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意见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意见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意见建议范文1

打造廉洁高效政务环境。坚定不移推进“放管服”改革、“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一门、一网、一次”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打通政务服务全流程运行通道。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以政务外网的网络环境建设为基础,依托手机APP、电脑服务终端、网上办事大厅等数字化手段,推广“不见面审批”“容缺审批”“全程代办”等服务模式,实现“一网通办、就地能办、异地可办”,最大限度方便企业群众办事。

探索实施大部门制改革。推进长春国际汽车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大部门制、扁平化、聘任制”,探索形成“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新模式,科学设置管理机构,优化干部培养选拔机制。根据岗位设置需求,制定公开竞聘工作方案,全面实行岗位聘任(用)制,领导班子成员采用任期制。建立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管理运行机制。

建设同城化发展示范区。以大岭镇、范家屯镇为重点,加快建设同城化先导区,重点引进汽车城产业资本,合力打造同城化产业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承接有关产业转移,强化三产融合和同城融合。

经济发展意见建议范文2

一、总部企业的认定

本区认定的总部企业是指其核心营运机构或分支机构(主要指国内外大企业设立的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信息中心或营运机构等)设在本区,税收由区税务部门直接征管,且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依法经营的企业:

1、前3年内属有关权威机构的世界、全国500强企业的总部或市级以上分支机构,全省100强民营企业总部;

2、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投资或授权管理的下属企业1个以上,且第三产业中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并年纳税额400万元以上,工业中年产值5亿元以上并年纳税额2000万元以上的总部或市级以上区域性总部(新引进总部侧重税收标准,下同);

3、年产值10亿元以上并年纳税额4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年营业收入1.5亿元以上并年纳税额500万元以上的现代物流业、建安类及其他现代服务业(不包房地产开发类企业)规模企业。

4、在本区注册纳税的新上市企业。

5、在*市内其他区已设市级区域性总部的,在我区不再认定为总部企业。

具体认定工作由区经贸局负责,区统计局、区财政局、区发改局、*工商分局、区地税局和区国税局协助。总部企业的统计及工作由区统计局会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实施。

二、对新引进总部企业的奖励

(一)新办总部企业是指企业在本区进行税务登记注册未满一年,符合本区总部企业认定条件依法经营的企业,包括新办或迁入企业,以及当年完成上市的企业。

(二)对在本区进行税务登记的新办总部企业,按以下标准奖励(具体由区经贸局牵头,区财政局、区发改局、区统计局、区地税局和区国税局协助):

1、商贸类企业,在第一个完整纳税年度纳税总额在400万元以上(含400万元)1000万元以下(不含1000万元,下同)、10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2000万元以上的,分别按企业当年对区财政贡献额的15%、20%、25%给予奖励,一定两年,每年奖励金额不超过100万元。

2、物流类企业,在第一个完整纳税年度,按企业对区财政贡献额的15%给予一次性奖励。

3、工业类企业,在第一个完整纳税年度,按企业当年对区财政贡献额的10%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限额30万元。

4、建筑安装类及其他现代服务业企业,在第一个完整纳税年度,按企业当年对区财政贡献额的10%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限额30万元。

5、对租用写字楼的总部企业,按该企业租用建筑物办公用途部分的建筑面积计算,给予一年租金30%的补贴,租满一年后提出申请,享受补贴期间不得转租,不得改变办公用房的用途。

6、对在本区注册纳税的新上市企业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同一个企业只能享受上述一种形式的奖励。

(三)新办总部企业对区财政的税收贡献,原则上按企业入驻后的第一个完整会计年度核算。

(四)每年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总部企业奖励。

(五)奖励审核程序。

1、新办总部企业的奖励采取企业申报制度,由企业在迁入本区的一年内,向区经贸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入驻我区的证明(包括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租赁合同或业主证明等)、申报资质和申请报告。区经贸部门评定总部企业在每年3月截止,并确认当年申报初审名单,提供给区税务部门与财政部门审核确认。

2、区税务部门当年4月底前向区财政局提供新办总部企业的名单初审意见、纳税情况及相关资料。

3、区财政局根据该资料进行核实,按照有关规定在一个月内计算其税收留区部分,区经贸局根据区财政局提供数据形成奖励方案,报区政府审批;奖励资金由区经贸局统一向区财政局申请用款计划,按国库集中支付到受奖总部企业。

三、对纳税贡献大、增长快的驻区总部企业给予奖励

在本区认定的总部企业中,评出当年对区财政贡献额增量部分前5名及增速前5名的总部企业,各奖励10万元。增量部分前5名与增速前5名为同一企业的,只奖其一。本项奖励不含奖励期内的新办总部企业。

(一)对该类总部企业的认定和奖励从2009年起每年核定一次;

(二)区经贸局、区统计局和区财政局负责,区地税局、区国税局协助,于当年4月底前联合审定总部企业纳税留区增量部分前5名及增速前5名的总部企业名单;

(三)区地税局、区国税局向区财政局提供企业两个年度的纳税情况,由区财政局计算留区部分,区经贸局据此形成奖励方案,报区政府审批;奖励资金由区经贸局统一向区财政局申请用款计划,按国库集中支付到受奖总部企业。

四、对总部企业载体出租主体的奖励

(一)对新引进总部企业的写字楼场地直接出租方进行奖励,按所引进总部企业对我区当年财政贡献的10%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限额30万元。

(二)奖励采取申报形式,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在每年8月底前提出奖励申请报告,并持相关证明资料到区经贸部门进行申报。区经贸部门审核后,于当年10月前回复申请人,并形成奖励方案。

五、各相关职能部门为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服务

建立服务总部企业“绿色通道”。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在申请办理项目用地、规划报建、工商税务登记、年检办税、环保审核、招工备案、社会保险、卫生许可等方面事项时,有关职能部门给予优先办理及提供优质服务。新办企业总部办理注册登记时,属法律、法规规定应进行前置审批的事项,实行前置审批部门预核和企业承诺制。由区经贸部门协调海关,为总部企业提供通关便利,企业总部办理进出口业务,享受“红色通道”专柜服务,优先纳入客户协调员企业制度和便捷通关通道,实行前推后移式通关监管管理。优先办理总部企业人员的因公出境手续。

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将旧有物业升级改造成写字楼,引进总部项目或发展工业设计、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等总部性产业。规划部门争取市支持落实《*市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实施意见》的优惠政策,允许先使用后土地改性,逐步实现功能升级发展为总部经济的载体。完善配套设施,引导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改造成为综合工贸园区,吸引工业企业将外设的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等迁入综合工贸园区。

经济发展意见建议范文3

一、充分认识扶持农村经济协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村经济协会是指县、乡、村三级区域内,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水利、粮食、经贸、科技、供销等领域的行业性社会团体,它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是农户、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大市场连接的桥梁和纽带。党和政府对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工作高度重视,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村经济协会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环节,大力扶持发展农村经济协会,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协会的作用。要把扶持发展农村经济协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切实抓出成效。

扶持发展农村经济协会工作,要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科学规划布局,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协会快速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协会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在2004年全面完成现有农村经济协会的复查登记和备案工作,到2005年基本建立地域和行业全面覆盖的农村经济协会组织体系。同时制定、完善、落实扶持发展措施,培育一批运作规范、活力充足、作用突出的示范农村经济协会,提升农村经济协会的整体水平,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搞好服务,优化农村经济协会发展环境

民政部门作为登记管理机关,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强化服务意识,搞好农村经济协会登记管理和规划发展工作。适当放宽登记政策,认真做好复查登记工作,依法确立和维护农村经济协会的法人地位。适当放宽注册资金、会员数量、办公场所、业务主管单位、专职工作人员等标准要求,减少批准筹备环节、减少公告环节、减少登记费,降低门槛,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农村经济协会依法设立提供便利条件。统筹规划,调整结构,建立完善农村经济协会组织体系。本着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原则制定农村经济协会发展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搞好培育发展工作,对已有的农村经济协会进行合理调整,逐步达到农村经济协会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发展有序。

业务主管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农村经济协会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协会的行业主导作用和组织协调作用,把农村经济协会作为实施涉农政策的渠道和组织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依托。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水利、科技、供销等业务主管单位和部门要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农村经济协会,充分发挥其开拓市场、协调生产的作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把适宜由农村经济协会行使的职能委托给农村经济协会,促进农村经济协会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强化扶持发展措施,推动农村经济协会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协会是农村经济改革中产生的新生事物,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农村经济协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切实保障。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注重发挥其在招商引资、经济协作等方面的优势;物价部门要在农村经济协会收费项目的核准、收费许可证的办理上给予指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农村经济协会举办经济实体,并在农村经济协会办理农产品商标注册等方面给予有力指导;各级税务部门应积极向农村经济协会及其兴办的经济实体提供纳税服务,并按规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贸易、供销、粮食等部门要引导农村经济协会发挥农产品流通和贸易方面的优势,支持农村经济协会发展优势产品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科技部门要把农村经济协会纳入“科教兴农”战略,优先提供科技服务,引导或委托其开展科技社会化服务。在农村经济协会自身发展方面,允许设立地域性分支机构、允许在异地设立办事(代表)机构、允许跨地域发展会员、允许办企业、允许依法广泛开展经济活动。

为了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协会经费不足、活力不强的问题,各级财政、农业、科技等部门要对农村经济协会特别是致力发展优势和新兴农产品的农村经济协会给予资金支持。

四、农村经济协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协调作用

各级民政部门和农村经济协会业务主管单位要增强服务意识,指导农村经济协会开展规范化建设,使其逐步成为组织结构完备、自律机制健全、功能作用到位的独立社团法人组织,并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农村经济协会作为农村的重要社会中介组织,要以服务为宗旨,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活动,积极开展行业自律和协调,为农民、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服务,切实维护行业、农民、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农业生产资料的规模化购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发挥协调和服务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在政策咨询、信息交流、招商引资、扶贫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要注重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设身处地地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为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经济发展意见建议范文4

2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县委九届四次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富民强县总目标,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的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开展好“电线电缆产业整合升级年”、“三年大变样决战年”活动,加快新民居建设步伐,提高节能减排质量和水平,努力在改善民生上有新突破,在立县超大项目、县域特色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和谐**构建四个方面有新提高,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为建设经济强县而努力。

一、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核心支撑。

一要实施特色产业“八百亿”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培育壮大光伏、电线电缆、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精细及**、粮食深加工暨生物制药产业,到20**年,力争六个产业产值均突破百亿元,总产值达到800亿元以上,其中光伏、电线电缆产业均突破200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千亿元以上,三年再造一个“新**”。光伏产业,抓住国家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遇,着力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中国硅光电子产业基地。电线电缆,开展“电线电缆产业整合升级年”活动,依托**能源和**集团,筹建两大电缆集团,大力发展特种电缆等高附加值产品。建立电线电缆研发中心、交易市场及仓储物流中心,加快国家级电线电缆质量检测中心建设,举办中国(**)电线电缆产业高峰论坛。纺织服装,培育壮大**、**等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做大做强**、**、**等知名品牌,组织好第一届休闲服装节。机械制造,整合提升拖拉机配件等制造业,积极培育**村农机配件市场、整机制造企业。精细及**,继续把盐矿开发作为“一号工程”,加强与**能源、省建投能源的合资合作,实行资源开采和精深加工同步推进,倾力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构筑我县经济新的增长极。粮食深加工暨生物制药,进一步做大做强**、健民等企业,积极寻求与华北制药集团的合作。

二要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在县城及周边重点打造“两区五园”,“两区”即**工业区、**循环经济园区,“五园”即汽车配件园、电缆工业园、医药化工园、农业生态园、文化产业园,广泛吸引生产要素聚集,逐步形成层次递进、产业互动的园区发展格局。精选2-3个示范园区,在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努力将其建成精品园区。把园区作为加快发展的“特区”,实行特殊政策,激励引导投资者入区兴业。创新园区运作机制,坚持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吸引一批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参与土地开发、资本运作和招商引资。三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培育省级创新型企业。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变落后的管理方式和机制。引导企业规范各项制度,做好企业上市服务工作。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鼓励企业争创品牌,对获得国家、省、市级荣誉的企业,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

二、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增蓄经济发展后劲。

一要再掀招商引资新。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外来客商投资兴业。进一步细化乡镇之间异地投资税收共享机制,激励各乡镇相互协作,形成招商引资合力。坚持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激发全县上下招商引资积极性。开展好各类招商活动,适时启动重点经济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乡镇党委书记挂职招商活动,抽调各单位优秀干部,充实到招商引资一线。组织好**化工园区推介会等活动,着力把企业推向招商引资活动的前台。聘请一批招商顾问,为发展献计献策。做好前期准备和后期跟踪工作,一月一通报,确保招商引资活动取得实效。

二要持之以恒地抓好项目建设。继续开展好“三个一”活动,完善重点项目帮扶、清障等机制,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积极争跑国家投资项目,积极向银行推介企业,加快用地指标使用和报批进度,着力解决项目建设融资、用地难题。三要拓展更多的创业空间。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拓宽全民创业准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形成强大的创业队伍。支持企业家二次创业,吸引在外人员返乡创业,实施好“百千万创业工程”,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勤劳创业。四要畅通服务企业的绿色通道。高度重视服务企业工作,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确保重大项目零障碍进入、零障碍实施。以县行政服务中心为载体,进一步控减行政审批手续,打造服务型政府。坚持行风评议制度,严厉打击强买强卖、强揽工程、阻挠施工等违法行为,为投资者创造一流的发展环境。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以“稳粮、强畜、扩蔬、优果”为重点,以建设“绿色农业之乡”为目标,进一步发展壮大三条龙型经济和一大特色产业。稳粮,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实施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县”项目。强畜,培育壮大******乳业公司,推进奶牛小区标准化建设,抓好万头生态牧场项目,积极培育打造新的畜牧龙头企业。扩蔬,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抓好万亩无公害蔬菜园区和芦笋种植基地建设,培育“**”国家级无公害食用菌示范园区。优果,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果品,培育壮大贮藏、销售、加工企业,加大“**鸭梨”品牌宣传力度,提高果品生产效益。同时,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力争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以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四、开展“三年大变样决战年”活动,筑牢宜居宜业中等城市基础。

一要提升规划品位。完善交通等专项规划,切实抓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高标准设计县城形象,深入推进夜景工程,彰显城市个性化。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全县所有村庄规划的编制,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

二要狠抓重点工程建设。道路畅通工程,实施西华路建设等工程,打通城区断头路,打造快速、便捷的城市交通网。园林景观工程,实施农业生态园、县城主要街道绿化、亮化等工程,打造城市精品街区和景观大道,全面完成沟绿化及节点公园建设。拆迁改造工程,加大拆迁改造力度,坚持拆迁与改造相结合、与维护群众利益相结合。住房保障工程,建设颐和绿洲等住宅小区,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工程,加快城区学校等工程建设,完善城区排水系统,增加环卫设施,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三要加强城市管理。走“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适当负债为调节、市场化运作为主体”的多元投融资路子,经营好城市无形资产,将获取的收益用于基础设施再建设。发挥好城市投融资公司作用,注重采用多种投融资模式,完善国有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扩大资金来源。开展市民素质提升活动,提高市民城市意识。健全监管机制,维护规划刚性。大力整治车辆乱停乱放现象,规范交通秩序。抓好街道建筑包装和马路市场等整治,维护县城良好容貌。

四要抓好城中村改造和新民居建设。全面启动70个县级以上新民居示范村建设工作,积极引导城市资本下乡,搭建新民居建设投融资平台,对新民居建设节余出的建设用地,提前谋划,以地引企、以地招商,形成新民居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效应。

五、全面繁荣现代服务业,打造经济发展新亮点。制定出台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搭建现代服务业发展初步框架。一要大力发展物流业。组建大型物流公司,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市场。加大牛仔服装城等规模化建设,努力将小南海商贸批发市场打造成全省较大的商品集散中心。积极发展货运等物流业,把我县建成辐射周边的区域性物流枢纽。二要积极发展金融业。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与经济有机融合。做好对**市商业银行**支行的扶持工作,抓好融成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运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商业银行等机构,拓宽融资渠道。三要优化整合娱乐休闲业。开发天然温泉度假村,加快**假日四星级酒店、博物馆等建设步伐,筹建以工笔画、古玩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园,加强与知名旅行社的合作,全力打造省会周边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四要拓宽居民消费领域。扩大住房等大宗消费,发展家政等服务性消费,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民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建设“双百市场工程”,落实好“家电下乡”等政策,培育农村消费热点。

经济发展意见建议范文5

今年是**以来**经济发展面临困难最大的一年,也是蕴含重大发展机遇的一年,做好政府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尽管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我**仍处于振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科学判断形势,化危机为机遇,变挑战为动力,以百倍的信心和扎实的工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完成**、**,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继续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积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准确把握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导向,紧紧抓住国家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难得机遇,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实现投资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把扩大消费与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结合起来,积极鼓励**消费。千方百计增加**收入,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收入,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大力培育消费热点,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服务性消费,开发旅游、文化、体育健身等热点消费。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完善相关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商贸服务业提档升级,增强区域集聚和辐射能力。

扩大内需,要坚持保持增长速度和提高质量效益相统一,推进结构升级和扶持就业创业相协调,保障改善民生和促进经济发展相适应,加强政府调控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促进,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和增强经济长期发展后劲相结合,努力实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发展。

(二)强化基础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

做好特殊人群的管理。年初,对全镇一女孩育龄妇女528人、二女孩育龄妇女213人、外来媳妇495人,离再婚人员95人再次进行系统的登记、核对服务档案信息,宣传员包户,确定重点服务对象,保证每个月沟通一次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全年性工作)

5-7月份,分别对上述人员进行一次培训,向她们宣传新型婚育观念,宣传男女平等以及各项计划生育奖惩政策、违法生育给国家、给家庭带来的危害,对外出人员采取电话随访和上门服务,保证管理到位。

(三)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做到“无社会救助盲点”,努力实现“无农村危房困难户”。

低保救助工作继续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加大复审力度,收入超标户坚决予以取消,对于不符合低保救助的重度残疾人家庭,给与办理重度无业残疾人补助。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实施农村低保分类救助制度,实现医疗救助与医保(合作医疗)相结合、专项救助与临时救助相结合,政府救助与慈善医疗救助相衔接;继续加强低保与就业政策的有机衔接,促进低保对象就业脱贫。加强救灾工作,确保灾民得到有效救助。

进一步改善农村贫困家庭住房条件,切实保障农村贫困家庭的基本住房。为农村特困户翻建、修缮危旧住房9户(待定),做到突出重点,全面完成低保家庭危房翻建工作,优先解决特困危房家庭,同时积极争取完成低保边缘家庭的危房翻建工作。

进一步发挥基层慈善协会作用,为60岁以上低保老人办理慈善医疗卡,每卡每人每年500元,预计130人。继续开展正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连民心”活动,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四)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经济发展意见建议范文6

一、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新模式。工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战略任务。

我省人均资源占有量水平较低,但工业生产消耗了我省约1/4的水资源、3/4的能源和电力。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为35%和50%,分别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20个百分点;废旧家电与电子产品、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处置利用刚刚起步;工业生产废水、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分别占全省排放总量的59%、97%和95%。工业经济粗放型、难循环的增长方式已成为我省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因此,迫切要求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二、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省建设,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加快结构调整,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努力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相结合,提高制造业资源的总体利用水平,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坚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与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走集约化、循环型工业发展道路;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完善法制建设与政策措施,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力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三)主要目标。通过3年努力(*—2007年),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重要特征的循环型工业取得明显成效,能源、水资源、重要原材料和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有新提高,工业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更趋合理。以当年价计算,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由1.345吨标煤(当量值)下降到1.14吨标煤,下降15%;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城镇)由108立方米下降到95立方米,下降12%;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50%左右提高到65%左右,重点行业提高到7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87%提高到90%;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废水排放量分别下降20%。

三、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资源消耗减量化。资源消耗减量化是当前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重点推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加强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实施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节约用电,重点推动高耗电行业、主要用电企业节电技术改造,推广电动机变频、电能质量改善和余热、余压发电等技术,提高用电效率。加快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节水工作,对重点用水企业实施定额管理,推动高耗水、高废水排放企业节约用水,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中水回用和“零排放”等节水技术与产品,建设节水型企业。加强工业用地管理,推动工业企业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提高企业用地产出效率。加快新型墙体材料发展。推动绿色制造,严格设计规范,促使企业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提高原材料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

(二)资源利用循环化。以提高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和废物)综合回收利用率为目标,提高冶金、电力、医药、石化、造纸、建材、轻纺等废弃物产生量大的重点行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抓好一批综合回收利用企业,促进可再生资源和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资源循环利用产品与技术,促进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新兴行业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重点抓好废旧家用电器、废旧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废铅酸蓄电池、废旧农膜和包装物等废弃资源回收利用。

(三)区域工业生态与企业生产清洁化。在区域、园区(块状经济)和企业三个层面开展工业循环经济工作。各地要根据本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特点,构建、整合区域、园区(块状经济)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合理延长工业产业链;以生态化改造为目标,建设共有技术平台和基础设施,发展生态工业,实现区内资源消耗减量化和循环化。企业要按照生态省建设和“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目标要求,以实施清洁生产为主要途径,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以本行业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为标准,大力开展节约降耗活动,促进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

四、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将工业循环经济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研究和制定《*省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能源节约中长期规划》、《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一五”规划》。各地也要结合实际,编制适合本地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纳入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二)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抓紧制定和完善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逐步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工业循环经济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制订和落实工业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材和节约用地政策措施。提高市场准入的门槛,完善主要耗能、耗水等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完善主要耗能(水)行业节能(水)设计规范。加快制订和实施主要用能设备能效、重点用水行业和产品取水(用水)定额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完善和执行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和再利用标识制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行绿色采购,优先采购符合国家和省里公布目录的节能、节水、废弃物再利用等产品,倡导绿色消费。

(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3〕31号),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绿色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高资源消耗、高污染产业。提高高资源消耗、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条件,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四)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以及我省资源供给、环境容量及产业发展的现状,加快制订我省限制和淘汰制造业落后生产能力目录,提出明确的目标、方向与措施。加快淘汰落后的高耗能(耗电)、高耗水等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有关高耗能(耗电)、耗水最高限额和定额、能效标准,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和达不到能效标准的用能(用电)、用水产品。对违反国家法律与规定的,企业必须限期治理改造,改造后仍未达到要求或逾期不治理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坚决依法查处。

(五)推动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以落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产品导向目录为重点,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进行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建立工业循环经济信息交流平台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的步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六)强化对企业资源节约的监管和引导。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对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的原料使用、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污染物产生与处置等进行分析论证,支持企业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不得新上、转移、生产和使用国家和省明令禁止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鼓励企业申报节能、节水产品认证;加强对重点用能、用水单位的监管和服务;建立资源节约技术、产品信息制度,定期公布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产品导向目录。

(七)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企业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要自觉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一起抓,主动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建立和完善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计量、物料平衡、统计、核算、考核等基础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进循环型企业建设。

(八)抓好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实施“4121”示范工程,确定4个市,10个县(市、区),20个园区(块状经济)和100家企业作为工业循环经济首批试点地区和单位(名单另行公布)。通过试点,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探索我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子,创建各具特色的循环型区域、园区(块状经济)与企业,推动全省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