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1

关键词:民营企业;直接投资;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国际直接投资方式也快速增长,成为促进各国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促进各国开放经济实现国内外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了这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营经济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从原来的一无所有,到今天的规模比重占主体,从原来的弱不禁风到如今在海外市场争夺贸易利益的力量强大,民营企业通过自身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挖掘自身体制优势,已经逐步变成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同时,也悄然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渐渐形成了既有国有经济和也有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我国的民营企业也随着在国内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加快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脚步,并且海外投资收益成效显著,而且在民营企业扩大对外投资的促进下,今天的我国已经不仅仅是外国直接投资接收国,已经逐渐成为主要的资本输出国而民营企业也渐渐成为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新增主力军,具有较强的对外直接投资潜力。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特点分析

1.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凭借产权清晰、经营灵活等优势,在国内竞争中通过对外的直接投资实现“走出去”战略,在更广泛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参与了国际的市场竞争合作。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方式,主要集中为以合资企业为主,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后,已经逐步涉及了收购兼并等国际投资方式。但是,一般在对外直接投资初期,受我国企民营业资本资源与防御风险能力及对国外市场的了解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加上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相对西方企业来说规模较小,核心竞争力较弱,我国民营企业更愿意采取合资经营的方式实现对外直接投资。随着我国民营企业在境外的分公司或子公司的销售与管理逐步实现本土化,同时进入经营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愈来愈受到国外市场和地区的关注。

2.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分析

我国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之所以有如此良好的表现,并逐步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主力军,究其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自身的几个特点:首先,虽然我国民营企业中家族化管理特点明显,但在我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因为产权清晰,而且完全实行自主经营,并且自担风险,就促使民营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意识较强,自负盈亏让企业的激励机制较完善,生命力极强,有很大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其次,我国民营企业在许多产业上有较为充分的技术积累,形成自身独特的产品优势。许多产品都享有非常高的国际声誉,而且具有不可模仿难以替代特性,体现了民营企业产品开发的差异化优势因此获得比国有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最后,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中,民营企业与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不论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方面还是在生产资源配置方面等,都具有很明显的成本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数都是从事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就使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可以更充分的通过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从而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

二、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1.我国民营企业的直接投资规模小融资难

在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民营企业中,中小型企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由于企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企业规模相比较小,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规模也偏小,自然也就很难在海外市场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更无法与世界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进行竞争。再加上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一直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因为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头子的东道国并不熟悉,同时因为国内金融机构自身的资金制约等因素使其没有足够资金金融能力通过信贷,给予民营企业在国际海外市场进行融资更多的资金援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我国的民营企业又因为自身资信等原因,很难找到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的国际金融机构。因此在我国的民营企业的海外市场投资中面对风险较大,投入的资本金明显不足,导致民营企业直接投资的规模难以扩大。

2.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技术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

我国的民营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不足,不但体现在与发达国家相比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连同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国民营企业现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行业中,我们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对商品的加工制造业环节上,而许多产品,特别是那些高端产品核心部件,我们的生产依然依赖从国外进口才能生产。加上我国民营企业自身的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企业很难承担复杂的国际竞争风险,是民营企业的投资赢利空间大幅缩减。

3.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不合理

虽然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已经遍布世界近160多个国家与地区,但是在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地区分布结构上不够合理。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大多数都是集中在港澳台与亚拉美等国家和地区,而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明显偏少。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上也不够合理,体现在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过分集中在对初级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直接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几乎没有,还有投资偏重在对消费品的投资上,而对生产资料的投资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与国内生产企业的断割,不连续,加大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投资经济效益。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方式结构也不合理,在我国近80%以上的民营企业中,几乎都是属于新建的企业,并且投资方式集中为合资方式,而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如跨国收购和兼并方式等,利用得非常少。

4.民营企业缺乏高素质人才

我国民营企业要想扩大对外投资规模,提高对外投资水平还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国际上多数海外投资企业,都是从自己企业中选派的优秀管理人员,但因为对海外市场的不了解,因此不具备跨国经营应具有的素质,表现为缺乏国际经贸知识,缺乏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决策的能力,成为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处在被动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5.政府及企业在管理和服务体系上尚未健全

首先,政府对整个产业的外投资宏观管理薄弱滞后,对海外投资缺乏宏观管理规划指导,政府的引导缺失,造成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还有就是政府对外投资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统一高效的管理,而且现行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不适应我国民营企业在海外市场投资的国际竞争需求。再有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政府实施的各项相关政策和法制建设滞后,对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制约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

三、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

1.优化投资结构,实行对外投资的多元一体化

民营企业要及时调整海外投资产业结构,积极投资具有发展潜力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不能继续停留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初级状态。民营企业需要在保持现有投资产业基础上,继续加大制造业、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在海外逐步形成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以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为先导的投资市场体系。加强高新技术的制造产业投资,通过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实现获得发达国家优秀企业产业核心技术能力目的,从而带动我国国内产业的进步;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要继续加强我国在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物流业的投资比重,不但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还可以为我国的制造业在海外市场投资提供优厚的资金支撑。

2.调整技术战略以形成海内外一体化

如今的跨国公司的技术战略主要是研发海外子公司,因此我国的民在海外大量设立研究开发中心,通过在子公司的经营,将母公司产业的核心技术通过在海外的研发机构研究开发,更好地向外、向国内辐射扩散,实现技术开发成果在母公司和全球其他子公司的有效共享。同时通过海外子公司将海外的科学技术发展转化为规模经济的利益。因为任何技术创新都依赖于相对大规模的市场,因此,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要积极借鉴跨国公司发展的先进经验不断调整技术战略。此外,要注重对企业技术的控制性,倾向推荐于采取独资方式。

3.投资区域不断扩大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

多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区域一直主要集中分布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及与我国相邻的周边地区,的确积累比较丰富的投资经验和相对扎实的投资基础。因此,未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除了要继续保持在亚洲地区原有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优势以外,还要积极努力扩大对拉美地区以及非洲地区的投资规模,获取更多的投资收益的同时,通过向发达国家投资获取更多的产业提升机会。同时不断加快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向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步伐。尤其是选择在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合理适当的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并且通过投资的合作开发方式缓解国内资源短缺的压力。通过寻找产业内外的差异,尝试加强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力度,学习收获到世界领先的产品技术,有利于加速我国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4.建立政府对民营企业直接投资的政策扶持体系

通过有利的资金支持解决制约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金瓶颈的难题,尽量运用政策扶持方法来降低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遭遇的各种障碍。加强对民营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时加强国内民营企业面向海外投资的人才培训,尽快培养我国的民营企业稳定的对外投资人才队伍。继续引导推进本土化战略,逐步推进我国民营企业成功的实施经济全球化的战略,学会本土化的经营方式,融入到东道国的经济当中,通过这种跨国公司的当地化经营方式,实现与东道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我国政府要不断加强与民营企业主要投资目标国的沟通与往来,不断积极地推进与各国政府的资源和投资合作机制的完善,并逐步实现在原有合作机制基础上扩大与其他相关国家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在民营企业的所得税、外汇金融管制及贸易补贴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扶持,形成整体的合力,促使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扩大规模,提高海外市场收益。

5.完善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环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要求享受到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给民营企业发展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出台实施相关政策,并逐步放松对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的不必要的体制束缚,减少或取消对民营企业的行政干预,适当的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减轻民营企业的资金不足和对外投资成本过高的压力。继续完善有关民营企业经营尤其是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保证民营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享受的同时,获得法律的有利保障。从法律上规范和指导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方向、经营主体、投资方式、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有序,促进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合理化,保证我国对外投资事业的健康发展。除此以外,政府还要积极改进和完善海外投资企业的服务系统,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信息提供服务。积极学习借鉴国外跨国企业的发展先进经验,逐步建立针对民营企业实施海外直接投资政策的管理服务系统,对民营企业投资与合作项目数据进行准确及时的动态分析,并配合调整相应的国家政策,帮助民营企业更多了解相关的海外投资政策和法规,为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投资创造机会。

四、结束语

不容置疑,民营企业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已经使其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日益增强,民营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必将得到更多的市场空间扩展。即使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只要民营企业自身不断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步伐,同时政府也能继续在政策上对其积极引导,提供有力的政策扶持,并逐步解除对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各种约束,那么未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必然是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必然会成为我国国际市场竞争中最骨干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曹玉书.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J].中国投资,2009(7).

[2]王其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特点与问题[J].国际经济合作,2010(9).

[3]赵伟.中国企业“走出去”―政府政策取向与典型案例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吴文武.跨国公司与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2010(6).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2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中国的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考验更为严峻。从历史和其它国家的经验来看,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民营企业获取新的发展机遇的重要途径。目前,浙江省是国内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比较早,企业数量相对较多,同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的省份之一。因此,本文通过评析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力图为我国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一些启示。

一、浙江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者中,中央企业及单位仅占5.6%,各省市的投资者占了94.4%。其中,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上海、黑龙江六省一市的境内投资者数量占总数的70.2%;浙江省的境内投资者数量最多,占22%;七成的私营企业投资者来自浙江、福建两省。从设立境外企业数量看,中央企业和单位占19.6%,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北京、福建、上海、河南、黑龙江七省两市的境外企业数量占境外企业总数的六成,其中浙江省是中国拥有境外企业数量最多的省份。此外,根据浙江省外经贸厅课题组的《浙江境外投资创业现状的调查》,截至2003年底,浙江省经审批的境外投资企业(机构)1382家,位居全国首位;投资遍及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总额6.09亿美元,其中我方投资额4.45亿美元,每年带动出口15亿美元。浙江省企业境外投资的领域除一般性贸易投资外,投资项目涉及轻纺、机械、电子、化工、医药、建筑、专业市场等行业。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后到1999年之前,主要是通过在境外窗口公司设立分支机构,了解海外市场。1999年,浙江省提出了“两个推动”,即推动本省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到境外投资,积极开展加工贸易;推动省内商品专业市场到境外设立分市场,开展跨国经营。此后,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受政府推动,开始加速发展。现阶段,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正处于全面推进时期,投资规模、企业数量、涉及行业领域、投资方式都在不断发展。

二、浙江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评析

(一)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

“块状经济”专指以制造业为主体,具有产业集群特征,富有浙江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态。“块状经济”表现为以某一行业的骨干企业作为龙头,以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家庭工厂配套协作为基础,在某一区域内形成的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和现代化生产的企业群体。绍兴的轻纺、领带、袜业,宁波的服装、机电、塑料,嘉兴的皮革、建材,温州的皮鞋、低压电器,萧山的汽车配件和永康的小五金等,都是浙江省具有鲜明特色的“块状经济”。

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浙江省民营企业也通过实施“块状经济”,采取集群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创造“走出去”的整体竞争优势。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载体就是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兴建的海外工业园区,其中既包括浙江省民营企业投资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如华立集团与泰国安美德集团在泰国东部海岸创立的泰中罗勇工业园,康奈集团牵头建设的俄罗斯乌苏里斯克远东康吉工业园等;也包括民营企业自发到国外开办的工业园,如越美集团投资的越美(尼日利亚)纺织工业园等。

单个民营企业势单力孤,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等多方面的制约,仅仅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跨国经营难度很大。而采取集群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可以实现专业化分工和相互协作;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和服务共用;增强对外谈判能力,节约采购成本;降低海外投资风险,避免恶性竞争。海外工业园区的建立,可为民营企业实现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搭建一个良好的信息提供与运营服务的平台。

(二)开展境外生产加工

浙江省的传统优势行业,如机械、轻工、纺织服装、建材冶金和电子等,普遍存在着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同时面临着国内需求饱和,需求层次升级和出口产品贸易壁垒不断增加的双重困境。因此,浙江省的民营企业纷纷通过开展境外生产加工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为在国内已经处于饱和状态的产品寻找海外市场并转移过剩的生产能力,同时带动国内技术、设备、零部件和劳务的输出。例如,浙江省平湖茉织华实业集团投资250万美元在约旦创办织衣厂,1999年获得批准,当年就派出250名中方员工,并出口了220万美元的设备和材料。宁波海天机械公司已在土耳其、加拿大、墨西哥等多个国家设立了境外加工企业,已成为亚洲举足轻重的塑料机械生产商。

民营企业在境外投资兴建生产加工企业,可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和原产地的多样化,减轻国内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转移本地传统优势产业的过剩产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开展境外生产加工,可以有效地规避贸易壁垒,缓解贸易摩擦,并且利用东道国提供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此外,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还可以借助发达国家给予东道国的外贸优惠条件进入第三国市场。

(三)构建海外营销网络

浙江省的民营企业为实现“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空间,积极构建海外营销网络,形式包括海外销售办事处、贸易公司、连锁店、贸易中心等。其中,最具有浙江特色的就是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商品专业市场和海外商城。而一些在国内已具有品牌优势的浙江省民营企业,也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营销网络,推广自主品牌。例如,康奈集团从2001年开始,就在意大利、法国、美国、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康奈皮鞋专卖店(柜)。此外,通过实施海外并购,也可以获得外方企业已有的成熟销售网络。例如,万向集团曾经以代工方式,借助美国舍勒公司的销售渠道进入北美市场,后期万向集团通过并购经营陷入困境的舍勒公司,得以直接掌控舍勒公司的市场网络。另据报道,到2012年,浙江省要在境外建设50个省内优势行业的地区营销总部,重点扶持100家龙头企业建设营销网络,其功能主要是自主品牌推广、营销接单、售后服务和物流配送。

商品专业市场和海外商城已成为浙江省民营企业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桥头堡,降低了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和风险;通过构建海外销售网络,推广自主品牌,则可以占领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及其销售网络,可以利用已有的成熟销售网络,迅速打开国际市场,改变民营企业以往从事贴牌业务的代加工地位,并获取定价权。地区营销总部虽然是由龙头企业承建的,但也能带动相关配套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走出去。

(四)设立境外研发机构

为积极利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诸多优势,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已经开始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2001年,华立集团为进入通信高端业务,动用巨资收购了飞利浦的CDMA研发机构,并且拥有了在美国、加拿大的CDMA的实验室和境外创新团队。尽管这一并购未能实现预期收益,但它却开创了我国民营企业从事境外研发的先河。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的浙江省民营企业主要还是少数行业龙头企业,如万向集团,康奈集团、奥康集团等,主要方式是并购海外企业或其技术部门,新建独立研发机构和设立合资境外研发机构等。

浙江省民营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的主要目的无疑在于获取技术、服务于市场需求,提升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实力。此外,投资于海外研发机构,利用国外的技术和人才,还可以提升浙江省传统制造行业的创新能力。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浙江省的许多民营企业主要还是依靠成本优势,而发达国家的一些同类企业虽然经营陷入困境,却仍拥有完整的研发团队。通过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将海外技术资源与浙江省的制造能力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升传统制造业领域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

(五)实施海外并购

随着企业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也在逐步升级,一些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已经开始实施海外并购。万向集团收购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不仅获得了被收购方的专利技术,提升了制造能力及产品档次,而且还获得了品牌和销售渠道。纳爱斯集团通过收购获得多家香港日化企业的知名品牌,为开拓国际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浙江新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德国自动裁床设备制造企业Bullmdr和Topcut,一举跻身世界缝纫机中高端领域,并缩短了进入欧美市场的通道。

现阶段,民营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人才缺乏,研发水平低、没有知名品牌,单纯依靠低成本优势,而实施海外并购,是民营企业实现转型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海外并购,可以获取有效的人力资源和国际知名品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此外,实施海外并购还可以减少投资成本,借助现成的经营网络和社会关系,迅速打开国际市场,降低管理难度和经营风险。

三、几点启示

中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难免会遇到诸多问题。虽然浙江省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比较早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同样遭受到了很多挫折与失败,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汲取。从浙江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来看,民营企业同样具备从事跨国经营的条件与能力,选择什么样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则应遵循以下一些主要原则:

第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民营企业虽然不具备跨国公司那样的垄断优势,但在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等方面已具备了可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发挥的比较优势。例如,相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浙江省民营企业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比较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开展境外生产加工,就充分利用了民营企业的生产能力和适用技术。对于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凭借资金优势、过硬技术和知名品牌,实施海外并购和自主品牌推广,就在发挥比较优势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这些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二,集群式规模化发展。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资金有限,承受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能力不强,而采取集群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则可以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并降低风险。浙江省民营企业通过创办并依托海外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就有效地增强了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通过建立境外商品专业市场和海外商城,则为浙江民营企业“抱团”走向国际市场搭建了平台,并加速了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第三,循序渐进地逐步推进。为避免盲目性和降低风险,民营企业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是从设立境外贸易窗口开始,先熟悉国际市场,再到开展境外生产加工、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和设立境外研发机构等实体性投资,乃至实施海外并购。这种循序渐进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有利于民营企业逐步积累跨国经营的经验,从而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率。

第四,注重培育国际竞争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仅仅依靠低成本优势,已经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也与我国努力寻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相违背。因此,民营企业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注重培育国际竞争力。浙江省民营企业通过设立境外研发机构、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和实施海外并购等方式,学习和获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广自主品牌,就有效地促进了民营企业的转型和产业升级,并提升了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民营企业必须权衡利弊得失,结合企业的自身特征和发展战略,细致分析东道国的投资环境,认真评估各种风险,积极而谨慎地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最终实现民营企业成功“走出去”。

参考文献:

[1]章鹏,徐滢,张勤. 企业对外投资的“双轨模式”――基于浙江企业的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 2005: (8) .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3

【关键词】直接对外投资投资战略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战略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2.根据中国的行业特性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4

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特点

1.投资规模.截止200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近370亿美元。但与同期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相比,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仅为1:0.0597,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1:1.55和世界的1:1.093的平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1:0.206(注:本文的数字统计均来自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也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数字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仍然很小。尽管我国对外投资的绝对规模仍然有限,但增长十分迅速,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0%,大大超过了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最初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

2.投资主体.就境内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而言,我国境外投资正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对外直接投资转变。但大型国有企业在投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就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来看,从初期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为目前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为主的结构。这些行业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行业,自然也成为中资公司海外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3.投资方式.从海外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看,我国海外非贸易性企业,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相应还相对较少。目前,虽然新建投资还占有相当比重,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跨国并购及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外投资。在国外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

4.投资地域.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中国的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和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但是从另一方面,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分布看,高度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我国的港澳地区仍是投资的热点,但对亚洲的投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而其他地区的投资有所上升。

5.投资行业.我国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的领域。就我过对外投资的存量来看,集中分布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采矿业;制造业。从近期的发展态势看,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是我国对外投资的热点行业.

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分析

1.建立海外营销投资模式,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有单一的国内市场走向全球性市场,如我国的三九集团.

2.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直接在境外设厂,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如华源集团.

3.海外创立自主品牌投资模式,如海尔集团,由中国名牌成为世界名牌.

4.海外并购资产-品牌,通过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开拓当地市场的海外投资模式.例如我国的tcl.

5.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指我国那些具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企业,例如,北京同仁堂,品牌誉满海内外,商标已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

6.国家战略主导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大型能源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主要是政府的推动,注重的是国家的宏观利益,例如,我国三大石油巨头即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这是解决能源瓶颈的重要问题。

7.海外研发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高科技企业而非传统的制造企业或资源开发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海外研发资源,使研发国际化具有居国际先进水平的知识产权,例如我国的华为集团。

截止2002年9月,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已达到6800多家,投资范围扩大到160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165亿美元。其中,中方企业投资91亿美元,主要是对我国港澳地区和美国。其次是东南亚地区,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预测,到200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达到一年40亿美元。主要是在确保能源及家电行业的对外投资。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而言,1999年全球fdi流出流量8000亿美元,其中6360亿美元流入发达国家,约占世界fdi总流量的75%,20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只占fdi总流量24%.国际直接投资趋向于流向经济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产权明晰、金融管制松、企业运行状况良好、市场准入限制小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中国主要的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且政治稳定,工业基础较好,国家外汇储备充足,政策性限制逐渐减少。格兰仕、德隆等企业坚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充分发挥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国际间的商业运作,将过剩的劳动力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进而转化产业优势,提升国家的竞争优势。福耀和万向的选择除了利用劳动力优势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国家的“反倾销”,及一些国家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这种模式不但加大了国外市场开发力度,而且可以避免壁垒,不受反倾销法的限制,减少征税风险。而海尔的自建营销体系模式就是坚持“世界品牌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竞争力的焦点就是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形象的竞争,含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国际化的形象及包装等,在经营自有国际品牌的同时,利润也随之而来。

中国的企业除了要了解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优势产品,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建立国际化生产网络,还要规避各种风险,选择适当的时机,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三、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选择方向及原则

从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来看,企业投资的金额不大,范围却过于广泛,平均每个国家只有几千万美元的投资。与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规模不相称。特性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并存性、技术结构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的全方位性,这就使得投资的区位选择获得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加大,投资主体将逐步由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资源性和政策性投资除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成为对外投资企业的首要课题。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避免盲目投资,选择投资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产品导入型,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依据不同行业的性质和进入国家的政策导向,确定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考虑周边国家;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要素和核心竞争力及发展阶段,坚持一元化发展和横向发展,对多元化发展要慎重;出资方式尽量灵活,多筹集国际金融货币市场资金,选择理想的投资伙伴,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及商标的使用,维持自有的技术优势;实现经营管理当地化,真正融入被投资国的经济运行体系中。

鉴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国际投资经验少,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和保护政策,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还是存在诸如多头审批管理问题,管理政策导向不明,对外投资项目审批繁琐,缺乏有效的对外投资监管、制约体系,导致在一些热点市场上出现某些国内企业无序竞争,信息咨询服务欠缺,境外逃资增多等问题,到目前为至,中国还未明确跨国投资经营的整体战略、行业规划、产业倾斜政策、投资行业导向。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呈现极不对称性,比例为1∶0.0597,而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状况为:1∶1.55,发展中国家平均是1∶0.206,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外不均衡发展,使经济增长失去强大的拉动力。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应以项目审批为主要手段的微观管理方式改为以管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主;由直接的管理逐步过渡到间接的监控、监测,最终形成以企业为投资主体,中介结构为服务导向,政府宏观监控的管理体系。

四、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

大力提升中国跨国直接投资主体的垄断优势。如技术垄断优势、产品差异优势、品牌及营销优势、产品成本和价格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等。提高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组织方式。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渠道。(国内、东道国、国际三种筹资渠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既要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又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必要的战略举措。

五、企业对外投资的企业战略

1.巩固的国内市场是国际化战略的基础。中国的国内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对选择跨国经营的国内企业来说,如何巩固国内市场份额是个重要的问题。

2.制定明确科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强调跨国经营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把国际化发展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结合,企业的每项投资和经营必须服从整体。

3.在海外投资项目选择上,要合理取舍产业链条,确定经营方向,从资源重组角度出发,以降低成本为基点,开拓海外市场或寻求海外资源和技术,将资源开发、技术开发、耗能高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转向境外相关地区。

4.着力完善跨国经营管理制度。跨国经营的战略管理和控制制度,是实现企业全球化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5.加强成本管理和战略控制

6.高度警惕和防范跨国经营可能遭遇的各类风险,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预案,通过快速反应机制,应对风险的发生并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5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对外投资发展迅速。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刻调整,我国经济发展也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切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面对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的新变化,传统的对外投资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客观上要求创新对外投资方式。这不仅是我国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稳步实施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金融危机 “走出去” 方式 思路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已迈出坚实的步伐,取得了明显实效。从初期的国有外经贸专业公司、工贸公司,发展为国有、民营、中小企业齐头并进,投资方式和合作主体日趋多元化的格局。从初期的建点开办“窗口”发展到当今的绿地投资、海外并购,境外加工贸易快速增长,能源资源合作增多,投资合作方式日益丰富,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资本流动、跨国投资与并购活动急剧萎缩,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呈下降趋势。而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但没有放缓脚步,反而飞速增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已同世界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参加了几乎所有的主要国际、地区组织,我国企业目前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对外投资。中国不仅成为当前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成为全球对外投资输出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金融危机后我国更是承受着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风险和全新挑战。为此,探索研究危机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方式,就具有更加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尽管我国对外投资的现实与预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呈快速增长势头,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一)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猛

自中国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广泛实施,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对外直接外投资的区域分布越来越广。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我国共有1.2万家境内企业或投资者在境外设立了1.3万家企业,是2000年的4.5倍多。从2000年到2008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从5.72亿美元上升到433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八年保持了增长势头,年均增速达54%。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1%,位居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首,名列全球第五位。2010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129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金额590亿美元,同比增长36.3%。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取得了喜人的佳绩。

(二)投资模式不断创新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初期投资多以试探为主,主要采取合资方式。但近年来随着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的方式也不断创新。从单纯的绿地投资逐步向跨国并购转变。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显著。当前,跨国并购已成为我国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企业自身实力的增强以及对并购的深入认识,企业跨国并购的频率日益加大,效果显著。目前,我国的并购领域主要集中在石油、电信、交通等国家资源和基础设施行业。而此次金融危机为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掀起了海外并购的浪潮,中国企业已成为全球并购市场上的新贵,其增速、规模和影响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虽然2009年的金融危机使海外市场大幅收缩,但中国企业却凭借丰厚的外汇储备加快了对外投资的步伐。仅2009年上半年,在全球跨国并购规模同比下降35%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总额却同比增长40%,仅次于德国,位居世界第二。并购的区域涉及北欧、北美、南美、中东、东南亚、非洲、中亚、东欧等传统区域,世界主要产油地区都有中国企业的身影。由此可见,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增强和国家宏观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国外的资源、技术和市场,将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和培育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

(三)积极实施“本土化”战略且拓展对外投资合作区域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广泛实施,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愈加广泛。总体上看,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是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相符合的。为了减少或规避对外投资的风险,中国企业在实施本土化战略的前提下,力图在投资区位上实现多元化。

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积极实施“本土化”的经营战略,不仅有利于尽快熟悉和适应当地投资环境,充分利用和享受东道国推行的外资优惠政策,而且有利于获得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认同与支持,减少或避免来自企业外部的投资与经营风险。国际上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摩托罗拉、IBM等公司在跨国投资与经营中获得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本土化战略的成功实施。而中国企业在海外频频遭遇抵制、罢工或其他形式的抗议活动,与企业海外经营本土化相对滞后不无关系。

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逆势上扬,再创历史新高,基本形成了以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拓展欧美的多元化格局。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上亿的国家地区较上年增加9个,中国香港、开曼群岛、澳大利亚、卢森堡、新加坡、美国、英属维尔京群岛聚集了当年投资净额的九成。同时,在很多情况下,出于政治、成本、贸易壁垒等原因,发展中国家依然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对象,亚洲和非洲国家仍然是我国最大的海外投资目的地。

(四)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

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已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由单一的国有企业为主,逐渐转变为地方政府企业、民营企业、中央企业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格局,即国有企业为投资主体,中央和地方大型企业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民营企业逐步成为“走出去”的生力军。在2009年中国对外投资主体中,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占到存量份额的90%左右;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中央企业和单位占80.2%,地方企业仅占19.8%。

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实践表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投资模式不断创新,投资区域不断拓展,投资主体多元化。针对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提出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战略就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新机制创建思路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投资不仅增长速度很快,且在其迅速发展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既代表了我国对外投资的新趋势,也显现出构建我国对外投资新机制的迫切性。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企业要想“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实际需要,就必须在以下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增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意识

金融危机将我国企业全面推上了对外投资的大舞台。对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出现的投资风险,我国企业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作为后来者与既得利益者之间的矛盾在所难免,就更要有应对风险的平常心,做好应对风险的各种准备。作为对外投资的企业,一定要认真分析风险的来源,采取更为智慧、理性的策略和方法将风险纳入到自己可控的范围,减少或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

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海外营销网络,是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长期处于国际分工低端和外贸出口经济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有目的地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和高科技企业“走出去”,到科技资源密集的地区设立研发中心或高技术企业,充分利用国外的科技资源和人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走出去”,到我国出口产品的主要海外市场设立自己的营销网络,实现产业价值链从低增值的加工制造环节向高增值的营销环节的延伸。这样,既可促进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又可获得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更大收益。

(三)有针对性地选择对外投资领域和方式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阶段,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对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原有的产业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增长的新要求―在产业结构上实现由资源、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所以,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也要顺应这一变化,在原有资源开发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尽快跨越对外投资的各个阶段,最终实现在高附加值产业领域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目标。

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努力和探索,我国目前国内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在继续发扬传统对外工程承包方式的基础上,把握当前以跨国并购为主的对外投资主线,积极推动国内企业以更多样化的投资方式参与到国际经济合作当中。

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自身实力的增强和对并购方式的深入了解,并购已被国内企业广泛采用。此次金融危机为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企业应抓住这一危机所带来的潜在机遇,通过并购方式以较低的成本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金融危机后,不少企业陷入资金短缺困境,中国对外投资的市场准入机会大增。大部分经济体中企业市场价值大幅缩水,资源、技术、品牌、渠道等价格下降,为中国实现低成本海外并购提供了机遇。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财政金融稳健、外汇储备丰裕,具备抓住机遇的基本条件。

当前,中国以海外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投资比例逐年提高。2010年,我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达238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40.3%,并购领域主要涉及采矿、制造、电力生产和供应、专业技术服务等。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可以主动整合外部资源与市场,低成本获取海外的资源、技术、研发能力、国际品牌与国际市场渠道,大大提升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四)加快银行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通过承接国外产业转移、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凭借廉价劳动力等低要素成本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迅速成长为制造业大国。随着我国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和参与国际分工地位的逐步提高,以及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走出去”,从事对外投资,扩大海外经营,就迫切需要加快银行金融机构的“走出去”步伐,大力拓展海外业务和开展国际化经营,提高我国银行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为我国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保险等服务,尽快改变我国主要依托加工制造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局面,促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经济金融强国的转变。

总之,中国的对外投资正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加快,以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参与国际投资的热情和信心将不断增强,中国对外投资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之势。

参考文献:

1.刘阳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1

2.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J].财贸经济,2009.4

3.马金成.金融危机背景下境外并购的价值追求与实现[J].宏观经济研究,2009.6

4.冯鹏程,仲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及趋势展望[J].理论研究,2009.10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6

关键词:无形资产;海外直接投资;企业核心竞争力;广义虚拟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2) 02-0037-07

Overseas Investment on Intangible Assets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bstract:Combining theory and cas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intangible assets, namely knowledge, brand and channel, on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further investigates the overseas investment strategy for Chinese companie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overseas investment on intangible assets increases the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advantage on core technology, brand image and market development capability; establishing, M & A, and strategic alliance are main ways to implement overseas investment;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ha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n Chinese companies, thus the overseas investment should have long-run view, and emphasize risk control and host countries’ review policy.

Keywords: intangible assets, 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一、引言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够提高企业异质性的、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内生或外购的非实物形态资产[1]。海外直接投资,是指企业以跨国经营的方式所形成的国际间资本转移,通常包括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参股海外企业两种实现方式[2]。海外无形资产投资,就是在海外直接投资中,将资金投向无形资产,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探讨海外无形资产投资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现实背景看:近年来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见图1),并且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仍很巨大。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我国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688亿美元,占全球总投资额的5.1%,位居世界第五、发展中国家第一。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投资存量与国际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见图2)。以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GDP之比为例,我国的数据是4.61%,不仅低于美国(30.18%)、德国(41.19%)、日本(14.62%)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10.03%)、俄罗斯(20.22%)、印度(5.89%)等,因此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我国当前面临巨额的外汇储备压力,为优化国际资产结构、提高对国际经济资源的控制能力、实现“藏汇于民”,鼓励企业发展海外直接投资将成为国家的长期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企业如何抓住有利时机、通过海外投资提升自身竞争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理论意义看:现有的海外直接投资理论侧重于资源、劳动力、市场等资产获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没有严格区分和强调无形资产投资的作用。在全球经济日益虚拟化的今天,知识、品牌、渠道等无形资产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3]。只有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作用,企业才能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发挥出比较优势。无形资产的研究属于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范畴[4]。林左鸣(2010)对广义虚拟经济的内涵、外延及相关基础理论做了原创性和系统性的阐述[5]。但目前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仍处于发展之中,现有研究主要从不同的角度拓宽相关应用领域。本文针对无形资产海外投资相关研究的缺乏,以无形资产海外投资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为研究主题,提出了“广义虚拟经济”新的应用领域,有助于从理论上为我国跨国公司实施海外无形资产投资策略提供依据。

图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图2 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GDP比重的国际对比

二、海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演进:无形资产价值的发现

(一)理论源头:国际生产折衷论

Dunning(1981)的国际生产折衷论是关于海外直接投资的经典理论,也是现有海外直接投资研究的理论源头[6]。

国际生产折衷论认为,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动力有三个方面。一是所有权优势,即拥有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产品、技术、管理经验等,海外直接投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所有权优势的挖掘和向外延伸的过程。二是内部化优势,企业将海外活动纳入自己内部的管理体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不通过出口贸易销售产品或者通过契约委托海外机构代扩展自己的经营活动。三是投资目的地的区位优势,即投资的目的地具有本企业发展的特定优势,这些优势在本国或其他地方并不一定具备,如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成本、广阔的市场需求等。从投资的目的地的区位优势出发,国际生产折衷论进一步认为海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可以归结为是获取海外的市场、资源和劳动力等资产,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国际生产折衷论的核心观点是“所有权优势挖掘(Ownership Advantage Exploring)”,即具有特定优势的企业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发挥其优势,通过规模经济或范围欧经济实现更大的可持续的盈利。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际生产折衷论没有区分实体资产和无形资产,但这一理论本身包含无形资产成分。如特殊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知识)、企业所建立的形象(品牌)、为开拓市场所建立的网络(渠道)等都是所有权优势的一部分,这些都属于无形资产范畴,即虚拟经济的投资。

(二)国际生产折衷论的局限及改进

国际生产折衷论对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适用的,因为他们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确实具有特定优势。但是,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引致了记忆不得理论探讨。根据UNCTAD的《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21%,占全球总投资额的30%,世界排名前二十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国中发展中国家占据六席。这使得传统理论受到了挑战,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资金和技术上并不具备优势,那么他们对外投资的动力何在?Tolentino(1993)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理论给出了解释,即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并非“挖掘所有权优势”,而是“寻求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 Seeking)”,如获取新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7]。其后关于发展中国家海外投资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这一思路[8]。

如前所述,所有权优势本身既包括实体资产上的优势,也包括无形资产上的优势,那么孰为重、孰为轻?我们认为,当原始积累已经完成,加工形态的生产力已经达到高峰而核心能力中的技术创新、品牌和销售渠道等要件即将成为发展瓶颈时,无形资产的寻求对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更为重要。原因在于:原材料、自然资源等实体资产的优势更多的由自然禀赋决定,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未必存在差异;在劳动力成本上发展中国家反而具有优势。而在知识、品牌、渠道等无形资产方面,发展中国家处于明显劣势。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之所以要走出去,正是去寻求自己还尚不具备的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等,通过国际直接投资进而参与国际竞争来形成并增强自己在这些无形资产上的优势,从而提高自身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现有研究并未系统探讨过海外直接投资投向无形资产的实施重点与策略选择,本文结合已有文献提出一个分析框架,认为海外投资流向的无形资产重点包括知识、品牌和营销渠道。这三种无形资产可以涵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面:技术创新、管理经验、企业和产品形象、市场渠道和国际营销策略。需要指出,为避免概念界定过于狭隘,本文所指的无形资产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而不是商标、专利等会计计量意义上的。

三、不同类型海外无形资产投资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一)知识获取型海外投资:企业技术创新的助力

知识资产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经验,是企业智慧的凝结,具体包括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管理经验等。其中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是知识资产中的关键要素,也是企业海外投资寻求的重点[9]。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国内跨国公司大举进军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的竞争劣势日益成为发展瓶颈。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可以凭借低廉的劳动成本来获得国际竞争的相对优势。但是,中国当前的人均GDP已经突破5000美元,事实上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劳动成本优势逐渐消退,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正在向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劳动成本更低的地方转移。因此,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不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中国企业很难在国际市场与欧美跨国公司竞争。然而,核心技术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它只能通过长期的、持续不断的知识积累来完成。国际经验证明,跟踪战略和拿来主义方式对于后起国家追赶先进国家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最为有效的模式,日本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国企业要赶超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水平,要将自主研发、积极引进和走出去投资有机结合起来,甚至以走出去带动自主研发。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其掌握的知识资产,因此,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创造和积累知识资产。而知识寻求型的海外直接投资正是获取知识资产的有效途径。例如:盛大网络通过收购韩国Actoz公司,获得了网络游戏的版权及研发平台;华为通过并购网络处理器厂商Cognigine公司,提升了在交换机和路由器核心处理器生产方面的技术能力;格兰仕公司通过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这些国家的研发平台及人才开发了球体微波技术、微波增强补偿技术、光波技术等一系列领先的技术,进一步巩固了格兰仕在微波炉、空调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二)品牌获取型海外投资:企业形象塑造的关键

品牌资产是企业形象的最集中反映,消费者选择商品时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商品的生产厂家,选择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企业形象的一个评价和投票过程。目前学术界对品牌资产的含义界定不尽相同,但研究的共识是品牌资产具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品牌资产是一种无形资产;第二,品牌资产是产品及企业的形象的累积;第三,品牌对公司的价值是通过品牌对消费者的影响而产生的[10]。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中国市场正逐渐从产品价格竞争过渡到综合品牌竞争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品牌战略作为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华为、联想、海尔都是品牌塑造的成功典范。近5年来,中国的品牌建设有了显著进步,在2011年公布的《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美国拥有245席,占47.8%;我国有21个入选,占4.2%,排位第6;而在2006年,中国只有6席,占1.2%。同时应当看到,中国国际知名品牌数量与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匹配。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世界上各类名牌商品共约8.5万种,其中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拥有90%以上,处于垄断地位。

与国外著名品牌相比,国内绝大多数企业的品牌经营仍不够成熟,突出地表现出两个特点。第一,品牌的生命周期短,中国品牌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2~3年。新生品牌在强大的广告宣传下,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知名品牌;而一旦出现经营困境,企业无力应对,很快会销声匿迹。第二,品牌经营管理不善,企业形象容易遭到颠覆性冲击。国内企业普遍通过巨额的广告投入塑造品牌,重视品牌造势而忽视品牌经营。由于管理不善,强行包装出来的品牌声誉与企业真实形象不符。一个声名显赫的品牌,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顷刻间就变得一文不值,如三鹿婴幼儿奶粉、蚁力神口服液、冠生园月饼等。

发达国家的知名跨国公司普遍是通过自身真实的形象来塑造独具特色的品牌,很多知名品牌都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而不衰。通过海外并购等方式,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一种最直接的方式获取海外知名品牌,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例如,吉利收购沃尔沃、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等,都使国内企业接触到了国际知名品牌的一流运营模式和管理团队。通过并购海外知名品牌,可以学习品牌塑造的成功经验,通过长期的企业形象塑造来赢得市场和消费者,而不是单纯依赖广告投入追求短期的眼球效应。

(三)渠道获取型海外投资:企业拓展市场的工具

渠道资产是企业通过分销渠道产生的现在和未来收益的净现值,与分销商、客户的关系是其关键要素,事务所和事业部是其主要组织形式。作为战略营销的工具,许多年来,渠道一直游离于三大营销组合战略要素(产品、价格、促销)之外,许多企业都是在考虑产品、价格以及促销战略之后才关注渠道战略[11]。

在开拓市场的营销要素中,渠道的竞争优势在短期内最难被竞争对手模仿,因此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渠道资产具有三个特征。第一,长期性。营销渠道的最终目的是为顾客提品和服务,因此其建设和发展伴随着企业扩展海外市场的全过程。第二,机构化。渠道战略是通过具体的机构负责实施的,这种机构具有稳定性,可以通过长期经营积累丰富的市场信息;而机构内部的组织结构和人员招聘、培训与支持制度具有本企业的鲜明个性。第三,具有关系资源的属性。与分销商、客户之间的关系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经营得好可以使企业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节约很多成本。宝洁公司是成功运用渠道资产的范例:它开发了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并且与独立经销商及沃尔玛等大型超市之间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在订单处理和存货持有上节约了大量成本,最终在与同类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了持久的优势。

当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时,渠道的重要作用会被凸现出来。当一个跨国公司开始进军一个陌生的国度时,由于对东道国当地情况不甚了解和缺乏关系资源,管理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渠道资产的建立和完善。这就需要企业通过投资在海外设立稳定的机构,负责产品的营销、与当地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和维持与分销商和客户的关系、以及反馈市场信息等。我国浙江民营纺织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很重视渠道的建设。今天在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随处可见浙江纺织商的身影。这些浙江企业大都是先在当地设立事务所,既作为产品销售的中转站,也作为连接当地政府、分销商和客户的纽带,积累了大量的市场信息和关系资源。当时机成熟时,再设立生产厂,实现产品的当地生产和销售。

四、企业海外无形资产的投资策略

在经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拥有第一大制造业,这为无形资产的投资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欧债危机将长期困扰欧洲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后续发展与财务保证,这为中国通过投资方式获得所需无形资产提供了历史机遇。以合作与共赢的理念开展投资,将在政治和文化上获得认可。而在对象选择和实施方式上,还应当深入细致、精益求精。

(一)投资的实施方式:新建、并购与战略联盟

无形资产海外投资的具体实施方式有三种:新建、并购和组建战略联盟。

新建是指跨国公司在投资东道国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生产厂及营销渠道等。新建方式的直接投资所需资金量大,建设周期长。这种方式适合在东道国已经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使用,否则企业的产品不为当地消费者熟知,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建成后面临较大的风险。对无形资产投资来说,知识资产和渠道资产的投资均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例如,海信公司在美国、欧洲建立了四个不同类型的研发中心,利用欧美技术密集型地区的研发平台与国际领先的科技企业合作,增强了其在平板电视机生产技术方面的优势。

并购是指合并或收购国外的企业或者企业的某一个部门。跨国并购相对于新建具有两方面优势。一方面,通过跨国并购,企业可以快速获取所需的无形资产。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国际品牌塑造和营销渠道拓展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而并购方式能够缩短这一建设的周期。另一方面,通过跨国并购,企业可以一次性获取一揽子无形资产,涵盖核心技术、国际品牌、营销渠道等,可以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例如,2005年7月南京汽车集团并购英国罗孚汽车,既增强了南汽的技术研发力量,又获取了“罗孚”这一百年汽车品牌。

组建战略联盟是指通过协议的方式,与国外企业共同出资组成联盟,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等。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共享彼此的技术、管理经验、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等,实现优势互补,共创知名品牌。这种方式承担的风险比新建要小,并且不像并购有可能遭到对方抵制,是一种灵活自由、互利互惠的投资方式。当中国企业所需要的无形资产不能通过市场交易及并购实现时,国际战略联盟成为获取合作伙伴优质无形资产的重要途径。例如,海尔集团与西门子等世界知名企业合作,先后成立了48个具有战略联盟性质的联合研究中心,保证了其在家电生产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也提升了海尔品牌的海外知名度。

(二)循序渐进的三阶段投资策略

三种无形资产的海外投资不是完全孤立的,这是因为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最后到品牌形象的确立,是一个相互联系和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海外无形资产的投资应当循序渐进的展开,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当地销售。在海外建立营销渠道和网络,或者与国外企业组成战略联盟,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经验和支撑。在出口目的地建立服务于销售的平台(如销售中心、事务所等),一方面与当地客户建立合作关系,了解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承担本国出口产品在当地的销售与推广工作。这一阶段为企业积累了经验基础和关系资源。

第二阶段:当地生产。实现生产的当地化,既可以采取独资子公司或生产基地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与当地企业合资的方式,还可以采取并购方式。通过在当地建立或购买标准化的生产流水线,实现产品的当地销售,国内企业在当地实现了持续、长期化的生产,能够绕开贸易壁垒,也可以规避出口收益面临的短期汇率风险。

第三阶段:当地研发。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或者并购当地企业的研发部门,是利用东道国知识资产创造自主品牌的关键环节。第二阶段积累了生产经验和东道国相关信息,提高了识别和利用先进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能力,为研发当地化创造了条件。研发当地化以后,产品开发的整个流程都在海外进行,降低了交易成本,也最终使得知识、品牌、渠道等不同种类的无形资产得到了综合利用。

(三)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至今未能消除,而且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发展,全球经济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局面。这样的经济大环境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寻求海外无形资产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一方面,危机导致全球资产价格估值下降,为我国企业的海外无形资产投资提供了机遇。在受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欧美发达国家,大量拥有核心技术和国际品牌的企业陷入经营困境,急需海外资金注入,因此其资产价格处于历史低位。高质量的无形资产和相对低廉的资产价格,为中国企业以跨国并购方式实施海外投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另一方面,危机加剧了各国经济和政治形势的不确定性,使国内企业的海外投资面临较大挑战。海外直接投资是一种长期性的投资,对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东道国政局动荡会使得海外经营难以稳定持续;而东道国经济衰退会导致海外子公司、被并购企业以及战略联盟的合作伙伴出现经营恶化,带来企业总体收益的暂时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寻求海外无形资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投资的战略性,立足企业的长远发展。海外直接投资是长期性、战略性投资,无形资产转化为现实收益需要较长时间,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局限于眼前的盈亏,要对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形势和企业发展进行长期判断。

第二,加强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无形资产的海外寻求过程本身就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例如,2001年华立集团重金收购了飞利浦在美国的CDMA业务,但由利浦曾与CDMA行业巨头签署过不向第三方公开某些技术细节的协议,因此华立并未因收购获得核心技术,损失惨重。另外,如前所述,危机时代相对恶化的和宏观环境又使风险进一步加剧。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在投资前深入调查合作伙伴或并购对象,考察本企业对海外资产的吸收消化能力,对各类风险进行识别,建立企业内部的风险控制流程和策略。

第三,熟悉东道国的投资审核政策。面对经济危机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势头,各国普遍加强了对我国投资的审核。特别是能源、金融等敏感领域的海外投资因被怀疑具有战略意图,普遍受到限制。而制造业的投资为经济危机后失业率高企的各国创造了就业机会,并且不会对东道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产生直接威胁,因此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少。

五、结语

海外无形资产投资是企业利用国际资源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本文通过梳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演进过程,论证了海外无形资产投资可以提升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我们将无形资产归纳为知识资产、品牌资产、渠道资产三种,并通过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案例说明:海外无形资产投资可以加快企业知识资产积累,缩短技术创新周期,开创国际品牌资产,建立国际商业渠道资产。本文归纳了新建、并购和组建战略联盟等三种海外无形资产投资的方式,比较了各种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提出了循序渐进的三阶段投资实施策略。作者特别强调了在海外投资中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在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杂化和欧债危机持续化的背景中,中国凸现了相对有利的资金优势和经济地位,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大国的历史机遇。通过海外无形资产投资,中国企业可以将海外资源转化为自身的核心能力,这将进一步加快中国产业升级和国际化发展,加快从世界工厂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这也为虚拟经济要素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有利的佐证。

参考文献:

[1] 叶. 无形资产管理[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 卢力平.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研究[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3] 范莉莉, 高喜超. 企业无形资产的系统评价方法――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新视角[J]. 系统管理学报, 2010, 19(3): 305-312.

[4] 林左鸣. 广义虚拟经济与微观层面的企业经营实践[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0, 1(1): 5-27.

[5] 林左鸣. 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6] Dunning J H.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M].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81.

[7] Tolentino P 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 [M]. London: Routledge, 1993.

[8] Buckley P J, Clegg L J, Cross A R, et al. The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7, 38(4): 499-518.

[9] 赵先进. 中国企业寻求海外知识资产的动机与路径[J]. 上海企业, 2010 (6): 70-72.

上一篇导游词大全

下一篇少年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