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离骚课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离骚课文范文1
摘 要:《离骚》(节选)这篇课文不好教,不好学,但是如果能让《离骚》走进现实生活,跳出繁多注释的困扰,以情感为主导来体验诗歌,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离骚》;生活;注释;象征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节选的课文《离骚》,历来是高中古诗歌教学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从记忆的角度而言,不仅迥异于常见诗歌节奏与韵律的诗句而很难背诵,而且很多的生僻字导致背下了也默写不对。理解起来,博杂的意象,丰富的意蕴,深沉的情感也很容易使学生云山雾罩,更别说被情感动,被美陶冶了。
笔者从教9年,也曾为学生背不下,背了写不对而发愁;也曾为学生没被丰富的想象,浪漫的情怀,深远的爱与愁感染而唏嘘无奈。最近,才偶有所得,又通过教学实践,终于悟出了除传统教学法如了解屈原,多样诵读,影视助力,讲解补充等方法之外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拉近《离骚》与现实生活
(一)让学生喜欢上“兮”字和《离骚》的韵律。以洮岷花儿常见的句中语气词“者”和句末语气词“呢”“了”等等为例,说明语气词“兮”在古楚地歌曲中独特的魅力,这样一来既拉近了诗歌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不再觉得“兮”和《离骚》有多遥远。
(二)示范性地换用语气词来诵读。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以Z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四句,可以改为“长太息者掩涕呢,哀民生的多艰呢。我虽好修者Z羁了,謇朝谇者夕替呢”;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四句,可以换为“屈心者抑志呢,忍尤者攘诟呢,伏清白者死直呢,固前圣呢所厚的”。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花儿”联想、想象和感受《离骚》的韵律美。
(三)意象实物展示。比如:兰种类本就繁多,家乡山林随处可见,又是盆栽植物中常见的,找几种展示给学生并不困难;白芷家乡本有种植,它美丽婆娑的叶子的确别有风韵,虽然香味不是很浓,但幼叶的清香也很是令人陶醉,也可以展示给学生;有荷花荷叶,椒木墨斗,木工方尺,圆规……都可以展示给学生。
二、用好注释,化繁为简
《离骚》(节选)是典型的注释内容远远多于正文的课文,几乎每一句都有重难点字词的注释和全句的译文。这些注释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但这些注释庞大的信息也干扰了我们对诗歌的感受和品味。有些注释还是用的文言词汇,可以整合的更通俗,有些注释又过繁,可以整合的更简洁,又有些译文不够简练,本着直译为主的原则,注释里的译文也可以大胆整合。另外,所有指明象征意义的注释皆可舍弃,只需要整体上解释象征手法即可。
比如注释④:[余虽好修以Z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c,修洁而美好……”注释所用词语“修洁”仍然是文言词语,且据宋玉《招魂》“容修态”语可知,c意为美丽的容颜,虽然此处象征美德,可实在无需注明。而“Z羁”指约束,不放纵,“谇”的本意为责骂,“朝谇而夕替”可以作互文来理解,所以以上注释内容可以整合为:“我喜欢我美丽的容颜,也从不放纵,却从早到晚被责备、排斥……修,美丽的容颜……”
注释⑤[既替余以蕙v兮,又申之以揽]的译文“既因为我用香蕙做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可整合为:“既排斥我用香蕙做佩带,又斥责我采集白芷。”不必理会注释中的“蕙v、揽比喻高尚的德行”等内容。
这样,就不必拘泥于比原文更多的注释,避免在解读注释中消解了诗歌的整体性,淡化了诗歌的情感。而且自始至终以一个“美人”而不是政客的形象倾诉,后面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也就不难理解,而下文用荷花荷叶做衣服,使长长的佩带更长,充满芳香与光泽的各种装饰也就顺理成章。
三、理解象征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楚辞》多数篇目中,抒情主人公都是一个“美人”,“美人”所苦苦追慕,深情缱绻的对象,是另一个“美人”“两美必合”是最终的理想,两美之间往往是恋人的关系。《离骚》也是这样,诗中的“余”出身名门,本质高洁,衣饰华美,香浓色艳,再三地表达对“灵修”的爱慕,讲述和“灵修”的般配,吐露对“灵修”的苦心,倾诉被“灵修”疏远的幽怨。
我们首先应该把《离骚》解读为一曲绵长深沉的情歌,让它浓郁真挚,为眷恋奔走先后,九死不悔、明知无望,却盘桓不离的伟大的爱感动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浪漫情怀。
离骚课文范文2
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诵读要领,屈原的爱国情怀,《离骚》的内容及浪漫主义风格;语文实践、探弈侧重于诗人的高洁形象和浪漫主义风格。
本单元诗歌是唐代以前我国古代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从编辑意图看,本单元教学除了应把握古体诗的风格和艺术魅力外;还应从侧面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
[切入]
1.走近屈原,走进《离骚》
预习课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屈原和《离骚》的材料。学生对屈原这个名字比较熟悉,但更详细、更深入的知识就匮乏了。因此教学可以由浅,人深、由陌生到熟悉,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屈原的内心世界,进入《离骚》的美妙意境。
2.《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课文节选部分抒发了什么感情?
“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对《离骚》的最概括评价,可以抓住这最突出的特点切入。
3、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文中是如何体现他的爱国情感的?
[探究]
1.让学生把预习时准备好的关于屈原和《离骚》的材料在课堂上复述。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他学识渊博,主张实行“美政”,但被当权者排挤,两次被流放,最后悲愤地自沉汨罗,民间用吃棕子、赛龙舟等风俗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2.《离骚》这首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抒发了什么感情?
①诗中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着装衣饰方面:用香蕙作佩带,有秀美的蛾眉,裁剪荷叶做上衣,缝缀荷花瓣做下装,加高那本已很高的帽子,加长那长的佩带,佩戴着缤纷多彩的服饰,菲菲芬香更加显著。
内在品格方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忧国忧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坚持真理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一洁身自好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一嫉恶如仇
虽体解余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一忠贞不移
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
②为什么会“朝谇而夕替”?(或问:周围的环境如何?)
“固时俗之工巧兮,佰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众女”“瑶琢”。(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或许只能遭遇不幸,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
小结: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振兴楚国的爱国感情和政治理想,反映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情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抒发对楚国黑暗势力和腐败政治的痛恨之情。(愿我们能从诗人的经历与文字中学会正直,学会坚韧,学会宁死不屈,学会无怨无悔!)
3.在探究、研讨中进一步理解诗人的形象及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阅读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片断。探究:①诗人创作《离骚》的背景和感情基调是什么?②《离骚》有什么风格特点?③表现了什么样的信念?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②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申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巯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婷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皦然泥而不滓者也。
③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予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醴?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手?宁赴常流而葬手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点拨:①背景:君王昏庸,奸佞当道,贤巨受排挤。感情基调:忧愁。
②《离骚》的风格特点:文约辞微,称小旨大,类迩义远,文如其人。
③表现了屈原宁愿以死来坚持真理,保持高节直行,决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的信念。
4.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感情?
①“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②美丑对比的手法。
③夸张、想象、联想等浪漫主义手法。
[拓展]
阅读屈原的《涉江》(节选),在诵读、思考、品味中进一步感受骚体诗的特点,理解屈原的伟大品格。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早余将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欺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船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褚今,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入溆浦余檀徊兮,连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yuán)狖(yòu)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羸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诧傺,忽乎吾将行兮。
[实践要点]
1.把握屈原的美好形象与黑暗现实间的尖锐矛盾。
屈原的节操越清白、形象越崇高,就越显出其悲剧意义,一美一丑的强烈对比,有利于诗歌主题的彰显,有利于读者的理解把握。
离骚课文范文3
到高中语文课堂听一听,我们会发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提问指向不明,随意设定;提问流程不佳,缺乏连续性、层递性;学生思考时间不足,教师一提问,立马就让学生答;评价方式和语言比较单一。以上这些问题怎么来解决?本人建议大家尝试以下方法:
一、导入提问,紧扣文本激发兴趣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增强他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例如:在讲《我有一个梦想》时,教师导入新课,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人人都有梦想,美国黑人裁缝马丁・路德・金同样也有着他的梦想,这个梦想改变了一个人生,这个梦想改变了许多家庭,这个梦想最后改变了一个国家。那么是一个怎样的梦想呢?”这样的提问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个案例中,提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有很强的“文本意识”,问题直逼中心,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了这样的文本意识,能克服随意设定问题的缺憾,让学生答题要有依据,通过阅读,从文章中找线索,这样找答题点,不是泛泛而谈,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课堂提问,在严谨中激活回应
教师提问要注重提问范围的大小,如果能对学生正确引导,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提问谁都会,但不同的问法,效果却大不一样,甚至相差甚远,而这一点又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
如《我的四季》教学片断:
提问1:作者生命四季有什么特点?
面对文本上的内容,学生很难取舍,有的说:“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有的说:“春天消耗体力,夏天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有的说:“秋天收获干瘪……”有的说:“冬天无事可做。”
提问2:你能在文章中找出春夏秋冬中表现“我”行为的句子吗?
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有的说:“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决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谦卑。”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春天作者生命的特点:播种劳作。
同样的训练,教师不同的提问,学生的反应却大相径庭,原因何在?差别就在于对问题的设计上,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当学生有表达欲望时,才会畅所欲言。第二个问题,将表达的需要巧妙地融进了情境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学生个个都愿意说,从而迸发出生动的语言。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要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回应,教师应避免单一的评价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设置矛盾,在层递中拓展思维
学生学习课文时,不会总有兴趣的,因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故意地给学生设置一些矛盾,当学生渴望解决这些矛盾时,也就意味着学生们进行了思维训练,这样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的理解也能自然解决。
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提问开门见山,直来直去固然有直截了当的优点,但一味如此,就缺乏吸引力和启发性。有时曲径通幽,更具有探究性,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例如:在教学《祝福》时,为了把握文章主旨,教师往往会问:“小说揭示了什么?”其实,这样的问题大而空,放在哪篇小说里都可以这样问,没有一点个性特色,问题缺乏启发性。如果教师把问题改成:“祥林嫂是穷死的吗?”“她是怎么死的呢?”“到底是谁害死了她?”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找准答案,学生们就会认真地研读课文了。我们此时,便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认识课文的内涵,解决课文的教学难点。学生目标明确,根据问题一步步回答,自然也就把握了文章主旨,同时,学生也不会觉得老师的提问索然无味。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在教学活动中,深入研究材料,抓住问题的突破口,故意给学生设障,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冲突”,提高思想深度,使能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文本。
如:在教学《离骚》时,笔者设计这样的问题:“屈原喜欢以香草美人作比喻的,而‘离骚’是遭遇忧愁的意思,这和他一向的性格文风好像是矛盾的,同学们又是如何理解的呢?”问题提出后,学生自然而然就去深入地理解文章,进而去主动地探究人物背景了,从而对《离骚》有了更为深入的解读。
离骚课文范文4
一、创设情境,激感,引起共鸣
诗歌以情感人,教学诗歌也应该以情入诗,创设情境,激感,创造一种特定的氛围,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把学生引入诗的境界,收到良好的效果。
《诗经.氓》是一首弃妇的怨词。教学中如果播放已经制作好的抑扬顿挫、低婉哀伤的朗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无需过多分析,在主人翁“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发展中,学生自然就能读懂诗中人物勤劳、温柔、坚强的形象,从而感受到女主人公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酝酿出一种教与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之中。
二、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揣摩意境
诗歌教学要通过品味语言,启发想象,展开画面,分析形象,揣摩意境。
教学屈原《离骚》时,我们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首先介绍屈原的生平、中国民间划龙舟的习俗、端午节的由来、屈原故里、楚辞及《离骚》等知识背景,再结合骚体诗句式、节拍等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诗歌语言的品味中,走进屈原的时代和生活,把握屈原的人物形象,从而感受到屈原为追求理想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操和高尚的思想感情。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气势磅礴,格调雄伟、高唱入云。它渗透了作者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教学中除了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用powerpoint展示外,重点是通过配乐朗诵,反复吟咏,在品味语言中体会作者即景生情,歌咏赤壁,敬慕英雄,怀念周瑜,感伤自己,斥责权贵,从而感受作者豪迈奔放的情感、坦率开朗的胸怀。为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教学中再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进行风格流派的比较,对作品的意境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三、反复诵读,深刻体会,训练能力
离骚课文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影视教学;深入研究
现代科技应用到教育中,实现教育形式多元化变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影视教学法,可以丰富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打破传统高中语文教育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高中语文教育资源的灵活应用。
1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
(一)“观”与“学”结合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首先体现在“观”与“学”结合上,高中教师以语文教学内容为主体,引入影视教学内容。例如:高中语文教学《离骚》[1],教师应用《离骚》音频文件作为教学内容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课堂中音频、视频传达,提高学生对古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对古文内容的额深入理解。此外,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也能够增强学生对高中语文晦涩、复杂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点的掌握。
(二)影视教学与语文创作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重点得到突出,提高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影视教学中经常会应用蒙太奇手段、倒叙,插叙等艺术表现形式,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丰富学生对语文作文创作中艺术手段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另一方面,影视作品引入不仅使课堂教学内容形式丰富,将晦涩的语言知识拆分成简单表现形式,同时,影视作品中往往包含了深层次的含义,能够培养高中生深入研究的发散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言探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例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影视作品《边城》[2],学生可以从影视作品中获得对小说作品的深思,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创作时对主体的深入挖掘能力。
(三)影视教学成为加强学生记忆的措施
影视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中适当的应用影视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的记忆。例如:高中语文教学《离骚》,为了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古文的记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引用《百家讲坛》中关于屈原部分的讲解[3],使学生对作者生平事迹,历史传说等都具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应用影视教学中相关片段引导学生对古文内容记忆了解。
2 高中语文教学中影视教学法应用的作用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高中语文教学知识体系庞大,但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可以使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变得灵活、具有生气,活跃高中语文教学氛围。例如:教师进行《阿房宫赋》教学时,教师可以应用影视作品中对“还原”的阿房宫展现,学生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对高中语文作品内容进行拓展现象,增添了高中语文课堂的活跃程度,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对《阿房宫赋》内容的记忆,促进学生高中语文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增强学生文化底蕴
影视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能促进高中生艺术欣赏能力,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影视教学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可以是语文课堂内容丰富,一方面,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增强,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影视教学冲击下逐步提高自身语文知识的应用,丰富自身语言运用储备能力,例如:学生能够通过教师在课堂中进入《边城》,学生对“翠翠”形象的理解更加深刻,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的深层次把握与理解;另一方面,影视教学中通常会有艺术欣赏、音乐欣赏等多种艺术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身的艺术欣赏能力。例如:学生能够对影视作品中“蒙太奇”手法深入了解,同时在不同形式的音乐欣赏能力上也有所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三)突出教学目标
影视教学的应用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突出效果,教师在高中教学中开展影视教学,可以突出教学主体内容,有助于学生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掌握。例如:教师教授《离骚》时,在课堂中引入《离骚》朗读音频文件,课堂中应用音频教学手法能够提升学生在思想意识上的注意力,学生自然而然的将课程学习的重点放在课文内容学习中,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此外,现代教育中应用对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将课件中重点内容与影视教学融合起来,也能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
(四)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影视教学手法在高中语文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影视教学形式多样化,音频、视频手法的应用能够与情景模拟教学融合。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知识储备量广,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可以转变学科教学中“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4],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得到放松,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将古诗文内容剪辑成视频文件,在学生古诗文复习中播出,直观的视觉效果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记忆,同时灵活多变的课堂学习形式,能够暂时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逻辑思维的形成。
3 结论
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的课堂应用及作用入手进行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能够对学生的自身素养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推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梅庆安.语义互补与语境互动――环境音乐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电影评介,2012,07:101-103.
[2]杨九俊.为有源头活水来――张德超同志的“活语文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14,20:4-6.
[3]林建照,林清琴,李立新.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J].教学研究,2002,01:52-68.
[4]曹锋.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现状的认识和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65-67.
离骚课文范文6
一、明确范围,一网打尽。湖北高考对名言名句的默写范围每年都不一样。以2013年高考为例,除了必修1~5所要求背诵的27篇古诗文(其中5篇只要求默写其中一部分)、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7篇古诗词外,还要加上初中6篇古诗文(此6篇古诗文每年都有变动)。所以,在新的湖北高考“考试说明”未公布之前,我们要对上一年的所有篇目“一网打尽”地识记;在“考试说明”公布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微调。
二、结合“考试说明”,正视背诵要求。有些课文虽然近几年一直没有考过,但课后“研讨与练习”明确要求背诵的,必须背诵,因为,既然课本要求背诵,就说明该文有背诵的必要,也就为高考默写本文名句埋下了伏笔。若平时不加强识记,待“考试说明”公布之后再“临时抱佛脚”就很被动了。如《沁园春·长沙》《苏轼词两首·定风波》和《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等篇目。对于课本没有要求背诵而老师要求背诵的篇目,我们也同样不能小觑,如《离骚》《琵琶行并序》《李商隐诗两首·锦瑟》《师说》等,课文并没有要求背诵,而2013年湖北高考则明确要求“背诵”《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段和《琵琶行》《师说》全文。
三、依据诗、词特征,揣摩、推测上下句。古诗特别是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押韵。据此特征,我们可由所供名句来推导其上下句。例如默写杜甫的《登高》时,我们常常将“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对句写成“潦倒新停浊酒杯”,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律诗知识,则会发现对句衔接不当。因为律诗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所以,要重新考虑与出句对仗的那一句——“百年多病独登台”。再如,我们在默写《锦瑟》时,往往将“蓝田日暖玉生烟”的出句写成“庄生晓梦迷蝴蝶”,对照律诗知识即可发现其错误:“蓝田”与“庄生”可对仗,“日暖”与“晓梦”亦勉强对仗,但“玉生烟”与“迷蝴蝶”则完全不对仗,再回顾其他句子,就可发现出句应该是“沧海月明珠有泪”。
对于词而言,词牌决定了词的总字数、各句字数和平仄等,相同的词牌,其总字数是相同的,各句字数也一一相应。如果我们记不清所要默写的词句,则可通过相同词牌的词作进行联类推导。比如,在默写《沁园春 长沙》的下阕“携来百侣曾游。 ”时,有很多同学误填成“恰同学少年”,回顾一下《沁园春 雪》的下阕“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即可发现,下句应该是由一字领起的八字句,再细细琢磨,即可发现,此处应填“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四、知人论世,瞻前顾后,准确联想上下句。有些名句似乎可“通用”,即放入两首诗中貌似都讲得通,这时,就需要我们“瞻前顾后”或知人论世地全面理解了。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高适《别董大》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貌似可互换。但我们“瞻前顾后”会发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含婉约味,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含豪放味。并且,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多写山水景物和离人别绪,偶有军旅作品,其基调也不甚昂扬;而高适是唐代边塞诗人代表,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所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应紧随婉约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句,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应上接豪壮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句。
五、字义识记,准确作答。不可否认,我们在默写时,有时对诗、文句中的字义弄不清楚,从而提笔写错字,这就要求我们理解字义,准确识记。如杜甫《蜀相》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很多同学想当然地把“襟”写成了“巾”。若理解了“泪满襟”是泪水沾满了“衣襟”,也就不会写错了。再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很多同学老是把“幽”写成“忧”,这也是不解字义所致,作者在文中的意思是“幽深之愁”而非一般的“忧愁”。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默写的名句中有通假字的,一定要写诗句中的原字。如苏轼《念奴娇》中“一尊还酹江月”中的“尊”通“樽”,李密《陈情表》中“夙遭闵凶”的“闵”通“悯”,苏轼《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通“嘱”,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等等,我们在作答时都不能写成通假字,都必须写出原字。
六、非常识记。有的诗句,按现在的语序识记往往拗口或不合规范,这就需要我们“非常”识记。如杜甫《咏还古迹(其三)》中“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夜月”就常被错写成“月夜”。再如李密《陈情表》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很多同学自作聪明:祖母与李密乃为“祖、孙二人”,于是将其中的“母、孙二人”错写成“祖、孙二人”。岂不知古汉语中的“祖”在表示亲属关系时,专指“祖先”或特指“祖父”,而“母”则泛指“女性长辈”。
七、全部写完,最后定稿。在高考中,考卷和答题卷是分离的,高考阅卷只看答题卷。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便:把所提供的全部八小题全部默写下来,试卷上怎么写都不要紧,而在往答题卷上誊正五个小题前,再一句一字地斟酌,非“十拿十稳”者不要轻易誊到答题卷上。
最后,我们还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做得越多,越容易得分。高考阅卷是按你所作答的前五个小题来评分的,前五个一旦有错误即扣分。如果你把八个小题全部做完,前五个有这样那样的的错误,即使你后三个完全正确,本题也只能得分。所以,我们只选做“十拿十稳”者;第二个误区是“卖弄”“书法艺术”,解答这道题时,字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要像小学生一样一笔一划地写,切勿卖弄。
名句默写题极易得满分,但大多数同学因没有技巧意识而失分,这是很痛心的。掌握了以上技巧,本题拿满分即不成问题。另外,我们要对名句识记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除了挣这个5分,还能为我们的写作增色不少,更能增强我们的文化底蕴。
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3)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4)__________________,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__________________,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7)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