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养育之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养育之恩范文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他们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假如我们是小鱼,那父母就是大海;假如我们是小草,那父母就是大地;假如我们是果子,那父母就是大树;假如我们是小鸟,那父母就是天空;假如我们是星星,那父母就是金黄的月亮;假如我们是——,那父母就是——。但我们肚子饥饿的时候,父母就给予了我们美味可口的食物;当我们寒冷的时候,父母就给予了我们温暖的被子;当我们生病的时候,父母就带我们去医院看病;当我们开心的时候,父母就和我们一起分享快乐。
每个人都会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都陪伴着我们成长,教育我们,让我们上学读书,而父母却自己辛辛苦苦的干活挣钱来给我们上学读书,在我们成长过程中,还要养育我们。小时候,父母辛辛苦苦地教育我们,把我们养大成人,我们长大了都应该报答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而有些人,长大成人后,父母都已经很老,理应当服侍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可是,他们却想父母老了,没有用了,留着浪费自己的粮食,把父母赶出了家门,让父母过着寒冷、艰苦的日子,完全忘记了父母小时候是怎么养育自己,父母辛辛苦苦挣钱来给他们上学读书,让他们长大成材,而现在,他们却抛弃了自己的父母,完全不想父母以前怎么对他们的,只想着自己过得好、吃得好、睡的好就行了,假如他们也像父母一样老了,自己的子女也像他们对自己的父母一样对他们,那他们肯定会很后悔自己曾经做过对父母不对的事。
现在就由我来讲一个故事吧:在很久以前,有一对猴子夫妇,它们家里还养着它们的爸爸妈妈,还有他们的儿子。有一次,这对猴子夫妇想到:“爸爸妈妈反正已经老了,没有用了,留着也很浪费粮食和地方。”于是,它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可以把爸爸妈妈赶出去。第二天,它们手里拿着棍子,在门口等待着爸爸妈妈回家,爸爸妈妈回家时,刚踏进家门口,就用棍子把爸爸妈妈打晕了,然后赶紧找来了一个大篮子,把爸爸妈妈装在了大篮子里,就在他们准备大篮子放到河上时,它们的儿子说:“你们不要把这个大篮子扔掉,把它留给我。”猴子夫妇说:“为什么呀?”儿子说:“把这个大篮子留下来,以后我才好把你们用篮子装起来,把你们放到河上。”猴子夫妇听了,后悔极了,赶紧把爸爸妈妈接回了家。从此,它们对爸爸妈妈更好了。
如果我们想长大报答父母,让父母过上好的日子,那我们就应该在小时候读好书,考上好的学校,长大了,假如你有很好的学习成绩任何工作都会要你的,应为你有好的成绩。这样子,我们长大了,就可以挣钱报答父母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是人人都必须做到的,父母在我们小时候,不顾自己来养育自己,而我们如果长大了,就应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让我们的父母老的时候,可以过上好的时候。
养育之恩范文2
你们好!
在我写作业时,你们端来一杯热腾腾的牛奶;在我摔倒时,你们给了我爬起来的信心;你们为我撑起一片蓝天,让我自由翱翔。爸爸妈妈,是你们,让我获得快乐。
爸爸妈妈,你们总是时时刻刻关心着我。上次,二年级时,我偶然一次,数学只考了八十九分。试卷发下来,我用目光扫视着试卷上的分数。那数字很大,很鲜明。上面还有一句批语:太粗心!这句批语狠狠地给了我当头一棒。晚上,回家时,看着那鲜红的数字和那句严厉的批语,我的书包沉重了许多,步伐也沉重起来。回到家时,您问我:“数学考了几分?”我歪过脸,看着地面,吞吞吐吐地说:“八······十九。”可妈妈您却没有批评我,只是把手放在我的肩上,指着书桌上的一个玩具。那个玩具是两个普通的塑料小人,只要一拧发条,一个小人就会把另一个小人打倒,那个小人每次都坚强地站起来,毫不退缩。您对我说:“接受失败必将走向成功。”这时,爸爸您也走了过来,辅导我做题。那晚,月亮多么皎洁,柔和的月光撒了一地白银。那对塑料小人,依然站在书桌上。
妈妈,您是多么爱我呀!记得那时我还很小,总是张着小嘴牙牙学语,把小手放在胸前捣鼓。那天,您正在哄我睡觉,可我却嘟着嘴巴不睡觉,您就给我讲好听的故事,我终于睡着了,您抱着我,哼起了歌。云伴着歌声轻轻舞蹈,柔风慢慢吹过,空气里弥漫着花儿的芳香,一切景象是那么的和谐。街道上空荡荡的。忽然,一辆三轮车在没有预兆下朝您直冲过来!您想躲开,可已经来不及了,此时怀中的我正在哇哇大哭,您为了不让我受伤,用手臂挡住了那辆三轮车……车祸过后,我安然无恙,您的手臂上却因为被车划出一道大口子,缝了很多针,这道伤疤是母爱的伤疤!
爸爸,您对我的爱也是无微不至的。有一次,我发烧了。您急得不知所措,拎起包就往门外冲,买回来了体温计和退烧药,给我量体温,喂我喝退烧药。您本来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我却向您撒娇说要吃馄饨。您并没有装出不耐烦的样子。只是顺手拿起一把雨伞,换了一双鞋,又步履匆匆的赶去了饭店。等您回来时,已经淋成落汤鸡,样子狼狈极了。手里还有一碗冒着热气的馄饨。原来,您为了不让馄饨淋湿,就把馄饨藏雨伞底下了,自己却冒雨跑了回来。我吃的时候,馄饨已经凉了,但这碗馄饨蕴藏着您对我的浓浓的爱。
爸爸妈妈,你们对我的爱像棒棒糖,甜而不腻。你们对我的爱像一阵清凉的风,为我送来凉爽。你们对我的爱像一把伞,为我遮风挡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们的爱我一定会报答的。
嘿,爸爸妈妈,顺便告诉你们个好消息,我们班篮球赛男生第一名,女生第三名,很厉害吧!
此致
养育之恩范文3
——我8岁那年,在一个风雨交加,非常寒冷的夜晚,我突然发高烧,爸爸见了,二话没说,穿上外衣,再帮我穿好衣服,拿上一把雨伞,背起我,便向医院快步走去。路是那样长,又是那样难走。也许是爸爸走得太急,走着走着,忽然摔了一跤,我被摔了下去。可是,我觉得地上有一个软软的东西托着我。回头一看,原来是爸爸怕我摔疼了,所以用手托着我。过了一会儿,我大叫一声:“爸爸,你的手流血了。”爸爸却笑着说:“没事,没事。”说罢,又背起我向医院走去。到了医院,医生要帮爸爸包扎伤口,爸爸执意不肯,非得先看我的病况,医生说:“没事,他只是感冒了,打完针,再睡一觉就没事了。”爸爸听后,才松了一口气。爸爸来看我,我让爸爸先回去,爸爸不肯,坚持要留下来陪我。这时,我心里是多么感动啊!
记得有一天中午,我们全体男生因为上课开小差,所以被音乐老师留了下来罚站。爸爸妈妈见我到1点钟了还没有回家,怕我发生了什么事,心急如焚,妈妈便去学校找我。妈妈刚到校门口,我们就被放行了。“真是虚惊一场!”妈妈终于舒了一口气。
记得我十岁生日那天晚上,爸爸买了一个大蛋糕,蛋糕里插着十根蜡烛,蜡烛点着了,爸爸把灯关掉了,非常好看,我非常高兴。可是喜中有悲,妈妈为了给我做一顿丰盛的饭,把手弄伤了。我见了,深情地对爸爸妈妈说:“我长大后,一定好好的报答您们。”爸爸妈妈说:“你的健康,你的成绩,就是给我们最好的回报。”我深情的点了点头。
养育之恩范文4
关键词:幼儿 感恩品质 机制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241-01
幼儿在学前期接受到的教育影响深远,所以在学前阶段对幼儿实施优质科学的教育十分有必要。在目前的学前教育中,人们对幼儿早期智力开发和行为习惯养成比较重视,往往容易忽视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特别是感恩品质。经研究发展,学前期是幼儿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感恩品质作为道德品质的重要部分,对幼儿进行合理的感恩品质培养,重要性不言而喻。
1 幼儿感恩品质形成的机制
感恩作为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幼儿学会感恩对其成长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培养幼儿的感恩品质,首先要了解其形成机制,幼儿感恩的形成机制主要受感恩认知、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所影响。
1.1感恩认知
感恩认知是感恩情感与感恩行为产生的基础,是幼儿感恩品质培养的决定性因素,幼儿在学前早期往往没有独立的感恩判断意识,在行为活动中自我性较强,一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就造成幼儿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感受不到别人对他的付出,无法意识到感恩。幼儿在学前中期生活范围逐渐扩大,已经开始关注别人的行为,但是此时幼儿的思维能力有限,自我性意识仍然较强,自主感恩判断能力有限。而幼儿在学前后期自我性会有所降低,但是并未全部消失,不过幼儿已经具备初步的感恩意识判断,开始评价别人的感恩意识。
1.2感恩情感
感恩情感不仅是感恩认知的结果,还是感恩行为的动力,起到感恩认知形成感恩行为的中间纽带作用,另外,需要重视的一点是,幼儿的感恩情感发展与其集体生活关系密切。幼儿在整个学前期,其感恩情感的形成与发展以感恩认知为基础,但是两者并不一定能同时发展,中间可能会发生一些问题。例如,正确的感恩认知并没引发幼儿合适的感恩情感。在进行幼儿感恩品质培养时,教育者要尽量避免生硬枯燥的说教,多使用具体的生活实践来引发幼儿的感恩情感。
1.3感恩行为
感恩行为是指幼儿在经过感恩认知与杆儿情感的熏陶之后,所进行的知恩图报行为,属于非典型的亲社会行为,需要引发感恩意向,在整个学前期,幼儿会的感恩行为会得到初步的发展,并且会产生初步的感恩行为,例如在教师或家长的提醒下会说“谢谢”和“不客气”等。不过多数幼儿都没有自觉的感恩意识,如果没有别人提醒,感恩行为会大大减少。
2 幼儿感恩品质培养的路径
在幼儿感恩品质的培养过程中,教育者应该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机制实现目标,同时还应该使用合理的培养路径,以现实生活为核心,运用家园共教的策略,掌握幼儿感恩品质培养的最佳机会。
2.1重心
幼儿感恩品质培养的重心在于生活渗透,生活是幼儿感恩品质培养的起点与归属。所以,在培养幼儿感恩品质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现实生活为核心,在生活中进行培养。家长与教师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感恩认知,感受积极的感恩情感,从而发生合适的感恩行为。首先,在得到孩子的帮助时,应该表示感谢,例如,家长回家之后,让孩子帮忙开门,就要感谢孩子。其次,当孩子得到别人的帮助时,应该及时孩子向对方致谢,学会感恩。
2.2方式
培养幼儿感恩品质的主要方式是家园共教,即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培养教育。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教育幼儿时间有限,把更多的人物交给幼儿园,从而导致幼儿在家和幼儿园学习到的感恩素质不同。在进行幼儿感恩素质培养时,只有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协调,深度合作,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幼儿感恩品质,同时也有利于幼儿的成长。例如,家长应该经常参加家长会,教师进行家访,一块组织出游等。
2.3策略
在幼儿感恩素质培养过程中,把握好培养时机能够事半功倍,效果明显,例如特别日子、重要事件和特殊人物等。第一,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特别日子,例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和教师节等,可以通过这些日子来引导幼儿进行感恩,培养其感恩意识。第二,在生活中会发生很多重要事件,像贫困儿童事件,家长和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捐款、捐衣物等爱心活动。最后对于特殊人物,也可以培养孩子的感恩品质,例如,引导孩子感受到父母、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等对自己的爱与帮助,并向他们感恩。
3 结语
综上所述,家长应该重视幼儿学前期的感恩品质培养,在幼儿园时期,应该努力配合教师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品质培养,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品质,对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家长和教师也应该采用合理科学的策略来培养孩子的感恩品质,从而使孩子形成真正良好的感恩品质。
参考文献:
[1]李霞.留守儿童感恩品质现状及教育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张晶.3到6岁幼儿感恩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0.
养育之恩范文5
1、爸爸妈妈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是我们一辈子也还不清的,但我们也要报。让爸爸妈妈看到我们能感到安慰!不好再让他们担心!孝顺父母永远都不会迟,但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2、学会感恩,孝敬父母。感谢父母,因为父母给予了我生命,使我来到了人间,长大成人,走自己的路。对父母的感恩不仅在母亲节、父亲节的那一天,感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送一枝花,泡一杯茶,帮母亲做家务,洗一次碗,拖一次地,洗一次脚,捶一次背,打一个电话都是不错的选择。
3、心中怀着感恩,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刻刻感谢着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不需要惊天动地。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父母生日时献上一句祝福和一张卡片,在父母劳累后为他们揉揉肩,捶捶背。帮母亲洗碗,扫地,叠衣服。与父母多说说知心话,多交流,有事就要让父母知道,不要让他们担心。我们要用心去体会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为了我们他们多么辛苦。用心去倾听父母的烦恼,让父母减少点压力。心怀感恩,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心怀祝福,祝福父母,天天快乐,天天幸福。
(来源:文章屋网 )
养育之恩范文6
有了这种知恩意识,人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报恩意识??用自己的勤奋工作和无私奉献,来回报所有人的恩惠,回报这个社会的恩惠,就能有自觉地、无条件地为他人和社会付出的责任感,而不大在乎自己是否吃亏,是否得不偿失。
说到报恩,我们自然要想到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中国古人讲求孝道,原本称得上一种传统美德,但古人往往把它绝对化、极端化,甚至传说有的晚辈做出了“哭竹”(三国时吴国孟宗的后母喜欢吃竹笋,大冬天让孟宗外出采集,孟宗到竹林后,失声恸哭,一大片竹笋便奇迹般地长出来了)、“卧冰”(晋代王祥的后母喜欢吃鱼,王祥在冬天中脱掉衣服,准备剖冰捕鱼,突然冰自动解开,两条鲤鱼跳了出来)、“尝秽”(南朝庾黔的父亲庾易生病,庾黔为了探知病情,取来父亲的粪便品尝)、“割股”(相传有古人割取自己的大腿肉煎药,以医治父母的重病)之类的“愚孝”,理所当然要遭到后人的反感和唾弃。
但是,如果我们今天反过来,完全不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过问父母的生活,不关心他们的健康,则又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化和绝对化。浙江湖州市南浔镇有一位母亲,生了一对有出息的双胞胎儿子,小儿子即将出国,大儿子也在国内一所大学戴上了博士帽。可就是这个大儿子,在22岁大学毕业时,仅仅因为母亲提醒他泡了三天的衣服如果再不洗就要发臭了这样一件生活小事,便从此不再对母亲开口叫一声“妈”;当母亲不大同意他与其身患乙肝的对象结婚时,他固执己见结了婚不说,更从此不认亲娘了;母亲给他写的信,他全都原封不动地退回;为了避开母亲的“纠缠”,他连住址都不告诉老师和同学;好心的老师把他的传呼机号码告诉了他母亲,但母亲打通电话后,他一听是她的声音,就“啪”的一声把电话挂了。
这个让人伤心、让人愤怒的真人真事,典型地反映了现在一些自诩“新潮”的年轻人,已经完全背弃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完全丧失了最起码的人之常情,蜕化成了彻头彻尾的冷血动物。父母终究是父母,他们的所作所为尽管不一定全对,但他们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和拳拳爱心,却是无论如何也否认不了的。退一步讲,就算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他们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和爱心显得十分有限,但他们作为老人和长辈,也完全有理由得到我们的尊重和赡养。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重、赡养我自己的父母,以及他人的父母,爱护、抚育我的孩子,以及他人的孩子),现在一些人连“吾之老”,都不愿“老”,更不用说“人之老”了。不知他(们)是否想过:有朝一日我年纪大了,子女也像当年我对待父母那样对待我,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