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分析报告格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可行性分析报告格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可行性分析报告格式

可行性分析报告格式范文1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需求分析报告 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系统设计报告 用户使用说明书

笔者曾长期从事计算机的开发与应用,对于计算机在管理上的应用、计算机在办公自动化方面的应用、计算机数据库的开发、计算机网络的开发与应用,都进行过具体的设计工作。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工作中,非常希望把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及教训传授给学生,借此诚恳地希望有关专家给与批评指正。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特色:

《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综合性强,牵涉学科较多

牵涉学科有《管理信息系统》综合了管理学、工程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电子通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等。比如:在系统的整体构建时要体现管理科学的艺术性,要针对现有系统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解决方案要符合管理科学的要求;在具体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时,要体现工程学的严密性,符合软件工程建设的规范,各阶段性文档的形成要经过严格的认证,系统的结构要模块化以便于调试与维护,也便于系统开发的分工合作;在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时,要学会使用数学的方法,把一个现实世界的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模型,以便于计算机的实施;在信息管理上,使用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建立数据库,把信息集中起来管理,为共享数据提供技术保障;为了满足不同地域的人们对信息共享的需求,《管理信息系统》较多地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通讯技术来实现信息的传递。

2、理论性强,学生易懂,难掌握

往往是上课听明白了,下课又糊涂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管理信息系统》偏重于理论层面的研究,而我们的学生基本不具备社会实践经验,对于企业或信息机构基本上是一无所知,不理解为什么要采取这样或那样的管理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多距离,通过实例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学科的科学性与基本知识,要求做到教师举一,学生反三。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难点

《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难点第一是难掌握,主要表现在不会用;第二是相关知识点太多,学生知识面不够。对于第二点,如果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相关课程的教学已经完成,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课程有: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数据库。我们的教学尝试主要是针对第一点来讨论的。

三、教学尝试

为了解决《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学生易懂难掌握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如下报告:1、需求分析报告,2、可行性分析报告,3、系统设计报告,4、用户使用说明书;参考格式如下:

1、×××需求分析报告格式

一、提要:要求说明项目名称、项目用途、项目简介

二、项目背景:要求说明项目作者、用户、项目所需软硬件环境、项目开发目的

三、参考资料: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四、定义:对文中术语、简称给与说明

正文:

一、系统现状的描述及现系统的不足之处(重点是不足之处,这是项目立项、产生需求的根本)

二、解决问题的方案(建立解决问题的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或者称为数学模型,要求不光有文字叙述还有原理图/示意图的辅助说明)

三、前景及展望(可以分别从长期、中期、短期进行展望)

正文部分要求叙述清楚,表达准确,在系统现状的描述中可以附相关的谈话记录、调查问卷、现系统运作的相关文档资料;要求学员学会调研项目需求,为下面的系统开发打下基础。

2、×××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格式

一、提要:要求说明项目名称、项目用途、项目简介

二、项目背景:要求说明项目作者、用户、项目所需软硬件环境、项目开发目的

三、参考资料: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四、定义:对文中术语、简称给与说明

正文:

一、系统的描述(指新系统的方案)

二、系统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1、系统的投资:

a、基建、装潢的费用

b、仪器、设备的购置费用,仪器、设备折旧

c、人员工资

d、办公费用,其他费用

2、毛利润:

3、净利润:毛利润-各项费用

4、投资回报:分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及以后期

5、投资回报率

三、系统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1、系统设计的概略图

2、系统的设计方案

3、系统的原理图

4、关键技术说明

四、系统的社会环境可行性分析(主要从社会习俗、道德、人文背景方面进行分析)

五、系统的法律可行性分析(与现行法律法规有无违背)

六、可选择的其他系统方案(如果有,列出具体方案,然后比较方案之间的优缺点)

七、结论(系统可行或者是不可行)

3、××× 系统设计报告格式

一、提要:要求说明项目名称、项目用途、项目简介

二、项目背景:要求说明项目作者、用户、项目所需软硬件环境、项目开发目的

三、参考资料: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四、定义:对文中术语、简称给予说明

正文

一、系统设计说明

二、系统的功能结构图(静态)

三、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及数据字典(动态)

四、系统的程序流程图(针对每个模块编写)

五、系统的测试用例(针对每个模块编写)

六、系统的联调方案

七、系统的维护(主要说明维护要求)

八、用户界面的设计(输入、输出)

九、用户培训

十、附原程序清单(学生做练习时可以略,只写标题然后注明略)

4、×××系统用户使用说明书格式

一、提要:要求说明项目名称、项目用途、项目简介

二、项目背景:要求说明项目作者、用户、项目所需软硬件环境、项目开发目的

三、参考资料: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四、定义:对文中术语、简称给与说明

正文:

一、系统说明

二、系统安装

三、系统的运行

四、系统的主要功能介绍

五、系统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六、技术支持及联系方式

通过四个报告的编写,首先是让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及具体开发系统的方法;其次是使学生学会具体开发工作中的细节,如用户需求调查,可行性研究的调查及系统设计方案的编写;第三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数据流程图及数据字典的编写方法,学会使用模块化设计的方法自顶向下层层进行系统分解,最后产生系统的功能模块图;第四是使学生掌握每个模块的程序流程图的设计方法。这样《管理信息系统》的几个主要的开发工具都得到了练习。

四、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尝试,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加深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了。从学生交上来的报告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开阔了,看问题的角度更加清晰;有的报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用性。比如说:有的学生建议把学生的食堂改为定餐管理的方法,学校把每天的菜单编号公布,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定餐,食堂使用计算机统计定餐后烹制,这样就避免了浪费;另外定餐后还可以送饭上门,这样也缓解了学生就餐时餐位不够的矛盾。还有的学生设计了火车票、汽车票网上订购系统,用以解决寒暑假期学生购票难的问题等等。尽管学生的设计不尽如人意,可是通过练习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好的点子不断涌现。

五、教学总结

通过教学尝试,我们增强了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信心,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今后我们认为应该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教学手段,让《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受到学生的欢迎;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技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信息管理系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主编:侯炳辉 副主编:刘世峰

2、《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与开发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主编:陈承欢、彭勇

可行性分析报告格式范文2

关键词:工作流;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3G Mall Workflow Engine Research and Feasibility Analysis

Li Yujun,Li Mengjie,Wang Fangfang,Bao Yonghan

(Qinghai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pplied,Xining810016,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company's actual needs,discusses the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The first article of the workflow definition,workflow system components,how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a workflow system to do a more detailed description,give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workflow system reference model,discusses the three components of the fun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chnology.Secondly,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needs analysis,including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system requirements,system security,architecture and so on.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workflow,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presented the design process.Discusses the 3G store workflow reference model works and how workflow implementation.

Keywords:Workflow;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Office Automation

一、系统初步研究分析

(一)初步调查。初步调查是进行系统可行性分析的基础,如果领导或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的需求不迫切,或条件尚不具备,则系统就是不可行的。可行性分析的任务是明确应用项目的开发系统的资源条件。初步调查主要是收集有关宏观信息,并了解企业不同位置和不同部门的人对新的信息系统建设的态度。

(二)可行性分析。1.技术可行性。主要论证当前成熟技术对系统所提出目标的支持程度已经利用新技术或新设备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寻找较为可行的技术途径。由于Windows XP操作系统是人机进行信息交换的友好界面,很容易掌握基本的操作,程序界面相对较容易实现等特点,加之目前基于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工具也很多,较稳定,实用。本工作流引擎就基于Windows XP操作系统,使用Visual Studio 2003和SQL Server2005作为程序的主要开发工具,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2.经济可行性。主要论证系统投入和可能产生的效益,本系统所重点考虑的是其投入,运行费用等收费的比较。在系统设计实现阶段,由于本工作流引擎功能相对简单,开发经费并不是很多。在系统建成后,只要配置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即可运行本系统。而天津3G商城本身就处于计算机网络行业,计算机的配备是必须的,这就减少了一笔本来要支出。因此,本工作流引擎的开发在经济是可行的。3.管理可行性。也称为操作可行性,主要论证新系统在企业或机构开发和运行的可能性以及运行后可能引起的对企业或者机构的影响。根据实际调研,3G商城公司属于计算机服务行业,一直使用计算机进行经营服务。如果使用工作流管理系统进行公司的日常管理,相信不会有思想和意识上的障碍。所以,在管理层面,此系统的开发也是完全可行的。

二、系统设计分析

系统设计是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前一阶段系统分析的结果,在系统分析报告的基础上,进行新系统的设计。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下一阶段的系统实施制定蓝图。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包括新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以及功能模块设计。系统设计的结果是一系列的系统设计文件,这些文件时具体的实现一个信息系统的重要基础。

三、总结

(一)研究设计结果。本文概括的介绍了商城工作流引擎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过程。采用了结构化的分析方法对该系统做了整体分析,其中着重对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以及数据库的设计做了介绍。在做设计的过程中,经过需求分析,进一步确定了该系统的逻辑模型,包括系统的流程,功能,性能,输出,输入等格式,做出了该系统的设计蓝图。本次研究和设计的系统,可以通过工作流程的科学管理和其他无纸化办公的功能,满足公司对提高工作日程管理和运行效率的要求。

(二)设计技巧。回想这个小小的轻量级工作流引擎,其实在研究与设计的时候,还是有不少难点的,接下来,把这个研究与设计过程中获得的一些处理难点的技巧归纳如下:1.流程模块。因为日常工作中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流程,步骤和处理过程都不一样,如何在引擎中描述这么多步骤和处理过程都未知的流程呢?我想到了模板设计,不同的流程,定义不同的目标,处理过程和步骤都在模板中定义好,实际应用中开始一个新流程时,按模板定义生成流程的步骤就可以了。2.流程步骤之间的触发。流程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一个流程一旦开始,接下来的步骤能自动触发,环环相扣,自动去触发,知道流程完成,这里我想到了电子邮件,当前步骤的完成者指定下一步的完成者,并自动给下一步操作者发送电子邮件,提示下一步操作者去处理流程的下一步。这里我用到了jmail这个组件,并给出了实例代码,以及如何调用jmail组件发送邮件。另外在用户登录的时候,验证成功后自动弹出登录用户所需要处理的流程。3.权限控制。在分配功能模块定义用户权限的时,具有某个功能模块权限的用户才能访问那个功能模块,否则不能访问那个功能模块。

参考文献:

[1]范玉顺主编.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彭靖灏,李智桦.Windows Workflow Foundation新一代工作流开发实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5

可行性分析报告格式范文3

陈嫣所在的梅特勒一托剩多公司是一家主产电子天平的瑞士公司,在陈嫣眼中,这种能称量物质到小数点后4至5位的高精度仪器,已经超越了它的物理属性,它象征映射着陈嫣“零缺陷”般的工作准则与态度。“我会把工作中的各项内容分配好,并明确工作职责,将清晰、量化的工作说明交给每个相关员工。尽量做到员工不要在工作时有不明确、不明白的地方,避免工作中的分歧和误解。”

温润、敏感的个性让她不仅能体恤同事的情绪而且能清醒地自省,“看到常加班的同事,我会检查、分析—下是工作分配有问题,还是员工的能力有问题,需不需要我帮助,或者他根本不适合这个岗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不失为淑女通达的本色,散发的是一种理性的东方气质。

陈嫣在同事的眼中不仅是业务能力超强的上司,也是一个心思细腻亲和力极高的“万事通”。她会为团队的自费outing做详尽的攻略,去年的日本游之后,她的旅行计划书悄悄做到了两年后的意大利。生活中她更是一丝不苟,“再忙我也要把家里打扫得很干净整洁,物品要分门别类收纳整齐。我不喜欢囤积,所有衣食用品维持恒定的量,多余的全部捐赠。”陈嫣说她是一个气很顺的人。偶然遇到烦心事,要么看看自己养在办公室里的鱼缸内爬上又跌落的青虾,要么回家大扫除一番让自己汗流浃背大睡一觉。“凡事总有利弊,利大于弊时,就要当断则断,懂得取舍。”

职场新淑女2

拓展阅读 从蒙塔吉夫人到蓝袜社,博雅淑女须知

可行性分析报告格式范文4

通过调查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普遍不强,主要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其二,工商管理类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受到有技术背景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有力冲击。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加强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技能培训是众多提高就业率方案中一个可操作性极强且效果良好的办法。该职业技能培训可以缓解工商管理类毕业学生与社会企业供求双方脱轨的矛盾,通过对学生就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同时可以推动工商管理学科教育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工商管理学生就业技能培训实施的现实意义

1.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基本职业技能、应聘技能及职场适应技能通过专业的培养和训练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掌握和提高的。从长期看可以通过校企沟通令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企业的需要结合得更加紧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从短期看,通过对学生在校期间相关职业技能、应聘技能及职场适应技能的专业训练,以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提前做好学生择业就职的心理准备,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较快地找到较适应的工作,同时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较快达到岗位相关要求,降低就业后再次失业的失业率。

2.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高校有大量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的教师,有多年从事学生心理辅导、就业辅导等工作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3.完善教育培养模式。通过就业技能实训可以在教学改革中做出新的尝试,改变学校只做理论研究和专业知识传播的单一教学模式,培养综合素质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4.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实践,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使教师的注意力不仅仅停留在教学、科研方面,更应该关注教研科研内容与社会的衔接,相关实用职业技能的培养等方面,从而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5.增加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实践,创造广泛与企业接触的机会,了解企业需求,达到校企联合的目的,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社会,满足企业要求,上岗就业,实现学校提高就业率、学生找到适合工作、企业找到合适员工的多重目的,进而增加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6.推行职业规划思想。在校期间进行职业规划的学习及自我设计,令学生及早的通过自我认知,明确个人发展的方向,及早着手进入职场的准备。

二、就业技能培训的任务

1.通过调查明确工商管理类学生的需求。

2.通过外联调查明确社会上企业对工商管理类学生的需求及素质要求。

3.通过高仿真模拟招聘演练,办公设备实际操作,办公公文实际撰写等实践活动,增强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求职技能。

4.通过外联搭建校企联合的桥梁,为毕业生创建更多的实习基地及实习岗位,进而建立毕业生输送渠道。

5.培养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就业技能培训的实施

1.第一阶段:调查阶段。此阶段是培训实施的基础阶段,此阶段的正确实施是保证以下阶段顺利有效实施的关键。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明确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方面的需求,就业困惑。

2.第二阶段:职业规划阶段。(1)认识自我。运用相关测评技术及测评软件,用科学的方法测试学生的性格和职业兴趣。通过一系列的自我性格测试、自我职业兴趣测试让学生认清自我,明确自身大致的择业方向和发展方向。学生测评后要完成《自我测试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个人性格、职业兴趣、今后的择业方向、拟求职的岗位,大体规划个人的近期目标。。(2)认识职场。采用头脑风暴法列举出适合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的主要行业的名称、相关岗位、工作内容、任职要求等。明确企业看中、关注员工的哪些素质、这些素质所占的权重。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岗位,通过调查、讨论,形成《目标职业调查报告》。比较自己目前所具备的素质、技能与目标素质、技能的差距,找出弥补差距的具体方法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3.第三阶段:就业指导阶段。(1)就业信息的获取。主要介绍国家及地方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介绍就业信息的搜集、查询办法;教授解读就业信息中的内涵;主要大城市的就业渠道;就业当年人力资源需求多的行业、城市等。(2)简历制作。主要介绍简历的格式、内容以及送达方式。(3)面试。主要介绍面试前的准备、面试礼仪、面试应答等;通过高仿真模拟招聘,进行情景演练,提高学生应聘心理素质及语言应答技能。

4.第四阶段:职场基本技能实训阶段。(1)现代化办公设备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要求学生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会运用电脑办公软件进行Word文档的排版、Excel文档的使用、PPT的制作。(2)基本公文写作。学习通知、请示、报告、会议纪要、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基本公文的写作。以学生亲自写作练习为主。(3)商务专项文件起草能力培训。主要包括标书的撰写(主要是商务标部分的写作)、商业策划书写作、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写作、商业合同的起草与签订。此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商务专项文件的格式、内容,并根据案例要求进行相关文件的起草练习。

5.第五阶段:培训考核阶段。(1)校外社会实践考核。要求学生参加校外招聘会,以报告的形式描述招聘会的参与过程,说明相关信息,总结自身应聘过程中的优缺点。(2)培训总结。要求学生撰写培训总结报告,分析自己在培训各个环节的所感所获,分析自己的优劣势,诊断出自身的问题,明确解决方案。提出对培训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通过不断改进完善培训。

6.第六阶段:个人咨询阶段。这个环节是始终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择业、就业等方面所持的困惑或遇到的问题向指导教师提出个体咨询,咨询过程中老师将单独为学社生进行解答或问题疏导。

四、培训效果总结

1.通过对受训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培训的效果。其中认为培训使自己增加了对自己的了解的学生占80%,认为通过培训更多地了解了行业和职业的占90%,增加面试信心的学生占91%,能够掌握现代办公设备运用的达到95%,学会基本公文写作的占65%,学会商务专项文件起草的占30%,希望增加模拟面试次数和时间的学生占80%,希望增加个人咨询的学生占70%,认为培训对自己帮助不大的仅占3%。当然,培训的实际效果还有待学生走向职场时,社会的真正考验。

2.在就业技能培训过程中,通过外联工作,加强了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对创建实习基地奠定了基础。

3.通过就业技能培养工作的展开,大大提高了教学工作与社会实践的接合,对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实践机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可行性分析报告格式范文5

【关键词】软件生命周期;质量管理;软件测试

1.引言

软件质量是指与软件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需求的能力有关的特性,由于软件产品是逻辑体,不具有实体的可见性,因而其质量也就更加难以把握。软件产品的质量是通过软件开发活动和软件开发过程构造入软件的,所以软件开发管理者和软件开发者必须了解每一个开发活动对软件产品质量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时掌握每一个开发活动对软件质量所产生的影响,并且对在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或已经产生的质量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加以控制。要做到这些必须实现软件开发的工程化。软件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实际上就是工程化管理。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使软件开发活动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软件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就是根据软件开发活动的各阶段,将质量管理目标分解为若干可实现并可管理的部分,并采用相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管理,并对其阶段性产品的质量进行验证,确保最终软件产品质量满足用户的要求。下图是一个软件开发过程的主要阶段分解图。

2.需求分析阶段

2.1 任务及目标

软件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是确定所开发软件的运行环境、功能和性能要求,编写开发计划。软件需求分析是由软件开发方根据委托方提出的软件任务书以及其它文件,详细确定软件需求并编制出一个需求完整、详细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

2.2 实施步骤

1)分析和确定软件开发和运行的环境;2)明确操作者的要求,经分析后将任务书中的技术指标条文拟定成相应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条文;3)确定人机界面;4)编制项目开发计划,确定项目质量要求,并将它分解为对软件开发各阶段的质量要求,给出检查准则;5)确定本项目的质量保证、配置管理工作,并写入项目开发计划;6)编写软件需求规格说明;7)初步编写软件测试工作计划,明确计划安排。软件测试工作计划一般由软件项目组编写。如要求独立测试,则测试计划应由独立测试单位在本阶段评审通过后根据需求规格说明另行编写;8)开始编写软件使用说明;9)评审;10)安排测试工作。若需要开发专门的测试软件或研制专门的软件测试设备,则应在本阶段评审通过后与软件开发并行地进行此项工作,以保证软件测试工作按时顺利进行。软件测试的测试软件开发和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按计划由软件项目组或独立测试单位承担。

2.3 阶段产品

1)项目开发计划;2)软件需求规格说明;3)软件测试工作计划;4)软件项目计划数据表。

2.4 技术要求

1)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应对软件的主要功能、性能、技术指标进行定义,其内容应全面、可检查;2)项目开发计划中应给出阶段评审及配置管理计划,并明确人员。

2.5 配置管理要求

软件任务书、开发计划、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软件项目计划数据表、软件需求分析阶段评审表、软件测试工作计划进入受控库。

2.6 评审要求

在软件需求分析阶段,必须进行软件需求评审,以保证软件需求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准确性。提交软件任务书、项目开发计划、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软件项目计划数据等,针对项目开发计划及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对任务和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质量保证、标准化、配置管理等进行评审,以决定是否开展下阶段工作。

3.软件设计阶段

3.1 任务

软件设计阶段的任务是根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进行软件的总体结构和功能模块间的设计,初步编制软件集成测试计划。定义各功能模块的接口并设计数据结构,对功能模块进行过程描述设计,设计功能模块的内部细节,包括算法和数据结构,为编写源代码提供必要的说明。

3.2 实施步骤

1)总体结构设计;2)设计该软件系统的数据结构,给出所需的模型及所采用的算法原理;3)设计高层模块的数据流和控制关系;4)给出各个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数据接口描述及全局数据定义;5)根据软件可靠性要求,对各功能模块进行可靠性指标的分配和相应的可靠性设计;6)进行安全性分析,使安全性关键的软件设计符合安全性要求;7)初步编制软件集成测试计划;8)确定所有模块的功能及详细的接口信息;9)对构成软件系统的各功能模块逐步细化,形成若干个可编码的程序模块或程序单元。

3.3 阶段产品

1)软件设计说明;2)软件集成测试计划(初步)。

3.4 技术要求

1)各功能模块间应具有低耦合度及高内聚度,功能模块的作用范围应在其控制范围之内;2)各模块功能单一,模块接口的复杂度低;3)软件设计说明和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要保持一致,并具有良好的可追踪性;4)各子项目、模块的功能和接口要求必须完整、正确。

3.5 配置管理要求

集成测试计划(初步)、软件设计说明进入受控库。

3.6 评审要求

评审软件设计是否实现了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要求;评审设计方案与主要算法的可行性和先进性;并针对集成的单元之间的信息流和控制流的可追溯性、数据加工处理与数据结构的一致性、并发性信息处理的正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技术应用的程度及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并最终做出本阶段工作是否完成、是否转入下阶段工作的评审结论。

4.代码开发阶段

4.1 任务

根据软件设计说明对各程序单元进行编码、调试、静态分析和单元测试,验证程序单元与设计说明的一致性,并将经过单元测试的模块逐步集成和调试,完成软件系统集成,

4.2 实施步骤

1)对每个程序单元用指定的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编码和测试;2)对完成编码的源程序进行静态分析;3)补充和完善单元测试用例并依此产生测试输入数据,开发单元测试程序;4)进行程序单元测试;5)将经过单元测试和调试的程序逐步集成和调试,直至集成为相对独立的软件功能模块;6)及时清除程序中用于调试等项工作的多余语句和程序“垃圾”;7)在集成调试后,对经过修改的模块应进行单元回归测试;8)编写软件使用说明初稿;9)评审。

4.3 阶段产品

1)修改了的软件设计文档及相应的修改报告单;2)程序单元的编码;3)程序单元的测试结果、测试用数据及测试辅助程序;4)软件使用说明初稿。

4.4 技术要求

1)用指定的编程语言进行编码;2)编码符合规定语言的编码格式约定;3)每个程序单元实现的功能、性能和接口应该满足设计说明的要求;4)必须进行程序静态分析;5)按要求应分别采用自检、互检、专检等方式检测软件,以提高软件质量和可靠性;6)被测试单元中的每项软件特性和功能都必须被至少一个测试用例所覆盖;7)采用必要的安全性设计措施,保证安全性设计需求的实现;8)对在单元测试中发现错误的程序应进行修改,修改后的程序单元必须进行回归测试;9)不仅要考虑对合法的输入产生测试用例,而且要对非法的、非预期的输入产生测试用例,既要对正常的处理路径进行测试,也要考虑对出错的处理路径进行测试; 10)程序单元的测试用例需加明确的注释,并和测试辅助程序一起纳入测试集,存档保留。

4.5 配置管理要求

修改的文档和相应的修改报告单、软件使用说明、程序单元的代码、单元测试数据和测试程序、软件实现阶段评审表进入受控库。

4.6 评审要求

评审编码、单元测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在完成文档、程序编码、程序单元调试及单元测试的前提下,提供程序单元的编码、程序单元测试的结果和测试用例、程序开发卷宗等,对程序代码与详细设计的一致性、代码格式与规定要求的一致性、程序代码调试结果的正确性、静态分析过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单元测试用例的充分性和合理性、单元测试数据的产生和测试过程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完整性、软件实现过程中若修改了软件详细设计或概要设计,则应多途径审查从被修改阶段开始到软件实现阶段为止所有改动部分的正确性等进行审查,做出软件实现阶段是否完成、是否将程序和文档提交,以便进行软件集成测试的结论。

5.集成测试阶段

5.1 任务

根据集成测试计划,在将底层程序单元逐步集成到子项目、直至整个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对软件进行测试。在进入集成测试前,各程序单元必须完成代码静态分析和逐步审查、无错误地通过编译或汇编、完成单元测试、满足软件质量要求、程序单元已置于软件配置管理之下等。

5.2 实施步骤

1)补充、修改和完善软件集成测试计划;2)校订集成顺序,编制软件集成测试程序并核对其正确性;3)建立软件集成测试环境;4)对集成软件功能模块进行测试;5)对集成软件子项目进行测试;6)对集成软件产品总体进行测试;7)分析测试结果,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8)提交软件集成测试分析报告,以便尽快修改错误;9)完成软件使用说明的编写工作;10)评审。

5.3 阶段产品

1)修改后的软件集成测试计划;2)修改后的软件设计文档及相应的修改报告单;3)软件集成测试分析报告;4)通过集成测试的代码;5)集成测试用例集和集成测试辅助程序;6)软件使用说明。

5.4 技术要求

1)软件集成测试应保证模块间无错误地连接;2)应测试软件系统或子系统对数据的正确处理能力和经受错误的能力;3)在软件集成测试中,在找出错误后,程序应送回编码者进行修改、调试和单元测试,然后再重新进行软件集成测试;4)通过软件集成测试的软件应满足各模块无错误地连接、满足各项设计要求、对错误输入有正确的处理能力、人机界面正确无误、满足全部操作要求等。

5.5 配置管理要求

软件集成测试计划、修改的软件设计文档及相应的修改报告单、软件集成测试分析报告、最后集成完成的程序代码、集成测试用例集和集成测试辅助程序、软件使用说明、软件集成测试的评审报告进入受控库。

5.6 评审要求

评审集成测试结果的有效性、软件的结构和接口间的协调性;评审在软件集成测试中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软件设计修改、程序代码修改的正确性。在完成测试、测试分析和文档提供软件集成测试计划、软件集成测试分析报告、软件问题报告单的前提下,对软件集成测试的恰当性、测试用例集的完整性和恰当性、测试结果和测试用例集的一致性、测试环境和正式运行环境的相容性、测试分析过程和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

6.确认测试阶段

确认测试主要是针对软件的全部功能和性能要求的黑盒测试。软件项目开发单位的质量管理部门的测试人员负责测试过程的实施和测试结果的确认,技术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与业务部门及项目组成员共同组成确认测试小组,完成确认测试任务。

6.1 任务

1)根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中定义的全部功能和性能要求及确认测试计划,测试整个软件,确认其是否符合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要求;2)软件确认的依据是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概要设计说明及详细设计说明等,测试对象为通过了软件集成测试的源程序代码;3)软件确认测试工作包括测试环境的建立和测试计划的编制两项,此两项工作在软件需求分析阶段就应开始。

6.2 实施步骤

1)组织和确定软件确认测试组成员;2)修订确认测试计划,对确认测试计划进行评审,经批准后实施;3)建立和确认软件测试环境;4)接口测试;5)根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中规定的功能对软件逐项进行测试;6)根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中规定的性能要求,如精度、速度、适应性等,对软件逐项进行测试;7)逐条运用软件使用说明进行测试,以进一步证实该说明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并改正其中的错误;8)分析测试结果,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9)编写确认测试报告;10)评审。

6.3 阶段产品

1)确认测试计划;2)确认测试分析报告;3)确认测试用例集及有关测试辅助程序;4)通过确认测试的程序代码。

6.4 技术要求

1)关键软件部件或测试项目的确认测试应由与该软件项目组无关的技术人员进行,以保证测试的客观性;2)应在正常输入数据和合理的异常输入数据的条件下,考查被测软件功能和性能的完备性;3)确认测试的测试环境必须与软件真实运行环境一致或相容;4)全部测试结果、预期结果及测试数据应当存档保留;5)个别功能和接口要求只能在系统联试后才能确认的,必须在确认测试分析报告中写明;6)软件项目组应积极配合确认测试组的测试工作。

6.5 配置管理要求

确认测试计划、确认测试分析报告、确认测试用例集及有关测试辅助程序、通过确认测试的程序代码、确认测试计划评审表和确认测试阶段评审表进入受控库。

6.6 评审要求

在本阶段应进行两次评审,软件确认测试计划评审和软件确认测试阶段评审。

1)确认测试计划评审

评审确认测试计划的合理性、完备性以及与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一致性。提供软件确认测试计划,确认测试计划安排的合理性;确认测试环境选择的合适性;确认测试计划中功能测试的合理性、齐全性;确认测试计划中性能测试的合理性、齐全性;确认测试用例、测试数据、测试方案的合理性、正确性和全面性;确认测试结果分析的合适性;确认测试组人员组成和安排的恰当性。该评审应得出的结论是该确认测试计划是否可行,是否批准实施。

2)确认测试阶段评审

评审确认测试结果的有效性;评审软件功能、性能与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相容性;评审确认测试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完成确认测试后提供软件确认测试分析报告、确认测试用例集,对确认测试用例集的完备性和恰当性、确认测试用例集和确认测试结果的一致性、确认测试环境和运行环境的相容性、确认测试分析过程和结论的正确性进行评审,最终确认该软件是否实现了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所要求的技术指标,对确认测试过程不正确或不完整,需改进测试过程后重做或另外组织确认测试组重做。

7.系统联试阶段

7.1 任务

系统联试是大系统开发的一个重要阶段。系统联试应由大系统的开发部门主持,软件项目组参加,以保证软件与大系统的对接。

7.2 技术要求

1)软件与所属大系统的接口应重点测试,不允许有不协调之处;2)对软件向所属大系统输出的信息以及从所属大系统向软件输入的信息,都应仔细归类进行测试,并注意边缘测试;3)测试应在软件和大系统的正式工作环境下进行;4)对存在的问题应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修改意见;5)全部预期结果、测试结果及测试数据应存档保留。

8.总结

软件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就是使软件开发过程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它通过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可实现并可管理的部分,对软件生命周期的各阶段采取相应有效的方法,对其阶段性产品的质量进行验证,以保证软件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艳会,王静.软件质量管理的几点做法[J].电脑与电信,2012(4):70-71.

可行性分析报告格式范文6

关键词:信息资源规划(IRP) 教学资源 数据模型 资源平台

随着信息化向深层次推进,局域网中的信息资源以指数方式增长,如何将分散、无序的资源整合起来,使用户能方便、高效的将其利用于学习和工作之中,并在大范围内实现共享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信息资源规划(IRP)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全面规划。信息资源规划的作用是解决“系统重建”问题和“系统整合”问题。

通过信息资源规划,构建IRP方案/数据标准,并用它来衡量已有应用系统的功能、数据结构和数据与标准化、规范化的差距,遵循方案标准建立统一的资源库和信息系统,找到整合提升的具体目标。最大程度地提高数据的共享,使数据冗余最低,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不断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信息资源规划的基本方法

信息资源规划方案的构成

IRP基于信息工程方法论(IEM)的指导,采用工程化方法进行全域的信息资源规划。即按照一定的方法步骤、遵循一定的标准规范、利用有效的软件工具进行各职能域的信息需求和数据流分析,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建立全域和各职能域的信息系统框架―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系统体系结构模型。其理论方法、标准规范和软件工具三者关系如图1。

信息资源规划的实施步骤

信息资源规划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需求分析,第二阶段为系统建模。整个信息资源规划活动如图2。具体步骤包括:业务梳理、用户视图规范化、数据流分析、系统功能建模、数据库设计标准化、建立系统体系结构模型和网络平台。

IRP在整合局域网信息资源中的应用

本文以高校校园网教学资源整合与重构的应用来说明IRP的实现方法。

重组业务流程

按照信息资源规划方法,在对高校管理进行业务梳理分析之后,高校的职能域可以界定为:组织机构管理、教职员工管理、教务管理、教学设施设备管理、学术科研管理、招生与就业管理、学生工作管理、后勤服务管理、财务管理、图书文献资料管理等9~15个职能域。

接下来对每个职能域识别和定义业务流程或业务过程。在进行了业务梳理和业务模型的建立之后,才能进一步进行计算机化可行性分析与功能模型分析。

构建用户视图

用户视图是一些数据的集合,它反应了最终用户对数据实体的看法,包括单证、报表、账册和屏幕格式等。基于用户视图的数据需求分析,可大大简化传统的实体―关系(E-R)分析方法,有利于发挥业务分析员的知识经验。

用户视图规范化,主要是对视图的标识、名称、流向等概要信息和组成信息进行规范定义,为数据库的规划设计做好准备。用户视图分为三大类(输入、存储和输出),每大类分为四小类(单证/卡片、账册、报表、其他―屏幕表单等)。按照用户视图规范化的方法与构建原则,一一列出管理信息系统的视图。按照数据结构规范化理论,对需要存储的用户视图结构做标准化的“范式”重新组织,可以直接为数据库的规划设计做好准备。

绘制数据流程图

数据流分析的有效方法是绘制数据流程图。要对每个职能域绘出一二级数据流程图,从而搞清楚职能域内外、职能域之间、职能域内部的信息流。

基于用户视图的规范化的数据流程图,可以进行各职能域的输入、存储、输出数据流的量化分析。特别是各职能域对外单位的输出、输入数据流分析报告,是最重要的数据流分析结果。这是构建各子系统数据模型,并确保该数据模型不仅能真实反映信息定义与流程,而且能满足信息系统建设需要的基础工作。

建立系统功能模型

信息系统功能模型表述方法是:列出全部子系统并简要描述每一子系统;列出每一子系统所含的功能模块并作定义,列出每一功能模块所含的程序模块。

为得出功能模型,还应对业务活动做计算机化可行性分析―建立业务模型。如"教材订购管理"业务活动可建立如下的业务活动模型。

业务过程 业务活动

教材计划管理 编审教材需求计划

编审采购计划表

编审采购计划

…… ……

经过这些具体分析和规划,得出的功能模型如下:

功能模块 程序模块

教材计划 录入基层教材需求计划

汇总基层教材需求

按此方法列出全部子系统并简要描述每一子系统;列出每一子系统所含的功能模块并作定义,列出每一功能模块所含的程序模块。

设计标准化的数据库

系统数据模型是系统集成和信息共享的基础。数据模型标准化包括: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和数据库标准。校园网中的教学资源常见的包括媒体素材、题库、试卷、案例、课件等。按照IRP方法,将教学资源分为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图书情报信息库、管理信息库、动态综合信息库四大类资源库。

确定主题数据库 例如教务管理中需要建立的典型的主题数据库有:教师、学生、教学计划、教学设施、教材、课程门类等。这些数据库的数据元素组成应达到“第三范式”的数据结构,同时是共享的可为其它子系统调用。

例如:教职员工管理中的“教职员工主题数据库”,其概念数据库可表达为:

教职员工(职工代码,职工姓名,出生日期,文化程度,简历,奖惩情况,……)而其逻辑数据库的规范化表示为图3。

确定核心数据元素 如数据处理系统中的“职工姓名”、“员工姓名”、“职员姓名”等,如不加以统一,其标识就可能是EMP_NAME、NAME_OF_EMPLOYEE、EMPLOYEE_NM等。如果采用“职工姓名”这个统一标准,其标识为EMPNM,这就是少数的“核心”数据元素,这样做可大幅度减少全校数据处理系统中所使用的数据元素的总数,并可大大简化其结构。

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 如教职工代码按混合编码方式设计为:TPM010203,其中:T―教师、P―教授、M―男、01―部门、02―教研室、03―顺序号。这样信息分类编码具有足够的容量、属性系统化、一定的柔性和通用性。

在数据元素标准和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基础上,再建立用户视图标准和数据库标准,这样能使后续系统开发和系统运行维护通过网络系统使用这些标准,将实现教学信息资源的整合,为系统集成打好坚实的基础。

建立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模型

在信息工程方法论中,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是指系统数据模型和功能模型的关联结构,采用C-U矩阵来表示。

系统体系结构模型分为全域系统体系结构模型和子系统体系结构模型两个层次。全域系统体系结构模型(全域C-U矩阵)是整个规划范围内所有子系统和主题数据库之间的关系。用表列出子系统与主题数据库之间的使用与生成的关系。子系统体系结构模型(子系统C-U矩阵)是子系统内所有功能/程序模块与基本表之间的关系。按同样的方法构建子系统体系结构模型即子系统U/C阵,它表示一个子系统的所有程序模块与基本表的关联情况。系统体系结构模型的建立,是决定共享数据库的创建与使用责任、进行数据分布分析和制定系统开发计划的科学依据。

建立统一资源管理平台

构建校园网的网络平台,实质是为各种业务信息系统提供一个资源集中管理、互换、共享的信息基础平台,使得基于平台的应用级开发商只需关心具体业务系统的表示逻辑,而无需设计数据的存储方案与存储结构。为了使校园网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教学信息资源,并以多种展示方式组织、存储、管理,便于使用者查询、下载、应用等。为此,教学资源管理平台采用B/S结构,利用Internet的Web模型为标准平台,建立位于内部局域网上的服务器,并通过Internet连接其他教育网站,使用户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本资源库中的资源,还可访问其他网站的相关资源。整个系统流程划分为三层,自底向上分别为资源管理层、应用层及用户层,如图4。

加强信息资源库应用和管理的研究工作,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和信息系统模型,规范信息资源库建设技术标准,整合优化各类信息资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源库建设思路与管理方法,才能实现信息充分共享,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最终实现信息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