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找规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找规律

找规律范文1

请看下面这道找规律填数题:

2,4,16,(?)

在上面的括号中填上适当的数。你不妨先自己想一想,再看看小明同学的判断结果,他的想法非常直接:因为2×2=4,4×4=16,所以规律应该是“前数×前数=后数”,则?=16×16=256。不过,做会计的小明妈妈和做经理的小明爸爸却各有不同的判断结果。

小明妈妈认为?= 3 8。原因也不复杂:2与4之间相差2,4和16之间相差12,这两个相差数的差是12-2=10,那么循此办理,16和?之间应该相差22,因为只有这样,这个相差数与前面相差数的差是22-12=10,才能保持连续的规律性。

而小明爸爸却认为?=128,他的想法是:从2到4是翻一番,从4到16就是翻两番,规律应该是“首数翻一番得第二数,第二数翻两番得第三数,第三数翻三番得第四数”,所以问号处应该是16翻三番,即163264128。

三人都认为自己的判断无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为此竟然争执不下。你能帮着裁决一下吗?

超级数独

请根据表格中的已知数字,推理出所有剩余空格的数字,使得每一行、每一列、每一个粗线宫内的数字均含1~9,而且不能重复。

一笔画图

你能一笔画出下面这个图形吗?从图中箭头所指的位置开始画出整个图形,但你的笔不能离开纸面,画的过程中不能交叉画,也不可以重复走已经画完的部分。

有趣的蜗牛

一只蜗牛掉进了棋盒,它想走完所有的格子回到原点,但它每次只能“上下”或“左右”移动一格,不能跳动。它要怎样走呢?

看图猜成语

根据下面四幅图,请猜出四个成语。

巧变成语

右面的“田、禾、田”这三个字是由火柴拼成的,你能移动其中的4根火柴,使之变成一个成语吗?

成语接龙 趣味无穷

①先声夺人— — — —

找规律范文2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观察、摆学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规律

1.学表情。

师:上课了,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淘气。(演示课件)它可真是淘气了,一会儿微笑,一会儿大哭。你们猜淘气接下来会是什么表情?你们怎么猜到的?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也很聪明。

师:像这样一笑一哭依次重复出现至少3次(板书:依次重复),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还有很多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本领——找规律。(板书课题)

2.出示主题图。

师:六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快毕业了,他们准备举办一场毕业晚会。大家请看,他们的会场布置得真漂亮!看看,都用了些什么来布置会场?

生:彩旗、花朵、灯笼……

师:你们的眼力真好,简单的材料就能把会场布置得很漂亮,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找找漂亮的原因吧。

(1)彩旗的变化规律。

师:好,我们先来看看彩旗是怎样排列的。我请电脑老师来帮忙摆一摆,同学们可以大声地说出彩旗的颜色,看谁反应最快。(课件演示排列过程,学生根据演示说出颜色的变化规律)

师:咦?下一个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彩旗呢?

生1:黄色。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红色后面是黄色。

生2:彩旗是按照“红黄红黄”重复排列的。

师:还有谁也想说一说你的想法?(让多个学生来发言)

师:哦,原来呀,红色、黄色的彩旗为一组,它们(红黄、红黄、红黄)依次重复出现,所以红色旗子后面的彩旗就是黄色的。我们把它圈起来吧。

师(拓展):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规律接着往下摆,你知道下一面会是什么颜色的彩旗吗?再下一面呢?

师(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彩旗是按红黄颜色为一组的规律依次重复出现的。

(2)花朵的排列规律。

师(课件出示花朵的排列):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花朵的排列规律。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些花为一组?

生:绿紫。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对吗?(课件出示分组情况:绿紫、绿紫、绿紫……)它们依次重复出现,所以这朵花的后面是绿色的花。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先确定几个为一组的方法,找出了彩旗、花朵的排列规律,那现在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找一找灯笼和小朋友的排列有怎样的规律。请大家翻开课本第88页,做一做例1,圈一圈,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答案:下一个灯笼是紫色,灯笼是按紫红颜色依次重复排列的;下一个小朋友应该是女孩,小朋友是按女孩男孩依次重复排列的)

师(小结):今天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都能根据颜色与性别找到了彩旗、花、灯笼和小朋友排列的规律。

二、智力闯关,应用规律

1.摆一摆。

师:我们的好朋友聪聪在找规律的时候遇到困难了,你们能够帮助他吗?(能)好,请看大屏幕。

师:谁能告诉聪聪下一个摆的是什么?(圆柱)什么颜色的?(粉色)

师:恩,聪聪要谢谢同学们的帮助。

师:这是聪聪遇到的第二个难题,稍微复杂一些,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利用学具像这样摆一摆,摆好的请举手。

师:同学们的操作能力很强,一下子就摆好了。那谁来告诉聪聪你是怎样摆的?

师:请你对比一下和刚才做的有什么不一样了?

生:前面是两个为一组,这题是三个为一组。

师:对,这就是数量上的变化。所以,我们在找规律的时候,既要注意颜色、形状,还要注意数量。

2.涂一涂。

师:同学们真会找规律!现在我们就来进行找规律涂颜色的比赛,要求先找到规律再涂颜色。请打开课本第89页,看到第三条小鱼和做一做。好,比赛开始!(交流汇报)

三、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师:根据图片内容,介绍这是什么样的规律。

1.马路上的斑马线——一道白色一道黑色,提醒我们过马路一定要注意安全。

2.斑马:你们看,斑马身上那黑白相间的条纹,使它显得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3.包包:这包包上色彩规律的变化,看起来真美。

4.地砖:地砖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让我们的居室显得既整洁又温馨。

5.建筑:这些排列有序的护栏和一根根颜色醒目的柱子,既保护了我们的安全,又美化了周围的环境。

6.衣服:看,这是我们穿的衣服,它也是有规律的。你能找到它的规律吗?(学生回答略)

师:正是因为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排列有了这些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美丽而又丰富多彩。

四、实践操作,运用规律

师:你们想不想当个出色的设计师来设计一些规律呢?

生:想。

师:现在就让我们用今天学到的知识一起来设计一条手链吧,看看谁的设计有规律。(学生动手设计,最后展示)

五、总结归纳,提升拓展

师:看来,规律真是无处不在,多种多样,有颜色上的、形状上的、数量上的,还有方向上的等等。我相信,只要大家多注意观察生活,多动脑筋思考,一定能创造出更多更新的规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

教学反思:

优点:

1.教学设计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知规律——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欣赏规律——设计规律,体现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设计理念。教学环节设计得很巧妙,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教学思路清晰,语言简练,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

2.设计精美的课件,运用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规律”一词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他们能够知道事物排列的顺序,但是不会用规范的语言描述规律。所以,用课件分组演示排列的规律,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学生在多次体验之后就能很好地概括出规律。

3.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很高,做到全面关注学生,体现个体差异。如用一个小游戏引入,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等等。

不足之处:

1.遗漏了一个环节,教案设计中在找出彩旗排列的规律后有一个拓展,即让学生运用规律说说“下一个是什么,再下一个呢?再下一个呢”,这样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就有了更深的感知和认识。

2.在总结花朵排列的规律时拔高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就是“绿紫绿紫绿紫”,而我偏要让学生说是“绿紫颜色依次重复排列”。在这里感觉我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让他们进入我预设的圈里,而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依次重复”的意思,所以总结起来比较生硬。其实,我应该让学生保留自己的说法,让他们不断地说,不断体验之后自己去发现,去认同我的说法。

3.把握学生的回答有待于提高。其实,学生的回答都能一针见血,答对了重点,而我不大善于梳理学生的回答,如何把学生的回答引到我想要的结果是我在以后教学中要思考的问题。

找规律范文3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或数字排列的简单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现规律,同时会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2 在发现规律、描述和表示规律以及简单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

3 使学生感受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学生发现图形或数字排列的简单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现规律。

教学难点:会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一、游戏导入

师:老师现在要做一组动作,看看有什么顺序。(拍手、拍肩、拍腿)谁能和老师一起做?(学生跟做、加快速度)谁能说说,老师只做了几次,你为什么也能做出来?

生:老师是先拍手,然后再拍肩,一直这么做。所以很快我们也能做得出来。

师:你回答得真棒!像这样反复出现的动作事物,我们就叫做有规律。今天老师就要和同学们一起在生活中找一找规律。(出示课题。)

二、游戏中探究

师:老师准备和大家一起开个联欢会。在开联欢会前,老师把教室布置了一下,漂亮吗?

生:漂亮!

师:你们看看,教室的装饰品和同学们的排列有没有规律?

生:有。

师:你能说说老师挂的饰品有什么规律吗?

生:灯笼是一个长的一个短的。

师:(灯笼贴在黑板上)你能告诉老师灯笼挂的有什么规律吗?

生:先是一个紫灯笼,再是一个黄灯笼……

师:紫灯笼和黄灯笼是反复出现的。谁还能再说说,灯笼是按照什么颜色顺序反复出现的。

生:紫灯笼和黄灯笼是反复出现的。

师:我们把一个紫灯笼和一个黄灯笼分成一组,那它们一共出现了几组?

生:出现了3组。

师:这些灯笼反复出现了3组,如果我想再继续挂一个灯笼,应该挂什么颜色的灯笼?

生:黄颜色的。(为什么是黄颜色的?)因为前面都是一个紫颜色的,一个黄颜色的,所以紫颜色的后面应该是黄颜色的。(请生上来贴。)

师:像这些反复出现3次以上的事物叫做有规律。这些灯笼除了颜色以外,它的形状和大小有规律吗?谁能找到?

生:灯笼是一个长的,一个短的,反复出现的,所以它的大小是有规律的。

生:先是一个圆灯笼,再是一个方灯笼,反重出现了3次,所以有规律。

师:大家看一看其他饰品是不是也是有规律的?

生:小花也是有规律的,一个绿花一个红花,一个绿花一个红花。它的规律就是一个绿花一个红花。

(课件出示小花图,让生再说花的规律。)

师:你可真聪明,那你们能告诉我灰色处的花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吗?

生:绿色的花。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们为什么同意在那放绿色的花吗?

生:因为小花是按照一个绿色一个红色的规律排列的。

师:还有其他饰品是有规律的吗?

生:彩旗是有规律的。(那你能说说彩旗的规律是什么吗?)彩旗的规律是一个黄旗一个红旗。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老师现在把它们挂到黑板上,谁还能说说,彩旗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反复出现的?

生:彩旗是按一个黄色一个红色的顺序反复出现的。(两至三人说。)

师:我们一起看看它们反复出现了几次。

生:3次。

师:能把话说完整吗?

生:彩旗是按一个黄色一个红色的顺序反复出现了3次。

师:像这样反复出现三次的事物就叫做有规律。

师:老师现在想在这一排彩旗后面再挂一面彩旗,我应该挂什么颜色的彩旗呀?

生:应该挂红色的彩旗。(请学生上来挂。)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挂红色的彩旗吗?

生:因为彩旗是按一个黄色一个红色的规律挂的,所以黄色的后面就是红色的。

师:你们还能在图上找到有规律的事物吗?

生:同学们站队是有规律的,他们是按照一个女一个男站的。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谁能像他这样说一说?(两至三人。)

师:如果再来一个人,应该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

生:应该是一位女同学。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为什么是一位女同学呢?

生:因为他们是按照一个女一个男这种规律站的,所以男同学的后面应该是一位女同学。

师:你们真是太聪明啦,人物和图案你们都能找到规律,图形间的规律你们能找到规律吗?

生:能!(出示例二、三,完成,第一题指生完成,第二、三题学生讨论完成。)

师:你们找得可真准,老师现在想考考你们听力怎么样,请你们把眼睛闭上,听声音有规律吗?(拍手,一慢二快。)

生:有。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听到的声音有什么规律?

生:一慢二快。(师生同做。)

师:同学们拍得真整齐。你们对于声音的规律找得也非常的棒!

师:有几位小动物想要来和我们一起玩,你们开心吗?

生:开心。

师:那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它们。(出示图片。)

师:它们说来之前我们要排排队,点点说要排在第一位,那请你们猜一猜后面应该是谁?

生:小哈。

师:小哈后面呢?

生:点点。

师:为什么呀?

生:是按照点点、小哈的规律排的。

师:一定是这样的吗?

生:不一定,因为没有出现3次,所以小哈后面有可能是点点也有可能是小哈。

(最后完成,点点、小哈、小哈的规律,让学生理解反复出现三次以上的事物才叫做有规律。)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棒找出了这么多规律,老师要送你们一个礼物,你们想要吗?

生:想。

师:老师的礼物就在你的书桌里,你们发现了什么?快拿出来看看。

生:头饰,还有小饰品。

师:想让你的头饰更漂亮吗?那就请你用手里的材料,贴出属于你自己的漂亮的头饰吧。(生贴,展示说规律。)

三、联系生活实际

师:我们刚刚用灵巧的小手创造了规律,你能找一找身边的规律吗?

生:我穿的衣服是有规律的,是一条白一条黑,一条宽一条窄。

生:我们的座位也是有规律的,是男生一排女生一排。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的规律,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的规律吧。(课件展示生活中的规律。)

师:不只我们居家生活中存在着规律,一年四季同样是有规律的。(春、夏、秋、冬)我们一天当中也是有规律的,我们每天迎着朝阳走进学校,伴着夕阳回到家里。

四、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的身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规律,规律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了方便。希望同学们用你们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规律,生活中的数学。下课!

评课:

“找规律”一课,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教学这一理念。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教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拍手做游戏,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积累感情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是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同时人人都能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游戏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2 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本节教学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王老师通过课前感知规律――情境中发现规律――操作中深化规律――体会中创新规律――生活中应用规律,这5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进行教学。他能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借助课件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索规律的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究、主动地去发现、创造规律。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实践,利用图形有规律地摆一摆来装饰自己的头饰,在摆的过程中也有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找规律范文4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找规律的内容相比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学生对于找规律的认识和学习的积极性也相对比较高。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一些找规律的问题,这对于学生归纳思维的训练是具有较大作用的。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找规律”章节的基本特点,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特点,提出这部分内容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找规律”章节的特点分析

教材中对于“找规律”章节主要内容包括物体间隔的规律寻找、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框数中的规律等等内容。这些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我们经过对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内容选择、内容分布特点、内容设计特点进行归纳,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内容选择上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经过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进行细致的观察后发现,教材在“找规律”一章中选取的内容是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例如“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一章,这部分内容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比较符合10到11岁的孩子的发展特点的,抽象思维开始逐渐发展,可以接受简单的周期现象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归纳。除此之外,其他的内容也具有共同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对于“找规律”的章节内容的选择是符合我们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的,教师的教学难度也是适宜的。

(2)内容分布上形式多样

从内容分布上来看,我们认为总体上教材中对于“找规律”的分布表现为专题单元和分散教学的特点。专题单元式主要指的是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设计了相应的专门的单元来设计“找规律”的内容,例如小学四年级的“物体间隔规律的寻找”,这就是专门的章节内容来介绍物体间隔规律的寻找问题,通过列举大量的生活中的案例将这章节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学习的梯度,学习的效果更加理想,教师的教学难度也比较小。而分散教学主要是指在其他的章节学习过程中也会涉及找规律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具有较好的复习作用或者是让学生自己探究一些新的问题,从而形成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探究习惯。这两种方式相结合对学生而言就具有较好的实践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认识和找规律的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找规律的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

(3)内容设计上特征明显

在内容设计上的特征是比较明显的,我们认为可以总结为两点:和生活紧密联系,展示方式多样化。

和生活联系紧密主要指的是在“找规律”的内容教学中,我们的教材选取的素材和案例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更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抓住生活中的案例,从学生的实际发展出发,结合找规律的内容开展教学,很显然教学的效果会比较理想。

展示的方式多样,主要表现为苏教版的教材中对于规律问题运用多种展示方式。例如图表、图形、线条、表格、漫画等等形式,这些形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这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形式和学生学习的内容又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学生在之前的学习或者在后面的学习当中都会接触这些形式,例如图表、图形等,这有利于学生复习或者是提前接触,当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结合苏教版教材提出“找规律”章节的教学建议

从上述我们对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找规律”章节的内容的分析,我们总结出内容选择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特点、内容分布形式上多样化、内容设计上特征明显等三个主要特征,我们不难发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对于“找规律”的内容设计是比较好的,因此我们在此讨论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找规律”教学。

(1)教师深化认识,将找规律的思想向学生传递

教师深化认识,主要是找规律的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上的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数学思想,一种解决问题的思想,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够局限于一种基本的数学知识,还应该包括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思维训练。因为找规律的内容在新课改后日益受到重视,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也不断增加,因此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比简单的知识教授具有更长远的影响,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作用更大。

(2)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从上述对教材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教材本身已经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但是我们在教学当中还需要进一步联系我们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尤其是当地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对学生直观认识更明显,更有利于学生开展这方面的学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用我们身边的物件,例如教师、学生等,这些能够帮助学生理解。

结语

找规律范文5

关键词:找规律;填数;重复

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和一些教师讨论“找规律填数”的问题。如,这样一道题:“1,2,4,( ),( )。”括号里填什么?一些教师认为两个括号里既可填8和16,又可以填7和11。填8和16的理由是从第一项开始依次乘2,填7和11的理由是从第一项开始依次加1,2,3……看起来都非常有道理,都是按照规律在填数。又如,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学110――小学数学主流话题、疑难问题透析》的第195页《突破思维定式看规律》一文中,也认为“找规律:1,2,3,( )”这道题的括号里要突破思维定式,不要只想到4,还可以填2.5、3、5、6等很多种填法,并各自说明了理由,最后通过种种分析,甚至认为有无数种填法。

粗看起来以上的两种情况都没有什么问题,但只要我们想想以下两个问题就能看出以上两种情况都源自对“找规律填数”的错误认识:(1)“规律”的本质含义是什么?(2)“找规律填数”这类题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先来看看“规律”的本质含义。词典里的解释是: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在百度百科里也有对规律的哲学定义,其中有一句话:“其实,规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那种适用范围在两处或两处以上的结论,或曰判断,或曰命题。”我觉得说得通俗易懂。

综合起来我认为,“找规律填数”就是先要从数列里已经给出的部分找出规律,而这个“规律”必须至少出现两次,然后根据已经重复出现的“规律”去填出后续的数,而不能用只出现过一次的所谓“规律”或是用后续填的数与前面的数构成的“规律”来进行填数。

回过头来分析一下本文开始部分说到的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的第一种填法,也就是填8和16,我认为是准确无误的,原因是第一项“1”乘上2等于每二项“2”,第二项“2”乘上2等于第三项“4”。此时,“依次乘上2”这个规律已经重复出现2次,已经成其为“规律”,然后按照“依次乘上2”这个规律填出8和16。第一种情况的第二种填法,也就是填7和11我认为是错误的,原因是第一项“1”加上1等于第二项,第二项“2”加上2等于第三项,此时不要认为所谓的规律“逐项多加1”出现了,殊不知此时这个所谓的规律才出现了一次(第一项加1成为第二项,第二项加2成为第三项,“加2”比“加1”多加了1,但这个“多加1”只出现了一次),还不能成其为“规律”。所以,我认为后续两个括号里按照所谓的“逐项多加1”分别填7和11是错误的。

第二种情况填“4”是正确的,我觉得不用多说。而关于其他几种填法,我们先来看看《突破思维定式看规律》一文中提到的理由:

为叙述方便,本文提到的前项、后项指相邻两项,且从第二项开始;提到前项、中项、后项指相邻三项,且从第三项开始。

按照常规思维,我们首先会想到4,突破思维定式,我们还可以有很多填法。部分填法及理由如下:(1)填2.5,中项÷前项+1=后项;(2)填3,后项依次是前项的2倍、1.5倍、1倍……(3)填3.5,中项÷前项+前项=后项;(4)填5,前项+中项=后项;(5)填6,从第三项开始,每项等于前面所有项的和。

该文中已经提到的5种所谓的规律在“1,2,3”中只出现了一次,还不能成其为真正的规律,也可以说那5种所谓的规律并非在“找规律”,而是在人为地“杜撰规律”。那么按照这些杜撰的规律填的数就无疑是错误的,或者说是连规律都还没找到就开始填数。

那么,我们在教学“找规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三件事情:

一是教师本身要理解“规律”的本质含义;二是首先要让学生在数列已经给出的部分“找规律”,体验“找规律”的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体验到重复出现的“规律”才是真正的规律,然后才是根据找到的规律去填数;三是在命题时要让“老师设计的规律”在数列已经给出的部分至少重复两次。

写到此处,我与几位老师进行了讨论,他们对我的观点并不完全支持。一是有一位老师认为像“1,2,3,( )”这样的数列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的确可能有其他的规律;二是认为像“1,2,3,( )”这样的数列太过简单,要想填的数唯一,最好再多给出一些数,或是在后面加上一些用于验证规律的数。我对他们的观点也不反对,但我始终认为:在小学数学的范围内,只要“找规律填数”的真正含义是“从数列已经给出的部分找出规律后再根据找到的规律填数”,我的观点就是正确的。

当然,因为数学海洋宽无边、深无底,本人又才疏学浅,有不对的地方还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找规律范文6

很多老师课始直接呈现例题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但直接呈现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情境图不是单一的信息,学生的注意力容易漂移,学生理解的一一间隔的关系不是很明晰,教师在此基础上揭示的对应方法不会很透彻,何况有的教师把对应的思想方法以知识的形式告知学生;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观察的是每一对间隔排列物体之间数量的比较关系,由于每种信息的量不是很大,学生可以轻松数数,规律的得出看似轻松,其中的本质关系没能很好地把握,最终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到了后面的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环节,学生大都只会用“两端物体的数量比中间物体的数量多1”的结论来解决相关问题,不会灵活运用对应的思想去解释。如果比较的两种物体的数量稍大一些或者说隔一段时间再来解决相关问题,不少学生对其中的关系会犯迷糊,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加一,什么时候该减一,什么时候又不加不减了。

笔者曾在网上视频中看过贲友林老师执教的这节课,贲老师一开始让学生听写画间隔图形,接着让学生自己画下去,使学生从形上直接发现图形中的间隔排列,初步理解了间隔关系,老师及时介绍圆和三角形都是一个对着一个,就是对应。学生对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之间对应关系有了清晰的初步感知。加“……”环节,使学生不能靠直接数数得出结论了,这一从有限到无限的延伸,使得对应成为理解间隔问题关系的必须。到了例题教学环节,前面的思想方法顺利迁移过来,教师启发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比较,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寻找规律,始终紧扣对应来理解“为什么兔子比蘑菇、木桩比篱笆、夹子比手帕会多一”。

接下来贲老师没有就此顺势进入巩固练习环节,而是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分别用圆表示两边的事物,三角形表示中间的事物,使学生感悟一个圆对应着一个三角形,最后都有一个圆多下来;接着三图合一,学生再次体会了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再渐渐隐去图中的三角形,比较物体与间隔数的关系,学生通过一一对应把其中的关系弄得很清楚,不仅能准确说出其中的规律,并能完整的阐述出根据。这是一个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生活情境到建立数学模型的提炼,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的数学味。由外而内,学生领悟到的规律不再模糊,理解了规律的内涵,教师真正做到了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

紧接着的练习学生的实践经验得到足够的积累,学生把握了“对应”之“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如鱼得水。男生女生间隔排列“找朋友”,由“开”到“合”的设计,轻松解决了不封闭图形与封闭图形的联系与区别。选择钟面将知识有机串联起来,并巩固了封闭式排列的规律。贲老师用自己的双手让学生再次感受不封闭和封闭图形中物体和间隔之间的关系。看似自然轻松的课,实则环环相扣,底蕴很深,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