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勇气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活需要勇气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活需要勇气作文

生活需要勇气作文范文1

树,砍断枝条还能再生;草,烧了还能再长。悬崖上的一棵松树茁壮生长着,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一粒种子,可以掀翻压着它的石块,顽强地向上生长……

植物是那么珍惜生命,不放弃一点儿生存的机会,它们凭着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地生长,尽管它们也许长得并不茂盛,但这种毅力和勇气不得不让我佩服。

我们人类也应该这样,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勇敢地面对,只要我们努力地去做,再大的挫折都不怕。可是在生活中,很多人一遇到困难就逃避。前段时间我就在报纸上看到,有一个大学生,家里很穷,国家帮助他上了大学,但他在学校因受了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跳楼自杀了。他这样做既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又辜负了国家对他的关心。连一粒种子都能不屈向上,比自己重几百倍的石头,向上生长,他怎么就那么懦弱,不热爱生命呢?如果我是他的话,我会勇敢地去面对生活,克服困难。不是有句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吗?不管遇到什么事,我们都应该勇敢地去面对。

每当我看到那些在风雨中昂首挺胸的花草,我就会告诉自己要好好珍惜生命,要像它们一样有勇气战胜困难,使生命充满光彩。

生活需要勇气作文范文2

关键词: 作文 真实 真“事” 真“心” 真“理”

现在,许多学生作文中的造假现象相当严重,鲜有真实感受的表达,缺少真实思想的支撑,没有真实情感的宣泄,因此,强调“心”真、“理”真、“事”真,对于改变作文现状,就显得尤其必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作文写真话,抒真情,力求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我以为在这“三真”方面要下功夫,花力气,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真“事”

许多学生都认为生活单调,没有事情可写,因此他们要么编造,要么借用作文选上的材料,乔装打扮,以此来应付作文,作文成了造假的工具。其实,只要盘点一下生活所赐予每个学生的素材,可写入作文的何其多。只是我们没有勇气写那些真实的事。写《真情》总喜欢叙述爸爸、妈妈如何地关爱“我”,却不敢表露爸爸、妈妈其实关系很坏、很僵、甚至已经到了要离婚的地步的事实,不会表达此刻的“我”的矛盾复杂而又痛苦的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依恋、希望之情,如果这里的假设是事实,把它表达出来,应该说字里行间传递的就是至真至诚的感情,正是这些自己在内心不断品尝,并且只有自己才能品尝出滋味的东西,恰恰浓缩着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浸透着最真最善最美的感情,恰恰是作文中最需要的东西,而且是最能打动人的东西。我们所讲的真事是那些健康的隐藏于内心不愿意示人的需要勇气才能表达出来的事情,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地突破人为设置的心理防线,给作文一个秘密,写出一段心事,道出一种苦闷,袒露心迹,表达自我的真实,这样不仅使作文教学的方向得以纠正,更使作文真正地走向学生的心底,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一种表达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写这样的真实,其实是在恢复作文的本真状态,使作文呈现出生命底色。

二、真“心”

童心如蓝色的天空,明亮纯净。作文理应是这抹蓝色,这蓝色理应闪现在作文的每个细节里,尤其是内心感受里。但有些学生在叙事写人描绘自己的内心感受时,总会拿崇高而虚假的话装点面文,以示利益之高,比如写到困难挫折,总会战胜之,其心理活动大多为翻雪山过草地的英雄行为和、等英雄人物如何鼓励自己激起勇气走出困境之类,而其言并非他们所想所感。这类文句充斥着大量学生的文面,作文雷同、虚假、造作,难现一颗纯真的童心。因此,如果学生能够敞开真心,描述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震颤,状写那份滚动在内心的事实,作文无疑就闪烁生命的光彩而使读者感知到一颗心的真实跳动,作文也就有了感人的力量。心灵的颤动总是美丽而感人的,每个人的心底都隐藏着这样的“美丽”和“感人”,只是学生在作文时不敢拿出真心,总担心这种心灵的真是消极的,会削弱文章的主题,所以宁可写得虚假,也要显示主题的积极向上,正是这种方向性的错误造成了作文的空洞、干瘪。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有必要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自己真心的跳动,从中寻找写的冲动,勇敢地再现真实的内心活动,这样作文才能负载真情实感。只要是健康的“真”,又何愁它不会感动他人,引起他人的共鸣呢?

生活需要勇气作文范文3

当今社会,我们拥有的越来越多,可是越来越多的拥有,却常常让我们忘记初心,所以适当放弃其实也是一种拥有,学会丢掉,学会整理,那样我们才能轻装上阵,那样我们才能拥有和享有。

互联网的流行与课业负担的沉重,我们需要懂得丢掉一些东西,需要舍弃一些东西,不过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缺少了实际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错过了许多不可挽回的美好,而一些东西是不能错过的,这种辩证的题目更引发学生的共鸣,有利于引导同学们发现生活中应该去重视的真善美。

(1)话题作文:“舍与得” 或“拥有与享有”等一些辩证的题目,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

(2)半命题作文:《丢掉 》或《不能错过的___》或《不该忽略的

生活需要勇气作文范文4

常常从一个字里挖出许多东西。从语言表达上分析作用,从感情抒发方面列出数种感情,其中不缺夸张成分。要从文章结构上分析是如何的条理分明,紧凑严谨,哪里前后照应,哪里铺垫渲染,哪里总领全文,哪里点明中心。文章特色也要分析,哪儿是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哪儿是欲扬先抑,哪儿是活词活用,哪儿有拟人,哪儿有排比,哪儿有暗喻,哪儿有夸张。

我不禁要问,鲁迅真的是经过这样一番缜密思索后才写出文章的吗?

如果是,我当然要替他老人家感到悲伤难过,写作竟成了一种负累!

诚然,好文章就是好文章,需要我们学习,可要是如此“好“法,谁人能经受起这般折磨。

作文是用心去写的,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声音,是真正原生态,纯天然,无污染的心灵感受。它可以满载喜怒哀乐,不满,抱怨,妒忌,孤独,犹豫,快乐,激动,希望,憧憬,只要是自己的,是我的,皆可入文。说想说的,写想写的,是一种畅快,欣慰。无奈,现实生活中,一切都需要勇气。

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写作文,除非你愿意让人以为你在故意作秀;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写作文,如果你能容忍别人指责你的思想在颓废;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写作文,只要你视考试分数为粪土。

生活需要勇气作文范文5

一、注重积累,多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语文作文往往会体现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能够写出优秀作文的第一步,通过阅读来积累自身的文化底蕴,让自己的知识储量能够渐渐增多,并且能够通过阅读是自己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看法,能够不受现阶段应试教育的约束,使思想得到解放,让语文作文更有深度。教学工作者在这一阶段更应该给予学生信心和勇气,鼓舞学生在闲暇时提高阅读量,减少学生的压力和负担,让学生能够在休闲的同时拓宽思维,积淀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学工作者往往忽视了对语文作文的专项训练,老师学要从新颖的角度给予学生兴趣,让学生能够从相对来说较为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到知识。而观察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更好的发挥,细腻的刻画需要学生亲身接触,或是积极的分析,能够从奇特又有逻辑的方面进行描述。写作需要观察和思考,通过观察,学生才能够写出更为优秀的作文来,尤其是其中的细节描写,更是学生作品中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学工作者要能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主动的思考,能够为写作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

三、让学生做学习的主力军,主动学习,积极思考。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育将越来越多的重心放在了学生身上,这需要教学工作者对教育的重新认识和思考,能够让学生对现阶段的教学进行改观,成为教学工作者的重要目标。语文作文更多的需要学生自身的重视和理解,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更多提供了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需要学生能够在课下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语文素养的积累,在生活中能够观察,能有多元的思考方式,能够运用课堂所学,在生活中有更多的思考,这需要教学工作者对学生的合理引导,在交流过程中能够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对语文作文保持热爱和兴趣,让学生做语文学习的主人。

高中语文作文在高考中所占分值极大,也从侧面反映出语文作文学习的重要性,在夯实自身的语文基础之外,还需要教学工作者对学生的适当引导,让学生能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能够对所见所闻进行清晰、形象的描述,这需要学生兴趣的保持,需要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加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帮助学生有更大的提升和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学工作者作出更大的努力,让学生将传统教学同新课程教学区分开来,使学生的学生能够更加自主,能够有更大的突破。

生活需要勇气作文范文6

一、作文命题的形式

2006年以来,材料作文有了较大变化:一是题中材料涉及多个角度,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材料或提示;二是要求学生针对材料选择一个侧面自主确立角度立意,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角度与立意必须来自原材料。这样,材料的作用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境,立意不必涵盖整则材料,既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能给学生更多的写作自。这是材料作文日益受到命题者青睐的原因所在。2013年18套作文题在命题形式上都采用了“材料+限制”的格式,下面分别阐述。

1.材料的内容

第一,现象类材料(大纲版全国卷、四川、江西、山东、上海、广西),主要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内容涉及同学关系、中学生学习的困难、挑错、更重要的事、手机遗失等方面,关于中学生生活的话题异军突起。此前,从没有这样专门命制有关中学生材料的话题。这颇有契合现实及中学生实际之意,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

第二,言语类材料(安徽、浙江、天津、北京),或使用名人名言,或采用对话。天津卷侧重一则名言引发的思考,安徽卷的两则名言是关于一个问题的两种见解,浙江卷是给出关于一个话题的三则名言,北京卷则借助文学家与科学家的对话引发人们对手机的思考。内容涉及求异思维、孩子的眼光、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以及手机的使用。这一类材料借名人的口,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及社会中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问题,其中大都蕴含着某种观点。

第三,故事类材料(新课标全国卷、辽宁、江苏、广东),讲述某个故事,往往借故事中人物之口讲明一种道理。比如,新课标全国卷,老工匠的话“有些时候不仅需要足够的经验,更需要的是勇气”揭示命题用意;辽宁卷,围绕“如何被人承认并尊重”的话题,老人与年轻人发生了观点的碰撞;江苏卷,“是不是几只蜡烛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让人有了对材料理解的明确的指向;唯有广东卷,只讲故事,其中的观点任由学生思考得知。这类材料,可以从陈述对象、事情结果及对应原因等多角度思考,主要引导学生探求人生发展、社会生活哲理。

第四,寓言类材料(福建、重庆),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这类材料映射生活中与材料中类似的事物,讲的也是人类社会、现实社会中的道理。一般具有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同时具有多义性,从不同角度看待不同事物,往往得到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

湖南省的作文题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了两个材料,一个寓言类,一个现实类。虽然类别不同,但是都围绕“我愿意”的话题展开。

2.材料呈现的观点

有的材料在表述中,看不出明显的观点。例如,广东、江西、山东、四川、天津、重庆、大纲版全国卷、上海等八套作文题中的材料只交代事情或现象,湖北作文题的材料只是提供话题。

有的基本明确地表达了一种倾向。福建卷给的是顾城的诗,广西卷中捡到手机的年轻人的话,江苏卷中人们最后的感悟,新课标卷中老切割师的话,材料中都揭示了某种观点。北京卷采用了科学家与文学家对话的形式,两人角度不同,但都是围绕手机令人新奇的特点加以评说。湖南卷中的两则材料、浙江卷中的三则名言,也是从不同角度解读相同话题。

少数材料中出现了观点的碰撞。安徽卷交代了两种面对事情的态度:一是关注已经发生的,关注为什么会发生;一是关注未发生的,关注为什么不会发生。辽宁卷讲述了年轻人与老者关于承认与尊重的对话,启发思考沙子是否必须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

3.命题的限制

命题的限制主要指文体、辅表述等等。多数题目的限制相似:一是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二是自拟标题;三是明确文体,除广东、广西、湖北、辽宁、四川、大纲版全国卷、新课标全国卷之外,其他省明确规定诗歌文体除外;四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五是写作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纵观18套作文题,在文体方面加以限制的有湖南卷、江西卷。规定写议论文或者记叙文,首先违背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二是课程标准也没有“议论文”“记叙文”这样的表述,而是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章。

二、作文命题的特点

材料作文最大的优势在于公平与安全。近几年的命题作文呈现开放的态势,不可避免地带来提前准备并加以套用的应考方式。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猜题的成功率。与2012年的16套材料作文题相比,今年的命题有如下特点。

1.审题难度降低

张志公先生说:“如果说,我们现在讲的‘审题’,意思正是要学生先明确写这篇文章的对象和目的,那我赞成。如果‘审题’的意思是要学生把题目看清楚了再写,不要粗心大意,驴唇不对马嘴地瞎说,我也赞成。如果‘审题’的意思跟从前差不多,还是指题目出得‘深’,甚至出得‘玄’,出得‘绝’,得让学生去揣摩老师出这个题目的用意,那我是不赞成的。”[1]审题最忌故设陷阱,导致学生因深陷其中难以自悟,无法正常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缩短考生对题目的感知时间,消除题目给考生带来的距离感,促使考生快速立意,减少审题方面的障碍已成为大部分命题专家的共识。今年的大部分作文题体现了这一点。

2013年作文题晦涩的材料减少。2012年湖南卷关于一双手的漫画材料消失,诗文材料由江苏、四川两套减少为一套,不再出现2012年山东卷那样文字较难理解的材料……这些变化明显减低了审题难度。但是,部分命题在表述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如四川卷将“平衡的生活”解释为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这样的解释令人费解。福建卷采用顾城的诗,内容既包含了“自由与限制、脚踏实地和轻浮漂浮”两组关系,又提出“我要拒绝这种‘自由’“”我愿意做一段树根”,诗中的情感与生活的逻辑纠缠一起,虚无缥缈,难以理解。假如有考生认为,我就是要追求没有引力、没有限制、无牵无挂的生活,不可以吗?虽然这种生活难以达到,但不能羡慕、不能追求吗?本诗“我要拒绝这种自由”的立意指向又让那些不能苟同材料观点的考生难以选择。

2.写作范围具体

今年18套作文题关注的写作空间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生活。课标卷(同学关系)、江西卷(中学生三怕)、四川卷(平衡生活)、湖南卷(我愿意)、天津卷(知的途径)等,关涉的是中学生成长必然涉及的问题。特别是课标卷与江西卷,直指中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必然接触、思考的话题,写作如同拉家常。二是社会问题。浙江卷(孩子的眼光)、山东卷(咬文嚼字)、江苏卷(蝴蝶与习惯)、北京卷(手机与生活)、广西卷(真诚友善)、重庆卷(豆腐与改变),这类问题直接针对社会想象,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样的题目,不难作文,因为有话说、有趣味,因为确确实实地触及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好处在于,能引导学生感觉到周围的事物样样都值得观察,值得思考,使思路趋向于活泼而缜密;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密切写作与生活的关系。适当地采用这种方式,可以破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和为作文而作文、硬“作”文章的习惯。对写作教学中如何命题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3.思辨意识增强

与国外、港台的作文命题相比,以往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对思辨能力的考查远远不够。从2012年开始,我们已经欣喜地发现命题专家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努力。2012年有7道作文题凸显了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分别是江苏卷(忧与爱)、浙江卷(英雄与路边鼓掌的人)、广东卷(过去、现在与未来)、湖北卷(书信的改变与替代)、江西卷(不要想拥有什么)、上海卷(自己的微光与天才的微光)、福建卷(时间与路程)。

2013年的命题,安徽卷(两种面对事情的态度)、福建卷(自由与扎根)、辽宁卷(珍珠与沙子)、江西卷(中学生三怕)、湖北卷(方圆)、天津卷(___而知之)明显表现出对两种事物或者两个方面关系的思考、判断。

其他省的高考作文试题,也意在让学生在思辨中进行必要的思考。例如上海的作文题是关注“更重要的事情”,必然引发学生对“重要事情”的思考,引导学生在当前忙而快的节奏中多一份冷静的审视。再如山东的作文题针对当前多种媒介谬误频出、扭曲了人们敬畏语言文字观念的现实,提出了《咬文嚼字》杂志对著名作家作品挑错的事实。材料涉及两个人群、两种行为,一是语言文字工作者挑错,二是著名作家回应。考生既可以在二者之间选择某一方面进行构思,也可以由此事抽象出某种人生哲学进行论述。学生可以从挑错的角度,阐发一丝不苟作研究,或是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的观点;还可以从回应的角度,阐发敢于承认错误,或是一种善于谦虚地接受建议的态度;当然,也可以谈对语言文字、创作应有的敬畏之心。还如新课标卷用一则寓言揭示了有时勇气胜于经验、技术的道理,但是,仅有勇气容易盲目,显然思考这个命题的时候少不了全面地分析其与经验、技术的关系。重庆卷则用豆腐对大豆的升华,引发多种思维:找准途径,实现突破;创新改变命运;思路决定出路;变通带来新生等。思考的关键就在于豆腐是在大豆这个原来基础上的变化。

4.地域特色凸显

分析近三年各省自主命制的作文题,就会发现,某些省份命制的作文题也有了相对稳定的地域特色。以上海为例,2011年是“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2012年是“自己的微光”与“天才的微光”,2013年是“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与“更重要的事情”,三年都是给出对立关系的材料,思辨特色显著。湖南卷对作文文体一贯有明确规定,江西卷一大一小的命题形式也都相对固定。

今年的18套作文题质量较高,但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浙江卷引用了三句话,第三处引语是“世界将失去海底王国,一般失去这一伟大的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却将作者“英国作家戈尔丁”写成了“美国作家菲尔丁”。这样的错误应当是可以避免的。

北京卷关于手机作用的材料,是否存在着对部分考生不公平的嫌疑?尚需论证。

辽宁卷中珍珠与沙子价值观的争辩也引发了大量网友热议。“学而优”是传统教育观的主要思想,但是社会的主体却是得不到重视与关注的普通人。难道他们不需要承认与尊重吗?显然,材料表述时,在用词方面还需谨慎;同时也要注意尊重人的差异;价值观的引导也以多元为宜。

高考毕竟是严肃的考试,公平、正确是题目的生命。在关乎几万甚至更多人命运的考试面前,命题还是需要慎重再慎重。

三、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策略

不同人对材料作文的分类不同。笔者以为,分类本身意义不大,也不是为了区分各种类型的差异,而是要从中找出相似点,以探求材料作文命题的规律。根据前面的分析,不难发现,材料作文的审题一是要明白材料的含义,二是明确写作的限制。

1.把握材料的含义

材料作文首先考查的是学生阅读、概括、分析材料的能力。无论何种形式的材料,审题的核心在于明确和理解材料表达的某种观点。

现象类、故事类、部分寓意类材料一般蕴含有对事物的感情倾向,却没有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一定的看法,考生需从中提取出一个观点进行材料作文。

言语类、部分寓意类材料中不只有一则故事、寓言、名人言语之类的内容,还包含有对这则故事、寓言或话题的几种看法,考生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多材料作文可以单线切入,也可以综合切入。如果单线切入,可从第一则材料切入,也可以从第二则材料切入,只要言之成理,言而有序即可。如果综合切入,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

2.明确写作角度与态度

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选取符合材料整体含意的、自己感兴趣、有积累且容易写好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己对这个话题或问题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同时,材料作文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材料反映的问题,在现实生活有哪些表现,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也要想清楚。

3.给材料作文立意

考生在读懂材料、找出角度、联系现实的基础上,需要确立中心论点。这是审题立意的关键一步。

就材料作文来讲,所确立的论点应该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扣材,是指所确立的论点必须是根据材料生发出来。置所给材料于不顾,另选材料,并据此确立论点,都是不扣材的表现,不符合材料作文的要求。

准确,一是指论点应从材料的中心意义或材料的主要角度、主要方面引申出来,而不是从材料的非中心意义、次要角度、次要方面来确立论点;二是要找准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即对应的话题);三是应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话题,才能有话可说,写出真情实感。

稳妥,指确立的论点要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如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此外还要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合乎情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不提倡用逆向思维方式立意以求新,还是主张顺向立意为妥。否则,可能会由于认识的局限,发生立意偏颇、观点过激的问题。

鲜明、简洁,是对中心论点表述方面的要求。论点的表述,一二句话即可;可以采用肯定句式,也可以采用否定句式。一定要一语道破,直截了当;不能啰里啰唆、含含糊糊。句子要通顺,语句要简洁。

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写作材料作文的困难,首先是怎样把对材料的正确理解转化到自己熟悉而擅长的方面。学生需要根据材料的特点,找出其中已有的观点或者分析直接的主要原因,这不失为一条捷径。其次要着重考虑的还是“怎么写”,注意选材、组织、条理、遣词造句,能够如实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情感,这才是写作的重点。思维水平、生活储备、选材组织、表达习惯在任何形式的写作中都是区分学生高下的关键。千万不要也没必要因为材料信息多而困惑,因为怕跑题而不敢发挥。由此看来,备考的关键也绝不能只停留在审题立意方面。归根到底,教师有必要以“人本”思想对待写作,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以敏锐的眼光捕捉身边的美,以细微的感受体验生活的真,以积极的心态自由表达自我对世界的认知。

上一篇并购贷款

下一篇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