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秋色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秋色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秋色的诗句

写秋色的诗句范文1

文字中讲的是古人用在古诗中用“一”字巧妙地安排应用,竟是写出了好多非常妙的诗句,可以说是化平淡为神奇了。

一字,笔画最简单,独独看,似乎没有什么,可是古人却能在简短的几句诗句中,多次将它利用,为我们勾划出种种意境。

有一首是写垂钓的诗句,“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五个简单的一字,加上几个物件的名词,竟是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一位戴着斗笠穿着蓑衣者,坐在一扁小扁小舟中垂钓,而他的工具也非常的简单,丝纶和鱼钩。就像此时我们描述这意境写出了这一串的文字,却不如作者那样简短数语写出的景像有画面感以及美感,甚至只是这简单的字里行间,不同的人却能想像中不同的画面。

有的人会觉得垂钓之人,也许是一位像姜子牙一样的老者,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是一位渔夫,他的表情是愿者上钩的惬意,还是为了生计的小小的焦虑。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又是几个简单的字眼,为我们脑海中的影像加了清晰的描摹。

一边垂钓,一边喝着酒唱着歌,即使是一个人在钓鱼却是独揽一江的秋色。可想而知,这应该是位爽性地怄意地垂钓者了。

写秋色的诗句范文2

一、推敲“炼字”之传神

一首诗词当中,常常有一个或几个耐人寻味的关键词,这些往往就是“诗眼”和“词眼”,它既与语言有关,又与内容有关,有“一字递情,千古传诵”的美赞。对这些字词的理解,往往会影响到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命题者通常喜欢考查对关键词的理解,简称“炼字”题。常考的“炼字”对象有: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拟声词等等。此类字词,各有传神之处。

如动词,多常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能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比如2012年湖北卷:“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形容词的妙处在于能够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如2012年安徽卷:“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其中“软”的妙处为: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又如2012年四川卷:“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参考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形容词当中的颜色词也是考查的重点,常常能表现诗人的心情,增强画面感,渲染气氛。例: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叠词的妙处为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拟声词妙处为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数词的精妙之处准确传神,突出强调内容。例:“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炼字”题一般的答题模式:1.找出该字。(已经给出就直接分析)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如果字表意义浅显,可以省略此步骤)3.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情状。4.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参考答案:① “诗眼”分别是“咽”、“冷”。②山中的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③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二、品读“炼句”之精妙

诗歌的语句具有跳跃性、含蓄性的特点,所以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要了解“诗家语”的特点,发挥联想和想象,读懂难以理解的诗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就是难句中的常见典型。

1.省略句

诗句中的省略,可以留给读者大量可供联想、想象的空白。古人喜用实词表达意象,并省略虚词在彼此间的连缀。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恨别》)省略了介词 “自、在、之外”,可翻译为“自洛阳一别我已在四千里之外”。“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省略了比喻关联词“如”,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有时动词也会省略,如“风”“雨”“日”“月”后面常常省略“吹”“下”“晒”“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足迹”与 “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2.倒装句

有不少的诗句为讲究押韵和平仄,使语言精妙、耐人寻味,其词语排列常颠倒了现代汉语的顺序。在理解的时候,重新调整一下语序,句意的理解会轻松很多。常见的倒装句有:主语后置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崔颢《黄鹤楼》)意为“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凄凄。” 宾语前置如“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应为“清辉寒玉臂”。主宾换位如“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水调歌头》)应为“黄花报霜信” 。定语后置 如“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应为“一月夜飞渡镜湖” 。状语后置如“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 《采桑子》)应为“双燕细雨中归来”。因果倒装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是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显得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所以应该是“平野阔星垂,大江流月涌”。

只有读懂诗句,方能品读出“炼句”的精妙之处。“炼句”主要考查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描写精彩的语句以及上述的特殊句式。

“炼句”题常见的答题模式: 1、描述诗句描绘的意境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3、分析该句的效果作用、表达的情感主旨。

例:2012江苏卷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参考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三、赏析风格之神韵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每个诗人在写诗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韵味独特的语言风格,有的朴实无华,有的华美绚丽,命题者通过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特色的把握,也同时考查了考生对作家语言风格的了解。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析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整体语言风格。而一首诗的语言风格往往和诗人的总体语言风格相一致,因此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诗人的语言风格,如陶渊明的诗清新自然,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王昌龄的诗雄健高昂,李商隐的诗朦胧隐晦,温庭筠的诗绮丽香艳,李清照的词缠绵婉约,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李白的诗豪迈飘逸,杜牧的诗清健俊爽,王维的诗诗画一体,高适的诗悲壮苍凉,陆游的诗悲壮沉郁等等。同时还要牢记不同类型的诗的常见风格。如宫廷诗:缠绵婉转,山水诗:清新优美,田园诗:恬淡温馨,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怀古诗:幽深绵长,送别诗:意蕴深远。当然诗歌的语言风格也远不是这些词语所能全部概括的,平时要多积累。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要考虑以下三个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写秋色的诗句范文3

常见的如下十种:

一、引用诗句。

引用诗句作文题,鲜明、醒目。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一文引用李商隐《无题》中诗句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作文题,既切合说明的内容,又有助于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在文中引用诗句,可使文章锦上添花,增色不少。如《往事依依》一文引用《千家诗》中歌咏祖国风物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写春光的有“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写夏景的有“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写秋色的有“青女素峨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写冬日的有“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这些诗句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如写到春播可引用诗句“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写到萤火虫可引用诗句“轻罗小扇扑流萤”,写到荷花可引用诗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到秋天枫叶可引用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写到鸭子可引用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在文末引用诗句,一箭双雕,既可以总结全文,又可以深化主题。如《驿路梨花》在结尾处引用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是画龙点睛之笔,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象征雷锋精神在神州大地处处弘扬。

二、引用谜语。

引用谜语,可以使文章显得新奇、有趣。如《蜘蛛》一文引用诗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诗谜不仅富有趣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而且形象地概括了蜘蛛织网捕虫的生态特征,还同下文紧密相连,领起下文。

又如关于蝴蝶的谜语“长相俊俏,爱舞爱跳,春花一开,它就来到”,关于老鼠的谜语“两撇小胡子,尖嘴尖牙齿,贼头又贼脑,夜晚干坏事”,关于羊的谜语“年纪不大,胡子一把,喜吃青草,爱叫妈妈”,这些谜语都紧扣动物的特征,拟人生动,鲜活形象。

三、引用成语。

成语言简意丰,引用贴切,可使行文准确、生动。如《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中引用成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来说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积极作用,引用成语“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来阐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根本原则。这些成语在的笔下似乎信手拈来,但又恰到好处,既给人一种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的感受,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又如说奉献精神可用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高风亮节可用成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说诚实信用可用成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说内容空乏“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四、引用格言。

格言言简意明,引用得当,可使行文活泼、明快。如《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中引用格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来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应有的态度。这些格言排列有序,通俗警策,明白晓畅,朗朗上口,精辟生动。

又如说到勤奋可引用格言“书山无路勤为径,学海有涯苦作舟”,说到惜时可引用格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说到谦虚时可引用格言“谦受益,满招损”,说到意志时可引用格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说到团结时可引用格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礼貌时可引用格言“千里送鹅毛,礼轻人义重”。

五、引用名人名句。

名人名句语言典范,往往在读者中留下的印象,深刻、鲜明,如能“妙手偶得之”,便能一下子让文章长出明亮的眉目,给人亲切感,增强感染力。如《俭以养德》一文中引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既点了题,又提出了中心论点。

又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引用张嘉贞在《安济桥铭》中的赞语“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来说明赵州桥构造的奇特和高超的技艺;引用张在《朝野佥载》中的名句“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来说明赵州桥的形式优美;读着这些优美的赞语,能一下子勾起读者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入一种幽美的境界。

六、引用故事。

神话、传说、寓言,富有情趣,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如《死海不死》一文中引用2000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处决的俘虏奴隶的传说,既形象地说明了死海浮力大的表面特征,为下文科学的揭示死海的本质特征作映衬,又增添了死海的神奇色彩,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引用远古时候上帝为惩罚拒绝悔改恶习的男子们而将大陆变为大海的传说,既表明自古以来人们就在用各种方式探究死海的成因,又增添了死海的神话色彩,引发读者去追究死海的真正成因。

又如《从三到万》一文中引用出现在明清笔记里的“从三到万”的故事,从故事中引出论点,结合故事讲道理,使论据具体、形象、通俗、精辟,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七、引用俗语。

俗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定型语句,它简练形象,通俗易懂,质朴无华。如《抢财神》一文引用俗语“吃得开”“窝囊废”“没能耐”“囫囵年”等,读来明白如话,十分亲切;还有“财神爷”“财神婆”“活财神”“小财神”“宝贝”等对农业技术员及其家属的种种传神的俗呼,所有这些,都增强了这篇通讯的艺术魅力。

又如用到不识抬举时可用俗语“敬酒不吃吃罚酒”,用到见异思迁时可用俗语“这山望着那山高”,用到自作自受时可用俗语“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用到临阵磨枪时可用俗语“现上桥现扎耳朵眼”,用到老马识途时可用俗语“老马脚下不迷路”,这些俗语的引用,可使文章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八、引用日记。

日记是一个人的内心独白,真情流露。引用日记,可让读者感到亲切、真实。如《人民的勤务员》一文开头摘引雷锋日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展现了雷锋的内心世界;文末又以“我觉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他是大公无私的,所作所为,都是对人民有益的,他的责任是没有边的”的雷锋日记内容收尾,再次显示了雷锋故事的意思。

九、引用谚语。

谚语是群众中流传的稳定语句,它形象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背诵。如《看云识天气》一文引用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分别说明了云的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

十、引用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会让你找回了那份遥远的生活回忆,给你此时纷乱的感情体验一个定型,给你痛苦而枯涩的构思一种启发,,给你茫然不定的选择一些灵感的润色,使你笔下的文字亲切而又有灵动感。

如一习作《掌声》:“100分———想说爱你不容易”我原本一直认为是这样。今天的化学测验我却得到了全班最高分,我情不自禁地欢呼,仿佛得到了一种最高荣誉。我喜欢这种感觉,我有一种冲动,我突然奇怪地渴望能听到别人的掌声。就像苦咖啡,苦中有甜,最美的滋味。”上面这篇作文的开头:““100分———想说爱你不容易”我原本一直认为是这样。”这句十分别致,看似破空而来,细细品位,一波三折,味道很足,很有咬劲,它不仅奠定了全文的矛盾而又渴望的感情基调,也暗示了下面的行文脉络。

写秋色的诗句范文4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这类题一般还从以下方面设题:①这首诗或某几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②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诗或诗中的某一联作赏析。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某某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④诗中某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等等。

从设问上可见,此类题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作答时,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要理解句意,必要时还要结合全诗来理解分析。第二联上句: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因为水底游鱼微动,或是微风初起,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见山影。而下句则写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划船归家时于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草丛中的声响。

其次就要结合句意,动用所学的鉴赏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思考本句是否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思考该景物渲染了什么氛围,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由句意可以看出本联上句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的,下句是从听觉角度描写的,且有以动衬静的手法。

最后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本题要求直接分析是怎样写景的,所以作答时可以不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综上所述,本题可拟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照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由此可见,作答这类题并不难,关键是掌握方法。

1.揣摩诗题,关注带有情感的字词。

高考诗歌一般不选家喻户晓的作品,但也不会涉及艰涩冷僻者。所以鉴赏时要认真阅读诗题,写景句要注意修饰景物的形容词和感情倾向明显的动词。比如2011年课标卷考查了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稍读诗题,即可发现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在春日所看到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呢?抓住诗中的“荒郊”“消魂”“原田耕破”“残阳”等关键词,可以发现诗人看到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融情于景,借古讽今,这样我们就不难作答第9题了。

同时,如果涉及到诗歌所描绘的图景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也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简练。

2.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抒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表达一种对美好自然生活的向往之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而这与诗人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有很大的关系。所以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了解作者及其遭际,熟悉的作者要将其生平背景结合起来考虑,不熟悉的要注意题目中的注释。再仔细揣摩体会诗中的写景状物的特点,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比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联系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事,再结合词人开篇所描写的景象:一轮残缺之月挂在稀稀疏疏的梧桐树上,此时万籁俱静,我们可以初步定下此词的基调:感伤、孤寂。

3.分析表达技巧。

一般题目中不会明确提问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但考生还是要较为敏感地关注表达技巧。如果有,最好是回答出来。景象类诗歌鉴赏常用的表达技巧有描写、抒情、拟人、动静结合、衬托、对比烘托、用典、象征等,这些表现手法的使用使诗歌语言精练,情感丰富,增加了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考生常易想到的往往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手法,虽然大部分景象类诗句是有这种手法,但考生不能有思维定势,还是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全方位考虑。

4.概括意境特点。

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因此,分析意境自然也就离不开意象。

(1)筛选、分析诗中所用意象及了解诗中某些特定意象的象征意义。比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为高洁、不畏严寒的象征,桃花隐喻美人,牡丹象征富贵吉祥,柳多暗喻伤离别等。但意象的寓意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为一景一物,在不同的诗人心中,在不同的语境中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别,做出正确的解读。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在分析诗歌意境时以下术语可参考使用:幽静、宁谧、热烈、高昂、幽远、辽阔、苍凉、孤寂、渺茫、暗淡、冷寂、悲凉慷慨、缠绵婉转、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荒凉等等。 总之,意境特点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比如2012・山东卷第14题(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此题开门见山,直接分析开头两句。开头两句要注意“雨”“落叶”“雁”等意象,这些意象一般营造的是感伤、凄冷的意境,再结合整首诗中提到的“客程”“孤舟”“霜月”等词,开篇营造凄冷感伤的氛围就不言而喻了。

5.剖析作者思想。

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答题时切忌空洞,比如有不少同学在答题时往往容易泛化成“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这跟没有回答并无两样,所以应具体答出因什么而导致的怎样的情感。

其实,描绘景象类诗歌鉴赏角度无外乎情与景、声与色、表达技巧、画面意境、诗眼词句等。所以,我们在解读古诗词时,一定要将“情”依附在“景”中,当然,看“景”时一定要想着“情”之所指。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郡圃春晚

韩 琦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

【注】韩琦一生以天下为己任,这是诗人晚年闲置相州时的作品。

本诗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

黄 机

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 离愁不管人飘泊,年年孤负黄花约。黄花约,几重庭院,几重帘幕。

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秋萧索”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写秋色的诗句范文5

一、 主旨情感型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目,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者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格式:这首诗通过( )形象或景物,写出了( )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情感类)忧国忧民,或怀古伤今,或建功立业,或忆友怀旧,或思念亲人,或寄情山水,或怀才不遇,或蔑视权贵,或相知相见,或离情别恨。

例 (2011年・滨州)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思念故乡

二、 表现手法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找出全篇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格式:这首诗运用了( )的手法,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例 (2011年・四川)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题。

武 陵 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

参考答案 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

三、 想象描述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主要提问方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你的话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例 (2011年・兰州)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题。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

问:“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

参考答案 示例: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4. 品味炼字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是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中“某”词为什么不能换成“某”词?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十分传神?这个词在诗中有什么特定的含义?你最欣赏的是哪个字?请赏析。

例 (2011年・江苏)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参考答案 “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

五、 名句赏析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常见提问方式: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画线的千古名句?你从这句名诗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这句话在现在赋予了什么新的含义?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理由。

例 (2011年・江苏)阅读古诗《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问:“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参考答案 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写秋色的诗句范文6

一、关于景物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产生美妙的诗歌意境。

古人写诗往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关注景物描写,要求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中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绘出来,展现诗中画面;或者立足诗歌意象(景物)描写,调动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广泛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让静态诗意转化成动态图景,像放电影一样从脑海中闪过。

描绘画面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抓住景物特征,用优美语言再现诗歌意境;二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切忌直接引用。

比如,阅读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最能体现江城的美,请说说这两句诗好在何处。

第(1)题考查对景物描写特点的理解,诗的第五、六两句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露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不仅写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

第(2)题考查对佳句的赏析。解答这种题目应该从句式、修辞的角度加以评析。表述的格式一般是“……”运用了“……” 修辞手法,接着讲清它的表达效果。如:“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构成对偶,句式工整;以“明镜”喻“两水”,写出秋水的清澈、晶莹;以“彩虹”喻“双桥”,写出双桥之美。一个“夹”字,写出二溪合流绕城的情景:双桥好似彩虹,这“彩虹”的影子落入了“明镜”之中;一个“落”字,将天上与水中联系起来。

二、关于思想感情

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有两点,一是知人论诗,即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这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用心聆听老师的介绍,同时自己也要主动查阅有关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二是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诗人或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欣喜,欢快,激动,悲愤,哀伤,忧国忧民,坚守节操,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政治失意、抑郁不得志,等等。

还以上面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为例,问: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题考查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其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是秋风萧瑟的时节,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此题参考答案:“诗人政治失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

三、关于艺术手法

明确诗词的艺术手法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这对我们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都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诗词鉴赏题涉及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动静互衬法。如:“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2)虚实结合技巧。如:谈谈“琴瑟友之”与“钟鼓乐之”的艺术效果。(3)情景交融运用。如:陶渊明的《饮酒》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点作简要的分析。(4)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空白技巧)。如:谈谈“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艺术效果。(5)用典。如:“亲射虎,看孙郎”的典故是怎么回事,作者在这里用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6)想象。如:谈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艺术效果。

艺术手法当然不止这些,还有象征、衬托、对比等,它们也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有交叉、有融合的,在复习备考时,我们有必要对各种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做到这一点,我们面对各种题型的诗词赏析都可以应付自如了。

另外,解答时使用一些术语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分析诗句作用:深化意境、升华主旨、意境幽远、耐人寻味等;分析诗歌语言特色:清新隽永、委婉含蓄、朴实无华、华美绮丽、明白晓畅、简练生动、雄浑豪放等。

如道潜的《秋江》: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问题: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这首诗前三句为“实”写,末句为“虚”写。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苍茫中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结句冷然一问,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

当然,鉴赏古诗词的方法、角度多种多样,但都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下面就用赵健峰诗作《用心感悟》的最后几句作为文章的结尾吧。

用心感悟每一个难忘的瞬间,

让美丽的眼睛伴着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