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学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学科范文1
1.自然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地理学科中所揭示的地理事物如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矿产等等均反映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在必修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首先介绍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天体,如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他们都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其展现的就是宇宙的物质性。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自然地理学中所揭示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反映的就是物质的运动。“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揭示的就是太阳系中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地月系中月球的公转运动。大气环流揭示的是大气运动,水循环揭示的是自然界中各种水体的运动和相互转化,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既反映了物质的运动,也揭示了地壳运动的能量来源。洋流揭示的是海洋中的海水的运动。各种地貌的形成也无一不是物质的运动结果。如河流地貌的发育就与流水有关,风成地貌的发育就与大气运动有关,海岸地貌的发育就与海水运动有关,地球上火山地震的发生就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等等。
3.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普遍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太阳系中各天体的运动规律(同向性、近圆形、共面性)保证了地球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为地球上生命物质的形成提供了外部环境条件。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形成了四季的更替和地球上不同的热量带。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和大气环流奠定了地球上气候分布规律的基础;地壳内部物质的运动(板块的运动)形成了地球上火山地震带的有规律的分布;此外,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农业布局、工业布局、城市布局也反映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把握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更好的利用自然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就会避免生产布局上的盲目性,趋利避害,真正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强调,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而且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辩证法的联系观在地理科学中有非常明显的展现,同时也是我们研究地理科学的重要指导方法。在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之中,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就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如,河流是地形和气候的产物,地形影响到河流的流向、水系特征、河网密度、河流落差与流速以及开发利用的价值;气候影响到河流的补给方式、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结冰期和凌汛等水文特征。河流含沙量的大小则又明显受到地面状况、植被覆盖度和降水强度的综合影响。与此同时河流又影响到地貌的发育和形成。由此可见,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的联系是普遍联系和错综复杂的。正是因为这种联系,所以在分析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运用联系的观点,把握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和判断地理事物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各种条件,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状态,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着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显着的变化。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要求我们既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也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同时还要求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注意防微杜渐。在地理学科教学中,不乏这样的地理事例。例如黄土高原出现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就是长期以来人口增长、植被破坏的结果;又如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而且增加的速度呈越来越快的趋势所导致的。因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大家认识一致并采取切实行动,量变才会引起质变,真正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再如目前日益严重的海洋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就是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大大超过了海洋、大气、水体等自身容纳、清除污染物的能力造成的。把握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分析地理问题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抓住地理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推测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从而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变化发展过程,就体现出了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思想。首先,自然环境是客观的,其变化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也因为人类实践能力的局限性和一些功利性的原因不可避免会对自然造成或多或少的破坏,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对立。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又离不开自然环境,同时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实现两者的统一,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立统一的观点,还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世界,看问题。如农业和工业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一般会存在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人类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存在着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些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也存在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等等。
如寒潮带来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妨碍交通,影响人们正常生活;但北方寒潮带来的雨雪,又可以缓解北方地区的旱情,改善土壤的墒情;抑制北方地区春季频繁发生的沙尘暴;带来的低温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虫害和病菌,减轻来年农作物病虫害;带来的大风提供了丰富的风能资源,又如夏秋季节的台风,虽然带来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损失,但又能大大缓解南方地区的伏旱和持续高温酷暑天气。再如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低地被淹;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的空间分布,增加降水的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但也能够导致高纬度地区热量增加,农作物生长期延长,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北冰洋积冰融化,北冰洋航线将得以开辟,可以大大缩短东北亚地区与西北欧、北美大西洋沿岸各港口之间的海上航程,节省了运费和运输时间,提高了运输效率等。
地理学科范文2
关键词:地理学科 知识迁移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a)-0198-01
新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要注重呈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实用性的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教授基础知识时,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因此,常规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地理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知识迁移也叫学习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或者后续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从迁移产生的方向看,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即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例如夯实基础;逆向迁移即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例如温故而知新。从迁移的结果看,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一种学习能促进另一种学习;负迁移是一种学习阻碍和干扰另一种学习;通常所说的迁移是正迁移。
1 地理学科知识迁移的影响因素
学生基于已有经验而具有不同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形成了不同的迁移心向。迁移心向即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学生将已学知识经验迁移到新场合的心理准备状态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认知策略。因此,导致他们在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中产生差别,即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主体因素。
除主体因素外,也存在影响迁移的客体因素。如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在学习中国河流时,首先学习《长江的开发与治理》,再学习《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由于学习材料十分相似,学生很自然的将学习长江的方法迁移到黄河的学习中。再如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会更加深刻,更容易做到知识的迁移。同时,教师的指导更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有效指导,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地理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新问题。
2 地理学科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策略
2.1 充分分析学情――实现知识迁移的前提
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教师应对小学《科学》中涉及到的地理知识有所了解,明确学生的知识结构,可以更容易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更好的实现知识迁移做准备。例如,小学《科学》中涉及到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地球自转周期、自转方向等,这是知识迁移的入手点,学生学习起来会更有亲切感,更有自信心。
2.2 合理安排教学――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
(1)选取合适的变式材料
变式是通过改变对象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改变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好的变式材料要以突出对象的非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在学习利用经纬网定位时,教师利用世界地图,不断给出世界主要国家的首都,要求学生写出这些地点的地理坐标。学生利用已学的经纬网定位方法,不断的进行迁移来解决新的问题。
(2)选择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
地理知识可以放在不同情境中进行多角度的呈现,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越相似,学生的知识迁移越容易发生。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境相联系,将书本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发现的问题。如学习中国交通时,学生利用教材中的知识明确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选择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3)合理安排教学步骤
合理的安排教学步骤是实现知识迁移的重要一步。学生的认知具有一定顺序,教师安排的教学步骤既要符合逻辑顺序,也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学步骤的实施,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每一个新知识的学习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样才更易于学生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 明晰、比较、强化内容特点――实现知识迁移的途径
(1)明晰概念、原理,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将知识进行迁移的必备条件,初一、初二年级的上学期都是整体的概论,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初一上学期更是地理学习中基础的基础,只有这部分内容学得扎实,才能进一步联系旧知,构建新知。如初一上学期的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气候、人口、聚落等,都是初一下学期和初二年级的基础。夯实基础可以更好的实现正迁移,减少负迁移,促进知识迁移能力的逐步建立。
(2)应用比较,减少负迁移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可抗干扰,加强对易混知识的比较,找准分化点,有利于排除干扰,加深对某些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使易混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彻底分化。例如,在区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时,就可采用比较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在对比过程中,学生的状态始终积极主动,思维是不断转换,完善旧知识的同时,又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
(3)强化特征,引起迁移心向
利用强化特征来引起迁移心向是实现知识迁移的有效方法。明确不同的地理知识的特征,使学生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明确山峰、山脊、山谷等不同部位的特点,阅读等高线地形图时,对山体不同部位的判断,形成一定的迁移心向有助于快速准确的解决问题。
2.4 培养积极态度――实现知识迁移的保障
学习是一个需要认知、情感共同参与的心理加工过程。积极的学习动机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得到解决后又进一步加强了学习动机,激发学生进行下一次的知识迁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同的手段、创设不同的情景,设置相应学习梯度,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可以迅速而有效的提取知识,使知识发生迁移。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培养地理学科知识迁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避免对地理知识的死记硬背,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更有利于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提高解决地理学科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还能真正推动初中地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地理学科范文3
关键词:体验式 教学 初中地理
体验式学习是初中地理教学中一种有效而必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初中学生的心理与年龄正处在求知欲强烈的阶段,体验式学习正迎合了初中生的这一特点,在体验式学习中通过实践活动、相互交流、反思和反馈等方式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体验学习的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目标原则。体验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体验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得到全面发展。体验学习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体验学习强调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还要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既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更要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其特长,将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的人。正因为如此,体验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更会让学生身心更健康、品德更高尚、富有上进心。
2.以实践活动为主的方式原则。体验学习往往从实践开始,经过体验、感悟、反思等环节,最后达到获得或再创造的目的。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都有亲历和反思等心理活动。以实践活动为主的方式原则,在体验学习中有两个含义:一方面,可以拓展地理课程时间,使学习不再仅仅指一堂课所学的内容,它穿越了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老师和学生不再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类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使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体验学习将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最好的途径是穿插乡土地理有关内容。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比较了解,有丰富的感受体验。
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原则。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现象出发,挖掘地理因素。从学生直观可感的事物和现象出发来组织教学,就能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作用,使学生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化难为易地学习。体验学习要求贴近生活学习地理,使学生意识到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要求依托原有的地理知识背景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求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技能。
二、体验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1.情境体验学习法。情境体验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某一章节教学目标、内容及特点,创设真实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在如临其境的感觉中进行体验和思维,激发求知欲和情感,培养各种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的教学法。
(1)角色扮演法。即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去思考和体验地理问题。学生会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在学习过程中有很深的体验。角色扮演法是课前将全班学生按不同角色划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内再分工合作,有人搜集整理相关信息,有人准备节目;课堂上不同角色的同学轮番上台表演,学生针对表演内容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
(2)音乐、动画欣赏法。地理学科的区域性说明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等。选择恰当的音乐歌曲,配以生动的动画,让学生在虚拟而直观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是一种轻松的学习方法。
地理学科范文4
关键词 教学设计;地理学科;核心能力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地理教师改变了课改前的传统做法,课前备课变写教案为教学设计,课间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教师的讲授为主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课后进行反思改进等等,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有效地推动着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改变了师生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当然,随着课改向纵深方向推进,难免会出现新的困惑:高中地理课堂高效教学模式如何建构与推广实施?如何精准地评价一堂地理课?地理课堂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核心能力?如何培养?以上问题引发着广大地理教师的深度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困惑聚焦在新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教学设计过程中,据笔者的观察归类,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过于追求课堂间学生的活动形式而弱化了地理学科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不少地理教师在公开课或比赛活动中,为了体现新课程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新理念,精心设计情境导入,内容呈现生动活泼,小组合作探究风生水起。笔者在参加青年地理教师教学能手大赛中担任评委时,遇到如下情形:上课内容为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各位选手都能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如有些以导游的形式带着学生欣赏各种地貌,有些则用谷歌地球软件展示,有些老师精心制作亲历的旅游电子像册配上动听的音乐等等,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性强。但课后反思:大部分老师缺失地质作用概念的介绍、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性质对比、板块构造学说的讲解与应用这三大块内容,我们不禁要叩问:这节课究竟培养了学生什么地理素养?学生的什么地理核心能力得到提高?
又如,高二“区域地理”教学时,某教师把“中亚”“西亚”合并,按“地形、气候、水文、土壤与植被”四块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尽管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得以充分地展现,但是它在本质上割裂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违背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整体性原理,因而是一堂不可取的地理课。
2.过于追求生动震撼的直观动画视频情境而忽略了地理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
新课改倡导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就其本质而言,现代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内容,是目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否则徒有其形,不见其神,这样的形式就有作秀之嫌,甚至过多花哨的形式反过来会冲淡主题,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如过于追求景观图艺术照片漫画等媒体呈现而冲淡了地图、统计图表、示意图、逻辑框图的应用与深度解读;穿插过多过久的富有感染力的视频和动画,反而干扰了学生对核心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3.过于追求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而疏忽了传统的地理“三板”基本功的训练与应用
不少地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上课时遇到突然停电或电脑发生故障的情形下,出现无法顺利地继续开展教学工作,或照本宣科,草草行事,勉强拖到下课的现象。还有些老师运用现代媒体如行云流水,得心应手,而在黑板上竟然没有一个粉笔字、一幅板图或板画,听课老师提出中肯建议,上课老师却说既然投影屏幕上已经出现了,何必多此一举。
诚然,现代教学媒体为当今课堂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与技术,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加强了师生、生生间的交互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地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赏心悦目;但也带来了视角疲劳、浮光掠影、不易用笔记录、难于铭记在心等负面影响。而在多媒体出现之前,曾经支撑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的“三板”(板书、板图、板画)基本功的训练与应用,虽然一度被遗忘和忽略,现又重受关注和宠爱。“三板”的应用和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各有千秋,优势互补,应用起来相得益彰,不可偏废,必须有机结合,促进地理课堂效益最优化。
4.过于追求预设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压抑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偏重学生收敛性思维的训练而疏忽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长此以往会导致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不足。
不少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媒体选择、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每个环节都精心斟酌,一丝不苟,偏偏忽略了课堂中最能闪现意外的思维火花、最富于创意的动态生成这一重要环节。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科学、合理的预设不仅不会压抑生成,反而能够充分考虑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精心挑选或设计有利于激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放性问题、创疑激趣、循循善诱,更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深度互动和动态生成。
5.过于依赖典型案例的剖析而忽视了选择非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升迁移
案例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不少老师未深刻理解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内涵,误把案例当成举例;把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分析方法当成是解决同类地理案例问题的“灵丹妙药”,缺乏举一反三、灵活迁移的能力。
二、原因分析
当然,地理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五种现象无法完全涵盖问题的全部。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重视新课改理念之形,忽视了新课改理念之神;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目标达成、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之形式,忽视了所有教学形式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与核心能力的提升这一内容和目的。重新认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关系,有利于澄清纷繁芜杂的地理课堂表象,探寻高效地理课堂的本真,防止在内容与形式两者关系处理过程之中有失偏颇,有利于高中地理课堂高效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实施。
三、改进策略
地理素养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信息技术素养三个部分。实际上,这三个部分也是相互包含的。地理学科核心能力是指赋予地理学科特色的、有别于跟其它学科共有的普通能力的特殊能力。如:综合性与地域性是地理科学的两大基本特性。综合性反映在中学地理学科之中就表现为整体性;地域性反映在中学地理学科之中就表现为区域差异性或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因而中学地理学科核心能力即整体性及区域差异性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课程改革再怎么改,高中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和本真依然是学生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其主要策略为:倡导地理课堂自始至终都必须贯穿“问题驱动”,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案例化)、思维图示化(各类地理图像DD也包含“概念图、思维导图等等”),通常称之为“三化”。在“问题驱动”的课堂结构中,必须设置一连串的问题构成问题链,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梯度与逻辑关联,总体上遵循先易后难、先典型后非典型、先具体后抽象再回归到新的具体问题的设置原则。以下主要探讨如何从整体性与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两个方面入手改进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四、整体性原理与地理教学设计
不仅自然地理环境存在整体性规律,在人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也存在着整体性规律。图1反映了地理环境间普遍存在的整体性规律。
为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体现整体性思想,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和分析地理问题,教学设计各环节必须渗透和贯穿整体性原理。如分析气候的形成因子除考虑自然方面因素外,也要考虑人类活动;高三复习气候专题除分析气候的形成因子外,还要复习气候对其它自然因素的影响、对自然环境的整体影响、对人文地理各要素的影响乃至对地理环境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影响。(如图2)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纽带和连接点,具有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属性。
又如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节的教学设计,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都必须贯穿整体性原则,人文地理内容核心能力要求是“区位”分析,在前面学习人口迁移、城市化、农业、工业等内容时,都离不开“交通运输”这一共同的重要区位因素(影响因素)的分析。实际上,人文地理环境与自然地理环境一样,都存在整体性特征,突出表现为人类活动受制于各种区位因素,同时它本身又构成其他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亦然。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强调交通运输的布局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种“互动”关系,结合关联案例引导学生加深对“区位”复杂性、动态性的认识,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选择与地理教学设计
传统的地理教学高度关注典型性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建立起一般的思维模式(答题框架),然后把它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工具,机械地套用在所有同类问题的解决之中。实际上,地理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性。从典型的案例中提炼出来的一般原理只有与实际情境的特殊性与非典型性相结合,才能丰富、调整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迁移,才能促成学生螺旋式递进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才能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农业地域类型案例分析――以水稻种植业为例
探问:利用地图,先呈现典型区的一般分布规律,再呈现非典型区的特殊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分析,非典型区形成的区位影响因素是什么?
师生互动推出:季风水田农业的典型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典型区位于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区
转问:水稻种植业都是分布在季风气候或热带雨林气候的平原、盆地地区吗?
师生互动推出:我国伊犁谷地、宁夏平原及南亚印度河流域的水稻产地分布区域图。
追问:从自然条件的角度上判断,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区的低地、平地都适宜种植较大面积的水稻吗?试举例说明之。
呈现:金门与厦门、同安遥遥相对,纬度相同,均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降雨多集中于四至八月,台风多生于七、八月,年降水量约为1400mm。请问金门岛上有较大面积的水稻分布吗?为什么?
呈现:韩国的济州岛,旱地小型喷灌的图片、济州岛气候资料图示。
师生互动、归纳推出:温暖湿润气候区的小岛上,水热条件虽然充足,但因蒸发量大,小岛集水面积有限,实际地面径流量较小,灌溉水源紧缺。
教师归纳总结: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的自然区位本质是什么?
“高温多水,水热充足,水热同季”。
追问:“水”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稳定而充足的灌溉水源”。
追问:多“雨”必然多“水”吗?多“水”必然是多“雨”造成的吗?
“降水”与“水源”是一回事吗? 有何区别?
归纳提升:
六、结论与讨论
地理学科范文5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相互关系学科,由于研究对象特性,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更多的是研究审美对象,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素养。就地理学科中的自然美与科学美因素来看,自然美更多的是指地理教学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带给学生不一样的美感,而科学美则更多的是反映自然界的和谐。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中,对于美学教育资源的重视程度不高,利用效率不高,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地理学科中的自然美教育因素和培养措施
地理教学中,由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处于不断变化状态,通过奇特、对称以及节律等自然有序组合,形成了十分多样化的自然景观,是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审美教育资源,可以带给学生深刻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该尽可能选择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去了解地理知识,切实挖掘地理事物潜在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诸如,地理教学中,不同自然景观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审美体验,泰山的雄伟,衡山的秀逸,黄河的壮阔等,这些自然景观均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审美教育资源。针对此类教育资源的整合,应该尽可能选择直观手段来帮助学生去了解地理知识,通过显形的手段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和理解,在形象思维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抽象思维,深入探究地理现象形成发展规律,对于学生后续审美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对于显形教学手段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加强野外观察和实践,揭示事物美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野外观察作为地理学习的一种特殊方法,同时也是学生审美结构完善的主要动力。在野外观察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深入品味其中存在的美感元素,获得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教学成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自然美,获得丰富的情感w验。其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事物外在美。在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科特性,野外观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探究地理事物本质内涵前,需要充分了解地理事物的美感因素,运用图片、电视和网络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去感受学科中的美。需要注意的是,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敏感性,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享受美,满足当代教育要求。
二、地理学科中的科学美教育因素
科学美主要是在自然美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能够领会的和谐,本质是反映自然界的和谐,揭示自然界的自然环境、人类和自然环节和谐发展的规律、特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科学审美教育价值。诸如,在探究全球自然带地带性分布规律中,可以深入分析海洋表面盐度变化规律,并将其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是如何运用水循环和水平衡规律来调节水时空分布。从中所了解到的自然秩序和自然规律,促使学生可以深入感受空间结构的和谐美,对于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种显性化教学中,可以利用地图来展示空间内容,将空间结构和谐美展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地图是由线条、色彩和图例十分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揭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一种特定形式,可以呈现出更加缤纷复杂的空间,构建一个秩序和谐的空间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感受地图的整体布局和谐美,将其作为地理信息掌握的载体,并作为美学欣赏内容,深入感受其中的科学没内涵,提升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审美素养。
三、结语
地理学科范文6
【摘 要】打造和谐、高效、快乐的课堂教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新的目标。这就要求一线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拓宽思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效课堂;和谐课堂;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黄金时期,每一个学科的开设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是不可或缺的。地理课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揭示了自然与宇宙的奥秘,展现了世界各地的美丽山川和人文风情,同时对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就业等各方面也起到了理论参考的作用。然而,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地理课在师生和家长心目中一惯被当成副科,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课后也就不会分配太多的时间给地理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理解和消化当堂知识,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从而打造一个和谐、高效、快乐的地理课堂,让学生们从中收获丰富的地理知识、收获学习的快乐,这也是新的课程改革对于地理课堂提出的目标和要求。那么,如何来打造一个高效的地理课堂,本人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
一、培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离不开平等、友爱、互尊、互助的师生关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优秀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学生脸上露出笑容。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钻研教学内容,提升课堂的授课技巧,形成自身的教学魅力和吸引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另一方面要注意去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付出理解、欣赏和关爱之心,让学生感觉老师不是高高站在讲台上的授课者,而是自己身边可以依赖、交流、倾诉的朋友,学生自然而然便会对地理课重视和喜欢起来,课堂上随时迸发出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慢慢地听课效率会不断提高。
二、明确目标,变教为导,合作探究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在讲台上一个人表演的独角戏,而更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Party。在这里,抛弃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陈旧方式,教师变教为导,通过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预习、阅读、分析、讨论、请教等自主学习环节来逐步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大胆提出疑问拓展思维空间,这样的学习方式和氛围使得学生在一种新鲜、快乐、思考、探究的情绪中轻松完成教学内容,这样的课堂便是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
三、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和艺术调动学生兴趣
地理课对于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讲,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它考验了学生的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地理课又是传统观念中的“副科”,所以学生对于地理没有足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要运有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语言艺术来调动大家对于学习地理的兴趣。这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1.巧妙导入新课
未成曲调先有情。每堂课开始,通过创设新鲜有效的学习情境来导入新课,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同时又融入了教学的主题。创设情境的形式多样,例如歌曲、谜语、广告、新闻、故事、图片、视频或动画,等等。
例如,学习《自然灾害》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2014年3月20日浙江台州的特大冰雹来导入新课。教师首先通过幻灯片等教具展示图片:一只碗中盛满了圆圆的、晶莹的、白色球状物体。先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学生的好奇心被提起,纷纷猜起来,有的说是冰块,有的说是汤圆。老师接着揭晓答案:这是冰雹。同时展示冰雹带来的破坏性图片,汽车前窗玻璃被砸得像峰窝,农民的菜地和庄稼受损严重……接着,老师再让大家结合最近新闻报道,说一说还有哪些自然灾害,这样,一堂课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2.展示地理学科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地理就在身边
每个学科的存在价值都是推动社会发展、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因此,地理科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来全方位展示地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的紧密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实用性,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生就会对地理学科产生探索欲望和学习欲望。例如,出国旅游或出国留学之前,我们一定要了解要去的国家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气温、饮食习惯等,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去,让自己的旅程或留学生活过得顺利;地震来临前会有哪些预兆?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紧急避险?等等。
3.善用文字和语言艺术吸引学生兴趣
地理学科对于初中生是非常抽象和陌生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需要通过一些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表达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和记忆教学重难点,如琅琅上口的古诗、押韵的顺口溜、流传于民间的俗语,等等。例如,学习如何区分天气和气候的特征时,可以用这两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描绘天气和气候的不同;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可以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来形象地表示。
教师在地理课堂中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同时了解学生心灵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打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地理课堂,同时实现地理学科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如.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探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3(1):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