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社会的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感恩社会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感恩社会的作文

感恩社会的作文范文1

一、镶嵌热点,彰显时代精神

白居易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既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就要有当今社会时代感。社会热点事件能反映时代气息,体现精神风貌,所以学生必须关注社会热点,彰显时代精神,从而更好地在作文中体现出当代青年的社会品质。

在2012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中,有很多都体现出了对社会热点和民生的关注。例如,在2012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我爱这时代》、2012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忧与爱》等作文中都援引了“小悦悦事件”,引发了作者的思考,呼吁社会莫要冷漠,人人献出一点爱,便是美好的人间。在这些作文中,可以看到这一时代的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良好的时代精神风貌,使学生的作文也因此显出了深度。

这些热点事件被普遍关注,是因为它们体现了社会矛盾之所在。这些矛盾往往又是急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如果学生能把这些社会热点事件作为素材运用在作文中,既能引发作者的思考,又能反映出社会面貌,进而使作者和读者有更好的心灵交锋,产生共鸣。只有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援引社会热点,才能更好地彰显出时代精神,从而使作文达到一定的深度。

二、巧借热点,弘扬主流价值

俗话说:高考作文是时代的一面镜子。“高考作文不仅是作文教学的一根指挥棒,而且也是社会价值取向的一根指挥棒,它必须将广大考生引领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航向上来。”在高考作文中能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学生并不多,能在作文中体现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为国计民生呐喊的精神的也很少。正是因为缺乏对社会的关注,也就不能体现出关注民生的主流价值。学生只有与时俱进,弘扬主流价值,才能让作文显得有深度、有厚重感。学生要会巧妙地利用热点事件来弘扬主流价值,体现出作者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从而使学生的作文有深度。

在2012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中,有很多学生都能巧妙地借鉴热点来弘扬主流价值。例如,在2012年黑龙江高考满分作文《公德行得万年船》、2012天津高考满分作文《感受爱 感恩爱》等作文中都援引了“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这些热点事件,运用这些热点事件来弘扬社会道德之美。在社会道德滑坡的现在,往往更能显现这些平民英雄,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责任,诠释了爱。学生能够迎合社会主流价值,体现出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因此使他们的作文有厚重感。

古人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只有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才能体现当代学生的一种社会责任。只有让作文肩负起引领社会价值的使命,凸显青年美好的心灵,彰显主流的价值观念,才能使学生的作文走向成功的道路。

三、升华热点,恰当融入自我

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却往往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风貌。在作文中学生要做到援引热点,并升华热点来融入自我。从热点事件中升华出人生哲理,融入自我,做到大起小落,以求作文的深度。

在2012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中,有很多学生都能把热点事件和自我结合起来,从中得出对生活的感悟。例如,在2012年新课标卷高考满分作文《善意之心,温暖生活》、2012年新课标卷高考满分作文《高尚的道德就是最大的财富》等作文中,学生都能从社会热点事件中,感悟出“向善”“感恩”等人生哲理,最终落脚到自己,呼吁青年一代应该积极向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学生能升华热点,并把自我和社会相结合,使学生的作文因此变得深刻。

感恩社会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感恩教育 中学生 思想品德教育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感恩”的育人要求和学会关心的教育主题。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 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感恩教育的内涵

1、感恩教育的内涵。所谓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恒久的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2、对初中生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对初中生来讲,感恩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当前在初中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感恩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历史上流传的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人们的感恩情怀。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

其次。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社会的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

二、感恩教育的内容

1、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形形的犯罪。

2、承担责任。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人早已弄明白的道理。

三、感恩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必须做好“感恩”的榜样。感恩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技能,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还要联系社会实践,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在进行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同时,进行感恩教育。

2、感恩教育要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众多中学生感恩之心的如此“迟钝”,甚至没有这种“本能”,作为教育者,要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出一种感恩教育的氛围。

第一,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内容。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也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它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进行建构,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公民与个人品德、公民与社会公德、公民与家庭美德、公民与社会法德、公民与社会责任、公民权利与义务等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第二,要设计利用各种感恩情境。把感恩情境——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说明情境——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体验情境——为说明感恩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些比“说明情境”更隐蔽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体谅情境——为增强学生的感恩敏感性和感恩意识而设计的。包括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设计一些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

第三,要践行于生活实践。感恩教育的生活实践有多种表现形式。既可以是为你的感恩对象做一件事情。如教学生亲自做一些感恩卡片,学会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或是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也可以鼓励学生把别人为其做过的比较感动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在班上宣读。还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去做、去体会,与家长、老师进行换位后做一做家长与老师的事情,从而感知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恩情。

感恩社会的作文范文3

一、感恩教育背景分析

首先,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呼唤感恩教育。在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弱化,暴露出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感恩教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

其次,当前家庭教育现状呼唤感恩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智育,疏于对孩子实施德育,尤其是感恩教育。在这部分家长看来,最要紧的是要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抓好,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在父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思潮中,感恩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被边缘化不言而喻。

第三,当今社会缺乏感恩风尚的现状呼唤感恩教育。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感恩作为人的精神境界、高尚情操、生活态度和人际交往的规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原因是今日社会缺乏感恩风尚。一切向钱看,一切为了一己私利,从而导致不少人道德沦丧,感恩缺失。

由上可见,无论是现在的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还是家庭和社会需要,都在呼唤感恩教育的到来。

二、感恩教育目标定位

(一)总目标

把学生培养成为懂得感恩的人。

(二)分目标

1.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具有作为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2.将感恩教育的实施纳入德育工作教学计划,做到教学有保障。将学生的感恩体验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体验生活化。联合家庭和社区,强化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感恩实践,达到在做中学感恩。合理制定感恩教育中教、学、做的科学评价,做到以评价促感恩。

3.结合我校乃至我市学生实际编写符合学生需要的感恩教材和刊物,上好、评好感恩课,推进感恩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渗透,定期举办感恩教育研讨会,注重感恩实践,做实感恩评价,通过实践和探索建立有特色的感恩教育模式。

三、感恩教育主要内容

(一)营造感恩氛围

1.注重打造校园静态感恩文化

(1)编写感恩教育口袋书——《寸草心》,里面收录的文章都是学生根据日常感恩体验写的作文。(2)编写的校报《童心》里,每期专门设有整版“感恩真人秀”或“感恩活动秀”之类的栏目,刊登学生根据实践体验写的感恩文章、诗歌。(3)在各班设计的“感恩墙”和学校的“感恩橱窗”等宣传栏里,都会及时编辑、展示学生的感恩作品。(4)在教学楼走廊里的墙壁上,悬挂出自各班学生之手的感恩画和感恩诗歌,每幅画、每首诗歌都用镜框装裱起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感恩诗画长廊。(5)各班级在学校统一组织下,根据自身特色布置班级。有的设置了感恩树、有的张贴了感恩格言,有的布置了感恩角。同时,每个班级都有植物角,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饲养植物,既美化了班级环境,又培养了学生感恩自然的情怀。

2.注重打造校园动态感恩文化

(1)每个月,学校都会结合当月感恩主题,安排师生进行国旗下讲话。(2)每周二、五的小广播经常播诵学生的感恩文章,做到用身边感恩事迹来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3)各班班队会和黑板报等经常宣传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做到用身边感恩事例来教育、感染学生。(4)学校每个月开展的主题活动经常渗透感恩教育。每年4月份感恩自然、5月份感恩父母、9月份感恩老师、10月份感恩祖国、11月份感恩社会等。(5)近年来,学校还进行了感恩自然征文,感恩格言书写等活动。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中受到教育,感恩意识和能力不断得到培养。(6)学校“带着感恩出发”毕业典礼、小主持人比赛、课本剧表演等特色活动均以感恩教育为指导思想开展。其中,每年“带着感恩出发”毕业典礼已成为我校特色品牌活动,曾被安徽电视台、铜陵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二)上好感恩课

《带着感恩出发》校本教材出版后,学校教导处、德育处依托教材,在各班每周开设一堂感恩课。感恩课上,师生通过阅读教材上的感恩故事,感受故事中人、事、景、物中蕴涵的感恩情感,进而受到良好的熏陶感染;师生通过讨论交流,深入全面地理解感恩内涵,端正自己的感恩态度,形成正确的感恩价值观;师生通过表演感恩故事,直观形象地认识理解故事中的感恩思想,指导自己的感恩行动。感恩课能让师生集中精力学感恩,通过深入探究明白感恩之理,有效地培养了健康的感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做好感恩教育与学科的整合

要培养出懂得感恩、报恩和施恩的学生,单靠每周一堂感恩课很难达到目标,需要将感恩教育与各学科有效整合,做到在各学科中时时渗透。学校教导处、德育处对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和综合实践等相关学科中的内容进行认真遴选,把其中涉及感恩教育的内容梳理出来,并制定了详细安排表发放到任课教师手中。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内容进行感恩渗透。两年多来,各教研组扎实做好感恩教育与学科整合,认真组织教学,取得了可喜成绩。

(四)评好感恩课

感恩课是崭新的校本课程,没有既有模式,每位上课教师只能根据自己见解,摸索着来上。上课方法不一样,导致学习效果也不一样。孰优孰劣,只能通过听、评课才能拨开迷雾,认识清楚。因此,学校各教研组及时组织教师深入到感恩课堂听好课、评好课。在评课过程中,大家畅所欲言,相互取长补短,从而更好促进了感恩教育模式的形成。

感恩社会的作文范文4

一.格物致知:树立道德意识

中西方德育理是高中作文教学的理论依据。儒学经典《大学》比较强调德育,并且阐明怎样提高人的道德,即要“格物致知”,“知”就是指道德意识。就是要求人们在读书与实践中求知,而后能明辩是非、善恶。这与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强调在学习和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要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大学》中的“慎独”思想,在布置作文“我心有主”时可以灵活运用,可以阐发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做到心中始终有至高的道德标准”。这样对学生道德意识的提升有辅助作用。有学生在作文中有这样的感悟:我心有主可贵的是你能否坚持,就是无论遇到任何情况,不管是否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不管是众目睽睽,也不管是无人察觉,都能始终如一;我心有主,才能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真正忘却追逐蝇头小利的痛楚;才能始终把握自己做人的“度”,坚守自己的原则,保持自己的气节。这样就达到德育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的效果。

二.榜样力量:抒发感恩情感

美国教育家杜威将德育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德育不能脱离社会实际泛泛而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从徐本禹的名言切入: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愿意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这朴实而又极具感染力的话语一下子将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的人格魅力放大,然后引导学生搜索有关徐本禹的先进事迹。当面对“生命”、“奉献”、“感恩”等话题作文时,学生可以带着感恩的心抒发自己反哺社会的情感。

三.前景教育:营造诗意栖居

马卡连科遵循“前景教育原则”,即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语文教师要将“诗意的栖居”的未来呈现在朝气蓬勃的学生面前。讲评作文《疏》时,有学生这样写道:有人曾说过“我要踏遍山峰谷壑,看英雄留下的豪情万种;我要倚立在水天的尽头,笑看芸芸众生起起落落。”我想,说这话的人肯定是幸福的,因为他有如此崇高的理想。但是理想不应该太过崇高,“疏”教会我们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否则,将牺牲身边的美好去追求那场“水中月,镜中花”罢了,使我们天天愁眉苦脸,这样只会放弃更多的幸福。面对这样的词句,教师除赞赏该学生多变的抒情方式外,还应在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上作辨证的引导,让学生明白追求美好的理想不应牺牲当下的幸福。告诉学生理想不是冰冷的,是有激情的,有情感温度的,这就与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道德信念的形成和情感的培养有机融合”的理论契合。

四.道德两难:探讨人性光辉

柯尔伯格倡导的“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题讨论法。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可结合该理论让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课堂辩论。如2009年“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舍身救人值不值”的问题,让学生对见义勇为行为畅所欲言,最后得出结论: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见义勇为仍然是善良与勇气的基本价值观,是人性光辉的体现,是永存的道德底线。再比如2011江苏卷现代文阅读宗璞《这是你的战争》就是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通过四年级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的丑恶灵魂,与三年级澹台玮要求入伍的高尚的人格进行对比,提出报效祖国与珍爱生命的道德两难矛盾,让学生写心得:在面对生与死时,探讨生命的价值。这样学生既进行了写作训练,又接受了爱国主义的精神洗礼。

感恩社会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感觉和感情;感受和感触;真善美原则;引导对策

最近几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引导下,各种新概念作文的辅导书,参考书,范文书等等庞杂地应用而生,因而就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文练习而言,学生总能从手头的“资料书”中找到“参照”例文。加之,应考时,出于功利的目的,出现的“拼凑式”作文,“矫情式”作文,“虚套式”作文,“编造式”作文,已成了学生屡试不爽的法宝,而真正出于学生自身真情实感的作文已然是凤毛麟角了。有人认为,学生的生活经历简单,属于自己的空间狭小,情感的触及还很薄弱,因而无法强求孩子们写富有真情的事。其实不然,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如今,随着物质基础的丰厚,父母一味对孩子的给予,使学生们缺失了一种感恩的心,一丝体验的情。

有一则案例称:重庆一名16岁的高中女生,因为觉得父亲没本事赚到钱,太“窝囊”,竟然残忍地在父亲的手臂上砍了三刀,然后离家出走了。但她的父亲却不计较孩子的过激行为而四处奔波寻找出走的女儿。这虽说是则偏激的个例,但也突出地反映了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包容和理解长辈的辛劳是普遍的事实!他们把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当做是理所当然,并不感恩,而且还容易产生不满和怨恨的情绪。这种浮躁的情绪,在学生的作文内容中也时有反映。

学生在作文中缺失一种真情实感,并不等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乏成长的感觉,因为每个人的感觉应该是基本的存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坚信孩子们感觉是敏锐的这一点。而“感情是感觉的进一步升华。由感觉转化为感情,是迈向感受的关键性一步”[1]。也就是说,先有感觉而后才有感情,感受。“然而,如果有感无情或多感少情,则感受必定不深刻。多情才能善感;情深,感受才深。所谓感受,可以理解为生活的信号打在作者心灵上所引起的颤动。即‘心灵的颤音’。其核心就是一个‘情’字。”[1]所以,在学生的写作练习中引导他们对周围人事的感受,激发他们学会“感恩”,对于当今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幼教专家曹华曾经说过:“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所以说,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能只提要求,只做写作技法上的点拨,而应在作文材料的“话题”下,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点滴,做个人独特的感触。“由于感受侧重于表现自我的感情世界,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借助于客观事物来表现人人皆无,唯我独有的感触。一个人的感触愈独特,愈深刻,文章的个性就愈鲜明。……丰富的感情必须与独特的感触统一起来”。[1]

鉴于以上的因素,笔者在作文指导中,特别是在“命题”后,注重指导对学生情感的激发。使他们有联系,有想像,有感受。具体方法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分享故事,感触真爱

许多故事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教育性。在某个“话题”或“标题”下,可以依照其所指向的内涵,联系相关的故事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可以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感人的故事,典型的生活事件讲出来,供同学们感触,只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案例或故事,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才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当然,教师也可以就一些感恩教育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升华其寓含的情感。如历年来《感动中国》中的人物的事迹可做正面的引导,让学生懂得,要写出健康而丰富的感情,必须符合“真、善、美”的原则。

“所谓真,指在含有真情的事件上,作者直抒胸臆,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文章便情真意切,特别感人。

善的感情不能离开正义,不能离开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社会进步等等,背离了这些就是不善的。

美的感情是指美的感受中具有感情意义的内容。例如敬仰、羡慕、欣喜等等。文章中只有充分表现了这些审美的感情,才能深深感人。”[2]

2 换位思考,感触亲情

有人说:“一个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在某个“话题”或“标题”下,我们总可以让学生在父母或其他长辈的身上找寻到亲情的痕迹。联系父母在生活中对自己所做过的一切,让学生换位思考,就容易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点点滴滴的恩情,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也易激起学生为有这样一个可敬可亲的父母而骄傲、自豪的深切感触,产生写作中的真情来。因为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学生对他们的感受是最直接的,最丰富的。当他们在内心深处真正读懂了父母,就易产生一种亢奋状态,对父母会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事。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只有作者先被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人事所感动了,才能拿形之于笔墨的言语去感染读者,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感恩社会的作文范文6

童真与童趣是小学生作文中个性的彰显,怎样才能在作文中让小学生的个性得以显现。文章从珍视童趣,体验写作的乐趣;感受童真,抒发心中美好感情;珍视童言,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尊重个性,鼓励作文展现生活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小学作文 童真 童趣 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易于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易于表达心中的真情实感。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童心是无邪的,教师应结合作文的布置,让学生用自己的视点写出对生活的热爱,抒发出心中朴素的情感。在作文的评价方式上,更应该从保护童心、童言和童趣的角度出发,彰显学生的个性。

一、珍视童趣,体验写作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文章不能凭空想象,从生活中得到感悟的文章才是最好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用自己不同的视角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在小学生的眼里看到的生活是和成年人不一样的,他们心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是充满天性的。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时候,应该珍视他们的童真童趣,引导学生写出心中的所想。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精力充沛的性格特点,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学校的丰富多彩生活,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展现他们的才华,体验生活的乐趣,获得习作的灵感。比如“六・一儿童节”举办演讲比赛,歌唱比赛,平时出几期黑板报,创办手抄报等。鼓励学生观察家庭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既减轻了家长的负担,又学会了劳动,学会感恩,,还能够从劳动中获得感悟。让学生走出课堂,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在观察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中得到启发和感受,如季节变换中的花开花落,气候变化中的风雨雷电,昼夜更替中的日出日落。还可以让学生观察社会的现象,可以通过调查或走访的形式融入社会,了解社会,感受到社会的美好,拥有向上的人生。

二、感受童真,抒发心中美好感情

冰心曾经说过:天真活泼的孩子最可爱,他们是最善感的群体。我们应积极保护孩子的童真童趣,让他们在美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拥有美好的心灵。花儿因得到阳光和雨露而盛开并回报于大自然,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需要我们给予关爱,给予呵护,他们在成长中会在心中留下温暖的感动,并扎根于他们心灵的深处,最终会将这种美好的情感回报与社会,关爱他人,传递给他人,让社会处处充满着真爱。例如:在学习了《爱之链》这篇课文以后,学生就会感受到乔伊、老妇人、小店主等人的美好心灵,把这种爱之链无限的传递下去,心灵得到净化,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就能够伸出援助之手,无私地帮助他人,不求回报。在进行习作表达时,通过具体的事件,就会融入这种美好的情感,并抒发出心中的美好,再将这种体验与感受进行传递,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学习课文之后,可以布置学生写一首儿童诗,用自己独有的视角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进行观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抒发心中美好的感情。诗句的意思也许很肤浅,但由于是真挚情感的抒发,依然令人感动。

三、珍视童言,鼓励学生表达真情

叶圣陶老先生还说过:指导小学生习作,应顺应学生的思维,用他们自己的视角和方式观察生活,表达自己的语言。的确,小学生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他们自己独立的语言系统,表达的都是真情实感,纯真朴实,尽管有时词不达意,但朴实的未经过雕饰的话语却能够表达得很生动,很有创意,表达出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内心的情感。在评价方式上,应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营造出宽松的习作氛围,让学生感觉到习作不难写也不不可怕,敢想敢说敢写,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习作训练时,习作的布置要能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要求,写作文就是正在说话,要让学生像说话一样写作,写出他们的童言,童真和童趣,对文章的格式也不要刻意地追求,在学生习作的初期阶段努力培养他们朴实健康的文风和健康向上的人格。比如在学完了《三亚落日》之后,就让学生写一些家乡的美景,语言不过分强调华丽,只是用简单的修辞手法,也可以恰当的应用,用富有灵性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写出家乡的美好,表达出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尊重个性,鼓励作文展现生活

一位教育家这样描述生活与文章的关系:生活是源泉,文章是溪水,源泉不断,溪水才能长流。这句话让我们认识到有思想有内涵的,能够让读者获得感悟的文章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任何形式的闭门造车都是干瘪和苍白的,都是没有灵性的。学生习作时应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引导学生从积累的生活素材中获得灵感,写出自己生活中闪现的朵朵浪花,再现生活美好,描绘生活中美好的情感。学习和生活中应鼓励学生了解社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乐趣,从生活中获得灵感,充实自己,积累素材。当写作需要或有情感需要表达的时候,就会像蜜蜂采花酿蜜一样,采过了很多花,自然就能酿出蜜来。学生可以到郊区,到田野走一走看一看,可以和工人农民交流,获得第一手资料和真实的情感体验。比如中秋国庆双节来临之际,就可以去感受一下秋天凉风习习,落叶婆娑的美好景象,感受一下稻谷的金黄,枫叶的红火。由于是亲身经历,感受深刻,就容易表达出对秋天的真实感受。

总之,孩子的习作要让他们自己做主。让他们以童言写童趣,以童真显个性。要让学生受到美好事物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渴望知识,热爱生命,对社会具有责任感,学会感恩。教师只是启发和引导,不能抹杀学生晶莹剔透,充满美好的童真童趣,要创造条件让他们竞相开放。

【参考文献】

【1】赵龙.让小学生作文“可爱”点【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