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孔雀东南飞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孔雀东南飞翻译范文1
词的偏义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如果不能正确区分,按一般情况翻译,就会使译句不通。偏义复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是文言文复习备考的一个重要知识点。1996年全国高考题对此作过专门的考查。该题是这样设计的:
《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 )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此题答案为C。因为根据语境分析可知,“府遣警盗”“刺诸县短长”,“刺”为“刺探”之意,太守派遣“警盗”刺探下属各县令的情况,当是刺“短”而非刺“长”。
偏义复词的合成方式有三种:
一、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例如:
①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从后面的“桃李”可知“园圃”为偏义复词,意义偏在“园”上,“圃”只作陪衬,不表意义。
②无一不适耳目之观。(《芙渠》)从后面的“观”,可知“耳目”意义偏在“目”上,“耳”作陪衬。
二、两个语素意义相对。例如
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②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
从上下文看,这两例中的“姥”“兄”表示意义,“公”“父”作陪衬。
三、两个语素意义相反。例如:
①冀缓急或可救助。(《谭嗣同传》)意义偏在“急”上。
②陟罚藏否,不定异同。(《出师表》)意义偏在“异”上。
中学课本中偏义复词的例子很多,不一而足,但很多人对这一现象却存在陌生感,甚至觉得不可思议。其实,现代汉语中也有很多偏义复词,只是因为我们对这类词的偏义理解已经习惯化,而对另一个语素的意义不加考虑,从而对现代汉语中的偏义现象浑然不觉。通过对现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分析,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古代汉语中这一现象的理解。下面试举几例:
①窗户:门锁着,他从窗户跳进屋里。词义偏在“窗”上,而“户”(本义为“门”)只起陪衬作用。
②兄弟:他是我兄弟,比我小五岁,词义偏在“弟”上,“兄”起陪衬作用。
③动静:他听见对面的房间有动静。词义偏在“动”上,“静”起陪衬作用。
④睡觉:太阳都出来了,他还在睡觉。词义偏
在“睡”上,“觉”(醒)作陪衬。
⑤痛快:今天在公园里玩得真痛快。词义偏在“快”上,“痛”起陪衬作用。
孔雀东南飞翻译范文2
每年的高考文言文选段的确选自古代典籍,但是我国古籍浩如烟海,选人我们语文课本的毕竟还是很少,即使增加选量,也还是有限的。不懂得文言文的规律,就不可能顺利地读懂文言文和准确译文。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注意知识的归类,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文法和修辞。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一些句子不能单靠词法、句法知识进行直译,或者有时偶尔碰到个别字词一时难以确定其意义,因而难以翻译,这就要从文言文修辞的角度去确定其词义和句义,对考场考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笔者把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作如下归类。
一、字有互义
所谓字有互义就是指文言文用词中同义互文的现象。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并列词组、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呼应。两个大类:当句互文与对句互文。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人”和“客”、“下马”和“在船”,互文见义,是说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后,又一同到了船上。又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再如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雾气和月光笼罩着河水,也笼罩着沙地。这三句属于当句互文。
对句互文与当句互文略有不同,上句隐含有下句中的词语,下句隐含有上句中的词语,两相映衬,参互见义。例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应理解为东、西、左、右都种植了松柏和梧桐,而不能误解为只在东方和西方种植了松树和柏树,只在左边和右边种上了梧桐树。《阿房宫》中有个排比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也应该合并起来理解,即“燕、赵、韩、魏、齐、楚各国所经营的财富,收藏的精英(金银珠宝)……
二、词有偏义
所谓词有偏义就是指一些复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只体现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而另外一个词素的含义只作陪衬。例如《鸿门宴》中的“孰与君少长”,“少长”只取“长”义。《孔雀东南飞》中的“昼夜勤作息”,“作息”只取“作”义。《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其中“异同”只取“异”义。译文时,具体取何意,必须联系上下文作具体分析、取舍。如果完全“直译”,只会出错。《孔雀东南飞》一文有多处,此处不再赘述。
三、物有代称
所谓物有代称指的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固有的名称,而临时借用与其相关的名称去替代,也叫借代。几种常见的有:
1.用事物的特征、性状、或标记代称该事物
例一: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触龙说赵太后》)
例二: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例三: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齐桓晋文之事》)
例四:明眸皓齿今何在?(杜甫《哀江头》)
例一“黑衣”代称战国时赵国宫廷卫士,因赵国卫士身穿黑衣。例二“二毛”头发斑白(黑白间杂)的老人,这里具体指老兵。例三“肥甘”代美味的食物,“轻暖”代高贵的衣服。例四“明眸皓齿”代美女。
2.特称与泛称互代
例一: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例二: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孟子?滕文公下》)
例三: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古风》)
例一“杨意”,即杨得意,汉朝人,曾推荐司马相如做官,文中用以泛指推荐者。“钟期”即钟子期,春秋时楚人,善解音律,因用以泛指知音人。例二“薛居州”本为宋国贤士,用以泛指像薛居州一样的贤士。例三“大雅”是《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这里泛指有优秀传统的古诗。以上三例都是用特称代泛称。
用泛称代特称的,例如:
晋国,天下莫强焉。
(《孟子?梁惠王上》)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
“晋国”原本包括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但在战国时候,“晋国”成为特称,专称魏国。“黄花”不是指一般的黄色的花,而是代指。“病”原是一切疾病的泛称,例中的“病”特指一种寄生虫。
3.以部分代整体
例一: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例二: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例三: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梦江南》)
例一“秋”代“年”,“三秋”即“三年”。例二“樯橹”代“战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大桨,它们都是船的一部分。例三“帆”是船的一部分,这里代称整个船。 转贴于
四、语有对举
所谓语有对举就是指文言文在用词过程中往往是异义相对。据此,则可以比较快捷准确地确定一些难字难词的意义。例如《捕蛇者说》中的“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恂恂”和“弛然”明显地是视缶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神态,是对举的两个词语,因此,由“弛然”是安心地、心安理得的意思,可以知道“恂恂”是提心吊胆地、小心谨慎的意思。又如《谋攻》中的“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强弱”对举,“周隙”也必然是对举。由“周”是周全的意思,可以知道“隙”是不周全、有缺陷的意思。
五、话有委婉
所谓话有委婉指的是不直接说出本意,而是用委曲婉转的话来表达。行文中“避粗俗”、“避忌讳”、“表敬称”、“外交辞令”等语境中往往采用“委婉”。
例一: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玄成传》)
例二: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谁赵太后》)
例三: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李密《陈情表》)
例四: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齐桓公伐楚》)
例一“便利”是大小便的委婉说法。例二“山陵崩”是对君王“死”的委婉说法。例三的“亡国贱俘”不是说李密真的作了俘虏,只不过说自己是蜀汉的遗民罢了。“至微至陋”也是谦词,说自己出身微贱,才学疏陋,实际上是不愿意应征出仕的遁词。例四是齐桓公在攻伐楚国的过程中,跟楚国使者的对话。齐桓公伐楚分明是想称霸诸侯,却说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明明是想要楚国臣服,却说“与不谷同好”。
六、文有并提
所谓文有并提是指文言文经常出现的结构两两相对而意思依次相承的现象,也称“合叙”。对这种并提,翻译时则以分开叙述为宜。
例一: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苏轼《前赤壁赋》)
例二: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例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例四: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孔雀东南飞翻译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唐诗赏析;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各种课程的广泛扩展,作为我国的文化财富唐诗就更应该受到重视,对小学生实施从小培养政策,让小学生意识到民族的文化底蕴,并从中学习到丰富的文化知识,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古典诗词涵盖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小学义务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关注当代小学生关于古典诗词的学习及赏析是有必要的。
一、小学语文古典诗词赏析的具体含义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传统文化底蕴充满着多样化,而古典诗词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古典诗词给我们展现的是一种古人的生活作风及其独特的思想及表达方式,例如,在《孔雀东南飞》这一诗词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用优美生动的方式写出了孔雀幽怨不舍的情感,如此的表现形式,也造成了现代人对于古典诗词理解上的障碍,所以,要想把古典诗词学好,不应只是简单地把表面意思理解好,而是要对深层含义进行挖掘与探索,正确地理解其中所包含的道理和意义。
二、关于小学语文唐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干预过多,导致其依赖性
在教学过程中,诗词教学关注程度是越来越高,但是仍存在着教师干预过多,导致学生失去了个人的观点,造成其依赖性,在小学语文唐诗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处于引导的角色,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及看法,尝试去想象、去理解古典诗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及包含的意义,而不是一味地去照搬照抄,按照老师的思路去走,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依赖的心理,不会自己去思考,导致小学生想象力与创新能力的下降。
(二)注重死记硬背,不能理解含义
由于中华古诗词的博大精深,其数量也是非常庞大,而在小学期间,规定需要背诵的古诗词大约是在150篇,拥有一个记忆力好的头脑是非常重要,但死记硬背并不是学习唐诗的最终目的,而是要融会贯通地去理解,了解其中的意义,当前,一些教师的思想仍比较陈旧,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重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及理解能力,使小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赏析缺乏主动性及积极性,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缺乏感性教育,开拓新式方法
现在语言与古代语言的区别在于,现代我们说的是白话文,特点是通俗易懂,而古代则是文言文,文言文的特点是用最少的字数去表达多层的含义,通过诗词赏析教育,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小学唐诗赏析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唐诗的基本特点,更重要的是在翻译时应保留住原诗词的神韵,例如,李白的《静夜思》,这是一首五言的律诗,单看名字就感觉充满着无限的意境,但由于许多教师只注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更深层的意思不会进行细致的探讨,像为什么夜这么安静啊?作者又在思考什么呢?想表达自己的什么情感呢?如果像这样进行唐诗赏析教学,跟古板的教学方式相比更具有直接性、引导性,容易引发小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爱好,从小培养其对古诗词的意境理解,让唐诗越来越成为伟大的民族智慧。
三、小学语文唐诗赏析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积极采用游戏教学法
现今,唐诗在教学方面仍然是一个难题,而如何提高唐诗教学的成效,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游戏教学法是当前教学中的有效方法,教可以在课前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幻灯片播放,并找一些图片、视频等与课堂有关的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小学生更容易了解其深刻内涵。
(二)培养小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占据引导地位,而不是主体地位,教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想、去探索,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教师所讲述传授的。
(三)注重唐诗美感的领悟
一首诗词的教学过程,要学会重视其阅读这一环节,充满感情地用优美的语言将其阅读,体会诗词中的韵律感、意境美,增强自身的感染力,把握发展的步调,长此以往,就会提高小学生古典诗词的赏析能力,引起与文章作者强烈的共鸣。
在小学期间关于唐诗赏析的培养是有必要性的,要把中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传承下去,就必须不断地加强唐诗赏析能力的教育,帮助孩子深刻理解其意境,通过唐诗赏析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让小学生能不断地思考与探索,实现最终的领悟。
参考文献:
[1]李兵.小学语文唐诗赏析教学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
孔雀东南飞翻译范文4
[关键词] 中学文言文;修辞;商榷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或记。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长期以来对它的教学,我们许多教师一直沿袭“扫描式”教学法,一字一字地讲,一句一句地译,一般只对字词句的理解,很少涉及文言文的修辞。因为不能正确地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所以有很多地方理解不够准确甚至错误。本文将对中学文言文中的修辞进行商榷和探讨,以期更准确地理解文言文,也以求教于方家。
一、修辞和特殊修辞的理解以及修辞的作用
1、修辞和特殊修辞的理解
修辞是指为了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适应具体题旨情境而精心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来提高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修辞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性修辞,一种是特殊性修辞,它时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使所写所说鲜明生动。而本文提到的特殊修辞指的是后一种,当然也包括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些特殊修辞。这里着重说明的是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或对文言文阅读理解影响较大的几种修辞格。
2、修辞的作用
古人说话写文章很注重修辞,不仅要合符语法规范,还要讲究修辞。因此我们在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时候,就必须正确理解作品中出现的各种修辞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提高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
二、特殊修辞举隅
1、互文
(唐)贾公彦《仪礼注疏》云:“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清)俞樾《古书疑文举例》云:“古人之文,有参互以见义者。”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指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去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也省去上文出现的词语,在理解时必须使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在文言文中,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③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④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例①中的“秦”与“汉”互文,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不可逐字逐句翻译成:秦朝时明月汉朝时边关;例②中的“主人”与“客人”互文,即“主人客人下马在船”,不能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还在船上;例③中的“烟”与“月”互文,即“烟月笼寒水与笼沙”,雾气笼罩着河水也笼罩着沙地。例④中的“岸”与“汀”互文,即“岸汀芷,岸汀兰”。 人教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中,曾注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其实这里是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意思是岸上和小洲上的小草和兰花。并不是说岸上只有小草而没有兰花,小洲上只有兰花而没有小草。这是因为不明互文而致误。
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⑦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⑧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例⑤中的“将军”与“壮士”互文,即“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例⑥中的“受任”与“奉命”互文,即“受任奉命于败军之际,受任奉命于危难之间”;例⑦中的“东西”与“左右”互文,即“东西左右植松柏,东西左右种梧桐”,也即东西左右种植了松柏和梧桐。例⑧应理解成在东西南北各处叫嚣隳突。隳突,横行,骚扰的意思。
⑨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例中两处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中的“物”与“已”互文,即“不以物已喜,不以物已悲”,意思是不因外物好和自己得意而喜,不因外物不好和自己失意而悲。如果拘泥于字面,就会理解为不因外物好而喜,不因自己失意而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的“忧其民”与“忧其君”互文,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其民”,意思是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忧其君”“忧其民”。 这才跟上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下文的“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如果拘泥于字面,就会理角为在朝廷做官就忧其民而不忧其君,不在朝廷做官则忧其君而不忧其民。这样一来,人们就会产生疑问:在朝廷做官就忧其君吗?不在朝廷做官就忧其民吗?
由此可见,对于运用了互文修辞方式的句子,是不能拘泥于字面去理解的。
2、合叙
是指在行式上是一套语法关系,而在内容上却包含两套或两套以上的语法关系,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①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例①中的“风霜”与“高洁”这两个联合短语的成分应分别搭配,构成两个主谓短语,即“风高霜洁”。例②中的“陟罚”与“臧否”这两个联合短语的组成成分应分别搭配,构成两个述宾语,即“陟臧罚否”,它的意思是“奖励好的,惩罚坏的”,即奖优罚劣。
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水经注・三峡》)
如果不懂得这是合叙的修辞,就不好理解。这句的意思是: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也就是“如果不是中午就见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见不到月亮。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前赤壁赋》)
我们很多老师给学生这样翻译:何况我和你在江渚上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其实应当分别相承地译作:何况我和你在江上打渔,以鱼虾为伴侣,在渚上砍柴,以麋鹿为朋友。渚,水中陆地。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一般老师都会把这句话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只是可能没告诉学生这里运用了合叙的修辞,所以该句也应该分别相承地这样翻译:不知句读则从师,小的方面学到了;不能解惑却不从师,大的方面遗失了,我看不出他的聪明啊!
⑥耳目聪明。(范晔《后汉书?华佗传》)
意思是“耳聪目明”,即耳朵听得清楚,眼睛看得分明。
⑦夏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原《中学语文》注为“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各种景物的影子。“此释恐欠确,实乃合叙,一动一静,富有层次感,行文有多变的艺术效果。应该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影各种景物的影子。”
⑧性行淑均。(诸葛亮《出师表》)
课文的注释只是对词语作了诠释,而没有对所用的辞格作出说明。实际上这里运用了合叙手法,“淑”与“均”分承并陈述“性”与“行”;“性行淑均”应理解成“性淑行均”。性,性格;淑,善良;行,行为;均,公正。性格只能说是:“善良”,说“公正”则不妥;行为只能说是“公正”,说“善良”也不妥。由于不明修辞手法,大多数学生将“性行淑均”释译为“性格行为善良公正”,这显然是犯了句式套叠而搭配不当的语病。
也许有人却认为这两者很相似,难以辨别,其实互文是上下词语在意义上互相呼应、彼此渗透,并提是一句中前后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分别相应;互文是“一分为二”,并提是”合二为一”。
3、连及
是指说甲事物时又连带说及与甲事物有关的乙事物,但其意只指甲事物,这就叫连及。连及可分为同类连及和反类连及两类。同类连及是指连及的乙事物质与甲事物质属于相关或同一类别;反类连及是指连及的乙事物与甲事物属于相对或相反的类别。
①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孔雀东南飞》)
②是芙蓉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李渔《芙蕖》)
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④陟罚臧否,不宜异也。《诸葛亮《出师表》)
例①中的“父母”是说母而连及父,“兄弟”是说兄而连及弟。例②中的“耳目”是说目而连及耳,这两例都是同类连及。例③中的“存亡”是说亡而连及存。例④中的“异同”是说异而连及同。这两例都反类连及。
⑤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句中的“作息”是说作连及息,翻译时,具体取何义,必须根据语境分析取舍,如果一味“直译”,就会出错。
⑥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西禹决渎。(《韩非子・五蠹》)
例⑥中的“禹决渎”,课本释为“和禹挖河(泄水)”,教学参考书则译作“和禹(挺身率领百姓)疏通河道”。如此将原文中的“禹”照搬到释文译文中去,是很不妥当的。先秦诸多典籍中均有关于以堙治水无功、禹导治水告成的记载,韩非子在《显学》中叙述此事时就曾有过“昔禹决江浚河”的句子,而未提及;至于在《五蠹》中言“禹决渎”,其本意也并非真的是说、禹两人皆用疏导之法治水,此乃言“禹”连类而及“”而已。这便是运用了所谓“连及”的修辞手法。被连及的“”自然不是正意所在,而只起陪从作用。这里之所以用连及修辞,是因为“”与“禹”义类相关(系禹之父),再者“禹”并举,又同下文“桀纣”、“汤武”、“尧舜”等相对称,便能求得音节和谐、词句整饬之功效。明乎此,释译文字中理所当然地是不该提及“”的。倘若对此连及修辞有所忽略,则出现如上列举的误释误译也许便是在所难免的了。
参考文献:
[1]易国杰,姜宝琦主编.古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
[2]中学文言文教学应重视修辞知识的传授[J].安徽:黄山书社.2009年3月.
孔雀东南飞翻译范文5
自从2002年文言文翻译这一考点由客观题变成主观题后,已基本稳定,今后应该也不会有大的变化。翻译文言文仅靠做大量的练习并不可取,如果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再辅以适量的强化练习,定会事半功倍。
一、高考文言翻译的两条原则
1.原则之一:译文的“信、达、雅”
翻译文言文,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改用现代汉语表述。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
信,即要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
达,即要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生搬硬套,没有语病。
雅,即要优美,争取做到遣词用语生动传神,富有韵味。
这是文言翻译的最高境界,这需要对古今语言有较深的造诣和对文学有较高的修养,作为考生,我们只要向这个目标努力,在翻译时做到“信”和“达”就行了。
2.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里。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表达方式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取意译的方式作为辅助的手段,因此,高考时尽量用直译去翻译文言文。
二、高考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1.留
既对文言文中的古代专有名词和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可以直接抄录,不必翻译。
例如: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观巴黎油画记》
[译文]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四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
2.调
即把古文中的倒装句式调整语序,如使动式、意动式、为动式、特殊动宾关系、互文见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例如: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译文]我终究应当想办法让你活下去。
3.换
(1)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或结构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如: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
[译文](怀王)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
(2)用现代汉语单音词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如: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译文]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讯。
(3)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换与今意不同的词语
例如: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黄生借书说》
[译文]祖父、父亲积累而被子孙抛弃的,就不用说了。
(4)用本字换通假字,用今字换古字
例如: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译文]要在天下伸大义。
(5)用适当的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
例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谋攻》
[译文]知道自己和敌军的实际情况,打多少次仗也不会失败。
4.补
(1)名词活用为动词,就应补出相应成分
例如: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狱中杂记》
[译文]如果被投入狱,不问是否有罪,都要用刑具拘系手脚。
(2)补出省略的成分
例如:岁恶不入,( )请卖爵子。《论积贮疏》
[译文]因为年成不好而没有收入,官吏和百姓出卖爵位和子女。
(3)补出量词
例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译文]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
(4)按照现代分数表示法补出未出现的成分
例如: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译文]即使不被斩首,去边地戍守而死的至少有十分之六七。
5.删
(1)删去偏义复词中做为陪衬的词
例如: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译文]你可以告诉婆婆,尽早地把我休回娘家。
(2)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词,少量的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包括发语词、“之”、“是”等)
例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孔雀东南飞翻译范文6
一、比喻句的翻译
文言文中,比喻修辞格运用得相当普遍。比喻是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例如李密《陈情表》中的“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该句也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明喻的翻译方法,一般只要把句子译成“……像……”或“…好像…”的格式就可以了。暗喻的翻译方法可以有两种,一是直接译成判断句,成为“甲是乙”的格式;一是把它变成明喻,在本体和喻体中间用“好比是”相连,使之成为“甲好比是乙”的格式。例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该句是暗喻,可译为“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还辞别什么呢”。
借喻的翻译方法就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或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比如贾宜的《过秦论》中的“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一句,其中的“金城千里”就要译为“坚固的城池连绵千里”或“像钢铁一样坚固的城池连绵千里”。
二、借代句的翻译
文言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得也是相当普遍的。借代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称代要说的事物,对借代的翻译就是要译出所代的事物。例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句,这里的“布衣”是代指“平民”,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所以用这一特征来代指,因此应译为“平民百姓”。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那就译错了。再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一句,就要把“口舌”译成“言辞”。这样的句子还有《荀子・劝学》中的“金就砺则利”一句,经过分析我们知道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所以在遇到含有借代修辞的句子时,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
三、互文句的翻译
互文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它虽在形式上分开叙述,但在内容(意义)上要合起来理解。其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思互相交错、补充。我们在理解互文时,应将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
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一句,在翻译的时候不要错解为“(墓的)东西栽上了松树和柏树,左右种上了梧桐”,而要判断出该句是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应理解为“(墓的)东西左右都种植了松树、柏树、梧桐”。再有《阿房宫赋》中的“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句,应该译为“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
这类句子在翻译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的情形。
四、委婉句的翻译
在语言表述中,为了某种需要,对某件事情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这就是委婉。委婉在文言文中运用相当广泛,尤其是外交辞令、人际关系等方面。在具体翻译时一定要译出其本意来。例如《赤壁之战》中的“曹操遣权书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一句,这一句属于外交辞令的委婉,曹操大军压境,企图一举灭吴,而表面上却说和吴一起打猎;其中“会猎”是用委婉的方式进行军事威胁,意思是“较量”,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不能只看字面意思,而应注意译出其本意来。实际上讳饰也是委婉的一种,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如对于“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等,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壑”等等,例如《触龙说赵太后》中“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一句,在这里该句为了避凶险不吉,不说“死”,而说“填沟壑”,说法比较委婉,在翻译时可直接译为“死”。
因此,在翻译含有委婉修辞格式的句子时,要注意直截了当地译出其本意来。
五、并提句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