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场景描写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场景描写的作文范文1
[关键词]叙事性散文写作训练方法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15
做事总是有方法可循的,叙事性散文的写作也不例外,我想结合平时的训练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审清题目要求
现在的作文大都是命题型作文,在写作文之前,学生首先要审清题目的含义。
1.抓住关键词
抓关键词就是要学生抓题目中的重点词语来审题。例 “又是一个新起点”,“又”“新起点”是两个关键词。“又”说明已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新起点”是基于此次事件自己对于未来的目标来说的。
通过关键词,大概理出写作思路:首先,学生要写出自己的生活;其次,经过深入思考后,写出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再次,经过此事件,自己的思想水平有哪些提高,精神上如何引领自己成长等等。
2.由表及里,抓引申义
许多作文不能简单看题目表面上的意思,往往要深入理解它的深层含义。
(1)比喻类:比喻类作文,作者可以试着把题目还原成比喻的形式,例如“……像……”等,以此来判断是否为比喻类的作文。这类作文大都需要学生根据本体进行引申,然后进行构思写作。例如作文《酸酸的泡菜》,这当然不是让学生写“泡菜”,而是从“泡菜”这一事物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心理感受及追求等,只有把本体和喻体结合起来,才能提升文章的思维空间。
(2)象征类:此类文章,不仅要看字面意思,还要理解它所要阐释的深层含义。例如作文“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灿烂”,难道文章仅仅要写“乌云阳光”吗?看到“乌云阳光”,你会想到什么呢?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乌云”象征自己经历的困难挫折等等,而“阳光”则象征经历过坎坷的生命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挖掘出文章的象征意义,文章读起来才会更有味道。
二、训练联想和想象
丰富的想像力能使作文文采飞扬,学生的思维放飞驰骋,如何训练呢?
1.明确联想和想象的含义
何为“联想”?何为“想象”?只有在明确了它的含义后,才能更好地应用它,才能更好地启发思维。
2.基于词语的联想和想象
(1)基于词语的联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些词语进行相关、相近、对比等关系的联想。例如,看到“双休日”这个词,就会想到周末、作业、老师、兴趣班、游戏、公园等;提到“春天”,会想到河水解冻、春暖花开、柳树发芽、万物萌生等;体悟深刻的同学还会想到春天是一年的开始,要明确目标,树立理想,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等。
(2)基于词语的想象
对于此类的训练,学生可由一个或几个词展开合理的想象,由现实中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可以想到现实中不存在的。例如 “南瓜”一词,有的同学想到形状、颜色等词,还有的同学会想象自己能像灰姑娘一样,坐上南瓜车到自己向往的地方旅行。
3.基于语句的联想和想象
词语的联想和想象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后,我们开始扩展到对于语句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
(1)比拟修辞:这类修辞在本体的基础上,加入作者的联想和想象,把原有的事物写得生动形象,使人读之兴趣盎然。例如:树枝晃动起来。采用拟人的手法,我们可以扩展为:树枝左右摇晃起来,他扭动着身子,挥舞着身上的绿色绸带,又像在不停地向行人挥手。
(2)比喻修辞:就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生动形象可感,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例如:远望山峦,层层叠叠。可以扩展为:远望山峦,层层叠叠,连绵起伏,像绿色的绸幕镶嵌在远处的天边。加入了联想和想象后,句子是不是变美些了呢?
(3)夸张修辞:恰当地运用夸张,既能使自己的语句非常生动,又可以暗示一定的心理。例如:这时狂风大作,乌云渐渐布满天空,只见天空越来越暗,乌云越来越低,像一只巨大的口袋扑向我们。这是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天气的变化快,又伴有人们对此种天气的些许恐惧心理。
4.基于场景的联想和想象
语句的联想和想象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后,我们开始扩展到对场景的训练。
云起云落、夕阳西下,总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面对不同的场景,孩子们会有无穷无尽的想法,就此,我们可以分类进行训练。例如景物描写、劳动场景、学习生活、运动竞技场等。
三、开头和结尾训练
1.内容上首尾点题
我班的学生作文基础都不太好,我在训练作文时,让大部分学生尽量开头结尾都要点题,假如开头不适合点题的话,那么结尾一定要点题。
例如:“母爱,感动”一文,学生的作文开头是:“夜深了,我久久还未入眠,起身眺望窗外,树影婆娑,月光透过树的缝隙照射到地上,微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然后转入对事件的描写。我觉得可以对开头再作一下补充:“在这寂静的夜晚,母亲对我的关爱,幸福的、感动的思绪不禁涌上心头……”“景为情设”,写景的目的就是为抒情服务的,补上一笔抒情,既点了题,又能达到景与情的和谐统一,意境更美了。
2.结构上首尾呼应
首尾呼应会使得整篇文章结构紧密、完整,布局合理。例如,在“就这样慢慢长大”一文中,一位学生的开头是“时光悄然而逝,如白驹过隙,我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长大了”;结尾是 “现在,我已是一名初中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懂得了许多,就这样我慢慢地成长,慢慢地收获” ,而结尾中的“成长,收获”就是对开头的照应和对长大的回答。
3.语言上生动优美
通常在语言上的修饰,我们一般采用修辞手法,把一些平实的语言比喻化、拟人化等。例如“秋天到了,小麦黄了”,学生可以试着修改,如:“一块块麦田组成一片金色的海洋,在微风的吹拂下,麦浪掀起层层涟漪,像海面上的微波在不停地晃动。”这样的句子是不是生动了许多?
学生也可以进行分组练习,组内每人出一句,其余同学修改,然后在班级中交流展示,比一比谁修改得好,让学生互相取取其长而补其短。
四、提升细节刻画
细节描写会为文章增色,对此,我们可以多加练习训练。
1.景物描写
作文中的景物描写对于烘托人物、渲染气氛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文中的景物描写不可小觑。
(1)景物描写要匹配人物心理。“景为情生”,环境的描写与文中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景物描写要符合作文的要求。如果作文的开头是:“天空越来越暗,乌云也越来越多,窗外的树木随着大风的袭击疯狂地摇动他的身躯,好像随时都可能被狂风吞噬。”这时的景物描写一般对应人物的心情应该是“焦急或焦灼不安”,而不应该是人物喜笑颜开或心情万分高兴。
(2)景物描写要细致生动。景物描写需要学生提升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例如,“走在田间小路上,我闻到泥土的气息,看到了草叶上有露珠。”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句子细腻生动,提升句子的美感以及可读性。可以修改成:“漫步在田间小路上,路边田野里的泥土微微润湿,青草夹杂着泥土的气息一阵阵扑面而来,偶尔会传来路边野花的香味。深秋的早晨,只见草叶上晃动着圆圆的露珠,晶莹剔透像一粒粒小水晶。”
2.外貌描写
(1)外貌描写要匹配人物形象。外貌描写可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中窥见人物的一些性格特点。描写时要考虑到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等,观察要仔细,要能为文章的主题服务。不能把“一双孔武有力的双手”用来形容颤巍巍的老人和天真可爱的孩童,只能用来形容健壮的中年人。
(2)升格外貌描写。可以采用扩写的手法升格外貌描写。例如,“父亲的双手很粗糙、长满厚厚的老茧,手指上还有裂口”,我们可以进行升格练习,通过现实和想象结合起来展示父亲的双手。可以升格为:“我看到了父亲的双手,黝黑、干裂、粗糙,在我接住包裹与父亲双手接触的刹那间,父亲手上的裂皮刮过我白皙的双手,让我感觉有些许疼痛,父亲那摊开的手掌上,长满厚厚的老茧。”让学生把对父亲双手的描写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会更有感染力。
3.动作描写
在一些文章中,为了表现主题,需要对人物的动作进行一些细部刻画,细心观察,分解人物的动作,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
例如校运会上,“只见运动员双脚用力蹬地,身子往前倾斜,随着‘砰’的一声枪响,运动员们个个像离弦之箭,挥动着有力的双臂往前奔跑”。这样的画面把运动员矫健的身姿和拼搏的精神很好地刻画出来了。所以,在动作的刻画上,先引导学生观察一系列的分解动作,然后再辅之以必要的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完美。
4.语言描写
人物的语言不在多或少,而在于使用得是否恰当,能否为文章的主题更好地服务。例如《背影》中:“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一句平淡无奇的语言彰显的却是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厚爱。语言虽然简短,却符合文章表达主题的需要。这就告诉我们,在作文中,人物语言的出现要根据文章主题表达的需要,作者需要考虑斟酌,不可任意而为。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场景,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语言描写,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学生对作文人物语言的写作水平。
5.心理描写
不少学生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把握不好,我为此设计了一些场景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例如:上课铃声急促地响了起来,老师拿着这次考试的试卷匆忙进来,我心里不停地在想。学生先自主填写人物的场景心理,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慢慢提升自己的心理描写能力。然后再设计一些其他场景来进行心理描写训练,慢慢提高。
场景描写的作文范文2
恰当而巧妙的场景描写,是小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课外阅读中,要提升学生的阅读品格,认识小说场景的作用并能应用于作文,也就尤为重要。
写好场景要注意那几方面呢?
一、注意“点”的组合
如,《精彩的球赛》一文中对比赛场面的描写:眼看对方主将蔡玮运球,迅速来到我方阵地,正要切入上篮。紧要关头,我方队员谢泽,正确地判断球路,敏锐出击,果断地把球抢断。紧接着将球传给中场的蒋超,蒋超带球通过中场,将球击地传给了前锋刘伟,刘伟得球后一个漂亮的空切上篮得分。40:39,双方得分犬牙交错,我方反超1分。正当我方还沉浸在喜悦中时,对方王子宁迅速快攻,在无人防守的情况下轻松将球投进,我方由于疏忽大意而丢了两分。随即,我方镇定下来,由刘伟控球,中锋李海波迅速跑到篮下,刘伟一个背后妙传将球交给李海波,李海波接到球后一个小钩,球空心入网,我方再度取得领先。
在这个场景描写中,作者抓住了蔡玮的运球、上篮,谢泽的抢断、传球,蒋超带球、传球,王子宁的快攻,刘伟的空切上篮,李海波的小钩,对这六个“点”进行细致描写,用这几个小片断组成了球场上的精彩一幕。
二、聚焦点,点面结合
场景描写,既要有细致的特写,也要有全景的描述。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简单地写出整个场面的全景,又要有选择地具体地描写主要人物的活动。
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赴宴的场景:贾母这边说“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姥姥。
这里的场景描写,既注意面的描写,更注重点的描写,只有通过各个点的细致描写(有时还要根据需要,有所侧重,集中笔墨,突出某个点),才能很好支撑、突出这个面,才能把整个场景写活。这里运用了动作、神态对面上进行了描写,内容上不仅前后呼应,而且设置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场景描写框架。
三、要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在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会欣赏文本中“风雪”的妙处。例如,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密了。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学生大多能体味出“密”“紧”写雪的妙处。鲁迅先生的话:“《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 而与《红楼梦》写雪“下的将有一尺厚,天上仍是搓棉扯絮一般”相比,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经过进一步讨论交流,大家进一步认识到:风雪为林冲的活动渲染了气氛,布置了场景,为故事作了铺垫,埋下了伏笔。作者把写景巧妙地织入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使写景成为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要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用特定的场景来烘托、暗示小说人物性格,含蓄而有余味,并能充分调动读者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出场”,可谓场景描写中的经典:“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袖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云缎窄银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段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场景描写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描写;艺术效果;常用方法
“文无定法而有法”。我们目前既然不能像苏轼那样“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那么,踏踏实实地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对我们的作文的确大有益处。文法何处有,只向此中求。不必舍近求远,舍本逐末,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尽是大家名作。虽然他们的写作大多是率性而为,一气呵成,但是文章中仍会透露出一些典型的写法。比如,《口技》中的侧面描写,不就是很好的作文典范吗?
《口技》一文中,口技表演即将开始,听众的“无敢哗者”,表演之初的“伸颈侧目”,发展阶段的“微笑默叹”,时的“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让我们心领神会、忍俊不禁。当我们身临其境,和听众一起陷入救火场景的紧张气氛中不能自拔之时,“忽然抚尺一下”,百千声音戛然而止。“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纵观全文,干净淋漓,毫不拖泥带水,没有一句评价口技艺人的话,但是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跃然纸上,让人不禁拍案叫绝。
对要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或周围环境的描绘、渲染中烘托要描写的对象,这就是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也叫衬托法。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踏花归来马蹄香,红花还得绿叶衬”。中华文化浩瀚如海洋,经典的侧面描写比比皆是。《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映衬出一汪清澈的潭水;《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梨,锄者忘其锄,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描绘了一个人见人爱的美罗敷;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用深宫秋夜的景物衬托出宫女的孤独和凄凉;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正面的描绘不足以表达出作者心中的意境,侧面的烘托曲折含蓄,更能唤起读者的想象,丰富人物的形象,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如此等等,不可尽数,欣赏之后,绝难忘怀,我们会发现有时绿叶更比红花美。
学习了《口技》这篇文章后,学生了解了侧面描写的精妙,也会去寻找其他范例以加深对侧面描写的理解。但是了解和领会乃至应用是存在距离的。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在作文中运用侧面描写呢?这需要我们巧妙引导,化难为易。
侧面描写相对于直接描写是更深层次的写作技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有多遥远。我们在平时的口语表达,造句或者作文中经常会不经意地使用侧面描写。我们在形容黑夜时会说“伸手不见五指”,形容教室里安静的气氛时会说“听到针落到地上的声音”,形容内心忐忑时会说“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细细想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还不知侧面描写为何物时就会运用和创作侧面描写了。
当然空乏的介绍可能让学生难以找到入口,所以把侧面描写分类并具体化,并且让学生试着写出相对应的片段或句子,是让学生掌握侧面描写的有效途径。学生比较容易把握的是身边的人和事,所以我们可以在初步的训练中多写自己的同学、老师、学习和活动的场所。
侧面描写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以人衬人,即是用他人的言行举止来衬托要表现的人物的特点。比如,学生这样写道“数学老师是个幽默风趣的人,每次在活动课上给我们讲故事,同学们都很高兴,但是语文老师来了,教室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以物衬人,用周围相关的事物、环境等来衬托人物的特点。比如,学生写的篮球赛场上“他把球狠狠地扣过去,球架剧烈地颤抖着,篮筐发出痛苦的。”
以物衬物,用相关的事物来衬托要表现的事物。为了表现考场的安静,学生这样写“试卷一发下来,考场里只剩下了翻阅试卷和笔尖触碰纸张的声音。”
侧面描写按照性质分,可以分为两类:
正衬,意即利用和描写对象相类似的事物来做陪衬。“他飞了起来,篮筐已不能限制他了,他要扣球了。‘嘭’的一声,篮球被砸出了界外。比他飞得更高的是我方的防守队员。”
反衬,即从反面衬托,用和描写对象相异或相反的事物来做陪衬。“胜利了,同学们大声欢呼,奔向场地。一班的同学垂头丧气,默不作声,他们的队员拖着沉重的脚步退场了。”
熟悉的事物容易把握,虽然开始学生创作的可能只是一些略显稚嫩的句子和片段,但是在初步的训练中不必急于求成。轻松地理解并能简单地运用侧面描写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然后再循序渐进,把侧面描写融入作文的整体中去。
侧面描写丰富了写作的手段,学生在作文时又增添了一件利器;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获得作文的成就感;增添了语言的魅力,让文章更有文采。所以,我们在读书中要多观察,多学习,在作文中勤训练,以期达到驾轻就熟的地步。
侧面描写可以作为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亦可以独立衬托要描写的对象。正所谓“文无定法”。侧面描写虽然有很多的妙用,但是作文力求自然圆通,所以我们不刻意追求侧面描写,当用即用。希望侧面描写可以成为一缕活水,汇入学生写作的一湾清渠。
参考文献:
场景描写的作文范文4
关键词:看图作文;类型;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101-02
看图作文是小学写作教学常用的训练方式,它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想象能力,也可以通过看图展开各种形式的练习,包括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及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还可以将看图与叙事、描写、说明等基本的表达方式结合加以练习。此外,图画作为直观形象的材料,给学生的写作提供特定的话题、内容,既减轻了学生选题或选材的困难,又不失灵活与弹性。丰富多彩、形式不拘的图片,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看图作文的类型划分
从写作教学的角度对图片进行分类,并根据特定的类型,匹配相应的教学目标,开发具体的写作策略,是看图作文走向科学规范的必经之路。
根据图文转换的自由度,看图作文大致分为三类:“结构式看图作文”“半结构式看图作文”和“开放式看图作文”。
1、结构式看图作文
结构式的看图作文,基本上是让学生较为忠实地进行从图像到文字的转换。结构式的看图作文以图片说明、描述类为主。如果是看图写故事,基本上要求学生在图片预设的结构内,对故事的细节作一些添枝加叶的补充性想象,目的是把图像符号转变成表意更丰富的文字符号。图片已经明确提供了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和主题,这些因素犹如框架结构建筑的梁、柱、墙一样,写作就是无伤结构的“添砖加瓦”。从图片数量上说,给学生提供的图越多,有时候想象的自由度就越低,所以,结构式的看图作文,常以组图居多。
对于组图描写,适用的写作策略应该是:
(1)识别组图之间的关系。
(2)找一个词,能概括组图的内容特点,然后以这个词为中心词,组织画面进行描写。
(3)根据特定的目的对每幅图展开描写。
(4)根据图片特点确定描写的技巧。有的图片构图复杂,教师需要教学生在描写时注意空间顺序的安排,描写的技巧在于“看”到画面表层信息之外的深层信息。
2、半结构式的看图作文
半结构式的看图作文,是指图片基本明确了叙事的主题、人物和事件等要素,学生在这些条件限制下,对故事内容展开扩展性想象。相比结构式的看图作文,半结构式看图作文的虚构成分与自由度加大,但是,虚构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它始终是合目的性的虚构,即写作要合乎图片所呈现的主题。
半结构式的看图作文,教学的关键首先在于图的选择。一个引人入胜、构图丰富、有叙事空间、能激发儿童创作欲的图片是必需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七,提供的新闻图片“鸭妈妈带领小鸭子过马路”(以下简称“过马路图”),契合儿童的创作心理,能激发儿童想象与创作的欲望。其次,要教给学生故事叙述的策略。以“过马路图”为例,适用的写作策略应该是:
(1)识别故事编写的方向――主题。如果主题辨识有误,故事的编写就有可能超出了基本框架,导致偏题。以“过马路图”为例,“人与动物的和谐”是这则新闻图片所传达的主题,故事的想象应在该主题的引领下展开。
(2)把图片看做连环画中的一帧,去想象前后图片的内容。摄影所记录的是一个瞬间,而故事中的时间则像一条由无数点连成的线,叙述时可以围绕图片所提供的“点”,补充前前后后多个“点”,再把“点”连缀成流畅的“线”。
(3)要注意“一致性”:故事与主题的一致性,看见的图与想象的图之间的一致性,提示内容与扩写内容的一致性等。
(4)了解“叙事”这一表达方式的关键技巧。
3、开放式的看图作文
开放式的看图作文,其图片充当了虚构想象的一个触发点,图片呈现的内容,可以成为虚构故事中的一个道具、一幕场景、一个人物、一场冲突等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看图作文,适合写成开放式虚构故事的图片只有两幅,一幅是“战争废墟中的孤儿”,另一幅是“小足球赛”。
开放式的看图作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故事虚构的技巧。故事虚构一般需要考虑以下一些要素,包括人物、情节、主题、场景、视角、结构、情感以及细节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可以按“冲突+行动+结局=故事”这相模式进行训练,即一个虚构故事最基本的形式要素是冲突、行动和结局。其中,冲突是最核心的要素,它是故事发展的内驱力,没有冲突就没有情节。然后在虚构的基础上,再考虑故事的主题以及叙述的窍门等等。
二、看图作文教学建议
1、定类:依类定教
教师在设计看图作文练习时,要有自觉的图片定类意识,结合图片内容、结构、风格等要素,确定其究竟是结构式、半结构式还是开放式的看图作文。在确定基本类型后,应该围绕每一类型的关键知识来组织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
2、定体:明确写作样式
看图可以同任何一种写作样式结合。从创意写作的角度来说,看图可以写童话、寓言、诗歌、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说,看图可以写记叙类、说明类、描写类、议论类的文章;从日常应用类的角度来说,看图作文也可以跟报告、评论、说明书、PPT演示文档、展览、产品包装、封面、海报等各种形式的实用文写作结合。
所以,在看图作文命题中,应该强化“定体”意识,规定写作的具体文体与表达方式。这样做,会促使教师去思考每一次写作的教学功能与价值,同时,也有助于写后评价和修改的不断优化。
3、入时:顺应图文结合的读写趋势
在图像信息充斥媒体的读图时代,阅读与写作的内容及形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视觉图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图文结合的写作,已成为应用写作和日常交际类写作的潮流。语文课程应该正视读图时代对阅读和写作教学带来的挑战,着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与视觉写作能力。
场景描写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外国小说欣赏;记叙文;写作教学
读和写是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两个方面,它们二者是合二为一的整体,任何一个具体文本的学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为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做基础的。
一、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到高达40%的比例,也是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行界定的一种重要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统一的教材规范,教师逐渐形成这样一种共识,语言运用能力是在对基础知识把握之上的一种能力提升,因而,在作文课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一些范文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由于各地区的情况不一样,因而在作文教学中也就无法可依,教学工作的开展显得混乱。但是,总的来说都重视对学生作文写作形式的培养,重视批改式教育,而没有去对学生的作文内容进行指导,没有在作文课上给予学生一定的信息反馈。
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对这种情况,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自己关于作文教学的一些尝试。
二、作文课程教学方式
目前很多学校都将作文课程单独列出来,采用单独式教学法,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是不合理的,因为阅读和写作是一个相反的教学过程,因此,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教学,其效果会远远大于单独式教学模式成果。
在阅读课程中有意识地将相关的写作知识传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阅读文本的分析懂得如何去遣词造句,如何去构架问政,如何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如何使自己的文章更加充满人文关怀。
笔者在此以《外国小说欣赏》阅读教材为例,探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记叙文教学活动,如何将各个单独的作文技巧贯穿于文本教学中,让学生在经典文本的阅读中学会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三、《外国小说欣赏》与记叙文写作教学互渗模式
1.正确的教学定位
在文学世界里,外国小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外国小说欣赏》课程的开设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新的窗口。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地贯彻《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外国小说欣赏》课程进行正确定位。
第一,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了解更加丰富的世界。第二,这门课程主要是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第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对原有基础知识形成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第四,对学生的写作技能进行熏染培训。
之所以将这门课最后定位到对学生写作技能的培训上是因为《外国小说欣赏》的编排理念正好与作文教学的思路不谋而合。教材是按照小说的构成要素来编排的,其中分为“叙述”、“场景”、“主题”等八个单元,而在每一个章节单元中又将其分为了四个板块。
例如,在“场景”这一单元中,就在“话题”这一板块中先为学生介绍了什么叫做“场景”描写,然后又介绍了场景描写的五大功能。学生通过对一个单元的学习学到的是关于记叙文要素的特点,这样学生在无形中就获得了关于作文的写作技巧。作为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将作品细化,例如,对《桥边的来人》的语言描写、《牲畜林》的故事结构,《墙上斑点》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进行分类讲述。对这些作品文本分析的过程实际上是记叙文如何写作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中,无形地使记叙文的相关知识得到运用。
2.实施过程要点
首先,应该将记叙文的各种要求细化,并分步骤实施。教育心理学家曾说,有效的教育开始于期望能够达到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学任务细化,确定每一小步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对所学文本进行研读后对某一个句子进行仿写,通过这种简单地训练让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教学方式,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第二,选择摹句,注意难度适中。教师在选择学生需要仿写的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度,因为过难会让学生失去信心。例如,《老人与海》这篇文章,本身是寓意较强的文章,读起来需要很多的解读,因而在仿写的时候就应该摘取一两句,或是修辞手法运用出神之处,或是语言简洁之处,而不是要求学生做整体文本的模仿,这样容易让学生失去信心。
第三,与生活实际相互联系。教材能够让学生打开视野,然而教师的正确引导才是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选取与生活实际,与教材本身相贴切的题目,让学生将文本、实践与自身结合,写出优秀的记叙文,而不是空谈理论,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有感情。
四、结语
教学具有灵活性,就《外国小说欣赏》这门课程来说,应该让每一个板块单元发挥其指导学生作文创作的目的。让“情感”专题指导学生创作的真实性;让“情节”专题指导学生的生动表达;让“场景”专题指导学生作文的丰富性。
参考文献:
场景描写的作文范文6
一、注意写景层次
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应遵循这个规律。只有选择恰当的写景层次,文章才能条理清楚,层次井然。常用的写景的层次有以下三种:
其一,要注意总体和局部的关系。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很好地处理了从总体到局部的问题。首先鸟瞰全城的全貌,然后饱览一城山色、雪后初晴,再把读者领到垂柳边,领略济南清丽秀美的景色。
其二,由高到低,由低到高。如,沈从文的《边城》中对酉水景色的描写“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由低到高,层次井然,脉络清晰,毫无杂乱之感。
其三,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描写“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就是由近及远,由近处的荷塘写到荷塘四面的树,由树写到远山,层层推进,一目了然。
二、善用写景技巧
1.妙用修辞法。景物描写中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能让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能把文章描写的景物变得更加形象。如,高考佳作《美丽的月牙泉》中“四面环山温柔地拥着一弯新月,她是这样清澈宁静,是这样深情婉约。分明是一位美丽的江南少女,却因何在大漠瞩望千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现出月牙泉的婉约迷人。
2.动静互衬法。也就是以动衬静,静中有动,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如,王籍的《入若耶溪》中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反衬“林”的清静,以“鸟鸣”反衬“山”的空幽,有声反而收到比无声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另外,像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句运用了动静对照的手法,在一“关”一“出”的动静冲突中,凸显出春光难锁,溢出园外的蓬勃的生命激情。
3.虚实相间法。景物的描写,有实有虚,实景的描绘是必要的,但不止是摹貌,还要传神,就需要加以想象,用虚写的手法。譬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种想象的笔法,使景致更丰富,更传神,更具人情味。
4.对比映衬法。就是充分运用对比、烘托手法来描写景物。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写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特异的地方,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描写,以南国之秋“来得慢,来得润,显得淡”的特点,反衬出北国之秋更为醇厚、浓烈的味道。
三、长于抒感
写景常常为抒情创造条件,通过写景来抒情,是写景散文的根本特点。常见的抒情方式有:
1.直抒胸臆。即作者在一段景物描写后,通过议论,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有时也在文章开头,在奠定基调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的第一段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