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翻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孙权劝学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孙权劝学翻译

孙权劝学翻译范文1

――《孙权劝学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蒙乃始就学( )

④及鲁肃过寻阳()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吕蒙就学”的事例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吕蒙在“孙权劝学”以前是一个没有什么学识的人。

B.文中未直接写吕蒙进步之快,而是借鲁肃之口说出,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方法。

C.孙权要吕蒙“涉猎”,是为了让他增长见识,以便能更好地去管理军中事务。

D.吕蒙一听鲁肃的夸奖,就得意洋洋地自夸起来,可见吕蒙是个有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的人。

(二)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势竞上( ) ②好鸟相鸣( )

③望峰息心( ) ④横柯上蔽( )

2.翻译句子。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描绘奇山,紧扣_________的特征,描绘异水,抓住了________的特点。

4.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郦道元《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公输》

1.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只标一处)

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②宋无罪而攻之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起于齐 ()

②愿借子杀之 ()

③吾义固不杀人 ()

④不可谓知类 ()

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何命焉为?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墨子“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墨子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墨子真的要请公输盘替他做这件事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一)《孙权劝学》

1.①推辞②只 ③从事 ④到了……的时候

2.①我难道是要你钻研经书成为博士吗?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些事太晚了啊!

3.学习上不能找借口推辞,要挤时间学习,只要“就学”,就会在学业上有长进,甚至令人刮目相看。

4.D

(二)《与朱元思书》

1.①凭借 ②美丽、美好 ③平息 ④树木的枝干

2.①(那些山)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发展,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高,伸得远,笔直向上,形成了千百座山峰。②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3.负势竞上,山势轩邈;清澈、湍急

4.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公输》

1.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②宋无罪/而攻之

2.①出发 ②希望 ③本来 ④明白事理

3.①先生有什么见教呢?②宋国并没有罪,却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

4.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孙权劝学翻译范文2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背诵法;自主翻译法;字词归纳积累法;课外阅读迁移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73-02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害怕写作文,更害怕学文言文,作文不会写,好歹还能胡诌几句,凑凑字数,而文言文读不懂,做题目就是牛头不对马嘴,乱蒙也没个方向。文言文枯燥,文言文难学,特别对于刚刚上初中的孩子而言,现代文中的许多词语尚未理解,又多了一种新的晦涩的语言表达方式,初中的孩子学起文言文来就越发惧怕了。事实上,初中文言文教学确实是一个挑战,但既然是挑战,一旦解决,其作用就越发的巨大了,如果在初中阶段调动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就奠定了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就能很好地应对高中强大的文言文阅读压力,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能对古典文学的学习,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开辟一片沃土。

要让初中文言文教学容易起来就要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我总结了几条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更轻松更易于掌握的方法,具体如下:

一、背诵法

中国有句古话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学文言文的首要方法就是朗读,熟读能诵。说到背诵,学生马上又会反感――语文就是死记硬背!其实背诵的方法有很多,而且掌握了就会发现,流畅地背诵并不难。

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几条有效又简单的背诵方法:

1.画图画法

例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因为课文特别长,第一段的语言又不对称,学生难记忆,我就让学生根据课文第一段画一幅画,画上交代:“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望之而蔚然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一边画画,一边将第一段的介绍部分就轻易地背诵出来了。画画其实是一种形象记忆法,特别适合景物描写的课文。

2.关键字记忆法

例如,在教学《口技》一文时,因为文章长,对场景的描写细致,故背诵时容易混乱。我就把课文整理出一些关键字,如第一段是:善,大宴,施,坐,团坐,少顷,闻,满坐。第二段是:遥闻,妇人,其夫,既而,儿醒,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妇拍,大儿醒,当时是,妇,口中,儿,大儿,夫叱,一时齐发,宾客,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此类推,关键字实际上是在帮助学生梳理情节,关键字记住了,文章就很轻易地背诵出来了。

3.减字法

例如,《木兰诗》中的第三段背诵,第一遍减一部分容易记些的字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_____,南市买辔头,北市买_____。旦辞爷娘去,暮宿_____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_____ 。旦辞黄河去,暮至_____,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_____。”接下来,第二遍又减一些字词“东市_____,西市_____,南市_____,北市_____。旦辞_____,暮宿_____,不闻_____,但闻_____。旦辞_____,暮至_____,不闻_____,但闻_____。”简单的内容两遍就可以背下,难些的内容就多减几遍,背诵也就很容易了。

4.表演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些课文我们是可以使用表演法来促进背诵的。比如,在教学课文《孙权劝学》时,就可以根据课文角色吩咐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小组合作背诵。《孙权劝学》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人物,所以运用“表演法”是最合适的,文章涉及到以下几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另外再安排一个旁白,全文就能表演出来了。“表演法”不仅能使学生快速地背诵课文,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对人物性格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对于初中生,课堂表演的形式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让课堂趣味横生。

二、自主翻译法

当学生熟读能诵后就等于大脑里储存了大量的资料,也形成了一定的语感,有了背诵的积累,要想让学生学得容易,其次必须让学生学会运用,学生懂得了翻译的规律,就是没有老师从旁指导也能读懂课文。

在教学中,我会布置学生课前、课上自主阅读,指导学生自主翻译,我们可以提供以下几个自主翻译的方式:

1.搬运课下注释法

就是在学习课文之前,要求学生先作预习,预习时,要将课文下面的注释搬运到课文内。很多学生在学习古文的时候都有两种很不好的习惯,一是找参考书背翻译,二是忽视课文注释,认为反正在课文中,不会主动记忆。背翻译的后果就是离开了文段就不知道文言的翻译,或者生硬地套译,最后必然学不通。而忽视课文注释就等于失去了自主阅读的拐杖,自己不会翻译,又没有重点字词的指导,最后也必然以不懂终结!

学会在预习时搬运课文翻译,其实就是一种在预习阶段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有了课文翻译,学生就可以不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基本阅读课文,有了这一步,既有利于提高正式课堂的效率,又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值得提倡。

2.组词翻译法

在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组词翻译法是最简单,最容易掌握,也是使用最多的一种。例如:《伤仲永》一课“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这句话中“生”“识”“书具”“忽”“啼”“求”都可以使用组词法,“生”即“出生”,“识”即“认识”,“书具” 即“书写工具”,“忽”即“忽然”,“啼”即“啼哭”,“求”即“求取”。学生一旦学会组词法,翻译的问题就容易多了。

3.旧知识联系法

所谓旧知识联系法其实就是学生借助已学的文言字词知识解决在新的文章中遇到的同一文言字词或同类文言字词。例如,学生在七年级上学了“智子疑邻”的“智”是意动用法,接着在七年级下再学“邑人奇之”“奇”的用法相同,那么在翻译时学生就懂得如何翻译了。又如,学习了《河中石兽》中“求之下流,固癫”的“固”字是“本来”之义,那么在《伤仲永》中学习“固众人”的“固”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4.常用俗语、成语联系法

学生在课本上学习记忆的文言文的知识量实际上是远远不足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补充和迁移尤为重要。而补充迁移的知识最好就是使用俗语或成语,这样,学生既熟悉,又便于记忆,效果很好。例如,我们在教授“汤”一词的古代意思时如果能举出“金城汤池”或“汤泉”的例子,相信学生会很快记住“汤”为热水一义。同样的词汇还有如:“原形毕露”的“毕”、“亡命之徒”的“亡”、“岂有此理”的“岂”、“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是”“孰”等。

5.查字典法

此种方法其实也就是告知学生,只要想学,即使没有以上的种种办法,最笨的一种方法就是查字典,只要愿意学,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6.询问老师法

询问老师法当然是最直接的一种方法,不过,学生似乎大都不是很爱用,因为这是风险性最大的一种方法,遇上老师细心也耐心,可能很快就解决问题了,遇上老师心情不好或自己想偷懒的想法被老师破译,那后果恐怕又有些令人惶恐不安了。不过这一招却是最容易生效的。

三、字词归纳积累法

当学生学习的内容慢慢增加,词汇量也有了一定积累后,接下来在教学中就可以教会学生字词归纳积累法。

字词的归纳可以根据学习课文时遇到的字词作基础,学习新知识,迁移旧知识,,一边学习一边归纳,归纳的同时要学会迁移旧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峡》一课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归纳“绝”字、“虽”字、“素”、“自”等。归纳字词一定要举例子,且例子最好能遵从几类:

1.典型课文中典型语句

例如,学到《伤仲永》一课的“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的“是”的翻译时,我们就可以举出《河中石兽》中的“如是再啮”和《论语》中的“是知也”的“是”的例子,当然,这时我们提倡学生多读多背其实也就用上了。

2.常见俗语、成语

这一点在翻译方法时已经举过例子,俗语与成语简短,易于记忆。例如,学到《孙权劝学》中的“孰若孤”中“孰”的翻译,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记住“孰是孰非”或“孰轻孰重”中的“孰”的意思。

3.古典诗词中的例子

古典诗词中的文言词汇虽然不硬性要求掌握,但事实上,学生背诵得最多、记得最牢的却是古典诗词,所以,古典诗词同样是积累文言词汇的极好词库,从古典诗词中找例子其实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我在教《孙权劝学》中的句子“但当涉猎”的“但”字的翻译时,我就会让学生归纳积累学过的“但”字的诗句,如“但余钟磬音”、“但闻人语响”、“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等,这些例子学生可以顺手拈来,其实这也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学习的素材,让文言文的学习更广泛,更轻松。

四、课外阅读迁移法

当学生轻松完成了以上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后,最后,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迁移拓展。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以致用的收效是最好的。对于初中学生,我一般推荐他们读以下的文言文篇目:

1.《世说新语》

因为这本书故事短小有趣,学生容易读懂,故事性较强,往往能吸引学生。《世说新语》中的很多小故事简单而富含深意,学生易读懂,我会安排学生在每周一天的课前推荐阅读《世说新语》小故事,这样积累下来,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2.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学生熟悉,同样短小精悍,学生阅读时既能积累文言文语感,同时也是对成语知识的积累,一举两得,学生学得轻松。

3.名句名篇

名句主要指一些经典文言作品中的句子,这一类的在《论语》中能找到很多,名篇除了教材里出现的外,还可以是古典诗词,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更有趣味性。

课外阅读迁移能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成功感,而丰富有趣的课外篇目更为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素材,既充实了文言文的教学,更为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奠定了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孙权劝学翻译范文3

【关键词】古诗文 创新

一、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古诗文阅读提出的具体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打破以往固定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教学新法。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传统的文言文讲法,老师先介绍背景,然后逐句、逐段地翻译,接着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感觉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全然没有兴趣。叶圣陶也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探究……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采用有效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多鼓励学生,师生间建立民主和谐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纳入语文课堂教学体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具体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激发学生兴趣的良方。

1.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1)导入激生兴趣

古诗文的创作年代,离我们已很久远,要让学生走进作者当时的社会生活,就有必要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以往讲古诗文,都是老师介绍背景,其实这样做学生印象不深,我在讲《孙权劝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上讲台讲这篇文章的背景,来导入新课。即吕蒙是吴国名将,深得孙权器重,但文化知识不多,缺少谋略,只是一介武夫,孙权爱惜人才,劝他学习。这样,学生还更多地知道与之相关的三国故事,即吕蒙学有所成后,巧计从蜀汉手中夺回荆州,还致使关羽败走麦城抱撼而逝等。这样,教师不越俎代疱,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效果很好。

(2)诵读吟唱美文

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或名家录音范读,激起学生的朗读意愿。通过领读、齐读、轮读、自由读、配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古诗文的意境中,初步感悟古诗文的韵味。

如教《木兰诗》时,学生见诗作很长,都皱起了眉头,感觉很难背。我让男女声交叉读,分组赛读、赛背,不断鼓励、激发他们的自信,学生的背诵速度大大提高。《孙权劝学》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背诵。指导学生读出孙权的谆谆告诫、语重心长,鲁肃的赞叹、惊异的神态和吕蒙的自得、自豪,学生认真揣摩说话者的语气,惟妙惟肖,也深刻体会了人物的心理。

(3)绘画体味意境

讲古诗词,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笔画下来。如教《天净沙•秋思》,让学生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背景发挥想象,画下来,并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学生更深刻地把握了意境,也能体会游子的断肠之思。

(4)多媒体激趣

多媒体借助图、文、声、像的综合运用,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成为古诗文阅读与教学的翅膀和动力。让多媒体走进课堂,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观沧海》,引进多媒体教学,荧屏上出现苍茫的大海,黑耸的礁石,低飞的海鸟;音响里出现低沉的海潮声,呼呼风声,浑厚男中音的吟诵声,将学生一下子带到了激越澎湃的大海边,穿越时空的隧道,似乎也感受到勒马碣石山的曹操豪迈博大的胸襟,留给学生许多的浮想联翩。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播放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把学生带进音乐的殿堂,学生学唱这首歌的同时也就背会了这首词,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这样,适当的声画,起到了渲染气氛、创设情境的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古诗文教学的内涵和空间,使语文学习步入了一片新天地。

(5)课本剧、辩论、口头作文形式等

教《唐雎不辱使命》,我指导学生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让学生制作简单的小道具。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表演,把秦王的盛气凌人、阴险狡诈、外强中干、先倨后恭和唐雎的勇敢沉着、不卑不亢、不畏、正义凛然都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很深。

教《愚公移山》时,结合时代,就愚公到底愚不愚展开辩论;并提问学生“在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愚公精神”。当然更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学习《伤仲永》,让学生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进行口头作文,同学们联系自身实际,感触很深。又让学生发挥想象,改写《石壕吏》。这些,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巩固了所学知识,使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古诗文的热情高涨。

2.课外活动异彩纷呈

孙权劝学翻译范文4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美妙境界,深深感受到祖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以初中八年级文言文《桃花源记》为例,在大致了解全文后,本人通过创设问题引导想象来让学生感受文章内涵。结合文中的描述,通过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文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想像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紧接着提问若然你置身于和平恬静、融洽安宁的桃花源中会怎样做?提出会选择留下来还是回到充满功利性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并且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这个角度出发来阐明作者陶渊明的思想――人们追求与向往的理想社会,正是对当时现实的鲜明对比,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用这样的情景创设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一步一步诱导学生进入到作者的字里行间,真正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二、自主阅读,弄懂语句

文言文的学习尤其需要学生的自主阅读,本人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首先是字字落实,弄懂语句,读准句读,读出语感。这个步骤完成后,再给时间学生自由阅读或默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初步去把握全文大意。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童趣》的“项为之强”一句中的“强”不读“qiáng”也不读“qiǎng”,而应读“jiāng”。再如《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教者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联系实际,授之以渔

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采用“满堂灌”,是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对号入座,学生则一字不漏的记下,使得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规范语言。但在翻译前,一定要求学生先看懂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则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调序;最后按照语言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四、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在讲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孙权劝学》时,在分析“吕蒙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这个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把吕蒙与本册课文《伤仲永》里面的方仲永作对比分析。方仲永天资过人,由于没有很好的接受后天的教育,最终沦为一个平庸之人,吕蒙经孙权劝说后才开始读书学习,而最终成为一个有谋略的人。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都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比,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吕蒙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这个问题,而且也巩固了对《方仲永》的思想内容的复习。

五、强化练习,巩固成果

文言文很多知识需要积累,说白了就是要记。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积累,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把有关的字词归类,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认识理性化,在此基础上,设计适当的阅读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加以巩固,适当进行课外文言的阅读,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就能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再次要强调的是――课后诵读。所谓诵读,包括朗读和背诵。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诵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有效手段,琅琅上口的朗读,不仅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朗读中捕捉全文的感情基调,更好地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孙权劝学翻译范文5

环节一:以兴趣为指引,吸引学生慢慢进入学习状态

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内驱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上课前,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前提下,可以把传统的备课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起来,运用唱歌、讲故事、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创设与所讲授的新课内容相适应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新知识探究的渴望。比如,我在教授《孙权劝学》时,先在黑板上写“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两成语,接着,让学生自己用字典查找这两个成语的含义,说说谁是吴下阿蒙,后来又如何让人刮目相待。两个成语串起整篇课文的情节,很快就吸引了学生,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环节二:以理解为助手,鼓励学生从对字词句的理解延伸到对全文的理解

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传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很多古代汉语常用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如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在现代汉语里反复出现,如“心旷神怡”“豁然开朗”“落英缤纷”等。换言之,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并非毫无根基。在教学中,凡是教师可以放手之处,都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教师只在关键处做些引导、点拨。教师的具体做法是:首先,课前要求学生在不参考译文的情况下预习课文、翻译课文。其次,在课堂上让学生对一些重点的字词进行解释,疑难字词可以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再次,在理解并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先翻译句子。最后,教师应适当点拨文言现象和语法,并总结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总的来讲,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常用字词、特殊句式,目的是促使知识系统化,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通过归纳总结,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

环节三:以诵读为依托,夯实学生的文言文基本功

孙权劝学翻译范文6

【关键词】教师学生 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占现行教材篇目的四分之一,约占教学的时间三分之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程改革已历十来年了,但对许多教师来说,文言文依旧是一方"净土",它依旧是课改的"死角",很多教师不知从何处去改,也不知怎么去改。教师在思想认识上有这样的误解:教学目的只是让学生理解文义;教学任务在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不高,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就如何教好初中阶段文言文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改进文言文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如:课前放与课文有关的音乐、歌曲、图片、影片;讲与课文内容或人物有关的故事;介绍有关的诗词、对联、文学常识以及写作背景、作者生平、艺术成就等;或是教师深情朗读、背诵。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受到了感染,进入了情境,自然也就有了学习的欲望,学习的激情。

二、引导预习,激起求知欲

预习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目的在于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预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预习。学生预习课文,教师要给予提示,明确要求,或给学生交代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或简介文章的背景及作者情况,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文章,在给予提示之后,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要求。如,要识字解意,要熟读课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初译出来,并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所要注意的是——教师随时检查预习的效果,绝不能放任自流。

三、重视诵读,提高能力

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中很早就特别注重诵读的重要作用,宋代朱熹认为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定,仍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子的理论确定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传统方法中的地位。文言文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个读和学过程,读得多理解得就深刻。理解得深刻学习也就越简单。在日常学习中许多学生会常常抱怨学文言文苦、学文言文累,但殊不知他们在学习中恰恰忽视的是文言文的诵读。

其实,文言文在读的过程中不光要读,而且还要注意读的方式和方法。诵读不仅要读出来还要注意语感。不同的语气表达的语感是不同的,陈述、疑问、判断、祈使、感叹等语气的传达,就是文章内容情绪的传达。诵读时可以从字词的色彩、句子的表达重点、段落间的起伏跌宕来把握语气和语感,这样就更容易抓住作者行文的思路和情感表达的侧重点。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诵读直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诵读是一门艺术,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并不追求诵读艺术的完美,但要却要重视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注重:解题——背景介绍——翻译——课文分析——背诵记忆的文言文固有教学模式,以认知积累为主要目的的文言文教学目标要求打破常规重新反思,教学过程中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课文。教学过程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后,应有一个让学生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主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以《陋室铭》为例,学生通过交流反思、思辨讨论,理解了中国传统文人那份特有的"韵味",从中国传统文人那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形象背后领悟到独特的精神魅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积累,而且要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做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学有所长。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四、延伸与拓展知识

要学生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必须举一反三。俗话说,熟能生巧,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训练就要有足够的训练量和对训练的高度类型化的概括,积累足够的训练心得。这是用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的再循环过程,是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的。因而,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在原有教材基础上,从课标出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训练目的性强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对于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推荐一些文章,让学生对照着课标要求,自己用掌握的方法去学习、理解,让学生在这种自我摸索自我感悟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五、做好文言文巩固工作

在上文言文的课时,对上一节课所提到的重点词句一定要强调再强调,力求全班同学都掌握,做到温故而知新。在上文言文新课时候,注意与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之间的字、词、句、段,甚至是内容上的对比和联系,注重文言实词和虚词、句式等方面的归纳和分类,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过度和穿插。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孙权劝学》时,在分析"吕蒙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这个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把吕蒙与本册课文《伤仲永》里面的方仲永作对比分析。方仲永天资过人,由于没有很好的接受后天的教育,最终沦为一个平庸之人,吕蒙经孙权劝说后才开始读书学习,而最终成为一个有谋略的人。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都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比,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吕蒙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这个问题,而且也巩固了对《方仲永》的思想内容的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