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1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与材料、工农业、能源和资源的开发、环境保护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实现社会主义“四化”建设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基础阶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和帮助学生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学生们能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自己工作六年以来,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体会。
一、注重新课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教学中我们常借助于图片、动画模型、幻灯、电影视频等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直观引入教学。一般来说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非常有意思,学习兴趣很浓厚,但是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这时在课堂教学中应多注意将抽象内容具体化,例如在学习分子原子是,我们就运用动画模型,分子分解,原子重新组合,从动画过程中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学到基本原理时,常插入电影视频引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我在课堂教学时就以“狄仁杰的电影视频”引入,学生兴趣一下就提起来了,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这些生动具体的新课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第一课时,用了这样一则故事:游客牵着小狗进入一个深山洞,在接近洞底时,小狗晕倒,而人却没有事。这是怎么回事?用这样一则故事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如在学习《空气》第一课时,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入: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无它活不久。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趁势导入新课,在这种愉悦、兴奋的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效果交好。
二、重视演示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演示实验,这几年我的感受是:空洞的讲,不如做实验。只是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还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课前准备要充分。首先要熟悉课本,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记录现象。其次演示实验所需的药品仪器都要准备齐全,缺少一样都会影响进程,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最后演示实验教师最好能在课前试做两次,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实验不成功,会让学生失望。二是演示实验中,操作要规范。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三是演示实验中,现象要明显。产生的现象尽量使全班每个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现象不明显,学生看不到,必然影响课堂纪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何才使现象明显?我想这都是教师需深入思考的。比如在做六单元活性炭吸附红墨水中的色素时,按着实验步骤做出来的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看不到颜色变浅或是退去,教师在演示这个实验时可以多做一步,放置一段时间后,可以做过滤操作,滤液非常澄清,与之前加的红墨水进行对比,现象明显。加强演示实验的教学,也能有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
三、注重挖掘教材,适时启发与点拔,发散思维
教师要熟悉教材,挖掘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教师应深刻领会教材编者意图,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尽可能用精练的语言来启发学生。
例如在学习九单元《溶液的浓度》第一课时时,教材安排在两杯等量水中,分别加一勺糖和两勺糖,完全溶解,两杯糖水的甜度一样吗?先从味觉入手,与生活贴近,学生很明白,这就是浓稀问题。紧接着问,化学中如何定量表示溶液的浓稀呢?教材安排了实验,通过等量水中加入硫酸铜的量不同,所呈现的颜色不同,也能辨别溶液的浓稀,这是从视觉上看的,也不能定量表示,所以提出了,化学上定量表示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接着就介绍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表达式,紧接着对表达式的应用。教材的安排尽然有序,一定要挖掘教材,只有明白了编者的意图,才能启发学生,让学生轻松接受知识。接下来可以让学生完成下面题目:将50克某物质溶于95克水中,请想一想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是多少呢?能就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吗?问题出现看似很简单,有一些同学露出不屑的表情,紧接着的问题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家马上意识到不会是那么简单的计算,于是大家积极投入到讨论、思考的氛围中。教师可适时启发:50克物质一定完全溶解了吗?如果没有怎么办呢?这个问题要以通过教师启发、点拔学生来完成或通过师生共同合作讨论来完成。这样不仅让学生复习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也教会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溶解度进行运用,当然更锻炼学生的思维,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能力会很快提高,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视学生参与,提升学习能力
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搭建好平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可设定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或在问题设计上尽可能提供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小组以交流讨论、合作探究、讲座的形式去解决。例如:在学习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①质疑、猜想,让学生提出猜想,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到底存在什么关系;②制定实验方案,密闭容器内,探究红磷燃烧和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③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探究,并记录现象和数据;④对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⑤讨论、交流总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⑥对结论进行运用,分析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天平为什么不平,由此也得出运用质量守恒时应注意什么。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效果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学生全程参与,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倾听每个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充分展示,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适当地进行鼓励,对学生的错误多一点宽容,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话语。久而久之,学生与教师之间会增进感情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做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大大的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初探[J].成才之路,2008(29).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2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教学 课堂 策略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1教学依据要素分析
1.1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教学标准要点分析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理念一被提出便引起社会全面轰动,因为新时期高中化学教学不再是传统教师主体式化学教学,而是学生主体式化学教学,学生在整个高中教学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学生自主化和学生个性化双向发展潜能逐渐被激发,并且使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并予以改正,不断加强学习能力,丰富化学学习经验,有效掌握化学课堂学习技巧,完善化学学习方法和化学学习技巧。需要注意的是,新课程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个性发挥和特长发挥,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和学生自身动手实践能力。
1.2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背景下的学生现状分析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大体背景下,改变学习方法是当务之急,学生通过课堂自主学习,可提高学生自身探索能力和学生自身创新能力。新课程化学教学结构体系中,学生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主体,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上至充当引导者,并处于辅助教学位置之上,高中化学教师要自行为学生创造充足自主学习空间,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懂得设计化学学习计划。上述因素均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同时也是对学生素质的严格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按照学生个体学习知识特点和相应学习状况等进行合理任务分配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层次化学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此种教学模式中来以至真正达到预期学习目标。
1.3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方法要素分析
为了迎合时展需求和高中教学需求,高中化学教师应适时进行职能转变,高中化学教师更应该注重化学课堂教学方法和化学课堂教学方式,只有加强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合理培养才能够衬托出新课程化学教学的课堂时效性和教学合理性。在具体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知识课堂任务配备可对学生基础化学学习方法加以明确。
2当前我国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和有效教学途径要点分析
2.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进行高中化学教学
此条重点就是应摒弃传统化学教学中的消极教学思想和消极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结构体系中的教学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之后进行化学正规式高中化学教学。教师主要任务就是对课堂任务和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仔细分配,然后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按照梯度次序进行合理学习排序,以教学内容简易程度为判定标准,综合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学习爱好以及相关学生学习个性等进行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细则设计,旨在突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特点,高中化学知识化解和高化学知识整合则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理应根据高中化学教学特点,创立生动教学情境,科学安排合理设计生动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之后在此基础上抓住时机,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和好动心理以及好胜心理等适时进行课堂问题设计和课堂活动设计,高中化学教师通过此类学习方式即可有力展现出化学求新教学特点、化学求异教学特点和化学求取教学特点。
2.2以课堂提问为主导的高中化学教学法
新型高中化学教学,其课堂主导者是学生群体,并非高中化学教师,此时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化学课堂上敢于发言、勇于发言,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全过程应分为发现过程、探索过程以及解决过程三种,以便让学生对自身缺点和不足有所熟知,使其及时发现学习质疑点和困惑点。探究化学问题时,学生应发挥出自身能力,树立良好学习品行,养成积极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化学课程学习问题为主进行相应组织教学,使得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切身处地地参与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中来。
2.3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教学创造性和教师教学主动性
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应有效提倡化学教师教学能动性和教学主动性,高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可余留充足教学空间给化学教师,化学教师可随机应变,及时发挥出教师自身主观能动性,以至有效激发出教师自身教学设计灵感和激情。化学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过程中不能只侧重与化学课堂知识教学设计,同时也应注重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和整体实践能力培养,当学生对统一问题提出不同见解时,教师应尊重学生观点,在对观点进行证实的基础上,正确的加以鼓励,错误的予以修正。化学学科自身综合性相对较强,化学教师可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在观察之后认真记录,方便日后师生之间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化学知识探讨,并对学生疑惑出给出正确学习方法和思考途径,从而不断拓宽高中学生的基础化学学习事业,拓宽高中学生的学习知识面。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整个结构教学体系中的主体,发挥出教师原有教学引导作用,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对课堂任务和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仔细分配,然后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合理安排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现状,对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相应教学策略和教学途径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为我国高中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龙宝新,陈晓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
[2] 宋秋前.新课程视野下优化教学时效的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4(06).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3
关键词:学习方法;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核心标志;案例实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2-007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2.030
作为一名青年化学教师,站立在讲台之上、课堂之中,无疑希望教学是有成效的,工作是快乐的。最近,笔者参加了上海市闸北区教研室、久隆模范中学合作主持的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小组,一年来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同伴的帮助下,对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课堂实践效果显著。下面围绕其中的一个观点——“方法”是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标志,谈谈笔者的理解和实践体会。
一、化学课堂“有效教学”中“方法”的内涵和层次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里不单单是“鱼”和“渔”的差别,也是两个“授”的不同。此“授”非彼“授”,所以此“鱼”非彼“渔”,目的不一样,授的方法不一样,学的方法也不一样,当然达到的结果更不一样。“有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而方法则是实现其目标的根本途径。化学学科中的“方法”,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化学思想、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1]。
首先,化学思想是人们在认识化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思想意识、探究方式和科学精神,是化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本质的差异所在。其次,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是伴随着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时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的综合,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思路与原则。第三,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表现出的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相对于学习策略,它属于下位概念,更具有操作性。最后,解题技巧折射了一定的化学思想和方法思考的程序化表达,是解决应用问题的操作技术浓缩。
二、化学课堂“有效教学”中提炼“方法”的基本策略
化学课堂中开展“有效教学”,不只是单纯了解“方法”的层次和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精炼思想方法的策略,从而有效促进化学课堂实践。
1. 挖掘“化学思想”内涵
一般来说,化学思想的内容包括“结构决定性质”、“守恒思想”、“动态平衡”等观点。这些思想在高中教材中都有重点体现,例如第六章 《揭示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之谜》将“动态平衡”的思想蕴含其中。“有效教学”对化学思想的提炼,不仅停留在对某些章节中的思想观点的剖析,而是深入挖掘各个思想观点之间的相互强化,展现化学思想在各个章节中的合力作用。以“平衡思想”为例,“第七章电离平衡”一节中将“化学平衡知识”作参照,在相似中找差别,在差别中找规律,将“平衡思想”及时迁移、强化运用;在处理“弱电解质越稀越电离”和“浓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时,又将“守恒思想”和“平衡思想”的相互关系合力呈现。再如高一“离子反应”一节内容中,通过几个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得出“H++OH-■H2O是强酸和强碱生成可溶性盐的定性表示”,而在高二“酸碱滴定”一节内容中同样是中和反应,却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展开教学过程,从中看出,化学教材中对化学思想教育的安排是有目的的,不是随意的,需要我们化学教师关注、挖掘并设计好渗透化学思想的教学活动。
2. 合理 “学习策略”选择
学习策略本身就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受主观因素例如知识背景、学习特点、学习动机等影响。提炼学习策略,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当学生对化学知识充满学习热情,而又找不到有效的学习策略时,会产生疑惑、焦虑和释放心理压力的渴望,这就是学习需求。其次,要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可以是相当容易的,也可能是相对困难的,但共同点都要有价值。教师可用不同策略的特点,选择恰当实例进行说明,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主选择。例如,“认识元素周期表”一课中,由于我校学生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直接根据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获得元素周期表结构,学生无法理解。为此,我在教学设计尝试直接从完整的周期表结构入手,寻找排列规律,同样能达到元素周期表“位、构、性”密切关联的教学效果。
3. 指导“学习方法”养成
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各有特点。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深度、广度都有大幅提高,课堂上应结合实际、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不断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清晰呈现学习方法的内涵,总结归纳学习方法的操作要点。例如,在铝的学习中,涉及铝、氧化铝、氢氧化铝与酸、碱的反应。我校学生记忆这些化学方程式存在很大问题。于是,课堂上我带领学生一起寻找、探究简单的记忆方法,引导学生首先从氢氧化铝的酸式电离、碱式电离两种电离角度推理出电离产物,然后以电离产物为基础继续推断相应反应的产物。从单纯的“听取学习方法”变成“蕴含学习方法的探究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方法的本质内涵和落实方法的操作步骤。
4. 把握“解题技巧”规律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较多,一些相近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把握好实质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例如,解决高一化学平衡一类题目,首先要搞清楚起始态、变化态和最终态以及平衡态和移动态,根据化学方程式从而对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其它方面的计算进行分析,题目变得一目了然。
三、课堂教学中落实“方法”,培养能力的实践案例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中“方法”的落实,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展开,既要张弛有度不能生搬硬套,又要飞鸿踏雪不能雁过无痕。下面,笔者以高一化学“电解质溶液在导电情况下的变化”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方法”的几点做法。
1. 抓住教学时机,有意识的监控“方法”落实
所谓教学时机,是指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可以获得最佳教学效能的机遇,教学时机可以课前预先设计,也可能在课堂自然捕捉。本堂课对“电解氯化铜、氯化钠”开展对比实验,由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由此引导学生对“电解氯化铜”的过程和本质进行分析,利用电脑动画模拟电解原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和“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展开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方法”的存在,体验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说,“方法”自始至终蕴含于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落实“方法”的“教学时机”可汇总成如下图示:
2. 呈现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方法”的本质
无论以何种形式落实“方法”,都应立足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感受到方法的呈现过程及其本质。本堂课在教学准备中,让学生自带铅笔芯、9V电池、瓶盖等生活小物件,作为实验用品来进行电解饱和氯化钠的小组实验。学生对这种自备生活用品类的化学实验充满了探究兴趣。为了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提出假设实验论证得出结论”的方法内涵,我在实验之前对大家进行提问铺垫:如果一端能够在浸润饱和氯化钠和酚酞试液的滤纸上写出“红”字,证明这端是阴极,电解产物是氢气和氢氧化钠;否则,就是阳极,电解产物是氯气。提问铺垫之后,组织学生开展趣味验证实验。实验开始之后,当同学们发现真有一个电极在滤纸上写出“红”字时,显得非常兴奋,于是我马上追问“这个电极是阴极还是阳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阴极”。实验结束之后,我请同学们回答电极的有关反应、产物检验等问题之外,追加了一个问题:本实验教会了我们怎样的一种学习方法?两个同学举手、相互补充,进行了很好的回答:首先提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环节,实际上把感受方法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充分体现,并且通过师生互动和教师引导,点出了学习方法的本质。
3. 留下“方法”痕迹,给学生留下回忆、强化的线索
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方法的感受、习得,不仅需要内化时间,而且需要一个可供回忆、对照和强化的文本或符号。从认知规律来说,在学习的初期,如果有一个认知地图去引导、强化认知过程,学习的效果会事半功倍。本堂课中,为了强化学习的核心内容及指导学生感受电解原理的方法和过程,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同时配合运用“版画分析”技能,概括、浓缩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并让学生进行笔记留痕,供今后复习之用。下面是“版画分析”的内容和布局:
有人说“任何东西都不能像良好的方法那样给学生指明道路帮助他前行”,也有人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管哪种讲法,都在理论同一件事:“方法”很重要,“方法”很关键,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因为“方法”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标志。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4
关键词: 化学课堂有效课堂教学钻研教材优化创新认知结构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呼唤着真正“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所谓“有效课堂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并真正理解、掌握更多的有效知识。
教学要获得效果,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二是指明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和应该达到的目标,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应该学到什么程度,让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学习;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并借助一些技巧,如重音重复、抑扬顿挫、表情手势、深入浅出等。如果教师在授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也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更谈不上有效教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关注课堂,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精力投入换取最大的教学效果,从而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笔者现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为例,谈谈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构建起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
一、研读课标,钻研教材,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实施,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至关重要。教师应当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理念和内容标准,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教师首先应当关注的,要时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对照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
如《燃烧与灭火》的教材内容难易适度,容量适当并有一定的灵活性,突出了化学基础和知识面,强化了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对一些化学反应原理和基本概念降低了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处理好基础与能力的关系,把握好教材的“度”,“因材而异”、“因材施教”,去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
二、明确学习任务,优化设计学习活动
对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设计,教师要以丰富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够和谐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可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置于“燃烧的条件”之后,将一氧化碳的性质进行了拓展等处理,力求按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高目标的难度顺序进行。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基于教材实验,进行创新设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正是化学不同于其他一些社会科学的地方。化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教学,因此,如何设计实验,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就尤为重要了,而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这样的实验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逐步转变为“主动”;由“消极”走向“积极”;由“低效”走向“高效”。
教材中的实验安排:“观察与思考”3个、“活动与探究”2个。在教学设计中一是对教材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将“交流与讨论・燃烧的条件”、“观察与思考・烧不坏的手绢”、“观察与思考・蜡烛不完全燃烧”、“观察与思考・粉尘爆炸实验”改为“活动与探究”实验。二是适当调整了顺序,这样可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与猜想,使得学生不断地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发展空间。此外这样更能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化学知识,促进他们获取和灵活应用化学知识,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课课有收获”的情绪体验。
四、注重知识联系,形成坚固的认知结构
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知识体系是能力体系的基础,只有通过知识体系的作用,才能使能力结构更加完善,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坚固的认知结构。一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最大限度地发生正迁移,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发生积极迁移,在不断应用已有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二是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知识要素间的纵横关系,分清知识的主干与分支,形成知识网络。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最优化发展。
有效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必将引起教育者更多的思考。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通过不断实践、完善与创新,突出化学学科特点,把握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线索,将学科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相融合,根据教学的内容给予化学知识以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切入点和不同的生长点,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目的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激发。教师应有效地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封闭学习为开放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重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5
关键词:课堂研究;教学重点;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03-02
一、引言
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和教育的主要阵地就是课堂,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核心也是课堂,学生的竞争能力、创新精神、业余爱好等许多方面的发展,有很多都是在课堂的教学课程中延伸出来的,所以应该切实有效地把提高中学化学教学的质量,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二、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
1.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依据教材的大纲对教材进行仔细认真的研究,可以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教学方向,使自己少走许多的弯路,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教材的研究不仅是对教材的领会、理解,还包括了很多的加工处理,教师依据实际教学条件、学生自身的学习条件以及教师自己教学的经验,注意技能、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前后照应和相互关系,还要按照学习迁移的办法将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互相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将新知识从旧的知识里面引出来,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另一方面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还应该为将来的学习作一个好的铺垫。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选择一些先进的教学形式。比如,在化学用语这一方面,可以采取讲解和掌握形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化学中基本的理论和概念,可以采取启发和掌握式的教学,如果是化学实验可以采取引导和探究式的教学,如果是关于化学方面的计算,可以采取指导和自学形式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跟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老师会有不同的对待的办法。这种办法就是在仔细地了解了学生的具体情况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分析,然后再认真地解决问题。对于平时的学习习惯、方法、成绩都是很好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在出现具体问题的时候给予指导,并且还要适当地加大训练的难度,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持续长久的兴趣,如果对于学习好的同学还要给予他们除了作业之外的每日一题的话,就要求他们在解答时应该尽可能地用多种办法进行解答,鼓励他们在解答时要进行创新;对于那些学习勤奋,态度端正,但成绩很一般的学生,在指导他们时要将重点放在学习上,对他们在学习时记下的笔记要进行定期的检查,还要增强他们对概念的领悟,从而让他们在解题时思路更加地清晰;对于那些智力好,但学习起来不努力的学生,要在学习的品质上对这些学生进行调整和教育,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让这些学生去完成一些规定好的任务,从而培养他们认真做事、认真学习的态度和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对于那些在表现上和学习方面都不好的学生尽量不要采取过激的教育方法,要采取一些慢教化、低要求的策略,从而维护课堂上良好的教学秩序。
2.初中的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化学基础理论和学习化学的基本技能,每节课的教学的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因此教学过程的优化是得到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老师在遵守教学安排的情况下,用最少的时间,物力的投入和精力,尽可能地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满足个人和社会教育的价值需求。当今的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是多样化的,学生的需要也是多样化的,所以教学中的有效性也就没有了统一的标准。我们应该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最根本的教育目标,了解学情,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有效灵活的教学。
三、初中化学教学的内涵
1.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第一,是在有效的时间之内将教学的特定内容讲解好。初中化学的教学是有一定目的性,它要求老师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帮助学生完成规定的作业。如果每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用的时间都比要求的时间还要多,并且还需要补课才可以完成教学的目标,那么这样的教学就非常的低效,所以,学生在学习时所用的时间应该作为老师课堂教学的一个考量。第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一些改变。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化学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和好成绩。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是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了多少,或内容是否已经教完,而是指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学到了什么,怎样去学以及学的怎么样。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注重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更要注意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中好的学习品质的培养;不仅要着眼于教授知识,培养技能,还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方面的东西,更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在新的教学过程中,讲、练是大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如果使用不科学,不恰当,就会使教学效率低下,达到教学目标。初中化学课堂在教学时效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和教学的质量。所以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在教学方面不断地进行反思,要将课堂上的真实场景把握好,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仔细地研究,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是非常重要的,但即使老师的讲解再好,如果知识量特别大,超出了学生所能接受的量,就会影响学生听课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率,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这就是量变引起的质变。因此学校不要用讲的多与少来评估一个老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应当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好坏来讲授知识,如果学生在这一节课内没有任何的收获,即使老师教的很辛苦也是没有效率的。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初中化学的教材在设计上也发生了很多的改变,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要相应地进行改变,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变,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许茂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7).
[2]吴静.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2,(05).
[3]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07).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6
关键词: 化学课堂 有效教学 提高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人为本”,提高教学效益。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因此,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我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通过精心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维持、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让学生主动愉快地投入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创设生活情境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以化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满足学生学习活动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意义学习的发生。
例如,在学习《氯气的性质》时,教师可联系实际:“据报道,一主妇为彻底去除卫生间的污垢,将84消毒液和洁厕灵混合使用,结果导致中毒身亡。”学生的好奇心上来了,半信半疑。接着,让情境“还原”――用培养皿、大小烧杯各一只和氢氧化钠溶液,在防止污染的情况下演示84消毒液和洁厕灵混合实验。目睹现象后,学生已迫切想学习氯气的性质,兴致盎然。最后,教学任务即将结束时,让学生学以致用,讨论“刚才的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起何作用?结合84消毒液的成分说明书,分析使用时应注意哪些事项?”从而明白所学知识的有用性,强化了学习化学的内部动机。
实践证明:只有学习内容跟其形成、运用的社会或自然情境结合时,有意义的学习才可能发生,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再应用。在源于生活的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2.创设实验情境
化学实验是神秘大自然中千奇百怪的变化在人们手中的再现,它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学生获取知识、活跃思维、激发兴趣、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创设实验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在讲“钠的性质”时,“滴水点灯”的趣味实验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又如,在讲“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时,可以利用电子感应圈和透明塑料瓶演示N2和O2的放电实验,以及在注射器中演示NO和NO2的相互转化,探究NO、NO2的性质,将自然界中的变化搬上课堂,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的理解,有效突破难点。
3.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启动学生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中,在探究SO2的还原性时,可创设以下问题情境:“SO2通入碘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褪色。这究竟是SO2的漂白作用呢?还是SO2的还原作用?”两种作用都可能导致两溶液褪色,到底是哪种作用呢?……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在愤悱状态下积极活动着,探究兴趣浓厚,实验方案出来了,“SO2使品红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碘水的褪色原理”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像这样,通过设置多种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探究的动机,从而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此外,化学史料也蕴含着丰富的情境素材。例如,我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教学中,使学生置身于“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历史中,体会化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化学世界的奥妙,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有效设问――导学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科学而有效地设问,对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完成教学目标都有重要作用。
1.设问系“已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化学学习中起着组织者的作用,通过设问,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找到新知识的固着点,并在固着点上“增枝长叶”,有利于学生有效建构新知识。
例如,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时,可先讲述:“电能是表示电流做多少功的物理量,化学能要转化成电能就要形成电流。”再进行如下设问:“什么是电流?怎样的化学反应才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电流,从而实现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引导学生找到新知识的固着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逐步形成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及其应用的新的知识体系,实现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2.设问助“迁移”
已有研究表明,迁移现象在学习中是普遍存在的,合理适度的迁移能有效增强学习的效果。若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与新知识“同源”即具有共同特征的原知识时,通过设问促使学生回顾旧知,应用类比法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去发现新结论,建构新知识,可有效实现旧知识在新内容中的正迁移,降低学习难度。
例如,SO2是一个集还原性、氧化性于一身的酸性氧化物。此前学生已具备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在学习新知识SO2时,可通过以下一组问题:SO2是什么类别的物质?该类物质一般有何性质?我们学过哪种物质就属于该类物质?从这个角度看,SO2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硫元素有哪些化合价?根据SO2中的硫元素化合价,SO2还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指导学生应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推理SO可能有的化学性质,再设计实验加以验证,让学生在类比迁移―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既锻炼了思维、学到了方法,又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又如,学习新知识“盐类的水解”时,在实验情境“测定NaCl、Na2CO3、NH4Cl、CH3COONa、AlCl3溶液的酸碱性”之后,通过设问“一种溶液是显酸性、中性还是碱性的本质原因是什么?酸溶液为什么显酸性?碱溶液为什么显碱性?盐的水溶液为什么酸碱性不同呢?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将溶液酸碱性的内容有效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能帮助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3.设问促“结构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结构化、网络化的知识更有利于储存和提取。课堂教学中,通过设问,引导学生用对比等方法,进行知识点归纳整理、方法总结,把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建构一定的知识网络,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硝酸的性质”结课时,通过设问“浓硝酸、稀硝酸和浓硫酸都是强氧化性酸,三者在性质上有何异同?”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构建强氧化性酸的知识网络。又如,在“SO2的性质”结课时,通过设问“SO2和CO2都是典型的酸性氧化物,两者在化学性质上有何相似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将SO2的性质纳入已有的酸性氧化物的认知结构,使其更趋完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实践证明,课堂设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设问,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渐由已知导向未知,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有效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飞跃。
三、有效点评――促学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的点评可以起到催人奋进、指点迷津、画龙点睛等效果,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推动课堂活动有序有效进行,提升课堂品质至关重要。
为有效发挥点评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在点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时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组活动中,学生对现有的基础、知识理解、思维能力等都会有一个真实的自然流露,这是全面反映学生情况的最好机会,是进行课堂学习评价的最佳时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通过语言、表情、手势等对学生的行为、语言、学业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效评价,给学生以鼓励、勇气和信心,“催化”他们积极主动学习。
另外,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时刻都可能有新的资源不断生成。教师还要及时地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促进预设教学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目标的生成。例如,在探究氯水具有酸性时,有同学设计了“在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的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边滴边振荡,若最终红色褪去,可证明氯水具有酸性”的实验方案。这是一个难得的生成点,我做了如下点评:“这位同学的想法很好,通常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验证物质具有酸性,但请大家根据已了解的相关知识再深入思考一下,这里红色褪去的原因一定是酸碱中和所致吗?若不是,还可能是什么原因所致?如何证明?”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形成结论”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升华。
2.关注差异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可以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因此,每一个学生“内心深处的需要”也是有差异的,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因人而异。
对于学优生,评价时应在赞誉的基础上加点鞭策,防止他们骄傲自满,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能把言语说得更精炼一些,让人一听就明白吗?”、“不错,意思完全正确,能再规范地表述一下吗?”等;对于学中生评价时应多一点期待与欣赏,激励他们奋起直追,如“你思考的方向完全正确,但漏考虑了一个方面,请你再仔细回忆一下该知识点,相信你会想出完整的答案来!”、“方案设计得不错,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等;对于后进生,评价时应侧重于学习习惯、态度等方面,多一些宽容与激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激励他们迎头赶上。如,“你能想到这点不容易,说明你对前天的内容进行了复习巩固,再往深里想想,加油。”“你答对了一部分,看得出实验做得很认真,但观察还不够仔细,要再细心点”。
只有因人而异,才能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3.客观准确
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一味地叫好,不客观的、不准确的肯定反而会把学生引向思维的歧途甚至步入思维的误区。因此,评价语言要准确客观、有针对性,既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亮点、优点,加以肯定,又要客观、委婉、期待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激发他不断发展完善。
课堂评价只有客观准确,因人、因境、因时而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才能成为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加油站”。
总之,有了“情境”的介入,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有了“设问”的参与,课堂才会似行云流水;有了“点评”的动力,课堂才会后劲十足。三者的碰撞,课堂教学必能闪耀出效率之光。
参考文献:
[1]张联合.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有效教学的建构.课程・教材・教法,2005,(1).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赵国忠.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王祖浩等.化学教育心理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