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影功夫熊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影功夫熊猫范文1
[关键词] 色彩;叙事;《功夫熊猫》
动漫电影属于电影文本形式,从电影模式角度来看多数为叙事模式,但因面向视觉群体不同,其叙事功能又区别于普通的电影。并且在电影表意、观众需求、功能定位等方面都有自身特点。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加速了视听联动模式的推进,从而为动漫电影的想象与叙事空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并且使得电影在人物内心活动与情绪波动方面表现得更为逼真,故事情节更具活力,电影的审美效果得到增强,给观众带来一幅超乎想象而又与现实相联系的动画场景。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随着电影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电影中逐渐显现出各国的文化特点。接下来我们将以一部家喻户晓的动漫电影《功夫熊猫》为例,分析电影中包含的中国元素及民族文化,并总结中外文化存在的差异。第一,环境因素。众所周知文化源于生活和自然,因此不同的区域环境、生活环境成就了不同的文化差异。人们受到大自然的影响与厚爱,在生产和生活中流传下来的民俗习惯及人文历史,随着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一种区域和民族文化,具有很强的历史性、稳定性、延续性。中国地大物博,拥有五十多个民族,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各民族情同手足,在这种人文背景下创作出来的电影更加注重于人物镜头及环境画面,以表达人物性格为主,因此,电影中常见的为历史人物或者英雄人物。故事情节多是为了国家、民族或朋友及家人挺身而出的故事内容。相比之下,西方电影中所呈现的环境画面则更为广阔。通常为在一定的大环境下展开故事情节,在对英雄人物的叙述上,多数是为了拯救全球而奋斗的世界级功臣。动漫电影《功夫熊猫》中,我们很清楚看到其中蕴涵了丰富的中国式环境。电影中塑造的熊猫阿宝为一名勇士,为保卫领土而战,村民与队友的鼎力相助营造出一种团结、和睦的人文环境,与其他西方电影中呈现的文化环境相比,《功夫熊猫》中的英雄形象更为谦虚平和。第二,价值观因素。不同文化环境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并且表现出不同的言行举止,并对另一种文化环境下产生的价值观很难做到理解与接受。中西文化的不同导致人们价值观的不同,在西方人的价值观世界里,个人主义色彩较为浓厚,我们解释为以实现自我为中心的独立价值观。西方文化注重人身与权力的自由,人们渴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来实现梦想,在西方世界里民主与平等是备受关注的。区别于西方,中国推崇的是以集体利益为主的价值观,个人主义色彩相对较轻。电影《功夫熊猫》中,熊猫阿宝具有典型的中国式价值观念,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队友及村庄的集体利益是不可侵犯的,而泰狼作为反势力代表,则表现为另一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泰狼言行独断,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中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动物的本性。影片中中西文化交叉演绎,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价值观及行为的影响。
(二)《功夫熊猫》的文化传播战略
1.奇观化战略
“奇观”化战略是指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断推进以及电影技术的迅猛发展,呈现给观众的一种崭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独特视听效果的叙事方法。奇观化战略的推行,弥补了以往传统叙事方法中的不足,给制作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从而实现了制作方式与方法的与时俱进。影片《功夫熊猫》给观众呈现出了精彩绝伦的视听效果,让人们记忆犹新。据了解,影片《功夫熊猫》的美术总监历时八年时间研究中国的文化、艺术及民间建筑。影片中的中国山水画背景让人们眼前一亮:穿梭于高山云雾的殿堂,风清月明的夜色、山水缠绵、人与花香美轮美奂的景色让观众向往不已。此外,影片中主打色调为红色与黄色,鲜亮的色彩奠定了影片的喜剧氛围,让观众以一种愉悦、轻快的心情来欣赏影片。
2.“陌生化”手法
“陌生化”手法运用于影视领域主要是以观众的逆反性心理为核心进行制片创作。通过不断变化影片表现方式来改变观众对影片的接受意识,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观众乐意接受的传统接受意识,对影片有一种陌生感和新鲜感,从而激发观看兴趣和热情。“陌生化”手法的使用,更容易引起观众对电影的注意力,并产生与创作者的共鸣。熊猫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通常为行为笨重、憨态可掬、形象可爱,而影片中呈现的熊猫形象,因与“功夫”挂钩,则呈现得干净利落、刚柔并济。让观众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因此,影片《功夫熊猫》的形象塑造通过“陌生化”创作手法,将一个全新的熊猫形象展现于观众面前――机智、幽默、憨态而又调皮,在学习武艺时呈现出的矫健身姿,更令人惊撼不已。在与敌手奋力作战时表现的坚毅而果敢彻底颠覆人们传统意识中的熊猫形象。
3.快乐机制
通常,人们选择媒介内容时都是基于主观能动意识的需求,对娱乐方式的选择则主要是按照自己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以及为了缓解心理压力或转换内心情绪需要,娱乐化媒体之所以很受欢迎原因也正在于此。影片《功夫熊猫》在幽默化、戏剧化的编排上下了不少工夫,看得出来导演在为观众营造惊险刺激性心理体验上还是费了不少心思。单从主人公的形象设计上便可以看出来,熊猫阿宝双腿短小,肚皮圆圆的,有些许臃肿,将这样一个夸张、调皮的主人公形象放入夸张的场景中,穿梭于云霄的高殿、类似巴士底狱的监狱,使影片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吸引着观众前来观看。
二、色彩在叙事中的应用
(一)黑白与圆圈
影片的创作人员巧妙地运用颜色这样一种直观的方式合情合理地将熊猫与太极联系在一起(黑白相间的武士)。影片预言中的描述在整部戏的内外都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在戏里,沈公子觉得预言中所描述的便是熊猫,于是开始了对熊猫村的大屠杀,这也恰巧使得孤儿熊猫顺理成章在和平谷长大并成为一名功夫侠客。戏外,观众很自然将熊猫和太极联想在一起。不单单是颜色上的相似,在外形上也颇一致,太极为黑白合成的圆形,而熊猫体型偏胖,肚皮圆圆的,使得观众在潜意识中与影片达成一致。太极讲究以柔克刚,影片主人公熊猫阿宝身材圆乎乎的更是直观地展现太极的精髓。原本无任何优势的身材与太极相联系在一起却成了熊猫的优势,正是由于这样的身材才使得熊猫具有其他武侠所不具备的优势,因为熊猫体型圆而皮厚,很难被点中穴位。
(二)美式英雄的形象色彩
导演将功夫熊猫阿宝赋予了美式的英雄形象。阿宝为平民出身,但是却有着远大的志向,那就是成为武侠高手,拯救村庄和队友。阿宝性格乐观、幽默,勇敢、机智而充满自信,从来不会因为困难和挫折放弃自己的梦想。为了实现梦想,他刻苦训练,奋发向上。影片《功夫熊猫》将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共同表现主题,即美国价值观要素。换句话说,这部电影想要呈献给观众的就是一部励志“美国梦”,告诉人们“只要肯付出努力,就会实现梦想”。熊猫阿宝靠着自信、勇敢的个性终究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阿宝出身平民,父辈们都是靠着做面条维持家庭开销,而他自幼便喜爱武术,梦想着长大后能够成为一名武林高手。体型肥胖,也没有任何特殊资质,这在师父浣熊眼里,阿宝并非是一块习武的好材料。然而阿宝对自己充满信心,练武时,他勇敢、刻苦。一听到和平谷有盗贼闯入时,便不假思索赶往那里,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战胜了敌人。影片中,熊猫阿宝在与敌人交战时都是充满自信,没有丝毫畏惧。即使是面对沈王爷的火炮时,阿宝依旧表现出一副镇静自如的神态,临阵不惊,与沈王爷斗智斗勇。也正是这样自信与勇敢使得阿宝一次次战胜恶人,取得成功。而这种性格特点也正是好莱坞电影中所展现出来的英雄性格。例如西部影片中的牛仔们,单枪匹马,骁勇善战。在师父眼中没有资质的面馆伙计阿宝,经过几年的历练成长为一名可以打败孔雀王的“救世英雄”,而这一段艰辛的成长历程对于观众而言是最具亲和力的。阿宝这一英雄形象,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身材臃肿,动作缓慢,但通过艰苦的磨炼,终于练成一名武功高手,实现了自己的英雄梦想。影片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一改中国武侠片中英雄神化式的塑造方法,而是偏向凡俗化,从而让观众更加耳目一新,这也是影片的成功创作之一。
(三)虚幻色彩
从某种角度而言,电影中的虚幻现实更好地解释了存在主义对现实生活的观点。现实生活中并不会存在武断的话语权威,所呈现的也无非是存在主义的哲学性观念。而电影叙事则可以将虚幻与现实间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众所周知,文化与人的存在关系密切,均表现为一种符号,一种指意。然而文化并非是政治的口号,它只是讨论一些关于人们生存的基本理论。人们的内心情感往往是带有些许遗憾或伤痛的,在生活的表象中常常被掩饰。影片《功夫熊猫》中将很多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刻反映了出来。例如梦想与现实的冲撞,地位、身份与权力的联系等,从这些角度来看,影片已经不单单是孩子们的专利,更多的是反映当下社会的生存之道。影片结尾,向人们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和平画面:宁静的村庄、广阔的原野、绿色的田地、人们欢快的劳作场景……这才是真正的和平谷,停止了争斗和杀戮。动画电影给观众内心带来一种需要付出牺牲后才能过上理想生活的情感体验。符号背后的现实意义深远。
三、结 语
中西方文化因区域性和历史性特点浓厚而各具独特之处。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将更加显著。伴随着影视媒体的国际化发展道路不断迈向新的台阶,目前人们更愿意将电影作为一种新视角去审视中西文化的不同,显然中西文化差异也将成为影视界的新挑战。无论是展现西方的个人主义色彩,还是颇具中国集体价值观的文化元素,都是反映了不同国家的认知与发展历史。本文以《功夫熊猫》为例,阐述了电影色彩在叙事中的应用,以提高影视作品叙事效果,为观众呈现更多优秀影片。
[参考文献]
[1] 陈化宇.多元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定位――评电影《功夫熊猫》中的中国文化元素[J].电影文学,2009(03).
[2] 马伟莲,赵翠玲.中国元素在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中的运用[J].电影文学,2012(04).
电影功夫熊猫范文2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自我意识;功夫熊猫
《功夫熊猫2》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更带给了我们思想上的熏陶与升华,带给了我们深刻的震撼和感悟。在电影中,跨文化交际的主体以及中国的禅宗哲学是影响中重要的思想基础,让我们在喧闹的生活中感悟电影,感悟自己。
一、《功夫熊猫2》的深层动机
和基本主题就是跨文化交际 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重视中国文化。趁着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契机,梦工厂推出了历时五年精心打造的动画大片《功夫熊猫1》,这部电影以中国功夫为核心,糅合了多种中国元素,颇有意境的水墨加上绚烂的画面,充分地展现了对中国文化的感悟和理解。影片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个无名小子中国熊猫,最终成长为功夫大侠的故事,一方面体现出了中国文化中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一方面体现出了西方思想中,信心和勇气是人们走向成功的关键。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更深入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和交流越来越广泛,再进一步糅合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基础上,2011年梦工厂又推出了《功夫熊猫2》,电影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因为凤凰一族发明了美丽的烟花,烟花给人们带来了美丽、祥和与欢乐,因此,这座凤凰城由孔雀掌管。但是,这座城池的继承者叫做沈王爷,沈王爷是一个野心勃勃,自私自利的人,他想得到更多的荣誉、土地和金钱。他终于发明出了一种叫做“火药”的威力无比的东西,并且下定决心要拥有和占领更多的东西。沈王爷的父母对孩子的未来很是担心,非常忧虑孩子的将来,因此,请了羊仙姑前来占卜。占卜的结果是,如果沈王爷继续嚣张,胡作非为下去,后果非常不堪,会被一名内心强大的熊猫武士打败。在无意之中,沈王爷听到了这些话,然后就开始担心真的有这一天的到来,最终下定决心将熊猫家族铲除,消除自己心中的顾忌。于是,被邪恶和占有欲控制的沈王爷带着武器把熊猫部落摧毁了。这个时候,小阿宝在母亲的帮助下,顺利躲开了沈王爷的追杀,“无巧不成书”地来到了鸭子爸爸的家里。然而,母亲却为了引开沈王爷这帮坏人,最终被坏人杀害。正因为这件事情,沈王爷的父母将其赶出家门,他扬言到一定会回来,消灭天下所有的武功,最终成为中原的霸主。很多年之后,沈王爷终于发明出了大炮,威风凛凛地回到凤凰城,将首领用火炮打死,最终成功占领了这座城池。这时候的阿宝也逐渐长大,渐渐地成为一名英勇的神龙武士。为了寻找自己的身世之谜,阿宝与五个好朋友一起潜入凤凰城,阻止沈王爷的胡作非为。双方展开了异常激烈的角逐,在这种战争中,阿宝也逐渐了解了自己不幸的身世之谜。阿宝在巨大的痛苦、挣扎之中,逐渐意识到自由内心的平和与强大才是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正因为如此,阿宝在平和的心态中,逐渐的认识到自己、追逐自我,并且最占战胜了沈王爷。阿宝和沈王爷之间的争斗超越了个人情仇、超越了江湖恩怨,两人之间的争斗中,阿宝表现出了中国学武之人的崇高思想境界,为了保家卫国而去争斗。这也充分体现出了西方文化中的追求自我的意识。
二、现代意识的体现成为西方电影表达的永恒主题
随着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在这种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现代意识的萌芽产生。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中,人是主体;在人与社会的处理中,人是中心。自我意识发展迅猛,逐渐脱离了神灵和宗教的束缚,在世界上“人”取得了独立。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是判断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早期的优秀电影中,《终结者》《变形金刚》以及《生死速递》等,充分展现了自我意识的存在和发展。在《功夫熊猫2》这部电影中,通过简单、直白的手法,也充分展现出了阿宝自我意识发展、成长的整个过程。《功夫熊猫1》中,阿宝在父亲的影响和启发之下,逐渐意识到“自我意识”的重要性,逐渐战胜恐惧,取得胜利。在《功夫熊猫2》中,阿宝不断地在自我怀疑中找到自我,战胜恐惧,充分认识自我,也就是阿宝发现自我的过程。阿宝最终选择了寻找自我,放弃痛苦,做拯救世界的大英雄。
矛盾和冲突是电影的永恒表现,有阿宝就会有坏人,沈王爷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这是一个失去自我、无法把握自我的华人,将自己的不得意归咎于社会,通过暴力满足欲望,通过暴力掩饰自己的恐惧。因为他没有认识到自我,只能游动在本我与超我之间,自信只是用来掩盖恐惧和自卑的手段。否则,沈王爷不会因山羊姑的话就要杀掉阿宝一家。这些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预示沈王爷的失败。从表面上看,是沈王爷和阿宝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邪恶与正义的矛盾,更是超我与自我的矛盾。
三、禅宗哲学思想主题的体现
在西方社会的后现代电影中,逐渐体现出了对现代意识的反思和质疑。在现今社会,自我意识过于极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中,绝对的控制欲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割裂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正是在对这样思想的反思中,东方的禅宗哲学思想被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发现,并在众多的电影中所展现。《功夫熊猫2》中,阿宝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就是阿宝不断寻找平静内心的过程。只有内心平静,才能排除失落、恐怖等情绪,感悟人生,勇敢地面对生活。山羊姑可以参悟人生,是一位大师,他不断引导着阿宝寻找自我。他鼓励阿宝去勇敢回忆过往,勇敢缅怀过往,自然而然地面对生活。在《功夫熊猫2》中,阿宝不停地问一个问题,那就是“我是谁”,最终,当阿宝知道了是沈王爷将熊猫家族杀害,让阿宝成为孤儿之后,阿宝痛苦、难过,最终静下心来思考、感悟的过程中,最终明白了,来自内心深处的领悟和强大,比所有高明的武功和强大的武器都要重要。在克服了恐惧之后,阿宝终于成为心境平和的人,终于运用自己的武功将拥有大炮、火药的沈王爷打败了。也正是因为阿宝心中的这份平和,他没有选择杀掉沈王爷,而是衷心地劝告沈王爷,过去的事情都让他随风飘过吧,最重要的是现在自己的选择。然而,沈王爷没能够明白寻找到自己,没有明白内心强大的重要性,恶性不改,再次进攻阿宝,最终失败。阿宝终于达到了自己内心的平和,成了最后的胜利者;沈王爷虽然是败给了阿宝,但实际上,沈王爷真正败给了自己,他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在电影中,沈王爷没有被阿宝斩杀,而是被自己武器杀死,也充分体现了哲学里面“咎由自取、因果报应”的主题。
四、《功夫熊猫2》的主题对我们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灯红酒绿的社会给人们带来了众多的诱惑,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名誉和金钱,甚至不择手段。在消费时代的环境下,众多的诱惑容易使人们迷失自我。也有很多人为了追求想得到的,不得手段,抢劫、贪污、钩心斗角。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妻离子散、失去朋友、失去自我、自私自利,投机取巧满足自己的虚荣和占有欲,《功夫熊猫2》中的沈王爷就是这样典型的例子。沈王爷是一个野心勃勃,自私自利的人,他想得到更多的荣誉、土地和金钱。为了消除自己心中的顾忌,成为永远称霸武林、中原的人,于是,被邪恶和占有欲控制的沈王爷带着武器把熊猫部落摧毁了,给熊猫部落带来了永远的灾难和痛苦。沈王爷为了自己的利益、占有欲和虚荣心,自私自利,不择手段,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与此同时,又生活在痛苦之中,整天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折磨。这部分人的内心是非常脆弱的、暴躁的、不安的,他们利用残忍的手段、强烈的占有欲、金钱、名誉等外在的东西,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脆弱和不安;这种人只是在阳光笼罩下的可怜的“活着”的人,内心充满恐慌,迎接他的只有失败和痛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部分人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人安于现状、闲散懒惰、自卑自闭,没有目标和没有梦想,这种人没有自我的意识,只是受到本我的控制。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这部分人很容易被吓到,进而失去生活的勇气。电影的阿宝也曾经向着部分人一样,迷失在我,在犹豫、挣扎中痛苦。最终阿宝成功了,成功的关键是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把握自己的方面和目标,同时,为目标的实现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同时,紧盯目标,努力实现,不被周围的生活环境所影响,对于其他不必要的利益不盲目追求,将自己有限的精力和努力全都用在对目标的追求上,自己的努力、追求,是不会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像阿宝一样,在挫折、苦难之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寻找自己内心的平和与平静,同时,为了梦想付出自己的努力。在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这是不可避免的。应该学会与他们合作、共同努力,最终实现目标。在我们津津乐道的欣赏这部电影的时候,这部电影带给了我们视觉、听觉的享受,电影的主题也让我们深深反思,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迷失自我的世界中,逐渐认识到在一个人成长、成熟的过程中,自我意识的重要性;更让我们认识到在自己成长成熟的过程中,平静、平和心态的重要性,只有在平和的心态中,才能够实现自我,最终获得成功和胜利。正像电影中阿宝在痛苦、挣扎中感悟到的一样:任何高明的武功和高能量的武器都不如一个人内心的平和与强大。
五、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功夫熊猫2》的主要故事情节和内容开始入手分析,从三个方面:《功夫熊猫2》的深层动机和基本主题就是跨文化交际;现代意识的体现成为西方电影表达的永恒主题;宗哲学思想主题的体现,详细论述了该电影的主题。并结合现阶段的社会现象,对电影深层次的主题进行了升华。
[参考文献]
[1] 蔡海燕.走向文化的复调――《功夫熊猫》的异质文化交融[J].当代电影,2011(03).
[2] 谢新华,许原原.民族文化与文化全球化――评美国影片《功夫熊猫》[J].大众文艺:理论,2012(08).
[3] 马敏.论设计全球化中的中国元素――观《功夫熊猫》谈中国文化[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5).
[4] 刘艳萍.简论《功夫熊猫》中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殖民[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
[5] 向琼.从电影《功夫熊猫》析中国传统文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2).
电影功夫熊猫范文3
英语俚语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形式,通常形象生动、表现力强,并富有浓重的文化色彩和内在涵义(connotation),常常在非正式或活泼、友好的场合中使用。对于俚语的定义,《朗文现代汉英双解词典》解释为“在严肃言语或文章中通常难以接受的字句;被视为很不正式或不礼貌的字句”;《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定义为“一般用于朋友或同事之间谈话,但不适于好的写作或正式场合的字词。”从这两种版本的释义不难看出,作为英语学习,如果只通过正规的课堂和严肃的课本教育,是很难真正体会到英语俚语的含义和魅力。而对于翻译人员来说,如果没有多年的留学背景或在国外生活的经验,要全面掌握俚语的运用并做到英汉双语俚语自由的切换,的确不易。
二、《功夫熊猫》中的俚语翻译传递美式幽默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不同时期的语言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文化。通过词或句式的改变以造成风格的落差来促成幽默。“篡改了语言,自然就会阻断情理。导致明白无误的语言变得荒谬,而丝毫无需更改其内容。”在古装戏中使用现代流行语,利用语言本身的时代性和语言发生背景的巨大落差是娱乐影片惯用的手段,《功夫熊猫》也不例外。该片使用了大量的现代英语词汇制造出一只满口美式俚语的中国熊猫,语言风格的错位是其幽默传递的主要方式。
例如:
(1)I'm such a big fan...
官方译文:我是你们的头号粉丝
字幕组译文:我太崇拜你们了
“fan”一词随着流行文化的风行成为一个英语口语里的高频词。在汉语文化里,这个词的翻译也在不断演变:从最早的“歌迷、影迷”发展到了网络词语“粉丝”。“粉丝”作为一个流行词语固然比“迷”或“追随者”更具现代感也更能引人发笑。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是一个网络流行词语,一部分人的认同不代表所有人的理解。如果译文的对象主要是年轻一辈的话,那这样翻译固然是最佳的选择,如果译文的对象是广大范围的观众,那么字幕组的翻译版本受众面会更广。
(2)Are your biceps sore?
官方译文:你的二头肌会酸吗?
字幕组译文:你的手臂酸吗?
biceps一词是解剖术语,意为二头肌,和手臂(arm)是近义但分属不同语域的词语。在汉语里。我们口语中一般习惯问:“你的手臂酸吗?”而非用二头肌这一术语。但是如果翻译中仍然使用手臂一词就显得过于乏味了。笔者认为要还原原文的幽默语用功能还是直译为宜。当二头肌如此现代的词从熊猫嘴里吐出是否更能凸显出其娱乐性和创造性呢?
作为译者如果要传真幽默可以仿造原文的风格对译文的用词风格进行变化和调整,但是必须做到策略的一致和统一,译者必须在翻译的最初就确定受众人群,并据此从合适的语域中选词。
(3) Quit.Don't quit.Noodles.Don't noodles.
官方译文:放弃不放弃做面条不做面条
字幕组译文:做不做面条不要面条
了解西方文学的听众会知道这是套用了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的名句:“To be or no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因为该句词语简单,琅琅上口,成为常被引用的名言之一。片中的乌龟大师是一位哲学家,他套用这句话来描述熊猫在信念与信心之间徘徊的矛盾心情。Noodle一词做动词表示的是“愚弄”,但在此文里应该理解为熊猫的本行——做面条。名词noodle刻意动词化以达到和上文对称的修辞效果。但要把这一名言式的英语的幽默效果在中文文体中再现就具备了一定的难度。比较两个版本的译文,他们都采取了直译的方式,只是在选词上有些微的差异。直译的手法对了解莎士比亚作品和英语专业的观众是最佳的选择。然而对一般观众而言,直译的处理手法无疑已经使其中的幽默所剩无几了,同样的排列结构由于动词的替换造成和原文“生存还是毁灭”的差异,保证了信息量的输出却无法激起行外观众中的同感。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目标文化对应空白的情况下这种手法在字幕翻译里是无奈而又必然的策略。且看下一个例子:
(4)There is a saying,Yesterday is a history,Tomorrow is a mystery,but today is a sift.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the"present".
官方译文 :有句话说得好昨天是段历史明天是个谜团而今天是天赐的礼物像珍惜礼物那样珍惜今天。
字幕组译文:有句谚语说得好昨日之日不可留明日之日未可知今日之日胜现金那就是为什么要叫做“现今”了。
这句话是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的夫人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的名言,乌龟大师借此阐明了自己人生观的积极一面,以此激励熊猫抓住机遇。此引言不仅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还巧妙地使用了双关语“present”。present一词在英语中既可以表示“现在”也可以表示“礼物”(gift),双关是幽默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同音词或一词多义创造出幽默的想象空间,使之生动有趣、发人深省。双关语运用的技巧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的幽默语言之中,但是要在目标文化中找到对等的相关语并非易事,这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官方的翻译以风格的保留为主,语言文字基本与源语保持一致,但是句中的诙谐点却遗失了。对比之下,字幕组的翻译采取的却是不一样的策略,引言的前段古色古香,下半段搬出“现金”一词,使得不仅风格突变,更凸显出其与“现今”的重合之处。风格的变化本身就是幽默的手段之一,而这种忽而凝重、忽而轻松的风格是乌龟这一人物说话的惯用方式。利用汉语中已有的双关替代源语,在保留了风格的同时更完整地传递了暗指幽默的精华,译者的功底和所下的功夫可见一斑。
电影功夫熊猫范文4
关键词: 《功夫熊猫》 “他者”文化身份 非殖民化
1.引言
随着美国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先后播出,其在世界各国引起强烈反响,掀起新一轮“中国热”、“功夫热”和“熊猫热”。本文在介绍影片内容与成功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影片中对中国文化身份改写的主要手段和内容,并由此反思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在文化交流中如何保持本国文化的基本特色,并不断发展壮大。
2.《功夫熊猫》的成功因素
《功夫熊猫》从头到尾都充斥爆笑的喜剧因素,是一部典型的梦工厂作品,在幽默、中国元素、中国功夫、配音、争议、励志、场景、音乐、播放效果等方面做足了文章,使该电影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本电影的成功因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拿捏精准的商业切入点。张艺谋导演认为武打是当今国际电影界能够接受中国的唯一方式。梦工厂敏锐地觉察到中国文化的市场,武术这种非常形式化的文化符号能够迅速被包容。《功夫熊猫》在选取题材时,将西方人眼中具有中国文化烙印的中国功夫和熊猫相组合,寻找亚洲文化新的商业元素。
(2)令人惊艳的美工效果。《功夫熊猫》在保持东方韵味的背景下,将传统的汉字、手推车、四人轿、鞭炮和针灸等中国国粹尽显无遗,并在美工处理时表现出高超的处理技术,使中国人在观看该影片时无不赞叹好莱坞令人惊艳的美工效果。
(3)东方外衣西方内核的剧情。中国化演绎极具隐蔽性,究其核心依然是美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影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虽然走中国特色的发展路线,但随后的故事则完全是美国式的故事风格走向,将东方文化的外衣和西方文化的内核进行了有机结合,展现出了全新的剧情设计,吸引了东西方观众。
3.“他者”身份改写和非殖民化在《功夫熊猫》中的体现
文化入侵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非常关注的话题,因为它关系到本国传统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西方文化的这种“非领土扩张化”可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人们带来文化体验转型的同时,对本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促使后殖民文化成为杂合文化[1]。文化非殖民化是指在文化交往中设法消除殖民主义的消极影响,改变西方全面优于东方的集体无意识,抵制西方文化的侵蚀,抹去西方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留下的印迹,改变东方文化受压抑和无声的地位,恢复东方文化应有的地位和权威[2]。文化非殖民化的核心理念是提倡多元文化并存,促进文化公平交流。《功夫熊猫》保留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熊猫、功夫等元素,一定程度上是西方文化非殖民化的体现,同时植入了西方英雄主义的精神内核,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身份进行了改写。在本部电影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电影中对中国元素的大量使用显得极其自然,说明美国梦工厂确实下工夫研究中国文化和儒家思想,使观众不得不佩服西方制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熟识和灵活应用。兼具西方电影的特点和精神,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化工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转变为深层次了解中国文化以表现美国内核。
(2)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人们的心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此时的西方文化工作者适时加大对中国文化了解并加以应用,使中国人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接受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自《功夫熊猫》上映以来,社会各阶层对其的反应和评价,可以看出该影片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不仅仅是对梦工厂制作方的肯定,还是对西方非殖民化方式转变的肯定,非殖民化正以更隐蔽和被人们更乐于接受的方式蚕食输入国的传统文化。
可以看出,该部电影无处不体现出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身份的改写,成功地运用了多种手段打造出了一部经典动画片,使西方国家的文化非殖民化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新的发展。
4.反思
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让我们又一次品尝了西方精神文化内核东方文化外表的饕餮大餐,在欣赏它的成功的同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在世界文化冲击和非殖民化侵入的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将何去何从,在世界文化交流过程中该如何保持自身特色而不在世界文化大潮中迷失自己。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是必须引起重视的。
(1)对外来文化输入的态度。长期对外来文化的“拿来主义”,容易形成盲目的崇洋的心理,对本国传统文化来说这是致命的打击,如何转变现在的这种心理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多年以前的鲁迅先生就给出了明确的答复,但实行起来却显得比较困难,问题出在国家政策对文化的支持和引导,仅仅依靠国家的文化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大力倡导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改变当前多数人盲目的崇洋的心理,引导国人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优越感。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从外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引用效果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深厚魅力,但国内的文化工作者却鲜有类似成功作品问世,这不得不引起文化工作者的深思。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保持自身特征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外来文化,都需要国家政策的制订者和文化工作者共同努力。
(3)对外进行文化交流。交流是当前国际的热门话题,交流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实现共赢。同其他交流内容一样,当交流的双方存在实力差距时,交流就会出现所谓的“殖民化”问题。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如何将其输出,形成文化间的交流是当前我国文化工作者需要重视和努力的方向[3]。
5.结语
上述问题是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典型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国当前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它们关系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存。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不至于迷失自己,才能在对外文化输出时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永远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Ashcroft Bill,Gareth Griffiths,Helen Tiffin.The Empire Writes Back[M].London:Routledge,1989:195-196.
电影功夫熊猫范文5
[关键词] 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受众接受
美国好莱坞梦工厂的动画片《功夫熊猫》于2008年6月在国内公映后,当年就以1.9亿元获得了国内票房第二名的佳绩。2011年5月,《功夫熊猫2》再次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国内票房。据国家广电总局的公布的数字,《功夫熊猫2》以近6亿元票房占据2011年上半年国内票房收入榜的首位。作为一部动画片,《功夫熊猫》能够击败国内外众多堪称“大制作”的电影作品,创造完美的票房神话,其背后的原因非常值得探讨。本文试图利用接受学、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从电影的受众接受的角度来探寻《功夫熊猫》系列动画片在国内院线热映的原因。
一、老少皆宜与雅俗共赏:《功夫熊猫》的全民性圈定最广接受群体 接受美学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联邦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其理论认为:“任何文本的意义都是未定的、潜在的,它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只有经过接受者的接受和再创造才能实现。”①按照接受美学的这一观点,电影的意义传播也是由创作者的艺术创作和受众(即观众)的能动性接受来共同完成的,而受众的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处于决定性地位。
《功夫熊猫》是一部电影动画片。人们对动画片的传统观念是“儿童的动画片”。这一观念在当今的电视动画片领域仍然十分流行。但由于电影在接受的易得性上比电视差,使得电影观众的接受行为有更强的自主性。如果电影动画片仍然以儿童为主要接受群体,由于儿童对电影的接受行为缺乏自主性,这就使得这类电影的观众群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必然在激烈的票房竞争中败下阵来。美国好莱坞电影动画片的制作者比较早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在近些年好出品的电影动画片,如《狮子王》《玩具总动员》《怪物史莱克》《汽车总动员》《青蛙王子》等,在题材选择与主题设定方面注重了接受群体范围的扩展,使得包括儿童在内的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功夫熊猫》就是这样一部带有全民接受特征的电影动画片。
首先,在人物造型方面,《功夫熊猫》的主要人物都是成年人造型。由于当前我国的电影观众以年轻人为主,在已经上映的两集《功夫熊猫》中的主要人物中,无论是作为正面人物的熊猫阿宝、盖世五侠,还是反派的大龙、沈王爷,都按照青年人形态进行造型的。当然在电影中也有许多中老年的人物造型,如鹅爸平先生、浣熊师傅、乌龟大师、羊仙姑等。这些在人物造型方面的成人化倾向,扩大了《功夫熊猫》的接受群体,使之成为一部真正的“大众电影”。
其次,在情节设计上,《功夫熊猫》满足了各层次观众的审美需求。在电影中,《功夫熊猫》的制作者为观众奉上了“幽默滑稽”“动作武侠”“望子成龙”“尊师重道”“家族恩怨”“智慧禅悟”“励志梦想”等多道故事“大餐”,不仅能够儿童、青少年带来快乐与启迪,也能使成年人获得许多人生感悟。
总之,《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动画片的全民接受理念,使得该电影的观众接受面得到了充分的延展,为两部电影上映后取得票房佳绩打下了坚实的观众接受基础。
二、视觉刺激与幽默滑稽:《功夫熊猫》对观众的感官娱乐
接受美学的理论认为,接受主体对作品的接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根据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接受主体的积极主动性也不是盲目的,接受主体“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接触媒介的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从而使自己的特定需求得到‘满足’”②。而对于电影接受来说,观众对电影最直接、最根本的“需求”就是寻求娱乐的满足。而作为一种心理感觉,娱乐来自人的感官所接受到的刺激。《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动画片之所以能够获得观众的追捧,首先就在于其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听娱乐感受。
首先,《功夫熊猫》以电影画面的视觉感官刺激,使观众获得“视觉“娱乐感受。《功夫熊猫》是一部“功夫片”,在影片中对中国功夫的表现可谓淋漓尽致,精彩纷呈。另外,由于《功夫熊猫》是电影动画片,在功夫的视觉表现上,除了惯用的快速剪辑手法外,还大量运用电脑动画制作技术,实现了在真人电影中很难实现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视觉表现。而3D版的《功夫熊猫2》,在视觉上比第一集有更震撼的效果。而两集《功夫熊猫》在动画场景设计上的中国特色,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功夫熊猫》在视觉表现上的“大制作”,使该电影因此被冠以了“动画大片”的名号。
其次,《功夫熊猫》以幽默的语言和滑稽的表演,使电影观众获得“听觉“娱乐感受。《功夫熊猫》的创作者给该电影的归类是“功夫喜剧动画片”。在两集《功夫熊猫》中,从头到尾充斥着大量令人捧腹的搞笑动作、语言和情节。在幽默语言方面,像“我们都是做面条的,血脉里流淌着汤汁”(鹅爸平先生语)、“我用脚丫子问候你”(熊猫阿宝语)、“你成为神龙大侠的那天是我最痛苦的一天”(浣熊师傅语)等令人爆笑的话语比比皆是。在《功夫熊猫2》的中文版中还利用了许多流行语,如“神马”“浮云”“闪”“得瑟”“帅呆”等。在滑稽表演方面,熊猫阿宝是一个“成龙+周星驰”式的人物,如《功夫熊猫2》中的“在凤凰城大街上玩的‘隐形模式’和‘贪吃蛇’”“与狼武士的‘黄包车’追逐”等,无不令人捧腹大笑。可以说“搞笑”已成为《功夫熊猫》系列动画片的一大特色,也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在几分钟就一次的爆笑声中,观众完成了对电影的接受。
第三,《功夫熊猫》以完整的故事情节叙事,使电影观众获得“视听结合”娱乐感受。一部电影是否能够娱乐大众,还取决于是否讲了一个好故事。在两集《功夫熊猫》中,都讲述了一个以熊猫阿宝为核心的、情节跌宕起伏的完整故事。其中还包含着“英雄成长”“危机与拯救”“身世之谜”等好莱坞经典的故事桥段。
在大众文化的时代,提供娱乐已经成为电影的第一属性。无论何种类型的电影,是否含有足够分量娱乐成分,已成为电影是否被观众接受的第一道门槛。没有足够的娱乐性,电影的接受性就会被弱化,电影的其他功能也就更无从谈起了。《功夫熊猫》在国内的热映,首先得益于在电影在90分钟的时长里,给观众带来的是一场娱乐“视听盛宴”。
三、追求梦想与自信执著:《功夫熊猫》对观众的精神抚慰 如前所述,受众的电影接受是基于心理需求,而一个普通观众对电影的接受心理需求则是多层次的,其中“获得娱乐”是最基本的、最显性的心理需求。在电影的受众接受中还存在着一个高层次的、隐性的心理需求结构,它如同一个人的心灵家园,存在于人的潜意识当中,是受众的在情感方面心理需求。而在电影院里所形成的“银幕+黑场”的环境中,观众在观影时处于一种“白日梦”的状态。在这个电影营造的梦幻视觉世界里,观众会在潜意识中不自觉地把自己投射到电影中的角色身上,这时的观众“头脑里灌满了形象,我们抛弃智力和意志,听任想象在脑海里自由展开。形象直接激发了我们的情感”③,从而实现作为观众的“本我”与电影角色的“同化”。观众借助这一“同化”的银幕形象,使自己潜在的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得到宣泄和满足。
由于人的精神心理需求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作为大众文化形态的电影,从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应该把主要关注点放在满足观众积极的、正面的情感与心理需求方面。而好莱坞的主流电影之所有能够受到世界各国观众的认可,也就在于其在满足观众娱乐需求的同时,在电影叙事中加入了正义、亲情、博爱、智慧、谦逊、勤俭、自信、勇敢、奋斗等具有普世意义的积极因素。作为好莱坞的电影产品,《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动画片通过电影叙事,为观众塑造了一个为心中的梦想而不懈追求的“大侠”形象。在这个“小人物可成就大事业”的故事中,在如下两个方面非常契合当前年轻观众的心理与情感需求。
第一,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功夫熊猫》中,看似没有天分的阿宝有个“功夫梦”,而阿宝的爸爸则希望阿宝能梦见“面条”,最终子承父业。在“武林大会”上,阿宝阴差阳错地成了“神龙大侠”。此后虽遭到“盖世五侠”的“不待见”和浣熊师傅的“嫌弃”,但他并不放弃,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证明了自己就是那个预言中的“神龙大侠”。对此《功夫熊猫》的导演John Stevenson 就说,他们的创作是想带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的正面信息,希望透过熊猫阿宝鼓励学生和年轻人,只要努力坚持梦想,一定会成功。
第二,如何挖掘自己的潜能。在成为“神龙大侠”之初,阿宝并不会功夫。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浣熊师傅发现可以用阿宝“好吃”的毛病激发出他的功夫潜能。于是才有了《功夫熊猫》中浣熊师傅利用“包子”让阿宝练会了绝世武功的那场戏。在《功夫熊猫2》中,面对沈王爷的“大炮”,阿宝通过领会浣熊师傅的“静心”要诀,竟然接住了沈王爷用打过来的“炮弹”。这些都向观众说明:潜能的力量是无限的,而潜能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被激发出来的。
在电影中传播积极的、正面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不仅能契合与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还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在当今的社会,许多人存在着思想迷茫、精神颓废的问题,急需获得精神上的鼓励。《功夫熊猫》所讲述的励志成长故事,使观众在看后能从中获得精神鼓励和思想启迪。
四、结 语
在电影产业化的今天,要收回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电影拍摄成本,票房已成为不二法门。而票房的多少,则是观众用“脚”投票的结果。《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动画片的票房神话,就为当今电影动画片的创作提供了一个经典的成功范例。在这个范例中,《功夫熊猫》的编剧、导演为我们描绘了一条拍摄动画电影的路线图:一部电影要实现“既叫座,又叫好”的目标,在观念上,坚持“以人为本、观众至上”的原则;在制作上,实行观众群体全民化、视听传播娱乐化、叙事导向正面化策略。当然在这其中,对我国动画电影创作有重要借鉴意义的是,观众群体全民化和视听传播的娱乐化。尤其是在视听传播娱乐化方面,《功夫熊猫》为我国电影动画片的创作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注释:
① 秦俊香:《影视接受心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 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6页。
③ 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3页。
[参考文献]
[1] 李法宝.影视受众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2] 陈旭光.影视受众心理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电影功夫熊猫范文6
动画片《功夫熊猫》观后感
我看了一部电影——《功夫熊猫》,它让我懂得许多道理。
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主人公阿宝学艺时的情景:阿宝是一只又肥又大的熊,熊猫师父教阿宝学武功时,师父利用他好吃的特点,用包子诱饵,让阿宝去抢包子,虽然第一次没抢着,但他有着一颗不放弃的信念,经过反复训练后,他终于有了一身好本领。
这部电影虽然是用动画的形势述说着一个故事,它让我明白的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要放弃,不要畏惧它,要以一种坚强的心理去战胜它,而我在生活中呢,假如有一道题我不会做,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就去请教妈妈,有许多问题都是她和我解决的,要是看到对方比自己强,我都会不去跟别人较量,或是用某种借口来回避对方。再想想那只又肥又大的熊猫吧,它要吃到包子是那么难,但它从不放弃,我想:难道一只熊猫都要比我强吗?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熊猫阿宝的美好精神,这样,才能击破各个困难。
动画片《功夫熊猫》观后感
暑假时,大家都说《功夫熊猫》很好看,于是爸爸便带我去电影院看了《功夫熊猫》。
这部电影的大意是:有一家面店老板的儿子是功夫传人,可是大家都不相信这只笨手笨脚的熊猫是功夫传人,后来所有的功夫达人都很嫉妒它,最后因为残逃离了监狱,大家没办法阻止残再伤害人民,于是仙鹤、快螳螂、虎姐、猴子和蛇便一起去阻止残伤害人民,接着它们在一座桥上遇见了残,于是它们便展开了一场刺激的战争。因为残的老师有教残点穴绝招,它们都打不过残,残就觉得很无趣,就速战速决的用点穴招打败了他们,并想夺取传说中的秘笈。
这时残的老师在教熊猫功夫,学着学着,老师发觉到这只熊猫只要一伤心,就会大吃大喝,于是老师就拿食物来教熊猫功夫,后来终于教会了熊猫功夫,于是它们便回去寺庙。它们到了寺庙,看到了快螳螂打输了,于是熊猫便和残对打,最后打赢了残,解救了大家。
我最喜欢熊猫对上残的那一部份。因为它们在对打时,使用了一些奇奇怪怪的招式,最后熊猫终于打赢了残,救了大家一命。
看了这部电影,我的感受是觉得熊猫想要救以前笑它的朋友和师傅,于是自告奋勇的要出去和残对抗救大家,这样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懂得了,我们不能只凭人的外表好不好看,更重要的是要看这人的实力有没有、厉不厉害,才能真正评断一个人。
动画片《功夫熊猫》观后感
要战胜自己。这是我在《功夫熊猫2》里总结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