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寂寞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喜欢寂寞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喜欢寂寞范文1

因??男〉酱螅?际??谂惆榘x。至少??感受到勒一??N朋友?庀ⅰ

?然?在,也是。因?槿?胰?Πx?N?B度,??比?γ妹?N?B度坏。

10件事至少囿9件事是因?槟??小不?起?N。?槭裁窗S?r候,?狠后悔,??槭裁??錾?谶@??世界上,?槭裁此??就那么?Υ?x........

?道他??以?榘x是狠????N?幔?模?皇?N,他???勒,?-狠脆弱?N.....

狠需要他???N?心,但是?槭裁矗?????一??N要求都??M足?.....

?真?N狠累勒。

?τ谒???乜是看透??N,他??已??Πx陌生勒。

?在,?有?房???N那些娃娃能陪伴?勒,跟他????,起?跟他?????N?h。

有?r候,?????x????吵架,???在?]?法勒,?能跟??痪?硪痪淙?N。

???在是?南脒@??N,?也想好好?N坐下?恚?????心???。

可是,??能是??N一???望吧。

所以,?喜?g上勒寂寞

但是?也不想?寂寞一直陪伴着?。

?相信———?有一天,???桶x?N?砣耍?恢??福?N生活下去。

喜欢寂寞范文2

1.15E学习环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5E教学模式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尤其是“探究”和“加工”两个环节。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讨与互动的过程,要求学生能够提出和识别问题、设计和实施研究方案、分析资料和证据、运用证据进行解释,以及表达和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25E学习环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环境知识

学生最初的概念来源于生活经验,通过5E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将新的知识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构建科学的环境知识与理念。在使用该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的模仿层面,而是应该充分理解其理论基础和精髓所在,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反思,做到灵活运用,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构建和应用环境知识。

25E学习环在环境教育中的应用

2.1引入

“引入”是起始环节,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出教学任务,主要是确立学习目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说,创设问题情境,确立问题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对学习任务感到困惑并对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以雾霾为例,教师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呈现雾霾现象,同时提出下列问题:1)造成雾霾的原因是什么?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怎样做?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2.2探究

探究的目的在于教师正式引入概念、程序或技能提供经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发散型的科学探究,主要给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验的机会,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使他们获得感性经验。教师根据“吸引”环节中提出的问题,将学生分成两组,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并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学生对雾霾现象的理解。第1组搜集“造成雾霾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的有关资料;第2组搜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怎样去做?”的有关资料。

2.3解释

“解释”是指学生进一步提炼与总结自己的经验,使其成为一种可交流的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阐述他们在“吸引”和“探索”阶段形成的概念、程序和技能,并通过进一步观察和实验,对自己的解释进行修正与评价。例如,第一组同学通过上网搜集的资料及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得出结论,雾霾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面灰尘大;汽车尾气所含的污染物的排放;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冬季取暖排放的废气等污染物等原因造成的。第二组同学通过上网搜集的资料及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得出结论,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倡导低碳生活及绿色出行。从自我做起可以通过骑车或步行去学校或出去游玩,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可以制作宣传板报,呼吁全社会的公民节约资源;可以去工厂做调研,探讨工厂废气排放与治理的问题。通过以上两组同学的探讨,学生了解了雾霾现象产生的原因。

2.4加工

加工阶段的目的在于通过质疑、复习和新的实践等活动挑战并扩展学生对概念、技能的理解。教师在加工阶段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间展开对当前理解的讨论,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概念和环境知识,并运用所建构的新概念解释新的问题。例如,教师提出“雾霾现象造成的危害有哪些?”和“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这两个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得出雾霾会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给交通带来不便等危害。另外学生也通过讨论得出工厂要进行废气处理和减少秸秆燃烧,尽量重复利用秸秆进行造纸及植树造林,减少私家车的数量以降低汽车尾气排放这些措施保护环境。

2.5评估

喜欢寂寞范文3

(一)根据自然资源损耗,对资源进行计价核算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自然资源消耗过程中给环境造成的损失。一是自然资源消耗。主要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自然资源超定额消耗的部分。这些可计量或估量的自然资源可按历史成本直接计价。值得一提的是,水、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损耗也应列入核算范围之内。二是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如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排出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对水和大气造成严重污染;企业在改造或扩建过程中,对农田、房屋等造成的损耗和污染等;其损失可按复原或避免成本法核算,若在此过程中有赔偿费或环保部门的罚款,可直接按历史成本计价。

(二)环境保护所支付的费用 是指为采取环境治理措施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三废”的处理、控制、补救和减少自然资源耗费,关注社会工作生活环境的各项支出。(2)环保有力的企业建立环保组织,对环境会计进行宣传和对员工环保培训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定期开展环保方面的讲座,收集绿色信息费用。除此之外,还包括植树造林,美化生活和工作环境费用。(3)环保不力的企业还会发生大量治污和诉讼费用。(4)对于生产制造企业,有开发废物再利用、节能维护生态环境的义务,所以有研发或引进环保技术的费用。环境保护所支付的费用可以通过排污费、研究与开发费用、植树造林费(绿化费)、补救措施费用、回收费用、诉讼费、宣传费及培训费等账户核算。

(三)环境保护取得的收益指企业从环境治理和保护中所取得的收益,即取得的隐性和显性收入,对这部分收益进行会计核算不仅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环保支出的效益情况,而且有利于鼓励与鞭策企业进一步改善环保工作。其获得的收益主要包括:(1)国家对环保有力并取得一定成效的企业进行物质或精神的奖励。(2)其它企业赔偿的污染损失。(3)企业环保取得成效,减少污染,投资者愿意选择该企业投资,消费者乐意消费该企业产品,其它企业愿意与该企业合作。(4)虽然环保技术研发费用很高,但研发出的环保技术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不可估量。(5)积极参与多种环保活动,大力支持环保事业,编印绿色宣传资料等各种方法传递绿色信息,树立企业和产品良好绿色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这无疑为企业发展带来无限生机,从而为企业带来一系列显性或隐性的收益。这五项收益中的显性收益可按历史成本计价,隐性收益可根据适当测算估计计价。

(四)环保效益主要核算企业由于依靠有效环境保护所获得的净收益,它综合反映企业依靠环境保护获得超额效益的一种能力。其计算公式为“环保效益=环保收益一自然资源损耗一环保费用”。

环境会计核算仍可按照“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以及“损益类账户”三个方面进行账户设置。

(一)资产类账户设置应包括:(1)“应收账款――××公司的赔偿费”,其它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该公司造成自然资源或环境的破坏而应支付的资金。(2)“其它应收款――奖励费”,因环保有功和有效而收到的奖金。(3)“递耗资产”,指矿藏、油井、森林、淡水等天然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而不断耗竭的自然资源。(4)“长期环保投资”,指政府部门或企业为减少和防止环境污染以及提高环境质量而进行的长期投资。

(二)负债类账户设置包括:(1)“应付环保费――排污费、造林费”等,反映和监督环保费用的计算缴纳情况。(2)“应付工资――应付环保人员工资”,反映应付给政府和企业环保人员的工资总和。(3)“预收环保费”,某公司因客观原因而使该公司自然资源或环境遭到破坏,并且是在双方协商情况下进行的,这时该公司可以预收此公司的环保费,以便于以后冲销。(4)“环境借款”,企业环保部门因资金紧张等原因,向其它部门或其它公司借入的用于环保的资金。(5)“应交税金――应交环保税”、“应交税金――应交资源税”,反映企业开采自然资源和因污染环境而支付的税金。

(三)损益类账户 包括:(1)“环保产品销售收入”,用来核算企业销售环保产品的收入。其贷方登记已销售环保产品的销售收入,借方登记期末转入“生态损益”账户的金额。由于是损益类科目,结转后无余额。(2)与收入相对应的是“环保产品的销售支出”,其借方登记已销环保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发生的费用,贷方反映转入“生态损益”的数额,结转后无余额。(3)“生态损益”,主要核算自然资源的效益和损耗,该账户用于说明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其它业务收入”,核算由于环保技术的采用而使企业获得的收益。

喜欢寂寞范文4

一、环境会计文献综述

环境会计又称为绿色会计,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新的会计课题。1971年比蒙斯发表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发表的《污染的会计问题》,揭开了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的序幕,1999年孟凡利出版的《环境会计研究》,对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989年3月的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环境信息披露问题。其后,西方国家开始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德福・欧文从西欧绿色报告的历史、未来、发展方向和绿色意识四个方面阐述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绿色报告的内容、作用以及绿色报告系统构建,为后续的绿色报告基本框架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罗博・格雷教授与德福・欧文等学者从公司的受托责任角度,系统阐述了公司社会报告与环境报告的原理与理论,为全面了解公司社会报告和环境报告的发展历史和开展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文献资料。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会计学界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认识和研究都较晚。2001年,我国会计学会成立“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02年初举办环境会计研讨会。近几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他们认为,环境会计信息是指企业会计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环境影响信息和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应当包括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和环境绩效两方面内容;环境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和特定信息两类,特定信息包括对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企业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以及环境诉讼发生时提供给司法部门的环境信息(李连华、丁庭选,2001);企业环境报告应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企业环境报告的范围;企业的环境影响;企业的环境业绩和企业环境活动的财务影响。环境业绩指标体系包括环境资源耗费、环境排放、“三废”处理、环境收益、环保投资及环保损失等6个方面(,2001)。同时,还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耿建新、焦若静,2002;刘呈庆等,2003;曲冬梅,2005)。

随着人们对循环经济认识程度的加深,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的研究历史都不长,理论与实务尚处于创新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稳定的结构。目前,理论界对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而对某一区域内制造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理论亟需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研究设计及样本选取

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头脑风暴会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预调研,根据预调研的情况修正调查表,得到正式的调查问卷。通过深入实地、通讯联系、网络访问的方式进行调研,对收回的有效问卷采用频数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问卷内容 问卷内容由基本信息和量表两部分构成。基本信息包括单位所属行业、性质、规模、上市与否、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是否进行了环境信息披露以及披露的形式、模式、内容等9个问题。其中,在单位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中罗列了诸如公司责任、公司环境政策或原则、环境目标、环境法规遵循情况、环境成本及费用等十个方面,使得接受调研的单位有更多选择。

量表采用里克特式量表(Likert-type scale)的形式,包括单位披露环境信息的原因和未披露环境信息的原因两个量表。“量表A”列出“经营者向委托人说明和报告职责完成情况的责任需要”;“保证内部管理决策者有效管理的需要”;“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于有用信息的需要”;“出于企业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公德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考虑”等9项表述。“量表B”列出“环境信息生成与披露的成本费用”;“详尽的披露有可能对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环境会计信息在计量方面存在困难”;“环境会计准则的缺失使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差”等相关方面的描述。量表的填答方式采用7点记分法。具体为“非常不重要”记1分;“不重要”记2分;“有些不重要”记3分;“折中”记4分;“有些重要”记5分;“重要”记6分;“非常重要”记7分。

(二)统计分析方法 对问卷中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时,采用频数分析法;对问卷中的量表进行统计分析时,采用因子分析法。使用的统计分析工具是SPSS软件,本次调研在对量表进行分析时所采用的因子分析及生成的报表都由此软件完成。

(三)样本选取 此次调研以湖北省制造业为目标群体,涉及化学医药、造纸、印刷、包装、装订、机械制造业、仪器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塑料制品业等多种行业。共发出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42份,回收率为95%。经过筛选,删除数据不全的问卷12份,得到有效样本130个。

三、研究内容

(一)披露比率研究 从行业看,接受调查的130家企业中,85家披露了环境信息,披露比率为65.38%。其中,化学医药行业接受调查的企业24家,披露的有17家,披露比率为71%,是披露比率最高的行业。在制造业中,机械制造业的披露比率为69%,造纸、印刷、包装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披露比率均分别为64%和61%,披露比率最低的是电器设备行业,仅为58%。从污染程度看,无污染的企业披露比率为77%,轻度污染企业披露比率为69%,中度污染企业披露比率为63%,重度污染企业披露比率为57%。

(二)披露模式研究 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看,企业主要采取置环境会计信息于年度财务报告(50%)和在招股说明书、临时报告等文件中(45%)这两种方式披露,而以独立环境报告形式披露的只占被调研单位的5%。

(三)披露表达形式研究 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表达形式

看,采用货币形式的占6%,采用非货币形式的占49%,货币与非货币形式并存的占45%。

(四)披露内容研究 在85家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中,披露公司环境法规遵循情况的有61家;披露能源与材料使用、排放物和废气物处理规则的有52家;披露公司环境政策或原则的有48家;披露环境成本及费用的有43家;披露环境负债和环境绩效的分别为19和17家;披露公司环境管理系统和对国际标准做相关说明的各占21家。

(五)披露动因研究 在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动因进行研究时,采用因子分析法。

首先,对已披露的动因进行研究。通过计算,KMO值为0.623(见表1),大于0.5,介于0.6和0.7之间,表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将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动因分成三个层面,依次为道德理念层面,由量表A的第3、4、5三题构成;企业发展层面,由量表A的第2、7两题构成;产品层面,由量表A的第6、8两题构成。量表A中的第1、9两题,由于因子载荷系数小于0.5,因而被排除。

在分层的基础上,分别计算各个层面的平均数。由于各层面所涵盖的题数不一样,因此不能以层面的平均分比较受试者在各个层面的得分高低,于是将各个层面平均得分再除以层面题数,求出层面中每题的平均分(见表2)再进行比较。

从表2可知,企业发展层面得分为6.18,靠近“重要”程度;产品层面得分为4.23,靠近“折中”程度;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层面得分最低,仅为2.53分,靠近“有些不重要”程度。也就是说,在目前情况下,内部管理的需要和企业形象的提升是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重要原因;非投资者的需要、外部的压力、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影响较小;而消费者的需要和披露环境信息可以降低环境风险这两个原因,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并不显著。

其次,对湖北省制造业未披露环境信息的动因进行研究,同样采用因子分析法。KNO值为0.636(见表3),表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将企业未披露环境信息6个方面的动因分成两个层面,依次为成本计量和成本费用层面,由量表B的第1、2、3、4题构成;法律法规及专业人才层面,由量表B的第5、6题构成。由于量表B中的六个题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0.5,因而六个题均包含在两个层面中。

在分层的基础上,采用前述类似方法求出层面中每题的平均分(见表4)再进行比较。

从表4可知,法律法规与专业人才层面得分为6.04,靠近“重要”程度;成本计量与成本费用层面得分4.01,接近“折中”程度。也就是说,环境会计准则的缺位、可操作性差和专业人才的缺乏是企业不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原因;而计量和成本分配方面存在困难、详尽披露有可能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成本费用的增加等影响因素,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并不显著。

四、结论及建议

喜欢寂寞范文5

关键词学习环境 教育生态学 系统论 模型

学习环境研究由来已久,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关于“心理动力场”的理论研究。他将物理学中“场”的概念移植到了心理学领域,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两个变量的函数,在这里“场”主要表示人的心理环境。这对以后学习环境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勒温被誉为学习环境研究的先驱[1]。目前,我国学习环境研究领域的流行趋势是在教育技术学的支撑下,从心理学或是生态学的角度来构建学生学习环境,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学校或是班级等微观层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不断加深,我们不能仅以单一的环境因素来衡量学习环境,而要秉持系统的观念从整体上来把握学习环境的特征,探索其构建原则,从内部环境系统和外部环境系统出发,使得学习环境各因素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

一、生态学习环境的含义及其特征

1.生态学习环境的含义

荷兰开放大学教授Kiershner,P.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能找到充分的信息资料和教学辅助手段的地方[2]。北京师范大学陈琦教授认为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周围因素及其组合,包括内容工具、人物关系和情境三方面[3]。综上所述,学习环境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以学习目的、过程和结果为导向,包含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组织资源以及学习者自身主体性资源为一体的条件总和。

生态环境是指生态因子综合在一起,构成影响生物的个体、种群或某个群落的环境,上至整个生物圈和智能圈,下至栖息或局部环境[4]。另外,基于系统论的方法论要求,要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系统,从系统总体出发,在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解释与处理研究对象的特质和规律[5]。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态学习环境,内含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生态环境,进而上溯到教育生态环境层面,形成一种上层以下层为中心,随下层的变化而变化,并时刻影响和控制着下层变化和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

2.生态学习环境的特征

(1)系统性

生态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中心而言,基于不同的中心,整个生态环境被划分成无数个层级,从而形成无数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与整个生态环境系统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从属于学校教育生态环境进而属于整个教育生态环境,由此层层递进直至生态环境系统的顶层,生态环境系统由所有的子系统构成。其次,各层级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并不孤立存在,而是呈现出同层之间相互影响、上下层之间控制与改变的关系。

(2)主客统一性

一方面生态学习环境的物质层面,如地理位置条件、学校硬件设施等方面是客观存在。另一方面生态学习环境的中心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学生拥有自身主体性资源。从微观层面上来说,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会由于学习者自身主体性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因此,不能仅以外部客观物质存在来衡量学生的学习环境,即使同样的物质环境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其产生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

(3)差异与不平衡性

生态教育系统下包含了无数个具体的学习环境子系统,各子系统由于历史发展等原因彼此之间存在差异与不平衡性。比如以社会群体为中心,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受到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因此各民族群落之间的学习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地区为中心,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从而造成学习环境在物质层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表现为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另外,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其身心发展本身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就其自身发展而言,学习环境也具有不平衡性。

二、构建生态学习环境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提出教学活动永远具有教育性,因此教育性是学习环境区别于其他环境的重要特点。同教育一样,学习环境的主体是人,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在构建生态学习环境时必须遵循教育性原则,尤其是面对基础教育学生,其心智发展正处于形成和上升时期,较为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此阶段必须对学习环境里面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条件和事物加以规避。

2.有效性原则

学生尤其是低学段的学生对学习环境较为缺乏明确的认识,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学习环境的选择和利用多为被动地接受。因此,为了提供给学生更加优越的学习环境,构建生态学习环境时必须要坚持有效性原则,要意识到“生态”并不是意识层面上的空谈,而是要追求学习环境优化的实际效果,不是为了学习环境的改变而构建,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优化。

3.平衡性原则

上文谈到学习环境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将会继续存在,并且不会消失。构建基础教育生态学习环境不是为了消除不平衡,使每一个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都一样,而是旨在能够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需求。从现实情况来看,生态学习环境的平衡性主要任务是尽量缩小地区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差距,使得落后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生态学习环境的系统模型

在生态学习环境系统中,自上而下形成三中心三层次的系统模型,如下图所示。

模型中,左侧的圆框代表着三个不同层次的中心,右侧的方框代表着不同层次的环境系统,从而形成自下而上改变与反馈、自上而下控制与影响、同层之间相互联系与影响的良性循环系统。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系统为学习环境生态系统的内部系统,也即是学习环境的微观生态,它从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生态环境系统中演化而来,而学校教育和教育的生态环境系统则称之为外部系统,也即是学习环境的宏观生态。在一般系统论中,系统概念的外延首先必须满足一般性的要求,即它的外延包含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切系统,整体性原则是系统论的核心原则[4]。这意味着,我们在构建生态学习环境时不能把同层或是上下层环境系统之间的联系打破,孤立地对待。

四、构建生态学习环境的策略

1.基于系统外部的生态学习环境构建策略

生态学习环境系统的外部是以学校教育和教育为中心的环境系统,具体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三个子系统。教育的自然环境通常是指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两类,其中生物环境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包括地势地貌、江河湖海等,这些自然因素围绕着教育并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目前,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情况不容乐观,已经阻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也深受其害,如果学生长期置身于空气污染、水污染的自然学习环境之中,其身心的发展必将受到极大的损害和阻碍。因此,改善学习环境的自然生态系统刻不容缓,应当深入研究环境变化原因,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友好相处。

教育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氛围。从政治环境来说,应当利用教育和政治的相互作用,提升教育的社会地位。良好的政治环境应当为教育生态系统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上提供应有的保障和监督,促进地区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升教育主体的民主法制意识,推动教育生态的协调发展。从经济环境来说,经济发展要为改善学生学习环境提供财力支撑。经济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决定了所培养人才的规格,决定着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总体来说,教育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偏远地区的农村教育依然处于落后状态。从社会氛围上来说,社会氛围以内隐和默会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环境,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影响着教育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如终身学习思潮、全民读书活动、全民健身活动等影响着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因此,应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得教育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教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

教育的规范环境包括文化环境、科学艺术和民族宗教等方面。规范环境又称精神环境或价值环境,它是人类在社会群体生活中所形成和特有的态度、风气、气质与观念[6]。规范环境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来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因此,它是更贴近于学生学习环境的内部层次。学校教育传递文化的过程,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7]。另外,由于我国多民族的特点,生态教育的规范环境必然呈现出文化多元性,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内容。

2.基于系统内部的生态学习环境构建策略

在生态学习环境的内部系统中,自然环境具体演化到学校所处的区县位置、学校建筑、教室装修等为学生学习所提供的硬件资源。如依山傍水的学校相对于城市钢筋水泥丛林里的学校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校园中栽种合适的绿色植物有助于散发氧气、吸收毒气。有研究发现,绿色植物所散发的芬芳,有助于学生减轻压力,缓解疲劳,使其处于一种轻松稳定的氛围之中[8]。另外,城市的学习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越的学习条件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因此,学校建设在规划是应当综合考虑各项因素。

社会环境演化成具体的教育政策、学校收费情况、学校人数以及校外辅导机构等贴近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因素。如我国2006年修订《义务教育法》,规定由农村向城市逐步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减轻了经济负担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压力,从而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应当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偏远农村地区,逐步普及我国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另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学生参加校外辅导的现象蔚然成风[9]。我们提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却出现另外一种情景,即学校减负,家长增负。学校所预留给学生的业余时间很大一部分被补习班和兴趣班所占有,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规范环境具体演化到学校所在地的民俗民风、学校所提倡的学习风气以及学校具体拥有的课程资源等方面。当前,在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下,网络课程资源丰富、获取便利,是现代学生学习方式的流行趋势。其中如泛在学习已经成为下一代数字化学习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中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也将会充斥其中,因此也必须重视网络学习环境的生态建设。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整体上优化网络学习环境,强调学习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突出学习者和学习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10]。另外,应当加强校本课程的生态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贴近生活实际的学习资源,开发时注重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比例,使得学生学习环境的信息资源结构平衡。

参考文献

[1] 陆根书,杨兆芳.学习环境研究及其发展趋势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

[2] Kirschner,P.旨在获得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环境设计[J].盛群力,沈敏,编译.远程教育杂志,2004(22).

[3] 陈琦,张建伟.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模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

[4] 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5] 安文铸.教育科学与系统科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6]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7]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 虞纪忠.建设教育生态环境――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J].教育发展研究,2001(11).

喜欢寂寞范文6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中,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师所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积极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热情。在学生的心目中,学生经常性认为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自己没有关联,也不会被用到,没有学习的需要,导致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多以应付的心里来面对,无法获取到实质性的,有用的知识,更不能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上完一节课后,学生一问三不知,对于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就更没有兴趣了。

2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性质以及特点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进入了千家万户,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如今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现今,学校对于计算机的课程越来越重视,同时计算机课程也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目前为止,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社会对于网络信息技术人才的去求也越来越广泛,强有力的带动了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正因如此,作为一名中职计算机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向学生传授计算机课程知识。在计算机课程教育中,中职计算机课程有着独特的性质,主要特点表现在:操作性强、发展性、基础性、以及受限制性。

2.1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性质

现今,全世界都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已经广泛的应用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各行各业中,计算机已经成为了现代学习、工作、生活的必需品。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科目是中职学校学生面对现代化社会的一项必修课程,是中职学校响应素质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在中职学校中,计算机课程占有着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唯有将计算机课程学好,才能让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后拥有更良好的发展空间。在中职学校中,计算机的课程是由技能性以及知识性相结合的学科,主要教导中职学生能够了解并且操作基础知识技能,并侧面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养成学习习惯,获取新的信息以及知识,让学生成为一个信息社会中的合格公民。

2.2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其一,是中职学校计算课程的基础性:现今,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普及,进入普通高中的门槛越来越低大部分较为优秀的学生都已经进入到普通中学中,进入职业学校进行学习的学生基本都是学习较差或者中考失利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入学时基础比较差,所以对于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能力都略有欠缺。正因如此,中职学校对于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都是从基础开始,也适用于未来中职学生在社会中对于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的需要。目前为止,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主要有三方面,分别是基础硬件、初级软件以及计算机的应用人员。其二,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中拥有很强的操作性:在计算机课程中,本身就是一门将实践操作以及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科目。因为中职学校的特性,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中更注重的是对于学生操作性的培养,培养学生操作性,上机操作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其中中职学校培养的方面包括:文字的输入、文字的排版、制作稿件以及上网搜索知识的基本操作能力,同时相比学习理论知识,学生更喜欢对计算机操作的课程。其三,就是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发展性:现今,计算机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软件和硬件都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成果,开辟了全新的领域,提出了更多的新观点。计算机是目前为止发展最快的一门科目,教师在讲述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跟进时代的脚步,将实时的新知识传授给学生。

3中职计算机中学习环模式的应用

在将学习环模式运用到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要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同时要适合全体学生,能够调动每一名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设计的情景中,与教师共同探究。同时,教师应该抛弃陈旧的教学观念,走下三尺神探,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在互动中让学生与教师共同进步,像学生灌输:“人人都能成功”的信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充分的发挥每一名学生的内在潜能,以此来满足不同性格,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求。不但让教学的过程中呈现出普遍性,还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充分的发展自己的个性。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