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意见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意见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意见建议

经济发展意见建议范文1

打造廉洁高效政务环境。坚定不移推进“放管服”改革、“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一门、一网、一次”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打通政务服务全流程运行通道。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以政务外网的网络环境建设为基础,依托手机APP、电脑服务终端、网上办事大厅等数字化手段,推广“不见面审批”“容缺审批”“全程代办”等服务模式,实现“一网通办、就地能办、异地可办”,最大限度方便企业群众办事。

探索实施大部门制改革。推进长春国际汽车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大部门制、扁平化、聘任制”,探索形成“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新模式,科学设置管理机构,优化干部培养选拔机制。根据岗位设置需求,制定公开竞聘工作方案,全面实行岗位聘任(用)制,领导班子成员采用任期制。建立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管理运行机制。

建设同城化发展示范区。以大岭镇、范家屯镇为重点,加快建设同城化先导区,重点引进汽车城产业资本,合力打造同城化产业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承接有关产业转移,强化三产融合和同城融合。

经济发展意见建议范文2

一、总部企业的认定

本区认定的总部企业是指其核心营运机构或分支机构(主要指国内外大企业设立的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信息中心或营运机构等)设在本区,税收由区税务部门直接征管,且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依法经营的企业:

1、前3年内属有关权威机构的世界、全国500强企业的总部或市级以上分支机构,全省100强民营企业总部;

2、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投资或授权管理的下属企业1个以上,且第三产业中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并年纳税额400万元以上,工业中年产值5亿元以上并年纳税额2000万元以上的总部或市级以上区域性总部(新引进总部侧重税收标准,下同);

3、年产值10亿元以上并年纳税额4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年营业收入1.5亿元以上并年纳税额500万元以上的现代物流业、建安类及其他现代服务业(不包房地产开发类企业)规模企业。

4、在本区注册纳税的新上市企业。

5、在*市内其他区已设市级区域性总部的,在我区不再认定为总部企业。

具体认定工作由区经贸局负责,区统计局、区财政局、区发改局、*工商分局、区地税局和区国税局协助。总部企业的统计及工作由区统计局会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实施。

二、对新引进总部企业的奖励

(一)新办总部企业是指企业在本区进行税务登记注册未满一年,符合本区总部企业认定条件依法经营的企业,包括新办或迁入企业,以及当年完成上市的企业。

(二)对在本区进行税务登记的新办总部企业,按以下标准奖励(具体由区经贸局牵头,区财政局、区发改局、区统计局、区地税局和区国税局协助):

1、商贸类企业,在第一个完整纳税年度纳税总额在400万元以上(含400万元)1000万元以下(不含1000万元,下同)、10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2000万元以上的,分别按企业当年对区财政贡献额的15%、20%、25%给予奖励,一定两年,每年奖励金额不超过100万元。

2、物流类企业,在第一个完整纳税年度,按企业对区财政贡献额的15%给予一次性奖励。

3、工业类企业,在第一个完整纳税年度,按企业当年对区财政贡献额的10%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限额30万元。

4、建筑安装类及其他现代服务业企业,在第一个完整纳税年度,按企业当年对区财政贡献额的10%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限额30万元。

5、对租用写字楼的总部企业,按该企业租用建筑物办公用途部分的建筑面积计算,给予一年租金30%的补贴,租满一年后提出申请,享受补贴期间不得转租,不得改变办公用房的用途。

6、对在本区注册纳税的新上市企业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同一个企业只能享受上述一种形式的奖励。

(三)新办总部企业对区财政的税收贡献,原则上按企业入驻后的第一个完整会计年度核算。

(四)每年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总部企业奖励。

(五)奖励审核程序。

1、新办总部企业的奖励采取企业申报制度,由企业在迁入本区的一年内,向区经贸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入驻我区的证明(包括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租赁合同或业主证明等)、申报资质和申请报告。区经贸部门评定总部企业在每年3月截止,并确认当年申报初审名单,提供给区税务部门与财政部门审核确认。

2、区税务部门当年4月底前向区财政局提供新办总部企业的名单初审意见、纳税情况及相关资料。

3、区财政局根据该资料进行核实,按照有关规定在一个月内计算其税收留区部分,区经贸局根据区财政局提供数据形成奖励方案,报区政府审批;奖励资金由区经贸局统一向区财政局申请用款计划,按国库集中支付到受奖总部企业。

三、对纳税贡献大、增长快的驻区总部企业给予奖励

在本区认定的总部企业中,评出当年对区财政贡献额增量部分前5名及增速前5名的总部企业,各奖励10万元。增量部分前5名与增速前5名为同一企业的,只奖其一。本项奖励不含奖励期内的新办总部企业。

(一)对该类总部企业的认定和奖励从2009年起每年核定一次;

(二)区经贸局、区统计局和区财政局负责,区地税局、区国税局协助,于当年4月底前联合审定总部企业纳税留区增量部分前5名及增速前5名的总部企业名单;

(三)区地税局、区国税局向区财政局提供企业两个年度的纳税情况,由区财政局计算留区部分,区经贸局据此形成奖励方案,报区政府审批;奖励资金由区经贸局统一向区财政局申请用款计划,按国库集中支付到受奖总部企业。

四、对总部企业载体出租主体的奖励

(一)对新引进总部企业的写字楼场地直接出租方进行奖励,按所引进总部企业对我区当年财政贡献的10%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限额30万元。

(二)奖励采取申报形式,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在每年8月底前提出奖励申请报告,并持相关证明资料到区经贸部门进行申报。区经贸部门审核后,于当年10月前回复申请人,并形成奖励方案。

五、各相关职能部门为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服务

建立服务总部企业“绿色通道”。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在申请办理项目用地、规划报建、工商税务登记、年检办税、环保审核、招工备案、社会保险、卫生许可等方面事项时,有关职能部门给予优先办理及提供优质服务。新办企业总部办理注册登记时,属法律、法规规定应进行前置审批的事项,实行前置审批部门预核和企业承诺制。由区经贸部门协调海关,为总部企业提供通关便利,企业总部办理进出口业务,享受“红色通道”专柜服务,优先纳入客户协调员企业制度和便捷通关通道,实行前推后移式通关监管管理。优先办理总部企业人员的因公出境手续。

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将旧有物业升级改造成写字楼,引进总部项目或发展工业设计、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等总部性产业。规划部门争取市支持落实《*市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实施意见》的优惠政策,允许先使用后土地改性,逐步实现功能升级发展为总部经济的载体。完善配套设施,引导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改造成为综合工贸园区,吸引工业企业将外设的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等迁入综合工贸园区。

经济发展意见建议范文3

一、充分认识扶持农村经济协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村经济协会是指县、乡、村三级区域内,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水利、粮食、经贸、科技、供销等领域的行业性社会团体,它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是农户、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大市场连接的桥梁和纽带。党和政府对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工作高度重视,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村经济协会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环节,大力扶持发展农村经济协会,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协会的作用。要把扶持发展农村经济协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切实抓出成效。

扶持发展农村经济协会工作,要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科学规划布局,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协会快速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协会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在2004年全面完成现有农村经济协会的复查登记和备案工作,到2005年基本建立地域和行业全面覆盖的农村经济协会组织体系。同时制定、完善、落实扶持发展措施,培育一批运作规范、活力充足、作用突出的示范农村经济协会,提升农村经济协会的整体水平,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搞好服务,优化农村经济协会发展环境

民政部门作为登记管理机关,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强化服务意识,搞好农村经济协会登记管理和规划发展工作。适当放宽登记政策,认真做好复查登记工作,依法确立和维护农村经济协会的法人地位。适当放宽注册资金、会员数量、办公场所、业务主管单位、专职工作人员等标准要求,减少批准筹备环节、减少公告环节、减少登记费,降低门槛,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农村经济协会依法设立提供便利条件。统筹规划,调整结构,建立完善农村经济协会组织体系。本着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原则制定农村经济协会发展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搞好培育发展工作,对已有的农村经济协会进行合理调整,逐步达到农村经济协会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发展有序。

业务主管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农村经济协会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协会的行业主导作用和组织协调作用,把农村经济协会作为实施涉农政策的渠道和组织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依托。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水利、科技、供销等业务主管单位和部门要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农村经济协会,充分发挥其开拓市场、协调生产的作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把适宜由农村经济协会行使的职能委托给农村经济协会,促进农村经济协会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强化扶持发展措施,推动农村经济协会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协会是农村经济改革中产生的新生事物,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农村经济协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切实保障。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注重发挥其在招商引资、经济协作等方面的优势;物价部门要在农村经济协会收费项目的核准、收费许可证的办理上给予指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农村经济协会举办经济实体,并在农村经济协会办理农产品商标注册等方面给予有力指导;各级税务部门应积极向农村经济协会及其兴办的经济实体提供纳税服务,并按规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贸易、供销、粮食等部门要引导农村经济协会发挥农产品流通和贸易方面的优势,支持农村经济协会发展优势产品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科技部门要把农村经济协会纳入“科教兴农”战略,优先提供科技服务,引导或委托其开展科技社会化服务。在农村经济协会自身发展方面,允许设立地域性分支机构、允许在异地设立办事(代表)机构、允许跨地域发展会员、允许办企业、允许依法广泛开展经济活动。

为了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协会经费不足、活力不强的问题,各级财政、农业、科技等部门要对农村经济协会特别是致力发展优势和新兴农产品的农村经济协会给予资金支持。

四、农村经济协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协调作用

各级民政部门和农村经济协会业务主管单位要增强服务意识,指导农村经济协会开展规范化建设,使其逐步成为组织结构完备、自律机制健全、功能作用到位的独立社团法人组织,并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农村经济协会作为农村的重要社会中介组织,要以服务为宗旨,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活动,积极开展行业自律和协调,为农民、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服务,切实维护行业、农民、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农业生产资料的规模化购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发挥协调和服务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在政策咨询、信息交流、招商引资、扶贫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要注重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设身处地地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为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经济发展意见建议范文4

2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县委九届四次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富民强县总目标,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的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开展好“电线电缆产业整合升级年”、“三年大变样决战年”活动,加快新民居建设步伐,提高节能减排质量和水平,努力在改善民生上有新突破,在立县超大项目、县域特色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和谐**构建四个方面有新提高,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为建设经济强县而努力。

一、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核心支撑。

一要实施特色产业“八百亿”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培育壮大光伏、电线电缆、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精细及**、粮食深加工暨生物制药产业,到20**年,力争六个产业产值均突破百亿元,总产值达到800亿元以上,其中光伏、电线电缆产业均突破200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千亿元以上,三年再造一个“新**”。光伏产业,抓住国家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遇,着力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中国硅光电子产业基地。电线电缆,开展“电线电缆产业整合升级年”活动,依托**能源和**集团,筹建两大电缆集团,大力发展特种电缆等高附加值产品。建立电线电缆研发中心、交易市场及仓储物流中心,加快国家级电线电缆质量检测中心建设,举办中国(**)电线电缆产业高峰论坛。纺织服装,培育壮大**、**等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做大做强**、**、**等知名品牌,组织好第一届休闲服装节。机械制造,整合提升拖拉机配件等制造业,积极培育**村农机配件市场、整机制造企业。精细及**,继续把盐矿开发作为“一号工程”,加强与**能源、省建投能源的合资合作,实行资源开采和精深加工同步推进,倾力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构筑我县经济新的增长极。粮食深加工暨生物制药,进一步做大做强**、健民等企业,积极寻求与华北制药集团的合作。

二要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在县城及周边重点打造“两区五园”,“两区”即**工业区、**循环经济园区,“五园”即汽车配件园、电缆工业园、医药化工园、农业生态园、文化产业园,广泛吸引生产要素聚集,逐步形成层次递进、产业互动的园区发展格局。精选2-3个示范园区,在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努力将其建成精品园区。把园区作为加快发展的“特区”,实行特殊政策,激励引导投资者入区兴业。创新园区运作机制,坚持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吸引一批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参与土地开发、资本运作和招商引资。三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培育省级创新型企业。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变落后的管理方式和机制。引导企业规范各项制度,做好企业上市服务工作。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鼓励企业争创品牌,对获得国家、省、市级荣誉的企业,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

二、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增蓄经济发展后劲。

一要再掀招商引资新。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外来客商投资兴业。进一步细化乡镇之间异地投资税收共享机制,激励各乡镇相互协作,形成招商引资合力。坚持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激发全县上下招商引资积极性。开展好各类招商活动,适时启动重点经济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乡镇党委书记挂职招商活动,抽调各单位优秀干部,充实到招商引资一线。组织好**化工园区推介会等活动,着力把企业推向招商引资活动的前台。聘请一批招商顾问,为发展献计献策。做好前期准备和后期跟踪工作,一月一通报,确保招商引资活动取得实效。

二要持之以恒地抓好项目建设。继续开展好“三个一”活动,完善重点项目帮扶、清障等机制,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积极争跑国家投资项目,积极向银行推介企业,加快用地指标使用和报批进度,着力解决项目建设融资、用地难题。三要拓展更多的创业空间。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拓宽全民创业准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形成强大的创业队伍。支持企业家二次创业,吸引在外人员返乡创业,实施好“百千万创业工程”,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勤劳创业。四要畅通服务企业的绿色通道。高度重视服务企业工作,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确保重大项目零障碍进入、零障碍实施。以县行政服务中心为载体,进一步控减行政审批手续,打造服务型政府。坚持行风评议制度,严厉打击强买强卖、强揽工程、阻挠施工等违法行为,为投资者创造一流的发展环境。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以“稳粮、强畜、扩蔬、优果”为重点,以建设“绿色农业之乡”为目标,进一步发展壮大三条龙型经济和一大特色产业。稳粮,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实施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县”项目。强畜,培育壮大******乳业公司,推进奶牛小区标准化建设,抓好万头生态牧场项目,积极培育打造新的畜牧龙头企业。扩蔬,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抓好万亩无公害蔬菜园区和芦笋种植基地建设,培育“**”国家级无公害食用菌示范园区。优果,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果品,培育壮大贮藏、销售、加工企业,加大“**鸭梨”品牌宣传力度,提高果品生产效益。同时,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力争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以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四、开展“三年大变样决战年”活动,筑牢宜居宜业中等城市基础。

一要提升规划品位。完善交通等专项规划,切实抓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高标准设计县城形象,深入推进夜景工程,彰显城市个性化。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全县所有村庄规划的编制,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

二要狠抓重点工程建设。道路畅通工程,实施西华路建设等工程,打通城区断头路,打造快速、便捷的城市交通网。园林景观工程,实施农业生态园、县城主要街道绿化、亮化等工程,打造城市精品街区和景观大道,全面完成沟绿化及节点公园建设。拆迁改造工程,加大拆迁改造力度,坚持拆迁与改造相结合、与维护群众利益相结合。住房保障工程,建设颐和绿洲等住宅小区,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工程,加快城区学校等工程建设,完善城区排水系统,增加环卫设施,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三要加强城市管理。走“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适当负债为调节、市场化运作为主体”的多元投融资路子,经营好城市无形资产,将获取的收益用于基础设施再建设。发挥好城市投融资公司作用,注重采用多种投融资模式,完善国有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扩大资金来源。开展市民素质提升活动,提高市民城市意识。健全监管机制,维护规划刚性。大力整治车辆乱停乱放现象,规范交通秩序。抓好街道建筑包装和马路市场等整治,维护县城良好容貌。

四要抓好城中村改造和新民居建设。全面启动70个县级以上新民居示范村建设工作,积极引导城市资本下乡,搭建新民居建设投融资平台,对新民居建设节余出的建设用地,提前谋划,以地引企、以地招商,形成新民居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效应。

五、全面繁荣现代服务业,打造经济发展新亮点。制定出台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搭建现代服务业发展初步框架。一要大力发展物流业。组建大型物流公司,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市场。加大牛仔服装城等规模化建设,努力将小南海商贸批发市场打造成全省较大的商品集散中心。积极发展货运等物流业,把我县建成辐射周边的区域性物流枢纽。二要积极发展金融业。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与经济有机融合。做好对**市商业银行**支行的扶持工作,抓好融成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运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商业银行等机构,拓宽融资渠道。三要优化整合娱乐休闲业。开发天然温泉度假村,加快**假日四星级酒店、博物馆等建设步伐,筹建以工笔画、古玩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园,加强与知名旅行社的合作,全力打造省会周边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四要拓宽居民消费领域。扩大住房等大宗消费,发展家政等服务性消费,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民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建设“双百市场工程”,落实好“家电下乡”等政策,培育农村消费热点。

经济发展意见建议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陕西;可持续发展;对策

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利的利用。”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是陕西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一、陕西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陕西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不成熟。陕西循环经济的实践工作也只处于试点阶段,只在小范围内有所发展。因此,陕西的循环经济发展只能说是初步探索。陕西环保总局在这方面做的工作较多,省委省政府也比较重视,在法规、政策、资金上加以扶持,但力度有限。企业是实施循环经济的主力军,但由于主客观原因,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够深刻,支持力度也较弱。

关中是陕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农业主产区,这里是陕西循环经济成长相对较快的地方,陕西在这里进行了产业调整,减少了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布局和建设。同时,充分利用了人才、技术、区域资源的优势,开展了循环经济的实践工作,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政策与资金的支持,生态工业园的建设,绿色技术的研发等方面多管齐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陕北是陕西的能源化工基地,但由于历史原因,陕北主要发展的是传统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基本上等于零。一直以来,陕北的发展忽视了环境容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何给陕北这块循环经济的“冻土”“解冻”,是陕西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障碍之一。

陕南是陕西的生物资源集中地,这里大力发展的是绿色种植、绿色加工、废弃物利用,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等,虽然这些工作开展的时间较晚,力度也不够大,但是已经在积极的探索中,新的发展会接踵而至。

二、陕西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1、法制不健全

中国的循环经济立法真正开始于2003年,陕西的循环经济立法更晚一些,和循环经济立法工作比较发达的德国、日本、美国相比,陕西的循环经济立法从总体上来说处于初级阶段、低水平阶段,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一是现有的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实际效用不大;二是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是“末端治理”,急需要“前端预防”法律;三是主要法律还未出台等等。因此,陕西急需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法律和法规体系。

2、资金缺乏

陕西本就不是一个经济强省,政府对循环经济的投入极其有限。企业应该是循环经济的主要投入力量。但是,由于陕西企业的客观情况,企业对循环经济的投入力度并不大。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投入较大,多数企业有经济上的实际困难,二是企业要追求经济效益,这就造成了短视,企业不愿将资金投入循环经济的实践中。因而,总体上造成了对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量极其有限。陕西要发展循环经济,资金是重大的障碍之一。

3、技术落后

清洁生产、污染治理、废物利用技术,构成了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大力发展这三项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核心。陕西是一个教育大省,却不是一个科技强省,这些技术性的东西还是比较落后的。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才刚刚起步,污染治理技术有了,但由于各种原因,很难实施。废物利用和污染治理也只在浅层次,窄范围内有所应用。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在陕西缺乏研究与推广。

三、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陕西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发展本省的循环经济,陕西有现实困难,但更有客观需要,陕西要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其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立法工作,为循环经济提供法律保障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各个方面,是对陕西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环境治理方式以及相关战略和政策的重大变革。因此,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陕西要发展循环经济,应借鉴日本,德国和美国的经验,结合陕西实际,首先建立比较紧迫的单项的环境和资源法律、法规。然后,在实践中宽领域、深层次的立法,以期能尽快将陕西的循环经济发展纳入法制范围内。2、发挥导向功能,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

陕西政府在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要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地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彻底扭转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在这一点上,陕西省政府已传达了中央有关机关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参数,作为本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参数。通过征收资源税,实现资源的有偿使用,限制省内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限制资源型产品的直接出口,向所有废弃物的生产者征收处理费,征收标准要能真正体现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以促进生产者进行清洁生产,消费者注意环保,自觉减少资源消耗量和废弃物产生量。陕西政府还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制度体系,包括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财政信贷鼓励制度,环境标志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等,使发展循环经济有相应的制度保障。

3、企业要加大投资,开发建立循环经济技术体系

企业是循环经济实践的基本元素。对于企业来说,首先,应勇于承担起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只有当企业自主的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多赢”的好事时,企业才有更大的主动性去践行循环经济。其次,陕西的企业要大力开发建立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将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纳入企业总体的开发和经营战略之中。循环经济的发展尤其要靠科技。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是环境无害化技术。这一技术支撑体系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用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等。循环经济只有通过这些实用技术支撑体系才能实现,否则,循环经济只是空中楼阁。由此可见,陕西的企业能否加大投资力度,开发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循环经济技术体系,是陕西能否真正践行循环经济的关键所在。

4、全社会要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陕西应通过绿色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引导陕西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运动。在消费引导方面,陕西各级政府要起保护环境的表率作用,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消费行为,优先采购和使用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为这些产品培养稳定的市场。同时,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模式,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循环型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

总之,陕西发展循环经济是历史的选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陕西建立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陕西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陕西一定要坚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信心,遵循“4R”原则,

树立新的系统观、资源观和效益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具体的,要加强本省的循环经济立法工作,充分发挥起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方面的积极性,同心协力,积极开展工作,同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总结自身实践的经验教训,切实将本省的循环经济搞上去,建设经济和生态强省。

参考文献

[1]王金南.循环经济学:理论·方法·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98.

[2]范金.可持续发展下的最优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54.

[3]柳江河.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建西部生态省.职工在线,2004-12-15.

[4]王玉庆.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经济发展意见建议范文6

一、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经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努力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我市经济总量大幅度提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和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二、目标任务

(一)经济总量提前翻番。到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预期达到88亿元,年均增长21.7%,实现经济总量提前翻番的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年累计完成200亿元;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4.2亿元,年均增长2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以上。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09年,三次产业比重由20*年的49:12:39调整到31:31:38,二产比重显著增加,其中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24.8亿元,年均增长68.3%以上,工业化水平达30%以上。

(三)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00元,年均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20元,年均增长15%。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三、工作措施

(一)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以投资拉动为主要动力,突出项目建设的核心地位。三年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以上。投资重点区域为*经济开发区,重点企业为矿产资源开发产业,重点项目为"246"工程项目。

加大项目策划包装力度。按照项目谋划出精品、建成项目出优品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谋划出一批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发展潜力的大项目。在谋划项目时,既要围绕产业链条拉长和延伸、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战略布局及投资意向、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又要充分利用我市的土地、现有企业、闲置资产等资本优势,与生产单位、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联合,有针对性地包装策划项目。同时还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谋划出一批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要按照滚动发展的原则,在项目储备库中储备一批大项目,为全市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提供项目源。创新招商引资方法。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模式,加快建立"政府拉动、企业主动、部门联动"的引资新机制。既要加大"走出去"和"请进来"工作力度,又要立足长远,发挥好企业和中介机构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逐步成为招商引资的主体。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调动一切经济和社会资源,大力开展亲缘招商、园区招商、委托招商、招商、以商招商和会展招商。全力抓好经济开发区建设。启动二期工程,大力吸引农副产品深加工、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新型生态环保等产业进区,打造一批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骨干企业群。重点抓好生物制药、高性能甲基乙烯基橡胶制品、玉米饮料食品加工、肉鸡屠宰加工、蔬菜深加工、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塑料编织袋生产等大项目。

(二)突出抓好现有工业经济,全面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紧紧围绕医药化工、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深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四大支柱产业,强化技术创新,增强竞争力。汽车零部件产业,在继续抓好北京欧曼仓门铰链、北汽福田重型车后踏板、轿车电动玻璃升降器、齿轮总成、变速箱总成、发泡橡胶、制动器扩能项目以及D82A新车型等汽车配件的同时,瞄准国际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着眼汽车主机厂配套需要和市场需求,引进国内外汽车配件企业,把我市建设成为省内优势明显、国内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医药化工产业,在继续抓好咖啡因、络合金属染料、一甲基肼水溶液、抗衰软胶囊、益肾壮骨胶囊、月苋草油软胶囊等现有品种的基础上,依托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化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发展好新型化学原料药,并积极开发引进生物药、保健药、新特药和低污染高科技化工产品。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重点抓好现有龙头企业的达产达效和肉鸡、蔬菜加工、白鹅加工等新建项目形象进度。同时借助我市粮食资源、牧业资源、长白山生态资源和有机绿色食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食加工、畜禽乳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建成以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各类加工产业园区。矿产资源开发产业,一是加强资源的调查评价和勘探。对东部山区和中部丘陵区潜在的褐煤、钼、硅石、钨、铜、油页岩和高岭土等矿产资源进行详细勘查,摸清各类资源的分布、储量、品位及价值底数。二是放开市场,多渠道筹措资金。加速开发钼矿、褐煤、耐火粘土、硅石、木材和草炭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坚决转变卖资源、卖原料、卖初级产品的方式,推进煤化工、冶金化工等精深加工,拓展矿产品链条,促进加工增值。在加快日处理2000吨钼矿石项目建设的同时,着手启动钼矿扩产改造二期工程及深加工项目。三是重视煤矸石、粉煤灰等伴生资源的利用,建设煤矸石热电厂、煤矸石空心砖等项目。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与矿业集团共同推进平安煤田勘探及矿井、30万吨/年煤矿斜井、溪河镇朝阳沟煤矿、*街矿深部煤田等项目建设,提高煤炭生产能力。推进工业企业提速增效,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一是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培育出更具*特色、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影响力大的名牌产品。二是采取物流配送、电子商务、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进一步拓宽产品营销渠道,开拓产品市场。三是深入开展全民创业,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典型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全面落实相关政策,进一步降低民营经济准入门槛,加快民营企业生成,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有效缓解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特别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劳务技能培训,拓展劳务输出领域,使劳务经济成为我市民营经济的亮点。

(三)加大农业投入,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粮食深加工、森林资源深加工和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加快绿色优质水稻基地建设,整合精制米加工龙头企业,注重产品宣传和品牌效应,提高*大米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同时,开发以绿色水稻为原料的饮料和酒类生产项目。玉米深加工产业在抓好吉谷、鑫港等现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重点引资建设6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大豆深加工产业重点引资建设15万吨大豆深加工项目,开发高技术含量产品。森林资源深加工产业以山野菜、中药材、食用菌等为基础,打造"长白山特产"品牌。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重点发展肉制品、乳制品和畜禽副产品综合生产项目。二是加快品种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利用三年时间完成25万亩优质粮田改造。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重点抓好优质水稻、专用玉米、高油大豆的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种植。围绕生猪、黄牛、肉(蛋)鸡、白鹅等主导产业,建设优质良种、高效养殖业基地,以基地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发展,争取在三年内发展牧业大户4500户,牧业小区210个,牧业经济强乡8个,把我市发展成为牧业经济大县或特色牧业大县。实施高效特色产业工程,重点发展食用菌、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产业,搞好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整治、节水灌溉工程和小型蓄水工程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强基本农田防护林建设,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和公益林保护工程,实施小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提高防护林对基本农田的保护能力。

(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城市功能

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走布局集中、城镇集聚、用地集约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根据区位、资源、交通、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条件,综合考虑工业、商贸、文化等因素,分层次搞好中心城区、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屯的总体布局。重点抓好新城区开发、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项目、棚户区改造、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吉舒三马路改造、沙河水库水源地保护、细鳞河治理、省道五桦线*至荒岗一级公路、省道榆江线绕越线一级公路、省道榆江线谢家至天德二级公路、县道九舒线改建、舒榆铁路新建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城市服务设施和市民休闲活动文化场所,增强城市的承载力。

(五)加快发展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充分利用我市区位特点、市场集散优势和中心城区南展东拓契机,改造提升商贸流通、运输物流等传统服务业。在完善现有正阳步行街、*大街、站前路等商贸区建设基础上,打造以格来得广场为中心的商贸区,形成大型商贸业态。鼓励、引导、扶持在中心城区中东部建设集商贸、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高层建筑商业群、物流配送中心及大型农产品批发和生产资料批发等专业市场群体。大力发展旅游、房地产和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中介组织等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以山水资源、历史人文资源为依托,探索和推行出租、出让旅游资源经营权和市场运作权的方式。重点抓好森林公园、凤凰山、亮甲山水库和新安漂流、红叶等景点开发建设,积极推进精品旅游线路开发。社区服务业以建设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现代文明社区为目标,大力发展养老托幼、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医疗康复和家政服务业。同时,积极培育科技、人才、劳动力、信息、金融保险、房地产、中介组织等要素市场,推广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用,加快企业运行和公共服务信息化进程。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投融资体制建设,为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投资灵活、便利、信誉高的优势,扩大放贷规模,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利用市场机制,启动民间资本,加大民营资本投入。充分利用国家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等优惠政策,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领域的投入。充分发挥专业招商组和部门招商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外埠资金支持我市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