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中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中药范文1
“六陈”,即六种宜陈久使用的中药。这六种中药是枳壳、陈皮、半夏、麻黄、吴萸、狼毒。故《药性赋》云:“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此说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先是陶宏景提出陈皮、半夏宜陈久用之,之后《唐本草》又补充了四味。《类证本草》总结之,并正式提出“六陈”说。与六陈歌不同者的是枳壳和枳实有区别。其实枳壳和枳实皆为一物,只不过是前者为未成熟果实,后者为成熟果实而已。“六陈”,从古至今,一直沿用,不少医者只知上述六种中药宜陈久用之,却不晓为何宜陈久?陈久的时间有没有限制?
有人说,所谓陈久,即越陈久越好。若将上述六种中药放置数年或数十年,其气与味还有多少?如果气味减少了很多,那功效会不会也随之减少呢?医家张山雷曾说:“新会皮,橘皮也,以陈年者辛辣之气稍和为佳,故曰陈皮。”中药的治疗作用,主要在气和味,六陈药之气均很强烈,有刺激性,服用时容易发生副作用。为了避免发生这种副作用,故必须将上述六种药放置一段时间,让药气逐渐挥发,至张氏所言之“稍和”为度,并不是无期限放置,否则,药就会失去功效!
有些中药,如芦根、白茅根、生地、石斛、青果、麦冬、沙参等,鲜者,较陈久者之效果为佳。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鲜药味甘而气不浓烈,没有刺激性,加之所含津质较熟者为多,故用之则最能生津养液也。事实说明,上述诸药偏于味,六陈药偏于气,气味不同,用法必然各异。
应当指出,六陈说提出至今已千年有余,其间由于使用中药之种类在不断增加,宜陈久使用的中药也在扩大,早已超出了六种。所以,使用宜陈久的中药,不能只局限上述六种,应本着药物之气的强烈与否而取舍之。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自拟“仙逍散”治痤疮
我孙子刚满15周岁,讨厌的青春痘成片成片地“撒播”到他的脸上。为帮孙子“战痘”,寻找治痘对策,我翻阅了大量报刊和医学书籍,通过学习辨证,找到了引发此病的原因。原来在发病前,我孙子嗜好厚味,特别是辛辣、煎炸,像烧烤羊肉片、油炸鸡柳等食品,他最爱吃。因此,导致脏腑蕴热,火毒结聚,火热毒邪郁阻脸部皮肤。故治疗宜泻火解毒,活血散结。于是我以“仙方活命饮”做基础方,再加“丹栀逍遥散”,二方合并,共研成粉,取名为“仙逍散”,口服,每次12克,一日2次,分早晚饭后开水冲服,连服20天,脸部炎症逐渐消失,孙子别提多高兴了。
仙方活命饮组方:乳香、没药、当归、浙贝母、陈皮、穿山甲(炙)、白芷各9克,皂角刺、甘草、防风各6克,天花粉、赤芍、金银花各12克。这个方以清热解毒为主,理气活血散结为辅。丹栀逍遥散组方:白芍、茯苓、炒白术、柴胡各9克,牡丹皮、炒山栀、炙甘草各4.5克。此方加上方养血和营、清肝健脾,具有增强肝脏功能和强化肝脏的解毒作用,对常食烧烤和饮食不当引起的“内火”问题可迎刃而解。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人具体情况不同,中医药需要辨证论治。上方请先咨询当地中医师,确认适合自身体质再行使用。
王作金 摘自《家庭用药》
中医如何调理慢性疲劳
王先生是一位商人,过去精力十分充沛,每天平均仅休息四五个小时。但是近半年来总感觉自己“不在状态”,疲劳乏力、嗜睡、记忆力减退。到医院做过许多检查,也没有发现问题,后来,进行“疲劳量表”测定后,被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原理目前尚不清楚,现代医学认为与过度劳累、病毒感染、免疫异常、内分泌失调等有关。中医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属“虚劳、内伤发热、失眠”的范畴,即由于慢性持续性的劳心劳力过度,导致气血亏虚、功能紊乱,从而使病人出观脾胃内伤。
在调理上,中医有许多传统的经典方剂对患者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出现疲劳无力症状的患者,可选用升阳益胃汤;失眠可选用酸枣仁汤;急躁易怒可选用丹栀逍遥散;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可选用归脾丸等。另外,有许多补益类的中药对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也有很好的效果,如西洋参制荆、红景天制剂、黄芪制剂、冬虫夏草制剂等,这类制剂既可以缓解症状,又可以调节免疫力。
何世桢 摘自《人民网》
当心“秋燥”伤肺
秋季干旱少雨,燥邪当令。秋季又是夏去冬来的转换时期,人的抗病能力有所下降,由此秋燥之邪就易乘虚侵入,引起许多疾病,所谓“秋后算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祖国医学认为:秋天发病特点在于“秋燥伤肺”,意思是指秋季好发肺系疾病,呼吸道病最多见。早秋之时,从立秋至秋分,夏日暑热尾气未消,湿邪燥邪合并伤人,称为温燥,极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哮喘等,此外还有其它疾病出现。若至中晚秋,从立夏至秋分后,天气转凉,寒邪与燥邪结合伤人,称为凉燥,除导致上感、咳嗽、哮喘、支气管扩张等病以外,由于寒邪收引、血管收缩,脑血管的病变特别是中风也随之而来,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特别要小心为是。
根据秋季的发病特点,我们必须增强防病意识,适应气候变化,避免秋燥伤人,防止外邪侵入。早秋气温虽高,但温差较大,昼热夜凉,需注意增减衣被,不可贪凉露卧,尽量不用空调风扇;中晚秋气候逐渐变冷,需注意保温,加强饮食调护,保持心态平衡。早秋多食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之类的物品,如百合、银耳、水果、西洋参等,中晚秋多用温补食品,保持心态平衡,尤其老年人、高血压患者,更须防止因情绪激动而诱发中风;重视适度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例如晨起锻炼健身,打太极拳、做气功、按摩迎香穴等方法,都是秋季保健的好措施,通过调动体内积极因素,达到御邪抗病的目的。
摘自《扬子晚报》
哪六种人容易血脂高
从中医来看,有六种体质的人最易发生血脂高――气虚、痰湿、阴虚、阳虚、湿热、气郁。在这六种特殊体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气虚质和痰湿质。如果平时一动就出虚汗,就与气虚有关;如果总是昏昏沉沉,舌苔又厚,而且胃口不好,大便有黏质,就可能是痰湿体质。
气虚是因为脾功能不调导致的,而脾功能不调的原因包括受寒、饮食不周、过分劳碌等。中医认为脾脏运化不良会在体内产生痰浊,如果不能正常地排出体外,就等于患上了西医诊断的“高血脂”。
气虚者运动要适量,平时注意保暖、静养、不宜多言,因为“多言耗气”。
饮食上则应多选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食物,如小麦、黄豆、豆浆、山药、猪心、牛奶、蜂蜜、鱼头、大枣、莲子、蚝肉、小米、粳米等,不可食用过于黏腻或难以消化的食物。
痰湿体质者多为偏食、吸烟、熬夜和高脂肪摄入的人群,这些基本都是高血脂的形成原因。也许很多人的血脂在体检结果上还勉强在正常值范围之内,但是痰湿的体质早已形成,这样的人要防止高血脂的发生,必须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秋天可以用雪梨、百合煮汤进食,多食用山楂、苹果,既润燥又可以降血脂,必须避免肥甘厚腻食物。
其他四种易患血脂高的体质
阴虚体质:痛经、口唇色暗的女性。
阳虚体质:肥胖、头昏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怕冷。
湿热体质:肥胖、心烦失眠、面红目赤、便秘尿黄。
气郁体质:抑郁、胸闷、嗳气、泛酸苦水、失眠多梦、妇女月经不调。
叶 依 摘自《健康报》
神仙“方剂”
祖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诸多的中药方剂中,以“神仙”命名的方剂屡见不鲜。下面将常用的几款“神仙”方剂予以介绍――
四神丸由吴茱萸、五味子、煨肉豆蔻、补骨脂为君臣,生姜、大枣为佐使组成。具有温肾暖脾、涩肠止泄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脾肾虚寒证,症见五更泻泄,久泻不愈,食少不化或腰酸泻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现代用于治疗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结核等。
五神汤由车前子、牛膝、茯苓、紫花地丁、金银花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分利湿热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下肢骨痈初起或各种损伤后并发下焦湿热,小便赤痛者。现代用于治疗骨髓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属于湿热证者。
六神散由生姜、茯苓、炙甘草、扁豆、炙黄芪、白术、人参、大枣等组成。具有健脾益气、实卫固表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症见面色萎黄,精神欠佳,不思饮食,常自汗出,大便溏薄,大便常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舌淡苔白脉弱等。
八仙糕由糯米、山药、粳米、人参、白糖、芡实、莲子肉、茯苓、蜂蜜组成。具有健脾养胃、益气和中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年迈体表,脏腑虚损,脾胃虚弱,精神不振,面黄肌瘦,饮食无味,食不知饥,大便溏薄等。
中医中药范文2
关键词 中风康复 中医 中药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俗称中风,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它发病急,轻则言语不利,口眼歪斜,重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甚至死亡。危险性大,而且发病率近年来持续增高,已经成为中老年人谈之色变的重病之一。中风一旦发病应及时送大医院抢救治疗,这样可以给患者相对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西医治疗该病已逐渐成熟,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是,中风病患者的急性期治疗才是其漫长治疗过程中的开始,它的康复治疗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在中风的康复治疗过程中,中医中药发挥了其独特而卓越的治疗效果。近20年来,作为一名在基层中医科工作的中医师,在中风康复治疗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治愈了一大批患者,疗效较好。今天就在该病的治疗中,经常碰到的几个共同问题与大家探讨。
中风(现代医学中的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发病后,经过急性期的治疗,当患者症状缓解后,一大批患者会出现一个问题:即大便秘结,3~5天不解,严重的甚至半个月不解。这看似一个小问题,不值的一提,但他的存在却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过程。其实,中医的治疗是讲究辨证论治的,虽然患者肢体偏瘫或言语不利,是当前的主要症状或主要痛苦,但在问诊中,如果发现患者大便秘结,3~5天不解,而且大便呈颗粒如羊矢,进一步望诊会发现患者有舌红少苔,或舌红苔厚腻、脉洪数等症状。就可以辨病为中风的大前提下,进一步辨证为腑实证。这种腑实症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在中风发病后的1个月出现,腑实积滞的症状会进一步阻碍气血的运行,影响患者的康复。在治疗中风的过程中,很讲究这个腑实证的解决。如果这个实证不除,那么该患者的肢体偏瘫、言语不利的症状就很难恢复,所以在临床治疗中风的过程中,方中往往加入:火麻仁、枳壳、山楂肉、青皮、陈皮等润肠通腑,化实消滞的药物,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也说明了中医治病的灵活性。
中风患者的肢体浮肿、疼痛的症状。中风患者在康复治疗中,患侧偏瘫的患者之中有十之八九会发生浮肿和疼痛。而且大部分患者会有害怕的心理,不肯对患侧肢体运动和锻炼,结果更由于缺少运动,进一步引起关节僵硬,活动不灵活,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使浮肿、疼痛症状加重,出现恶性循环。大部分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都有一种依赖的情绪,按他们的想法,总希望医生给他们开止痛药,使患侧浮肿疼痛减轻后再进行康复运动,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因为这种偏瘫引起的浮肿和疼痛是不可能仅靠吃止痛药来缓解,比较好的方法是,此时要跟患者及时的沟通,讲清其中的道理,说明病情发生的机理,只有先做被动运动,使患者肢体得到活动,加强气血循环,只有使患肢气血运行通畅了,浮肿和疼痛才能逐渐减轻。其实,从中医角度分析,患肢出现的浮肿是有水液代谢异常,是有水的积聚的,仍是阶段性的实证。实证在治疗中当“以通为用”,所以每当此时中药的治疗,也讲究益气活血通络的治疗原则,适当配以当归、川芎、赤芍、酒白芍、活血通络,生黄芪、生米仁、补气消肿,广地龙、全蝎、通经活络,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当然用手法,通过按摩、推拿途径的也同样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而且也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方法之一。中药中医的治疗及手法的康复同样都是以中医辨证为基础的,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手段,但殊途同归,体现了中医治疗病的灵活性和辨证论治。在临床中,一直强调中风康复的被动运动和自我锻炼相结合,跟患者讲清其中的道理,使患者认识到自我康复运动的重要性。结果往往收到很好的疗效。
总之,中医对中风的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治疗中要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即在确定中风的大前提下要辨证治疗,抓住患者阶段性的主要症状,认真辨证论治,及时调整康复中出现新的情况,这样才能使中风患者更好的康复。同时也体现中医治疗该病的灵活性、科学性。
中医中药范文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135-01
顽癣,俗称牛皮癣,又称银屑病。因皮肤损害状如松皮,或形如疥疹,搔起白皮,故中医称“白疮”《外料证治全书》:白疮,皮肤燥痒起疥疹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坼裂血出痛楚。明《疮疡经验全书•癣疮》亦有“顽癣或状如云,或如铜钱,或形如荷叶,其形不一……干癣,搔至出白,索然凋枯如蟹抓路之形”。是皮肤科常见的皮肤病,多由禀赋血热之体,火毒内蕴,生风血燥,风湿热邪袭表,气血失和肌肤失养而成。
干癣因血分伏热,素食辛辣、膏梁厚味,风邪外客,风热相搏,发于肌肤,皮色潮红,皮屑干燥叠起白屑,病久脉络不宣,气血凝滞则皮疹增厚,刮后见点状出血,日久不消,奇痒难忍。湿癣又称“浸疮”,初起细瘰如粟米,瘙痒流脂水,漫延成片,兼有痒感,血热风湿外侵所致。治疗总则:祛风除湿解毒,凉血和血润肤止痒。
1 病例介绍
患者孙某,男,24岁,个体饭店经理,2008年6月11日初诊。主诉:全身泛发性以斑磷屑性损害6年,近期加重。病史:患者6年前头部,下肢出现小片状红斑,其上有细薄磷片,伴瘙痒,因本人饮酒,素食辛辣,厚味,病情日趋加重,泛发全身,皮损严重,瘙痒无度,搔后白屑,脱落点状出血结痂,反复发作,经年不愈。
诊断:顽癣。辩证:属血热毒盛,风湿热邪袭表,瘀阻腠理。治则:清热凉血解毒,散风化瘀止痒。自拟通用处方:防风10g,荆芥10g,当归15g,生地15g,苦参15g,苍术15g,蝉衣5g,牛子10g,知母15g,石膏20g,木通5g,赤白芍30g,双花l0g,连翘15g,白鲜皮l5g,灵仙l0g,山栀10g,荆芥l0g,黄连5g,黄柏10g,蛇床子10g,地肤子10g,苍耳子10g,水牛角10g,丹皮10g,紫草10g,公英15g,升麻10g,竹叶5g,甘草10g,水煎服20剂。外用药处方:百部15g,蛇床子10g,土槿皮15g,硫黄5g,红砒1g,斑蝥1g,樟脑10g,轻粉2g,雄黄5g,冰片5g,大黄15g,公丁香5g,米酣1斤,浸泡七日,外擦患外,一日数次。二诊:7月11日,患者自觉瘙痒大减,色疹暗淡,四肢已开始消退,浸润减轻,但余毒未清,血瘀仍在,当以凉血活血同时,加强益气养阴之功效。又自拟处方:全虫10g,灵仙10g,白鲜皮15g,丹参20g,地肤子20g,生地15g,黄柏10g,板兰根20g,刺蒺藜10g,槐花10g,双花10g,乌蛇10g,蝉衣5g,丹皮10g,荆芥10g,苦参15g,桑枝15g,皂刺10g,水煎服20剂。除继续外擦上方外用药水外,每晚临睡用龙衣、蝉衣各10g水煎热服,食盐3料,饮开水一杯,取汗。
三诊:8月10日,患者全身疹已大部消退,唯后背前胸仍有小量散在红疹出现,在上方基础上又加:当归15g,赤白芍30g,莶草10g,川楝子15g,水煎服又20剂。另嘱用荞面200g,卤水适量,调成糊状外涂患处,每晚一次,皮破出血忌用。
9月20日,患者夫妇,送锦旗一面致谢,患6年顽癣彻底治愈。
中医中药范文4
方法:分析本街道社区280例糖尿病患者和200例高血压患者的一般资料,将280例糖尿病患者和200例高血压患者分别设定为高血压组和糖尿病组,两组患者经采用相对应的中医中药进行治疗,治疗一周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四个疗程。
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两个疗程的中医中药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与中医中药治疗前相比,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P小于0.05。
结论:在街道社区采用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中医中药在临床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中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 糖尿病 中医中药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80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413-02
医学界把人体内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血糖过高的代谢性疾病称为糖尿病。长期代谢紊乱会导致以眼、肾、心血管和神经系统为主要组织器官的损害和功能的障碍和衰竭,严重者会导致酮症酸中毒和严重昏迷[1]。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身上,高血压也是最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几年来,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逐年增高,有效的治疗高血压,控制糖尿病病症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本街道社区280例糖尿病患者和20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在280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患者195例,女性患者85例,患者的最小年龄是45岁,最大年龄是79岁,平均年龄是62岁,经过糖尿病的病理学诊断后,这280例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病理特征。在200例高血压患者中,男性患者108例,女性患者92例,患者的最小年龄是52岁,最大年龄是84岁,平均年龄是68岁,经过高血压病理学诊断后,这200例患者均确诊为患有高血压病。
1.2 方法。
1.2.1 糖尿病中医治疗。中医学上把糖尿病划分成三种类型,分别是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早期糖尿病患者杜威阴虚型,主要的中药药方是生地、沙参、枸杞子、麦冬、当归、黄连和葛根。气阴两虚型糖尿病主要发生在糖尿病的中期,主要的中药药剂是生脉散加味中药治疗,生脉散加味的主要药方是30克的太子参、生地、生黄芪、丹参、葛根,15克的麦冬和玄参,10克的五味子和苍术。糖尿病病程较长的一般属于阴阳两虚型糖尿病,选用的中药是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的主要中药成分包括10克的肉桂、10克的附子、10克的生地、15克的茯苓、10克的山药、30克的丹参和30克的葛根。进行为期四个疗程的中药治疗,每一周为一个疗程,在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随访。
1.2.2 高血压中医治疗。高血压疾病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分型,对于主要症状是头晕、头痛、头胀、急躁易怒、口苦便秘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采用的中药药方是龙胆草、黄芩、山栀、夏枯草、草决明等熬成汤药治疗。对于主要症状是头晕呕吐、耳鸣、食欲不振等患者,属于脾肾阳虚型高血压疾病,采用的中药药方是仙灵脾、天麻、清半夏、仙茅、白术等熬成中药,其中气虚患者增加党参和黄芩两味药方。对于主要症状是眩晕、头痛、腰酸、心悸、舌淡苔白的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采用的中药药方是当归、川芎、何首乌、杜仲、生牡蛎[2]。
社区在进行高血压的中医中药治疗时,需要先熟悉每例高血压患者的主要证候,详细了解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再根据具体的症候选择正确的药方,对症下药。进行为期四个疗程的中药治疗,每一周为一个疗程,在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随访。
1.3 疗效判定。对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身高、体重、血压和血糖进行检测,对于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判定,患者的收缩压小于140mmHg和舒张压小于90mmHg的患者,判定为显效;对于糖尿病患者,多饮、多尿、多食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糖和尿糖明显下降的判定为显效。
1.4 统计学分析。文章中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PSS13.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并采用X2对文中所有的计数资料进行检验。统计学差异用p值表示,当p小于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四个疗程的治疗后,与中医中药治疗前相比,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尿糖等均有明显的改善,两组患者的病情症状在治疗前后具有明显的差异,治疗前后的差异值P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的治疗情况如表1所示。
3 讨论
高血压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老年人身上,近几年来,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高发率严重影响了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高血压疾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且高血压疾病具有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据有关的实践和研究表明,高血压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只要把患者的血压控制的一定范围内,能够有效的降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心脏病等,同时也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
糖尿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高血糖,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长期存在高血糖情况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导致眼、肾脏、血管等功能障碍。糖尿病属于终生性疾病,目前没有彻底根治糖尿病的方法,只能进行控制。
与西药相比,中药主治根,通过中药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不仅能够有效的控制好患者的病情,同时,受中药特点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候更改中药药方,更重要的是,采用中药治疗能够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降低并发症的概率。在治疗这两种病时,患者的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是重要的治疗组成部分,只有患者遵循医嘱,积极配合治疗,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参考文献
[1] 王伟.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3例临床分析[J].中医药学报.2010,12(01):1-2
[2] 陈冰;曹亮;刘更.糖尿病胃轻瘫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2(14):15-17
中医中药范文5
【关键词】糖尿病足;中医中药疗法;微循环变化
【中图分类号】R4.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179-01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中并发症重症之一,是损及神经、血管、皮肤、肌肉,甚至骨骼的慢性进行性病变。 初起四肢麻木、疼痛、苍白、怕冷、感觉迟钝,继则出现浅表性溃疡,甚则深达肌肉、肌腱,形成大的浓疡,终则患趾坏死,尸干脱落,部分病人常需要截肢,给患者造成残废和极大痛苦。近年来,我们采用中医中药内服、外用,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39例研究对象均按WHO诊断标准,确诊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按随机分组设计原则分为中医中药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治疗组21例病人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46~78岁,平均58.6±6.9岁,病程1.5~24.5年,糖尿病足病程7~320天,空腹血糖水平10.3~17.6mmol/l。对照组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42~74岁,平均病程1~18年,患糖尿病足时空腹血糖水平9.6~18.3 mmol/l。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和外治法治疗,治疗组内治法给予中医中药分期辨证施治,对照组给予扩血管治疗。
内治法:
治疗组21例:早期气阴两虚、脉络不和型,用增液汤加味:生黄芪15g、生地15g、麦冬10 g、党参12 g、丹皮10 g、赤芍10 g、桃仁10 g'白芍10 g;中期气血亏虚、湿毒内蕴型,用当归补血汤加味:生黄芪20 g、当归10 g、党参15 g、土茯苓30 g、土贝母20 g、黄柏10 g、生苡仁15 g、天花粉15 g、皂刺6 g;晚期肝肾阴虚、痰阻血瘀型,用六位地黄丸加减:熟地20 g、山药20 g、山茱萸10 g、土茯苓20 g、生苡仁15 g、土贝母15 g、水蛭粉3 g、三七粉1 g。
对照组18例:予改善微循环及扩张血管治疗,用654~2 10~20mg,用0.9%盐水205~5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天1次,4周为一疗程。
外治法:
两组病例均采用相同的外治方法。
3 疗效分析
治疗结果:治疗组21例,临床治愈15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1例。对照组18例,临床治愈13例、显效1例、无效4例。
4 讨论
糖尿病足是疑难病症,如何预防及早期治疗是目前医学界面临的课题。近10年来,中医药有关本病治疗的报道不断增加,有以分型论治为主者[1~2],有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主者[3],有以活血化瘀为主者[4],有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者[5],也有以温经活血[6]和外治为主者[7],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糖尿病微循环障碍时导致糖尿病组织器官损害的病理基础[8],本研究发现,654~2组对糖尿病足患者的各项微循环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尤以对微血管渗出及出血的改善更为明显,但654~2临床使用的禁忌症以及副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
养阴清热、益气化瘀的治疗方法可以使糖尿病足病人微循环改善,微血管增加,血流速度明显加快,微动脉口径扩张[9]。我们从临床实际出发,依据患者的症状表现,病变局部情况,采用分期辨治的方法,结果发现:中医药治疗组微循环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以微循环的血管清晰度异常、血色改变、异常流速的改善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 贾文华,中医治疗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的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6,37(9):552
[2] 刘祖高,糖尿病足62例临场小结,湖北中医杂志,1994,14(4):8
[3] 谢文秀、屈国云、伍汉文等,糖尿病足16例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9):554
[4] 郭国臻、张德义、赵建辉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肢端坏疽20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3):165
[5] 章士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12例报告,江苏中医,1995,16(5):214
[6] 潘保华、杨庆运、李蓉,温经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并发坏疽,中医研究,1993,6(3):27
[7] 张万能,中药煎液浸泡治疗糖尿病型趾端坏疽20例,浙江中医杂志,1990,25(3):176
[8] 池芝盛,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理,国外医学内科分册,1978,5(8):348
中医中药范文6
【关键词】痹症;中医中药;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314-01
痹症是一种中医概念,也是常见的多发病,其病因复杂,较难治愈,多是由于风、寒、湿、热等病邪侵入患者肌体,气血运行不畅而致。通常表现为关节疼痛、肿大变形、筋骨麻木,甚至关节内出现积液,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瘫痪。当前单纯靠西医治疗不能够标本兼治,容易出现药物依赖,造成内脏损害。中医辩证施治,内服中药,加以外敷,比西医更稳妥,治疗效果更加优显。
1 资料
对2012年8月―2013年8月一年里在我院治疗的85例痹症患者进行分析,其中49例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年龄在35―58岁之间,中年患者为多。患者中病程少则1年,多则12年,平均病程4.2年。分型为以下几种:20例行痹型,26例痛痹型,21例湿痹型,18例热痹型。通过对痹症患者的年龄、临床表现、发病特征等具体分析,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 方法
中医通过内服、外敷、外洗等综合方法对痹症的治疗较为彻底。如患者在发病初期接受治疗则治疗时间短,见效快,所以患者出现关节疼痛、不能正常屈伸等症状时应及早就医。
2.1 行痹的治疗方法:人体内风气偏盛引发行痹疾病,临床表现为:关节经常疼痛,不能正常屈伸,游走不定,常为下肢疼痛,有时转到上肢,肩背偶有疼痛感,不时有肌肉酸胀,舌苔变化不明显。引发行痹的是风气过盛,应通过祛风散寒、通络止痛进行治疗。一位42岁男性行痹患者,关节串疼感强烈,不能正常屈伸,阴天加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我们决定采用中医中药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方药是:12g川芎,15g白芍,60g黄芪,20g鸡血藤,15g石楠藤,30g生地,20g当归,15g海风藤,15g络瓜藤,温水煎药并服下,一日三次,两日一剂,每次用量100ml。一个疗程后,该患者明显感觉关节疼痛有所减轻,关节可以慢慢屈伸,痹症症状有所减轻,继续治疗逐渐康复。
2.2 痛痹的治疗方法:在取例过程中,85例痹症患者中痛痹患者占26例,可见痛痹在痹症患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痛痹患者的临床具体表现为:关节、肌肉及筋骨出现十分强烈的痛感,阴天加重,晴天稍好,疼痛部位有时略微变化,偶有酸麻、沉重等不适感,舌淡苔白,脉沉紧。痛痹与寒邪偏盛有关,治疗重点应放在祛风散寒,通经活络上。一位患病3年的45岁女性患者,关节疼痛十分严重,甚至已经变形,痛处固定不移,等等。我们采用的治疗方法为:3g制川乌,12g麻黄,20g赤芍,12g木瓜,12g桂枝,20g红枣,6g甘草,15g地龙,15g当归,15g灵仙,将药材煎好服下,每次100ml,每日三次,两日一剂。一个月后,该患者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也有所缓解。
2.3 湿痹的治疗方法:在85例患者中湿痹者占24.7%,湿痹研究不可小觑。湿痹具体表现为:筋骨、肌肉、四肢、关节出现大面积疼重感,患者感到身体沉重,四肢偶尔麻木肿胀,脉搏沉重,舌苔白厚。
湿痹是由患者体内湿邪过盛引发的,治疗重在祛除湿邪,辅以健脾益气。深受湿痹所困的36岁姚女士,通过以下疗法:30g忍冬藤,20g苍术,15g防已,15g黄柏,15g桑枝,15g秦芄,30g生地,20g萆解,15g川牛膝,20g蚕沙,30g苡仁,温水煎服,每次100ml,一日三次,两日一剂,连续服用一个月后四肢酸痛、麻重现象明显减轻。
2.4 热痹的治疗方法:热痹症状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关节、四肢出现多处红肿胀痛,有的局部疼痛发热,有些全身有疼痛感并伴随发热,多数热痹患者对寒冷天气较适应,热天痛感加重。许多热痹患者还会有尿液偏黄,便秘,口渴等症状,是患者体内热邪较盛所致。对热痹患者治疗时,要先祛热,再通络宣痹。来我院治疗的张先生,身患热痹已经快一年,按下述方法治疗:20g苍术,20g萆解,10g天南星,30g苡仁,30g党参,12g化红,12g浙贝,30g黄芪,6g甘草,15g木瓜,15g郁金,15g灵仙,12g羌活,3条蜈蚣,12g生姜,温水煎服,每次100ml,两日一剂,每日三次,两个月后张先生膝关节热痛、肿胀明显减轻,身体基本痊愈。
3 疗效讨论
通过取例分析研究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5例痹症患者,治疗效果有以下几种:完全康复:肌肉、关节、筋骨肿胀、疼痛感完全消失,免疫球蛋白、血沉及类风湿因子指标正常,关节正常屈伸。显著效果:肌肉、关节、筋骨疼痛感减轻,各项指标趋于正常,关节几乎能正常屈伸,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有些效果:肌肉、关节、筋骨疼痛感有一定改善,化验指标有所改进,关节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无效果:关节、肌肉疼痛感没有消失,关节屈伸依然困难,甚至病情有所加重。85例患者经过一到两个疗程后病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并出现好转。一年内有8例治愈、34例效果显著、30例治疗效果有效、13例无效果,总有效率为84.7%,临床效果喜人。同时中医中药治疗痹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极少,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患者对中药没有依赖性,临床效果甚好,总之中医中药是治疗痹症值得推广的重要方法。
4 结论
痹症是一种常见疾病,与患者体质,所处环境及饮食都有很大关系,体内风、寒、湿、热等邪气不能正常运行,经络不通易引发痹症,时久还会引发并发症,严重时影响其他内脏。中医中药对痹症的治疗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内服外敷,舒筋活血,祛风除痹,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组方,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身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