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原电池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原电池教案范文1
下面就这节课我谈三点看法:
取点之“微”
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电化学部分的核心内容。该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微观抽象,是知识谱系中的重点、难点、焦点,所以有必要将其制作成微课程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的微视频满足了教学及学生的实际需求。
精练之“美”
要将平时近一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放在本节仅长6分51秒的微视频中,这需要教师在微视频脚本上对知识点的精确把握,对教学方法的精准使用,对技术手段的多维运用。本节微课涵盖了图片、PPT、实验视频的放大处理、铜锌原电池原理的微观过程的Flas……不同文件处理对码流、分辨率、帧速、时长、大小等技术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整体画面设计美观大方,配色合理,图像和内容契合度高,动画运用合理流畅,切换自然。配音清晰,语速适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内容。精简的语言表述、精良的剪裁制作、精美的画面声音都体现了本节微课的精练之“美”。
设计之“巧”
微课限于容量则更需要设计。本节课从课堂流程、教案与PPT课件、主题的导入、主题的讲授、活动的开展、互动的环节、课尾小结等一切要件都经过精心设计,体现了微课的设计之“巧”。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都要求教师: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在设计微课时教师往往过分追求知识与能力目标,忽略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解题方法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需要不太重视。于是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之间缺乏感情共鸣。
本课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创设了多个学习情境,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活动:①首先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各种各样的电池图片,简要介绍化学史――伏打电池的起源,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明确本节微课的学习任务就是研究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自然引入了本课题的学习;②实验一视频:将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到稀硫酸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不难完成任务中的问题和练习。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如何将反应释放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呢?强化学生的探究欲;③实验二视频:将铜片和锌片分别用导线连接在电流表的正、负两极,引导学生观察铜片上有什么现象,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④为进一步解释铜片上产生气泡的原因,将铜锌原电池原理的微观过程制作成Flas,帮助学生实现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⑤提示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并联系物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学会判断铜锌原电池的正负极、外电路中电子的流向、电流的流向以及溶液中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引导学生学习铜锌原电池的电池反应式的书写;⑥在借助学习任务单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又提供了几个与其难度相当的题目检验自主学习成效;⑦设计了根据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自己在家制作一个水果电池的实践作业,以便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这样的处理能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饶有趣味地、自主地参与探究,建构新知,从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原电池教案范文2
关键词 三维教学目标 中学化学教师 校本教研 教学研究 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维教学目标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化学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课程标准中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化学教师如此,作为教学研究者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认为,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认识和实践现状的调查不应限于课题研究的初期,最好跟随着教学实践历经探索和发展,通过调查展示出同伴对三维教学目标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我们的研究系立足于校本,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认识更多地侧重于同伴,样本量较小,于是,我们未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改为以观察、访谈、校本研讨等形式,确定以定性描述为主的分析方法。
两年来,课题组关注着我校教师对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认识发展,本文所描述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认识和实践现状是立足于本校化学教学团队的,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教师日常业务交流、个别访谈、教案检查与交流、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来进行整理和分析所获得的结论。
与一般调查不同的是,我们不仅仅作为调查员、研究者,还是三维教学目标的学习者、实践者,积极介入、组织、观察、研讨、记录和分析。在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活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研究,同伴教师的观点或引起我们的思考,或引起我们的争议和解释;我们的观点或引起同伴的共鸣,或引起同伴的质疑。同伴对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或偏颇或正确,都在积极地影响着我们的研究。
怎样理解三维教学目标,怎样准确把握整个课程体系、每个教学单元及每一节课堂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等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没有目标的教学以及目标偏失的教学都是不合理的。
我们虽然在使用过渡教材的几年教学实践中曾对三维教学目标积累了一些认识,但认识的深度和实践的经验还不能满足新课程与新教材试教的需要。
1 三维教学目标认识不清,沿袭旧大纲来指导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
在实施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初期,我们普遍有不适应感,“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存在什么区别”、“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有何区别”等问题成为我们最大的疑问。这些问题如得不到澄清,就意味着不得不沿着教学大纲指导下的传统教学走下去,用过去的教学思路来组织实施新课程。
比如,在拟定教案时,不少老师忽视了教学目标,自觉撰写教学目标的老师不到一半,或不知如何撰写,或把教学目标撰写成教学目的,或干脆不写明教学目标。在有教学目标的教案里,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目标仍是只有知识、能力方面的表述,而忽视过程性和情感性目标,描述目标所用的语言仍是以教师为主,围绕着教师的“教”,忽视学生如何“学”,更缺少对某“目标”的达成程度作出明确的预期。
[例1]“元素周期律”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及其变化规律,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得失电子能力的变化规律、元素化合价变化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该教学目标撰写得比较模糊、笼统,只有学生的知识要求而没有能力要求,情感要求只是空架子,想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上例中的“教学目标”可能更贴近于教学目的,用于指导课堂教学是不恰当的。
针对同样的内容,有的老师进行改进并撰写出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对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影响。
能力方法目标:在总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事实和数据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该教学目标撰写相对比较详细,分别提出知识技能目标、能力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提出的教学目标比较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然而,它仍带着浓厚的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教学目的的余味。比如,3个目标的分类依据是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的分类,提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是沿用教学大纲下的“ABCD”4个层次的认知水平,该“目标”使用的语言中“使学生……,培养学生……”,动作支配者是教师,出发点是教师的“教”,反映了教师在拟定教案时并没有关注学生如何“学”,只是关注“教”的效果。
而新课程标准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把如何学,学得如何作为课堂教学目标。
事实上,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撰写出上述“教学目标”的老师并不多,对教学目标认识不清,沿袭旧大纲来指导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老师们不清楚教学目标在组织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也不清楚教学目标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在教学目标撰写时显得无所适从。
经过研讨、实践和反思,当前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基本认识是: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是国家对高中化学教学的意志体现,它规定了为什么而教,要教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的总体纲领。所不同的是,教学大纲是“一纲一本(教材)”,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是针对高中化学课程而制定的,是“一标多本”,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载体。我们所使用的新教材只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高中化学课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面对新教材,需要我们教师发挥课程开发意识,利用教材组织教学而不是教教材。教学目标有别于教学目的,教师关注点应从关注教师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上,教学目标规定得更具体更富有操作性,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和定位。在撰写时要从学生的学习要求出发用多个行为动词进行描述,如用识别、辨认、判断、检验等动词对认识性学习目标进行描述,用模仿、完成、迁移等动词对技能性学习目标进行描述,
用感受、认同、建立等动词对体验性学习目标进行描述。2 三维教学目标意识淡薄,存在着教学目标游离于教学实际的问题
新课程强调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其他目标的误区,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3方面的有机整合,以新课程三维目标为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内涵,精心设计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然而,受教学大纲的影响,仍有相当多的教师未能熟练运用教学目标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设计。有的教师受教案集和教学参考用书的影响,照搬照抄别人的教学目标或把在教学大纲背景下形成的教学目的当作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则把撰写教学目标当作是撰写教案的摆设,教学目标设计随意性大,教学目标的撰写游离于教案设计之外,游离于课堂教学,所撰写的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两层皮。这些现象反映了许多教师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教学目标观念,存在着教学目标意识淡薄的现象。
[例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使学生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能力方法目标: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自学能力。通过小组互评提问回答,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对能源现有状况的回答,帮助学生了解能源问题,树立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我们认为,只要对某些用词稍加修改,如改变“使学生”为“指导学生”,增加检测学生学习目标的用词如“学生能说出”等,情感目标更具体一些,明确一些,如“学生能参与讨论”、“认同能源危机”、“关注能源问题”等,针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设计出上述教学目标基本上是妥当的。然而,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却存在比较大的出入。听课发现,执教过程中“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变成了教师的备课行为,在教学中展示了相关资料替代了学生自主查找,“小组互评提问回答”并没有开展起来,学生表达的机会并不多,谈不上“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后交流发现,执教老师在备课时只是随意地“借用”了教参上的目标,而没有把“目标”转化为指导自己教学行为的思想。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变成两层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当前教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教学目标是指导自己上课的思想纲领和检测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的指南针,撰写教学目标需要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即使不成熟,也要比照抄来的要“合身”,更能反映自己的教学风格。两层皮式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没有意义,不如舍去,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并不一定适合我们自己教学的需要,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直接引用。
3 对三维教学目标在处理探究式教学与接受式教学、教学预设与生成存在困境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并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新课改的标志行为之一。由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涉及到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诸多问题,并不能一蹴而就。
有些教师在组织探究式教学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容易回到传统讲授式教学的老路上。例如,在组织“钠”的教学时,不少老师都想到了探究式教学,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将“探究”明确提出,形成了如下的教学案例。
[例3]“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实验探究了解钠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钠的化学性质。探究钠的结构与性质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探究和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探究钠的性质的方法,认识到钠的性质与结构的相互关系,并能用结构来解释钠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化学实验探究的乐趣,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我们认为,上述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实际是比较客观的,描述的目标实施有途径、有方法,是一则比较有操作性的教学目标。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在组织探究式教学时仍存在着不少困难,一是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存在困惑,虽然在撰写的教学目标中多处提到了“探究”,但停留在“时尚”层面上,对探究教学的内涵和组织方式不熟悉。
导致原本可以让学生探究的学习过程被教师“不放心”而夭折了。比如,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实验,通过观察钠的状态、保存方式,对钠进行切割观察等操作来探究钠的物理性质,却被老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钠的物理性质的描述变成了记忆,失去了一次比较容易而有实效的探究机会。有的老师把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当作是探究,当然,观察演示实验也可以成为学生探究的途径,关键是有没有明确的探究问题,问题有没有思考的容量和价值,如果只是停留在让学生观察说出现象的层面上,就不是真正的探究。
经过集体研讨,这节课后来被设计成在实验室开展边做实验边学习的模式,在提示实验安全和操作程序后,要求学生根据任务单以问题为引导进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比如,探究钠的物理性质需要进行哪些操作?得出什么结论?钠在空气中的变化及其现象怎样解释?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有哪些实验现象?能得出怎样的结论?……画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运用结构示意图对你所探究出的钠的性质进行解释。小组完成后,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些老师存在着对探究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价值含义认识不清,容易导致极端化,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只讲探究式而否定接受式,把探究式理解为组织学生实验探究、课堂讨论。于是,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要安排讨论或实验,不分化学知识的特点一律设计为探究式,把探究式贯穿于教学目标的全过程。从而,使课堂教学变成了为探究而“探究”。
[例4]“物质的量”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讨论探究学生自主构建起物质的量的概念,我们经讨论认为不妥,不符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难以达到。并非所有的化学知识学习都要通过探究式学习进行,接受式仍有其教学价值。特别在学生并未形成概念而这一概念又没有前概念作为基础的情况就让学生探究是有困难的。因此,“物质的量”教学还应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但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物理量、宏观与微观间的联系和教师所举的事例进行思考,逐步形成概念。在概念形成之后,可以让学生去发展概念,探究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探究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量关系等问题,从而建构起概念网络。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除了探究式教学外还有很多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教师业已形成的教学理念,并转化成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困惑。比如,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的弊端,新课改倡导生成性教学的新理念,要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使教学在系统预设的基础上体现出灵活开放与动态生成的特点。然而,有的老师受此影响,抓住教学中的一些学生问题无原则地随意生成,从而偏离了本节课的主旨,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影响了教学计划的实施。
[例5]“原电池(第1课时)”教学目标
通过铜锌原电池的实验探究,初步分析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能说出原电池中电子转移情况,正确书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在教学中,教师开始时比较好地启发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然而,在实验中,有些学生发现构成原电池时,锌表面仍有气泡产生,按教材上的说法应该在铜表面产生气泡才对。显然,这是一个很好的发现,却不是一个能在本节课教学中加以生成利用的“亮点”。有的老师抓住学生这一发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进行了课堂生成。然而,效果很差,学生既没有弄清为何在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的原因,又对原电池应有的主要现象在认识上产生混乱,从而影响到原电池正确认识的构建,课堂教学因为课堂生成而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自然无法落实。
课后,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课堂生成应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而不能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课堂生成需要在课堂预设的框架下并服从于课堂预设。在本节课中,出现学生观察到异样现象,确实是课堂的一个亮点,对学生的仔细发现给予肯定是必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在于构建原电池概念与工作原理,在尚未形成稳定的正确的原电池概念的情况下贸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是得不偿失的,如果把这一实验异常留给学生课后讨论,在学生巩固原电池知识后再进行探究,到那时,学生已有一定的思考和知识基础,就不会影响到知识构建反而更能促进他们对原电池的深入理解,此时的课堂生成将非常精彩。4 三维教学目标定位偏颇,重知识目标而忽视另二维目标,存在拓展和拔高教学要求的问题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融合一体的,而不是主次有别,不应偏颇任何一维目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着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的现象,尤其表现在重知识目标而轻其他目标。课堂教学变成了单纯的化学知识传授与习得,偏重了知识目标,把落实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突出目标甚至唯一目标。导致这一倾向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由于受传统教学目的和教学评价的影响,认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服务;二是对化学内涵理解不够透彻,难以把握化学知识内容体系中所蕴含着的过程与方法的教育价值,难以把握渗透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是教师对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教学组织比较熟悉,教学技术相对成熟,而在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组织与策略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目前,我们还存在着不能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问题,表现在:虽能列出三维教学目标,但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现出来,或把三维目标隔离开来,或只注重了知识目标而没有落实另二维目标。但是值得欣喜的是,我们正经历着从单一的目标观到三维目标观,再到逐步注意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体现与融合,努力践行三维目标的嬗变。
在新课程教学中,还存在随意拓展和拔高教学要求的问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额外的负担,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新课程中对知识的要求层次和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高中化学新课程由必修和选修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分为螺旋上升的两个阶段。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在新课程的选修和必修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由于目标定位不准确,不少老师在处理教材实施教学时感到迷惘,总想“全面点、深刻点”,而造成课时数普遍不足的现象。
比如,传统教材中,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被编在高二,且一步到位地形成知识体系。但在新教材中,这块内容在必修、选修中均出现。必修的教学要求是: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一定条件下并非所有化学反应都进行完全,不少反应存在着有一定限度的现象,学生能认识到可逆反应,认识到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体系将会建立化学平衡,如果条件改变化学平衡将发生移动,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化学反应条件来改变化学反应限度,使之应用于化工生产。不必学习化学平衡如何移动,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及化学反应的碰撞理论。而在选修课中,学生还将学习怎样衡量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的反应限度,在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组分浓度有怎样的定量关系,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判断反应平衡是否形成以及怎样移动等内容。
但在教学中,由于教师未能全面领会课程标准对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所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未能全面认识教材的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编写特点,以及受教辅习题的影响等。在教学中,想追求全面、深刻从而随意扩展内容,搞“一步到位”。在必修教学时,补充了老教材中关于化学平衡理论、平衡移动方向判断等内容以“适应”习题和教学评价的需要……
导致了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课时紧张,学生厌学等不良现象。
我们认为,正确把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处理好必修与选修教学的分工与合理衔接,关键在于对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加深对新课程特点的认识,努力克服以往教学惯性的影响,改变一步到位,一竿子插到底的倾向。必选修课程都期望通过化学核心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核心观念,但两者的深广度不同,理解的深度不同,必修课面宽而浅,学习要求刚性大,选修课教学内容系统性强,学习要求弹性大,必修到位但不越位,用尽量少的内容形成概念,建立观念。
经过近两年来对化学教学目标的学习与实践,我们觉得对化学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逐渐得到贯彻落实,在指导我们教学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每单元、各模块教学目标如何协调,课程目标如何分解,局部目标与课程目标如何实现衔接与统一等诸多问题仍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原电池教案范文3
关键词:化学教学;互动异化;应对策略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4001702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沟通与合作,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在新课程强调互动教学的理念指引下,化学课堂教学总体上出现了令人欣喜的新局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精心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恰当使用互动教学的现象,使得教学互动被异化并走进误区,背离了新课程教学互动的本义和真义。要扭转这种现象,需在认识各类互动异化现象的基础上,采用恰当有效的应对策略。
1 形式与内容并重――避免虚假互动
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片面强调互动的形式,忽视互动的内容和实质,为互动而互动,导致互动的形式化、不真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互动的形式化体现在教师的提问不当上,封闭性问题明显多于开放性问题。例如,在进行铜锌原电池教学时,教师习惯于提出如下一系列问题:(1)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2)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3)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并用导线连接上端又有什么现象?气泡在哪里逸出?怎样逸出?(4)在导线中接入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向什么方向偏转?(5)电极名称的确定完全由电极材料本身的性质决定吗?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虽然使得课堂更为热闹,但并不能真正启迪学生思维,实质上是用“满堂问”代替“满堂灌”。尽管封闭性问题的使用能够检查学生原理应用和概念的掌握情况,但它不像开放性问题那样能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互动的形式化还出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在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背后,出现了诸多问题:第一,合作主题的形式化。要么是主题比较简单(如第1、2问),无需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课堂讨论只是浪费教学时间的过场而己;要么是主题比较复杂(如第5问),确实需要学生共同解决,但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知识基础、思考空间和时间,难以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效果。如此的互动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地进行思考,也就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二,学生合作的形式化。合作学习的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学生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第三,教师指导的形式化。一旦学生进入了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教师就在不同的合作小组之间来回走动巡视,看似很忙、很关注,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并没有真正投入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此的合作学习在实质上并没有让学生真正互动起来,更无法使学生从中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教学互动当然包括师生问答、小组合作讨论等看得见的形式上的互动,但互动的真谛在于师生精神敞开、心灵对话,从而达成师生视界融合。互动不仅要形动,更需要心动。教师恰当的精彩讲授会激起学生内心思想的波澜,静悄悄的课堂也会洋溢互动,而太热闹频繁的形式互动有时反而会阻碍学生的独立思考。
2 重视师生交流――共建平等互动
新课程强调的教与学之间不再是“给水”与“接水”的关系,而是共同“找水”的关系。师生是携手前行,实现学生学业进步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和谐统一。目前课堂教学互动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互动的启动者和主宰者,教师想与谁互动就与谁互动,想怎么互动就怎么互动。教师把握着互动的方向和速度,学生则相对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这种处理方式导致了“师动生不动”现象的产生,无意间剥夺了学生的质疑精神与自主学习权利,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水果电池已经得到普遍采用。一般的处理方式是在介绍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工作原理后,接着演示水果电池的实验。学生看到电流计指针偏转后,都会欢呼起来,惊叹于电流的产生。此时,教师往往会介绍水果电池产生电流的原理,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严格说来,这种处理方式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未能实现师生间的平等互动。若采取三方面的措施,则不仅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第一,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即课前安排学生自主准备相关材料,课上由学生自行设计并进行实验,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第二,将水果电池实验前移至课的开始,以该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认知热情。第三,充分考虑学生已有基础,让学生在课堂结束时自主分析电池产生的原因,明确水果电池的构造。
实施师生互动的关键是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上的体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对学生来说是“眼动加口动,思维启动;手动加脑动,整体行动”,对学生和老师而言是“师动带生动,师生互动;生动扣生动,生生互动”的良性互动状态。
3 关注教学生成――实现精彩互动
钟启泉教授说过:“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有效互动就应该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各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深层思维,体现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行为。
然而,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兼之部分教师自信心不足,在现实的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多课前预设的互动、少课堂生成的互动;重视课前预设的互动,轻视课堂生成的互动。不少的公开课和常态课就是顺着教师课前预设的互动逐步展开,提问按照事先的设计思路进行,提什么问,甚至连提谁的问,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教师一呼,学生百应,整个互动过程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进行。这些假问题与课堂场面的“虚假繁荣”突显了教师本位,必然会导致学生本位的缺失。其实,教学中随时随处都会发生课堂“意外”,出现生成性的问题,生成许多新的潜在资源和师生互动,如运用得好,会对课堂教学增添几分精彩。
例如,在《化学1》金属钠教学中做完钠与水(将钠投入到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中)的反应实验后,我提问学生:“将钠投入到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有何现象?”学生从常理推断出可以置换出铜。此时我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来验证。绝大多数同学的实验现象,与课前预设基本一致:该反应有无色气体和蓝色沉淀产生。为此,我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并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这时突然有一个学生说他做的实验试管壁有红色的固体析出,出乎意料的现象打乱了我的思路,面对这个意外,我并未死守教案思路和预设互动,对其视而不见、不予理睬,而是试图冲击学生的思维,以期碰撞出新思维的火花。于是,我请这位同学回忆他的操作过程。他说他是将硫酸铜溶液滴入盛有金属钠的试管中。我又按照他的做法进行了演示实验,发现现象确实如此。在这种悱愤的状态下,我安排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让他们碰撞智慧的火花。经长时间讨论,最终得出了较为合理的结论:溶液少时,剧烈反应产生的热使产生的氢氧化铜分解为氧化铜,氧化铜在充满热氢气的氛围中,部分被还原成单质铜,因而在试管壁上又有红色的物质析出。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课堂出现了未曾预料的精彩,学生的思考深度、情感体验甚至超过了我的预期。
为了确保教学互动的有效性,教师应基于教学目标与文本内容,对教学过程与互动情景等进行精心预设。同时,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教师也不可忽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潜在教学资源与师生间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人格互动。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互动比教师备课时预设的互动更有意义和价值。为此,教师有必要根据师生需求将预设的互动进行及时调整优化与适当拓展,以实现课前预设的互动与课堂生成的互动的有机统一、共存共赢。当然,若能在课前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并设想出对应的处理方案,无疑会更有利于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实现化学课堂教学互动的本真优质高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理念的转变是前提和基础,真实的互动课堂是平台和载体,师生平等互动是关键和核心,动态的互动课堂的构建是目的。几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角色,摒弃那些不真实、不平等、不精彩的教学互动,恢复课堂教学互动的本来面目,在有效的教学互动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原电池教案范文4
1 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质量低的原因
造成课堂教学质量低的原因很多,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
1.1 学生学习被动。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造成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1.2 师生互动性不强。目前,师生互动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是单向的。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1.3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在现实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2 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2.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深掘教材知识精髓,探索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能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而且能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在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笔者是这样导课的:木匠在木桩上钉钉子时,常往钉子上吐唾沫,你知道是为什么吗?通过用真实的生活素材举例,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抓住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这一基本特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原电池工作原理时,我是开设了随堂实验,让学生自带一个橙子来,同桌配合组装成一原电池装置,观察二极管是否发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大大被激发出来。
2.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前提下,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框架,从而整体提高教学效果,构筑高中教育优质工程。
2.3 备课要充分。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要求我们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改革备课形式,丰富备课内容,多一些时效性,进行有效备课。笔者认为备课得从下面几点出发:
①把握教材。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要求教师进行有效备课。新课改后,我们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例,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了解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确定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
②目标要实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明确一节课知识与能力的获得经过哪些步骤、程序和阶段。备课还要考虑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怎样评价等问题。考虑到课堂上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以便运用教育机智随机应变。
③形式灵活多样。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教师一人或查阅资料或借鉴现成教案。新的备课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上课特点而不同。尤其是关注备课中的信息采集,要求有比较大的教学信息量,信息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追寻学科前沿。
2.4 课堂上合理的安排课堂时间,做到有效讲授与提问。 明确课堂每个环节要完成的目标,是在有效的时间里达到高效是关键。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精心设计、妥善处理每个环节,合理分配时间。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出现的一些情况及时调整预案,不提无效问题,避免重复讲解。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和探究学习,教师的“讲授”似乎显得不重要。但是,必要的“讲授”还是不可缺少的。尽管化学课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但是,恰到好处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较难的知识。当然无论“讲授”多么有效,教师的讲授都是有限的,教师若想真正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则需要结合有效地“提问”并“激发”学生讨论、思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互动”的状态。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但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提高是要有帮助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原电池教案范文5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调查表明,中学英语教材很少涉及化学专业词汇。如何使化学第二课堂双语教学“乐”到实处,从根本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真正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我们采用了以下措施:
1.简单渗透专业术语,减少语言障碍
根据学生的情况,双语课选择在两个英语基础好、接受能力较强的理科实验班中进行,其他有兴趣的学生也可参加。为便于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课上尽量使用学生已学过的英语词汇和句型,不增加很难记忆的化学专业性词汇和使用没有学到的内容。即采取:简单渗透专业术语。例如物质的三态(gas,liquid,solid)、物理变化(physicalchange)、化学变化(Chemicalchange)、元素(element)、化合物(compound)、氧化物(oxide)、酸、碱、盐(acid、base、salt)、化学反应方程式(chemicalreactionequation)、金属(metal)、非金属(nonmetal)等,这些词汇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学生不知不觉就可以掌握了。对于生词,预先发给学生,并附上生词注解、例句和一些构词法的规律。如sulf代表硫,oxy代表氧,hydro代表氢,mono表示“单”、“一”,di表示“二”,tri表示“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切换中英文,缓解学习者的语言思维压力,减轻他们的紧张感,使外语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2.双语设计学案,提高学习效率
双语学案内容的选择不仅讲究知识性、趣味性,而且注重研究性。所以我们把双语教学纳入到研究型课程当中,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且学生容易接受的研究性课题作为双语课的主要内容,这样采用英语来进行教学时,学生不觉得在用英语学习学科知识是一种负担。当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有了较大的扩充,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时,将学案设计成双语形式在课前发给学生,由学生根据主题内容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学以师生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探索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化学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先用中文表述,让口语表达能力好而化学学习不是很冒尖的学生翻译成英语,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受到充分的关注,课堂不是教师“演示”自己的场所,而是学生主动探索的乐园。一段时间后他们的化学、英语成绩都有了提高和进步,从而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我校自己组织的高二化学竞赛中,某些题就采用了用英文命题的方法。第一次测试有75%的同学理解了题意,第六次测试就有90%的学生理解了试卷上95%以上的内容。统计结果表明英文命题激发了学生双重的成就感。
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
学生学习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活动。学习的途径只能是学生自己通过学习的实践去尝试、体验和感悟,就像学习打篮球,看再多的书,记再多的要领,都无济于事,必须亲自上场去打,在打球的过程中学会打球。双语互动学习就是给学生一个亲自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化学第二课堂活动核心就是要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践,可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学科内容、英语教学内容的双重理解。例如,在课题“生活中的原电池”的实验研究中,要求学生设计一节实验活动课处理废旧电池,回收碳棒、MnO2、NH4Cl、ZnCl2等物质。我让学生分成三组,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用简练的英文阐述各组的方案,并相互评议其可行性,然后按可行方案回收。其中第二组学生的方案如下:
(1)Recyclezincskinandcarbonbars.Cutoffthezincskinofftheuseddrycellswithscissorsorclamps.Thentakeoutthezincskinandcarbonbars.Cleanthemwithbrushes.Puttheseparateblackpowerinthecellsintothebeakers.
(2)SeparateNH4Cl、ZnCl2frommixture.Thenrecyclethemandtestthem.
①GetfromtheblackpowerthecrystalmixtureofNH4ClandZnCl2
②DoasimpleexperimenttoprovethatthereareNH4+andZn2+inthecrystal,andfilltheexperimentrecord.
Explanation:[Zn(OH)2isaamphiproticoxide.ItcandissolveinammoniawaterandchangeintoZn(NH3)42+]StepAppearanceConclusion
①DissolvethemixtureinH2O——
②DropNaOHandNH4+
③ContinuetodropNaOHdisappearZn2+
(3)SeparateNH4ClfromZnCl2byheating.
(4)ThemainpartsoftheleftblackpowderareMnO2、carbanblackandsomeorganics.Wecangetofftheimpuritiesbyweightemperatureburing.
原电池教案范文6
关键词:手段;现代;传统;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计算机多媒体进入课堂辅助教学,更使得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物极必反,现在有一种怪现象,凡是上课不用多媒体,而传统的教学手段似乎一无是处。如何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呢?我觉得化学学科有其自身的优势。
一、“辅助”不是主体,越简单越好
在教学中,对于媒体的选择,首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不是媒体内容越多,课堂教学就越高效。如果45分钟的课,选择的媒体太多、太复杂,学生眼花缭乱,不仅耗时太长,而且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媒体的选择,应服务于教学需要,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应把握的原则是越简单越好。
传统的教学有着自身的优势,不少教学内容可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形式结合,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实验是基础,多媒体展示替代不了动手操作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拿理论的建立来说,大多是通过实验,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或者实验、假设、再实验论证的过程来形成的。因此,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理论、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素质必不可少的过程。这在传统教学中是优势,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可操作性,使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感性认识。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演示实验是任何模拟、说明、比喻、描述都不可取代的。化学知识的形成必须基于实验基础上。我经常看到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尽管新颖、别致,但是我认为绝对不能取代学生的亲手实践。
三、适当利用录像实验辅助教学
对于一些较复杂、有危险、要求高、时间长的实验,不适合课堂演示,可以利用录像,在课堂上播放。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同时也增大了课堂容量。
四、运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化学反应原理
多媒体教学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教学具有优势,大家知道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解释化学反应时,动画模拟“白磷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别拆为原子,最后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但是,对于反应物的形成,必要的实验还是要做的。又如:在做“Cu-Zn原电池”演示实验的同时,通过动画模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五、应用投影机促进知识的掌握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投影机的应用主要有两方面:即投影片和投影实验。但在课堂中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投影,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教材内容,首先应认真写好教案,将投影次序、提什么问题、讲解分析的内容都编定。还必须把握投影时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才能恰当地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