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课本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一语文课本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一语文课本

高一语文课本范文1

一、专本一体化的高职本科教育

高职教育可以在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上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我国高职教育还停留在专科层次,而“专升本”又面临着上述诸多问题。因此,新推出的专本一体化育人模式有可能解决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专本一体化是指本科培养方案5年整体设计、分“3+2”两阶段实施、灵活出口的培养模式。由合作院校一起统筹制定前后既贯通又相对独立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技能训练体系。高职3年与本科2年均有相对独立的教学计划,学生完成3年高职阶段的课程后,能够获得大专生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就业技能,可以毕业、就业;同时也具备可以进入普通本科院校完成下一阶段学习的基础和能力。学生通过2年本科阶段的学习能够获得技术应用型本科生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对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的学生,获本科院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对符合本科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要求的学生,授予相应的学士学位。学生在高职阶段享受高职学生的各项待遇,在本科阶段享受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的各项待遇。专本一体化的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高职。专本一体化本科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更侧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主要特点:一是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全面贯穿知识、能力、素质等多个方面;二是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三是与普通本科相比,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占比重加大;四是重视与业内相关企业的合作培养。[在3年的高职阶段,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适应能力,不仅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拥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掌握自主学习工程技术和相关知识的方法,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2年的本科阶段,不仅掌握更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拥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更强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并能将所学知识创新性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采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为核心,以创新、实践能力教育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注重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

二、课程设置与衔接

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要有机衔接,保证前后两阶段的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满足学生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的需要。课程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要综合考虑项目人才培养规格的特点和衔接要求。要整体设计,又要每个阶段有相对独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保证学生学完高职的课程可以毕业、就业。实现高职本科衔接的关键是课程体系。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建设符合行业标准和规范的专本一体化课程体系。3年高职阶段的课程体系,基础理论知识适当比普通专科要加强一些,但依旧还是以应用型为主,突出工程技能的训练,如图1所示。以常州大学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专本一体化试点为例,为了与本科衔接,达到本科入学要求,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基础”三门课程称为接口课程,其中,英语课程定为240学时,贯穿3个学期。高等数学160学时,贯穿2个学期,并且采用本科教材,“高等数学”由常州大学负责出卷、阅卷等工作,而“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学生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专业能力课程由专业综合能力课程、专项能力课程和基本能力课程组成。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其中专业基本能力课程包括“C程序设计”“JAVA”“数据库以及数据结构”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由于要配合后续本科的要求,因此这类课程的课时数会适当增加;专业专项能力课程包括“网络与操作系统”“Android应用开发”“NET开发技术”“Linux操作系统”“软件测试技术”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本技能;专业综合能力课程包括C语言实训、Web企业级项目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的综合实践技能。2年应用型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一方面着重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以期满足本科教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并使其具备更好的发展潜力。在专业技能方面,着重于专业技术以及适度的管理能力的提升。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组成。以常州大学计算机专业为例,专业基础课针对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增加了“线性代数”“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基础类课程,而专业课程中则增加了“软件需求工程”“系统结构”“高级软件工程”“架构设计与设计模式”等课程,以期提升学生的知识层次,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通过上述课程体系的建设,较好地实现了本专科课程的衔接,避免了专升本体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但在评价体系、考核体系以及更深层次的本专科互相借鉴功能互相渗透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和探索。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专本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应以工程实践教育为主线,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点,更加科学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本专科阶段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推动本专科课程体系的衔接,更好地培养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各类工程应用型人才。

作者:侯振杰王晖林逸峰单位: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高一语文课本范文2

论文关键词:构建,务实,高效,语文课堂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操作平台,是学生创新发展、走向成功的主阵地。教育只有根植于课堂,根植于学生,才有生命的活力。长期以来,由于分数承载了太多的桂冠和希望,“应试教育”捆绑着教师的手脚,学生被视为盛装知识的容器,沉重的课业给学生造成了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身心被摧残,灵性被扼杀,潜能得不到发挥,个性特长得不到张扬,一些人才从小被埋没。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挑战,课堂教学如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走出“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怪圈,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只有坚持以生为本,才能构建务实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研读文本是构建务实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

什么是“文本”?“文本”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文本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是一座无形的精神宝库,只有用心研读文本,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达到用心灵赢得心灵的境界。

(一)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立足学生实际、学识层次,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髓提炼出来。

(二)多元化解读文本。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欣赏的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三)超越性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思维更开阔、文学素养更厚实、人文素养更沉实。

二、精心设计是构建务实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而是要改变那种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实现了教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三、多措并举是构建务实高效语文课堂的保障。

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一)、以情激趣。英国学者罗素说:“一切学科本质上应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把握好问题空间,以幽默的语言、丰富的素材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投石激浪,通过“融情”推波助澜,让学生产生“新奇”,顿生“悱愤”之感,催生对知识的渴求,产生探究的欲望,是原本平静的大脑神经迅速升温,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有所思,学有所想,眼、口、手、脑并用。通过初读、细读、精读课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认识文本的“庐山真面目”,变压力为动力,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探究,达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激发潜力和灵性,释放生命的灿烂。

(二)、化静为动。“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索和感悟。”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生为本,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背诵精彩句段、模拟角色、课本剧表演等,让学生细细品味,达成共识,产生共鸣,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受知识的内在魅力,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师生互动。陶行知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课堂教学活动实质上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一种沟通、一种合作、一种对话、一种信息互动。教材是剧本,课堂是舞台,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如果教师从步入教室的那一刻起,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快乐带进课堂,把父母般的亲情带进课堂,构建宽松、和谐、融洽、快乐的教学氛围,笑中交心,情于言辞,师生间零距离接触,有“炉边谈话”般的温馨与真诚,学生就会无拘无束、情不自禁地融入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之中。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一些课文含义深刻的句段往往会使学生的思维陷入困境。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关系,当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讨论交流,还不能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应给于适时点拨,给他们指点迷津,并借助多媒体教学,适时播放课件、投影、录音、动画,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和体验,看到“柳暗花明”,思维得到升华,视线拉长,视野拉宽,位置拉高,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和动力。

四、精心设练。课堂练习不仅是检测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孔固和拓展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学目标完成后,教师要围绕语言训练目标、教学重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题型要灵活,方法要多样,训练要到位,既要重视字词句的训练,又要加强阅读与写作的提升,使学生对所知识理解、消化和掌握,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四、激励评价是构建务实高效语文课堂的动力

高一语文课本范文3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教学中,要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小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1.课堂辩论赛。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不易理解和分辨的问题,可适时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赛。一场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中,学生之间既会有紧张激烈的辩论,又会有相互间的尊重与理解,课堂气氛会紧张而又其乐融融。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的争辩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而争辩质量的高低则取决于学生合作效率的高低。具有相同和相近观点的学生一起合作学习,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激活所有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整体认识水平。

2.举办“课前沙龙”。即在每堂语文课的课前5分钟,以“课前沙龙”形式,组织引导学生围绕上堂课的作业完成情况和下一堂课学习内容的自主学习(预习)情况进行汇报、探讨和交流,通过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引入课本表演。小学语文中有些文章里塑造的人物特色鲜明,动物秉性各异,基于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表演时如身临其境,绘声绘色的表演赢得了其他同学的好评,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真正将课本的知识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精加工,让知识更加系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二、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益在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明,非谓教师滔滔演说、学生默默聆受。”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应从过去的灌输式教学转变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轨道上来,使学生学会学习。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为合作学习创造条件。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个性差异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的原则,可把全班划分为几个势均力敌的学习小组。一般地,以前后两桌四人为一组,选智力水平高、踊跃发言、有强烈表现欲望、组织能力强的同学作为学习小组的组长。同时,给小组成员编号,组长为1号,其他同学按照学习成绩分为2号、3号和4号。小组合作学习在组长的灵活指挥下合理地进行,鼓励大家各抒己见,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对汇报员不做硬性规定,因为在汇报情况时,老师会随机抽取各组的某一号成员,这样就促使组内每个成员都自觉地动起来。

2.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一是创设多元化情境,促进合作小组的有效学习。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开展辩论、课前沙龙、小品表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二是依据课程内容,层层递进学习知识。在语文课的讲授部分,可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依次设计自主先学、合作学习和合作探究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注重小组的展示与集体评价,提高合作学习的时效性。小组合作学习后,在班级展示环节,注重小组的集体展示,大力提倡“展示无错”、“后进赶先进”、“全员参与”原则,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小组中成员间的互相帮助和监督,大大提高小组成员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四是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拓展延伸,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一堂课有哪些知识点,重难点是什么,要通过哪几个教学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这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决定因素在于教师,虽然参加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自始至终学生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完成各种教学活动的。例如学生的检测巩固环节,也要由教师引导、点拨,明确练习内容,检查练习效果等,学生才能掌握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去感知材料、理解教材、巩固知识、结合课本拓展延伸知识,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安排、去组织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效率

高一语文课本范文4

论文关键词:以生为本,中学语文,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新课改理念和素质教育新形势下,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益,努力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全面培养学生是语文素养。

一、课前精心准备,是课堂高效的前提

1、通常我们说课前准备,不外乎教师认真备好课,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对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备课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实施高效课堂必须备好每节课。要花费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要实施高效课堂,主要应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初中语文论文初中语文论文,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2、高效课堂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师做好课堂预设,需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课堂记录也有了重点,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对教师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恰当应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增大课堂信息量,促进高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更易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多媒体综合了图片、文字、声音、影像技术,便于学生直观感受,还能根据需要回放再现,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利用课件创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境,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多媒体教学进入语文教学活动只是起辅助作用,应遵循“辅助”性原则、适当性原则。

3、当然,多媒体运用不当,也有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的一面,如学生可能由声色并茂的画面而心往别处,分散注意力,也有可能产生视觉倦怠。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时,应把握好利用时机,不至于喧宾夺主。只有教师会用,善用多媒体,才有利于顺利实现课堂三维目标,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

三、精当的教学提问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初中语文论文初中语文论文,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是课堂高效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怎样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才能做到课堂高效呢。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教师要明白,为什么要让学生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相互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所以,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准确及时的教学评价是课堂高效的增长点。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效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发生在学习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课程本身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堂评价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研究,构建积极准确及时的教学评价。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如课堂展示的评价、课堂质疑的评价、语言组织的评价、成绩评价、思想行为评价等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状况初中语文论文初中语文论文,把评价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同时语文课堂对学生的评价应准确而客观,语言应该准确而得体,生动而实效,同时,还应给学生以激励,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语文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评价行为,研究课堂评价策略,改进课堂评价语言,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理性而生动。教学评价还包含许多方面,诸如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这都需要认真研究,让评价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具体方法还很多,因校因人而异,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只要我们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必有所获。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实用的方法,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来自老师与同学的肯定、鼓励、欣赏和赞美,让师生共同体味高效课堂的乐趣。

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教学理念的体验场,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

高一语文课本范文5

关键词: 英语专业 本科高年级学生 文体意识 翻译教学方法

1.引言

由于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在求职中要面临不同行业的选择,因而,熟悉不同文体的翻译变得至关重要。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理论,语境成分(register)可以划分为话语范围(field)、话语基调(tenor)、话语方式(mode)。按照话语范围的概念又可将不同文体划分为新闻文体、经贸文体、科技文体等。文体意识是指由英语文体知识的感性认识发展而成的语感,它包括文体识别和分析意识、文体思维意向意识和文体选择运用意识[1]。翻译中的文体意识是指译者面对具体的文本时对其在语言表达上显示出来的文体特征的识别、理解、分析、判断、翻译选择与实现[2]。

我从和毕业生求职紧密相关的几类文体角度设计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主要研究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笔译中文体意识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兴趣小组为单位的翻译教学方法。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了81名长江大学2009级英语专业本科生,他们来自6个不同的班级。本科三年级和四年级时,学校为他们开设了翻译课程,每周四课时。

2.2数据收集方法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问卷由两部分组成:基本信息和笔译中与文体意识相关的问题。填写问卷之前,所有学生都已被告知必须按照问卷的要求,认真准确地回答问卷上的问题。所有问卷(共81份)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回收率100%,问卷填写均合格,为有效问卷。

2.3数据分析方法

问卷回收后,所有问题的选项、所有参与者的个人信息都输入电脑,使用SPSS软件的频率分析程序分析参与者问卷选项的整体频率。

2.4调查结果

涉及个人对翻译中文体意识认识的有问题1和问题2。针对问题1:文体意识对翻译是否重要,77.8%的参与者选择了“重要”,22.2%的参与者选择了“一般”,没有人选择“不重要”。对于问题2:翻译课上讲解文体知识是否“有必要”,88.9%的参与者选择了“有必要”。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了文体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涉及翻译时对原文文体的分析和相应译文的输出的是问题3和问题4。其中,在汉英翻译中有91.4%的参与者选择了能意识到汉语不同文体的特征,但是不能用英语准确表达。仅有1.2%的参与者表示能意识到汉语不同文体的特征,并且能用英语准确表达。英汉翻译中有79%的参与者选择能意识到英文文体特征,但是不能用汉语准确表达。12.3%的参与者表示能意识到英文文体的特征,并能用汉语准确表达,高于上题中能用英语准确表达汉语文体的比例。由此可见,9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意识到汉语和英语原文中的文体特征,但是问题在于不能用相应的译文准确地表达。

涉及翻译教材中文体类型的有问题5、6和7。关于教材中实用文体的比例,只有2.5%的参与者认为无所谓。而56.8%的参与者认为实用文体的比例应该达到50%,17.3%的参与者认为实用文体比例应达到80%。有关翻译教材中文章类型的问题6为多项选择题,其中选择比例由大到小依次是经贸、新闻、文学、政治、科技、法律、体育。这也是目前人才市场上所需人才的一个反映。只有25.9%的参与者认为教材对不同文体翻译的掌握有帮助。

个人兴趣对不同文体翻译的影响有关的是问题8、9和10。问题8中选择文学的参与者占42%,选择经贸的占35.8%,选择新闻的占24.7%。这和问题7中所反映的现象基本一致,即经贸、新闻、文学是大多数参与者们认为重要且感兴趣的文体。在问题9中,64.2%的参与者承认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译文质量要比平时好。问题10中,58%的参与者认为对于不感兴趣的文章,翻译质量没有平时好。

和求职相关的问题11和12中,87.7%的参与者选择了会朝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求职,70.4%的参与者认为文体知识的掌握对于以后求职有帮助。

问题13和14是对我所建议的翻译小组的可行性进行的调查。76.5%的参与者认为对相同领域感兴趣的同学成立学习小组对翻译水平的提高有帮助。21%的参与者认为老师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提供不同翻译材料进行小组学习、讨论的方法很好;74.1%的参与者认为可以试试。

3.思考与建议

3.1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意识到了掌握翻译中不同文体特点的重要性。大多数人表示能意识到原文的文体特征,但不能用译文准确表达。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对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加强学生对不同文体的区分和运用,同时加强学生的汉英双语能力。

3.2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应该兼有“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特点。翻译所用教材的内容应丰富真实,具有针对性(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实用性(涵盖各种文体翻译,切实符合培养目标、满足学生需求)[3]。目前,学生所用教材与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内容较少。根据学生需求,翻译教材中实用文体比例应该达到50%左右,并且要介绍不同类型文体的特征和翻译时的注意事项。如果学生具备这些基本知识,在毕业求职时将更具竞争力。

3.3进行以学生为本的自主式教学和任务为中心的合作探究式教学。人本主义理论主要代表人物认为学习应以学生为本、以兴趣为前提、以激发成就动机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感知、认知知识的过程中自我发展[4]。合作学习是一种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指导他们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提高个人学习效率并达成共同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体系[5]。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不同文体的兴趣,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兴趣学习小组,对不同学习小组分发不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小组间进行讨论,互相学习。

附1:翻译学习问卷调查

1. 我认为文体知识对于翻译来说

1)重要 2)一般 3)不重要

2. 我认为在翻译课上讲解文体方面的知识

1)有必要 2)没必要 3)无所谓

3. 在汉英翻译中

1)我没有意识到汉语文体特征

2)我能意识到汉语不同文体的特征,但是不能用英语准确表达

3)我能意识到汉语不同文体的特征,并能用英语准确表达

4. 在英汉翻译中

1)我没有意识到英文文体特征

2)我能意识到英文文体特征,但是不能用汉语准确表达

3)我能意识到英文文体特征,并能用汉语准确表达

5. 我认为翻译教材中实用文体的比例应该占

1)80%左右 2)50%左右 3)30%左右 4)有没有无所谓

6. 我认为翻译教材应该选取哪种类型文章的翻译 (可多选)

1)科技 2)新闻 3)经济 4)政治 5)体育 6)法律 7)文学 8)其他________(请写明)

7. 对不同文体文章翻译的掌握,目前的翻译教材对我的帮助

1)很大 2)较大 3)不清楚 4)较小 5)没有帮助

8. 在翻译上,我的偏好是

1)科技 2)新闻 3)经贸 4)政治 5)体育 6)法律 7)文学 8)其他_______(请写明)

9. 对于感兴趣的文章,我的译文

1)比平时好 2)和平时一样好 3)没有平时好 4)不清楚

10. 对于不感兴趣的文章,我的译文

1)比平时好 2)和平时一样好 3)没有平时好 4)不清楚

11. 我以后有朝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求职的打算

1)是的 2)不是

12. 我认为文体知识的掌握对于以后求职

1)有帮助 2)无帮助 3)不清楚

13. 我认为对相同领域感兴趣的同学成立学习小组对翻译水平提高

1)有帮助 2)无帮助 3)不清楚

14. 如果老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提供不同翻译材料进行小组学习、讨论。你认为这种学习方法

1)很好 2)可以试试 3)不好 4)不清楚

参考文献:

[1]裴剑波.谈文体意识与翻译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6,(33):128-130.

[2]祁芝红,姬潇潇.本科翻译专业教学中的文体翻译意识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2):30-31.

[3]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Maslow,A.H.The Fu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M].New York:Viking, 1971.

高一语文课本范文6

G633.3

语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和认知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高中语文学习阶段语文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时期,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所有学到的知识就无法很好的激活应用加以创新,也会影响到以后在社会中工作的开展。在以往的高一语文教学中,“讲读型”和“填鸭式”一直占据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流,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重积极轻理解,一本语文书走天下,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指标,使学生和家长一味追逐高分数,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教育,造就了一批批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这对高中生的个性发展和终生发展是及其不利的,而新课改为高一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曙光,解放了学生了思维,使高一语文课堂重新焕发生机。

一、培养促进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高一学生有别于其他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生长在新时代之下,个性张扬,对所有事物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维方式,又刚脱离初中生的身份,渴望独立之余又因刚进入新的学习环境,认识新的同学和授课老师,环境各方面都需要重新磨合,难免多少会有一些不适应,所以高一语文教师所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情感交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使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展现出来,在课堂中创造与学生交流的空间,建立起教与学的双向联系,调动起课堂学习氛围,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的投入思考,引入到学习的世界中去,对摄入的知识也能理解得更深更透彻,才有学以致用的可能性。

二、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只要在下面听讲,记住教师划出的重难点加以记忆就可以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思考。新课改要求对学生M行全面发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人才是真正的良师益友,高中阶段帮助学建立起独立,发散的思考模式,是为学生的未来奠定成功的基础,使学生受益终生。在高一语文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考得到充分释放,语文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多对学生提出“考验”,将语文与实际生活联系,引导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与竞争意识。与课本教学内容相结合,多布置相关的社会实践,实践出真知,让学生通过亲身探寻讲课本知识内化,使知识真正为自己所用,并以此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

三、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材的变化

在新课改之下,高一语文课堂中单纯的教学课本以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要改变“”一本书”走天下的教学观念,根据主课本的教学内容和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推荐更多有益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水平的课外读物,并在课堂中组织开展诸如读书心得、好书推荐等分享会,资源共享之余更存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创造出更好的学习氛围共同成长。组织阅读课,帮助学生架起与起外界知识沟通交流的桥梁,使学生坐在教室中也可以与世界知识进行思维碰撞,有理由学生建构更完整的世界观和开放的思考模式。21世纪是信息发展的时代,高一语文课堂也要与之接轨,利用各种多媒体服务于教学,使教学更直观形象、有趣,也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要把知识学活,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与社会机构开展交流合作,进行参观交流或合作组织学科竞赛,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的思想更具开放和广阔性。

四、改变课程评价的单一指标性

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有各自的差异性,以成绩论高低的评价观念是狭隘和落后的,更是对学生的不公平,有的学生可能在识记方面并不突出,但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会在某一方面如写作有突出的能力,教学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分数高低去评判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不仅会让学生产生过大的学习压力,压抑自己的特长而去迎合“分数”,更严重打击“低分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磨灭掉对语文的热爱,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适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这是这些炮制出了一个个的“语文差生”。高一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探索出适合学生的评价体系,以鼓励学生进步为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学好语文从热情语文开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