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凡卡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凡卡课件

凡卡课件范文1

一、提高教师在阅读能力培养中的艺术性

提高教师授课艺术性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创设一个良好的特定的情景,极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情节,运用多媒体工具,创设情景,活跃孩子们的思维。如《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中:“后来听到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其实,老师在讲述这一段落的时候,可以适当准备一些音响资料,不要急于立即去看课文,先给他们听一段音响,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学生通过想象,有的说:“我看见小扬科被打得浑身是血,小孩吓得大哭,院子里的狗也跟着乱叫。”有的说:“小扬科好可怜,被打得非常厉害,可是只有小狗为他鸣不平。”这个时候无需老师多讲,学生便深深地体会到了小扬科的悲惨遭遇。

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实,只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起现代化的媒体工具,不一板一眼地咬文嚼字,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就高涨了很多。比如,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一些课件,融诗、画、情、景、声于一体,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体验、去想象。如,教学《可爱的草塘》这一课时,可先播放课件:伴着优美的古筝乐曲,一幅优美的画卷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在蓝天白云下,又大又美又绿的草塘一眼望不到边,草塘中,一条清凌凌的小河映着蓝天、白云、芦苇、蒲草。学生欣赏着名曲,双眸凝视着画面,使教学达到了“言尽而意未尽”的效果。

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我们的课本中,有一些文章故事性较强,粗一看,故事已讲完了,但细想起来,还留有一定的悬念。比如,《凡卡》这一课末尾:“凡卡把信塞进邮筒以后,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还做了一个美梦。”做什么美梦呢?这个美梦可以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如果能以《凡卡的梦》为题材,结合他们自身,把他的梦写出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沙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凡卡课件范文2

一、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我坐上了飞船》这课时,将夜空中的美景制作成课件在电脑中出现,然后投放到屏幕上,文中的飞船、地球,高山、平原、岛屿、海洋,长江、黄河、长城等景物就一目了然,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就能准确说出课文中每一句话所写的景物是什么。最后让学生想象,如果你坐上飞船,在太空中会看到什么,学生闭眼,边听音乐边想象,让学生畅所欲言。又如:课件出示农民伯伯在播种插秧的图片让孩子观察,我想农活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应该是他们相当熟悉的,于是我对孩子说"你们能告诉老师这位农民伯伯在干什么吗?""能教教老师怎么样插秧怎么样播种吗?"这时同学们就会很兴奋的把他们所知道的说出来了。这不但可促进孩子热爱生活,学会观察,而且能更好地激发孩子说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材辅助。农村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并不多,教材是他们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首选工具之一。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就要充分利用教材作为培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育资源,(1)、借助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如教学《月亮的心愿》时,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小女孩躺在床上想什么呢?让学生展开想象,自己如果遇到像珍珍那样的事,将会怎么做,你怎么想就怎么说,激发他们的想像和思维,进行口语表达。(2)、借助课文中的空白,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练习。语文文本中有许多富有想象余地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凡卡》这篇课文的结尾,我就可顺势引导:"如果你是凡卡,你会想些什么呢?你以后又会怎么做呢?"这个问题把学生带入了课文中的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凡卡,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后畅所欲言,在学生把自己当成凡卡说话的同时,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3)、借助课文中的角色、情节,让学生表演练习说话。如在《狐假虎威》这篇课文中,我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或同位合作表演,再请学生上台表演,给他们戴上狐狸和老虎的头饰,在表演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心情,然后针对学生表演中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提出自己的建议,在这种演演、说说、议议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像这样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联系生活。小学生们绝大多数都是爱说爱道,在训练学生口语交际时,我常引导学生就他们熟悉的生活进行说话。例如,我教"喜欢"一词时,要求学生用这个词来说话。开始他们面目相对,无话可说,我说:"大家想想,你们平时喜欢吃什么?玩什么?"经过我这一提醒,学生的思维马上回到了他们熟悉的生活中去,一下子明白了,有的学生说:"我喜欢看电视。"有的说:"我喜欢吃冰淇淋。"有的说:"我喜欢去三亚旅游。"......当学生们表达完,我再引导学生用"我喜欢......喜欢......也喜欢......"的形式进行说话。只要我们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进行说话,学生就会觉得生活中有许多东西与课文内容沟通,话匣子永远打开,提高了他们的说话兴趣。

四、随机训练。教师要捕捉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抓住这些事件和现象的可"述"点或可"议"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各种方式开展训练,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一天正在上课,教室里飞来了一只蜻蜓,大家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看,还不时小声地议论着,他们的注意力完全被蜻蜓吸引住了。我灵机一动,何不以蜻蜓为话题说话呢。"这只小蜻蜓真可爱!你们也来说说小蜻蜓吧,看谁说的最棒!"话音刚落,同学们都兴奋地说起来了:"小蜻蜓在教室里飞。""小蜻蜓在教室里飞来飞去。"教师适时启发"这两句话,哪句更好些?受到启发后孩子又纷纷说起来:"小蜻蜓在教室上空飞来飞去。""小蜻蜓扇动翅膀在教室里飞呀飞,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呢!""小蜻蜓想和我们一起学习,想跟我们做朋友。"突然,小蜻蜓停在窗户上,不动了。孩子们又有话说了:"小蜻蜓飞累了,它要休息一会儿。""不对!小蜻蜓怕影响我们上课,所以躲起来了。""对呀!小蜻蜓是我们的朋友,它不愿意打扰我们学习。"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多么有创意的构思啊!小蜻蜓从窗口飞出去了,它飞到哪里去了?它干什么去了?孩子们又有说不完的话了。

凡卡课件范文3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情感熏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237-01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下面就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欲望。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二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有的教师很注意培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学习语文,这种做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活动、做游戏,要以学好语文为基础。我们提倡的是“快快乐乐学好语文”,要在“好”字上做文章,不要过分地在“乐”字上做文章。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方法,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效果较好的有以下几种:

1.导语煽情。例如,教学《凡卡》一文时,我带着低沉的语气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凡卡和我们的年龄差不多,他的生活与我们有什么不同?赶快找找,看谁找得最多。”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结果孩子们通过阅读对比,发现凡卡的生活十分悲惨。我再充满激情地说:“让我们去听听他的声音,去听听他的呼唤!”这时学生就十分激动地读凡卡让他爷爷来接他的话,一切思想感情尽在读中体现出来。

2.借助多媒体。如在执教《桂林山水》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组桂林山水的美景图。学生一看到如此美丽的风光,不禁“哇”叫出声来。我顺势问道:“这里的风景美吗?想不想去走走,看看?”学生被这美丽的风景迷住了,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文读起来。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桂林山水甲天下,又单独出示课文动画,让学生细细欣赏,再读句子时,桂林山水的特点已融进了学生向往的情怀,深情的赞美,随着声音流淌出来。

3.分角色朗读、比赛读。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此种方法适合于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秦王和蔺相如,进行分角色朗读并把秦王和蔺相如的动作表情表演出来,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课文。

比赛读具有挑战性,可以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如男生读一部分,女生读另一部分比,然后换过来比。

此外,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如指名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齐读、轻声读、自由读、还可以引读,配乐读等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

三、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讲究阅读的效果。如:课文中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形象生动的句子;修辞手法用得贴切、精妙的句子;对话、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句子;蕴含丰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句子;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的句子等内容就是教师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朗读指导的对象。如我在对《桂林山水》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我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2、3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则一带而过。因为这两个自然段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桂林的山比作老人、巨象、骆驼,描写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最后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点出了桂林山水的风光无限美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凡卡课件范文4

关键词:课堂;想象;灵动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时常享受着这样的幸福:站在三尺讲台,手捧一本教材,和学生一起驰骋在汉字的王国里,浸润在浓郁的书香中。

一、围绕课题,多维质疑中想象

课文题目可谓是课文的眼睛、课文的灵魂,具有高度的指向性,或介绍了文章的主人公,或体现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是课文学习的一个突破口。如,我在板书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小桥流水人家》这一课的课题之后,低声吟诵并故作沉思状,学生霎时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感到疑惑不解。稍过片刻,有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好像是我课外读到的一首词中的句子。”在他的提示下,一部分学生记忆的闸门也瞬间打开,纷纷点头称是,我忙不失时机地用课件出示了《秋思》原文,引导学生在齐声诵读中温故了这首经典古诗词。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有学生说:“有弯弯的小桥,清清的流水,幸福的人们。”有的学生甚至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小鸟在竹林中悠闲地觅食,孩子们在小溪里欢腾嬉闹的场景。当我让学生打开课本,开始预习课文时,他们已经是迫不及待了。

二、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中想象

古语有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确如此,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只有细细品读,用心思考,隐匿于语言文字深处的东西才会露出冰山一角,乃至完全浮出水面。

三、补白标点,内容扩展中想象

文章中的标点符号除了常见的表示停顿、语气之外,仔细揣摩它,其实也隐含着许多的想象空间。如,五年级上册《我的“长生果”》中写道:“《七色花》引得我浮想联翩,《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后来,哥哥的朋友们送了我几册小书:《刘得兰小传》《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文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我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补充内容,有的想到了曾在班级内风靡一时的漫画书《阿衰》,补充说:“《阿衰》使我捧腹大笑。”有的想到了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作品,说:“《卖火柴的小女孩》令我双眼潮湿。”这样在标点的想象补充中,既强化了句式训练,又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四、改编课文,二度创造中想象

改编课文,应根据原文的体裁、篇幅、内容等的不同而选取合适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上我常常采用的有续编和改写两种形式。

先说续编。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结尾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借此机会,给学生搭建一个自由言说的舞台,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编写未发生的故事,去设计人物未来的命运,学生会从中享受到虚构的乐趣,会有作家般的自豪感。如,《凡卡》结尾写道:“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小凡卡醒来后是怎样的情景呢?他的爷爷收到信了吗?会把他接到乡下吗?……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学生的心头,挥之不去,而想象正好帮他们解开了心中的结。

原文改写训练是让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新构思,另拟题目,或另选体裁,再造新篇。它尽管离不开原文提供的情境,但在人称、角度、重点的确立上,又与原文大不相同。

没有想象力的孩子是可怕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多措并举,不断训练,引导学生养成思维想象习惯,让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生涩的内容熟悉化,鼓励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无所顾忌地言说,从而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千姿百态、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凡卡课件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力培养 学生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21-02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当今教育教学发展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教师应当遵循学生身心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规律,按照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创造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对事物产生不同方向的思考,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生命的意义来源于创造,创造可以让人的智慧达到一个顶峰,同时也是振兴一个民族的必然要求。所以,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当今一直追求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用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性

所谓的想象是指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认识过的事物进行加工和整理,创造出的不与原物相同的、未知的事物。想象在认识活动中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对人而言,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想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化知识,由想象加工过的知识呈现出一种新的意义,变成了一种新的知识。如果没有了想象,就不会有科学创造、艺术表演的出现。想象使创造活动得以出现和进行,是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促使了创造力的产生。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积极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运用语文教材中的材料,来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思维。例如《凡卡》一文,凡卡满怀希望的给自己的爷爷写信,诉说着自己的苦难与不幸,希望爷爷可以来接他回去。但是这封信的信封上却只有“乡下爷爷收”的字样,这封信究竟能不能送达到凡卡爷爷的手中呢?这个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就应该把握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想象和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1.想象一下凡卡写信时的心情和模样。这是根据语言材料培养了学生对文中场景的想象能力。2.寄完信后的凡卡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这样的提问有利于学生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发挥学生的内在想象的潜能,在无限的想象中产生大量的创造想法和成果。

二、在培养创造力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

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学生对已知以及未知事物的思考,在思考中发现事物的本质、特性等,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创造性等特点,是从一个新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事物,对已知的事物进行创造性思维可以发现事物新的一面,而对未知事物进行创造性思维则体现出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中学阶段正是学生思维极其活跃的时期,教师要好好把握这一阶段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以《由燃烧的蜡烛想到的》为题,围绕着这个题目,教师就可以激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从蜡烛的自然形态开始,到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再到无限制的联想。联想一:蜡烛的光温暖明亮,照亮了世界。联想二:蜡烛无私的燃烧了自己,将光亮给予了他人,具有无私的精神。联想三:如果我们不加注意蜡烛的火,蜡烛的火焰可能会引起火灾,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像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联想,可以有效的增加学生思维的多方向性,避免了思维的单一性。总之,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就要积极的去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性思维,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去听、去看、去读、去写,将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合理地运用到传授语文基础知识以及培养语文学习技能之中,不断地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保证。实践是创造能力的外在表现,当学生想要将自己的创造想法表现出来的时候,就需要进行动手操作,使其外显出来。同时,当学生将想出来的事情付诸于行动以后,可能会继续产生创造的想法以及创造潜能,然后使之不断地进行创造、实践相互交替的活动。创造能力是实践的基础,当学生想要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创造力就会给予学生一种激情、一种自信感。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如果长时间不进行实践活动,学生自身原有的创造兴趣也可能会被慢慢地磨灭,直到消失殆尽。由此看来实践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保证。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学生自己看得懂的,就让学生自己看,只要学生自己能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做,让学生通过(下转第23页)(上接第21页)小组讨论、独立研究等形式去进行学习。在对《孔乙己》中有关“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那一段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猜一猜“茴”的四种写法到底是哪四种,然后再让学生在课下查找资料进行对错的检查。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动手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在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必不可少的两项主要教学内容,它们是语文教学重要的训练场所,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知识、思维、情操、技能等事物的认知,所以在语文阅读写作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创造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在阅读写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以理解和满足学生为前提,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然后让学生怀着对学习的兴趣,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学习。再次,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抓住情景设置、学会质疑、合作学习、会话表达、书写表达这五个环节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速度和质量。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运用到了教学中来,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增强对学生五官的调度,将学生的多种感官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同时还要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自由的发挥。例如在教学《琵琶行》时,文中有一段写到琵琶的声音,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教师就可以在制作教学课件的时候,有意识的寻找一些琵琶曲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感受“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注意开拓课文中未表达出来的声音、形状等,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子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之后,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将自己所知道的事物进行想象和再创造,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如果在语文阅读及写作教学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培养,那么,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就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总而言之,培养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要积极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根据每个班及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目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造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促使国家拥有不竭的动力去创建兴旺发达的社会。教师应当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创造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张丽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华中师范大学,2007

[2]成传强.浅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能力[J].中学时代,2014

凡卡课件范文6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的引入都注意精雕细刻,或引发兴趣,建构情趣的课堂;或展示课件,显现文本的情境;或诱感,引入情感的世界……凡此种种,可谓煞费苦心,而效果未必都能如愿以偿,重要原因就在于新课引入脱离学生实际。其实,智慧的导入应该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文本,贴近学生,追求自然,讲求实效,真正让引入因自然而有效。

一、相似生活的联系中走进文本

生活是语言感受、情感感悟的基础,学生生活与文本内容虽不会相同,但相似、相近、相关的情境却不难寻觅。为充分调动生活积累,缩小学生与文本的差异,使他们顺利走进文本,可借助相似生活的再现、相近生活的捕捉、相关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如《爱如茉莉》写的是父母之间浓浓的爱,表现了纯净而平常的亲情。也许,文中叙述的事学生家中不一定会发生,但类似的事情可谓不胜枚举。为此,教者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生活在爱的暖流中真的很幸福!在家中,我们有爷爷奶奶的呵护,爸爸妈妈的关爱。在享受爱的同时,我们不时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自然、寻常的爱。有时,这种爱不易觉察,却每时每刻都存在。能说说你家中爱的故事吗?

生:奶奶今年65岁了,爸爸和妈妈总劝奶奶注意休息,家中的事情让他们来。因此,奶奶常常偷偷起来烧早饭,而起来时,妈妈正在厨房里忙着呢.

生:那次爷爷散步回来,手上拎着两袋水蜜桃,为什么买两袋?我一问,原来一袋是给我的,一袋是给奶奶的,爷爷知道奶奶特别爱吃水蜜桃。

生:爸爸那次感冒打吊针,妈妈像服侍小孩似的陪在他身边,我看了觉得又好笑,又感动。

师:是啊,爱就是奶奶和妈妈偷偷起床烧早餐,就是爷爷手中的两袋水蜜桃,就是爸爸感冒后妈妈的陪伴……有这些大大小小的爱,家庭就显得无比快乐,生活就显得无比幸福!今天,让我们走进《爱如茉莉》中的故事,去感受像茉莉一样的爱。

有了自家的故事,阅读课文故事时,学生就感到特别亲切;有了自我的感受,体会文本情感时,学生就感到特别真切。可见,生活是还原语言形象的原型,解读语言意义的钥匙,感悟语言情感的基础。阅读者只要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作者想在一起,思在一处,就能从语言文字中触摸到作者情感的脉搏,感受到作者思想的琴弦。因此,教者的重要责任,就在于引领学生借助生活的这把钥匙,去开启文本的情感之门。

二、相对情境的描述中走进文本

调用生活的相似、相近情境,目的在于缩小文本与生活的差异,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感受内容,亲近人物,领悟情感;而调用生活中的相反、相对情境,则可凸显文本与生活的差异,让学生充满诧异地走进文本,构成比照,凸显矛盾,促其生疑。因此,教者解读文本,须把握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反和相对,从而依据内容,唤醒生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请看《凡卡》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八九岁的时候肯定在干什么?

生:肯定在学校读书。

师:如果你在某个城市上学,你要给家人写信了,你想在信中告诉家人什么呢?

生:我要告诉爸爸妈妈,在学校里生活很好,请他们放心。

生:我要告诉他们,在那里生活太有趣了,老师对我很好,我的同学也从各方面关心我。请家里人千万放心。

生:我要告诉爸爸妈妈,我学习很好,请他们不要为我担心。

生:我要告诉爸爸妈妈,我的学习很不错,我要买学习方面的资料,请他们寄钱给我。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是啊,老师也觉得,要是你们在城市学习,要给家里写信,一定会把自己在学校一件件有趣的事情告诉家人,让他们放心。(稍停后语气变得低沉)可是,这里也有一个孩子,他才九岁,爷爷就送他到城里当学徒了,仅仅三个月时间,他在那儿就呆不住了,他要给爷爷写信了。他信中所写的与我们的完全不同。信中写了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凡卡》这篇课文。(板书:凡卡)

上述片段中,教者引导通过自我生活的想象描述,形成了与课文内容相对的情境,继而巧妙联系,精心设问,促进生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为课文情境的感受、内容的理解、中心的感悟、情感的领悟奠定了基础。

三、意外情境的借用中走进文本

新课引入的智慧,既在于课前的精心准备,合理预设;还在于意外的及时捕捉,巧妙借用。这就要求教者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要有过人的教学机智,善于从即时的生活中妙手偶得,从临时的生发中彰显精彩。如一教师上公开课《鸟语》,大厅里坐满了听课的老师,学生都有些紧张。原本,教者预设了一段“课前交谈”,想缓解紧张的气氛。可就在这时,大厅外的窗台上,两只麻雀不停地跳着,还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此刻,学生也不由自主地抬头好奇地盯着麻雀出神,专注地听着麻雀清脆的叫声。教师不禁喜上眉梢,他灵机一动,接着就出现了如下的精彩开场:

师:同学们,大家都看到了,窗台上两只麻雀也来凑热闹,在快乐地跳跃,欢快地叫着。也许它们知道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全场大笑),在用鸟儿特定的语言,跟我们打招呼呢!(板书:鸟语)知道它们可能说什么吗?

生:是在欢迎从各地前来听课的老师,向他们问好!(老师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是要我们以出色的表现向前来听课的老师们交上满意的答卷。(笑声)

生:要我们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大胆表述,让这节课给老师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生:我认为鸟儿也在对老师说话,要老师今天出色发挥,上出一节精彩的课,让听课的老师高兴而来,满意而归!(热烈的掌声)

(就在这时,麻雀飞走了)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老师也觉得,两只麻雀可能有它们特定的任务,来向听课的老师问好,为上课的你们、为上课的我鼓劲。你们看,任务完成了,它们放心地走了,我们也该上课了。(笑声)

对麻雀在窗台上跳跃欢叫的情境,教者敏锐地发现并巧妙地运用,将此与《鸟语》的引入融合一起,实在妙不可言。这样运用,有助于现场气氛的渲染,学生心境的放松,课文题目的引出,是偶然的神来之境,神来之笔,简直是天衣无缝,足见教师的教学智慧。

四、阅读写作的联系中走进文本

如何使阅读教学始终弥漫语文味呢?不少老师关注不够,往往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悟后,引导轻描淡写地品味一番完事,新课引入局限于内容更是司空见惯。当然,内容和情感需要关注,但这种关注凭借的是语言内容,着力的是言语形式。因此,新课引入就关注语言,能引领学生寻求走进文本的捷径,让语文课真正名副其实。如《谈礼貌》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一文,一教师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礼貌”是常见的词语,请谈谈你对它的理解。(板书:谈礼貌)

生: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教育我们要懂礼貌,懂礼貌的孩子别人才喜欢。

生:懂礼貌是做人的基础,连礼貌都不懂的人是肯定难以做好其它事情的。

生:懂礼貌要从与身边的人交往开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生: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懂礼貌,人与人之间就变得非常和谐,社会就一定变得更加美好!

师:大家对礼貌都有自己的认识,如果我们来写《谈礼貌》,你觉得该达到怎样的目的?

生:要让人对礼貌有清晰的认识。

生:要让人明白为什么要讲礼貌,怎样讲礼貌,让人心服口服。

生:可以用我们身边的事情写清楚什么是礼貌,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怎样讲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