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词范文1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14-1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文学一改传统媒介传播的方式,以网络为载体迅速转型为大众文学。网络小说是指以网络为媒介,网络作者发表的一种原创小说。它是一种草根化的文学形式,自由是网络小说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因。十年前,当红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虽然在当时取得的成果并不多,但却拉开了网络小说与影视结缘的序幕。
对于影视公司而言,往往会选择受众关注度高、点击率高、出版率高的人气小说进行影视改编。这样的做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降低影视拍摄的投资风险。在电影开拍之前,由于原始作品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人气指数,从而获得受众相当多的关注度,最后很有机会取得相当多的收益度。因此,由网络小说改编成功的案例也不少,如: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成为2010年最大的票房“黑马”,是网络小说与影视结缘的成功案例。而今,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热映,对于其电影改编的问题,大家都有着各自的想法。下面,笔者就其改编问题进行论述。
一、《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得中失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小说的销量超百万册。电影的上映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杂谈改编》中说:“从一种样式改编为另一种艺术样式,就必须要求在不伤害原作的主题思想和原有风格的原则之下,增加更多的动作形象――有时不得不加以扩大,通过稀释和填补,来使它成为主要通过形象诉诸视觉和听觉的形式。”
该电影编剧李樯曾表示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题材是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领域,电影人物性格大部分保留着原著小说的基调。林静的性格做了一些改编,除了主角陈孝正、郑微、林静之外,电影还突出了一些副线人物角色刻画,如敏感自尊的朱小北、世俗的黎维娟、游戏人间的老张,还有腼腆害羞的富二代等。可以看出李樯对于每个人物的改编都耗费了心血,生动的改编和形象的刻画,表现出人物复杂性的一部分,不管好与不好,都是组成人性的因素。编剧把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成了一部群像戏的电影形式,而群像戏最大的弊端在于角色的丢失。
小说中“林静”这个角色有着很大的改动,电影里他是一个少年才俊,经过岁月淘洗之后变得世故,面对爱情依旧停留在纯情阶段,他后面玩世不恭其实都是在报复自己对感情还怀有纯洁的手段,他用一种吊儿郎当的状态来掩埋自己对爱情所持有的纯洁性,好像因为他的岁数大了,而对爱情还保留纯洁是件很不好意思的事情一样。在电影中,“林静”的角色完全降为配角,而小说中稳重能够给人依靠的他变成了心胸狭窄的人,阶段式的偶然出场,让这个角色成为了一个“影子”,支离破碎的感觉。突然地消失,突然地出现,并未给予这个角色整体感,塑造得并不完美,是一种角色的丢失。
对于一部群像戏来说,要把握好每一个人物的塑造是一次不容易的改编。这里,我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种心理描写,从而来丰富人物刻画,弥补在视听语言上的不足。忽视这一点的改编作品并不仅仅是这一部,如电视剧《泡沫之夏》的编剧,改编套用了原著的情节主线,可是却忽视了心理描写在原著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做一部群像戏,特别是青春题材内容来说,编剧是寄希望于通过每一位角色来表现人物的不同侧面,但这往往会出现单一的效果,同时也难以突出重点。同样作为青春题材电影的《那一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就巧妙地避免了群像戏的怪圈,紧紧抓住男女主人公两条线而已,仅仅就是这“单调”的情节人物线路却令全剧形象生动,让人产生共鸣。
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失中得
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一部青春题材剧,不如说是一份有关爱情题材的青春戏。如今,经济上的繁荣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精神面貌,在物质内容的激励下刺激了人们的竞争欲望和成功欲望。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很快露出端倪,以金钱论成败,商品交换原则成为主导之后,在人们心中各种原始欲望被释放出来,被无限膨胀,最终扭曲人性,爱情在消解传统的同时又重构了传统。于是对爱情的阐释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一是爱情理想化乌托邦式的浪漫想象,追问爱情的意义,探讨人性的终极价值;二是爱情世俗化,探讨商品社会环境中,爱情怎样驻足于金钱的门槛及被金钱异化的感情。
对于小说的改编除了忠实原著之外,它也是一种创作,是要有对艺术形象的再认识,不管有怎样的增删,都要符合原著的精神。对于这部电影来说,编剧在几个角色的处理上,都有着新的亮点。
就像电影中一句台词说的:“我们最终都要成为我们曾经讨厌的那种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不止是青春,更是现实与成长。
总之,网络小说也从最初为抒发个人情感的创作,慢慢成为产业化批量生产的商品。影视以当红网络小说为题材进行改编,丰富了自己创作的内容,也令网络小说更加的接地气。无论如何,网络小说与影视的结缘,表现为一种强强联合的态势,正在日益凸显其合理性。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词范文2
【关键词】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精神自传;断裂;诗意;代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大概是觉着十个字的片名太长,不怎么符合华语影片的传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多数时候被人们简化为《致青春》。然而这种朗朗上口的简化也一并略去了片名中那份深沉的伤感与无奈,以及伤感无奈中隐含的不舍与不甘。同时,这种简化方式也将这句本属于特定人群的诗意抒怀予以“广谱”化了——本来,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上,能有资格发出这么句感慨的人,只能是属于“70后”这个处于青春末期、行将迈入中年门槛的社会群体。青春正欲走未走,自己则欲留难留,终将逝去的眼下还在延续,虽则延续却无能为力。一代人回望青春时的不尽怅惘、欲说还休,都由这个过长的片名传递出来。而以片名为入口,考察影片复杂缠绕的青春叙事,则能发现这部影片具有鲜明的“征候”性,它充分折射出当下社会的种种文化生态和心态。
一、“70后”:精神自传之难
就着力于讲述“70后”的青春故事这一点,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殊为难得,勇气可嘉。中国当代文化中一直存在一个颇为诡异的现象,那就是生于1970年代这批人的青春故事在中国内地的电影(包括电视剧)中多年来一直是整体缺位的。“70后”一代人基本在20世纪90年代走过青春时光,可是在近些年影视剧的青春表述中,这个年代的故事已然断档,浓墨重彩登场的都是发生于80年代之前那些“红色后裔”们的“阳光灿烂”或“血色浪漫”、抑或平民青年“长大成人”的青春残酷物语,要么就干脆直接跳到新世纪,表现“新新人类”们的古灵精怪与“职场”中的“奋斗不息”,而“承上启下”留在90年代的青春史却没有被认真或成功地表达过,它更多是让位于转型时代的社会集体经验——在一代人走过岁月后,当年铭心刻骨的青春记忆却自觉不自觉地被集体忽略,被尴尬莫名地悬置在历史的黑洞中。
记录这段青春的责任,本应该属于70后的影人们,因为这就是他们的自身历程。遗憾的是,虽然在这个年龄段的电影从业者并不算少,但他们多半喜欢把玩一些貌似深沉晦暗的主题,更多关注于当下都市样貌与各种“底层”的生存图景(想一想那些被含而混之指称为“第六代”的70后影人们),普遍无意于回顾自己来时走过的路。贾樟柯或许是其中最愿意怀旧青春的,他的“故乡三部曲”就是在重拾自己的青春记忆。只不过贾樟柯过于刻意在故事张力上做文章,更多关注小偷、、无业青年等边缘人群,所以他这种青春书写往往激进有余,而提供给人们的却是“类奇观”式的观影体验,很难视为一代人的青春自传(当然他也不屑于承担此种“代言”重任(1)。何况贾樟柯也很快就掉头转向了,早早结束了自己特色独具的青春叙事。
作为大众文化重要品种之一的电影,固然讲求创作者的自我经验,但争取最大数量观众的认同、满足他们的情感诉求也是电影作为一种商品的本质属性。为此还是有理由要求、期待从业者们拿出更具情感整合性的,能获得更多心灵共鸣的影片。换个角度看,适龄主创者们的无意于此或许只是事情的“果”而非“因”,对于一代人何以会缺失有分量的精神自传,更深层的心理原因或在于:“‘70后’这代人生长于计划经济时代,再碰上市场经济时代,他们文化主体性比较复杂。20世纪90年代末,他们刚开始发出声音,就被‘80后’青春代表人物抢去了风头,到现在也没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和讲述者。”(2)所谓“文化主体性”,即是在文化人格方面如何达成对自我的准确认知,建立起个人的身份认同感。在当代思想家阿尔都塞看来,人的“主体性”原本是一个“空位”,要由某种意识形态才能“召唤”出来,[1]当代社会学家吉登斯也认为,人的主体性是“在不断反思过程当中被惯例性地创造出来和维系着的某种东西。”[2]58人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身边社会各种关系的反思和甄别。所以上面这段话非常敏锐地点明了,正因为遭遇了时代的“转型”,计划经济时代与市场经济时代彼此不同、甚至是完全冲突的主导性“意识形态”先后都融入了他们的人格成长过程,使得他们对自我和身边社会的认知产生了困惑甚至是混乱。难以确立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就很难“飞越迷雾,把生命看清楚”,找不到一套系统的“话语”来对应、来解释自己的故事,这才造成了对自己青春岁月的“集体失语”。——在这种情况下,去讲述“别人的故事”显然比讲述“自己的故事”还更为轻松讨巧。而作为例外的“20世纪90年代末”他们发出的声音,指的应该是1998年那部有着一个计划经济时代革命文化气质剧名的偶像剧集《将爱情进行到底》(关于这部剧集,下文还将述及)。
90年代,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加速融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十年。中国在韬光养晦中悄然崛起,而商品经济和市场化也在迅速重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消费主义高扬的商品社会,对经济与物质的追求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也渐渐渗透多数社会成员的内心意识。它颠覆了人们的价值结构,改造了既往计划经济时代个人存在的依据和动力。“70后”一代人的尴尬由此而生:在他们的青春前期,还驻留着红色年代浇灌出的“精神至上”的理想主义光辉,以及“新启蒙”时代高扬自我个性的呼喊,可到了他们的青春后期,社会中却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物质欲望,伴随着失序的丛林生存法则。缺失了主体的延续性,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如何定位自己的当下,或许一直纠结着很多“70后”,虽然他们早就奔往“不惑之年”了。
于是,我们能够发现,作为一名青春横亘于时代断层两边的“70后”的导演赵薇的胆量和抱负。或许,赵薇如此“胆大妄为”是因为她身体里永远都活着一个机灵、皮实、混不吝的“小燕子”吧。
二、叙事的断裂与诗意的消逝
果然,《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面世后,票房与口水齐飞。或许是赵薇的雄心太大,总是希望面面俱到,超过两个小时的公映版最后还是显得匆促散乱,在叙事上存在明显的断裂。影片前半部分是一段较为完整的校园爱情,演绎了青春片有的浪漫与疼痛,而后半段则线索枝蔓、多头并进,最终显得支离破碎。有人甚至将此归结为导演对于所讲述时代的淡漠:“从中没有发现赵薇对那个时代的激情、立场和想法。”[3]
这种评价显然是过于简单粗暴了,只要认真看过影片的人都不会质疑赵薇的诚意。其实,对于影片叙事的前后断裂,与其将它归结为导演的能力或态度,不如说,这一“断裂”本身也是一个绝佳的征候,完整对应了、解释了这个时代的“断裂”。在断层的彼端,是一段纯粹的、可以完全为了精神、为了信仰而存在的青春,而断层的此端,则是另一段彻底放逐了精神的高蹈、只为现实逻辑所主宰的青春。影片叙事由流畅而突然坠入凌乱,正是直观表达了这代人在面对断裂的时代顿挫失据的精神生态。
“青春”是一个“现代性”概念,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长者本位”的“老大帝国”,“青春”更成为先行者们掀起“启蒙与救亡”大幕的一个策动力。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到“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青春”一直都和阳光、热情、力量、勇往无前等热烈美好的词汇联系在一起。“少年布尔什维克”出身的老作家王蒙甚至这样感慨过:“青春、革命、爱情,这三样东西加在一起还能不点燃全部世界与全部生命!”[4]273这是充满诗意的抒怀,因为青春的蓬勃生命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它睥睨现世成规、超越凡俗烟火,满腔的豪情只为精神的光芒所点亮。
正如影片前半部那个美丽的雪夜,在经过了各种不择手段的“死缠烂打”后,女主角郑微终于让陈孝正接受了自己的爱情。那一刻,郑微心花怒放地走在校园的雪地上。走着走着,她低下头,惊奇地发现:脚上的深色运动鞋竟然变成了一双闪闪发光的水晶鞋,炫目而圣洁的光辉在暗夜里照亮了她青春神采的脸庞。此时,她已经变身成为最幸福的公主!——在整体风格非常写实的影片中,这短短十几秒钟的场面如梦幻般浪漫唯美,堪称神来之笔,充分诠释了诗意青春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仅仅凭借这十几秒钟画面,就没有理由质疑赵薇的努力与情怀)。此时的陈孝正,只是一个出身贫寒、前途未明的穷小子,但在郑微心里,他就是值得自己不顾一切来追求的白马王子。郑微愿意如此放低身段,并非因为她是无人关注的灰姑娘,她的身边一直有一位高调的追求者:富家公子沈开阳。如果以现实条件考量,他其实更具爱情的竞争力。但,即便沈开阳算得上是英俊靠谱的“高富帅”、即使他屡屡送上价值不菲的礼物,郑微却始终不为所动。影片中沈开阳第一次试图送给郑微的礼物就是一个豌豆公主的玩具:这就是沈开阳心中尊贵娇嫩的郑微。然而,郑微却宁愿让自己 “低到尘埃里”,在陈孝正面前做一名角落里的灰姑娘。
只是,此刻大学围墙外的时代已经发生断裂,残酷的物质社会与围墙内的诗意青春劈面相逢。毕业前的招聘会上,人山人海的求职场面无情挤压着年轻人的飞扬不羁。迫在眉睫的生存压力、颇有诱惑的留学前程,陈孝正在必须做出的二选一面前放弃了两人的爱情远走美国。然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几年之后,外面的世界终于改变了一切,就连郑微本人,都从任性刁蛮、大大咧咧、作业出错都无所谓的“玉面小飞龙”变身为冷静干练的职场女白领,犀利告诫下属要留意做事的细节。此时反观陈孝正的畏缩薄情,似乎也无需太多苛责,只不过是由于贫寒的出身决定了他比同龄人的“转向”更加迅速罢了。个人无法与时代抗衡,诗意的青春等不到年华的老去就戛然而止,这就是一代人必然要接受的无情命运。而不甘心舍弃青春记忆的阮莞,最终落了个玉石俱焚,她付出自己的生命实现了青春的永恒。
诗意的青春消逝之后,影片中的青年人进入了社会,开始现实而紧张地“活着”了。影片至此也开始陷入线索繁多、略显纷乱的窘境。——恰如影片外这代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状态。他们似乎无法在物欲时代里活得心安理得,因为青春闪亮的彼端还在那里映照着今天的蝇营狗苟,让他们在回忆面前无地自容。就像若干年后,陈孝正得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他也因为自己一路上的不择手段而时刻处于内心的煎熬。
由是想起上文所提到的电视剧集《将爱情进行到底》,那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纯情”剧,是诗意青春的放肆张扬。在90年代后期,时代断裂之痛还没有充分发酵,剧中的男女主角们每一个人的爱情选择都是忠于内心而无视物质的。杨铮也罢,若彤也罢,无论个人的发达与落魄,他们的爱情从来不会因为物质发生改变。或可认为这部剧集是时代断裂后“70后”一代人对断裂前的青春时光进行的最后回望和凭吊。虽然追求真爱的路上百转千回、起起落落,但他们很幸运,他们是拥有诗意青春的最后一批人(十多年后原班人马拍摄的同名电影“续集”《将爱情进行到底》正好与此剧集的“纯情”形成绝佳对照:2011版影片充满了物质决定爱情的潜台词,刻薄地宣扬了无产者无爱情,要想鸳梦重温首先必须有优越的经济保障[5]——诗意的青春消逝之后,爱情将无可避免地沦为物质的附庸)。
当然,开展如上讨论的前提,是一个人他(她)曾经经历过、信仰过这样纯粹唯美的诗意青春。在影片中,郑微的早年恋人林静不是这样的人,郑微的室友黎维娟也不是,他们就生活在郑微、阮莞、陈孝正身边,但自始至终都是无比现实、无比理性(陈孝正本属于黎维娟这类人,因为被“裹挟”进郑微的青春中,他才体会到只有这段日子他从“爬行动物”变为“直立行走”的美好感觉)。他们不曾遭遇过青春的断裂,因为,他们从来也没有在生命中拥有过诗意,拥有过青春。
三、可通约的“疼痛”与不可通约的“感动”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充满疼痛。这种疼痛深入骨髓,无从救赎。所以会有论者感慨:“没想到赵薇镜头下的爱情竟然知此疼痛, 到底因为那是一个疼痛的年代, 还是因为疼痛本来就是青春中的宿命? ”[6]这一追问非常敏锐。“疼痛”,当然是青春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是这份疼痛背后指涉的内涵各有不同。其中,既包括叛逆青春遭遇固有现实时必然遭遇的对抗与失败,也包括从精神上告别既往,重新建构自我认同的艰难成长,既有被抛入社会边缘或底层的愤懑与反击,也有精神在自我流放中的脆弱感伤。——虽然彼此的“痛处”各不相同,但只要是从“疼痛”的方向看,青春电影中永远都是斑斑泪痕、累累创伤,无论港台还是内地,无论西方还是东方。
不过,作为一部票房超过7亿元的热销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痛感”显然没有被降解在代际差异中。今天国内的电影市场主要以“80后”甚至“90后”观众来支撑,他们对于影片中的疼痛依然能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即使他们的“痛处”与说故事的“70后”并不相同。银幕上的主角们因为消逝于时代断层的诗意青春而痛,银幕下的观众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境遇而痛。一位来自电影网的“观后感”这样说道:“(因为看到电影中这些年轻人生存的逼仄与无助)……我会想起自己刚到北京时的茫然,毕业找工作时那种无钱无背景无关系的无望恐慌和求告无门,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为了多挣点连续几天熬夜赶节目,在回家的公交上酣然大睡坐过站的疲累,想起北京的雨季租住在简陋平房中的我到处堵漏舀水的狼狈。”[7]这是完全生长于断裂时代此端的青年人的现实感怀。断裂前的时代他们没有经历也无需经历,因为断裂后的时代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艰难无比。青春之疼痛一样刻骨铭心,和他们的“70后”前辈完全可以通约。——在当下的中国,高不可及的房价、越发稀缺的成功机遇,让一茬茬的年轻人更早体会了“生之多艰”,他们的青春在起点处就被取消了诗意的存在空间——如此说来,这一代曾经诗意生存过的“70后”,还是比现在的青年人更幸福了。
如果说,超高的票房可以解释在“疼痛”的立面上影片能够通约几代青年,然而在为何而“感动”的立面上,影片内外的代际差异就格外突出了。
影片末尾,历尽了情感的起起伏伏之后,郑微悟出:“我现在知道,其实爱一个人应该像爱祖国、山川、河流……”此时的画面,是郑微搭乘着装载着玉米的卡车在广袤的乡间行进。配合着这段独白,镜头中依次掠过葱茏的山峰、奔腾的河流。整个场面舒展大气,甚至可以说是荡气回肠。这段镜头是影片对于诗意青春的终极伸张,是一种无望中的顽强追怀。而这种情感比喻、这种镜头语言都采取了“70后”最为谙熟的表达方式。对于影片内外的他们而言,祖国、大好河山,爱情,这些词本身都闪烁着崇高的光辉,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愿为之感动,纵然今天生活在一片尘嚣中——这种情怀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脉。然而,这一场面总是会在影院中引起笑场,新一代的观众们无法理解、分享这种情怀,他们更觉着这是一种可爱可悲的迂阔,是上一代人不够智慧、“启蒙”不足的残留。
恰好,紧接着《致我们终极逝去的青春》,另一部“青春片”《小时代》高调开画。在主打“90后”故事的招牌下,后者提供了意味深长的“对读”文本。同样是丰富细腻的诗意抒怀,但此时让他们感动的却是散发着耀眼光辉的另一种魅惑。影片中有这样浓墨重彩的一场戏:在一个疲惫落寞的晚上,女主角林萧的老板宫洺很无所谓状地送给她一个名贵戒指,老板的话中之意是这个戒指是送别人被拒,自己也不想留着了。然后镜头一转,林萧已经接受了这份厚礼,并且被老板感动得魂飞天外:“我仿佛从那个小小的窗口里,看见了他广袤而孤独的天空。这样的他,远离了平日里呼风唤雨的高傲外壳,留下一颗柔软的心脏。就像他此刻窗户的孤灯,像是寂静宇宙里一颗遥远而又孤独的星球,在无边的黑暗里沉默不语,轻轻地发着光……”如此柔情爆发真是令人心旌摇曳。只是,影片没有让人们看到,作为一个年轻女孩子,理应有敏感的自尊去拒斥异性(兼老板)超乎寻常的好意,会自觉保持一份得体的距离与矜持,影片也没有让人看到,林萧是否会想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会想到一枚男性赠与的名贵戒指包含了什么样的深意,它只让人们看到了,这一“高端”礼物拥有神奇的魔力,击中了女孩内心温润柔软的角落。此情此景,令人不由感慨马克思所言“物质的微笑”当真是无法抗拒,无需抗拒。大概,对于物质年代里长大的一代新人而言,为这种充满华贵气息的物质所感动,这就应该是正常的反应吧。
已经尝到市场甜头的“青春片”势必还会络绎不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叙事,不同代际的青春话语之间还会有更多的交流和交锋,还会产生更多的“征候”式文本供人们解读。同时,影院外的时代仍在激变中,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能够产生出比较稳定、惯例的“青春类型”影片,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或许还只是一种奢望。
注释:
(1)贾樟柯曾经明确表示:“电影应‘习惯于自我经验的描述’……谁也没有权力代表大多数人,只有权力代表你自己。”参见程青松、黄欧《贾樟柯:我不诗化自己的经历》,《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年版第367页。
(2)张颐武语,参见吴越、戚佩佩《“‘70后’一代开始主导青春怀旧?”》,《文汇报》2013年5月23日。
参考文献:
[1](法)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J].李迅,译.当代电影,1987(3)、(4).
[2](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3]《致青春》:致命剧本·青涩导演·春华零落[EB/OL].“时光网”影评.http:///mtimereview/blog/7606478/7/.
[4]王蒙.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5]郝朝帅.爱情:中产者的专利——论《将爱情进行到底》[J].艺苑,2012(5).
[6]禾刀.青春在世俗立面上的疼痛投影[J].大众电影,2013(11).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词范文3
【关键词】青春;时代;生活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赵薇的处女作,也是其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影片改编自作家辛夷坞的同名小说,由香港导演关锦鹏担任监制,内地编剧李樯改编剧本,海峡两岸演员赵又廷、韩庚、杨子姗、江疏影、张瑶、刘雅瑟、包贝尔、郑恺、黄明、王嘉佳、佟丽娅等主演,王菲演唱主题曲《致青春》,于2013年4月26日全国公映。内地最终票房为7.2亿。2014年5月1日台湾上映。
18岁的郑微(杨子姗饰)满怀期冀地步入大学校园,开始她的追爱之旅。原来,郑微从小便与邻家的林静(韩庚饰)大哥哥青梅竹马,此次终于如愿考上林静所在学校的邻校,可以开诚布公地与之交往了。谁想迎接她的不是心上人的怀抱,而是命运的捉弄--林静出国留学,杳无音信。郑微倍受打击,患难时刻却与室友阮莞(江疏影饰)、朱小北(刘雅瑟饰)、黎维娟(张瑶饰)及师哥老张(包贝尔饰)结下深厚友谊,在他们陪伴下慢慢走出心结。
崭新的大学生活正式开启,在这个男多女少的理工院校,郑微和阮莞两大美女很受瞩目。富家公子许开阳(郑恺饰)便是郑微众多追求者中很有实力的一位,而阮莞用她特有的清冷守护着对于爱情的忠贞。一次偶然的误会使郑微与老张室友陈孝正(赵又廷饰)结为死敌,在一次次地反击中,郑微惊讶地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表面冷酷、内心善良的高材生,于是疯狂地反击演变为死缠烂打地追求,而陈孝正也终于在强攻之下缴械投降,欢喜冤家终成甜蜜恋人。大学四年时光匆匆流逝,毕业在即的郑微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却再一次遭遇晴天霹雳:陈孝正迫于家庭压力选择出国留学,却迟迟不敢告诉郑微。感觉再次被欺骗的郑微痛苦地离开陈孝正,却遇到搂着新欢的许开阳,两下对比更觉世界的荒凉,但大家终于四散。
多年以后的新世纪,郑微已蜕变为职场上的白领丽人,竟再次品尝命运的无常:带着悔意和爱意的林静和陈孝正同时回到她的生活里!郑微,这个昔日的玉面小飞龙,将怎样面对生活和青春赐予她的迷雾和抉择……
严格来讲,这部电影不算有首尾呼应,但是把电影最开始和电影最开始以后的部分当做两部分来看,它们竟然契合地如此巧妙。最开始郑微的梦里是童话般的美好,而醒来后却是丝般的现实。就正如她那浓烈如美酒般的青春逝去后,面对的是泉水一样通透的幡悟。这中间,隔着一千一万个过滤筛。她青春里的每一个人,就是筛子般的存在。陈孝正的自私,林静的矛盾,小北的自尊,黎维娟的现实,阮莞的傻,老张的执着,许开阳的天真,赵世永的软弱,曾毓的阴暗??????郑微既是一颗棋子,也是一个观棋者,这些人一个个的从她心中穿过,当美酒已滤成清泉,她的青春落在了一面叫施洁的镜子身上,悄然碎开。而每一个筛子,对于不同的观众而言,都有可能成为他们自己的镜子。一部充满筛子的电影也许不足为奇,但赵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她让每一个筛子都彻底丰满,用老张的话来说,“哪儿都能张开。”
而最后的镜子更是明亮无比,是一个我很爱,我也相信很多人都会爱的好结局。影片中,有三个女孩子:郑微、阮莞和黎维娟。可是这三个女孩子的存在,代表了三种爱情观,一种是勇敢,爱上了就追求;一种是坚持,选择了就不放弃;一种是现实,物质条件占绝对主导。可是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发现,勇敢追求真爱的郑微屡遭伤害,自己都开始动摇,开始否定自己;坚守爱情的阮莞积重难返,她精心呵护的爱情成了她生命难以承受之负,与初恋恩断义绝后,只能仓促寻找结婚对象。可惜的是,即使仓促的幸福她都没有得到,最终凄然离世;而极端现实的黎维娟则得到了自己梦想的生活,她在这种生活中很适应、很快乐。那么为什么追求真爱的人会一无所有,而对爱不以为然的人却得到了幸福呢?编导为何要这样设计?难道没有想过这样的情节会让人消极和失望吗?――或许,得到真爱确实就是世上最难的事情,比金钱、名誉、地位都难,与其好高骛远,不如面对现实;抑或对拥有青春、相信爱情的人来说,追求真爱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即使面对着万丈深渊也会义无反顾,自然也不怕别人危言耸听。
影片中的台词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我最想提的。
1、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
2、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爱情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然后我们欲哭无泪,我们辗转反侧,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成钢。
3、爱情是足以焚身的烈火,不管是聪明人还是笨蛋,爱上了,都成了飞蛾。谁都知道飞过会成为飞灰,但那又怎么样,百年之后,不管燃烧过与否,我们都将成为尘土。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词范文4
【关键词】电影 爱 生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24-01
我与电影只是一粒沙。
1999年我有幸考取了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每天徜徉在这神圣的殿堂中,我跟着宿舍的才女们变得“文艺”起来。
在这之前,我对小说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初、高中语文教材,对电影的记忆也永远定格在农村的露天电影院。入学第一周,宿舍六姐妹集体出动在学校的礼堂看了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记得宿舍的张才女看到中途就嚎啕大哭,我没有她那么高的情商,没哭,也没记清楚其中的经典台词,但我总觉得它刚好应验了《诗经》中的那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不久,读了张爱玲的书,这样的台词便烙印在脑海了: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自此,《诗经》中的弃妇诗和张爱玲笔下的负心汉深深地影响了我的爱情观。
大二,花样的我们,看了那部《花样年华》,王家卫执导的。张曼玉迷离的眼神,一丝不苟地爱司头,欲说还休的娇怯,还有那频频更换的旗袍,无不吸引我们的眼球。尤其那句:“假如我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我的心都被揉碎了。那一年,几乎所有的班级活动中,男女生最爱唱的歌:一首是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My hart will go on”,另外一首是热播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的主题曲“等你爱我”。
时隔多年,再看当年的青涩女孩讲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句“我爱你,与你无关!”对待爱与不爱是那样的泰然自若、处世不惊。
2011年,台湾作家兼编剧的九把刀自编自导的青春剧《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又将我们这些当年懵懂,不懂爱情为何物的女人带回到那个爱情至上的年代。其实想起来,那些年,我们在学校视听室看的爱情电影还真不少:《卡萨布兰卡》、《音乐之声》、《魂断蓝桥》、《罗马假日》、《保镖》、《人鬼情未了》等。这些经典爱情片成了我们初恋的启蒙教材,男女主人公的台词也成了我们模仿的重要桥段。
此时,我深信泰戈尔那句:相信爱情,即使它会给你带来悲哀也要相信爱情。喜欢读那句:“绿叶在爱之时成为花朵,花朵在崇敬之时成为果实。”
正如赵薇的近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重点不在于青春,而是逝去。有人说,青春是场落寞的狂欢。我想说,繁华已尽!
生活并不像电影,生活比电影更艰难。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不知什么时候看过张艺谋导演的《活着》,突然发现,很多电影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甚至比生活还残酷。
电影中的富贵败了家,种下了苦根,正如我的姥爷。据说我的姥爷家当年家境盈实,可姥爷赌博成性,即便身强力壮的姥姥软硬兼施也没法让他改邪归正。最终,他输了个精光后因没脸见人跑了,把六个孩子扔给了只有三十多岁的姥姥。
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我母亲脚上的冻疮复发,脓水粘在鞋袜上,到晚上,她必要咬着牙,扯掉粘在伤口上的袜子抹药膏,而她那两个畸形的脚后跟,小小的,像个婴儿的脚。每看到此,我们都格外的痛恨姥爷,因为,他走后的那个初冬,姥姥一个人碾场,把不到周岁的母亲放到场上,孩子蹬了被子,两只脚就给冻掉了。
母亲早逝,早在我不到七岁,大哥不到十三岁就离开了我们。今天,我已为人母,每听到孩子稚嫩地叫妈妈,我的心总要痉挛许久。可能我对孩子的溺爱也源于自己从前的种种缺失。还有,我那可怜的母亲一直是我心中的隐痛。看过《我的父亲母亲》,我可怜我的母亲在她最美好的年龄,没有得到父亲的垂怜,更无须谈爱情。她自小吃了不少苦,嫁到我家后,父亲在矿上工作,常年在外。而我家又是旧式的大家庭,一大家子人,免不了婆媳、姑嫂、妯娌间的矛盾。可我母亲,用她残弱的身体,除了隐忍,就是默默流泪。可能长时间的抑郁,最终,让她狠下心,离开了我们兄妹四个。
心里默默地念着: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当我从卧室的窗外望悠远的蓝天,
我觉得我母亲凝注在我脸上的眼光
布满了整个天空。”
母亲,你不知道我有多思念你!……
2003年毕业前夕,和友人观看了《我的兄弟姐妹》,这一次,我没能忍住坍塌的泪腺。母亲是1983年离开我们的,这一年,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看到影片中的四个兄弟姐妹失散多年,梁咏琪饰演的姐姐寻找弟妹的情节,尤其是最小的妹妹被送人的一幕,我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虽然,三个哥哥和我没被父亲送人,但我们成长中的辛酸又岂能是电影中个把镜头、三两句台词,煽情音乐所能表达到的。
记忆中的我瘦瘦弱弱的,脖子上总挂着一把钥匙,我放学最早,自然负责摘菜,压面条等工作。而我的大哥十五岁就被父亲单独一个人留在了农村,为的是守住自家那些房地。二哥在煤矿险些被那些二流子带去抽大烟,父亲的毒打和隔离及早地将这棵即将长歪的树苗纠正过来,使他成为了一名警察。从小得了肺结核的三哥,从部队回来又查出患了心脏病,好在病情不严重,一家三口日子过的也很美满。我从小总把自己幻想成灰姑娘、丑小鸭,我在内心中一直渴望自己有一个华丽的变身。但现在,我释然了,我们兄妹四个能健康地成长,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归宿,我们都要学会感恩。
清明带着四岁的女儿回老家给母亲扫墓,到今年,她离开我们整整三十年了。人群中我看到了一个纤弱的男孩子,处于同病相怜,我拉着这个远房侄子让他和我的女儿结伴玩耍。她的妈妈是堂哥出狱后从领来的媳妇,当年只有十六岁。记得是父亲从海石湾接的站,刚开始她误以为我三哥是她未来的丈夫,还满心欢喜。等回到了老家,自己未来的老公竟然大大超出了她的所有想象。这个女孩让我想起了王全安的一部电影――《图雅的婚事》,一样的异域风情,一样的改嫁。而这个小我几岁的嫂子改嫁的结果是不仅仅抛弃了欺骗他的丈夫,也抛弃了自己的骨肉,让我这个侄子,过早地体味了人间冷暖。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词范文5
老萧再战电影圈
2014年老萧做得第一件事就是拍电影。三年前,一部《杀手·欧阳盆栽》让老萧初尝触电滋味,同样改编自九把刀的小说,这部电影却被脚前脚后上档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抢尽了风头,所以,尽管这是一部风格极其独特的电影,但可惜除了老萧的铁杆粉丝强力支持之外,很少有人提及。
三年之后,老萧卷土重来,再次征战大电影,这次,他选择的出山之作是导演朱延平的新作——《大宅们》!千万不要以为小编写错了字,这部电影跟那套经典剧集《大宅门》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一部描写宅男宅女生活的都市爱情喜剧。男主角自然是我们的老萧,女主角则是在赵薇执导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学院女神”江疏影。雨神遇到女神,这下子热闹了!
对于这次复出大银幕,老萧说,虽然自己有阅读障碍症,但只要台词自然真实就不会有问题!演完杀手又演死宅,下一步想演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老萧说,他最想挑战的是类似于刘德华在《盲探》中所饰演的盲人角色。喔哈,老萧你的野心不小呢!
没有雨神就创造雨神
别看老萧演的是一个死宅,但是,从他出门追女孩子的着装来着,一点都没有死宅范儿——没有T恤没有标榜二次元的geek装备,一身潮爆的行头外加极具艺术家气息的马尾,这哪里是死宅来着?
要说老萧虽然是第二次触电,但考验他演技的时刻来了!导演安排在机场来一场寻找女主的戏,只见老萧行色匆匆,导演一声令下,他就开始拼命狂奔,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好不容易跑了一圈,导演很满意地点点头:“非常好非常好!让我们来多跑一点……”有没有搞错,非常好还要接着跑,这不是要人命吗?摔!不过,导演大过天,于是苦命的老萧只好再次跑!而且,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导演刻意要一种真实感,所以那些在机场晃来晃去的路人都是百分之百真实的乘客,老萧一边演戏一边还要照顾到路人们的感受,实在是太考验他了!
白天跑完了,到了晚上转场还要跑,这部电影干脆叫《老萧快跑》得了!现场一片凄风苦雨更是让“雨神”的名头更……等一下,为什么只有老萧头上在下雨?原来是导演调来了洒水车营造悲情气氛,让老萧在大雨中狂奔并吼道:“我喜欢你!”这么经(lao)典(tao)的场景,真是太符合爱情喜剧的氛围了!只是有一点啊,好不容易老萧出现在室外却没有下雨,这已经是一个奇迹了,导演你居然不知足反而叫来水车?难不成非得让“雨神”的名头来得更猛烈些?让人不知道怎么吐槽好了!
果然雨神大魔咒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词范文6
由赵薇首次执导,关锦鹏监制,李樯编剧的青春史诗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称为《致青春》)于4月26日全国公映,成为进军今年“五一档”的首部华语片。3月12日,赵薇携众主创团队在京举行会,这次主题为“同学会”的会也是《致青春》剧组杀青以来首次全阵容亮相。会当天又恰逢导演赵薇37岁的生日,赵又廷、韩庚、郑恺等主演纷纷为导演送上祝福。赵薇笑称这算得上是自己导演生涯的成人礼。最后,主创团队邀请全场举起片中富有象征意义的啤酒瓶,一饮而尽,向青春致敬。
女人都爱男明星
《致青春》改编自80后女作家辛夷坞的同名热销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郑微与陈孝正、林静两个男人之间从学校到社会十余年的成长历程和感情纠葛。
当天的会被设计成各位主创从剧组“毕业”后的一次“同学会”,在这场“青春同学会”上,众位主创畅谈片场趣事,透露导演赵薇在生活中十分随和可爱,工作起来却又很有派头,精益求精,为了拍出好的镜头,甚至不惜向郑恺“动武”。
《致青春》中有一场重头戏,郑恺与“情敌”赵又廷在男生宿舍里激烈打斗,导演要求演出情绪爆发的愤怒感觉。拍了几条后,郑恺已经声嘶力竭,满身大汗。郑恺休息时,赵薇走过去问他,“要是现在有人抽你一个嘴巴,你会不会感到很愤怒?”郑恺以为导演在逗趣,便笑着说,“可以啊”,没想到赵薇突然抬手,就抽了郑恺一个耳光,转身就走,此时包括郑恺在内,身边的演员都愣住了。“这一巴掌打得郑恺眼泪直打转儿”,其他演员爆料。
作为电影自开拍以来众主创的首次公开亮相,会不但有赵又廷、韩庚两位人气偶像捧场,此前一直保持神秘的“薇女郎”杨子姗、江疏影、张瑶、刘雅瑟也终现真容。谈到选角心得,赵薇表示合适最重要,“这是我的第一部电影,当时想的就是一定要用最合适的演员,不想用明星,但有些明星是在是太好太合适了。”赵薇还调侃说,女人都爱男明星,所以这次男演员是“全明星阵容”,女演员则多是新人。
会现场,一直低调的“薇女郎”杨子珊首度公开亮相,能够被赵薇选中担纲女一号,她坦言受宠若惊:“记得刚进组时赵薇对我说:‘长得还挺可爱的,但是演戏像颗汤圆一样可不行,能减减肥吗?’”
赵又廷和韩庚两位男主角在片中的造型都有点“怂”,赵薇直言更因此被粉丝投诉,“虽然我已经被投诉了,但他们特别愿意变成这个怂样。”韩庚在片中出演林静,赵薇透露说,编剧李樯为韩庚重新打造了角色,“他的角色是戏里最难演的,李樯给他增加了很多内心戏,他一出现就要拿出一个饱经沧桑的模样,难度很大。相信他的表演会给观众带来意外惊喜。”赵薇还称赞韩庚是特别努力的演员,可惜由于太红太忙,在剧组待的时间太少。至于赵又廷,赵薇则称他的表演十分感人,自己被他感动得哭了很多次。
青春是绚烂明媚的裂变
当天“同学会”还了男生和女生两支制作特辑,揭秘了众演员在片场的拍摄状态以及影片的不少花絮,例如女生宿舍聊八卦、敷面膜,男生宿舍斗嘴、打闹等桥段,尽显青春气质。不过赵薇强调说,正如片名所言,这部影片说的不单纯是青春和爱情,青春的逝去也是很重要的主题,“时代的变迁是影片很重要的部分,大家都随着时代的变迁从十几岁演到三十几岁,跨度也蛮大的。”
早前公布的首支制作特辑《梦的开始》,即以散文诗般的语调揭开了电影拍摄历程,记录首次“实践”导演身份的赵薇是如何打造自己心内的梦想的。诚如导演所说:这过程如同二次生长,你创造了你,成为你想要的你。
《致青春》于2012年3月开机,从筹备、拍摄直至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历时两年之久,《梦的开始》 制作特辑选取影片拍摄期间剧组的不同瞬间,以导演赵薇工作状态的碎片剪辑而成,展现了电影《致青春》的拍摄过程。特辑中,赵薇褪去明星身份,变身素颜干练的导演,首次向外界坦言为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两年来放弃了很多事情与机会。电影《致青春》从故事选取,剧本沟通,到筹备拍摄无不亲历其为,这是她首部执导的作品,也是她心中一直的梦想。身为导演的赵薇,会在监视器前为拍摄的故事流泪,也会因为达不到要求而焦灼愤怒,亲自示范台词,演示动作,甚至帮忙妆发。正如编剧李樯所言“《致青春》是一部圆熟之作”,赵薇以其女性导演特有的视角与细腻,以及丰富饱满的个人情怀,为《致青春》烙上了动人的青春力量。
首支制作特辑虽然以赵薇在片场的“执导”状态为线索展现电影《致青春》的创作历程,但全程关锦鹏、李樯的加盟也让《致青春》的风格更为亲切细腻。比起激烈与伤痛,青春中不易觉察的小情愫表达起来更有难度,为了帮助演员更快地进入角色,一直为电影保驾护航的监制关锦鹏经常会用自己的故事调动演员情绪。李樯则对电影《致青春》的风格走向做了此番总结:“电影有两种,给人慰藉的与促人深入内心真实境地的,前者使人观影时愉快,但他们走出电影院后还会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快,而后者使人们走出电影院后会感到安慰。”《致青春》也是属于后者。它会让人思念青春,更珍惜现在的拥有。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都拥有或曾经拥有过青春,那时的喜悦或忧伤,拥有或失去,也有悔过或不甘心,都是难忘的,多年之后他们化作绵薄记忆,定是记录了春春时的光荣与梦想。
赵薇生命中的四个男人
刚度过37岁生日的赵薇早已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个古灵精怪的“小燕子”了,如今已为人妻为人母的她又迎来自己导演处女作的上映。在她的人生中,顺利收获了名利和幸福。有人总结说:在赵薇的生命中,有四个不能忽略的男人,在她年轻且有可塑性的时候,给予她机会与动力;在她青春和美貌时,给予她爱情和友情;在她疲惫和落寞时,给予她温暖的爱和家。
第一个便是赵薇人生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恩师――中国大陆电影大师谢晋。1994年,赵薇进入其创办的谢晋恒通明星学校,并出演了电影《女儿谷》中的女主角之一,开始崭露头角。
此后,赵薇片约不断,接连拍了电视剧《姐姐妹妹闯北京》及系列广告、音乐MV。难得的是,她基本以第一女主角的形象呈现在大小舞台上。1996年,她顺利考取北京电影学院。这一年,她年仅20岁。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着谢晋不可磨灭的功劳。2008年,谢晋辞世,人还在东京的赵薇满含悲伤地说:“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赵薇,也不可能去学习导演。”
第二个不得不说的人是黄晓明。会当天,黄晓明突然拄着双拐出现,而后甩掉双拐抱起赵薇,让赵薇感动不已。因为她很清楚:“他来这一趟太不容易,连拍两天夜戏只睡4个小时,为的就是见见我、支持我。”黄晓明对此解释说:“友情不是拿出来炫耀的,该出手时就出手。16年,只要赵薇需要,我一定会支持她帮助她,永远都这样。”
赵薇和黄晓明是北京电影学院96级本科班同学。据现场工作人员爆料,黄晓明为赵薇准备了一个大蛋糕,上面还用奶油造了几个小人像。黄晓明说:“那个女孩人像就是赵薇,她那双标志性的大眼睛全世界再也找不到。”轻轻一句话,在播出时引起网友的无限感慨:原来黄晓明曾对赵薇表白过的传闻是真的。尽管没有成为恋人,成了亲密朋友,却造就了一段全世界围观的温暖友情。
在3月12日凌晨,为赵薇第一个送上生日祝福的人,不是挚友黄晓明也不是老公黄有龙,而是陈坤。两人在大学时便是好朋友,毕业后更在多部影视剧里搭戏,联手打造出众多的银幕侠侣形象,如《花木兰》、《画皮》。在一定程度上,陈坤成为赵薇演艺事业上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事业上的好搭档。两人曾多次传出绯闻,都被双方否定。2007年和2008年之间,赵薇远走新加坡秘嫁富商黄有龙,还怀孕了。正当是非满天飞的时候,陈坤再次挺身而出,充当赵薇的新闻发言人说:“赵薇很好,她没有被抛弃过!” 对此,赵薇也打趣回应道:“我当过他孩子的绯闻妈妈,也当过他的绯闻女友,但至今我们还真是好朋友,铁哥们儿。在最危急的时候,他来了。”
赵薇今年的生日,丈夫黄有龙在微博上早早就贴出了一家三口的甜蜜合影。细细数来,关于赵薇和女儿的家庭照,粉丝们几乎都是从他的微博上首先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