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说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摩擦力说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摩擦力说课

摩擦力说课范文1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者可针对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导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与乐问.例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实验教学.实验前提:全班学生初步掌握电路欧姆定律的基础知识.实验器材:电动势为3V(内阻很小)的电源1个、电动势为12V(内阻很大)的电源1个、额定电压为3V的小灯泡1只.实验猜想:将灯泡分别与上述两个电源连接形成闭合回路,会出现何种情况?学生猜想:小灯泡接在3V的电源上时将会正常发光,接在12V电源上时将会被烧毁.实验演示:小灯泡分别接在两个电源上,其结果是小灯泡与12V电源相接时没有被烧毁,亮度比接在3V电源上时暗一些.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的验证形成了强烈反差,引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纷纷产生疑问:(1)为什么3V的小灯泡接在12V的电源上亮度变暗?(2)为什么3V的小灯泡接在12V的电源上电流变小?(3)高电压的电源和低电压的电源接在同一电阻上,电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二、教给提问方法,学会质疑问难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提出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向学生提问的单向性,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学生在提问时亦喜欢模仿教师的方式与方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者可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物理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传授一些提问的技巧,使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

1.问题分析法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可针对所讲授内容提出问题,并向学生分析: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提出的.让学生思考: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以此启发引导,促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进行模仿并提出问题.

2.比较异同法教者可要求学生针对以下方面进行比较,提出相关问题.①比较同一物理规律在不同情境下应用,会出现怎样的不同;②比较新事物和旧理论之间的矛盾和类似现象之间的异同,从中发现问题;③比较不同概念,不同规律之间的异同;④比较某一瞬间前后情况的变化异同;等等.

3.反向思维法例如,在讲“摩擦力”时,有的学生提出:现实世界是一个摩擦力的世界,如果没有摩擦力,世界会变成怎样?提出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坚持“授之以渔”,定能让学生的提问向“准”、“活”、“精”的方向发展.

三、强化实践训练,培养提问习惯

实践表明,学生的提问习惯和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实践训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1.开展说课活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可尝试让学生进行说课.如,教者揭题后,可让学生说一说具体课题的解决设想;在结尾教学部分,可让学生归纳文本的知识体系;在概念、规律等知识教学中,可让学生对相关习题的题意、解题思路、解题结论进行评说,对其中的物理规律、模型进行评说.

摩擦力说课范文2

本节内容是在前几节机械运动及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如本节内容中的第一个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是在上节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运动),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的.惯性是学生生活常见的现象,但同学们很少想过为什么,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入手提出问题,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解释清楚了现象,对牛顿第一定律也就有了很好的理解和应用.二力的平衡也是在惯性定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探究得出了二力的平衡条件.二力平衡的情况随处可见,力学问题中经常要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进行分析,因此,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和二力平衡是本节的重点,对惯性现象的解释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中教师重在引导,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现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合理推测,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又能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3.知道二力平衡,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l.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2.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浯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体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及二力的平衡.

教学难点

惯性现象的解释.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正确推理,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分析法:在学习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惯性的概念,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具准备

惯性小车、斜面、光滑木板、毛巾、棉布、棋子、直尺、长方木块、两个定滑轮、钩码若干、细绳、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收集与教材P34图11.5-1中内容相关的录像资料让学生观看.

[放录像]

·自行车比赛中冲过终点的自行车.

·滑冰比赛中到达终点后的运动员.

·被小朋友弹出去的琉璃球.

[师]同学们在录像中看到的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会见到,你也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呢?同学们看书P34左下角内容,先了解古人的思辨.

(学生看书,还会有小范围的讨论)

[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都是伟大的科学家,到底哪个说法正确呢?光靠思辨不能回答,同学们可以自己探究,通过实验来求证.

二、新课教学

1.牛顿第一定律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师]同学们先看书P34探究的内容,观察大家面前的实验器材,说明观察的内容是什么,实验中相同的条件是什么,不同的条件是什么.

[生]实验中要观察小车从斜面滑下后在平面上运动的距离.

[生]实验中相同的条件是:都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不同的条件是:平面上三种表面的粗糙程度不同.

[师]引导学生分析: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保证小车在三种表面上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相同;三种表面的粗糙程度不同使小车在平面上受到的摩擦阻力不同.

(同学们分组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入书上的表格内)

[师]同学们分析实验的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从实验现象看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师]引导学生推理:假如小车不受摩擦力,会怎样运动?

[生]假如小车不受摩擦力,速度就不会减小,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

[投影]

伽利略的推理和笛卡儿的补充.

300多年前,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通过推理得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伽利略敢于纠正前人的理论,用丰富的想象和科学的推理建立了新的力和运动的关系.

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进一步补充了伽利略的推论:如果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

[师]英国的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了力和运动关系的一条重要规律,牛顿第一定律(Newton′sfirstlawofmotion):(同学们一起说)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对同学们有什么启示吗?

[生]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应该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的精神,为科学的发展作出我们的努力.

[师]牛顿第一定律能用实验来验证吗?

[生]牛顿第一定律说的是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的情况,但我们周围的物体都要受到力的作用,因此不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生]我们国家的“神舟”号飞船再大一些,在太空就可做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了.

[师](教师积极肯定同学的想法)老师相信你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虽然现在我们还不能亲自用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但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现在是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呢?

[生]牛顿第一定律是对一切物体而言,条件是: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结论是:原来静止的物体要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生]牛顿第一定律还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惯性

[师]同学们已经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实验.

[想想做做]

1.把你的橡皮(或者书本)竖直向上抛出,还会落回手中吗?

2.将一条小纸条放在水平的课桌上,纸条一端悬在桌边.将钢笔(或脱下笔帽)直立在纸条另一端,从桌边的一端迅速抽出纸条,钢笔会怎样?(部分同学按书P36图11.5-4,击打棋子)

[生]橡皮抛出去,还会落回手中,抽出纸条(击打最下面一个棋子),钢笔还会停在原来的地方(上面棋子会落到原来的地方).

[师]我们坐在地球上和地球在一起运动,为什么抛到空中的橡皮落下来还在你的手上,打飞了最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没有一起运动而是落下来?同学们能说说原因吗?

[生]这是由于惯性.

[师]什么是惯性呢?教师引导同学们分析: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以原有的速度运动下去,这表明无论静止的物体还是运动的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即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演示]

小车突然运动和突然停下来时表现出的惯性现象,如下图.

[师]为什么突然拉动小车时,木块向后倒;而小车突然停止时,木块向前倒?根据木块的运动能不能解释汽车在突然启动和急刹车时乘客表现出的状态?

[生]木块向后倒或向前倒,是因为木块上部和下部的运动状态不一样.当小车突然启动时,木块下部随小车一起运动,而木块的上部由于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于是木块向后倒,当运动的小车突然停下时,木块的上部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而下部由于和小车间的摩擦使木块下部随小车静止,于是木块向前倒.

[生]汽车在突然启动和刹车时,车内的乘客会后仰和前倾,其道理和木块的翻倒是完全一样的.

[师]了解了上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来看汽车安全带的作用.

[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

[生]汽车安全带主要是为了防止汽车突然刹车时由于惯性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还知道有哪些生产和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生]踢球、用铁锹铲雪、泼水、滑冰.

[生]烧锅炉时用铁锹往炉膛内添煤、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的助跑、还有用手可以拍掉身上的灰尘.

[生]跑步的人当脚碰到障碍物时,总是会向前摔倒;撞击锤柄,可以使锤头紧紧套在锤柄上;骑自行车太快容易发生事故……

[师]从同学们举出的这些例子中,我们能够看到人们可以利用惯性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的方便,同时也有惯性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因此,我们在利用惯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防止惯性对我们造成伤害.

3.二力平衡

[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请同学们分析下面的问题.

[投影]

(1)放在讲桌上的粉笔盒处于什么状态,它受不受力?

(2)在平面上匀速推动物体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处于何种状态?物体受不受力的作用?

[生]讲桌上的粉笔盒处于静止状态,它受到了力的作用.匀速推动物体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它也受到了力的作用.

[生]这两个问题说明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大家分析得非常正确.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equilibrium),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同学们考虑,什么是二力的平衡呢?

[生]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就说这二力平衡.

[师]这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呢?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师]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然后各组交流.

(同学们操作,教师巡视并参与同学们的活动)

第一组:

设计实验:

首先,我们将两个定滑轮固定在光滑的长木板两端,然后在长方木块的两端各挂上一根绳子,放在光滑的木板上,两端绳子分别跨过定滑轮挂上钩码.

进行实验:

(1)在两根绳端分别挂上质量不相等的钩码,观察木块是否静止.

(2)在两根绳端分别挂上质量相等的钩码,观察木块是否静止.

实验现象;

(1)绳两端挂质量不相等的钩码时,木块很快运动到挂钩码多的一端.

(2)绳两端挂质量相等的钩码时,木块静止.

实验结论:

分析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二力平衡.

第二组:

我们组的实验和第一组基本相同.如果将木块扭转一个角度使拉木块的绳子不在一条直线上时,木块不会静止,说明二力要想平衡还必须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第三组:

他们两个组还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两端绳子的力都是作用在同一个木块上的.

[师]通过同学们共同的努力,综合大家的实验结论,我们可以得到二力平衡的条件:

[生]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师]生活中二力平衡的例子随处可见,如书P38图11.5-10.请在简图中画出物体受到的平衡力.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最后讲评)

[师]同学们学习了平衡力后,谁能说说平衡力和物体间相互的作用力有什么区别?

[生]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而物体间相互的作用力作用在相互作用着的两个物体上.

[师]非常正确.同学们在分析物体受力时一定要注意区分.

三、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略

2.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行驶中的汽车和自行车刹车时,由于惯性不能立即停下来.即使是紧急刹车,也要向前运动一段才能停下来.请同学们去调查了解为避免发生交通事故,交通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了哪些禁令.如城市道路要求各行其道,公路上不同道路上的限制速度等.

3.略.

五、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lawofinertia)

惯性(inertia)

二力平衡

实验现象

发展历程伽利略的推理及笛卡儿的补充

牛顿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意义: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征

现象:

解释:

概念: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就说这二力平衡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摩擦力说课范文3

下面笔者就物理课前导学,谈一些自己方法,供大家探讨

一、阅读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阅读和物理学习没多大关系,物理是一门理科,只要会计算就行,但其实物理学习中的阅读在对理解物理概念,分辨物理规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物理的学习过程离不开阅读,课前导学中也应从阅读开始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首先阅读教材中的指定内容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本学习目标;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自我评定,从中体会出重点和难点;明确已学和未知内容,在各自的脑海中形成联系,以便做到更好的承接和理解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同时也学习惯性的概念,在阅读中可以体会出为什么牛顿第一定律也可以称为惯性定律,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其次,学生要读懂课本中的插图你会发现,现在的物理教材中有各种插图,有些很有趣味性这些图片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更多的包含了许多物理原理这些图你“读懂”了吗?以光的折射这节课为例,课本一开始便是一副图,有人站在岸边想“看上去水并不深,洗个澡吧!”,最后人在河中喊:“救命!救命!”看完图,学生引发思考:什么原因导致想象结果与现实的不一致?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吗?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寻找答案

最后,课文的最后往往有“生活,物理,社会”,这一部分内容也需学生认真阅读这里介绍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前沿科学的信息,科学技术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实践应用如,红外线应用于夜视仪,红外制导,红外照相等;人工降雨的原理;人类的太空探索;核爆炸的类型等学生阅读过后可以体会到学习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产生了民族自豪感,提高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视频材料

物理是一门科学,讲究的是“以理服人”这个“理”要说服别人,最直观的方法是实验要完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其中必定有一定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对于难点的攻克,简单的靠阅读是很难做到的实验的方法更直观,更明确,它是物理学习中一个重要部分现代化的教学,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制作了许多微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一节微课一般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重点突出,内容精简,针对的就是一个重点问题的独立解决所以安排学生课前做好微课的观看,对课堂上理解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探究滑动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得到和接触面的面积有关怎样推翻这一错误的想法呢?学生观看教师录制的视频:当只改变接触面的面积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没有发生变化学生通过视频的[HJ095mm]观看,不仅纠正了错误的猜想,同时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对正确结论的记忆也更加深刻,知识点的学习也更加的巩固,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练习

学生到底通过阅读课本,观看视频,掌握了基本知识点了吗?要回答这一问题,适量的练习必不可少练习作为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工具,是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而作为课前导学的练习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1概念的整理填空

物理的学习主要是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规律的运用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抓住本节内容的重点,提醒学生难点所在,以便接下去的学习中注意解决比如说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用填空的形式写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时要求写出物理做匀速直线运动或者保持静止的条件(不受力或者受平衡力时);在学习家庭用电安全时,写出造成熔断器熔断的原因(短路或者超负荷运行)等

2物理计算格式的书写

物理的学习离不开物理量间的计算学生初二刚开始物理的学习,计算的习惯还停留在数字的加减乘除,物理量的计算过程不仅仅是数字的计算,物理量有单位,等式不仅包含数字相等还有单位有相等,当然书写的格式也有严格的标准如进行密度的学习,进行物理质量的计算,其中涉及的是体积,密度,质量这三者的关系我们用公式m=ρV来计算,如果密度的单位是kg/m3,那体积的单位就应该对应m3,得到的质量单位就为kg,如果密度的单位是g/cm3,那乘以的体积单位就应该是cm3,得到的质量单位就是g学生不仅会搞混物理量的概念,甚至写成40 kg=40 L,等式的左边是质量,等式的右边是体积通过学生课前自主的学习完成相关物理计算,教师找出类似问题,纠正学生的错误的书写习惯,为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提供了帮助

3基础问题的适当提升

由于学生个体的不同,学习能力本身存在着差异性过分注重基础,对那些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往往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久而久之,学习的兴趣会降低所以在课前练习中也应有层次性,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比如判断球体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问题上,设计多种方法进行判断(比较质量,比较体积,比较密度),还可以进一步提问哪种方法在判断空心部分体积是多少时更好?

四、笔记

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许多科目的教师都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记录上课时的要点,知识框架,构建本节课的整体知识框架而物理学本身讲究的就是严谨的思维过程,记笔记就尤为重要课前导学中的笔记又不同于课堂笔记,教师还没教授重点,那记什么呢?课前的笔记应该是“划”和“记”相结合的“划”关键字,关键词教师指导学生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划出不同类型的重点比如学习内能概念时,内能是“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便于之后对关键字逐一分析,理解当然也要“记”,记录物理语句的规范书写,比如说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时,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在书写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有关时强调前提是当压力一定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大小有关时,强调前提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

通过课前的书写,记录学生基本能记忆基本知识点,理解初步的规律,总结简单结论,完成基础练习但这个过程中肯定也会有疑惑学生的思维各异,产生的疑问、困惑也会是千奇百怪的教师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也应在课前导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问问题的平台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写的形式提出疑问,问出阅读过程中的疑惑,阐述解题时的思维过程,甚至是说说课前学习时的感想,心情通过这种书面的形式不仅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为接下来课堂上的教学做好准备,有目标性的解决去大部分学生的困惑,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促进师生间更好的交流,沟通

当然,在课前预习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存在很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