解汉语以谓词为中心形成一个最小基础构造时的情况,这为确定汉语句型提供了一个工具。

鉴别汉语最小基础构造,必须借助于可行的标准。但是,由于前人研究者并未在此领域进行过探索,并无任何现成的标准可供参考。笔者重读英语语法学家(Quirk 1985;Huddleston & Pullum,2002)的经典论述,从中得到启发,创造性地提取有效成分,发展了关于汉语基础构造的两条鉴定标准。

1.构造的直接成分是必有(obligatory)成分,因为必有成分是补足谓词必不可少的。必有成分是谓词句法投射所要求的,如果缺失,语句要么语义不明,如例(1);要么谓词的意义发生改变,如例(2);要么根本不能成立,如例(3)。

(1)在看电视。

(2)叫他小神童。

(3)(胜利的消息)传遍了大江南北。

可选(optional)成分不是谓词句法投射所要求的成分,删掉后语句依然合乎语法,谓词的意思也不发生变化。例如:

(4)带来了关于地震的消息。

(5)去过长城两次。

2.构造的直接成分有其默认(default)或正常(normal)的位置。确定一个成分默认位置的办法是把它和谓词搭配在一起,组成一个最小述谓构造(minimum predicative construction),看该成分在这一构造中居什么位置。以谓词“问”和代表三个不同语义角色的名词短语“我”“老师”“问题”为例:

(6)a.我问

b.老师问

c.问老师

d.问我

e.问问题

f.问老师问题

g.*问题问

h.*问问题老师

i.*我问题问

j.*我老师问问题

k.*我老师问题问

l.*我问题老师问 转贴于  从例(6)可以看出,提问者(我)在最小核心构造中的默认位置是谓词之前,被提问者(老师)和提问内容(问题)的默认位置是谓词之后;而且被提问者和提问内容也各有其默认位置,不能随意调换。由此可见,研究构造类型的标准或依据只能是直接成分的配置。直接成分的配置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直接成分的数目,二是直接成分的性质,三是直接成分的顺序。

(三)学习者视角下的汉语构造特征

从学习者角度出发,根据语句直接成分的配置情况,本文初步得出汉语有9种构造类型:

1.系谓词+名词/形容词

系谓词包括“是”和表示“成为、变化、感觉”等的“成、变、感觉”等:

(7)是一个学生。

(8)成了大师级人物。

(9)变聪明了。

(10)感到很累。

2.非及物谓词

(11)来。

3.处所+及物姿态谓词

(12)在台上坐着。

(13)在床上躺过。

有时处所附语可在谓词前,也可在谓词后。例如:

(14)a.在北京住。

b.住在北京。

4.处所/时间+非及物运动/姿态谓词+了/着/过+动作主体

(15)对面来了一个人。

(16)天空飞过一排大雁。

5.单及物谓词+支配成分

(17)看见她。

6.把/将+支配成分+单及物谓词+处所/目的地

(18)把书放在桌子上了。

(19)将革命进行到底。

7.单及物谓词+支配成分+名词/形容词

(20)大家叫她小神童。

(21)学校任命她为系主任。

8.单及物使动谓词+支配成分+行为谓词

(22)使我改变主意。

(23)请她跳舞。

9.双及物谓词+关系成分+ 受事(受益或受损)成分

(24)给了他100块钱。

(25)偷了他100块钱。

(26)教我英语。

(27)问了我许多问题。

以上是通过演绎的方法求得的汉语的基础构造,目的在于取得分类上的穷尽性,进而能对汉语核心句进行推导。接下来的工作是用实际语料对这些分类加以检验,使之逐步完善。

四、研究意义

本文提出的“学习者的构造”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借助于这个方法得出的9种最小基础构造,是核心句研究的初步,反映了汉语的结构组成特征,直接构成汉语各类核心句,有益于汉语的国际推广。而且,通过这个方法也能找出人类其他语言里的最小基础构造,进而具有普世意义,这是上升到哲学的角度审视人类语言,有益于世界语言之间的同构性对话,对最终消除人类语言沟通中的“巴比伦塔”具有地标性意义。

参考文献

Bloomfield,L.Language[M].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55.

Chomsky,N.Syntactic Structures[M].The Hague: Mouton,

1957.

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1965.

Fillmore,C.J.,P.Kay & M.C.O’Connor.Regularity and

Idiomaticity in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The Case of let alone[J].Language,1988,(3).

Fillmore,C.J.Construction Grammar[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0.

Huddleston,Rodney D.& Geoffrey K.Pullum.The Cambridg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Quirk,Randolph,Sidney Greenbaum,Geoffrey Leech & Jan

Svartvi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 Longman,1985.

Saussure,F.d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London:

Duckworth,1983.

[10][美]戈德保(A.E.Goldberg).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

究[M].吴海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