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月光曲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教案范文1

关键词:合作和交流;新课程;平等;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24-01

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习惯,在课堂上大胆采用一些新的做法。

一、突出学生的“学”

新课程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而不是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具体实践中,就要破除传统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敢于放手,多给时间让他们去安排,多给机会让他们去把握,多给权利让他们去选择,多给问题让他们去解决,多给是非让他们去明辩,多给疑难让他们去探讨……让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内在动机,掌握自我学习的本领,从而积极主动的求得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大胆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

传统教学设计太过严密,问题答案是唯一的甚至连学生该用怎样的句式,词语来回答都预先设计得天衣无缝,对于这样的教学过程,执行得又过于呆板,教学就了教师一厢情愿地演示自己设计的教案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牵到自己预设的哪条道上来。来不得半点变通,容不得一丝意外。学生的思维稍逾常规,回答稍有偏差。教学就急急忙忙地点拨引导,唯恐偏移教路。根本没有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也没有给学生主动创新的余地。这样的课堂教学在平淡中一帆风顺,实际上丧失了其应有的活力和灵气,扼杀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根据这类传统的教学根基。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给学生预留探究创新的空间,营造“天高鸟飞”的自由环境,让学生的潜能,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让“合作和交流”成为习惯

在语文课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课堂上,可以将学生按前后座位分为自然小组,按学习水平的高低搭配分为学习小组,每组选出调控员和发言人。在思考问题时,小组成员自由展开讨论,互相交流;在分角色表演时,小组内每一个人都很投入,争取本组成为最佳表演组,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尤为强烈;在做练习时,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帮助;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互相配合,共同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学习,充分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如在学习《春雨的色彩》一文时,我说:“我们都见过春雨,可是你们发现过没有,春雨有好多色彩呢!你们想知道春雨到底是什么年色的吗?就快快读课文吧!”我把学生分成了几组,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小组内读课文,讲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言语深处,经历体验,触摸作者的心灵。在课文的情景和情感中“悟”,在人物的“对话”与碰撞中生成了带有个性的思想和语言:有的同学说“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在草地上,在柳树丛中飞舞,还唱着欢快的歌,春雨沙沙地落下来,小草,柳树更绿了,所以春雨是绿色的。”又有的同学说“小黄莺飞舞在田野中,春雨落下来,油菜花黄了,所以春雨是黄色的。”……说完了课文的内容,小朋友们意犹未尽,一些学生又抢着说:“春雨落到梨树上,梨花白了,春雨是白色的”“春雨落在花坛里,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蝴蝶花以所以春雨是彩色的”……

四、积极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对老师与学生的地位要求是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伙伴,成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有益帮助者和引导者,从而形成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地位平等的关系,清除以往在学生心目中老师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观念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用寻常、委婉的语言和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来影响学生,同时学会倾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流露出来的情感或阐明的观点,有道理的给予赞赏和肯定;不正确的决不嘲笑、批评。教师应常常设身处地的体验学生的感受,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敢说,乐于学习,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

五、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特别需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可以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并且具有交互性,能让教学活动变得直观、形象而有趣,还可以达到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效果。例如:教学《月光曲》一课,导入新课时可先用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同时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然后老师加以引导:“同学们,你们能用几句话来描述画面上的情景吗?”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继续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英俊潇洒的青年男子是谁吗?你们知道刚才播放的美妙的钢琴曲的名字是什么吗?”学生摇头漠然,老师又指着画面说:“他就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家贝多芬,刚才播放的美妙钢琴曲就是他为身边这位姑娘即兴创作的《月光曲》。此时,再出示课题、贝多芬像,像的旁边配上贝多芬简介,老师进一步引导:“这里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心来聆听这神奇的《月光曲》,了解那感人的故事。课堂伊始 ,利用贝多芬美妙动人的《月光曲》创设情景、强化意境、诱发心境,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又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时候,让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片断,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并与送总理灵车的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心中升起对总理的崇敬、热爱之情。

以上,就是笔者对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后的一些认识。在此,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开放的语文课程意识和语文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终身发展对语文素质和能力的需要为要旨,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组织丰富采的教学活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构建人人参与、多样并存、随机变化的课堂生态,这样,新课程语文教学才会真正做起来并越越好!

参考文献:

月光曲教案范文2

关键词:课堂教学;精彩生成;激发;捕捉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043—01

案例背景:

我校针对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开展了“让课堂生成促成精彩课堂”的教学研究。通过活动的开展,教师们认识到教学不可以拘泥于预设的教案,必须慧眼独具,善于激发生成,捕捉生成资源,及时巧妙的纳入教学活动中,促进语文教学活动在动态生产中完善和提高。下面两个教学片断就显示出教师对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

【教学片段】

片段1:

刘兆梅老师在教学《开天辟地》时的一段精彩部分。

生:“老师,书上说临死时,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而书上说,醒来时,使劲翻身坐了起来,随之,‘打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而那时还没有太阳,哪来的光呀?”

生:“是呀,哪来的光呀?”

(此时,全班同学跟着嚷起来。)

师:“同学们,能够发现这个问题,说明你是一个细心的同学。可是老师也不知该如何回答,大家来说说吧。”

生:“我在《后羿射日》的故事中看到,原来有十个太阳,的左眼只变成了一个太阳,那一丝微光可能是其它的太阳发出的。”

生:“那其它的太阳哪来的,在之前还没有宇宙呢?”(显然,他不同意这样的看法,而且是主动站起来回答的。)

生:“是呀,既然有太阳了,那还造太阳干嘛?”

(许多的学生附和着,有的在争论着,课堂秩序有点乱。)

师:“同学们,争着发言是好的。可是,一定要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这样,你才能针对别人的观点,确定是同意还是反驳,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又重新恢复了平静。)

生:“我看过这方面的神话故事,那十个太阳是太阳神的儿子,在没有太阳之前,哪来的太阳神。”(一阵寂静。)

生:“或许,在这个宇宙诞生之前,还有另外的宇宙,就像有外星人一样。”

生:“老师,我发现书上的插图有好多星星一样的光。”

师:“你也是个细心的学生,大家快快看看。”

生:真的,是有光。(学生们纷纷说道。)

生:可光从哪来的?(问题又转了回去。)

师:“同学们,古时候的人们对宇宙缺乏正确的认识,心中充满幻想,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神话故事,不同的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就编出不同故事,既然是想象的,那肯定有不合理的地方,所以故事不能当真,要相信科学。”

〔这节课上,意想不到的一个问题,引发了一次有趣的辩论。虽然没有结果,但学生们学会了发现问题,尝到了辩论的乐趣,这不正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吗?〕

片段2:

一位教师教《月光曲》一课时让学生质疑,开始学生的问题都在意料之中,很快就解决了。这时,一位学生忽然问道:“老师,课文中贝多芬和盲姑娘说话时为什么用‘您’?”

师(此时一怔,这可是在预设中根本没考虑的):“哦……有研究的必要吗?”

(此时,班级中的学生也是一怔,紧接着就是哄堂大笑)

师(鼓励该生):“你能说说原因吗?”

生:“贝多芬是大音乐家,他怎么称又穷又瞎的盲姑娘为‘您’呢?”

师(十分兴奋):“你的见解很独到!是该思考思考。”

(教师迅速的拿起黑板擦,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您?”此时,原来喧哗是的教师里一片寂静,学生们若有所思,或皱眉,或摇头,或点头。继而传来刷刷的翻书声、热烈的讨论声、沙沙的书写声……)

生A:“老师,我觉得盲姑娘又聋又瞎,连入场券都买不起,但还这么热爱音乐,贝多芬认为小姑娘敬爱音乐的精神可贵,所以才用‘您’。”

生B:“我觉得贝多芬是被兄妹俩互相关爱的感情感动了,觉得盲姑娘可亲可敬,所以就用了‘您’。”

生C:“我对‘您’有不同的理解,盲姑娘仅凭音乐就能判断出来是贝多芬在演奏。贝多芬肯定是非常佩服盲姑娘的水平高,所以就称她为‘您’。”

师(故作不明,追问):“什么水平高?”

生C:“当然是懂音乐的水平高。”

生D:“我觉得是贝多芬在感谢盲姑娘给了他创作灵感。”

〔对话中生成是这节课的一个最大的亮点,通过与文本、学生、教师的全新对话,化冷静的问题分析为师生身心的情感体验,促进新的意义的生成,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月光曲教案范文3

一、教师自身素质需要不断提高

厚积而薄发。一个想教好语文的人,必然是一个喜欢学习的人。读书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得心应手,游忍有余,增强课堂应变能力。因而能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教学面貌会大大改观。读书使教学的眼界进一步开阔。我们的教学实际包含两个过程:教师的教的过程和学生的学的过程。如果教师之前不学习,缺乏感性和理性认识。图方便,到“教参”中“牵羊”,学生得到的只是搬来的枯燥、乏味的答案。如果教师能将之前学习的流程、感受、规律一并教给学生,引导他们一步步地尝试,那么学生就能生动有趣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现在,尤其多媒体更为我们教师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教师更应从中吸取营养,设计教案,并应用多媒体进行图文并茂的教学,增加学生的视听享受,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知识积累是教师一生的任务,所谓“给一杯水,需一桶水”之意,就是强调教师不断学生更新。看到影视中的吟诗,那举手投足、一笑一颦间的真情流露,那音韵的铿锵之声,顿然醒悟:这不进了佳境么?一个语文教师就要一身为镜,把学生引入有趣的语文世界。

二、教师要在教学技巧和方法上下功夫

(一)新颖的导入。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课的好坏影响这节课的成败,好的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为教学作好铺垫。

在教学故事类的课文时善用巧设悬念的方法导入。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究新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的天性,是兴趣的先导。如:在教学《菩萨兵》一课时直奔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什么是“菩萨”?学生说出了很多:菩萨是给人类带来幸福的“神仙”;菩萨是能拯救受难百姓的神仙。顺势提问:“你们见过菩萨兵吗?”正当学生充满好奇时,将学生引入课文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菩萨兵是什么样的。”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骆驼和羊》这一课时,教师首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同学回答:“喜欢。”“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种小动物,请同学们叫出它们的名字(骆驼和羊),在骆驼和羊之间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骆驼和羊》。”在悬念中充分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学习课文作好了铺垫。

在教学美景类的文章时,可采用情景导入法:一位老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多媒体出示一副美丽的荷花意境图,将学生引入荷花美景中,当学生正陶醉于美景时,老师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赞美图中的荷花。这么美的景色,怎么用语言文字具体表达呢?我们去看看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爷爷是怎样写荷花的。让学生从图到文,自然地走入课文的学习之中。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月光曲》时,自己弹奏了一曲《欢乐颂》,将学生引入音乐的世界。音乐有利于情景的创设,它能充分的调动人的听觉,把文学想象和音乐联想结合起来,可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学艺术美,并理解其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在古诗教学中,可采用以旧引新的导入法:一位老师教学《江上渔舟》这首古诗时,师问:“同学们你们学过古诗吗?”生:“学过。”“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和同学听,看谁背得又好又多?“在学生背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同学们喜欢古诗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古诗。”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成就感的同时,轻松愉快地走入新内容的学习。这样的导入会给教学带来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灵活的形式。

1、表演。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编演课本剧。演《宋定伯捉鬼》时,学生主动一致地把教室的灯全熄了,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在这种情境下,由一胖学生扮演的“宋定伯”和一瘦学生扮演的“鬼”出场了。当轮到“鬼”背“宋定伯”时,他吃力而哆嗦地说道:“卿太重,将非鬼也。”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学生在《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本剧中的表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给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还有《蚊子和狮子》、《市长》等都可编演课本剧。

片段表演。语文课文中许多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片段,也可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如《傻二哥》中傻二哥吆喝前的准备动作及吆喝的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段,都可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

2、竞赛或游戏。通过竞赛或游戏,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擂台赛。如教《变色龙》一课,根据课文情节制有七张幻灯片,要求学生叙述画面的内容。男生与女生实行擂台赛。

辩论赛。如教《杨修之死》,可就“曹操该不该杀杨修”这一论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分析与把握曹操与杨修的性格特征。还有《第二次考试》中关于谁是文章主要人物这一问题,也可让学生展开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