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范文1

农业是最古老的、弱质的产业,也是新经济中大有发展前途和高效益的产业。但是,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生产周期较长,生产季节与劳动时间差别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和市场滞后性。

在一些已经进入新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农业逐步实现了以现代工业,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来装备和经营,这种趋势尤其在大都市城市周边区域或受都市经济影响巨大的城郊农业更加明显。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仍未完全摆脱生产经营单元过于细碎,农产品商品率较低,农村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格局。

与工业、信息产业等相比,农业产业最大的不足是产业的经营组织即农业企业及农户,经营规模太小,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场或公司(尤其是民营企业)太少。

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大多数也是以家庭农场或农户为基本形式,而且采取的就是企业化经营方式;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的农场或农户,则依靠多种多样的合作组织,如产销班、专业公司、农业协会等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将产前、产中、产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能实现不同群体最大利益的共同体。

农业产业化将产、加、销联结成一个整体,进而发挥了产业的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了农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使农业产业由弱变强。

由于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和农户之间联成一体,因而后者不再以势单力薄形象出现在市场,而是以平等贸易伙伴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分享市场交易成果。因此,农业产业化也有利于推动市场的公平竞争。

在我国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尤其是都市区域及一些相对发达地区,由于市场经济发育日臻完善,商品交易活跃,口岸情况较好,农业产业化已经有了现实可能。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的成功运作,或是一个成功的农业企业的发展,清晰的、正确的思路尤为重要。

首先,要做正确的事(尽可能使所做的80%的事是正确的),然后才是正确做事(努力把80%的事做好)。荷兰农业产业的发展值得我们学习。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是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也是花都之一。农业以出口为主,郊区主要发展花卉及蔬菜。它与其他几个城市共兴建现代化温室0.8万公顷,其中花卉0.53万公顷,蔬菜0.27万公顷。年生产鲜切花70亿支,盆花5亿盆,占国际花卉市场总贸易量60%左右。全国农业出口总值达到年500亿美元以上(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6%),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荷兰农业产业的发展,至少给予我们以下启示:

①农业产业要做出特色,要做专、做大、做强。荷兰以菜篮子为主体,发达的蔬菜、花卉、肉牛、奶牛及奶制品生产,在世界同行业举足轻重。

②农业产业要开放市场,面向世界。荷兰是一个工业国,有世界港口之冠的鹿特丹。发达的工业和开放的市场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③不断提高农业企业化、专业化、自动化的程度。荷兰本来没有发展农业的优势,如日照缺乏,耕地稀少,要填海造田,从而被迫走上农业工厂化、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大力发展设施精品农业,使园艺业闻名世界。

可见,我们在进行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时,重要的是找到本地区的特色,发挥区位优势,把特色产业做成强势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从而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二、发展战略

一般地,农业产业发展战略要求:

1.定位要准,落点要实。不同的地区,农业所处的环境不同,天时、地利等优势也不同,应做到定位准,落点实。

2.突出特色。当前的农业是开放型的农业,而且农产品数量供大于求,因此,农业产业不仅要突出特色,而且要强化特色,加强品质调控和售后服务。

3.既要从长远考虑,也要有风险投资。农业规划的战略定位要着重于未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同时,规划也要有风险投资意识。过去,农业一直缺乏风险投资,常常是引进、试验、中试、推广,把许多市场机会都错过了。

三、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

不同的地区,农业资源条件和特色也不同,因而农业产业的发展类型或模式就不同。

在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如北京的城区绿地和二、三、四环区域的农区、中关村园区等,其土地等农业资源十分稀缺,区域工商业发达。农业一般以精致园艺场、成片林地、观光和休闲农业等形式被保留下来。主要提供新鲜农产品,提供城市开阔绿地,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到城市绿化的作用,是城市功能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在大城市的中远郊,如北京的顺义区等,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程度很高,主要经营禽、畜、鱼、奶以及温室蔬菜、瓜果等,大型牧场、温室设施、各类园艺场等集中在这一区域,同时也包括稻、麦、水产、加工等。工商业有相当基础,一般以供应城市新鲜类食品为其主要任务,同时又应发挥城市生态屏障的作用。它是城市农产品、资本、技术的主要集散地。这些区域的农业产业,构成农业的要素异常活跃,如现代生物技术、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等得到充分应用,农业企业规模大。

在城市圈(带)区域(城市之间的过渡地带),如北京、天津和河北边缘集镇结合地区极具代表性。这些区域距中心城区距离相对较远,接受城市辐射相对较弱,农业资源相对丰富,环境负载较轻。都市农业则体现城市生态农业生产供应基地,不同城市间农产品交换与资本、技术扩散走廊的作用。

但是,不管在什么地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都要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将产前、产中、产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开发的模式大致有四种思路:

1.市场和科技导向模式。这种模式的开发程序是:农产品加工和品牌培育良种和商品示范基地输出技术,带动农户和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企业扩张。其基本做法是一个投资商兴办农产品加工或营销企业,建立一定的市场品牌和知名度,然后,在一定的区域内建立良种和示范基地,并与农户和中小企业签定合同,提供各种条件、标准和服务,扶持和引导他们发展原料生产,实现企业扩张,逐步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规模。

这类开发模式有以下特点:①商品基地的生产规模大体与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相一致,无论初级产品的数量、质量以及产品价格都易于控制,规模比较稳定。②中小企业和农户分散经营,与龙头企业之间没有资产联系,但龙头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和各种良好的服务、优惠条件,通过契约与初级产品生产者(商)之间结合得比较紧密。在利益分配上还谈不上均沾,但是农户的利益仍然有一定保障。③这种模式一般要求龙头企业有较强的资本、技术、市场作后盾,产品技术层次较高,服务比较到位,市场资讯发达,并具有现代企业经营意识。采用这种产业开发模式的目前成功几率较高。农户和生产商更愿意选择龙头企业作为自己的依托。如北京的大北农等。

2.商品基地改造重组模式。这种模式的开发程序是:商品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和特色改造重组形成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

形成地方支柱型产业。其基本做法是在某一地区,根据当地的各种资源优势先发展农副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并且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使之形成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形成较大商品生产基地后,再投资兴建批发市场以及加工或市场营销的龙头企业。

这种模式完全是一种以本地特色产品来带动产业的形成,某种程度上还比较被动,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这种开发模式有以下特点:①商品基地不是十分稳定,尽管分散的农户经营已经置于组织化(常常是政府控制)之中,但是,基地生产者涉及千家万户,他们与龙头企业之间没有资产联结,而只有利益约定。因此,任何一种市场价格的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均会引起生产规模的变化和原料品种的变化;②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之间利益分割,采用买断形式。因此,这种模式对直接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农户和中小企业,在利益上往往难以平等相待。这种开发模式比较典型的例子如北京平谷县的桃产业开发、山东鲁南地区的蔬菜产业开发等。

3.产业链双向延伸模式。这种模式的开发程序是:对现有地方性企业和基地进行治理资本、技术、市场资源的再输入进行产业链的双向延伸实现企业扩张,提高市场占有率。其基本做法是:投资商首先对现有企业和基地作出基本分析,确认其是否存在产业开发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进行治理,然后向加工产业和商品基地同时扩展和延伸,使产业链拉长,实现产业扩张。

这种模式的特点为:①不是一种简单重复或累加式的发展,而是对现有资源与资本的重新组合,剔除不良部分,投入优质部分,完全是一种对现有企业和基地的治理和改造。②发起企业要有强大资本实力以及技术和市场。③农户、生产商与龙头企业是一种利益共同体,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以支柱产业来带动相关产业,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链和企业群。

这种模式的例子如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和上海牛奶(集团)有限公司等。

4.中央市场带动模式。这是一种在政府扶植下,通过众多生产商(农户)、经销商、加工企业对市场的共同开发而形成以中央市场为中心的利益团体的开发模式。其程序为通过政府的财政低息贷款建立市场,然后把全部资本拆细折股转让给众多生产商(农户)。土地资本一般作公共财产具有公益性,像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这类用地一般不作股本金投入,而采用低租金形式。市场具有合伙人企业性质,并建立一个由三方代表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来负责对市场的日常管理。至此,政府完全退出管理,以后只行使税务、卫生检疫等国家行政职能。

这种模式的特点为:①政府对产业化的推动是通过对众多小企业的有限帮助来实现的,一旦形成气候即刻退出,从而避免了政府的直接操作。②通过市场的共同开发、建设与运作,各方以市场为载体,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平均利润,做到了利益分沾、风险共担。③由于市场由众多小股东组成,代表十分广泛。

产业发展范文2

一、新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外部环境

(一)新县茶产业现状

“中国名茶之乡”新县是河南省茶叶主产区之一,多次获得“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特色产茶县”等殊荣,茶叶是新县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2万hm2,产量460万kg,产值10亿元。通过无公害认证的茶园面积有0.4万hm2,有机茶园133.33hm2;茶叶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园3个;培植新林公司、华隆公司等20家规模加工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新林公司荣获“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称号;培育八里畈镇和陈店乡2个“河南省茶产业明星乡镇”;除绿茶和红茶主导产品外,另开发砖茶、禅茶、花茶、养生茶、速溶茶粉和茶酒等品种;打造“新林玉露”“羚锐正山堂养生信阳红”等茶叶知名品牌,“新林玉露”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二)茶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当前,我国茶产业发展进入到结构矛盾突出、涨跌变化敏感、消费趋于理性的新阶段。从国际、国内来看,传统产茶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发展,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高档茶、礼品茶等土特产品销售严重缩水,市场逐步萎缩,茶叶消费回归大众消费市场。

二、新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茶园生产机械化程度低,成本高、效益差

新县茶叶生产机械化程度低,茶园耕作和茶叶采摘主要是依靠人力以“纯手工”或“半手工”的形式进行,生产效率低、耗时长、成本高、效益差。

(二)茶园管理粗放,抗御灾害能力弱

茶园的管理水平和茶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参差不齐,茶园的抗灾害能力弱。

(三)加工过于分散,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工业化程度低

标准化生产意识淡薄,产品质量不稳定,创新性、延伸性不足。新县茶产业目前的基础性建设仍显滞后,茶叶种植、加工规模小且过度分散,生产加工工艺、技术和设备水平普遍落后,产品绝大部分属于初级农产品,新产品及茶叶深加工产品的设计研发能力明显不足,成本高、利润低。(四)品牌不响茶叶产品种类多,品牌少;名茶多,名牌少。

三、新县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与对策

(一)加快产业基础性建设,促进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办法,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加强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在生态茶园建设、名优茶机械化采摘、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茶叶智能化加工、茶叶精深加工及产品可追溯性等方面,向着标准化、集成化、规模化的全产业链方向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一家一户小农经营的生产模式。

(二)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产品转型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工作思路。首先,树立大众茶不等于低档茶,大众茶可做成品牌茶的观念。从注重春茶开发向注重春茶、夏茶、秋茶均衡开发的转变,从注重芽茶利用向注重芽与一芽多叶综合利用的转变,从注重发展高档茶向发展高中低档茶并重的转变,在大众茶中做出名牌和品牌,形成茶产品的梯次结构,提高茶叶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其次,树立通过深加工将初级农副产品茶叶转化为工业产品,积极开发绿茶粉、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等多元化茶叶产品,带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

(三)提升茶叶一产以外的价值,探讨“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

以生态茶园为载体,发展观光休闲养生业,将一产和三产相融合。从产业链和产品延伸角度,探索建设“茶、果、花、林”间作体系和立体生态农业体系,发展“生产+旅游观光”模式的生态观光茶园来体现地方特色和产业特色。

(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实现市场和营销转型

建立现代茶叶流通体系、“互联网+”网络体系,鼓励跨区域开设连锁店、专卖店,范围可涵盖茶食品、饮料、深加工产品等所有涉茶产品。

(五)树立品牌意识,实现品牌升级

信阳毛尖和新县名优茶均来源于地理资源,属于资源经济,停留在理化指标上,这类产品受资源约束,难以做大。因此,在抓好产品质量的同时,强力宣传和推介,打造和建设具有特色的茶叶品牌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是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扶持机制

产业发展范文3

一、传统产业面临挑战

新经济也被称之为知识经济,它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新经济使得知识、信息和科技的经济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高新技术日益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加速向高新技术产业流动,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柔性制造系统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知识为基础的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日益提高。人类的生产生活日益走向知识化、智能化。从产业角度看,新经济时代最突出的表现是生产、交换和流通的劳动资料——电子计算工业与通讯工业逐步成为新经济的主导产业。以电子通讯为手段的信息工业、新材料工业、新能源工业、生物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业成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它们具有高智力、高效益、高投入、高风险、高潜能等重要特征。这些工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彼此促进,成为新兴的工业群。

传统产业一般指应用传统技术占所有的技术总数55%以上,并以传统产品为主要产品的产业。“钢筋、水泥、机械是传统工业的主要生产手段”,因此,它的产业大多是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是传统产业的特征。所以“传统产业亦被称之为‘大烟囱工业’。它同资本主义制度一同诞生,并一度被视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象征”。在知识、信息和科技的冲击下,西方工业化国家中的传统产业日益走向衰落,尽管其社会贡献的绝对额仍然很大,但日新月异的新经济所创产值正加速增长。例如,美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每年以55%的速度在上升,而石油、橡胶、钢铁、纺织、食品、煤炭等传统产业其产值平均每年以4%-7%左右的速度在增长,传统产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5年前的92%下降到70%左右。美国的钢铁产量50年代是1亿吨,80年代只有7千万吨,开工率只有42%,西欧的钢铁工业80年代中后期开工率也只有40%。这说明,当年兴旺一时的传统工业正在走向衰落。传统产业日益衰落,其主要原因是面对新经济的挑战,传统产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日渐丧失,和高新技术产业相比,其市场竞争力愈益下降。传统产业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知识和科技一定时期内的专有性和垄断性,使得谁拥有尖端技术、核心技术,谁就能独占垄断利润,高科技含量必然带来高附加值。传统产业使用的是大众化、传统型技术,只能分享社会平均利润,单位产品营利能力下降,市场竞争力必然下降。

2.相对于传统产业,由于新经济时代科技的作用越来越大,使得产品、服务的功能、效用更趋多元化、便捷化,价格更加低廉,市场需求更旺,相比之下,传统产品则更多是“大”“粗”“笨”,其需求量日渐萎缩。

3.传统产业是“大烟囱工业”,在人类日益重视生活质量的今天,其造成的生态破坏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纷纷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来规制传统产业,促进新经济的发展。所以,传统产业如果不加以改造提升,只能沦为“夕阳产业。”

4.传统产业的生产要素是“钢筋、水泥加机械”,其发展的规律是: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收益递减。而新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的可积累性、可复制性,以及其生成的加速化和传递手段的快速发展和完善,使得新经济中的部分产业成为边际收益递增的产业。

可见,传统产业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新经济时代的知识、信息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其产业化。

二、工业化国家传统产业的发展

实际上,传统产业在不发达国家有许多仍然是支柱产业,占到国民生产值的85%以上,构成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即使在工业发达国家,传统产业也并未被完全抛弃或替代。各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一方面继续发挥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加速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使之适应新经济的发展。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陷于困境的传统产业,主要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重新现代化”策略。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将电子商务、互联网络嫁接到传统产业中,从时间中、空间上、手段上缩短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距离,将传统产业融入新经济浪潮中。这一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要点:①认为传统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传统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了条件。包括:资源、人才、技术、环境、市场以及传统产业所具有的辅助工业系统和基础设施。例如:计算机设备制造依赖于机械工业、新材料技术依赖于化学工业、海洋及生物技术依赖于传统的化学和医学工业。再如,美国“硅谷”的8000多家企业,高科技企业只有3000家,其余只是一般的机电制造加工厂,它们完全为高科技企业提供密切相关的加工配套服务。所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的终结,两者相互依存。②运用高新技术来提升传统产业。包括:运用自动控制技术改造生产设备;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艺;运用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改造传统产品,使产品向低物耗、低能耗、便捷化方向发展;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管理方法,使企业管理变得更科学。③将电子商务、互联网络嫁接到传统产业中,改变企业传统的物质流、价值流、信息流的运作形态,用新经济来装备传统产业。

2.民族产业保护策略。民族产业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对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这些产业绝大多数属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钢铁、造船、汽车、造纸等。为了维持并振兴传统产业,工业化国家制定了许多保护民族产业的政策和措施。例如:采取反倾销措施,对出口国产品施以高额关税,阻碍产品进口,如欧盟长期对我国的照明灯具、显像管、自行车等产品实施反倾销,使得这些产品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日渐缩小。采取配额制,限制产品进口,如美国对服装进口采取严格的配额制,本国产品占国内市场的90%。采取国家补贴或收归国有,将传统产业置于国家的保护之下。

3.传统产业转移策略。传统产业的优势体现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本上,当这些传统产业在本国逐步丧失比较优势时,把它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用那里廉价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和原材料资源,使得这些传统产业再次获得比较优势。传统产业一般属于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的产业,将这些产业转移到国外也是工业化国家出于对自身环境保护的需要。就行业来看,它们一般是水泥、石油化工、日用化工等。

新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国家的传统产业发展道路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1)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可以使传统产业再现生机。(2)传统产业仍然是新经济时代的产业基础,高新技术企业离不开它,电子商务、互联网络也离不开它。(3)技术落后是传统产业丧失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所以,实现技术升级是传统产业出路所在。(4)国家政策保护是传统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我国传统产业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50年的建设,形成了较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过去只注重于传统产业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忽视了技术研究与开发,企业缺少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使得传统产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物耗、能耗高。面对新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传统产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这是因为:(1)我国传统产业面广量大,占全部企业数的2/3。这些传统产业对我国城镇职工就业、保证社经济稳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2)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7%属于传统产业创造的,国家财政收入的70%左右来自于传统产业。高新技术所占比重很小。(3)传统产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能耗高、效率低。(4)传统产业内部由于体制等原因,缺少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无论是从外部引进技术还是内部开发力度都不够,一些传统的工业部门始终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循环、重复。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的设备近1/5老化,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设备老化率达25%,超期服役率达39%,据调查,我国机械工业的设备大部分仍然停留在60年代到70%年代的水平,还有少部分是50年代的水平,拥有80年代以后的技术水平的机械设备占全部总数的25%左右,美日德三国在1985年其机床的数控化率达到50%,1999年,数控机床达到97%以上。而到1999年,我国的数控机床仅占机床总数的5%左右。能源利用率方面,美日德在1999年能源利用率达到65%-75%,而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仅为35%。从技术创新体制上看,美国85%的大型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而我国大中型企业自身拥有研究开发机构的比重不到10%,美国专利技术的商品化率为78%,而我国不到20%,大量的专利技术被闲置,推广应用的比例很低。

四、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方向与对策

1.调整传统产业资产存量,优化产业结构和规模结构,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首先,要结合产品结构的调整,压缩市场供过于求的、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企业。例如,普通棉纺、普通机械、食品、化工等企业。坚决淘汰那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生产效率低下的生产企业。如小玻璃、小煤窑、小造纸、小化工等企业。大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为基础的先导产业。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其次,要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改变传统产业那种数量多、规模小、层次低的结构现状,使传统产业向“大而强”、“小而精”的方向转变。通过规模结构优势来提升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2.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结构。针对我国传统产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现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是要加强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辐射和渗透作用,用高新技术来装备和改造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工艺流程。

首先,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设备。这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功能替代,二是在原有的设备上增加自动控制系统。功能替代最成功的案例是用激光排版技术代替传统的手工铅字排版设备,实现了计算机对书报的自动编辑排版。此外数控机床代替人工机床,变频调速电机代替普通交直流电机,它提高了产品的加工精度,降低了物耗、能耗,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传统设备的基础上,加上自动控制系统的目的是加快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传统产业的控制功能一般由专门的控制部件来操作完成,结果产品完成的精确率低,误差率高,控制设备的通用性差。实现计算机自动控制后,由计算机根据编程内容来控制复杂的操作系统,节省了人工、提高了效率。

其次,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使得产品向多品种、少批量方向发展,因此,加快产品设计,改进加工工艺,改革生产流程,发展柔性制造系统成为传统工艺改革的主要方向。目前尤其要加速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和工程计算系统(CAD/CAM/CAE)。在工业化国家,上述系统普及率最高的在机械制造、汽车生产设计、建筑设计、石油化工企业的油、汽管道铺设等。如美国从80年代末开始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使产品的开发、设计、计划、生产、质量控制的整个过程变成一个连续的计算机辅助信息流,从而达到内部物流和信息流的高度自动化。

产业发展范文4

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召开全县产业发展大会,主要任务是总结我县实施“五大战略”、发展“六大产业”的经验,分析全县产业发展的形势,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研究产业发展的措施,部署产业发展的任务,全力推进产业规模扩张、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跨越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县委常委会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进行了专题分析研究,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对我县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相关部门的意见。今天,我就产业发展问题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坚定加快产业发展的信心

从我县产业发展情况看,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从20__年至2013年的情况看,总体态势较好。20__年实现GDP总量53.8亿元,人均GDP18800元,其中,一产业7.3亿元、二产业31.8亿元、三产业14.6亿元;工业总产值105.9亿元;农业总产值14.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8亿元、支出14.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8.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9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03元。2013年实现GDP总量94.9亿元,其中,一产业14.3亿元、二产业60亿元、三产业20.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9亿元、支出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0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32元。从以上数据来看,随着产业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县呈现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2014年,县委、县政府研究提出了发展目标,根据市委四届四次全会要求和市政府工作部署,我县将发展目标进行量化,生产总值的增幅定位在13%以上,达到109亿元;工业总产值增幅15%以上,达到207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47%;地方财政收入、地方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3%;农业总产值增长19%;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5%以上。

要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达到产业建设的“三年规划”预期目标,压力很大。从GDP增长的情况来看,增速放缓,增量降低。20__年至2013年GDP增量分别是18.2亿元、12.8亿元、10.2亿元,2014年预计增量是12.1亿元。从投资增长的情况来看,可开工的大项目不多。从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增长的态势来看,仅有仙福集团80万吨高速盘螺生产线项目预计上半年投产,可实现产量30万吨、产值10亿元。2013年投产的18个项目,能够形成产能的项目不多。从招商引资项目的推进情况来看,有17个在建项目及一批可以陆续开工建设的项目。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工业园区管委会和县工信局要认真研究我县财政增长、投资增长和工业增长的支撑点。

目前,我县产业发展面对的问题:一是工业产品价格走低的态势没有得到扭转。今年1月钢坯价格是3200元,去年同期是3400.7元;建材价格是3455元,去年同期是3685元;铜精矿价格是41445元,去年同期是46558元;白糖价格是4584元,去年同期是5200元;耐磨材料价格是5800元,去年同期是6100元;铁矿价格是796元,去年同期是792元。二是产业结构单一。我县经济发展主要靠矿电产业支撑。在矿电产业中,又是靠昆钢、云铜、仙福、球团四大企业支撑。2013年,在179.1亿元的工业总产值中,工业园区占176.6亿元,其中,四大企业占152.3亿元。工业产品受价格影响,增产不增效。三是产能过剩政策的调控给矿电产业规模的扩张带来影响。从钢铁行业来看,总量过剩是一大趋势。但从省内看,不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就我县企业来看,低端产品多,一般建筑材料多,形成区域性相对过剩和结构性过剩。面对以上情况,各级各部门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抓好今年产业建设的各项工作,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来检验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

二、注重特色,打造品牌,加快发展优势产业

(一)以庄园经济为抓手,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发展庄园经济必须走园区化、规模化、品牌化道路,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尽快提升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庄园的经营水平。2013年,樱花庄园、琴淮酒庄、花腰傣生态农庄已陆续投入运营,褚橙庄园将于2014年5月对外营业。要将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四个庄园规模扩张和经营水平提升作为工作重点。我们在昆明长水机场对樱花庄园、褚橙庄园做了宣传,游客大幅增加,但由于经营管理和服务不到位,效益仍未体现,特别是褚橙庄园项目建设进度缓慢,与社会期望值不符。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加大花腰傣生态农庄建设力度。相关部门要认真分析、研究提升庄园经营水平的措施和办法。

二是加快建设已经形成规划、市场前景较好的特色庄园。第一,把玉溪烟草宁河庄园作为今年烟草公司和平甸乡的重点工作来抓,将其打造成与樱花庄园、磨盘山五A级景区相对应、相协调的特色庄园。第二,加快推进红河谷西柚庄园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项目规划。以西柚系列产品开发为重点,以昆明理工大技术支持为保障,扩大西柚庄园规模。第三,做好漠沙猫哆哩庄园建设。第四,科学规划建设火龙果庄园,启动了300多亩的基地建设,年内计划完成3000-5000亩的种植规模。今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快庄园建设,打造庄园经济品牌。

三是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流转土地、集约经营是我们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截至2013年,我县土地流转超过10万亩,我们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近期,不断有外商到我县考察、商谈土地流转事 宜,要加快推进平甸乡万亩柑桔、老厂乡万亩葡萄、新化乡万亩核桃基地建设。以建立优质苗木基地为扶持重点,引进大户种植,提高投资效益,实现品牌营销。如果不走规模化、庄园化、品牌化路子,我们的特色农业发展上不了水平、出不了效益,也就难以解决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问题。

(二)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一是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管委会要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紧紧围绕“群众路线怎么走、转变作风怎么办、园区发展怎么干”来开展活动。就全县而言,也是要紧紧围绕发展来开展这项活动。不能只是集中起来读读几本书、看看几篇文章,要考虑产业发展问题。从____工业经济来看,96%的产值都在园区,项目也在园区,主要投资也在园区。我们179.1亿元的工业产值,园区占176.6亿元,其他只有2.5亿元。园区经济掉下去,其它产业补不了。在园区建设上,我们要加快园区规划修编、土地收储、招商引资,做大矿电产业,围绕延伸产业链和原料保障上进行分析研究。仙福集团正在推进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园区管委会要尽快商定20万吨管材项目进驻白糯格片区,积极做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工作。在工业经济发展上,要安排好新建项目时间表,保障现有企业的原料供应,做到产能释放、产量增加、产值上升、利润增长。

二是加快发展轻工产业。要抓紧以力高公司和其它新型建材为主的轻工产品加工业发展。力高公司虽然产品产量增加,但以箱包中的低端产品、低价位产品为主,经济效益少、利润空间小、职工工资低、人员不稳定,相关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协调解决以上问题。

三是扩张食品加工产业。要把苦荞、紫甘薯、蔬菜、苦瓜、药材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作为____的基础产业和惠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从市场来看,苦荞加工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要在扩张产业规模上下功夫。

(三)以特色旅游发展为核心,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要抓机遇、抓特色。抓机遇就是抓住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的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一区、两带、四城、多点”及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战略,推动我县旅游产业发展。

一是要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加快推进磨盘山、哀牢山、红河谷等项目开发。在开发哀牢山问题上,要在3月底前完成与哀牢神韵公司的合作事宜,做好原公司和新公司的产权整合工作,由外来投资商开发、提升我县哀牢山的资源开发利用价值。依法整合磨盘山现已形成的资产,引进有实力的投资商加快推进樱花庄园建设。磨盘总部基地是我们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按照“楼宇经济”模式引进的项目,2013年,虽然入驻企业已达17户,但缴纳税收不多,效益不明显。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争取更多企业入驻____。在红河谷开发建设中,戛洒镇要以打造特色旅游小镇为重点,做好“汤锅”市场的改造和红河第一湾的开发。

二是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以打造中国樱花城、五A级樱花庄园磨盘山景区、褚橙庄园、戛洒花腰傣生态农庄为重点,继续加大品牌营销力度,依托特色食品、自然风光打造旅游文化品牌,提升旅游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花腰傣艺术团的作用,多渠道展示民族文化魅力,挖掘民族文化特色,形成民族文化品牌。

三、优化环境,强化招商,全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

一是要完善政策环境。县委、县政府已经研究了加快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在工业经济发展上,要保证财政投入3000万元,同时安排1000万元作为贷款担保和贴息扶持资金。在特色农业的发展上,财政预算安排3000万元左右资金,支持产业的发展。在三产业的发展上,计划安排20__万元左右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在土地价格方面,根据投资强度,按照每亩8万、13万、18万三个档次给予优惠。地价的差额从企业缴纳的县级财政收入中进行奖补,直到将差额部分补完为止。另外对成功创建省级品牌、新认定的技术中心和创税企业等给予表彰奖励。

积极引进金融机构,搭建融资平台。近年来,我县金融业运行情况较好,引进了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今年计划引进工商银行。每一家银行的进驻,都将不断扩大我县的存款规模、贷款规模、产业发展融资平台。2013年,全县存款规模超过68亿,比20__年增加11亿多,增长速度达19.9%,存款总量、增量均排全市第四位、增速排全市第一位;贷款总额接近45个亿,比去年增加了7个亿,增幅达19.7%,贷款增速提高了11个百分点,存贷比为64.6%,比全市高3.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接近40个亿,人均存款14597元。存款增量是5亿多,增速达15.1%。要让进入____的银行看到商机,也为我们改善融资环境、支持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下一步,我们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招商引资、投资增长、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意见。

产业发展范文5

【关键词】临港产业;发展模式;应用对策

作为改革开放的经济产业前沿阵地,我国临港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中得到了迅猛发展,并逐渐成为世界贸易以及国内资源配置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另外,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 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与日俱增, 临港产业借此良机飞速发展。现代港口已经不再是过去仅仅作为货物中转站的枢纽功能,而是更多地向商业、 工业和服务等多元化功能转变。发展模式作为其发展的理论方针与行动指南,是创新临港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其迅猛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在不同形势下的临港产业需要制定不同的发展模式,僵化、呆板的应用模式势必会影响临港产业发展的效率。因此,为了确保临港产业在新时期下继续稳定推进,就必须要对各种发展模式及其改进对策进行深入探究。

一、腹地支撑模式的探讨

腹地支撑模式核心在于开发、管理和利用港口资源,充分利用港口所在地的综合运输体系与广阔资源,构建一个以物流运输产业为主、其他产业为辅的临港产业发展模式。比如,澳大利亚黑德兰港、沙特的吉达港、我国的营口港等港口,均主要采用该发展模式。当前腹地支撑模式发展的瓶颈在于对腹地资源过度依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一对多”问题,即一个腹地地区内常常包含有许多港口城市,且全国范围内或者区域范围内缺乏统一的规划,以至于不同区域内的港口产业为了追求自身发展利益最大化,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无序竞争问题,降低了腹地地区的整体临港产业经济收益,同时也削弱了腹地地区整体港口产业的核心竞争力;(2)该种产业发展模式的经济发展速率比较缓慢,这主要是由于该地区以海洋运输业为其核心业务,但是单一的产业结构和配套服务显然会削弱该地区产业经济效益。

针对腹地支撑模式存在的发展瓶颈,建立健全产业体系是其突破瓶颈的关键,具体应用和发展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在临港产业建设方面,需要根据腹地地区临港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与布局方式,进而可以通过加大区域范围内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临港产业的发展;在产业布局方面,需要根据产业功能来合理进行规划土地格局,但是必须要确保临港地区产业格局的集聚性,以便充分发挥集群性的优势来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2)依托本地优势,推动临港产业升级。作为临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战略性选择,区位优势与比较优势是其不可或缺的两个关键原则。通过腹地区位优势来打造临港产业特色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同时要加强区域产业集群的协同与互补发展;通过在产业集群内部设立专门的科研技术产业与金融服务平台,可以为临港产业集群企业创立良好的创业与创新氛围,同时也有助于有效地转化各种科研成果。

二、产业集群模式的探讨

所谓的产业集群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产业基地模式,其核心载体为临港区域的各个码头,借助港航运输优势来大力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该种产业发展模式主要适用于新兴临港产业发展的初期,比如曼彻斯特港、杜塞尔多夫媒体港以及我国的曹妃甸港等港口。这种模式的发展瓶颈在于趋同竞争。其主要表现为:(1)容易过度开发港城岸线的各种产业资源,这主要是由于临港产业对于相应的基础设施具有较高要求,相应的投资周期也比较长,耗资巨大;(2)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很容易使临港产业出现比较严重的同质化问题,比如大都以造纸、石化以及装备制造等重化工业为主,这主要因为该种产业发展模式可以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快速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导致众多港口城市开始大力发展临港重化工业,从而会造成同质化产业竞争问题。

针对产业集群模式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结合实际的临港产业发展需要来进行合理分工,这实际上也是产业集群模式应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所以为了改进发展模式,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改进:要实施可持续产业发展战略,在优化产业发展结构的同时,需要注重该地区产业发展的生态保护;加快该地区临港重化工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尤其是要注意向高附加值、精细化的产业方向进行转变;要结合临港产业发展情况来对近岸海域的空间布局结构和方式进行合理优化,严格控制海岸线的开发程度、石化工业建设以及填海造陆的规模;要进一步加强相关产业之间关联和产业内部联动,形成共生机制。

三、一体化模式的探讨

一体化模式主要是“港、产、城”一体化模式,如果将其比喻成一个三角形的话,“港”、“产”、“城”就是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港”可以带动产业的发展,“产”可以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城”可以反哺港口和产业的发展,为“港”和“产”提供优良服务。一体化模式的核心在于“港”、“产”、“城”的协调同步发展,利用港通枢纽的特点,大力发展聚集临港产业群,从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依托城市群经济腹地,借助这些实力雄厚的港口城市的资源来促使临港产业逐步从加工、制造等重工业向旅游、贸易、高新技术产业等服务业方向转变,从而借此来带动港口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世界上比较知名的鹿特丹港、新加坡港以及我国上海港、宁波港在一体化方面都走在前列。但是由于我国港口功能的参差不齐以及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步调不一致,这极大地限制了一体化模式的应用,其主要表现为:(1)港口功能不全面造成产业难以聚集,比如北方一些港口海港淤泥严重、冬季结冰,造成大船不易驶入,特种船靠岸安全性不高;(2)产业结构不合理,大量重化工企业聚集,造成污染严重,无法与城市之间形成有效联动;(3)城市化进程缓慢,比如一些新建港口周边荒凉,一些口岸服务部门还没有完全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口岸通航并不十分便利,社会化服务也相对落后,造成港口整体竞争力下降。

因此,为了可以加快推广和应用该种临港产业发展模式,要进一步完善港口各项功能,如完善港口的交通网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化信息服务质量等;要重点建设那些区位优势明显容易聚集产业群的港口,政府部门要加强政策扶持为产业聚集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调整临港产业结构,要加强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的联动,积极探索和创新临港产业区域的联动合作机制,构建一套集中区域领导、行业协会以及对口部门的统一交流机制,以便切实增强区域联动机制在带动该地区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还可以结合产业发展格局来积极构建合作信息共享平台来使临港产业区域形成新型合作联动格局;要从推进城市功能建设角度入手,如通过金融创新来加快我国临港产业区域建设和港城融合、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体系。我们可以预见,未来港口城市实现繁荣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模式便是“港、产、城”一体化模式,并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的升级强化之中。

总之, 临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港口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和研究临港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针对临港产业以及临港经济区发展特点,确立有效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作为临港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临港产业的发展模式可以大体总结为腹地支撑、产业集群、“港、产、城”一体化等三种发展模式。但不同发展模式的优势、劣势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我国临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其地域情况、发展情况、区域经济条件以及各种发展模式的实际应用情况来制定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对策,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临港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尹超,孙建勇等.基于产业联动的临床产业区发展模式研究――以秦皇岛为例[J].价值工程.2012,12(31):10-11.

[2]薄秀清.浅谈如何加快临港产业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6,15(14):72-73.

[3]李晓磊.我国临港产业动态发展模式研究[J].工会论坛.2015,28(6):96-97.

产业发展范文6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精神,适应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和海关监管要求,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其产品出口,经研究决定,在认真执行国发*号文件所规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对大型高新技术生产企业的有关审批和海关监管采取进一步的简便措施。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在中国关境内从事高新技术生产,其生产产品已列入科学技术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共同编制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并且年出口额在五亿美元以上的大型高新技术生产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可根据本通知的规定向所在地海关提出申请,经海关会同当地外经贸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报海关总署、外经贸部备案后,便可适用本通知规定的各项简便措施。

对出口额未达到上述规定要求,但资信可靠、情况特殊、确实需要适用以上有关便捷通关程序的大型高新技术生产企业,由主管地海关和外经贸部门核报海关总署会同外经贸部批准。

二、经审核批准的上述高新技术生产企业,可选择适用以下一项或几项便捷通关程序:

(一)提前报关:为缩短进出口货物通关时间,上述企业可在进口货物启运后抵港前、出口货物运人海关监管场所前3天内,在能够确定其进出口货物的品名、规格、数量的条件下,提前向海关办理报关手续并递交有关单证,货物运抵后由海关监管现场直接验放。为减少海关审单作业中确定商品归类、审定完税价格或认定原产国别的工作时间,上述企业还可按海关有关规定向海关申请在货物正式报关前预先确定商品归类、完税价格或原产地。

(二)联网报关:支持上述企业应用中国电子口岸平台自理报关,在企业办公地点直接向进出口地或主管地海关自行办理正式报关手续,企业一次输人所有通关数据,各进出境管理部门之间数据联网传输,海关审核报关单电子数据后发送电子回执,由企业自行派人或委托人在货物通关现场向海关办理交单审核及货物验放手续。有条件的海关可实行与指定银行联网电子划款交纳税费,海关向企业发出电子缴款通知后,验凭银行转账电子回执验放货物。

(三)快速转关:根据上述企业的要求,对该企业在境内不同口岸进出口的货物(不包括国家指定口岸进出口的货物),海关应优先办理快速转关运输手续。

(四)上门验放:对应当查验又不便在通关现场查验的进出口货物,海关应根据上述企业要求,优先派员到企业结合生产或装卸环节实施查验。

(五)加急通关:海关对上述企业进出口货物实行优先审单,上述企业进出口货物较多的通关现场,海关应设立便捷通关窗口优先办理货物验放手续。上述企业可以通过预约联系有关海关在非工作时间和节假日办理通关手续。

(六)担保验放:为解决在办理通关手续时因暂时无法提供某些单证(不包括进出口许可证件)或其他信息,海关无法确定货物的商品归类、估价等结关条件而不能及时验放货物的问题,准许上述企业以海关认可的担保形式先行办理货物验放手续,事后在规定时间内补充提供有关单证或信息,补交税款或补办其他规定手续。

三、改革上述企业加工贸易管理模式。上述企业从事加工贸易业务,除可以适用以上各项进出口便捷通关程序外,如果其生产实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保证有关数据的真实无讹并向海关开放,可以向海关申请加工贸易业务联网管理。对实行联网管理的大型高新技术生产企业,不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外经贸部门取消加工贸易进口料件逐个合同审批管理,根据企业的资信和加工生产能力,只审定企业的加工贸易经营范围;海关取消《登记手册》监管,对企业进口料件按企业一定时间段的加工生产周转量核定,实行“企业分段备案(保税)、定期报核、海关分段核销”的监管办法。

四、为及时解决企业在通关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全国海关建立通关咨询服务及热线值班制度,通过现场办公和电话、网站等方式优先受理大型高新技术生产企业提出的通关咨询、查对、投诉或其他应急要求,值班人员实行首问负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