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加速度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加速度教案范文1
一、课题引入要说明设计实验的必要性
这节内容在教材中的位于牛顿第二定律之前,牛顿第一定律之后.既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铺垫,也是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拓展和升华.教师在这节课引入时,应该理清这里的承前启后关系,说明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实验.
具体可以这样引入.通过回顾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一、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二、质量决定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然后举实例(比如汽车启动),把语言叙述转化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的大小与质量有关.通过这样的引导猜想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模仿伽利略猜想与逻辑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再回归实例体会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关系的必要性.
二、通过问题串设计理解实验方案的合理性
本节实验由以前教材的验证性实验改为现在的探究性实验,要求实验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设计.(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实验方案的理解,另一方面教给学生科学探究方法)教师可通过问题串的设计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问题1,要测量加速度、质量、力需要哪些器材?
学生会不假思索的回答:
加速度――打点计时器、纸带等;质量――天平、台秤;力――弹簧测力计
问题2,能否把实验装置图画出来?
大多数学生立刻画出装置图1,
问题3,这样的方案实施起来会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学生通过手边的器材经过试验,会讨论得出小车所受的拉力不好控制为恒力(恒力作用下小车才能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和力才好测量).接着部分同学通过实验桌上器材的启发能把实验装置换成图2.
问题4,这样就可以了吗?还有没有问题?
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小车运动过程中还受到阻力,并且阻力不好测量,导致小车所受的合力不好确定.
问题5,能否把阻力消除掉?应该怎么做就可以了?
师生共同讨论,阻力不可能被消除,只能效果上等于没有.我们可以把长木板一端垫高,用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平衡小车所受的阻力.如图3.
问题6,怎样确定阻力被恰好平衡?该如何操作?
学生结合实验通过桌上的器材,讨论后可以说出,把砝码和砝码盘撤去,然后轻推小车,通过纸带上的点迹是否均匀分布来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过程结束之后再追加一个问题:改变小车的质量是否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对这个问题上很多老师是通过Mgsinθ=μMgcosθ的呈现,让学生理解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写出这个等式的前提是把小车的阻力都看成是滑动摩擦力,而小车与木板之间是滚动摩擦,且纸带与打点计时器之间也有摩擦,小车质量发生变化也可能引起纸带与打点计时器间摩擦力的变化.这样考虑起来很复杂.学生经过实验的实际操作,知道本实验的装置稳定性不是很好,无论怎样不可能恰好把摩擦力平衡掉,所以改变小车质量,无需再次平衡摩擦力.
三、怎样快速处理数据
1.事先设计数据记录表
学生实验前设计好表格也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通过细心的观察了解到,学生先把主要精力放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上,到进行实验时反而不知实验目的主要是什么,所以方案设计好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的记录表.
实验次数12345
F(N)
a(m/s2)
实验次数12345
F(N)
a(m/s2)
2.快速算出加速度
通过打出的纸带计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不是本节课的重点,这个知识在课本第二章学习了,但是很多学生虽然会算但方法不一速度较慢,给整节课的进度带来一定的干扰,这是不必要的.教师再前面课程中肯定都讲过通过纸带求加速度的较准确的一种方法――逐差法,但学生用起来嫌烦,而且计算慢且容易出错.其实可以把逐差法等效为把纸带上的位移数据段一分为二,用Δx=aT2一步解决.
例如:a=(x3+x4)-(x1+x2)(2T)2
3.如何有效描点作图
很多教师在PPT中插入Excel,每输入一组数据图像就自动生成,也有很多教师对此做法大加赞赏,原因是这样新奇.应静下心来想想,这样虽然省事,但忽略了学生得出规律的探究过程.如果不把Excel插入PPT而是直接在Excel中,插入xy散点图,把表格中的数据线描点,然后让学生观察规律,再用直线或光滑曲线拟合,这样更能体现学生探究规律的过程.
四、通过误差分析感受实验的严谨性
加速度教案范文2
[关键词]教师;教学;教案
一位教师连续讲两节课未喝水,中间休息时也未喝。一次一次都这样,学生问:“老师,你上课不喝水?平常喝吗?”老师答:“平时?我几乎不停地喝水,一小时至少一次。”学生更奇怪了,“那为什么上课不喝?”“总不记得喝了。”老师又答。
其实,上课前这位老师有时也带上了水,可是仍未曾喝过。他确实没顾得过来,他随时在思考着。平时伏案工作不也思考吗?可是,课堂上的观察和思考更多,更紧迫,更需灵机应变。
问题确实是很多的。起码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听懂了吗?优秀的教师一般不会对学生问道:“你们听懂了吗?”而常常这样问:“我讲清楚了吗?”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下,学生可能作如下回答:“你讲清楚了没有,我不知道,但我没有弄懂。”
即使学生未回答是否听懂了,只要看到学生凝重的面孔,老师就得立即思考:学生的问题可能在哪里呢?我如何换一种说法或讲授法?若弄不清楚他们的困扰之所在,是否再补充询问一些问题呢?是否还需要补充一些案例来说明?或者旁敲侧击地围绕主要问题再附几个相对具体、相对浅显的局部性问题,以便迅速弄清楚学生的困难之所在,同时进入解答或释疑的过程。
学生的问题主要发生在对概念还是在对命题的理解上?是命题本身还是在命题的论证上?论证之时,又在哪个环节上特别困难?其实,有时是逻辑上的混淆,有时是思维定势上的障碍,有时是前提性知识的不足,究竟属哪一类问题呢?显然,教师需十分及时地思考当堂所面临的情况。
一堂好课应少不了让学生提问,还要设法引导学生发问。如何引导呢?是径直由自己发问还是诱导学生提问?还是直接地请学生就一要点提问呢?还是任凭学生随意询问?教学有方法,教学无定式。
实际上,只有让学生既处在集中思维又很放松的状态下,才会有问题出来。若想学生集中思维,除了讲课本身的吸引力之外,没有别的办法,所以,老师只能苛求自己。
引导学生围绕而不远离一个主题,却又有富于弹性的空间,这样,既有效又可使他们有更自由的问和答。越是自由的状态,越容易涌现出问题来,越能获得最佳效果。
一旦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老师必及时应对;若遇到学生问题本身不够清晰时,还需及时设法让学生自己把问题明朗起来,以便有的放矢地给予回答,或不直接予以回答而首先将学生的问题分解为一些简单的问题,而后仍引导学生自解自答,最后组合为相对完整的答案,这个过程更好。这叫做思考着的回答。
经常面对学生的问题时,会有一些自己意想不到的想法出现,有些是自己未预想到的问题,有些是自己还要想一想才能回答的问题,有的还可能是自己一时答不上来的。这都是非常好的现象,会促使老师更积极地思维和应对。
有人说,教学是对话,是交流,是理解。这种说法实在是不错。交流,对话,必然是双方的;学生参与这一方常常更困难,可是,一旦他们参与,他们对知识、语言、概念的把握质量会大大不同。所以,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看着、听着,而是让学生思考着,教师思考着地教,学生才更可能思考着地学。
欲使学生思考着地学,教师需有更多的思考。教学过程,对于教师来说,不仅是将知识展现给学生,而且是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思考状态展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不只是在学知识,也是在学思维。
教学生如何去思考的办法,就是教师设法将自己的思考方式(各种各样的方式)通过不同途径自然地表露出来。这样,就便于学生看到,问题不仅是可以这样回答的,而且是可以这样思考的。
思维的方式,思考的途径常常就是发问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没有询问、求问的过程,就没有有效的思维过程,也就没有学习深入的过程。
比如,大家都说要学会关心。可是,有多少人曾问过:关心为何需要学习?关心需要学些什么?学起来会有哪些困难?大约要经过一些什么样的学习经历才可能学会关心?怎样才算学会关心了?这么一问,思维就深入得多了,学习的质量也高得多。
又比如,大家都说以人为本,可是,有多少人曾问过:为何要以人为本呢?人是本,什么是末?人曾经是本吗?本末倒置过吗?若未曾倒置,何以现在强调要以人为本?做到哪几点,才算基本上做到了以人为本呢?这么一问,思维就深入得多了,就有可能真正理解了。
自然科学也如此。例如说力等于质量乘加速度。那么,匀速运动(此时加速度为零)为何也很有力呢?甚至,速度在慢慢降下来的时候(此时加速度为负数)为何也有力呢?力等于质量与加速度之积的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呢?100公斤的棉花与100公斤的铁块又以同样的速度运行,产生的力会是一样的吗?这么一问,思维就深入得多了,就可能达到真懂了。
学问,学问,作为过程就是学习询问;作为结果就是获得学问,通过学习询问而获得真正的学问。不耻下问,才能荣于学问,享于学问。
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思考着的教师,引导着学生思考;做过学问的教师引导学生学问。所以,忘记了喝水的教师是很正常的现象。善于调节的教师,中间记起来要喝喝水,也是很正常的。是否喝水?答案不一;是否思考?答案唯一。
由此,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想想怎样才算一位好教师?这里当然不是全面地讨论这个问题,比如说,教师应当人格高、态度好、责任心强等等,这些就不在此处讨论之列了。
从本文的角度看,一个好教师应当是思考过成千上万个问题的人,应当是善于寻问与思考的人,还应当是善于引导他人思考和寻问的人。这样也就列出了三个条件。
怎样才算一堂好课?与上述三条相平行,也可以有三条:教师带着一满荷包问题走进教堂的课算好课,教师将问题穿插于全过程的课算好课,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问的课算好课。当然,若教师被问倒了,那就达到了一个最高境界。
怎样的教案算好教案?只抄写下了教科书的内容的教案不是好教案;只有结论而无问题的教案不是好教案;只有问题而无如何引导学生的方案、途径的教案不是好教案;一切都预设好,而没有对“可能”的新意诱发作准备的教案不是好教案;在教学的实际运行中需过分去依赖的教案不是好教案。认真准备的教案是为了课堂上无需教案。“人能够达到的境界,这在本质上是不可计划的”[1]。一堂课可能达到的效果,最好是出乎预料的。一个好的教案是便于在课堂上让自己自由畅想的教案;一个好的教案是让人回头来看时多少觉得可笑的教案。
怎样的学生算好学生?品德好,修养好,这当然是前提。就本文的角度讲,可以说,常问的学生是好学生,爱问、会问的学生是更好的学生,问得很深刻、很奇特,更可能是杰出人才的未来之星。
教师和学生一起无止境地追问,这就是教学,就是优秀的教育。
思考着的教学是全身心的投入,它常常忘了教学以外的事;思考着的教学是课堂上不断产生的创意,而不是写在纸上的凝固文字;思考着的教学是与学生最大限度的融合,而不是一个人的独白;思考着的教学是一杯正在酿浓的美酒,课后才顾得上细细品尝。
加速度教案范文3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学习缺乏一定的主动性,且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制力差,学习信心不足,有不少学生讨厌学习。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中职教育教材的特征
职业教育要想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基本导向,调节课程结构,将教学标准化,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教材应当具有以下特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兼顾项目教学和传统教学课程制度;理论知识要以“必需、实用”为度,且强有力地突出实践性及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引进角色互换教学法
目前,教学方法已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笔者在中职物理教学中曾试过很多教学方法,但对教学效果都不满意。对于这种情况,改变教学方法是必然的。有关心理学家认为,角色互换属于一种心理挑战,其能让人暂时处于对立面及他人的社会角色中,且根据这一需求的方式、态度处理事情,进而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熟悉、理解,再通过所得到的感受来有效履行自己的角色。所以,教师将这种角色交换的思想导入到中职教学方法中,将其称之为“角色互换”。此方法是一种优良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训练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角色交换,来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进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学习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教学可以真正地为学生服务。
四、根据具体实例,分析角色互换法的应用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多次应用角色互换法,效果良好。例如在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一章节中,教师提前将难度不大的内容,比如如何测量物体加速度、加速度与力关系等教学任务先布置给学生,并对学生科学分组,每一组学生都要利用相关手段来搜集素材,探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找出该章节中的难点、重点,完成一份完整的教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意见。
在课堂进行中,教师可以推荐小组的学生上台试讲。在试讲的过程中,很可能有学生会忽略该章节的重点,此时教师也不能打断学生的试讲,应该以学生的角色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试讲的学生抓住本章节的学习重难点。而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仔细听讲,积极对学生所扮演的教师进行提问,对学生在试讲中漏掉的知识进行补充。试讲结束以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备课、教学过程及时给予总结,强调该章节的重点、难点,尽量对学生所表现的一些闪光点给予适当的表扬,让学生更自信地学习。
五、角色互换教学法的作用
第一,实行角色互换法,可以帮助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能够真正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引导作用。
第二,在应用角色互换教学方法时,因学生知道需要上讲台传授知识,会努力去研究教材,阅读相关资料,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第三,角色互换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多元化的学习方法,那么学生在编写教案的进程中,会善于利用多种教法及学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接受知识的能力。
第四,在职业学校的课堂上,很容易出现学生睡觉、玩游戏、看小说等现象,而通过角色互换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学生会利用空余时间来学习,进而为上台授课做充分的准备。此举不仅可以让学生过得很充实,也可以让学生理解教师的不容易,更尊重教师。
加速度教案范文4
关键词:天体运动 教学 改进方案
天体运动的章节教学,从知识上看,是牛顿运动定律内容和万有引力定律内容的结合;从方法上看,是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方法交织;从能力上看,是培养和锻练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场所,学生要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和知识、能力的迁移能力,综合能力要求很高;从考试上看,是会考、高考的热点部分,试题难易伸缩很大;从心理上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极其强烈。因此它是物理教学的重点、难点。然而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甚至到了高三重新复习时,还有不少的学生糊里糊涂,如何突破呢?下面谈谈我的改进方案。
首先,仔细回忆以往同学在此处存在的问题,则不难发现:
一、物理公式太多,公式的物理含义不清,不知该用哪个式。如决定式、量度式、牛顿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运动学规律等。
二、公式中的物理量多,涉及十几个量,重叠概念也多,质量的、长度的、转动的等,各个物理量的含义不清,张冠李戴时常发生。
三、物理情景不明,思路过程混乱。
四、空间想象能力不够。
五、迁移能力低,效率不高,实际问题千变万化,无法应对解决。
其次,从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年龄小、心理素质低、知识面窄、数学工具不够、综合能力有限、畏难情绪严重、急功近利思想普遍等广泛存在。如何解决这一现实而迫切的客观矛盾呢?
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和数形结合思想,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案,既较好地突破了教学上的难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又能较好地延伸和拓展,同时也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现在把此法介绍给同行,供大家参考:
我把它总结为:一幅图,两组公式,三句话,四个疑惑,六个常数法,再加影视图片。
天体问题中涉及多个物理量,极易混淆,而把物理量结合图形标注理解,消化比较,既简单又明了。把物理公式规律变成口诀,易记上口。物理情景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既形象又直观,真实再现好掌握。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十分便捷,题目变形题目翻新极为容易。
此处以地球和它的卫星为例说明:
1. 一幅图,就是画出两个天体物体相互作用的空间图。然后把各个相关的物理量标注在对应位置,如:M、m、R、r、h、F、G、f、g、a、v、w、T。一定让学生在图中填,在看中记,在比较中理解,物理量混乱的毛病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克服,如地球半径、离地高度、轨道半径、作用位置,一看就清楚。
2. 两组公式,就是高空位置和近地位置各成一体,彼此独立;给定条件往往是近地的,而求解的量是空间的,需要彼此过渡转换,不可或缺,也叫黄金变换。高空处:
两组公式的前两项是合力,为决定式;后面四项为运动状态,为量度式;分析问题时总是从决定式开始,利用数学方法,确定常数、变量和函数,再结合所求量,来确定状态式,从而建立相关等式,同理,再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另一组等式,联立可解。
3. 三句话,就是思路点拨,对客观规律的总结和概括,明确各式的相互关系。把卫星的运动轨道处理为匀速圆周运动;绕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所需的向心力来源它和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而该处的重力又总是等于该处的万有引力的大小。也是两组式得来的依据。
至此,学生们概念清晰了,公式能够顺利确定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住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了,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能够有机结合为一体了,现在可以处理一般性问题了。
如:计算地球的质量,估算地球的平均密度,讨论卫星的环绕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分析人造卫星的超失重现象以及有关的仪器使用,天体是否是连体的区别判定,追逐等问题。
4. 四个疑惑,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提问学生几个感兴趣的问题:
(2)引力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环绕加速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环绕速度和宇宙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人造卫星的可能轨道是怎样的?同步卫星有什么特点?
以上四个问题是同学们普遍感到疑惑的内容。教师借助影视图片和电脑课件模仿卫星绕地运动的情况,可以形象直观地再现真实,既能克服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的不足,又能很好地利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内容,同时充分发挥电脑课件优势,实现一题多变,高效省时,快捷便利,还能很好地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究,扩展视野,丰富知识,知识内容也得以延伸和拓展。
5. 六个常数:地球的半径R,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地球自转周期T ,地球公转周期,地球表面处的最小发射速度v,万有引力常数G。
我们前面研究了地球和卫星的问题,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得出的规律,能否效仿地把它们推广到其它恒星与行星、行星与卫星之中呢?学生自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此刻可以把习题问题增加到太阳等恒星问题之中,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把这些方法应用到其它天体间,这也极大提高教学效率,迁移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引领到双星问题和三星问题等复杂情况,这样逐步推进,层层拔高,综合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思路也更加清晰完整,方法更加熟练,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了、有趣了,教学的重难点彻底得到了解决,课堂效率显著提高,较好地实现了延伸和拓展,实现了不同层次同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高中物理课本(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高中物理会考大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会考办.
[3]高中物理考试说明.教育部考试中心.
加速度教案范文5
一、认真备课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物理教师,一说上实验课就松了一口气,认为实验课好上,学生喜欢上实验室,积极性高,因而不认真备课,或者说不知道怎样备实验课。有的教师甚至没有教案就匆忙上实验课。其实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真正上好实验课很不容易,不下一番功夫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学生的好奇心强、爱动手,实验对中差生是一个引起他们学习兴趣,从而使其学好物理的好契机,一个好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认真准备,上好每一节实验课。上实验课应当和其他课一样备好课,写好教案。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提前预做实验,以便取得第一手资料,懂得每一个实验的关键,这样才能取得主动权,做到心中有数。
二、要求学生预习实验
提倡学生预习实验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要布置预习题纲,且要采取多种方式检查预习情况,逐步做到不预习不准进实验室。例如可采用提问检查,进实验室前检查笔记等形式;也可以权力下放到小组长,由他们检查后汇报。对于无故不预习的学生,可采取停做实验先预习,课外补做实验的办法。这样要求几次就逐步走向正规了。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速度教案范文6
高中阶段的物理学科的教学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必须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这个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也使学生的方法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关注和提高.而提高的最基本的方式就是促进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来,要对一些问题进行主动的思维.在不断的思维和尝试中汲取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
一、贯穿教学实施教学目标
在贯穿教学过程中实施步骤:(1)以大纲为教纲,以课本为能量,结合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制定每节课的双向细标准.(2)为了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就需要在吸收传统教法精华的同时采用学生到教师再到学生的双向掌握模式教学.在遵循一定模式下又不要局限于某一种方法.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有学习主动权,培养他们的自学意识和独立思考,把认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使教学成为师生互动掌握学产方法的双边教学.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创造适当条件,让他们将目标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检查,明确要学习什么,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反馈和完善.(3)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关键点,选择具体教法,组织教学环节,把每个环节的内容及作用进行细化.(4)综合多种教学手法进行集体教学模式,通过学生提问、讨论和自检等方式检查达到的程度.综过测试,检验既定目标达到的程度以利于调整教案与教学进程,以便强化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实现教学环节和学习形态的优化配置
要充分想好课堂上学生将可能提出的和老师不同的见解,这些都是老师备课的空白地带.例如,2006年全国高考煤块与传送带的这题的教学设计上,就要考虑到了学生可能会用相对运动来做,可能会用图像法来做,可能用物理解析法来做,真有学生用图像法做,做的很好也讲解分析得非常好,也有同学用相对运动来作,程序思路清晰,但有点小问题发生,相对运动时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值出现了问题,经过大家共同分析找到了正确的答案.而且,我相信大家以后再用这种方法使一定会想清楚其中的要点.现在想来如果只按传统教学,备课也要轻松很多吧,但课堂效果决没有预期的效果.本文依据力是基础,能量是境界,以力和能量在高中物理中占有的重要角色,下面从力和能量来阐述高中物理的这两条主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