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数乘法练习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数乘法练习题范文1
1、IGCC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简称IGCC),是将煤气化技术和高效的联合循环相结合的先进动力系统。它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煤的气化与净化部分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气化炉、空分装置、煤气净化设备(包括硫回收装置);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燃气轮机发电系统、余热锅炉、蒸汽轮机发电系统。IGCC的工艺过程如下:煤经气化成为中低热值煤气,经过净化,除去煤气中的硫化物、氮化物、粉尘等污染物,变为清洁的气体燃料,然后进入燃气轮机的燃烧室燃烧,加热气体工质以驱动燃气透平做功,燃气轮机排气进入余热锅炉加热给水,产生过热蒸汽驱动蒸汽机做功。在目前技术水平下,IGCC发电的净效率可达48%,污染物的排放量仅为常规燃煤电站的1/10,脱硫效率可达99%,二氧化硫排放在25mg/Nm3左右,氮氧化物排放只有常规电站的15%~20%,耗水只有常规电站的1/2~1/3,利于环境保护。图1为典型的IGCC发电流程简图。
2、IGCC多联产
IGCC及多联产技术以煤气化为基础,把化工产品生产和煤气化发电整合在一起,不仅继承了IGCC的环保优势,又避免了其经济性差的缺点,是改善基于煤气化的煤炭综合利用技术的重要途径。
原始的IGCC并没有多联产技术,国内目前提及的多联产,主要技术背景为:石油价格高涨,让煤变油(CTL,即coal to liquid)具有计算上的经济效益,而CTL的一般工艺也是煤经过气化,到合成气,再经过费托合成C5左右的燃料油,这种做法的最大优点是具有极低的S、N污染物,并且具有很高的辛烷值。多联产实际上包括可能从合成气路径的一切可能的化学品合成:合成氨(用合成气中的H2,与空分来的N2),尿素(利用自产的CO2与NH3合成),甲醇MeOH(用合成气合成),二甲醚DME,及醋酸等。
3、IGCC多联产与传统锅炉的对比案例
3.1 说明
以宁夏某煤化工项目为例,分析在产品同等规模的情况下,采用IGCC多联产技术与采用传统锅炉技术在投资和经济方面的对比。
该项目甲醇规模4X167万吨/年,MTP规模2X50万吨/年,MTO规模2X52万吨/年,Superflex规模70万吨/年,EO/EG规模4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6X31万吨/年,聚乙烯装置45万吨/年。产品主要包括:45万吨/年PE、185.6万吨/年PP和40.46万吨/年乙二醇。
3.2 IGCC多联产与传统锅炉方框图
3.2.1 传统锅炉方案方框图
3.2.2 IGCC多联产方案方框图
图3 IGCC多联产方案方框图
3.3 两种方案经济技术指标对比表
表3.3-1 传统锅炉方案与IGCC多联产方案经济技术对比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常规锅炉方案 IGCC多联产方案
数量 数量 备注
1 发电机组 kw 4x130000
2 锅炉(670 t/h) 台 10+1
3 GE 9E燃气发电机组 kw 2x210000
4 GE 6F燃气驱动空压机组 kw 10x90000
5 工程总投资 万元 9523306 9706786
6 建设投资 万元 8559528 8732490
7 所得税后内部收益率 % 11.81 11.54 基准收益率12%
3.4 对比结论
(1) 经济方面
对于甲醇生产规模为4X167万吨/年、生产PP、乙二醇和PE的项目,常规锅炉工程总投资为9523306万元,IGCC多联产工程总投资为9706786万元,后者比前者多增加183480万元,建设投资增加172962万元,税后内部收益率降低0.27%。
(2) 环保方面
表3.4-1 常规锅炉方案与IGCC多联产方案环保方面对比表
常规锅炉方案 IGCC多联产方案 备注
用煤量万t/a 1537,其中工艺用煤947,热电站用煤590 1486 IGCC减少用煤量51
H2S排放量t/a 195.8 307.1 IGCC增加排放111.3
SO2排放量t/a 6604.2 311.5 IGCC减少排放6292.7
NOX排放量t/a 16992.8 4218.3 IGCC减少排放12774.5(其中工艺排放只到合成气处理完,不包括后面流程排放)
CO2排放量t/a 23985317 22723560 IGCC减少排放1261757
烟气量Nm3/h 5284397 5110616 IGCC减少排放173781
固废排放量万t/a 501.3 587.7 IGCC增加86.4
其中热电站126.7,气化渣374.6 (全部为气化渣)
从上表可以看出:
(1)由于IGCC燃烧效率高于锅炉的燃烧效率,因此采用IGCC多联产方案比采用常规锅炉方案可节约用煤量51万t/a,采用IGCC多联产方案符合当前的节能减排要求;
(2)IGCC多联产方案通过采用硫磺回收工艺,可将常规锅炉方案的石灰石-石膏脱硫效率90%提高至99.9%,大大降低SO2的排放量;NOX排放量大也是常规锅炉方案的主要环境问题,常规锅炉方案NOX排放浓度为400mg/m3,IGCC多联产方案仅为100mg/m3;
(3)IGCC多联产方案SO2排放量311.5t/a,NOX排放量4218.3t/a,CO2排放量为2272.4万t/a,比常规锅炉方案分别减少6292.7t/a,12774.5t/a,126.2万t/a。因此采用IGCC多联产方案可最大限度降低项目排放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4)本工程CO2排放量较大,由于CO2为温室气体,因此采用IGCC多联产方案既可以减少CO2的排放量,又可以将CO2分散排放改变为集中排放,有利于将来对CO2的行综合利用,因此IGCC多联产方案符合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要求;
(5)从投资角度分析,采用IGCC多联产方案虽然会增加一定设备投资,但采用IGCC多联产方案可以不用配套脱硫和脱硝装置,同时副产硫磺产品,可以降低一部分运行成本。
4、小结
分数乘法练习题范文2
我在教小学数学“带分数除法”时,有的学生总是将带分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弄得糊里糊涂,因此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例如:当上完例5题时,可以布置学生作业,布置时要分类进行。即成绩优秀学生,可以根据内容,布置对比练习题;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与例5相当的题目;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降低难度,布置一些基础练习题。
成绩优秀的学生――上等生做:
当上完例7、例8时,这类题目是分数连除法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计算过程比较复杂,重点要对中等生和差生进行先将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指导。因此可以这样进行作业布置:
上等生做:课本第42页第7题的以下题目:
以上三个小题,在计算上有一定难度,并且较为复杂,安排一道带分数连加法,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巩固和复习了旧知识。
中等生做:课本42页第7题中的以下题目:
以上三个小题的布置,从程度上比上面的三道小题要容易些,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基础,又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差生可以布置一些基础题,重点进行基础和转化能力训练的简单题目。
这三道小题是分数除法的基础练习题,没有在连除法中安排分数乘法。但在作业前,老师必须先指导学生把除法转化为乘法后,再进行计算。
在作业批改时,下等生作业可以由上等生来批改,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基础。中等生作业老师必改,有助于全面掌握小学的学习情况和学生的知识。上等生作业,老师可以抽出一部分批改,其余的让学生相互改,这有助于增进学生自我了解,相互取长补短;有助于鼓励学生积极发挥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分数乘法练习题范文3
1 练习的功能
1.1教学功能。在数学教学中,几乎没有一节课是只讲不练的。专门用来进行练习的“练习课”(课型)自不必说,即便是“新授课”也要安排各种性质的练习。新授前组织基本功练习或为学习新知识作好知识迁移的准备性练习;新课进行过程中要结合有关内容作单项的、局部的反馈性练习;新授结束时要作巩固性的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新课后要作提高性的对比练习、综合练习,也可以为继续学习新知作孕状性的练习,或为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安排难而可攀的思考性练习。总之,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律、性质的进一步理解、掌握、巩固和应用;也可以促使学生的计算、解题、画示意图、测量等基本技能转化成为熟练的技能技巧。
1.2教育功能。任何一种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甚至是有害的。所以,思想教育必定渗透在数学教学活动之中。数学知识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它与人民的生活、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练习可以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通过练习进一步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补充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现象与本质,可以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即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数学是利用具体、生动、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编写成练习题的,可以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爱劳动等思想教育。此外,学生对练习的态度、解题的策略、练习的效率等方面,通过自评和他评(教师和同学评),也会受到教育与启迪。可见,练习的教育作用是多侧面、多层次的。
2 练习设计的原则
2.1科学性原则。练习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因而练习的设计必须符合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要求,要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教学“小数乘法”它是在整数乘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的关键是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小数乘法书写竖式时为什么小数点不用对齐?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了100×10,即1000倍;在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是2+1,即3位,这1000和3之间是什么关系?”因而,让学生掌握好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教学的重点。正确把握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是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在点小数点时,当乘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而点上小数点后,积的小数末尾的0又要去掉,往往容易出现错误。练习的设计要注意突出重点、突出难点。可以先安排这样的口头练习:根据56×35=1960直接说出下面各式的积,0.56×355.6×3.55.6×0.350.56× 3.50.56×0.355.6×0.0350.056×0.35。通过讨论小数点在积中的位置来巩固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用竖式计算的形式,应用乘法的计算法则去进行演算,并作一些改错练习,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逐步形成比较熟练的技能。
2.2层次性原则。练习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学生初步掌握之后,由浅入深地进行这样的练习:第一层为模仿性练习,在规定时间内写出若干个相等的分数,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又如教学“角的认识”新授前先练习与认识角有关的旧知识,在区别“直线、线段、射线”的异同后,揭示新课课题。新课可分三个层次进行,练习也应该随着每个层次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去设计,第一层教学“角的认识”,练习是让学生在纸上画角,并用角的符号表示;第二层教学“角的度量”,练习是让学生用量角器去度量不同方位(角的开口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的角的度数;第三层教学“角的特性”,练习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3针对性原则。练习的设计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去考虑,要克服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作法,做到有的放矢。练习的程度和数量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其主要任务是将除数转化为整数,被除数则相应地移动小数点的位置,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去进行演算。因此,教学重点是“一看”(看除数是几位小数),“二移”(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除数成为整数,再相应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练习题可以只列了竖式,先不要求计算部分知识尚未掌握好,那么练习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个实际,在练习新知时要注意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又如教学“带分数减法”。如果学生对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需要从整数部分里“退一”化成分数,再和原分数部分合起来的这一过程掌握得不熟练,可以多安排生对分数部分是异分母的带分数减法的计算过程掌握得不熟练,就要突出先通分,然后再看被减数分数部分够不够减,再确定要不要从被减数整数部分“退一”的练习,并强调要完整地书写计算过程。
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一堂成功的课,它的练习设计也一定是精心的、有质有量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
2.3.1目的不明确。如教学“小数加法”后,重点应该练习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再相加。但教师直接给出竖式,让学生计算出得数。这样的练习是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的。
2.3.2层次不清楚。如教学“亿以内中间带零的数的读法”后,没有进行任何巩固性的基本练习,就让学生拿出4张是3、4张是0的卡片,要求学生摆出只读出一个零、读出两个零、读出三个零的各个多位数来。这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实际的练习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分数乘法练习题范文4
练习题卡的出现,可以有效的解决了试卷针对性不强的缺点。比如练习题卡类型多样,有圆的面积练习题卡,长方体和正方体练习题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哪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具体选择使用相应的题卡,如学生对百分数应用题掌握不够或测试中失分多,就可以用百分数应用题练习题卡。练习题卡类型多样,专一性强,有填空题题卡。判断题卡。应用题卡,针对性强,有关于单位换算题卡,有质数合数题卡,这有待于今后教学工作中补充完善,题卡可以继续收集补充(一张一张的补充)。题卡可以师生共同收集补充,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题卡的使用特点:
1、针对性强,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总是可以根据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具体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如果学生在多位数乘法方面掌握不够,则可以多位数乘法的专项题卡。如果学生在多位数除法方面掌握不够,则可以多位数除法的专项题卡。某个学生在检测中总是掌握不够,就单独给他一份专项题卡,让他课余练习。每次检测很容易给分,如20道判断题,每题5分,不用抄题,学生自备纸张只标题号写答案,教师批改很方便,及时给分或等级,由于反馈及时,学生学习兴趣很强。
2、练习量大,在一张16开的纸上正反两面可以印50道判断题,相当于15份卷纸的判断题量。
3、重复性使用。由于学生在做题时不将答案写在专项题卡上,题卡可以像循环教材一样隔年循环使用。专项题卡都是专一性练习,如,时间单位换算,学生只要备练习纸写题号和答案就行了,不需要抄题,练习量很大,效率很高,学生一节可进行50道练习,包含了所有时间单位换算的题型。如果检测成绩不理想,教师可以针对错误率高的题进行讲解和强调。而且可以隔一两周在检测一次,一期不要超过5次,因为次数多了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题卡的使用广泛。专项题卡特别适合单一内容的练习和检测,也适合期末专项复习时使用。专项的题卡可以针对不同版本的教材的相同内容(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等)进行使用,也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相同内容(如:质数合数等)进行使用。如:质数合数专项题卡,五、六年级的学生都可以使用。一张题卡只要不破损,就能年复一年的使用。这样推广使用的话,可以节约大量的纸张和印刷成本,传统的练习册和试卷可能被替代。必将为建设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贡献力量。
4、效率极高。专项题卡由于是专项单一练习,教师的批改大大提高了速度和效率,填空题可以一空1分,判断题可以一题2分,笔算题可以一题3分,应用题可以一题5分,许多教师在使用后都反馈容易评分和评定等级。如果将来的答题卡可制成机读卡代替传统的试卷,那检测速度还能提高几百倍。学生做完就能得到评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5、形式多样。题卡可以一人一份,每次检测可以只做一部分,(题卡题量大)或做单(双)号题。批改可以教师自己面批面改,也可学生互改。也可用四五张纸把题卡的字号放大打印贴在黑板上集体使用。
二、专项题卡的制作:
1、针对现行教材,和数学学科特点,把大量重复出现的试题收集,归类,如:口算题、笔算题、应用题。在按题型汇总,如: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用电脑输入打印成专项题卡。收集渠道多样,可以从课本、练习册、试卷上找题,也可从网上下载选题。
可以教师自己收集,也可让学生参与收集,像判断题,应用题,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收集中也学到了知识,也养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课余还收集数学小故事,打印成卡,供学生课余阅读。
三、专项题卡的内容:
1、内容细化,就是把相同的内容的题分类型整理成页,如。长度单位换算题卡,质(重)量单位换算题卡。面积单位换算题卡。体积单位换算题卡。并且还能细分。
2、内容外延,我们日常用的挂图也可以看成是广义的题卡。题卡可以根据需要增减题量。
随着题卡的制作深入,我们(合作者有语文教师)发现语文题也可以制作成专项题卡,如看拼音写词语,近、反义词,形近字、排列错乱句子,阅读练习等等,都能制作成专项题卡。特别是排列句子、和阅读练习题卡,我们已制作的题卡都有40多张,也就是40多道排列句子和阅读练习的题,是一、二、三年级课本练习册和试卷出现的总和 。而且可供一、二、三年级学生使用。
四、题卡的分析:
练习题卡的出现渊源已久,早在多年前,英语考试中的试题卡和答题卡(涂黑卡)就是雏形。我们经过多次测试,学生在进行三次练习之后,优秀率可达85%以上。但不可否认,专项题卡又是一把“双刃剑”,她可以提高使用效率和速度,如果使用不当,次数超过5次,也将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将学生陷入题海的深渊。
分数乘法练习题范文5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普遍对一节数学课的例题教学比较重视,而对相应的练习设计与教学则思考的很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拿来主义”,即教师时常照搬教材或习题集中的习题,很少自己设计和安排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这样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停留在同一水平上。
(2)“就题做题”,即教师没有认真钻研练习编写者的设计该题意图和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没能“题尽其用”。不少教师只重视练习的短期价值,只简单注重练习在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反馈教学信息方面的作用,而不考虑练习长远的教育价值,忽视练习在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发展思维等方面的作用。
(3)“教法老套”,即教师很少去思考关于练习的教学方法,也很少去思考有没有更好的用法来充分发挥练习蕴含的价值。相比较例题而言,练习题的教学总是“读题―做题―讲评”三部曲,学生做得没趣,教师教得也缺乏激情。
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背景下,关注课堂练习细节,让练习价值最大化,使课堂练习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服务,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应该思考和探索的。如何发挥教材中练习的价值,驱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呢?其实,只要教师多加琢磨,领会编者意图,就能更好地发挥练习教育价值。
一、巧设空白,激发学生思考
留白就是在练习中适当地留出“空白”,让学生通过思考来填补“空白”,这样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是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留白需要的是教师的智慧,只有充分钻研了练习,才有可能创造出最佳的“空白”。
例如,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有这样一道
习题:
在实际练习中,教师可以把最后一个图中阴影部分后面的分格线隐去,变化为(如上图):
由于最后一个图中没有明确的分格线,学生不能直接看图写分数,一些学生只能凭直觉想象阴影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来估想分数,另一些学生则能根据阴影部分是上图中阴影部分的一半来判断推想分数。教师可在学生的猜想中进行验证。
再如,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除法”练习一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3=23…
这道思考题是编者直接“留白”,是让学生填出有余数除法算式中所缺的数,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灵活性。教师可以把这一题调整到例3的教学之后的巩固练习的最后一题练习。教师可以出示题目后,问:这道除法算式知道什么?要求什么数?由于有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回答。师再问:这里只知道除数和商,被除数和余数都是空格,不知道是多少?你能尝试着填一填吗?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再同桌交流。学生按要求去自主探索,寻找答案。这里的“留白”,是留出了让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大有裨益。
练习设计中,增加练习的“空白”,能填补学生认识的“空白”,这样的处理方式会比原来教材上“直白”的表述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巧设问题,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上有这样一道习题:
下面各个形体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先估计哪个形体的体积最大,再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教材中的原题的侧重点是:1.判断给出的三个立体图形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2.计算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教学时可将此题改成,先出示三个立体图形,然后依次出示三个问题:(1)下面的各个形状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你是怎么想的?(2)哪个形体的体积最大?你有不同的想法吗?(3)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只列式不计算。改进设计后,增加了“哪个形体的体积最大?你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不再是简单地进行估计,而是通过观察发现体积的不同的比较方法?学生既可以在观察的基础上判断,也可以综合每个图形中的数据大小判断,还可以转换形体的摆放位置,变化成三个底面都是4×4的正方形,只要比较形体的高就可以判断体积的大小。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习题的选用除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练习的设计要减少机械的反复,增加数学思考的含量,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巧加条件,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乘法口诀(一)”中有这样一道练
习题:
可以改变设计为:
在“6+6+6+6+6”后面增加一道“5+5+5+5+5+5”进行比较性练习,会产生什么效果呢?学生把“6+6+6+6+6”改写成两道乘法算式“5×6”或“6×5”,把“5+5+5+5+5+5”改写成乘法算式“5×6”或“6×5”。此后教师让学生对同一加法算式产生的两个乘法算式进行横向比较,使学生再次体会“乘法算式虽然不同,但是意义相同”也就是“不一样中的一样”,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对两个加法算式产生的两组乘法算式进行纵向比较,使学生深入体会“乘法算式虽然相同,但是表示的意义不同”。也就是“一样中的不一样”。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把一组同质异形或同形异质的对象同时呈现,为学生在较难理解或较易混淆的知识处搭配合适的伙伴进行类比或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使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
四、巧改呈现方式,增加思维的开放性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有这样一道题:
改进设计:同学们,老师手上有一根线(出示实物),用它正好能围成一个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你知道这根线长多少厘米吗?如果用这根线围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原题只是让学生根据边长求出正方形的周长,是一道巩固性的练习。通过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创设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求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个开放性很强的题目,不仅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
练习资源开发的途径很多,关键要把握知识重点使学生学会思考、沟通联系、注重知识的深化与拓展,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教师要能透过一个“点”,串联一条“线”,凸现一个“面”,赋予教材更深的知识内涵和更广的发展空间,使之能真正发挥教材中习题的功效,真正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的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学生只有学会数学的思考,才能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分数乘法练习题范文6
1.关联解读法
关联解读法,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习题读出相关的知识点、思想方法。一读知识点,考虑习题包含哪些知识点,主要考查什么,对以后学生学习哪些知识有影响。二读学生,考虑学生可能会采用怎样的策略解题,可能存在哪些思维误区或思维盲点。三读思想方法,考虑可以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如果教师对习题有了全面的解读,就可以使习题更加丰满,增强习题教学的效果。
2.动态解读法
动态解读法,就是用动态的眼光去发现、剖析静态习题蕴涵的数学知识的演变过程及规律的形成过程等。运用动态解读法,可以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深刻领悟知识的产生、演变、形成过程,全方位地把握问题。
3.拓展解读法
3.1 类举法
枚举法是一种基本且又重要的解题策略,其基本思想是根据问题所给的条件,把部分或全部可能的答案列举出来,通过这些例证逐个进行观察、分析,从中归纳出所求的规律性知识。小学数学中解决一些探求规律性的数学问题(例如一些计算法则、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的学习等等)时常常用到这个策略。
3.2 从整体看问题
这种策略是从全局去把握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从整体去综合思考,摆脱题目细节中一时难以理清的数量关系的纠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李林喝了一杯牛奶的 ,然后加满水,又喝了 ,再倒满后又喝了半杯,又加满,最后把一杯都喝了。李林喝的牛奶多还水多?
按常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错纵复杂,直接解答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从整体角度去思考,撇开每次喝掉部分又加满的细节,只抓住先后倒进的水一共有多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3次加进的水都喝掉了,一杯牛奶也同时喝光了。
“从整体看问题”的策略不仅在解答应用题时可用,在解有些计算题时,如果运用得当,可避免进行繁杂的计算,简捷地求出正确得数。
3.3 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是小学生解数学习题时广泛且常用的一种解题策略。他们在例题学习时掌握了一些经验知识(解题模式),在实际解题时,首先要将题目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发生联系,从题目的情境中识别出某种熟悉的东西,辨别出题目属于哪一类,唤起相关知识,然后确定解题的方法。解计算题时,就得识别题目的类型,唤起相关的计算法则、公式、运算定律等知识,解答应用题时,就需要辨别出题目属于哪一类应用题,唤起相关的数量关系知识,从而确定解题的方法。
3.4 化归
化归是把生疏的新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旧问题、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较简单的问题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小学数学中常用且非常重要的一种策略思想,不仅在解答一些数学题时要用到这种策略,而且在引导学生探究某些新数学知识时也要用到它。
例如在数学“小数乘法法则”(实际上是解决“如何计算小数乘法”这个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化归的策略,先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然后还原乘积。化归的方法,可以变换条件,也可以变换所要求的问题,从而实现化新为旧、化繁为简的目的。
3.5 以退求进
华罗庚说:“先足够地退到我们所最容易看清楚的地方,认透了,钻深了,然后再上去。"这就是以退求进的策略思想。在小学数学里,运用以退求进的策略,可使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变得比较具体、简单明了。” 运用这一策略,在解答一些较难的分数应用题、比和比例应用题,退到从“份”的角度来分析,不仅可以得到简捷的解法,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用这一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一些典型应用题(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归一问题)也有很大的作用。
3.6 正难则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