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雪景的词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雪景的词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雪景的词语

描写雪景的词语范文1

雪景是北方的冬天必不可少的美景。韩愈曾说“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漫天飞舞的雪花,从天上轻轻飘扬下来,天地万物,银装素裹,那景致壮丽无比。这个时候是一定要去赏雪的,在“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的雪花中徜徉,仿佛置身于一个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里,让人流连忘返。徜徉在这样的美景中,你会发现,洁白的雪花比起百媚千娇的鲜花更有一种灵动之美。

冬季提到花儿,我们会情不自禁的想起那些在冰天雪地中傲然怒放的梅花。在百花凋零的严冬时节,她宛如不畏尘间寒冷的仙女,在山岭坡间,在冰天雪地中,尽情展示着她的绚烂和美丽。那浓郁的香气更是让人心旷神怡。而梅与雪在诗人的笔下仿若双生花,有我即有她!譬如许浑的“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还有张谓的“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都表达出冬日里赏梅那股悠然的韵味来。

在南方的冬天,没有刺骨的北风,也很少下雪。不过,早晨会下一层霜雾,潮湿的雾气像是在提醒人们:“哦,这是冬天!”可是用不了多久,和煦的太阳光就会穿透霜雾,照在大地上,世界变得清亮起来。山水都在太阳光下晒太阳,人们也会来到院子里或是大街上,享受这温暖安适的好时光。行走在这样的冬日里,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著名诗人白居易那一首寄情山水的名作《早冬》:“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分明是萧瑟的早冬,在诗人眼里,却犹如春天一般可爱。“寒霜轻薄,劲草萎翠,暖阳和煦,沙尘绵软,树叶泛黄宛如新绽的嫩芽,洁白的樱花迎风怒放,”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副“似春华”的美丽画卷,在我们眼前缓缓展开来。在那个日暖霜轻的冬日里,我们随着白居易一起畅游在那片金黄灿烂,弥漫着樱花香气的树林里,该是怎样一种如梦如幻的风情!置身于这样的景致里,你还敢说冬天不美吗?

描写雪景的词语范文2

一、不同层次朗读的有效指导

初读课文时,教师按正确、流利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悟读、品读课文时,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朗读技巧(重音、停顿、节奏、语调)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各学段朗读要求和能力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教师据此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例如,人教版一年级的教材,教师对朗读的要求做到正确、流利即可。

二、个性朗读的有效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感受抓住主要词语有感情朗读。例如,《第一场雪》中“嗬!好大的雪啊!”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感受,朗读技巧的处理也不尽相同。有的把“嗬”读得短又重,好长时间没有看到预示着丰收的美丽雪景,如今见到,读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感受;有的把“嗬”读得又轻又长,读出看到这么美丽的雪景惊喜的感受;有的把“嗬”读得又重又长,读出惊喜即对雪景赞美的感觉。

三、教学中需加强朗读的有效指导

1.教材中的重点需加强朗读指导

如,《乌鸦喝水》一文中第二段乌鸦喝不着水和第四段它喝着水是全文的重点。第二段教学时,教师抓住“水不多、瓶口又小”重点词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也体会出它喝不着水的着急心情。第四段教学时,再抓住“一个一个”和“渐渐”两个词语之间的联系进行试验,反复朗读,学生也就理解水是怎么“渐渐升高”的和乌鸦的坚定信心。用朗读的方法能帮助学生理解词句,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学习的难点需加强朗读指导

如,《观潮》一文中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象对于多数小学生来说十分陌生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教师可用换词法、对比法、修辞法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体味钱塘江大潮到来之时壮丽的景象。

3.解决问题的关键点需加强朗读指导

如,《白杨》一文讲述一位边防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含义深刻。重点词句段的体会是教学的重难点,也是理解的关键点,在教学中采取“读思议读”的自主教学模式,抓住“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都是浑黄一体。”“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三段话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入境动情,真正在心中激起波澜,进而理解父亲的心。

4.教给学生的知识点需加强朗读指导

如,《乌鸦喝水》一文在字词方面要求学生理解“渐渐”一词,教师抓住“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酒喝着水了。”两句中“一个一个地放”和“渐渐”,通过情境展现、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意会。

5.教书育人的教育点需加强朗读指导

如,《大森林的主人》一文记叙了“我”和猎人克服各种困难,在大森林过夜的事,赞扬了猎人的智慧。启发人们在困难面前要善于动脑,利用大自然的各种有利条件为自己服务,做大自然的主人。本文第一段写事情的起因,交代了困境;第二段具体写是怎么一个一个克服困难的;第三段通过对话点明中心。猎人的话启发我们:只要肯动脑筋想办法,对任何困难我们都能找到克服的办法。教师指导学生联系前文认真朗读猎人的话,体味其中的道理。

6.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内心活动的语句需加强朗读指导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抓住巴迪父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父母亲对他第一首诗的不同态度都是源于爱。

7.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需加强朗读指导

如,《》中“啊!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这是第二次站起来,这次站起来,说明为了战斗胜利,决定献出自己的生命。文中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暴风雨一样的子弹”描写出当时战争的激烈性,衬托出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8.细节描写的语句需加强朗读指导

如,《荔枝》中,母亲吃荔枝这段话:“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拖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写得很细,突出了母亲对荔枝的喜爱。母亲剥得这么仔细,她是在享受吃荔枝的美好过程,也是在享受作者对她的爱。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描写、叙述,进而融入文中,体味感受,动心动情。

四、有效朗读指导必须做到“两个实际”

从学生实际出发,便于因材施教。要熟知这个班级学生在朗读中的分化表现,即多少人朗读有困难;接着要摸清大多数学生对教材的哪些知识已经理解了,哪些还不理解,教材中哪些内容可能成为难点或疑点;还要摸清每个学生掌握了哪些朗读方法和朗读习惯。教学中教师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步骤和方法,这样就可以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从教材实际出发,便于因“教材”制宜。就是“吃透”自己所使用的教材,了解教材的特点,正确理解教材的实质和各项知识内容,并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与实际知识,使教师本体性知识、文化性知识与实际知识融会贯通。通过钻研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熟练地理解教材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内部联系。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会游刃有余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有效朗读,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描写雪景的词语范文3

关键词:弗罗斯特 雪夜停林边 叙事特色 分析

前言:弗罗斯特是美国著名诗人,其所创作的诗歌大多数都是将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作为背景,诗句中表达了很多关于乡村生活的体验,因此被称为20世纪的田园诗人。弗罗斯特的作品中,一方面蕴含了传统诗歌的特色,另一方面又有十足的创新性,展现出诗歌创作的个性化特征。《雪夜停林边》是他的代表作品,在中国广为传颂,本文就对这一诗歌进行研究。

一、《雪夜停林边》的叙事语言分析

弗罗斯特在创作《雪夜停林边》时,延续了其田园风格,诗歌中采用平白质朴的语言进行叙述,将故事情景直接展现给读者,同时又在这些语言中添加了抒情成分,将故事的内涵蕴含在其中。诗中的主角是一人一马,在一个雪夜途经一片树林,主人和马在此处作了短暂的停歇,欣赏雪景,而后离去。叙事过程中可谓平铺直叙,没有使用很多华丽的叙事技巧,但是所采用的节奏性和韵律性的手法又使叙事语言不同于大白话,具有一种简单却深邃的美。

而从思想上来说,弗罗斯特将深刻思想蕴含在简单质朴的语言之中,可以说“微言见深意”。例如,在描绘雪夜树林景色时,使用了诸如万籁俱寂、深幽等词语,这些词语再现了林中美景,雪夜、树林等景色仿佛就在眼前。同时,这些词语又是迷茫内心的一种象征,代表诗人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景色虽美却不能久留,为结局做好铺垫[1]。

二、《雪夜停林边》的叙事视角分析

从叙事视角来分析,这篇诗歌里的叙事视角共有三个,一是主人公本身,二是马,三是这片树林的主人。从主人公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叙述了自己来到这片树林以后所看见的和所感受到的;另一方面表达了自己这幅美景的喜爱和不舍之情。诗人将叙述的重点放在以上两个角度上,使我们忽视了主人公的来历、身份、姓名等,一个人、一匹马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中稍作停留,我们更加关注他的所见所感,可以说主人公的身份信息扑朔迷离,也可以说在这样的景色和情感中,他的身份信息已经不重要了[2]。

而从马的视角来说,则表现出了与主人不同的情感,这部分叙述主要集中在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原诗中有这样一句:小马轻轻摇颈上的缰铃,仿佛是想问主人是否弄错。小马并不知道自己的主人已经被林子的雪景吸引,表现出了一种疑惑之感:还没有看见农舍,主人就停了下来,是不是弄错了呢?叙述到此处之后,又将视角切换回到了主人这里,继续描写林中景色。这种叙事视角的转化大大提升了诗歌的趣味性,表达了一种双重情感,对于主人来说,对这片林子是留恋的,对于马来说确是困惑的,画面感非常强。

从林子主人的视角来看,与主人公一样,没有介绍他的身份和来历,甚至不知道主人公在他的林子里停留,欣赏雪景。通过以上三个视角叙述以后,诗人通过双重视角作为结局:究竟是停留,还是前行。从主人的视角来说,他被雪景所吸引,对于去留产生犹豫,但是最终从诱惑中走出,决定继续前行;从马的角度来说,它一如既往的跟随主人的脚步:主人终于明白自己是“弄错了”,所以小马面对继续前行这个选择,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舒畅的、愉悦的心情。双重视角的矛盾最终达成统一:徘徊之后选择继续前行,停歇只是短暂,前行才是最终的选择。

三、《雪夜停林边》的叙事艺术分析

叙事艺术代表一种风格,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魅力,弗罗斯特在《雪夜停林边》中使用了留白以及悬念两种叙事手法,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是留白,就是不对某种叙述进行解释,省略原因、经过或者是结果,读者需要通读整篇诗歌,对诗人的思想进行深入思考。例如,结尾处就使用了这样一句话:安歇前还需走漫长的路。用这一句简单的话概括了主人公的选择,对于后续的事没有继续描述,主人公究竟要去哪里?最终在哪里安歇?读者需要根据整篇诗歌的思想自己去揣测。采用留白这种方式具有以下两个特征:首先,从留白这种手法本身的特征来说,可以充分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其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对诗歌的词、句乃至中心思想进行深度剖析;其次,从《雪夜停林边》这首诗歌的角度来说,诗中多处使用留白,最大的亮点当然还还在结尾处,将主人公的选择与未来这一概念紧密联系起来,使整篇诗歌显得意蕴悠长,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其次是悬念,就是在作品中的某处提出问题,但是不去直接回答,以此引发发问。与留白不同的是,悬念的疑问点往往更加明确,有可能会解决,也有可能不会解决,但是不会留下多种可能性。例如,诗歌一开始就提到了林子的主人:我深知林子的主人是谁。主人公在林子里徘徊、欣赏雪景,他知道林子的主人是谁,但是林子的主人却不知道他在此处停留。诗中没有再去介绍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对这一疑问做出解答,最终却将这种手法与留白联合起来使用,留下新的问题,引发读者的无限思考,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结:《雪夜停林边》这首诗歌中采用了叙事方式,用简单的语言讲述了主人与马在雪夜林中停留,随即又离去的故事。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蕴含在简单的诗句中,从人和马以及林子主人的视角叙事,采用留白和悬念的手法达到一种艺术境界,引发读者的思考。

参考文献

描写雪景的词语范文4

近几年江苏高考卷现代文阅读非常注重文本细读,以2010年《侯银匠》为例,第一题“文中划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就考查文本语言的“艺术表现手法”,需考生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第二题“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和第三题“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通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就需要考生细读文本,品析细节,把握文本各部分的关联,进而为主题生成做好准备。

窦桂梅老师在《我这样细读文本》一文中曾这样说:“细读要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教师既要沉人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既在细节处探查入微,同时还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定一定的情境,设计好问题和便于学生掌握文本细读的方法,课堂上指导有效地阅读,能举一反三,课后进行阅渎拓展。以苏教版《现代散文》中《可以预约的雪》一文为例,笔者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下面就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咀嚼语言,进入情境

《可以预约的雪》中第三段写到“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是可以预约的雪呀!”教师可以展示菅芒花的图片设定情境,学生产生联想想象,教师设计问题:“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然会从“预约”“雪”这两个词语上把握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明确:这句话可以从三方面去理解:一是将菅芒花比做“雪”,菅芒花是白色的,到了秋天,白茫茫的一片,确实与冬天的雪景很相像;二是不仅是形似,这两种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还有另外的相似处,就是有季节性,雪到了冬天才可能下,菅芒花到了秋天才会开放,有规律,有内在的必然性,可以重复出现;于是,有了第三方面的理解,换一个角度去看,不把它作为一种客观的必然性,而是人的主观的期许与愿望,仿佛可以先期决定一样,这就是本文的关键词之――“预约”,你预先邀请,它到时必然到来,这就是“可以预约”。这个问题有助于了解这篇文章的思路,由可以预约到不可预约,最后阐明作者的积极态度。这样学生品析这些重点词语,反复琢磨语言,体味隐含在词句中的深刻意义,细渎文本语言,从而内化为心灵语言、智力语言,达到高考说明的要求:能理解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

二、把握结构,理清思路

1.抓过渡句。《可以预约的雪》第5段中有这样一句:“经过了两年,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问会面,可是同看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这一过渡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学生细读文本,了解下文的内容,不难理解这个过渡句,本文的结构是由花及人,同时人与花被作者置于对比性的关系中,一个是可以预约的,不变的,一个是不可预约的,多变的。对人生的不可预约作者又有什么态度呢?我们同样可以和学生一起找出文章第18段“思绪随着茫然跌落”这一句,说明作者的态度就在以上段落中可以找到答案。可是这种茫然情绪是不是作者最终的态度呢?细读文本,找到第19段,作者说“可是我也随之转念”。说明作者最终跳脱了这种情感,变得积极了。总之,抓住了这些过渡句,就能简单地把作者的思路把握住,教师举一反三,加以点拨,学生也能了解议论性散文的一般结构:要由一件事开始,继而展开议论,同时抒发自己积极的人生感慨。

2.抓关键词。细读文章第12至23段,让学生具体找出普通人对人生的“多变”及“正常”持什么态度,学生用摘取法抓住关键词语,如对待“常”是“渴望”、“向往”,对待“变”是“畏惧”、“茫然”,作者又是有何深刻的认识呢?学生细读第20段,找出作者对“常”的态度是“祝福”,对“变”的态度是“宽容”“不悔不忧”“无怨无尤”。正是作者林清玄对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深刻的体察,加上他在东西方哲学方面的修养,使他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更有深度,同时更能理解作品结构上的对比手法:人生的变与常是一种对比,现实的境遇与原有的理想是一种对比,现实的结果与假设中的情形又是一种对比等等,即便是一些局部,也都有这种对比。这些关键字词是作家思路的体现,要引领学生善于捕捉。

3.抓主旨句。全文在多方对比后,突出了文章的主旨,也是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抓住这句话,学生自然能理解卒章显志的手法。由此更能理解本篇文章的思路:作者从友人相约去看菅芒花开始,由花及人,体悟到人生的变与常,并进一步展开思考,在理清了两者的关系后,提倡要从容地面对生活,永远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这样,才能使生命具有意义。

三、品昧细节

描写雪景的词语范文5

一、品味古典诗歌“炼字”的独到之处

1.把握古典诗歌中的动词。在古典诗歌中,动词的准确使用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尤其是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动词的使用能够使静态的景物变为动态的景物,它能够使我们描写的景物充满生机和活力,一字活全句活,全句活全诗活。比如说“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一句中的“闹”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景物写活了,春意在红杏枝头欢快地闹着,她要将这种快乐传遍大地的每个角落,让大地弥漫着春天的浓情蜜意。—个“闹”字不仅写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

2.抓住诗歌中的形容词。形容词通常都是修饰名词的,或者说是修饰“人”“物”和“景”的,它的出现不仅能表现出形象化的特点,而且能很好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老”“昏”“瘦”这几个形容词都属于冷色调的词,接连使用给我们展现了深秋萧瑟荒凉的景象。诗人骑在瘦弱的马上,走在枯草丛生的小道上,耳边时不时传来乌鸦凄凉的叫声,此时此景,孤独、寂寞之感在一个流落在外的游子心中油然而生。

3.注意副词的使用。副词常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巧妙地使用副词,不仅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现力,而且能使诗歌的内容变得深刻,感情变得浓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从这句开始,从描写故乡美丽的景色转入表达对故乡浓浓的不舍之情,一个“仍”加深了这种感情,无论我要去的地方的景色有多么美丽,我仍然喜爱的是我的家乡和家乡的山水之景。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4.注意叠词的使用。叠词是通过一个字的反复来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的气势。“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在这句话中,七个叠词的堆叠,虽然简单,却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李清照那寂寞悲伤的愁绪。她在寻寻觅觅,找寻着往日快乐的生活,与丈夫甜蜜的爱情,可这一切都已经不复存在,剩下她一个人,所以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当时的她身受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这一切的一切,怎一个愁字了得。叠词的叠加让人感受到了言语中的时续时断和那难以言说的痛楚。

二、品味古典诗歌中关键的语句

古人除了注重“炼字”以外,还非常重视诗句的锤炼。因此我们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不仅要品味诗句中重要的词语,还要把握诗句中关键的句子。我认为,在古典诗歌中,有两类句子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1.抒情性的语句。古人写诗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所以古典诗歌中有很多蕴含着浓烈的感情的诗句。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和直接抒情三种。

写景抒情的语句通过描写具体形象的景物来传达作者的情感,既生动形象,又充满情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描写的是塞外的雪景,但他以梨花为喻,以春风吹、梨花盛开的景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大雪纷飞的景象,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不仅没有让人感受到塞外下雪时的寒冷,反而给人一种生机勃勃之感,传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叙事抒情的句子大多运用典故来抒发感情,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表明自己的志趣和情感。“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一句中运用“闻笛赋”和“烂柯人”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归来的感触。出句表达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对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世迁的感叹,无限悲痛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就抒发了杜甫年轻时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我们的学生也正处在人生的发展期,这样的诗句必然会给他们一些鼓舞,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学习杜甫的这种精神和气概。

2.饱含哲理的诗句。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其中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这句话妙就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古典诗歌的语言虽简洁凝练却意蕴深刻的特点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呢?我总结归纳出来的方法有三种。

1.替换法。这是一种可以用于任何体裁作品中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品味词语。我们在赏析词语的时候,通过替换比较个别描写意象典型特征的字,在比较分析中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比如杜甫《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中的“潜”能不能换成“飘”,有风的晚上,雨一定是倾斜着下的,用“飘”固然也很形象,但是它却达不到原句中的意境了。因为“潜”有隐藏的意思,它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春雨来时悄无声息让人浑然不知的情态,表现人们的惊喜和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比较法。在古典诗歌中,我们可以在比较意象和感情的过程中来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一是比较同一种意象在不同诗歌中抒发的不同情感。比如唐代诗人宋伯仁《清明插柳》“清明处处插垂柳,院宇深深绿翠藏。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是借杨柳表达自己内心中一种感伤的情绪。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就借杨柳来抒发离别之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弥漫着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三首虽然都写了“杨柳”,但承载的感情却是不相同的,营造的意境和氛围也不相同。二是比较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语言风格。李清照早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流露的是轻松愉悦之情。晚期《声声慢》“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正伤心”“憔悴损”“独自”“细雨”“黄昏”,表现的是一种伤感的情绪,语言风格沉郁哀婉。

描写雪景的词语范文6

巧用幽默的语言,拉近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

幽默的语言,如夏日的凉风会让课堂立即变得轻松活跃。但是如何运用幽默的语言还要有分寸。这一点儿丛老师做的较好。如开头处:“穿越到380年前,去追踪张岱的西湖之行。”再如翻译课文部分,“现在我们已经穿越到明末清初年间,不懂文言文,和古人的沟通恐怕也要有障碍吧?”由此引入翻译环节;再如“相当于我们拿着电热煲,还得穿着貂皮”一句是对 “拥毳衣炉火”的现代版解读;对于金陵人的畅饮的解读,“不留电话,不留QQ,没有任何联系方式既率性又忧郁的离去。”这几处教学语言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幽默又不失严谨,让学生轻松地跟进教师的教学思路。妙处还在于前后语言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导入环节的“追踪”与后面的“报道”“穿越”等词语的运用浑然一体,这样运用使幽默的语言抛出时不会显得突兀,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当然,这需要教师在备课中精心设计,学会妙用幽默的语言,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构建有效的活动,激发求知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