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风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夕风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夕风俗

七夕风俗范文1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资料图:七夕祈愿燃放孔明灯活动 中新社发 张景珍 摄

各地七夕传统习俗

七夕节,始于汉,盛行唐宋,流传至今。七夕节内涵丰富,活动内容繁多,寓意也比较广,其中有许多习俗已经随着时展逐渐消逝,比如“穿针乞巧”“喜蛛应巧” “投针验巧”“种子求生”等,然而各地仍有许多传统习俗流传至今。

广东——七娘会

在广东,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代、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 ”的盛况,民间多称“拜七姐”。据参加过民国年间的“拜七姐”活动的老人回忆,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拜七姐”。活动一般是在少女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而已),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凑起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难辩;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等形状的果盘;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种豆粟苗配细木砌的亭台楼阁,总之是越细致越显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灯草芯、彩纸制成各种形式的塔楼、桌椅、瓶炉、花果、文房四宝及各种花纹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还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及柚皮、蛋壳灯(上雕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萧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还有“西厢”、“红楼”、“杨门女将”等成套的戏剧人物形象(也与瓷塑雏偶,是家长买给小儿女作节日礼物的)。另外,当然也少不了陈列化妆用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 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还有蜡制瓜果、小动物等。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烛台、香炉、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

女儿们在七夕夜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锦绸裙袄、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经过这番打扮,女儿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围坐于八仙桌旁,鹊桥边上,进行各 种游戏: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并穿针祭拜乞巧;并指点天上北斗七星(相传织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员)及双星,讲述牛女故事、诗文典故;或请来歌姬,演唱粤曲,奏八音乐等,女儿们也自奏琴萧等乐器。这时人们可往各处人家参观乞巧桌陈设,到的人虽多,主人也仍高兴招待。欢庆至半夜十二点钟,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穿针引线,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 沸。最后欢宴一番,这才散去。诚如清诗人汪仑(传说中的鱼名)《羊城七夕竹枝词》听说:“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

台湾——拜“床母”

台湾七夕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二者应有类似含意。生产、育儿,这都是女性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这类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与女性信徒之间,遂构成密切的联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恐惧。“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时不宜太长,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约供品摆好,香点了以后,就可以准备烧“四方金”和“床母衣”,烧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等。

嘉兴——七夕香桥会

在浙江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 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 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湖南、浙江——妇女洗发、接露水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牛郎织女 潍坊年画

胶东——拜七姐神

在胶东地区,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 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 手段。”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 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 祭祀织女。

中国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广州——迎仙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陕西——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

,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广西——七夕储水

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山东——种巧菜作巧花

山东荣城有两种活动,一种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麦芽,一种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面粉塑制各种带花的食品。

七夕风俗范文2

七夕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民间的情人节,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影响着一代代的情侣,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不知关于七夕的寓意你们知道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1七夕节有什么寓意_七夕节的风俗,欢迎参阅。

2021七夕节有什么寓意七夕文化歌颂了忠贞不渝的婚爱观,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它传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不同于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爱情观。

在农耕社会中,家庭不但是一个基本的生产生活单元,而且是社会构成的细胞,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弘扬牛郎织女故事传说倡导的追求美好生活和坚贞爱情的婚姻爱情观,在当前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

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的风俗七夕节的风俗: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七夕节的风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七夕节的风俗: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七夕节的风俗:拜“七娘妈”

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相传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

七夕节的风俗: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七夕节的风俗: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就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七夕风俗范文3

思念化作星座,

我们的爱,就像恒星,永远散发光和热。

在中国,七夕,是一段凄美爱情的代名词。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遇晴日,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传说在每年的这一天,牛郎和织女,都会借着喜鹊搭桥在银河上相会。好奇的人们躲在瓜果架下,还能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往往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女孩们会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的姻缘巧配。

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有些地方乞巧节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有穿针引线、蒸巧饽饽、烙巧果子,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中国的七夕节,以其传统朴素的习俗,携带着浪漫诗意的爱情传说,漂洋过海,也在异域生根发芽。

在韩国,情侣们会把韩式糕饼等传统食品送给对方做“七夕节礼物”;在美国,受到当地华人的影响,很多美国人会在这一日向心爱的情人赠送鲜花,并在傍晚的时候,与情人相约,坐在家门口的草坪上,窃窃私语,互诉衷情;而在日本,七夕情人节是夏季传统的节日之一。自古就有纯真的少女在水边架起的高台上向神奉献织布风俗,据说七夕情人节是日本将中国的风俗和日本固有的民间风俗融合起来的,大人和孩子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小竹子上,然后把这支小竹子立在院子里,并将供品一起摆上,以许愿少女的手工艺技术能提高的像织女一样好。七夕情人节结束后,把这小竹子和供品一起放到河里,意味着自己的心愿能够到达天河。

七夕是极具中国传统的节日。

据天文专家介绍,牛郎与织女是民间一种叫法,其实在天文学上,牛郎的中文名为河鼓二,而织女星称为织女一,它们分别是天鹰座和天琴座的一颗亮星,由于这两颗恒星肉眼清晰可见,又容易辨别,所以在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就曾以织女星为航海的导航标志之一。

根据19世纪以来天文观测及测算结果,牛郎星距我们有16光年(1光年约等于10万亿公里),织女星距离我们26光年。两星之间相距16光年,即使牛郎给织女打个电话,织女也要等到16年后才能听到牛郎的声音。因此他们每年的“七七相会”,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传说中为何要将“七月初七”这一天算做牛郎织女的相会日?

原来,古人认为“七”是吉利数字,有圆满的意思,而且“七七”之夜,是月亮接近银河的时候,月亮的光辉也恰好能照在银河上,更便于人们观星。用天文望远镜观看,会看到银河里密密麻麻的星群,而半个月亮的余晖洒向银河便成了人们想像的“鹊桥”。

七夕之夜,抬头仰望夜空,在两颗星的中间隔着一条横贯南北的白茫茫的天河(即银河),其中牛郎在河东,织女在河西,它们无言相望,颇有诗情画意。

凄婉的牛郎织女故事,在人们眼里,是唯美的爱情真谛,对比西方的情人节,七夕有成为“中国情人节”的趋势。

不过民俗专家表示,七夕不是“中国情人节”,而是“中国爱情节”。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按照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都是“已婚人士”。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

这样说来,七夕应是爱情的纪念日,有别于西方情人节。我们都知道,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那一天,情侣们互相交换象征爱情的礼物――玫瑰和巧克力,是一年中最浪漫的日子。而中国的七夕,因一则美丽的爱情传说而让人对其充满无限遐想,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真挚心愿。

七夕,情人节也好,爱情节也罢,在这一天,善良的人们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相爱人,白头偕老。

Qixi Festival

As any Chinese grandmother will tell you, the ancient celebration of true love dates back centuries to when Zhinu (the Weaving Girl) fell in love with a young farmer named Niulang. Sadly, there was a classic complication―our heroine was the granddaughter of the Lady Queen Mother!

Even though the law strictly forbids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rtals and immortals, the rebellious young couple fall in love and eventually marry anyway―when the unthinkable happens. Upon the discovery of their relationship, the Lady Queen Mother forces Zhinu to return to heaven, never to see Niulang again.

Steadfast and true, Niulang refuses to give up. He flies to Zhinu's side (with the help of a magic ox) only to have the Lady Queen Mother step in once again. She uses a hairpin to draw the Milky Way across the sky to separate the couple forever.

And there Zhinu and Niulang remain, separated for 364 days of the year―except for Chinese Lovers’ Day (the seventh day of the seventh lunar month)―when the Lady Queen Mother takes pity on them by sending a flock of magpie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lovers and reunite them.

七夕风俗范文4

【关键词】七夕;传统节日;创新传播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七夕作为中国传统佳节之一,当然拥有着各式各样的传统习俗。如穿针乞巧,便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南朝梁宗谋在《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直隶志书》中曾提到该风俗,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还有“为牛庆生”,“拜织女”等由牛郎织女的传说而演变来的习俗,依旧广为流传。在闽南和台湾地区,七月七日之时也有“七姐诞”,拜“七娘妈”等特色习俗。根据这些七夕节里不同的传统习俗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传统节日不仅仅是文化传播的符号与形式,它更是一种信息知识的扩散,一种关系与情感的建构。传统习俗的传播,相类似于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即与自身进行互动:传播者同样可以作为受传者,通过对传统节日、习俗讯息的传播,再形成一定的自我反馈,从而反作用于传统的节日与习俗。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节日的传播和诠释也有了全新的方向与形式。对七夕节而言,打着“浪漫爱情”牌的各类活动充斥着大众视线。七夕节的各种传播活动,已开始逐步遍及餐饮业、旅游业、零售业以及服务业等产业。如“七夕情人节套餐”、“灵山七夕禅缘游”、“浪漫观影之旅”、“情人节温馨套房”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多样的传播活动,都可被看作是传统节日的创新性传播方式。传统节日作为一个动态化的传播符号、创新性的传播形式、独特化的传播载体,对其创新性的系统发展可以起到极大的作用,并能较好地体现出节日传播仪式性、历史性、社会性和规范性等性质特征。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节日创新传播的过程,是一个满足传播双方需求,并可以使传播双方达成某种特定功能的过程。传统节日传播同样可以作为群体传播的一种形式,在非组织群体中,为实现群体的社会功能,而在一定的群体内部机制中,依靠群体意识进行信息的传播与互动。所以说,对传播的创新性研究,是我们在总体的发展中必须要去重视的部分之一。

现代各种媒介形式对传统节日的传播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创新,但现时存在种种创新性传播,同时也引发着更多不同的思考。安徽卫视曾在七夕节制作过一期与众不同的电视节目――《七月七“爱传万家”情歌会》,这场晚会将七夕的传统浪漫情怀和晚会类节目的现代元素结合在了一起,将七夕节向广大受众进行了传播,从而取得了情感与经济的双重效益。除此之外,据百度数据报告,七夕节当天,“七夕”百度搜索指数在1个月内翻4倍,日均搜索“七夕”超60万次,网络视频的点击量过百万。无论是网络还是电视,现代媒介形式对传统节日的创新性阐释,让我们在新形式中感受着传播桥梁的搭建与稳固。

但是,这样创新性的传播是否存在问题呢?或许牛郎织女的传说影响太大,在商人们的操纵下,近年七夕乞巧节已然变成了第二个“情人节”。这个自汉代起源,历经岁月变迁,曾经被中国人遗忘的传统节日,虽然已经在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不得不说国家就算赋予了“名”,也不一定还能保存相应传统内涵的“份”。中国文化传媒网在2012年8月22日发帖《七夕节为何变成了“消费节”?――传统节日传承困惑》中指出,七夕在传承中丧失了很多隶属于“乞巧节”的本意,并认为传播者对其的传播只是针对于市场与大众的需求,并没有真正释其真正内涵。那么,在传播符号不断以新的动态的形式表现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动中掘静,通过“内省式思考”解决人内传播所存在的问题,再逐渐过渡向人际传播,完善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间的内部机制、群体意识、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内容,并发掘出真正的传播价值,保留最根本最真的传统。

传统节日在创新性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传播符号在各种传播关系之中运用多样的传播载体去诠释内容,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创新层面其展现的形式与价值。但同样,创新的传播也会出现为满足某种传播功能而重心偏移的情况,那么,谨慎把握传统节日创新传播的方向,是尤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七夕风俗范文5

七夕节送女生的礼物万事如意

参考价格:453元

玛瑙为佛教的七宝之一,一直以来被当为辟邪、护身符使用,同时也是富与贵的象征!而黑曜石被印第安人称为“阿帕契之泪”和“不再哭泣的宝石”,具有重要和神圣的地位!把万事如带回家,带份平安和富足安康!

随身关爱杯

参考价格:254元

有一种关爱,随身携带~用了高品质的高硼硅水晶玻璃、杯盖实用级PP+304不锈钢而使杯身的温度得到了更多成都的降低,可放汽车上刚刚好不会倾斜、喝水更加方便不烫嘴哦,把您的关爱送给身边的他们,多喝茶水身体倍儿棒!

爱的城堡

参考价格:253元

在这个专属城堡中,只有你和我,美好是天空之城的婉转,浪漫是镀金工艺的精致,甜蜜是粉色与米白的双重选择~我的小城堡,准备为你而开,只要你愿意轻轻扣开虚掩的城门!

简介七夕节的特点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也叫东方情人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xx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的主要习俗包括祭月之仪、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天河夜话、供奉“磨喝乐”(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拜织女、拜魁星、晒书晒衣、贺牛生日、吃巧果等。

民俗专家介绍说,七夕佳节,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也是姑娘、妇女重视和喜欢的日子。从古至今流传下许多趣味盎然的七夕风俗。

七夕风俗中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乞巧”。古人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十分重视。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姑娘、妇女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年轻的女子对月穿针引线。

在绍兴农村,七夕这一天,到了夜深人静之时,许多少女都会悄悄地躲在暗处,偷听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说的悄悄话,俗称“听天语”。据说,凡是听到了他们相会时说的悄悄话的女子,日后必定能得到千年不渝的坚贞爱情。

在福建地区,许多人在七夕节时都要准备节日食品,让织女欣赏、品尝,祈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大伙儿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人们有的乞巧,也有的乞子、乞寿、祈求爱情等。

古代时,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民俗专家表示,种种趣味盎然的七夕习俗,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情感,也给我国的民间节日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

藏族七夕风俗习惯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

藏族风情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七夕风俗范文6

配方治病防病

七夕佳节有配药的习俗,人们常用松柏等入药配方,甚至还主张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并称它们为长生不老的仙药。中医认为,久食松子健身心,滋润皮肤,延年益寿;《玉楸药解》谓其“润肺止咳,滑肠通便,开关逐痹,泽肤荣毛”,《海药本草》说它“久服轻身,延年不老”;清宫还将松子列为御膳食品。柏子香气浓郁,能养心安神、止汗润肠;《本草备要》载,“凡补脾药多燥,柏子仁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荷叶能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滇南本草》说它“上清头目之风热,止眩晕,清痰,泄气,止呕、头闷疼”。

七夕时还常选用一些比较实用的药方治病。如晒槐汁治痔,将槐树枝切成小段,煎煮至药液呈绿色,先熏后洗痔疮处,有清热凉血、清肝泻火的作用,疗效很好;煎苦瓜治眼,苦瓜能清暑涤热,可治赤眼疼痛,《生生编》载其“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摘瓜蒂治下痢,瓜蒂被《本经》列为上品,《别录》云,“生嵩高平泽,七月七日采”,“治疟,无问新久”。

七夕,闽西客家人习惯用仙人草冬瓜块和水熬煮,再用洁净的瓦坛密封贮存,以治疗发热、头痛、中暑、惊风。这是有医学根据的,《本草求原》说仙人草能“清暑热,解脏腑结热毒,治酒风”,《本草再新》说冬瓜“除心火,泻脾火,利湿祛风,消肿止渴,解暑化热。”

储水辟邪防病

七夕储水的习俗由来已久。雍正《广东通志》载,“家汲井华水贮之,以备酒浆,曰圣水”,光绪《惠州府志?风俗》亦记曰:“七夕,男女晨起担水贮之,谓‘七夕水’,饮之可以治疾明目”。人们在七夕这天早晨都要取回水后用新瓮盛起来储存,用于治疗疮疖,除去湿毒,医治多种热证。中医认为,井内之水,多喝能消热解毒,利于小便赤热、艰涩不畅、烧酒醉死等。《本草纲目》说,“井水新汲,疗病利人,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其功极广,又与诸不同,主治酒后热痢,洗目中肤翳”。《濒湖集简方》记载一解烧酒醉死方:“急以新汲井华水,细细灌之,至苏乃已。”

七夕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说它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用它给小孩煎药杀虫效果好。中医认为,露水可以入药,可用以煎煮润肺杀虫的药剂,或把治疗疥癣、虫癞的散剂调成外敷药,可以增强疗效。

煎汤洗发护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湖南《攸县志》记载,“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原籍浙江的台湾作家琦君,在《髻》中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在七夕沐发。还有些地区的未婚女子,喜欢在节日时用皂角树等树的液浆或枝叶汁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这当中除了女性祈愿仙子佑护之外,也有一定的医学道理。如皂角树枝叶煎汤沐发,能够清热化湿、祛除多余脂肪、通畅毛囊,对防脱发和乌发效果颇佳,不会刺激头皮。再如黑骨木树浆黑发功效也是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