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清明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不一样的清明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不一样的清明节范文1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你会发现那一天是按阳历确定的。同时清明节也有一个独特的习俗那便是扫墓了,那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2清明节扫墓的原因,欢迎参阅。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酆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

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清明节扫墓注意事项每年清明时节,都会有一些老人、儿童因扫墓踏青而不慎摔伤。在此提醒,老人扫墓时最好拄拐,若有儿童随去,需看护好。

1、控制情绪防心病

“清明也是心肌梗塞、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血压偏高的人,扫墓时要注意稳定情绪,需带上急救药品,身旁最好有亲人陪伴。

2、踏青防花粉过敏

眼下正是花粉传播的时期,花粉飘浮在空中,被人吸入体内后,常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鼻腔及全身发痒等过敏症状。医生提醒说,有花粉过敏史的人出游前应带抗过敏的药物,并戴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患有急性病、身体弱或过敏体质的人群,要尽量少去踏青。

3、慎吃野菜防中毒

扫墓、踏青后,采摘野菜带回家也成为不少人的选择。医生提醒,市民如果误食有毒的或被污染的野菜,要进行人工催吐,并及时送医院诊治。

4、不空腹,适当添衣物防感冒

清明节前后,早晚温差大,老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的人很容易感冒。医生建议,扫墓、踏青时出门不宜太早,不要空腹上路;不要过度劳累,更要注意增添衣物保暖。但“春捂”须有度,春季空气湿度较大,如果“捂”过了头,易诱发“春火”。

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不一样的清明节范文2

四川清明节习俗采清明菜做清明粑

“清明菜”书名叫鼠曲草,清明节前后,这种可吃的野草突然就茂盛了。城里只是零星地生长,河岸泥地里则是成簇成团成片的旺盛。一茎独立,小叶片,被覆白色细密的绒毛,三四寸高,粉粉的绿。清明节一过,顶端就开了小花,一小簇一小簇淡淡地黄。

开花之前,将清明菜采回来,切烂,和着面粉、糯米面或玉米面,加上盐或糖烙成粑粑,放到鼻子边一闻,有股清明菜特有的清香味,放进嘴里一嚼,软软的糯糯的。

携儿带女坟前倾诉

这种对话逝者听得见吗?也许听不见吧,但这种诉说能寄托心灵,怀念亲人。更重要的是,这种述说,跟随一起扫墓的儿孙都会听见。在扫墓的过程中,后人会了解自己的血脉传统,了解家庭的来龙去脉。

郭相颖老人还记得小时候祖父带他去扫墓的情景,“我爷爷就给我讲,我们家是在清朝初年,从河南开封迁到铜梁来‘插占为业’的,就是带上两匹布、一坛酒,给当地人‘打招呼’,然后用竹块插一圈,这块地就是你家的了……”

这种述说不是迷信,人们是借这样一种形式,表达亲情,提倡孝敬长辈,不忘根,有利于培养友爱精神,增进家庭、家族的团结与和谐。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

四川能够成为天府之国,全凭都江堰给予水的保障,因此每年举办的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就成为了与春节媲美的重大民俗活动。它完整地复原了古代的祭祀仪式。一般是先由主祭官司身着古服,朗读祭文,歌颂二王(李冰及其儿子)功德,然后就是举行放水节仪式中一项重要而又别具特色的活动——砍杩槎放水。

其场面极为壮观:先用粗缆绳把所有的杩槎后脚串联,最前头的一架杩槎上有人执斧,待良辰一至,三声炮响,执斧者先砍第一根杩槎后脚,岸上的人用力齐拉缆绳,几十根杩槎相继倾倒,临时堤堰霎时崩塌,奔涌的江水顿如脱缰的野马飞泻而下,碧波滚滚、白浪飞溅,直冲宝瓶口。身临其境,就能感受到伟大先民的治水功绩带给我们的巨大震憾

清明节由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简介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不一样的清明节范文3

清明的主要习俗,就是扫墓。扫墓在古代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周礼·春官·冢人》 :“凡祭墓,为尸。”可见古人有设冢人主持祭墓之俗,祭时要立尸。尸即神主之意。唐代,寒食扫墓得到皇家首肯。宋代后扫墓移到清明,寒食反而被遗忘了。但在先秦时,扫墓时间并不固定。 扫墓的主要活动,是往亲人或纪念人物的坟前,除草、添土,修整好坟头。民间普遍以为,逝者住于地下,坟穴是房屋,坟堆便是房顶。经年雨水冲涮,杂草丛生,坟堆多有破毁,所以要除草、填土,在坟沿修排水沟,防止雨水冲人坟中。在修好的坟墓后,便陈设鸡、鱼、肉、糕饼点心、酒、水果等供品于坟前,点燃香烛,祭罢烧纸钱,或把纸钱压在坟头,又酹酒。

除扫墓及祭祖外,人们对野鬼孤魂尤为畏惮,也要把酒食与纸钱分给野鬼,求得地下先祖的安宁,也防鬼魂干扰阳间。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江苏·六合县》之岁时:“清明插柳于门上,男女或簪之。祀祖于家,祭扫于墓,插陌钱于墓上,或挂于墓边树上,谓可赆(jin)野鬼。”

有的地方在上坟时还祭土地、山神。如绍兴一带多在坟堆左立一石,题“后土之神”,祈拜神保佑双亲后又拜左右邻墓,这才拜祭自家祖先的坟墓。这自然是因为坟墓在土中受土神管辖的缘故了。

在祭坟时,民间多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及家庭健康、幸福,因为祖先是保佑自家的家神。

以上所述,多属于旧俗。如今已多加革新,扫墓也有只用鲜花束、花圈了。并且,由扫个人亲人之墓,发展到祭扫**先烈之墓,祭扫中华民族的先祖之墓如黄帝陵等,其俗也已恢复,其思想内涵就更为深远了。

在古代,祭墓之礼是极为繁杂的,《周礼》记有“为尸”的习俗;《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绪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明代张岱《陶庵杂忆》记明孝陵祭祀之礼更繁。今天我们虽不必如此多礼,但于清明这一约定俗成的节日里,祭礼炎黄二祖及孔子先祖师,追怀华人之先祖,以利世界华人的统一团结,仍是需要的。建国后,**曾派人前往陕西黄帝陵祭扫,这正表示了我们对先祖的艰苦创业的尊崇追忆及对先祖的缅怀之情。如今,炎黄帝陵均已修整一新,供后人祭扫。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不一样的清明节范文4

所谓的“颠倒节”,并非唐诗变诗唐,学校变厕所,男生变女生。不是颠倒黑白是非不分,而是人员身份互换,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室外大扭转

“砰!”年过花甲的老人们在踢足球。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居然能沉住气,专心致志的打太极。如果不知道的人,肯定会为老人的“老当益壮”,孩子的“气聚丹田、性格沉稳”而笑爆肚皮。

家园大翻变

室外的已经够精彩滑稽了,现在咱来看看室内的!在家中,你会惊奇地发现,家长一反常态没有在忙碌。而是坐在沙发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上放的动画片。你看他们时而站起,时而卧倒,乱蹦乱跳,活像只电视上正放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杰瑞!

不一样的清明节范文5

将清明节三天假期堆在一起连着放,说到底还是为了促进消费。现在的规矩也没那么严苛,非得要等到正清明才去上坟,那得多人山人海!墓地里死人没几个,拥拥挤挤的活人一大堆,倒是惊悚。

第一天去上坟的时候,碰到一个刚从山上下来哭得声嘶力竭的老人。末了,没哭完,吐一口痰继续哭,让人啼笑皆非。当初最近的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送葬,就是去年,我的阿太,也就是我的外婆的父亲去世,也有人哭得这般声嘶力竭。我们去了殡仪馆,看着他被修整好的容貌。年长后对生死感触愈深的我也是潸然落泪。几个长辈都是泣不成声。八九十岁的人,当属年少时的动乱带给儿女的记忆最为深刻,感情也就愈深。而往往不太熟悉的人却装成一副悲痛的模样,捂着脸哭喊着,是被旧时的规矩束缚着,却想哭也哭不出来,也没有演戏的天赋,只好在那里干吼着了。倒不是说他们冷漠,即使冷漠到一定境界的人也未必不会为某些对他影响至深的东西所撼动。我以为,逝者的意愿往往大多是让生者更美好的生活,才会心满意足的真正逝去轮回。这是对死者的肃穆。虚伪的悲痛或许感染人的更多的是一种悲凉的情感。

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生者祭奠死去的人本为天经地义的事,却不会沦为一种形式。当我看着尸体推入放着火炉的那间屋子,长辈的人们哭喊着的不舍,眼眶也渐渐湿润。我不知道我的至亲至爱的人逝去时(虽说逝去的是太公却也隔了两代人的隔膜),我会不会如此疯狂,会不会不舍留恋至声嘶力竭?我不敢去想,一想眼泪就会落下。或许这就是清明祭奠永远不会沦为一种形式的原因。若是每一个生者都怀着对死者的肃穆,牵扯在血液中的情感,自然不能忘得掉。就算是代代相传,血液已经变得如此稀薄,想象着几点那个见都没见过的祖先,人们也常常会怀着敬重甚至敬畏之情。这是一种自然。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悲欢离合。当站在那里,你会想他们是怎样生存怎样相遇又是怎样离别,与谁的境遇又会有怎样的相似。想到自己,未来会经历什么,又会怎样告别这让人眷恋的人间,去寻找下一个轮回。这些问题,明明都不可能会找到答案,却可以那么让人深究,最终或许还可以领会到你自己所认为的自己的意义。

春天的每一株花自有属于它们自己的花季。自然它们也有着不一样的故事。有人会怀疑,它们明明是同一时间开花、用一时间凋谢,为何又会有不一样的故事?但是你肯定不会怀疑,同年同月同日生、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人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花也是这样,只不过花期比人活的时间要短好多倍罢了。当初林黛玉葬花的举动已经被翻来覆去折腾了不少遍,然而,就连我这个粗浅的只浏览过一遍红楼的人都怀抱着好奇心,她当时葬花时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情?是人们站在墓碑前那样的肃穆,还是在殡仪馆中哀伤得声嘶力竭?即使我并不怎么欣赏她的性子,而她葬花的举动确实是大大的合了我的意,让我万分欣赏了。在我看来,花如同人一般,有生命,有轮回。林黛玉给了它们归宿,就像是将逝之人安心睡去,等到来年化作春泥更护花。

不一样的清明节范文6

一年里边属于孩子,真正的节日也就一个六一儿童节,不管怎么样?小给孩子留下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下午闲来无事,想着提前带孩子出去买买六一儿童节的礼物,听到要带他出去买礼物,小臭,是十分的高兴,在他的世界里,大概只有电视和礼物是最吸引人的。

本来想着是,给他买一个那种照相机泡泡器就行了,那个我看好多孩子在玩,也挺流行的,他平常也也喜欢玩泡泡跑气什么的,本来也答应的,好好的,等到了玩具点一看,小家伙立马变卦了,说什么也不再喜欢那个泡泡气,而是经过自己的再三挑选,选了一个五块钱的奥特蛋。

好吧,不管怎么样?千金难买,你愿意,你自己的玩具自己选,只要自己开心就好。最后的结果就是20块钱的泡泡气不选,只选了一个五块钱的,奥特蛋,回来还高兴的给孩子爸爸发视频,说自己收到了妈妈送的礼物。

也许就像大家说的那样,大人的世界里总喜欢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东西的好坏,总是习惯性的觉得贵的东西就是好的,可在孩子世界里,他们总有自己选择喜欢的理由,也有自己的一套衡量标准,在小孩的世界里,他一直,觉得奥特曼是世界英雄,所以只要是看到有关于奥特曼的东西就走不动了。

其实家里有好多奥特曼的玩具,可是也许孩子跟大人一样的,对某一种东西,如果喜欢上了,就有一种疯狂的执念,哪怕家里有再多的同样的东西,只要看见了,就不会觉得少,就像女人觉得自己的衣橱里永远缺一件衣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