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英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饮食文化英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饮食文化英文

饮食文化英文范文1

虽然目前国内的餐饮教材很多,但能恰当地融中外餐饮文化于其中的优秀教材却严重匮乏。学生普遍对餐饮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差。笔者根据自己在餐饮英语教学一线中的实际经验,和大家一起讨论,探索在餐饮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中西餐文化的差异。

一、餐饮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现状

1.中餐菜名翻译不当,引起文化冲突

餐饮英语教材中翻译存在问题。由于有些菜品是我国特有的,在西方饮食文化中成为空缺。涉及中译英翻译菜品时,如何正确地处理这些蕴涵丰富的中国文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笔者发现有些教材机械地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译,如:

“夫妻肺片”被译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 pieces”(丈夫和妻子的肺片);

“红烧狮子头”被译成“braise lion’s head”(红烧狮子的头);

“麻婆豆腐”被译为“pork-mark woman’s bean curd”(满脸麻子的婆婆的豆腐)

“蚂蚁上树” 被译为“ants climbing up the tree”(蚂蚁爬上了树)

据说海口有一家中餐餐馆开业,为了宣传中餐文化,老板把所有的餐单译为英文,没想到不久就收到一份投诉,为什么呢?原来菜单中有“braise lion’s head”(铁狮子头),外国客人中有参加动物保护组织的人看到了勃然大怒,要找老板论理,说lion(狮子)是保护动物,该店有虐待野生动物之嫌,并要游行示威。老板连忙做了一番解释才平息这场风波,他本想推广中国美食,结果却惹了一身麻烦。不当的翻译不但使游客没有胃口而且还严重破坏了中国美食在他们心中的形象。

2.中餐文化渗透偏少

外国客人想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也想体验中国的餐饮文化。中国的餐饮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学校开设餐饮英语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中西方餐饮文化及其差异,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笔者在从事多年的餐饮英语教学中发现,餐饮英语的教材有如下问题:大部分餐饮教材偏向介绍西餐和西餐文化,有的就是国外教材的改编,几乎全是关于西餐的知识;有的餐饮教材中西餐内容都有,但文化介绍部分大多使用中文或知识的罗列,具有随意性。强调“外来”忽视“自有”,学生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却不会用英语表达。

二、餐饮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改革

1.大胆创新,改革教材

近年来,笔者走访了东莞市几家五星级酒店的餐饮部的经理,他们普遍认为餐饮教学过程中应增加中西餐饮文化差异的内容。笔者从东莞喜来登大酒店和东莞富盈酒店培训教师中获得了一些酒店对员工的内部培训资料,了解到企业对餐饮部员工的英语能力要求比重是:餐饮英语基础知识占80%,中西文化对照占20%。我们要从专业特色入手,根据行业的特点,大胆创新,编写校本教材。

(1)利用多种译法,避免文化冲突。西餐中的菜名很简单,往往一目了然。如汉堡包、炸鸡腿等几乎都是以原料加上烹饪方式或者地方名来命名的。美食配美名是中国餐饮文化特色之一。中国美食不但注重色香味俱全而且菜名讲究,有些菜名的命名往往采用各种修辞方式,或赋予美好的祝愿,注重“音、形、意”方面的意境美,耐人寻味,以激发人??的食欲。对此,我们应该用多种译法翻译中餐菜单。例如:在翻译“狮子头”的时候,英译为:minced pork ball “lion’s head”(Shizitou)。“lion’s head”用引号表示不是真的狮子头,这样既能被外国客人理解和接受,又能推广汉语和中餐文化。又如:

麻婆豆腐:bean curd with minced pork in hot sauce (Mapo Tofu)

蚂蚁上树:stir-fried vermicelli with minced pork (Mayishangshu)

夫妻肺片: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 (Fuqifeipian)

(2)加大中国饮食文化的融入。一位称职高星级酒店的餐饮从业者或餐饮专业教师要精通客源国的饮食文化和本国的文化。目前国内餐饮教材中,中国的饮食文化的外语介绍,基本上处于空白的地带。现在为了使教学能适应培养高层次的餐饮服务人才的要求,在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自编一些中餐行业英语会话,适当增加中餐文化的英文介绍,例如,笔者在校企合作教材中编的中餐的文化知识有:Introduction of Yuxiang;In China,many foods have symbolic meanings.等等。这些英语中餐文化知识材料得到企业和学校的好评。

(3)内容上注重中外文化对照。中餐与法国、土耳其烹饪并称世界的三大烹饪体系,它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实的技术基础,以味为核心,是文化、科学、艺术的完美结合。西餐的“西”,是指西半球的国家,通常包括欧洲、美洲、东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餐文化渗透着西方文化中的“卫生”“科技”“自由”“平等”“快捷”等传统文化内涵,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工业文化的不断改进而成的。

饮食观念中西方存在差异。中餐强调饮食的感性和艺术性,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作为进食的主要目的,不太注意营养。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使食物的本味,加上配料的味及调料的调和之味融合在一起,成品个性被埋没,但在整体上却熠熠生辉。中国人喜欢热食,认为菜凉了,就失去许多鲜味。

西方人的饮食观念是理性的、科学的饮食观念。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进食如为一机械添加燃料。特别讲究各种营养成分搭配是否合理,充分吸收及副作用。例如法国人喜欢冷食,蔬菜基本是生吃的,讲究菜肴的原料形和色的搭配,但滋味上各种原料都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

饮食对象中西方存在差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饮食习惯是植物类占主导地位,以谷物为主,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据西方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6倍,中国人食谱广泛闻名于世。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吃大块肉、整块鸡等。以牛、鸡、鱼为主,很少吃猪肉,不吃动物的内脏。法国鹅肝这道佳肴算是例外。配菜多是蔬菜,有助于消化和增加营养。

在现代营养学的影响下,中西已趋向融合,西方的餐桌上蔬菜的种类及分量、中国人的肉类和牛奶的乳制品在比重上也在大大地增加。

餐饮礼节中西方存在差异。首先,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合”和“共享”的方式,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人们互相敬酒让菜,热闹非凡;在西方,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而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以客人自己食用为主,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如果客人拒绝,也不要硬让人家再吃。吃东西时,不能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美主人准备的饭菜。如果与客人交谈,只能跟邻座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人交谈。

其次,中国人请客吃饭讲究排场,品种多样,从主菜到汤,到甜品到水果,次序也讲究;西方人宴客则以牛、羊、猪排为主食,餐后食用甜品。

再次,在餐具方面,中国人使用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西方人用刀即切即吃,喝汤用专门的汤匙。如下图所示。

第四,座次安排方面, 在中国,宴会的席位按长者为尊、长幼有序的标准排座。许多地区有女人不上席的原则,即使上席,女性所坐的位置一般也比较偏。这种做法体现了对女性的不尊重。在西方,西餐长桌的男主人左边是女主宾,女主人的右手是男主宾,女士为尊,餐桌主人为女,一般男女分开坐,以便让男士更好地为女士服务。

第五,出席时间方面,在中国的宴会中,客人更倾向于“迟到”。所以主人通常故意将时间提早,以便为客人们的“迟到”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在西方,正式宴会要求准时到达,否则会被视为是对主人和其他客人的不尊重和不合礼仪。

烹饪方法中西方存在差异。中国的烹饪方式多达24种,常见的有炒、炸、焖、爆、煎、烩、煮、蒸、烤、腌、冻、拔丝等。在大厨眼里,做菜和制作工艺品一样有着高深的学问,即使是同一原料,不同的厨师用不同的方式会做出不同的口味来。

西餐的烹饪方式主要是煎、烧、烤、炸、焖,烹饪过程比较规范,烹饪时间较短,火候适中,最后是调味。厨师好比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烹饪的时间精确到秒,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西餐还强调原料本味和调料的独立使用。其加工方法简单,基本是机械地混合,所以菜肴的品种很少。

2.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局限于课堂的中西餐文化教学是不够的。改革餐饮英语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把英语课堂开进学校的模拟中西餐厅、中西餐厨房、中西菜场等场所的实地教学;利用学校开会、各种大型的活动、一切对外接待等机会和到校企合作的酒店实习,学生直接参与设计,进行实战演练,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文化差异兴趣和培养中西方文化的专业素养。此外,可以在教室、宿舍营造中西方文化氛围。例如,学生在学校实训室里的中餐接待室中设计了10张标语,经笔者修改后分别贴在房间的四周,当外籍客人来学校参观时,学生设计了活动内容,其中有一小组学生演示茶艺,一组小学生负责向客人解说;在西餐接待室,学生也同样用英文设计了有关咖啡的标语和制作咖啡的活动内容。

饮食文化英文范文2

一、影视音乐的特点

影视音乐对影视作品有铺垫和引导的作用,一般来说影视音乐是为作品而存在的音乐,受众在聆听时会联想到影视作品的内容和所宣扬的精神。具体来说影视音乐包括主题音乐、背景音乐、叙事性音乐、情绪音乐、节奏气氛音乐、时空过渡的连续音乐及中间插曲等等。所以影视音乐的设计要根据影视作品的特点,那么影视音乐都有哪些特点呢?

1.影视音乐具有片段性影视作品中,有的场景需要音乐来渲染,但并不是从头到尾的穿插,只是一部分参与了故事情节,或悲或喜的感情需要影视音乐的衬托。像背景音乐、情绪音乐等,融入适合的音乐,可以使剧中人物心理表现的更加深刻。还有的情况是,没有对白的场景,直接展示的情感表达,只能靠影视音乐来突出主题,刻画人物。当然在选择片段性的音乐时,要注意配合故事的现状和发展,顺其自然的支持画面效果,不要用强烈的音响去争夺受众,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影视音乐片段性的选择要正确的剪辑和应用,叙事性、节奏性的气氛音乐大多会采用音乐片段或主题曲的片段,完成对影视作品的诠释,因此,影视音乐几乎也可以说是影视作品的代名词。好的影视音乐能使影视本身的感情更加丰富,更强烈的抓住观众心理,使其产生共鸣,促进影视文化的传播。

2.影视音乐具有铺垫作用在刻画人物时,人物的有些心理活动是无法通过人物表面展现出来的。就像悲伤,人物只有尽可能的用眼神展现,但这一表现手法又不是很全面,这时候就需要加入悲伤的音乐来帮助人物展现悲伤的氛围,提升剧情效果。因此影视作品中情感表达大多会采用加入影视音乐作为铺垫的方法,提升整个作品的表达效果。所以铺垫性影视音乐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在选择歌曲时,不单单只是歌曲旋律的优美,还要看与作品的联系紧密度,这样才能使影视作品得到更好的宣传、评价。有铺垫作用的影视音乐,辅助影视作品所展现的内容也会更加生动,富有感情,广为传播。

3.影视音乐的文化传播功能大多影视作品开头不是人物的直接出现,而是风景或建筑。因此会使用引导性的音乐,使人们带着相同的心情去欣赏影视作品,引导性的影视音乐可以使受众提前进入作品情景,更加深刻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更容易理解作品故事情节。另外,大多数的无对白场景也是需要影视音乐的引导,渲染影视作品氛围,使受众更加深入理解影视作品内容。有些影视作品的流行使引导性的影视音乐大量涌现,大街小巷都开始流传,这样就使影视作品更加引人入胜,它不仅提升了影视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不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

二、影视音乐设计中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互动

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融合,现代化的影视音乐在创新风格以后,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除了原有的民族、古典和流行以外,更多的融入了西方自由元素,实现了多元化的创造风格。影视音乐的设计要根据影视作品中的时间、风俗习惯、情节发展等因素,突破传统的限制,融合多元化的音乐。以多元化的特点来创作属于影片独一无二的影视音乐,更加突出影片的主题和风格,使影视作品更加完美化,这样充满个性和完善的影视音乐也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影视音乐作品多元化的创作风格同时也更符合作品的需要,通过影视音乐诠释剧中人物的情感,也使各地区受众更加深刻的了解多元文化。影视音乐的多元化还引导了音乐自身的多元化,众所周知,民族音乐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融合其他文化元素,民族音乐就又是另外一种风格,因此,影视音乐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创造了音乐的多元化,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网络的进步促使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互动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影视制作中音乐传播本身具有民族性的特点,影视音乐设计的多元化使其在制作过程中吸纳了来自不同地区的优秀文化,运用与本民族文化相通的特点,制作了各个民族都易于接受的影视音乐,使影视作品和影视音乐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影视作品和影视音乐中的文化传播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影响着我国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全球化的进程使得中国影视更加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影视创作者,都开始向国际化市场靠近,在国际同行业之间的慢慢交流中相知,以创作出更多经典的影视音乐。如电影《无极》的作曲为美国好莱坞资深作曲大师克劳斯巴代特,音乐配合剧中场景将人物的感情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刷新票房的同时增进了文化的互动。由此可见,影视音乐中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传播是影视作品发展的必然,也是国际交流的重要途径。伴随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文化传播在影视音乐设计中的作用日渐明显,并将肩负起促进各民族融合的重大任务,因此影视音乐设计中的文化元素将越来越受到关注。

三、影视音乐设计中的文化传播

为了推动影视作品得以更好的发展,影视音乐被大量的应用于影视创作中,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之一,影视音乐本身多元化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1.影视音乐设计风格中的文化传播影视音乐设计的风格一般以影视作品中的内容为主,包括影视作品中的时间、人物特点、场景特点等。在符合影视作品的情况下,寻找影视作品的传播人群,调查受众所能接受的设计风格,融入影视音乐设计中,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简单的说影视音乐在剧中具有烘托气氛、预示剧情、表现剧中人物心情的作用,在剧外影响观众的心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促进文化的交流。片头音乐起开场白的作用,主要用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主题音乐贯穿始终,起到品牌文化效应的作用,用于辨识,使观众对整部片子留下独特的印象,因此影视音乐的设计在符合作品内容时,加入了适当的文化元素;插曲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对影片情节推波助澜,增加整部影片的节奏感,插曲还可以成为流行的纯音乐,因此在设计中十分讲究,旋律设计要优美,整体音乐要连贯,才能表达影视作品所要传达的文化;场景音乐是渲染气氛的不二法门,在影视音乐设计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从艺术角度来说,好的影片一气呵成,同样音乐也要贯穿始终,从多种角度使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促进文化的传播。

饮食文化英文范文3

摘 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武侠小说在故事和传奇中渗透着世界历史,文化及人生、人性、生活的深刻寓意,在金戈铁马的、儿女情长的同时提供了丰盛的文化大餐,寓雅于俗,俗极而雅,雅俗兼容。

关键词:射雕;中国;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5-0005-02

汉朝郦食所云:“民食为天”,《管子・牧民》篇有:“衣食足则知荣辱”。在金庸的著作中,我们也很清楚地看到,无论是大英雄郭靖、黄蓉还是市井无赖韦小宝,抑是嗜酒令狐冲,都离不开“食”字,或轻描淡写,或精雕细刻。金庸先生在让我们领略豪气干云的同时,也带领我们体会人生美食之乐趣。其中以射雕英雄传中最为明显(以下简称《射雕》)。从《射雕》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所在。

那么,什么是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概论》中表述为: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科技、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射雕》中又有多少饮食文化和特色呢?

一、“民以食为夭”的饮食思想

早在《周礼》中就充分体现了儒家“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思想食为立国之本,是国计民生中的第一件大事,为各政之首。这种思想在《射雕》中就有鲜明的反映。整部作品中涉及饮食的内容次数多达30余次,所有出场人物或多或少都有宴会或饮食上面的介绍。《射雕》里的市井小民还是盖世英雄,都必须通过“吃”来获得生存和交往的能力,即使是号称当今四大高手“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也没见金庸先生说他们可以脱离食而存在。

二、风味多样,地域有别

小酒店的主人是个跛子,撑着两根拐杖,慢慢烫了两壶黄酒,摆出一碟蚕豆、一碟成花生,一碟豆腐干,另有三个切开的咸蛋……;秋尽冬来,……当晚包氏将一只鸡和着白菜、豆腐、粉丝放入一只大瓦罐中,在炭火上熬着,再切了一盘腊鱼腊肉。(第一回风雪惊变)

那少年向郭靖道“任我吃多少,你都作东吗?”郭靖道“当然,当然。”转头向店小二道:”快切一斤牛肉,半斤羊肝来。”他只道牛肉羊肝便是天下最好的美味,又问少年“喝酒不喝?”(第七回比武招亲)

就以刚才上面两段话,我们也很容易看出,第一段是南方饮食,第二段是北方饮食。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南、北在饮食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总体来说,北方饮食粗糙,而南方做工较细。北方人喜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南方人要把肉切细、煨烂、炒嫩,把酒烫温。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南方人喜欢吃馄饨。北方人口味较重且单一,南方人口味轻而且喜欢复合味。北方的烩面、烙饼、炸酱面、饺子叫响全国;南方的海鲜、炒饭则征服了不少食客。

除了地域上的南北区别外,我国饮食还存在季节上的差异,会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摔冷冻。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生产活动、民族信仰上都有各自民族的特点,在饮食上也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很大。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各民族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图腾信仰和对动植物的精灵崇拜,这同时也影响到饮食,比如鄂温克族人的祖先禁止猎熊,这样尽管他们以肉类为主食,却也不会吃熊肉。

周伯通在介绍《九阴真经》来历时提到这么段话:“这些明教的教徒……拜外国的老魔,可是又不吃肉,只是吃菜……(第十六回九阴真经)”这就是饮食上荤素的民族区别:

三、重材质、讲技术,追英味

少年道:“八个酒菜是花炊鹌子、炒鸭掌、鸡舌羹、鹿肚酿江瑶、鸳鸯煎牛筋、兔丝、爆獐腿、姜醋金银蹄子。’(第七回比武招亲)

中国饮食选材广,任何植物动物均可为食,文中多次出现的鸡、鸭余等,还有海鲜等,“这晚师徒二人以蚌肉为食,滋味倒也是鲜美”(第二十一回干钩巨岩),甚至包括荷叶也可以为菜,如“好逑汤”。

选材之后便是烹调。烹饪技法,是我国又一门绝技。常用的技法存炒、爆、炸、烹、溜、煎、贴、烩、扒、烧、炖、焖、氽、煮、酱、卤、蒸、烤、拌、炝、熏,以及甜菜的拔丝、蜜汁、挂霜等。不同技法具有不同的风味特色。郭靖武艺乃至人生际遇的最大变化就是著名“叫化鸡”:黄蓉用峨嵋钢刺剖了公鸡肚子,将内脏洗剥干净,却不拔毛,用水和了一团泥裹住鸡外,生火烤了起来。烤得一会,泥中透出甜香,待得湿泥干透,剥去干泥,鸡毛随泥而落,鸡肉自嫩,浓香扑鼻。 (第十一回长春服输)

十指灵巧轻柔,运动若有若无,将豆腐这样触手即烂之物削成二十四个小球放入先挖了二十四个圆孔的火腿内,扎住火腿再蒸,等到蒸熟,火腿的鲜味已全到了豆腐之中,火腿却弃之不食……一道“二十四桥明月夜”不用品尝,单是望去就已饱了三分。

饮食之道同样要求色、香、味俱全。美味之外也要美观。我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另一碗却是碧绿的清汤中浮着数十颗殷红的樱桃,又飘着七八片粉红色的花瓣,底下衬着嫩笋丁子,红白绿三色辉映,鲜艳夺目,汤中泛出荷叶的清香,想来这清汤是以荷叶熬成的了。”(第十二回亢龙有悔)

除食物外观讲究美感,连器具也注重美感。简单带过的有“四碟小菜虽不及黄蓉所制,味道也殊不俗,酒杯菜碟并皆精洁,宛然是豪门巨室之物。”(第十三回五湖废人)一向“饥不择食”的洪七公也深知“鸳鸯五珍烩”必须在皇宫特制的器具上烹饪才有专门的味道。

四、注重情趣,檠名神韵

中国饮食文化情调优雅,氛围艺术化,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没有无名的菜肴。一个美妙的菜肴命名,既是菜品生动的广告词,也是菜肴自身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菜名给人也有美的享受,它通过听觉或视觉的感知传达给大脑,会产生一连串的心理效应,发挥出菜肴的色、形、味所发挥不出的作用。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鸿门宴”、“东坡肉”等,《射雕》中最著名的两道菜“玉笛谁家听落梅”和“好逑汤”将此精髓发挥大极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五、五味调和。食匿结合的“中和”饮食观

“中和”为儒家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天地万物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在饮食过程中,食用的膳羞也须适宜人体的生理状况,五味以“和”五脏六腑,起到防和余瓜草病、治病的目的。

调味,也是烹调的一种重要技艺,所谓“五味调和百味香”。其作用在于矫除原料异味、无味者赋味、确定肴馔口味、增加食品香味、赋予莱肴色泽、可以杀菌消毒。调味的方法也变化多样,有基本调味、定型调味和辅助调味三种。

黄蓉所做之菜味道鲜美自然离不开调味。调味的恰到好处与否,除了调料品种齐全、质地优良等物质条件以外,关键在于厨师调配得是否恰到好处。对调料的使用比例、下料次序、调料时间(烹前调、烹中调、烹后调),都有严格的要求。只要做到一丝不苟,才能使莱肴美食达到预定要求的风味。

在《射雕》中,抛开“为国为民、匡扶正义”的侠义精神不谈,仅仅饮食一块,就折射出中国美食文化的深厚内涵,食者不仅仅满足于果腹充饥之欲,更要求色、香、味、形、器、环境、礼仪、风俗等等全方位的审美协调,同时还要求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紧密结合,构成一个深具东方特色氛围和风韵,这样才能得到高品位的文化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王雪萍:《周礼》食官制度及其影响[M],社会科学家,2006,11

2.金涛蔗华夏饮食心态与饮食文化[M],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十卷第三期

3.赵跃鸣: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饮食文化[M],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2

4.谭志国;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2(2)

5.吴晶:金庸小说的江南情韵[J],浙江学刊,2000。(1)

饮食文化英文范文4

关键词:语用失误;文化;语用能力

引言

珍妮·托玛斯(JennyThomas)于1983年在其“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语用失误这一概念,这位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其原因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理论框架与其他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一起为国内外的学者指明了方向。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戴伟栋、张红玲,2000)。学者们就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语用失误、语用失误的原因及语用失误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有效的避免语用失误和提高语用能力的方法。本文就国内学者近20年来在跨文化语用失误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并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语用失误的定义及分类

一般认为,当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说话不合时宜,或者说话方式不恰当、表达不合习惯等,具体来说,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何自然,1997:205;钱冠连,1997:223;张巨文,2000)。珍妮·托玛斯将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alpragmaticfailure)。“语用语言失误指对语言语境把握不当导致的语用失误”(张巨文,2000);“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何自然,1997:207)。

二、国内语用失误研究

在国内,黄次栋于1984年在其“语用学与语用错误”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语用错误”这一概念。他详细阐述了十种不同的语用错误并且指出,在语言学习中,除了要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如语音、语法和词汇等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不同的语言形式在不同的非言语语境和背景下的运用。他还建议有关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内容应该增加到大纲中并且教授给学生。自此,有关语用失误的研究日益增多,许多学者对学习者语用失误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有效的减少语用失误的方法。

继黄次栋之后,何自然、严庄(1986)对语用失误进行了量的研究,他们以托玛斯的理论为基础,在其“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一文中,对来自几所大学的79名语言教师在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方面的汉英差异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导致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语言语用知识和社交语用知识的缺乏。由此,他们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教授跨文化语用知识。他们的研究对于探索和分析中国学生的语用失误有极大的实际价值。他们所采用的问卷也为今后语用失误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范例。此外,王得杏(1990)将语用失误的研究扩展到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并且解释了语用失误的原因及减少语用失误的方法。贾玉新(1997)提出,正是文化差异导致了行为举止、问候语、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戈玲玲(2002)认为语用失误主要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说话者与听话者分别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之间会产生不恰当的言语行为。戴伟栋、张红玲(2002)指出,文化迁移时导致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认为,文化迁移有两种,即表层结构迁移和深层结构迁移,语言语用失误属于表层结构迁移,而社交语用失误属于深层结构迁移。郝钦海(2000)的“广告语言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中提出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违反了语用规约。在语言教学方面,鲁健冀(1993)提出,我们在教学中总是忽略了汉语语言原则的变化,从而导致了母语的迁移,因此母语迁移特别是母语的负迁移是产生语言失误的主要原因。:

三、结语

国内学者对语用失误分别进行了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综上所述,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有文化差异、文化迁移、母语迁移和违反语用规约,众多学者研究了言语行为或非言语行为方面的语言失误及其成因,他们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对语用失误成因的分析也非常具体,但是关于语用失误原因的分析仅限于文化方面,这些研究也没有同时对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两方面的语言失误进行具体的研究,很多学者只是对语用失误原因进行了分析,却没有提出有效的提高语用能力的方法,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考虑到言语和非言语交际两个方面,通过调查、对比和分析对语用失误的原因进行更全面得分析并总结出避免语用失误和提高学习者语用能力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Thomas,J.1983.Cross-culturalPragmaticFailure[J].AppliedLinguistics4(2):91-112.

[2]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2).

[3]戈玲玲.教学语用学[M].湖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4]郝钦海.广告语言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J].外语教学.2000(7):26-32.

[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3).

[7]黄次栋.语用学与语用错误[J].外国语,1984(1):13-18.

[8]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9]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0]吕文华,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J].汉语学习.1993(1).

[11]钱冠连.语用学:语言适应理论——Verschueren语用学新论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1):7-15.

饮食文化英文范文5

[关键词]跨文化旅;游文化交际;价值观念;地域文化;社会规范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0-0031-02

旅游是文化体验的一种方式,无论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初衷如何,旅游活动行为本身必然是旅游者文化与旅游接待地文化接触、影响、交融的过程。在旅游活动中,无论是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还是同一地区不同亚文化之间的文化碰撞和影响,都是以旅游者为载体、在旅游活动中进行的。所以,旅游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不同层次的文化差异必然使跨文化交际障碍重重,不同文化的交流产生各种冲突在所难免。而究竟是哪些文化方面的因素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呢?在分析影响跨文化旅游的文化因素时,本文试图将其总结为三个圈层,即价值观念差异圈层、地域文化差异圈层和社会规范差异圈层。

一、 价值观念差异圈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最不容易被觉察的部分和在跨文化交际时最难以改变的部分。它告诉人们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必要的、社会环境所期望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多余的、社会环境所唾弃的。这个系统包含了人在某种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行为规则、思维方式、认知准绳、处世哲学、演绎推理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和道德标准。简而言之,价值观是一套做出选择和解决冲突的习得规则。价值观包括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具有激励行为选择、判断过去行为、评价他人或事件以及直接注意和知觉东西的作用。旅游者和客地居民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分别形成了与本文化相应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如何规避两种甚至多种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撞,是研究跨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地域文化差异圈层

国籍是区分不同区域之间文化因素最明显的分界线。不同国籍游客处于各自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这种社会环境文化是对旅游进行最初塑造和影响的社会文化形态。旅游者身上会始终带有其本国籍社会文化的深刻烙印,这种烙印是旅游者的母体文化,构成旅游主体最基本的文化背景,使旅游者的行为遵循着既定的社会规范和文化指令。

语言系统中所承载的跨文化因素一直是传播学领域和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热点。语言是文化传承、传播最直观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不存在没有语言传播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背景的语言,文化的变迁时时刻刻影响着语言的运用。语言在跨文化旅游中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语言沟通可以使旅游过程更加顺畅和轻松,反之则会使旅游活动产生障碍,凸显出交流和心理障碍。语言障碍往往给跨文化旅游带来负面效应,不畅通的语言交流会阻碍跨文化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可能引起文化和现实的冲突。

客地居民的文化背景即旅游目的地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旅游者出发地与旅游目的地两种文化直接相遇、碰撞和发生交融。作为传播和沟通不同文化的媒介,旅游者在旅游行为组织过程中自然而然要负载与生俱来的母体文化背景,隐形的文化差异通过思维观念、行为方式和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作为不同文化的承载主体,客地居民与旅游者相遇,一方面可能会使两种文化相互渗透、交融,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引起不同文化的碰撞,甚至发生文化冲突。

影响跨文化旅游的国籍、语言、客地居民的文化因素都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属于因地而异的文化因素,因此,将国籍、语言和客地居民对跨文化旅游的影响归为地域文化差异圈层。

三、社会规范差异圈层

社会规范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及社会活动的准则,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相习成风、约定俗成或者由人们共同制定并明确施行的。其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社会关系的具体化。风俗、道德、法律、宗教等是社会规范的各种具体形式,不同的社会规范显示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交流中,规范的打破是引起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其中,在跨文化旅游活动中,影响旅游文化交际最为明显的因素为和民族风俗因素。

宗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重要社会现象,它是文化的一部分。从广义讲,宗教历史也就是一部人类文化的历史,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与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文化决定宗教,宗教体现文化。文化是本质性的,宗教只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宗教依赖于文化,每一种宗教都有它的文化前提,不同的宗教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了风格迥异的文化传统。可以说,宗教因素渗透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层层面面。

民族习俗体现于不同国家或不同民族,是人类自觉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形式。从文化角度说,民族习俗是特定文化长期以来的沉淀,是文化跨越时间得以保留的载体之一,它具有社会变革和科学进步所无法代替的文化价值。全世界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通过不同的方式(如信仰崇拜、图腾祭祀等)来表现本民族的世界观,并且大多都具有极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说,民族习俗是一个民族聚集为一个整体的共同认知,相对于现代物质生活而言,民族习俗是体现民族精神、承载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载体。

通常,文化的差异都包含在三个范畴之内,即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外部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这三个范畴发展而来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也就组成了人类文化的整体框架。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集中体现在对这三种关系的不同理解和处理方式以及对三者的不同侧重上。民俗文化作为民族习俗文化范畴的一部分,是指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物质、精神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民俗文化同样包括文化视角中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

民俗中的精神文化是民族习俗在长期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积淀形成的民族价值观念,通过感性的文化形态和社会的文化形态得到体现。例如,藏民族的精神文化与佛教所倡导的精神境界紧密相关,使藏民族的民俗文化始终透露出的信息,信来世修今生的佛教思想使藏民俗文化带有明显的宗教依赖性,高原较为恶劣的生存环境更使信徒寄希望于更高层的力量和更遥远的未来。

民俗中的物质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劳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和获取的实体文化,它是劳动主体生产、生活的缩影,是民俗文化中可视的一部分。例如藏族独特的碉楼、藏族人日常生活中食用的酥油茶和糌粑、星罗棋布的寺院建筑、特色鲜明的藏族服饰等,都是承载藏民族民俗文化特征的载体,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

民俗中的制度文化体现为该民族的礼仪及社会习俗,是展示民族深层文化底蕴的一部分。例如藏族人在迎接客人及表达尊重时,会双手捧上哈达表示敬意,这是藏区最常见的待客基本礼仪。不同颜色的哈达表示不同的祝福含义,常见的白、绿、蓝、黄四种颜色的哈达更是与自然界中的四种颜色相关,说明藏民族与自然环境关系之紧密。在藏民的意识里,自然界高于人类本身,带有不同含义的神性,这种思想渗透进生活,就表现为当藏族人表达敬意的时候,会引用可以代表自然界某种物质的属性。这些约定俗成的共同习惯形成了藏民族独特的社会习俗。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龙晓明.跨文化旅游理念在桂林旅游发展中的应用[D].中 南林学院,2001.

[5]高洁瑞.上海外籍人士的跨文化旅游行为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饮食文化英文范文6

影视音乐片段性的选择要正确的剪辑和应用,叙事性、节奏性的气氛音乐大多会采用音乐片段或主题曲的片段,完成对影视作品的诠释,因此,影视音乐几乎也可以说是影视作品的代名词。好的影视音乐能使影视本身的感情更加丰富,更强烈的抓住观众心理,使其产生共鸣,促进影视文化的传播。

影视音乐具有铺垫作用在刻画人物时,人物的有些心理活动是无法通过人物表面展现出来的。就像悲伤,人物只有尽可能的用眼神展现,但这一表现手法又不是很全面,这时候就需要加入悲伤的音乐来帮助人物展现悲伤的氛围,提升剧情效果。因此影视作品中情感表达大多会采用加入影视音乐作为铺垫的方法,提升整个作品的表达效果。所以铺垫性影视音乐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在选择歌曲时,不单单只是歌曲旋律的优美,还要看与作品的联系紧密度,这样才能使影视作品得到更好的宣传、评价。有铺垫作用的影视音乐,辅助影视作品所展现的内容也会更加生动,富有感情,广为传播。

影视音乐的文化传播功能大多影视作品开头不是人物的直接出现,而是风景或建筑。因此会使用引导性的音乐,使人们带着相同的心情去欣赏影视作品,引导性的影视音乐可以使受众提前进入作品情景,更加深刻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更容易理解作品故事情节。另外,大多数的无对白场景也是需要影视音乐的引导,渲染影视作品氛围,使受众更加深入理解影视作品内容。有些影视作品的流行使引导性的影视音乐大量涌现,大街小巷都开始流传,这样就使影视作品更加引人入胜,它不仅提升了影视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不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

影视音乐设计中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互动

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融合,现代化的影视音乐在创新风格以后,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除了原有的民族、古典和流行以外,更多的融入了西方自由元素,实现了多元化的创造风格。影视音乐的设计要根据影视作品中的时间、风俗习惯、情节发展等因素,突破传统的限制,融合多元化的音乐。以多元化的特点来创作属于影片独一无二的影视音乐,更加突出影片的主题和风格,使影视作品更加完美化,这样充满个性和完善的影视音乐也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影视音乐作品多元化的创作风格同时也更符合作品的需要,通过影视音乐诠释剧中人物的情感,也使各地区受众更加深刻的了解多元文化。影视音乐的多元化还引导了音乐自身的多元化,众所周知,民族音乐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融合其他文化元素,民族音乐就又是另外一种风格,因此,影视音乐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创造了音乐的多元化,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网络的进步促使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互动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影视制作中音乐传播本身具有民族性的特点,影视音乐设计的多元化使其在制作过程中吸纳了来自不同地区的优秀文化,运用与本民族文化相通的特点,制作了各个民族都易于接受的影视音乐,使影视作品和影视音乐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影视作品和影视音乐中的文化传播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影响着我国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全球化的进程使得中国影视更加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影视创作者,都开始向国际化市场靠近,在国际同行业之间的慢慢交流中相知,以创作出更多经典的影视音乐。如电影《无极》的作曲为美国好莱坞资深作曲大师克劳斯巴代特,音乐配合剧中场景将人物的感情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刷新票房的同时增进了文化的互动。由此可见,影视音乐中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传播是影视作品发展的必然,也是国际交流的重要途径。伴随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文化传播在影视音乐设计中的作用日渐明显,并将肩负起促进各民族融合的重大任务,因此影视音乐设计中的文化元素将越来越受到关注。

影视音乐设计中的文化传播

为了推动影视作品得以更好的发展,影视音乐被大量的应用于影视创作中,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之一,影视音乐本身多元化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1.影视音乐设计风格中的文化传播影视音乐设计的风格一般以影视作品中的内容为主,包括影视作品中的时间、人物特点、场景特点等。在符合影视作品的情况下,寻找影视作品的传播人群,调查受众所能接受的设计风格,融入影视音乐设计中,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简单的说影视音乐在剧中具有烘托气氛、预示剧情、表现剧中人物心情的作用,在剧外影响观众的心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促进文化的交流。片头音乐起开场白的作用,主要用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主题音乐贯穿始终,起到品牌文化效应的作用,用于辨识,使观众对整部片子留下独特的印象,因此影视音乐的设计在符合作品内容时,加入了适当的文化元素;插曲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对影片情节推波助澜,增加整部影片的节奏感,插曲还可以成为流行的纯音乐,因此在设计中十分讲究,旋律设计要优美,整体音乐要连贯,才能表达影视作品所要传达的文化;场景音乐是渲染气氛的不二法门,在影视音乐设计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从艺术角度来说,好的影片一气呵成,同样音乐也要贯穿始终,从多种角度使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促进文化的传播。

上一篇盖棺论定

下一篇注册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