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月亮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走月亮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走月亮教案

走月亮教案范文1

繁星当空,远处依稀可辨的灯光,又让我忆起那段美好的日子,与您在同一屋檐下的经历仍然历历在目,现在就让我化作春风,再次来到您的面前,倾听您孜孜不倦的教导。

喧闹的街道上行人往来不绝,这里没有微风掠过树叶的声音,没有知了的歌声,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气息,黑暗仿佛吞噬了世界,踱步走出小巷,空气不再那么压抑人心,眼前是一小片草丛,坐落在一旁的屋子,这就是目的地,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冷冷的面孔,我猜想你是位严肃的老师,我坐到自己的位置上,你便开始讲课。在与您相处之中,渐渐发觉讲课时的您并没有平常那么严肃,反而让人感觉到一份亲切。

一次偶然的机会,深夜之中,教室里只有我和您,我向您请教,您翻开教案,开始点拨思路,窗外雨淅淅沥沥的下,灯光或隐或现,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我们,在这个空间里洋溢这一份独特的气息。您的汗水滴到桌上,您的话语刻进我心。茫茫夜空却遮不住我的睡意,我走神了,您发现后,轻拍我的肩膀,说:“集中注意力,这道题很重要!”您并没有责备我,而是默默鼓励。突然有一股暖流从我的肩膀延伸至全身,我呼吸着温暖的空气,感受到您的心跳。我们的心跳一快一慢,节奏有序。这仿佛是一首歌谣,叙说我们在一起的种种回忆。

走月亮教案范文2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初中 效率

一、以人为本,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分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课堂上平等对话,弘扬个性。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的理念,没有精神的自由,没有主体意识的存在,怎么可能形成真正的话语互动?因此,教师必须让微笑成为课堂上空的一缕阳光,用幽默为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春光,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营造一种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劲头,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享受课堂,与老师进行无拘无束的、平等的对话,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超越。

二、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信号,他们要听从教师的指令,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命令,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证,师生之间的关系僵化,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今新课改的实施,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转换其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过去教学的管理者和控制者转变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并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精心备课,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备好课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备课要求从以往的仅专注于教案能否顺利完成转变为关注学生、思考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种要求下,教师备课,就要先备学生。因先天因素、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如知识基础、心理素质、学习态度等都不同,对此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掌握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还要备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内容都源于教材。教师要了解教材内容,不断钻研、分析教材内容的性质和教学特点,进而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三维培养目标,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程序,使每个教学环节连接得自然紧凑,每种教学方法运用得有效,从而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必要的保证。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教师备课应做到以下几点:1.从学生实际出发,走进文本,感悟课文。2.从学情出发,确定重、难点,设计有效的突破方法。3.收集资料,充实课堂,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教师就必须潜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备好每一节课!

四、打破学习的封闭性,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模式,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其发散思维,且有利于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进行思想的碰撞,整合各种好的想法,实现了师生共同进步。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不可以流于形式。在选择合作内容时,教师要考虑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是否能实现教学目标,有没有讨论的价值。二是教师要做好小组成员数量的分配,考虑各成员间的个性差异,提出具体的合作要求和秩序,还要安排好合作的次数。三是把握好最佳合作时机。教师可在创新处提出合作学习,在出现疑难问题时提出合作学习,在需要发展发散思维时提出合作学习。同时还要注意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师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起着引导作用,教师若能放低架子参与到合作的过程中,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合作的学习方式才符合当今时代开放、民主、合作的精神。因此,打破学习的封闭性、倡导合作学习,是教师不懈的追求。

五、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能只局限于课文教学要求本身。初中语文属于基础教育,是以培育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为主的,但是在素质教育观下,培养学生综合知识能力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最终的教学目标。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立足教学基本目标之上,深入挖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如在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时,教师可以在进行基本的诗词基础教育后,在阐述文章思想内容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探索的方向是多样的,教师可以结和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的需要进行选择。如教师从文化层次的角度看,可以引导学生对古人诗词中的“月亮”这个意象进行探索。我们知道,“月亮”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在诗词中更是频频成为诗人笔下的意象。据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诗词,找出其他也以“月亮”为意象的诗词或者文章,并让学生对找出的文章中“月亮”的意象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对“月亮”这个意象进行初步的概括和总结,并对其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对比,找出继承和发展的品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对“月亮”这个意象有深刻、系统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把握,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后遇到关于“月亮”的诗歌分析中,把握文本深层意义,进而真正进入诗歌语境,了解作者情感表达的方向。这样的教学才是系统的,才是有效的,而且是长期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韩国东.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 学周刊, 2012(4):90-90.

[2]黄德禄.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 学周刊, 2013(9):135-135.

走月亮教案范文3

一、循境直入,化解“疑误”

由于我们的学生还不是成熟的读者,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水平等与文本还存在着差距,因此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常常是浅尝辄止或朦朦胧胧,造成对文本解读时匪夷所思的“疑惑”“误读”。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老师,对此不能鄙夷不屑,而应充分发挥其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作用,努力挖掘“疑误”的潜在资源,并把它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循境直入,引领学生在积极的探究性阅读活动中与文本正确对话,获是对文本意义的正确建构,在“疑误”中创造出“精彩”,生成充满活力的教学局面。

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有位学生对第三小节第一句话中的“那只”提出了质疑,我见机行事,扣住“那只”,引导学生深究——

生1:老师,我想建议作者将“那只”改成“一只”。

师:(一愣)为什么呢?能说说理由吗?

生1:因为我觉得“这”“那”一般是用来指前面已经提及过的事物。而这“会唱歌的虫子”上文没有提过,因此用“那只”就显得不合适,还是用“一只”合适些。

(大部分学生听后点头赞同)

师:(故作迷惑状)你说得有一定道理,不过,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专家精心选编的,不会出现这样明显的失误,问题出在哪儿呢?

(学生有的读书思考,有的轻声交流着。)

生2:我觉得用“那只”是合适的,虽然上文没有写那只虫子,可是下文写道:“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从这里可以看出,那只虫子在三天前就已经是法布尔寻找的目标。所以用“那只”比较合适。

师:你的想法很有道理。你能联系上下文来思考,说明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生3:我补充一下,“那只”说明法布尔不是胡乱地抓了一只,而是早已认准了目标,三天来,他一直在苦苦地寻找着那只虫子,以至于暮色笼罩了田野,他都没有觉察到,这正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生4:如果用“一只”的话,就说明法布尔是随意地抓了一只,就不能表现法布尔对那只昆虫着迷。

生5:对我们来说,也许是“一只”,但对法布尔来说,却确确实实是“那只”,这是他心灵中的“那只”。

师:(对提问题的学生)你还认为要把“那只”改成“一只”吗?(该生面露微笑,连连摇头)

上述案例中,学生1的“个性化”见解是由于对文本内涵的模糊解读造成的,我用敏锐的意识加以捕获,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巧妙地将“意外”转化成了挖掘文本内涵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走人多角度地

有创意的阅读活动中,学生不仅对文本主旨的领悟加深,明白了“疑误”,同时阅读反思和批判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疑误”“意外”无可厚非地存在于阅读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巧妙引导,借题发挥,循境直入,化解“疑误”,使学生感到学习过程不再是抽象的说教,枯燥的灌输,而是充满魅力和激情的探求活动。

二、巧妙迂回,清除“磕碰”

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发展取向各不相同,对文本的敏感、判断程度也会存在差异,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课前构想的那样学习,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框架,给我们一些“意外”,让人措手不及,招架不住。面对这些棘手的“意外”,教师不妨将此抛还给学生,通过迂回赢得时间,从而机智地摆脱困窘,清除行进中的“磕碰”。

教学《二泉映月》第五自然段时,我请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有哪些?学生寻词引句,侃侃而谈。当课正随着我精心设计的教案进行时,忽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生1:老师,我有一个不明白的地方,为什么阿炳一定要把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线茫茫月夜呢?

师:(数秒后)同学们,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值得我们思考,有没有同学能帮助他呢?

(学生在愣了一下后,有的读书,有的思考起来。)

生2:因为阿炳生活困顿,又身患眼疾,他没有亲朋好友,只能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

生3:因为惠山的月夜是很美的,从课文的“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等词语中可以看出来。我想阿炳一定是觉得这月夜太美了,情不自禁就倾吐起来,就像我们看见美丽的东西要情不自禁赞美一样。(全班笑)

生4:月亮是光明的象征,夜虽然虽然是黑的,但因为有了月亮,夜也亮起来了。阿炳向“黑暗中的光明”倾诉,表达了他对光明的向往,很合适。

生5:课文中有一句话:“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可见阿炳很喜欢月亮,把月光当成了一个可诉心事的朋友,他就将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它听了。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当一回皎洁的月亮,闪烁的群星,来倾听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吧。(播放《二泉映月》让学生欣赏。)

课堂教学是一个平等交流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的“意外”发现和收获如果和大家分享,那就是皆大欢喜!该案例中,教师面对越来越有主见的学生,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汲取学生传送来的信息,并在“棘手”时,适时施出“迂回”计——将问题反抛给学生,利用它促使师生之间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引发全体学生对该生发表的这一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终于巧妙“救场”,不露痕迹地清除“磕碰”,使原本困窘的场面生成为课堂中的亮点。

三、弃案图新,引领“突围”

经常在公开课后听到教师这样的抱怨声:“这些学生真笨,怎么拨也拨不过来。”“上课胡言乱语,也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难道是学生错了吗?能怪学生吗?其实,常态的课堂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学生活跃的思维挣脱教师的“牵控”,奔向“野外”,此时教师如果死抱教案将预设进行到底,那么课堂会出现僵局,步入冷场,犹踩“雷区”;面对“险急”意外,教师若随机应变,放弃预设,诱导学生生成,那就可能成功“突围”,迎来新天地。

在《学会合作》一文的教学中,我在“让学生读读,想想,议议,做做瓶中取球实验,让他们了解这个实验的目的、经过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然后谈谈从中明白了什么”。可是在课堂中,学生的发言出乎了我的预设。

生1:孩子们用了3秒钟从瓶子里取出彩球真是“太了不起了”吗?我想和他们比比。

生2:他们取球时,“一个接着一个”,怎么会这么有秩序呢?我也想和大家试试。

师:除了对实验过程感兴趣外,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呢?(课堂陷入沉闷,气氛压抑。)

师:(马上调整)好,让我们也来做一下这个实验。(教师取出一只小玻璃瓶和7个线球,线的一端露出瓶口,找7位同学上台实验,交代实验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们是如何合作取出线球,并计算时间。)

师:刚才这7位同学用了多长时间做完了实验?

生:(齐声)12秒。

师:文中的7个小学生只用了3秒,我们用的时间比他们长多了,你们能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

生3:我发现他们刚才在拉球时,有两上同学一起往上拉,球被卡在瓶口,出不来了,他们没有合作好。

生4;我还发现刚才在实验时,有一瞬间没有人拉球,这里也浪费了时间。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如果房子真的着火了,而你们没有在极短的时间内逃出来,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假如遇到这种情况,你将怎么做呢?

生5:我想我要先人后己,但自己也要反应敏捷,别耽误时间,误了大家。

生6:为了确保场面不混乱,我要镇定地把大家组织好,有秩序地、迅速地逃出去。

师:(微笑)对,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尽力做好分内的事情,而且心中还要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让我们把在实验中获得的这些启示铭记在心中。(生齐读第6自然段)

走月亮教案范文4

一、生为学主人,教为学服务

小树小的时候,常常需要人们的扶持,但其生长的过程却主要靠自己,没有人能代替它去生长。“外因的力量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应坚信学习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这就明显地告诉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首先,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转变学生是“收音机”“容器”“观众”或配合教师演“教案剧”的配角的传统观念。其次,要克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多”(即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控制限制得多)和“三少”(即学生读得少、练得少、自主探究得少)的弊病。其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成为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艺术家,也应该成为传递治学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主人的艺术家。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因生施教,让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学到各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二、读说议画,生在乐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在浓厚的兴趣中才能产生乐趣。对小学生来说,学习活动往往和兴趣密切相关,电影、录像、VCD、DVD、多媒体课件,可谓形象逼真、生动新颖,可为学生提供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实施愉快教学,营造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寓教于乐。

1.读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内容明显,事理简单,篇幅短小,易读易记。重要的一条则是多读,只有多读,才能品出味道。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重视引导儿童进行读书训练,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问题,从读中达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获得读书的本领――“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篇求其旨”。品味语言,克服摒弃过去教师包办代替式的重讲轻读方法。

2.说说――存乎于心,在乎语言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指导学生看图讲故事,理清文章的层次,明白事物的经过,提高儿童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如《月亮湾》一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讲述“月亮湾村前的景色”。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都能围绕着“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的顺序有条理的说出月亮湾的美丽景色。这样的说话训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变“要我说”为“我要说”的学习态度。

3.议议――伶牙俐齿,闪烁智慧

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他们的各自智慧火花相碰撞,达成共识。如教《三袋麦子》一文,我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问题――小猪、小牛、小猴是怎样处理自己的那袋麦子的?你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为什么?可以小组合作讨论。同学们畅所语言,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场面,连平时胆小的学生也不甘示弱,跃跃欲试,参与唇枪舌战,气氛十分活跃。

4.画画――熟读成诵,化文为画

教师要紧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画一画关键的词语,唤起合理的想象,加深对内容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如教学《雨点》一文。学生需要消化、巩固、积累所学的知识,就需要熟读成诵,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字中蕴藏着的美。我在教学本文时,引导学生抓住“散步”“奔跑”“跳跃”等词语来补充我黑板上的画面。让学生尝试以画画的形式生动地再现文中的内容,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意想不到的乐趣。

三、方法是引领,能力为开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向课本挑战、向教师挑战、向标准答案挑战。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给正确的读书方法尤为重要。如《秋姑娘的信》一文,2―5段课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信的内容,结构相似,语言表达形式也完全一样:秋姑娘写信给谁?写了什么内容?教师应抓住这一教材特点,先精心地教学第二段,从中总结学习方法。第三、四、五段就可放手让学生用这一方法自己去学,教师只要适当的指导、点拨。这样,就是实现“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四、实践是基础,习惯靠养成

走月亮教案范文5

一、 观念没有根本改变,大胆实践精神不够。

部分教师对课改理解不到位,走了极端,进了死胡同。有人认为:“语文教学要创新,教师讲解学生可不听,学生独自学习应专心。”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犹如天狗吃月亮,无从下口,更不要说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了;有人领会新的理念之后,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但一上讲台就生怕学生听不懂,生怕哪一点知识没讲精讲细,生怕学生不积极讨论,于是自己包办,其结果是教师讲得汗流浃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有人自我解嘲“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因此只要“尖子生”冲上去就行了,搞题海战术,教学生死读书、硬背题,殊不知这样既苦了学生现在,又害了学生将来。

二、疏于学习,信息获取少。

农村学校关于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刊物一般很少,更不用说网上资源,就是有,也并非每个教师都愿意去努力钻研,更不用说走出去听一听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况和学习教学经验,再加上互相学习研究的氛围不够,显然自主创新就是一句空话。

三、钻研不深,教死书现象严重。

不少教师往往没有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不研究农村学生的学情,就机械抄袭教案,照本宣科。常听老师们抱怨:“明明是名家教案,学生却启而不发。”

四、课堂教学设备奇缺,教学手段落后。

农村学校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一支粉笔一本教参独占讲台。

综上所述,为了让语文教学能够创新,让农村语文教改得以深入,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彻底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实施者,要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挣脱应试教育的羁绊,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教改的根本出发点。1.教师应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 努力将课堂由“讲堂”变为“学堂”,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3. 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主旨,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授之以渔”;4. 学科渗透,将语文向各个领域延展。

二、不断学习,大胆探索实践。

新课改要求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了解最前沿的教学信息,利用一切条件或机会学习他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要勇于做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找出一些适合农村教育教学的方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育改革的浪潮中。

三、读懂学生,因材施教。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因而应尊重学生的爱好;尊重学生的阅读见解,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选择练习的方式,习题设计要新颖,形式应多样化,可写、可读、可查、可画。再如口语交际和作文教学,只有贴近农村学生生活的话题,他们才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脱离实际,故作高深的东西,往往会扼杀他们说、写的兴趣。

四、努力渗透人文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是引路人,要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境。如为了便于交流,在教室的布置上可打破传统的后排看前排后脑勺的坐法,4人或6人小组面对面而坐,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这样便于学生自由大胆地探讨。再如,在教学中,一处恰到好处的点拨,可使学生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一句恰如其分的评价,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又会感受到被肯定的荣幸。

五、明确创新途径。

1.环节上创新:选择最佳角度、最佳程序和最佳方法。例如导入新课、范读、提问、讨论、表演课本剧等环节; 2.训练上创新:脑、口、耳、手并用,听、说、读、写、思多管齐下; 3.手段上创新:手段要避免单一、乏味,既要吸取传统手段的精华,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现代化媒体为教学添翅插翼; 4.延展上创新:如阅读教学,应充分利用手头的语文读本等资料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延展,向未来延展,向人文延展,“课堂”由教室向社会大课堂延展。

走月亮教案范文6

2012年3月,湖南省长沙教育学院在市级骨干教师滚动培训中引入了北京的课例研修形式,其中,初中语文骨干班研修的课例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录像来源于上一期语文骨干班学员的课堂教学实录。通过对光碟的反复观看,以及网上同课资源的寻找与比较,笔者觉得,虽然课例研修本身就是一种行动与研究合一的方式,但是,对具体教学内容展开研究,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课例研修正式开始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高质量课例研修开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的基本途径有二:一是研读新课标;一是对教学内容作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研究。

义务教育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以及课程目标和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明确的提示,如“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等。

和我们观看的课堂教学实录一样,网络搜索的许多教学程序设计基本上是这样一个模式:①文学常识介绍。②对词的相关内容的介绍。③对词人苏轼及其写这首词的背景介绍。④内容解析,疏通文意。⑤整体感知。要以一个课时来完成这些教学程序,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只能是老师带着学生一路快速地走马观花,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偏重于带着学生逐句理解词的意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阅读课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基本上由教师带着学生走的教学设计,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缺乏深入理解的结果。

教学内容比较是准确把握教学重点的关键,比较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一是教材纵、横比较;二是学段内容比较;三是单元内容比较;四是课文外同质内容比较。

教材的橫向比较就是将同时期出版的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同一内容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重点思考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找出各自的优点加以整合。这种横向比较法对数、理、化等学科更有实用价值,同一知识点不同例题选择,可以看到不同的例说思路,有利于解题方法的优化。语文教材中,不同出版社的教材选择了同一文章,很难说对文章教学目标的定位有什么不同,从这一角度而言,语文学科不同版本的比较,对确定具体课文教学重点的意义并不大。教材的纵向比较就是把不同历史阶段出版的同类教材所选取的内容进行比较。从不同时期教材所选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探究教材编选者当时的价值判断以及时代的价值取向。每个时期的教材都有教案或教学设计,从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相同作品解读的差异中,可以感受到时代变迁的浓郁气息,在人文类教科书中,尤其可以清晰地看到民族文化历史变迁的足迹。也许以前纸质教案所作的分析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没有直接的帮助,但你可以感受到一种具有质感的历史气息,对学科教学价值取向的历史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再反观当下的教学材料,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会油然而生。“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教师不是政治家,某一具体教学内容也无促成社会兴衰的伟大力量,但从学问的角度而言,只有“通古今之变”,才能“成一家之言”。

学段的比较就是将本学段中相关内容集中起来,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所教内容的特别之处。

上一篇谈读书教案

下一篇珍珠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