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学习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学习论文范文1
(一)语文学习活动泛化
如果说,小学语文学习基本上是课堂的学习,学校和家庭的学习,那么,中学语文学习的范畴就已经大大地延伸,逐渐趋社会化,正所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中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已经远远超出课本之外,举凡各种书籍、报刊、影视、戏剧、广告、招牌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生都是值得他们广泛深入学习的生动教材,成为他们涉猎和探求的对象;语文能力的训练也已经远远超出课堂范围,比如: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座谈会、主题班会,文娱晚会、时事报告会,模拟法庭,模拟记者招待会;办墙报、板报、小报、手抄报;写周记、日记、书信、观察笔记、调查访问记乃至进行文艺创作等。“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泛化,给中学生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智力背景,使他们语文知识的学习有了一部无比丰富生动的教科书,语文能力的训练有了一个大显身手的英雄用武之地。
(二)学科学习兴趣分化
中小学生对于不同学科学习兴趣的分化,有的从小学高年级就已经开始,进入中学则日趋明显。中学生群体中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呈现出日益分明的差异性。虽然一部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强化,越来越爱学语文,甚至立志终身从事语文工作,但是,这类学生却为数不多;而主要的、带倾向性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淡化,甚至出现偏科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一,学科爱好表现个人差异,随着青春期心理的发展,偏爱某些科目而冷淡某些科目,似乎是难于避免的心态。其二,课程增加,学习负担加重,使中学生不可能还像小学时那样将主要兴趣集中于语文学习。其三,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日渐形成,使他们对语文教学现状逐步感到不满,兴趣下降,有的甚至把学习兴趣从课内转向课外。其四,“重理轻文”等社会风气的影响也使部分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不浓。但是,据对中学12门学科学习兴趣的调查,语文占“最喜欢的一门课”的第2位,占“最不喜欢的一门课”的第8位,这说明从总体来看,中学生还是喜欢语文课的。语文学习理应受到学生和整个社会的重视。有一位学生说:“说我不爱语文吧,可我是爱看文章的,甚至连小弟的小学语文课本也愿意看;说我爱学语文吧,可上语文课我总不爱听讲。”由此看来,学生不喜欢的并非语文学科,而是某些语文课。只要努力改进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自然会逐步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分化庶几可望得到遏制。
语文学习论文范文2
养成教育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健康成长、终身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因。我国大教育家叶圣陶十分注重养成教育,曾指出:“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孔子也曾有“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主张。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等习惯,可以减少探究、摸索、体验的时间和精力,使其尽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的个性心理,更好地学习、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这样也必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俗话说:“播下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因此,只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了融会贯通、自学自知的学习能力,就会对各个学科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除了传授课本知识、开发学生智力之外,强化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应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当前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我在平时教学中对大量学生进行了观察、了解和分析,并了解了班主任的反映和评价。现在,我以我所任教的初一1、2班为例,简要说明学生在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存在的问题。一是课堂表现不尽如人意。学生普遍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缺乏动脑思考的习惯。半数以上的学生听讲注意力只能持续25分钟左右;上课坚持不做小动作的学生仅有30%;提问时不认真思考、随意性发言答问的学生占1/3。二是课后作业质量较低。初中语文课后作业大致包括作文、日记、书面作业、练习册等。我曾对一次作业进行了检查比对,结果全班45人中,只有12人全对,其他或多或少都有错误。其中,有18人在题目抄写中就出现了错误,有5人没能按规定的时间完成,甚至有的学生还要教师连连催促才能勉强完成,且正确率较低。三是学习效果难以实现。不良的学习习惯必然会造成不良的学习效果。从几次单元检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字、词、句、段、篇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掌握有欠缺,学生成绩提高的难度较大。以这学期期中考试成绩为例,90分以上的学生只占5%,60分—90分的占50%,其余45%的学生为不及格。
(二)产生的原因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活环境教育有缺失。初一1、2班的学生85%以上来自农村,社会群体的文化相对落后,学生周围的学习氛围,特别是能够引导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外部环境,相对县城明显不足。二是个人家庭教育有缺失。很多学生的父母不是外出务工就业就是工作繁重,使得这些学生与祖辈长时间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在学习上的帮助和指导。三是既往小学教育有缺失。学生所在小学有些教师在观念上存在偏差,应试教育多于素质教育,分数高于一切,只重视成绩,不重视习惯培养。
三、强化语文学习习惯的方法和途径
(一)分阶段确定目标
我们应按照语文教学过程分阶段设定目标。如在“课前”阶段:引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和思考练习,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预习,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思考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段,体会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来表达中心思想。在“课内”阶段:训练学生上课专心听讲,做好笔记,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在“课后”阶段:要求学生作业整洁、无差错,按时完成,书写工整。在“课外”阶段: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每周组织“名作品读课”,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心理、性格、认知结构的健康有益的读物,培养他们健康阅读、不断积累的习惯。
(二)分类别严格训练
一是训练养成持续注意的习惯。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我们在讲课时要用手势、眼神等肢体语言进行指挥,反复训练,提高他们的有意注意力。二是训练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我们应采取突击提问的办法,请学生重复刚才教师或是同学的话,也可以请学生对刚才的发言做简单的点评,或归纳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三是训练养成口语表达的习惯。我们应引导学生克服当众说话时的怯懦心理,做到声音响亮,表达清晰。平时,我们要在班级内利用班会、课外活动、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多提供机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是训练养成良好书写的习惯。我们应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书面作业,做到一丝不苟,书写认真,字迹清楚,整洁大方,组词、造句、答题、作文等准确、符合要求,句子通顺,叙述清楚。五是训练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我们应经常性地开展作业展评,成立学习“兴趣小组”,让学生相互检查问题,逐步使学生养成主动检查、善于分析、自觉订正的良好习惯。
(三)采取激发兴趣的教法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改进教学方法,以获得事倍功半的效果。一方面,教法要突出新颖性、趣味性。对于每一堂课中的导入、板书、讲解、作业,我们都要深入思考,认真设计,力争形式新颖别致,内容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另一方面,我们要广泛组织课外活动。例如,定期开展一些课外读写、主题社会调查、手抄报展览、经典篇目诵读等活动,可有效消除疲劳,以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学生兴趣,巩固教学效果。
(四)凝聚养成教育的合力
语文学习论文范文3
要想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就要让学生拥有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应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如果对某些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而不知疲倦,这就是兴趣的作用。如果语文教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愿意去学习,主动去学习。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学家就懂得兴趣引导教学法。“寓教于乐”就是孔子老先生提出的教育理念。而且,实践证明,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的语文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课堂效果的提高,而融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有利因素。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的过程,所以,教师和学生要相互尊重,这对于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的建立是非常有帮助的。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主人翁精神和意识,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能够积极踊跃地提出疑问。语文教师要勇于创新,做好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做好学生的合作者,尊重学生,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努力创造条件。实践证明,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能够有效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变革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过分关注知识、关注教材,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要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要转换角色,要作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让学生作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的不同和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发展,可采取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语文教师要逐步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激情、有个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学习新的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要有积极性,要能够主动地去学习,提高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只有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才能共同进步。学生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提高,一起来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学习论文范文4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接触的是课本,知识面狭窄,视野也不开阔,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被引入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标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而且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因此,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机结合,发挥多媒体、网络和交互式学习方式的优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也可以平等地共享学习资源,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提高语文素养。
诚然,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但它不是万能的,它的运用应注意适度,切不可逐本求末,为了形式而抛弃了语文学习的根本。否则,那将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如何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实现情境教学。
3、通过网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习的信息量和阅读量,使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
4、如何共享语文学习资源。
5、发挥自己的特长,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使学生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提升。如平时在现实生活中不爱说话的学生,提供网络情境进行创作、交流,这可能让他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弥补现实缺陷,让自己找到自足感,树立自信。
(二)、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法。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认真地学习一些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转变陈旧的观念。
2、行动研究法。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建立自己的课题博客专栏。尽可能多地与同行们交流探讨。必须下大力气,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并经常性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自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3、实践法。通过实践课,实践研究效果。
4、自主体验法。利用网络、电子信箱来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
三、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09.9-2009.10):
(1)学生现状调查分析。针对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精心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总结。
(2)学习课题方案,明确研究内容。
(3)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09.11-2009、12):
(1)建立学生个人跟踪档案。
(2)在电脑室或利用信息技术上课,并积极在语文课题组内听课。
(3)做好问卷反馈总结,和学生代表座谈,及时调整上课思路。
第三阶段:(2010.3—2010、4):
(1)阅读相关著作、观看教学录像、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做好读书笔记和摘抄。
(2)积极参与课题组开展的听评课等校本教研活动。
(3)注意及时收集、整理、上传资料。
(4)加强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第四阶段(2010、5-6月):
(1)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对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方法的实验性研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2)认真撰写教学反思,与同伴交流,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经验与教训。
(3)进行课题研讨课实践教学。
(4)及时收集、整理、上传资料。
语文学习论文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 学科整合 多媒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学媒体介入语文课堂,拓宽了教学时空,为学生多渠道、多层次获取知识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观念正是在这一大趋势、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但是,并不是用了网络和计算机就是整合。这里有一个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不同的语文教学情景相对应的关系问题。
借助多媒体的音频,聆听悦耳的声音。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阿房宫赋》《项脊轩志》,唐诗、宋词等等。对于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高质量的诵读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办法,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审美感知是人对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受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人们对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有利于熟读和背诵名篇名句。
借助多媒体的视频,观赏优美的画面。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如画的诗境,宏伟的场景,聚焦的时刻。语文主要凭借是文字,比较枯燥乏味,所以通过多种艺术的联想和转换,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注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如一种秋天的思绪,马致远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文字来表达,那么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动作小说家用文字来描绘,而多媒体可以直接地展现。而我们的阅读教学正是要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把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在头脑中活动起来,甚至在此基础上想象出超乎语言本身的事物时,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词、句有具体的感受,产生语言的形象感,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这种多项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增添了教学效果,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例如,诗歌鉴赏课,许多学生觉得太难,听不懂就不愿学,我一次讲《山园小梅》,是一首有关梅花的诗,先让学生收集写梅花的诗,然后通过比较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在课堂上配上漂亮的画面,伴随优美的音乐,同学们看到了梅花的洁白淡雅、姿态娴静,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的高洁。再来鉴赏此诗就显得容易多了。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了语文的课堂效率。
可见,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既增强了审美感知的能力,也提升了语文课的魅力。当前,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那鲜活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恰到好处的色彩运用,确实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难忘的印象,有时甚至能起到“以一抵十”的作用。
借助多媒体的网络技术,搜集丰盛的教学资料。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教学,应放眼于未来,不能局限于课本。决定我们未来的是互联网和教育。海量化的网络资源,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例如,名著的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外的自主学习是课堂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充。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利用好信息技术,使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学习材料成为可能,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使课外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主动探索的学习,从而使课外自主学习带动课内的自主学习,来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和网络的使用,大大地拓展了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渠道,使小组活动、班级活动更易组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和便捷,尤其是可以不受课堂时空的限制。作文教学原来总是觉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通过网络与外面交流,收集资料方便快捷,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关于穿越剧的议论文,同学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通过加工和整合,不少同学写出了质量的作文。卢芸同学的《向“穿越”开炮》获得好评。推荐发表在校刊《小荷》上。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契合点,恰当运用电教媒体,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的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有利于对教学信息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这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探讨、反思、总结,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更加符合语文信息化、多样化、网络化的要求,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唐诗宋词鉴赏》
《高中语文教材参考》
语文学习论文范文6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要成为教育研究,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和需要不断发展的专业工作者。本文初步探讨了面向新课程,优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素质及其培养。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师 教学能力
随着新课程的启动和新教材的相继使用,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理念会应运而生,与之伴随的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活将焕发新的生命。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为整个九年义务教育夯实基础的重任,更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素质
1.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
理解教材的能力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教学能力。首先,就是要讲求科学性,字词句章,听说读写,知人论世,均不发生差错。其次,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只浅层次地弄清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深层次地弄清楚文章是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应该引导学生学什么等问题。在正确深入地理解单篇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正确深入地理解单元课文的量、序、度。即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全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
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课时切割的合理,一节课的密度容量的合理。其次,教学突破口选择得巧妙,小设计得巧妙,启发引导得巧妙。再次是有新意,课堂教学结构的新意,听说读写能力组合训练方式的新意等。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是备课的两项基本任务,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2.选择和运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优选出来的,并经过一定的理论概括,加工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结构、阶段和程序的施教形式或样式。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基本的内功,含有声语、文字和态势语三种。声语的结构,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语体和口气,采用儿化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借助语言的情感力量,富有鼓动性与感染力地激起小学生真善美的共鸣,从交际方式上看,主要有无声的和有声的两种,无声的又有动态与静态之分,有声的则是一种并无固定的语义。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态势语主要是通过眼神、手势和神态的变化等来表情达意。小学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教态的修养,以落落大方、优美高雅的体态语言,来陶冶并影响学生,使之共鸣和感化。文学语的写作能力结构,应具有写作实用文体的能力,具有写作计划、总结和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还应具有观察和分析生活的能力、谋篇立意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文章的修改能力等。
3.设计教学与管理教学的能力
组织与管理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手段。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设计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千方百计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使学生越学越聪明。组织与管理教学就是把安排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使教师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地驾驭调节课堂和驾驭调节学生的能力。一个好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4.全面创新的能力
创造没有固定的模式,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掘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无比潜能,这要求教师本身就要具有全面创新的能力。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所特别强调的。小学语文教师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语文信息,教师必须具有非常灵活地适应教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的能力,主要指语文信息处理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
5.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小学语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
1.培养教师超前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育的社会效益具有很强的“后效对比”,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确立超前的教育观念。面向新世纪的语文教育,需要有适应新世纪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教师。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重视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全新的语文课程将提升语文教师职业工作的技术含量,重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也将重建教师的教学理念。我们要从那种以传授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的陈旧不当的教学理念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崭新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