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荷花淀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范文1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综合应用《打电话》(P132—P13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亲身经历寻找最优方案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运用优化的思想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表格、画图白纸、磁铁等。

[教学过程]

(课前做“传电游戏”。规则:由电头传电,传到电则成活,可以自由,可以给别人传电。传电中拍手歌:小伙伴,伸伸手,我们一起做朋友)

一、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生活中经常发生突发事件,需要电话通知有关人员到场。例如:今年3月1日,我市翔安区内厝镇发生了一起建市以来最大的山林火灾,情况万分紧急。消防队队长要以最快速度通知7名正在休假的队员赶回灭火。应该怎么办?(揭示课题并板书:打电话——通知7名消防队员)。

“打电话”中有什么样的规律和数学思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

[合理使用教材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火情紧急,需要尽快通知消防队员参加灭火。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教材采用通知15人来探究方案和规律,这个数据太大,难度较大,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不好,本教学设计改用从通知7个人比较简单的数据入手,更符合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和可接受水平,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

二、合作探究 分析方案

(一)展开讨论、了解图示法

师:如果打一个电话需要1分钟,消防队长通知完7名队员要多久呢?你认为可以怎样通知他们呢?

生:可以一个一个打,需要7分钟。(板书:逐一通知 费时)

生:可以消防队长打给其中一个队员,这名队员再通知其他队员。

师:是的,这其实是分组的思想。即队长打给其中一名队员,让他当组长,再通知其他人。

师:我们可以用图示法来表现这个过程。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探究多种方案

师:这位消防队长可以怎样打电话呢?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然后用小圆片摆一摆、连一连、说一说,完后汇报。汇报时结合老师的要求:(课件展示)

(1) 你们组有哪些方案?各种方案耗时几分钟?

(2) 第一分钟谁通知谁(这时共几人知道消息)?第二分钟谁通知谁(这时共几人知道消息)?第三分钟呢(这时共几人知道消息)?……(在箭头上标时间)

(3) 你这种分法,打完电话共需要分钟?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

学生汇报,选择图例上黑板。

(三)分析方案

各组分别汇报有哪些方案。

1、分析4分钟方案。分析典型图例它的优势在哪里呢?谁最忙?

师:请你具体说说打电话的过程,并由你们小组另7名组员配合。各组员要听清自己是在第几分钟知道的?你接到消息后做了什么?(学生具体解说方案)

师:这个方案中有没有人闲着的,请举手。(一生举手)

师:可见,这个方案中有人忙着,有人闲着。所以不是最节时方案。

师:可以怎样调整方案?

2、分析3分钟方案。

师:组长没闲着,队员没闲着,消防队长也没闲着,即:人人都没闲着,这种打电话方法大家认为好吗?好在哪里?

三、发现规律

1、填表、发现规律。

师:3分钟方案是不是最短的呢?有人质疑了。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演绎一下,看是否还能调动“闲置资源” 。

(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用磁扣摆一摆,小组合作,填表,思考规律)

师:请小组来汇报分析,每一分钟的人数变化。

生:(边演示边说)第一分钟后总共有几个人知道通知?(2,首发1,新接1);第二分钟后总共有几个人知道通知?(4,首发1,新接3);第三分钟后总共有几个人知道通知?(8,首发1,新接7);

师:猜一猜第四分钟又有多少人新接到电话呢?这8人分别是谁通知的,请你在刚才画的图上补画出来。

师:同学汇报从第二行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第三行数据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接下来,我们来探究这种打电话的方法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

【评析: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从中发现在最省时的打电话方案中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推理能力。】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还是用这样的办法,通知15个人最少要几分钟呢?通知16个人呢?5分钟最多能知通多少人?

2、有一棵奇妙的树,原来只有1个树枝,第一年长出1个树枝,第二年每个树枝分别长出1个新枝,第三年每个树枝又都分别长出1个新枝,照这样计算,第五年这棵树一共有几个树枝?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类似规律的应用呢?(生答)

师:细胞分裂、浮萍生长、传销网络,甚至“一传十、十传百”等等。

3、某传销公司规定,每个会员每周必须发展一名会员,6个星期后,他发展了其他多少名会员?若加入会员要交3000元会费,他能收取多少会费?

[通过设计基本练习、重点练习、拓展练习等几种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总结反思

(1)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师:(根据学生所答,引导学生编成儿歌)

电话问题应分组,关键要把2来数,

几 分钟 几个2,相乘得积含首数。

(2)从打电话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师:众人拾柴火焰高,人人参与效率高。

(3)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学会总结,并用特别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对学生无疑是一个方法上的辐射。点明分组、优化的思想]

板书设计:

打电话

1、逐个通知(费时)

荷花淀教案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传统档案;电子档案;交互作用

基于实践,在现有的信息环境下,档案管理信息环境建设的优化过程主要集中在档案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和多种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提供上,具体而言就是要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图像数据库技术,把信息资源重新配置,优化组合,从而使其构建成一个崭新的有机整体,充分挖掘各类信息资源的潜力,为档案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撑。

一、建立科学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

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管理信息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营造良好的档案管理信息环境,必须以建立科学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为前提。

(1)优化传统档案。对于传统印刷型档案,工作人员应当根据档案管理的任务和读者需要,适应各级档案管理部门的地方特色和整体需求,建立一个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同时,工作人员要重点收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实用性强、社会需求量大的方面的档案,分门别类将文件进行区分,使档案管理成为既适应地方特色,又反映时代特征的信息窗口。

(2)转化和新增电子档案。电子档案具有容量大、体积小、成本低、检索快等优点。档案管理在重点收藏印刷型档案的同时,应针对地区特点,从市场上采购或者从网络上下载一些使用价值高、并获得使用权的电子转化软件,由专门人员进行系统分类转化,同时大力推行电子档案新增活动,以增加档案信息资源量。

二、实行现代化、多样化的档案管理和服务

为了促进档案信息交流与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档案管理要实行现代化、多样化的管理与服务,即管理和服务的计算机化、网络化。

(1)实行联网和网上信息处理。档案管理要抓住通过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和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初步实现省内档案查询以及档案之间的地区资源共享,最终实现联网处理,能够异地查询。

(2)建立关键词、姓名等二次档案数据库。档案管理多年积累的非电子档案文献资源,只有通过数字化处理,以数据形式在网上查询,才能得到充分广泛的应用。所以,档案管理应加快关键词等二次档案文献数据库的建设,让使用者能够全面了解和充分利用档案资源。

(3)大力建设专题与特色档案数据库。由于档案管理工作涉及的文献数量庞大,任何一个单位都无力也不必将所有档案文献都数字化。同时,为了减少网上信息的重复和避免相互撞车,与其他档案管理单位相同的文献就不必加工上网,以防止信息过载,带来不便。

(4)工作流程计算机化。为了给使用者提供广泛、快捷、精确的高效优质服务,档案管理部门对编目、流通、采访、参考咨询等日常业务工作要全部实行计算机化,以创造良好的内部与外部联机服务环境。例如,利用信息网络实行联合、集中、统一编目,可以提高编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避免重复劳动,共享编目成果。查询实行计算机网络化和利用光盘后,使用者只需要十几秒钟就可以阅读档案原文,需要时还可以打印,大大节省查阅时间。

(5)服务方式多样化。档案管理部门要以计算机为依托,结合传统服务手段,开展多样化服务,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一是开展定题跟踪服务。针对热门档案借取需求,分课题、专业提供定题跟踪服务。二是主动参与科研项目,利用档案优势,多提供综述、述评、研究报告等深层次的三次文献。三是提供复印、复制、录音、录像、光盘服务,为使用者在机上检索书目、篇名、文摘、全文、机读目录等提供联机检索服务,并提供电传互借、电子邮件等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四是用户掌握网络技术。档案管理可以电子阅览室为基地,对用户分级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做好这一项培训工作,能增强用户运用计算机网络获取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基于以上几方面考虑,笔者认为,如今,在当代信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原有传统档案资源不足以满足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新的网络档案资源也难以完全取代实体档案,二者的资源调配和有机整合主要集中在档案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及档案管理信息环境建设的优化过程中多种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提供。

参考文献:

[1]海,孟祥喜.1997―2007年国内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综述[J].档案学通讯,2008(05).

荷花淀教案范文3

1.教学环节设计的适应性。把握好教学环节设计,实质是对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适应性的把握。对教学环节缺乏规律性认识,只为课件去备课或课件只是教师自己教学过程或教案的翻版等都是不正确的。“教学、课件两张皮”放弃了教学备课的主体――学生和教学环节设计,这方面的失误往往是课件设计中最致命的。如果课上只是依靠课件领着学生去学习,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课件就无法往下进行,而课堂环节也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此外,对教学环节把握不准导致按钮设计混乱,如“新授”等,也会使使用者和学生造成误解。还有些课件实际上等于课堂实录,大段大段录下教师自己的分析、讲述,特别是对段落、篇章的总结;在板书设计上,图案、线条也是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自己的教案。这种替代教师讲课内容或是“原版”的教案设计,不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给教师随机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留出空间和余地,恰恰违背了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的本意。

2.教师的课堂地位不应让位于课件。教师的课堂地位不应让位于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无论有多先进、方便、快捷,它都只能是一种资源、工具,绝不应成为课堂的主宰者。现在,一些教师从上课之初就把自己定位于电脑的操作者,而把学生全部让位给了多媒体课件。学生完全和电脑屏幕进行交互学习,人与人交流变成了人机交互。虽然利用多媒体课件后,教学形式可以实现多样化,但这是不可取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让位于课件,还会造成情感教育的缺失,使语文科目的“人文性”消失殆尽。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在课堂上需要的是一位可感、可亲的教师,而不要一个永不出错的冷冷冰冰的机器。如果教师是本堂课的导演的话,那学生就是演员,而课件只是道具而已。导演要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学生以最大的舞台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件只是能够帮助导演和演员发挥的最好道具罢了,绝不可能代替了导演的位置。

3.先入为主的形象定型性。形象大于思维,语文教学的形象思维性大于逻辑思维性的特点决定了在教授语文课文时应忠于原著的作者意图,带领学生们进行形象思考,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并对文中的形象进行还原重塑。或是徜徉在优美如画的散文美景中,或“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林妹妹”,在牵人心魄的小说中,即便是“千人千景或千人千面”那也能达到有益的思维形象性训练。而有些教师往往上课之初就调用多媒体显示影视题材中的荧幕形象,以帮助学生们进行形象思维。可这种做法往往给学生们造成先入为主的形象定型,造成的后果是提起“某篇散文的优美景象或小说中动人形象”,学生们的头脑中只会有一种定型形象,而不会有语文课那特有的多样思维形象性,限制了学生们的形象思维。曾有位教师在分析《边城》中的人物翠翠的性格特点时,先是用多媒体课件放映了一张电影《边城》中的剧照,然后让学生们对照着图片结合课文分析人物性格。课上,学生们对这幅图片很感兴趣,发言很是踊跃,可总是围绕图片来论述。课后,询问上课的学生“翠翠”这个人物形象,学生们的回答也基本上是那张剧照人物形象的“翻版”,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反而扼杀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4.符合课文实际,切忌贪大求全。在语文课堂上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在制作时应注意,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应当本着为突出重点、难点而服务。小而精,针对性强能起到画龙点睛的课件也是应当提倡的,不一定非得盲目追大求全的课件。那样只能是费时费力,华而不实。譬如,有的语文课件在介绍背景资料时,往往会求大求全,大量调用音像图片资料,这样势必冲淡主题。又如,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边城》和《荷花淀》是两篇优美的诗化小说,尤其那遍布篇中的优美景色很是引人入胜,这时如过多地放映景色图片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偏移,使得课堂教学目标模糊,教学重点偏移,而影响课堂教学计划。

5.课件设计的细节适应性。有些连设计者都没太注意的小细节,却有可能影响课件的整体教学效果。

(1)文字背景设计,应做到文字大小适宜,背景颜色适意。当然也视多媒体教学环境而定。课件中文字大小是否能够调节,多大号的字体适合大屏幕教学面对全体学生,都是课件制作者应注意的问题,否则上课时学生看不到课件中的文字,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背景颜色或图片也不应喧宾夺主,图片背景不宜太过花哨,否则不能突出主题,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纯背景颜色不宜太亮或太艳,否则会影响学生视力。单机大屏幕教学与网络教学所需要的文字大小、颜色又都不相同。

(2)活动图标的干扰。有时为了标示连接或翻转,有时为了增加趣味性,很多语文课件在页面中都设计有一个活动的或翻转的图标,它对理解无任何帮助,但又必须存在,所以应放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切忌不要让图标运动或转动,以免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种典型的干扰,设计者应意识到这个问题。

(3)选择按钮的指向性不明。有些课件除了设计者外,谁也不知道页面的按钮是干什么用的,怎样使用?学生们在和课件交互时也无法明白各种按钮的功能和作用,也会影响到教学。所以按钮的指向性应明确,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与课件的交互时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荷花淀教案范文4

然而冷静思考,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学到了什么呢? 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对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第一,多媒体教学模糊了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具有目标性,都有重点、难点。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们为了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无一例外地安排了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这一教学环节。但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答案是教师给出来的,也就是说,在多媒体教学中真正的思考都由教师完成了。而学生则成了教学活动中的配角、受动者,被教师们“牵着鼻子走”,失去了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就失去了主动学习的乐趣。

教师们都卯足了劲比谁的课件好,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电脑越是先进,就越被多媒体捆住了手脚,就越成了多媒体的“奴隶”,成为了束缚学生的工具。同时,语文学科又和其他的学科不同,数学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函数的抛物线的变化;物理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推论出物体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化学教学则能在多媒体中直接演示化学实验的全过程;而语文课需要发挥学生的最大限度的想象力,去感受汉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语文的多媒体课件把什么都解释得明明白白,如同一杯白开水,如何能让学生去感悟汉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呢?

第二,多媒体教学缺乏对通用性的考虑。

通用性是考察多媒体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最重要的标准。许多教师用多媒体上课,其出发点不是为了整体的教学服务,而是为了偶然上公开课的需要。课要好看,要充分显示出“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这就是许多人运用多媒体上公开课的心态。因为这节课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某一特定的课例而设计的。这就决定了这样搞出来的课,大部分都是好看的。这种课我们最常听到的评语是:课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课堂气氛很好,信息量很大,效果比传统教学方式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能说是好处吗? “课堂气氛很好”,学生不是天天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一年才上这么一次两次,感觉新鲜,又加上是公开课,有那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注意力能不集中吗?课堂气氛能不好吗?“信息量大”,“效果好”,大多数的多媒体公开课课例,信息量是大的,这是事实;可是,这节课是花了几十甚至上百个小时弄出来的,这就等于效率和效益高了吗?何况,一个人能有多大的精力? 整个学期都在为一节课努力准备, 其他的课肯定打折扣。因此,这对学生、对学校都不是好事。

第三,多媒体教学简单地以电脑代替一切。

电脑确实是功能十分强大的工具,但有必要让电脑来代替一切吗?而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例如,黑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象征,有许多地方仍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如果有突然而至的灵感,可以借助黑板得到充分展示。另外,好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体现教师风格的作用,有无形感化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

当我们在设计课件的时候,不能一心想着什么环节可以用电脑,那很容易觉得每个环节都可以用电脑。我们的思路应该反过来,运用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教学中不能为了使用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发挥各种媒体的各自特长,优缺互补,交互使用。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优化的效果。如果只是把教材、教案、图片简单地“搬”到电脑上,和放幻灯片有什么区别?

荷花淀教案范文5

“四”代表:合作、讨论、探究、实践。

“四”代表:能参与,能表达,能合作,能质疑。

“五”代表课堂教学的五步骤:自主观察,自主探究,自主合作,自主消化,自主评价。

教学上的改革与创新应当是与时俱进的,任何事物从萌芽、发展到成熟都是一个渐进过程。只有有了理论指导的实践才不会陷入盲目的泥潭。

任何教学模式,若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老师灌输,那课堂大概只会是一潭死水,这也与我们教育中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精神相左。因此,我们“四四五”模式的课堂改革就是以强调学生的课堂积极参与为突破口,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的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是理想的呢?讨论起来可能见仁见智不会有一个终极的答案。但笔者认为:理想的语文课堂,至少应该带给学生快乐的享受,思想的启迪,情感的升华。在对一个问题的讨论时,老师相机行事地点拨,来激发起学生思维碰撞。这些火花可能是只言片语,可能是一个朴素的观点,可能是一场观点相左的激烈论争,也可能是一个让老师都感到棘手的问题。比如在《项链》中,按照固有的观点,玛蒂尔德是个爱慕虚荣的女人,后来的遭遇都是她的性格使然。难道资本主义的社会女人爱慕虚荣,社会主义社会的女人都安贫自守?人性是共通的,而用意识形态来解释人性无疑是可笑的。再如《雷雨》中周朴园对梅侍萍有没有爱情?《鸿门宴》中对刘、项羽结局的假设等。这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老师只需要设疑、点拨,归纳、总结。总之,只要能启迪智慧发展能力提高素养的课堂,都是求新的课堂,都是向着理想不断完善的课堂。

米卢曾用“享受足球”的理念去激励队员。队员在绿茵场上奋力抢拼是竞争的享受,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是快乐的享受,“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理想的实现更是难得的精神享受。可见,快乐与兴趣有种神奇的力量!而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使命的课堂,一旦被我们津津有味地枯燥化,支离破碎的概念化,墨守成规地教条化,自命不凡的经验化,就剥夺了学生享受语言魅力的权力。笔者听过程少堂老师讲《荷花淀》,课堂上充满了笑声。一是程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二是程老师点拨睿智,能小中见大,给我们一种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的感觉。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得舒心,何乐而不为呢?我们的语文课堂由过去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重讲解重分析,转为以学生为中心,重参与,重探究,这就是一个质的飞跃。要想让语文课堂充盈着愉悦的气氛,让学生享受着文字的魅力习得知识增加能力,这需要老师营造一个平等、自由、宽松的课堂环境。老师要导之有法、有度,要善于启发灵感,活跃智慧。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意的、灵动的,贵在学生、教师与文本的三方心灵对话。

语文本身就是一首“诗”。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中彰显着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语文课堂因特有的文学性而诗意盎然、浪漫温馨。学生披文入情,让思想的野马驰骋在文学的千里沃野上,采芳饮露含英咀华,这不失为学习的一大乐事。面对文本,老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想象,而不去约束桎梏学生思维。从而让读者与作者在心灵上共通,促成作者、读者与文本在心灵上形成对话,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获得无穷的乐趣和教益。在讲古诗文的“炼”字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驰骋想象,比如:“三影郎中”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红杏尚书”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的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还有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吐”字使画面富有动态,写静似动,写景如画。

法国的左拉的一段话就颇令人深思,他说:“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我们常说的“形象大于思想”,就是读者对文本形象(意象)再揣摩解读,再创造与评价的结果。文学之美如春风化雨,在悄无声息中滋润心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素养。要臻于这种化境的确不易,要求老师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较高的美学品位。

理想课堂的基础在于课前精心准备。对教材游刃有余的驾驭,对教法收放自如的掌控,对学生情况敏锐洞察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堂课的完成是师生的合力创造,精彩往往更多的是“节外生枝”、“不经意的点染”,是一刹那间的灵感闪现。在讲《孔雀东南飞》时,有学生就问:“既然刘兰芝美丽聪慧、勤劳能干、善良孝顺,那为什么焦母一定要逼着儿子休妻呢?她难道没有想到让儿子夫妻离散后,自己将来老无所依的结局吗?”学生有问,老师就要答疑。这样合作讨论的语文课堂就不是呆板的说教与“填鸭”,而是被激活的一池春水。这才是真正的由关涉教材、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关注课堂。这样老师才能脱掉一身的“匠气”,教出一点语文的味道来。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实效的。我们曾一度迷茫,不知道语文课该怎么上。于是就盲目地照抄照搬,机械地邯郸学步。现如今课堂上活动泛滥,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弄不好会适得其反。就像一山野村妇硬要充大家闺秀,一不小心就露出了粗手大脚般的尴尬。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语文课堂的魅力在于内在的气质”一样,如果不分主次、滥竽充数、表面化、形式化、热闹化,忽视了课堂的“教学”价值,热热闹闹搞“创新”,踏踏实实走“形式”,那收效肯定微乎其微的。所以,我们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只是一种手段,最终都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就强调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直接的关系。语文课堂要自主、要自由,要打破陈规大胆创新是不假,但应张弛有度,开合自如。所以应当加强知识传授和学法指导,既提升学生能力,又丰富学生情感。这样才能把握住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每节课后,我们都要进行反思,反思优劣得失。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设置,可以是教学方法运用,可以是教学环节的处理,还可以是整个课堂的管理;这既可以是经验总结,也可以是教训汲取;这可以是自我反思,也可以是“异质同构”课的对比反思。在话题作文“距离”评讲后,笔者就想为什么学生写不出有内涵的文章,是少了对话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开掘,还是他们的日常积累不够无“米”下“锅”?是命题立意上的偏差,还是文体选择上的失误?只有通过课后反思才能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否则坐井观天一叶障目,那只能是夜郎自大式的自我封闭。正因为有了正确归因,才能使“四四五”课堂更理想,更高效。才可能创而有致,才可能创而有得。

客观上讲,任何一种教学策略(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是无限的趋近一种理想。“四四五”的课堂模式也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被不断地创新、充实、丰富。既然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放飞思想合作探究,那么我们教师在课下更应该多探究,在课堂上多磨练,才能让创新和进取的精神常驻课堂。但如果我们一味地被条条框框所束缚,或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或画地为牢固步自封,其结果只能弄巧成拙贻笑大方了。

参考文献:

[1]方智范.高中语文必修课“阅读与鉴赏”目标解读(一)[J].语文建设,2003,(11).

[2]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上一篇挑山工教案

下一篇平方根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