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发展规划

农业发展规划范文1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发展;规划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农业规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代农业规划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在实践中,现代农业规划成果在指导各地农业生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挖掘生产潜力、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推广先进技术和增产经验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

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和基本任务,当前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现代农业发展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推动我国农村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规模化农业深度融合、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要做好现代农业规划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加快,现代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农业面临着容易被忽视或削弱的风险。同时,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1.农业目前已成为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产业,应用于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现淡水、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域基础,达到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使农业本身成为一个良好的可循环的生态系统,为农业的可持续性奠定了基础。

2.实现了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进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在农业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中,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可以最大限度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

3.实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为了保持资源与环境的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许多专家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进而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为实现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基础和保障。

4.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高。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为满足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现代农业规划的主要内容

现代农业规划是为农业发展指出发展前景,并进行广阔发展蓝图的描绘,它将为农业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使农业发展有序、科学和合理,能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的建设,因此,现代农业规划必须具备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它的实施好坏将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农业进程。

1.稳定发展粮食和棉油、糖、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产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施全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的具体规划方案,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

2.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明确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地位,从宏观调控和微观细节实施上做好农业科学创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强化技术集成配套,着重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与现状。加快农业技术引进一应用一再创新的步伐,加强农业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与研发队伍,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完善农业科技评价机制,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3.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资源

整合种业资源,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新品种,为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良种繁育生产基地提供保障,强化育种能力、健全生产加工与技术环节、打通市场营销网络、充分体现各方面的农业服务综合能力,构建一体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种业体系,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正确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技术,加快发展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与推广。

4.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建设

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实施建设以科技创新与应用为主导的各项农业工程,扶持优势科研单位,并组建关键技术攻关队伍,以全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研与技术向产业和产品方向聚集,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基础实力与创新能力。

农业发展规划范文2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以农业为传承的农业大国。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的国家和农村劳动者对农业生产的态度是一致的;在那时,农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当然农业也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所以,那时我们的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同样是那时,农业生产的收入也是我们农村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他们也非常重视农业。回看历史,我们会惊人地发现,国家和农村劳动者都重视农业的这种状况持续了数千多年。

可现在,改革开放短短三十年,随着国家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急剧下降到了百分之十五以下。如果单独讲GDP,那么我们国家对农业这个产业是完全可以忽视的,可是社会再怎么发展。人们还是要吃饭,如果没有农业,这饭从哪里来?所以在今天,农业作为国家和社会稳定基石的作用依然存在。因此我们的国家也仍不得不重视农业。而在农村和农村劳动者方面情况却大有变化;也正是由于国家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原故,我们农村劳动者有了大量外出打工,经商等机会。也就是在这打工和经商的过程中,我们农村以前的所谓副业收入,已大大超过了主业——农业生产的收入,另外,我们的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促进了我国城市的急剧扩张,而这扩张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征地,那么,这时我们的许多沿海开发区农村和城市周边农村也就有了转让土地得以分享工业成果的机会,在这丰厚的土地转让收入面前,农民的农业收入那更是少得可怜。所以自温饱以后,我们的农村劳动者就普遍不再重视农业,这在农村的具体表现就是。今天,我们的农村出现大量的土地抛荒的现象。

那现在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当前农业生产这个问题上,国家和农村劳动者的态度已不再一致。而为了实现一致,所以国家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而且还制订了农业补贴政策,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国家的农业补贴支出还会大量增加。

在当前,我们国家仍然重视农业,而农村劳动者却普遍不再重视农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来谈新农村的农业发展规划,那当然我们既要保证国家农业的发展目标,同时也要考虑到农村社会情况的实际变化。那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现在我们还是先回到普通农村(庄)的系统改革方案中来。当普通农村初步完成村居点的建设任务后,村集体就必须马上重新划分承包地(方案应早定,早公布),同时也要根据情况进行新的农业发展规划。其具体举措是:

第一.原则上全村土地,集体所有;在集体面前,人人平等。但对多年土地承包过程中遗留并产生的某些个人既得利益,集体仍保证村民十年以内收益。

第二.在土地重新承包之前,集体将每家每户的宅基地,自留地,现有承包地全部丈量登记,同时还要将各生产队的水库,山林等公共用地重新丈量登记并折算到户。在这里,宅基地,自留地是当作承包地来丈量,而重新土地承包时,这些地仍会优先承包给该村民(除非自己不想要,如自留地就可能会这样;另外是水库,水库应按水面积丈量,但在折算到村民时,就可变成承包田。至于山林,除了有石头,有树木的山林外,山林其它未垦的土地做为承包土地折算到个人(折算标准应可协商)。

第三.集体将村民的所有承包地收回,然后,根据当前绝大多数农户的承包能力和承包意味,同时也考虑到村农业市场化,现代化的需要,集体在重新分包土地时,并按村民承包权的百分之七十的标准返包给村民。余下的百分之三十,由集体在距离村居民点较远的地方一次划出,经集中整治,并改造成若干个集体农场,然后再公平发包给部份村民,目的就是;集体要在村内建设农场,把小数村民培养成农场主,然后在他们的带领下,实现全村农业的市场化,现代化(这个话题我们需要另外讨论).

第四.集体重新分包土地时,集体可将村内土地分近地(即离村距民点较近),远地和村农场用地这三类,而在远地方面又分远地,远田。经协商后,距村居民点较近村近地,所有村民承包量一致,且不论田与地,一律当田来承包(因为土地分包后,近田也大部份会被村民当地种菜)。至于远地,远田,则大家也是一样多。对于多交地给集体的农户,在集体承包村农场,山林时可多按比例多分承包费(至于多收年限,侧应在十年左右加以讨论)。

第五.需要注意的是;1.短期不打算入住村居民点的农户,集体可视情况,将该农户应有的承包地,尽量全部划到该农户的房前屋后。2.有村民土地抛荒时,集体除通过土地调整将抛荒地转给村农场承包外,集体也可考虑将村承包地让给其它村民承包3.村水库以及一些水塘周围水田,一律应当村农场用地优先一下性划出来,以便建设村的水库农场,这对水库的立体开发,水库的扩容,水库堤坝加固都有好处,另外这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全村的农田水利工作。4..每个农户承包地按面积,尽量只分四块地。5.这些年有的农家人口增加,有的农家人口减少,集体应一并清算,但前提是,这些数目应按原规矩先在各自的生产队算好,摊匀。6.非本村居民入住村居民点,在有村民抛荒的前提下,也有机会承包村的近地,但必须交纳相应的承包费(农民自己承包却有补贴)。7.在村居民点外,村集体应划出若干土地供村老人协会使用。8.村民在村居民点的建房面积和公摊面积都按水田面积来冲抵村民的承包权。但这些面积可完全市场化,私有化。9.村民土地抛荒一律交集体处置。

农业发展规划范文3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农村经济 “十二五”发展规划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及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健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妥善应对农业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挑战,元阳县农业产业站针对元阳县县情及县委政府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抓住我县全面健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五年规划,进一步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我县实际,制定我县农业产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元阳县产业发展现状

元阳县作为边疆民族特困县,近几年通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有关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文件精神,目前元阳县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

1.元阳县的基本情况

元阳县位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北麓,东接金平县,南邻绿春县,西与红河县接壤,北与建水县、个旧市隔河相望,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无一平川,境内最高海拔2939.6米,最低海拔144米,立体气候非常明显,从河谷到高山呈现热带、亚热带、温带三种气候特点,故有“一山分四季,隔岭不同天”之称。全县辖2个镇12个乡,138个村(居)委会,1044个自然村,国土面积2189.88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42.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4.9%。全县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七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7.6万人,占总人口的88.6%,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是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元阳县资源富集,一、具有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特点,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99%,比较平缓的地区仅占1%,且生物多样性突出,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适宜种植香蕉、甘蔗、茶叶、草果等多种经济作物,培育农业知名产业潜力很大。二、劳动力优势。全县有乡村从业人员23.4万人,对高山区、干热河谷区、和部分荒山的开发利用有充足的劳动力。三、旅游资源优势。元阳是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以哈尼梯田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风情浓郁。四、水能资源优势。

全县水电可开发装机容量达50.38万千瓦,目前仅开发11.85万千瓦,开发潜力很大。另外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目前已发现金、铜、铁、铅、锌、大理石、石膏等20 余种矿产,拥有大型金矿,铅、锌、铜具有良好的勘探利用前景。

2.支柱产业的发展现状

2.1茶叶产业

元阳县有“发展茶叶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海拔在144~2939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4℃,相对湿度84.3%,年均降雨量1403毫米,日照时数1770.2小时,年雾期为179.5天。”自于1973年凤庆等地引进云南大叶种种植,现有茶园面积3.5万亩,分布在高山九个乡(镇)海拔在1200-1600米之间,土壤为黄壤土,PH值在5-7.5之间,为酸性土壤,茶叶产品茶多酚含量比较丰富,是为理想的普洱茶生产基地之一,全县有66个初制茶厂,厂房面积达44775.7平方米,各种加工机械1000台(套),从业农户达6146户,24584人,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达300元,元阳现有梯田秀峰、真香茶、云雾茶等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2.2木薯产业

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县栽植木薯面积 7.2万亩,产量达36万吨,涉及到14个乡镇。现有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家(元阳县红泰淀粉责任有限公司)。

2.3甘蔗产业

甘蔗生产已成为元阳县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辖区8个乡镇,种植面积4.25万亩,产量达12万吨,产值达3120万元,人均纯收入320元,是一个发展前景较好的支柱产业。

3.传统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3.1柑桔

虽然柑桔目前种植面积不大仅有1567亩,产业从业农户652户,2681人,但人均纯收入1472元。

3.2香蕉

元阳县气候条件适宜香蕉的生产发展,香蕉产量高、全县适宜栽香蕉面积可达35万亩,现有香蕉种植面积13.5万亩,占适宜面积38.5%,香蕉是山区农民一项重要经济来源,但全县还没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香蕉产业格局。

3.3蔬菜(含马铃薯)

200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9万亩,产量达13万吨。我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适宜于发展反季节蔬菜和特色蔬菜,产品远销成都、重庆等市场。

3.3.1反季节蔬菜 元阳县海拔带分布较广,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中半山区至海拔18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因其气候冷凉,尤其适宜发展反季节蔬菜,可满足市场对反季节蔬菜的需求并便于蔬菜产品调配,同时中半山及以下山区也能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春提前栽培。

3.3.2大棚蔬菜 我县的蔬菜有利于控温控湿,能起到蔬菜提前上市、调节花期、延长采收期、增进产量等效果,促进农民增收,目前我县重点在乌弯村委会和南沙镇等发展了大棚蔬菜基地。

3.3.3 山野菜 我县的野生蔬菜有70多种,部分野生菜(如:蕨菜、鸡脚菜、水芹菜、山蒜等)已成为人们日常佳肴,但其独特的生理生长特性,还未被人们所认识,人工驯化栽培也未起步,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二、农业产业发展的因素

1.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1政策环境改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1.2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户生产积极性较大

元阳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县有七个少数民族,85%以上的农村人口,全县有劳动力22.1万人(其中外出打工的有3.3万人。因此,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对发展农业产业有较好的前景。

1.3区位优势凸显,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元阳县是典型的山地地貌,具有多种类型的立体农业气候。特别有利于大力发展茶叶、甘蔗、木薯等支柱产业。苷桔、香蕉、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基础。随着二级路面的不断开通,有利于加快农产品的流通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2.农业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1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2.1.1一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利设施基础较差且年久失修、中低产田面积大、分布广、区内机耕路及田间渠道网络不健全。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差。全县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0%,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

2.1.2设施农业不发达,仍处于起步阶段。滴灌、喷灌、温室、机耕、机收等农业技术装备推广力度较弱,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较低。

2.2农业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

目前全县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比较缓慢,农产品加工率、商品率、优质率较低;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实力不强,无法有效联结企业和农户;农业产业化利益机制不够完善。农民生产经营上存在不少盲目性。

2.3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植物检疫网点和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防治突发性病虫的能力较差;检验检测、农业执法、技术推广手段落后,设备不全,还不能及时全面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效服务。

三、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力发展提升“茶叶、甘蔗、木薯”等支柱产业和巩固发展“柑桔、香蕉、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传统产业;培育和扶强做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2.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坚持多元发展的原则;坚持示范带动的原则;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农业产业发展的总目标

全县重点培育“茶叶、甘蔗、木薯”等支柱产业和“柑桔、香蕉、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新农村建设,带动规范化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发展,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到2015年,全县特色、传统农业产业产值达到3.8亿元,建设特色、传统农产品基地达到68万亩,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2家,特色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新增农村专合组织达到96个以上;特色、传统农业产业为农民人均增收实现400元以上。

四、元阳县农业产业的建设重点

1.建设高标准农田

加强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层、调整田型、培肥地力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以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田间耕作道路、干道连接基地路为重点的通道建设。基地设施达到田成方、土成型,田、水、路、配套,灌、排、蓄功能齐全,达到旱涝保收。

2.建设设施农业

建设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棚架、遮阳网覆盖等为重点的设施农业,采用以产品分级、包装、储藏、加工为重点的产后处理措施,提高基地设施保障水平。加大适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使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机械化水平。

3.建立核心示范园区

集中力量建设县域优势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园区,要将核心示范园区打造成为“一个产值上万元的企业、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展示窗口、一个生态旅游观光景点”。同时注重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生产管理、产后加工、品牌创建、市场开拓和机制创新等全方位示范,辐射带动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保证特色优势产业向带状、块状集中发展,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区。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规划三个核心示范区:一是建立以牛角寨乡为中心的茶叶核心示范园带,重点发展茶叶产业;二是建立以乌弯、南沙镇为中心的新品种核心示范园区,重点发展蔬菜产业;三是建立以新街镇为中心的现代观光农业综合示范园区,重点发展优质水稻、稻田养鱼的农业生态旅游业。

3.1茶叶核心示范园带

3.1.1规划布局

坚持以推广标准化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为主,结合低产茶园改造,到2015年,形成以牛角寨乡为中心的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园区暨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整个示范片面积达到2万亩;打造1家出口型市级龙头企业,企业年效益达千万元以上,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带动茶叶产业发展,将示范片及其周边建设成为具有我县特色的生态茶叶产业经济区。

3.1.2预期效益

到2015年,通过茶叶核心示范片建设,改造旧有茶园面积1万亩,新增加标准化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万亩,实现各类名优茶年产量600吨左右,年产值在2000万元左右,促农人均增收400元左右。

3.2新品种核心示范园区

3.2.1规划布局

坚持将市场需求与品种引进结合起来,在试验、示范、生产技术推广的原则上,积极引进适销对路的新品种,以乌弯、南沙镇为中心,打造以茄果类蔬菜、新品种为主的集中展示示范区,示范园区面积达到1.5万亩。

3.2.2预期效益

范园区内每年可进行15~20种蔬菜新品种的集中示范,其中,主要推广品种不少于5个,农产品综合产值达到2300万元,带动1000户以上农户发展相关产业,促农人均增收500左右。

3.3现代观光农业综合示范园区

3.3.1规划布局 坚持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特点,新街镇为中心,辐射攀枝花等乡镇的现代观光农业综合园区3万亩。园区可适当分设旱作节水灌溉区、优质无公害大棚蔬菜园区(攀枝花乡)、休闲娱乐园区。

3.3.2预期效益 项目建成后,种植业可实现年产值1325万元,其中蔬菜园区提供优质无公害蔬菜100吨,实现产值20万元。旅游休闲场所年均接待5万人次,每人每次收费10元计算,可实现年收入50万元以上,促农人均增收300元左右。

4.加强农产品品牌打造

强力推进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整体认证,努力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比重。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实行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坚持政府、协会、企业联手,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和保护工作,打造地域品牌、区域品牌;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品牌展示、推荐和宣传活动,提高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带动和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重点打造“梯田秀峰”、“元梯红”、“反季蔬菜”等品牌。

5.推进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

严格推行农产品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和行政执法力度;协助政府积极开展工作,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建立行业自律机制;通过追加资金、改造环境、更新设备、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并建立检验监测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加快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到2015年,实现基地标准化生产率达90%以上。

6.推进技术集成与运用

实施良种繁育工程和品种改良工程,分作物、分区域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基地。大力开展特色优势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加快省工节本增效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机技术的集成组装,做到农耕、农艺、农机技术结合,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基地良种覆盖率、实用技术到位率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均达到100%。

参考文献

[1]李黎,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探索[J].河南农业.2004.(3):40-41.

[2]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农业经济问题.2006.(3):20-25.

农业发展规划范文4

《规划》明确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对未来一个时期农业可持续发展做了整体的宏观设计,描绘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到202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资源保护水平与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和增强,生物多样性衰减速度逐步减缓。到203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基本确定。

《规划》根据各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综合考虑各地农业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等三大区域,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优化发展区包括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和华南区,是我国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生产条件好、潜力大,应坚持生产优先、兼顾生态、种养结合,在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前提下,实现生产稳定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友好。适度发展区包括西北及长城沿线区和西南区,农业生产特色鲜明,但水土配置错位、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应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适度挖掘潜力、集约节约、有序利用。保护发展区包括青藏区和海洋渔业区,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应坚持保护优先、限制开发,适度发展生态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规划》强调,要围绕重点建设任务,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财政资金,调整盘活财政支农存量资金,安排增量资金,积极引导带动地方和社会投入,组织实施包括水土资源保护工程、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工程、农业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验示范工程等在内的一批重大工程,全面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五项重点建设任务

一是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升农业产能。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粮食主产县基本实现区域内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到203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废弃物趋零排放。

二是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田永续利用。确保耕地保有量在18亿亩以上,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8亿亩高标准农田。防治耕地重金属污染,建立农产品产地土壤分级管理利用制度。依据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三是节约高效用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实施水资源红线管理、推广节水灌溉、发展雨养农业,到2020年全国农业灌溉用水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88亿亩。

农业发展规划范文5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推进“两型农业”、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一主线,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聚集社会资源方式的“两个转变”,不断健全农业产业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三大体系,着力打造“蔬菜大市、肉鸭大市、水产大市”,实现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加工增值、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稳定增收五大目标,着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节能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耕作机械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产品品牌化、农业服务优质化、农业环境生态化,促进全市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奋斗目标

1、面积产量目标

到2015年,粮食面积稳定在170万亩以上,通过高产创建使总产达到68万吨,年递增1.6%;棉花面积6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5.5万吨左右。

年递增2.6%;油料面积88万亩,总产13万吨以上,年递增2.5%以上;蔬菜复种面积50万亩左右,总产100万吨以上,年递增13%以上。全市猪、牛、羊、禽出栏量分别达到150万头、10万头、5万只和5000万只(其中肉鸭出笼2000万只),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21.85万吨(其中:猪肉12万吨,牛羊肉4.65万吨,禽肉5万吨)、20万吨、2万吨,年递增10%以上;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5万亩,水产品产量20万吨(其中名特优水产品产量18万吨),人繁优良苗种30亿尾,产量年递增达到18.5%。

2、质量效益目标

到2015年,水稻、油菜、棉花品种优质率达到100%,优质水果和蔬菜品种优质率达到95%,种植业商品率80%、科技含量80%;猪、牛、羊和家禽的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到80%、60%、60%和45%。猪、禽、蛋的深加工能力分别达到10万吨、3万吨和1万吨,占出栏量的40%。猪、牛、羊的良种率分别达到99%、80%和75%,动物发病死亡率降低到3.5%;水产名特优产品占比达到85%以上,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

到2015年,农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0.5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45.5亿元、畜牧业产值33亿元、渔业产值20亿元、服务业2亿元),年均递增6%;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年均递增13%。

3、农业“三品”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无公害化。全市“三品”标志产品数量达到64个,比2010年增加30个,总产量200万吨,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

4、农村生态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实现农村沼气广覆盖。新增沼气3.2万户,其中:户用沼气2万户,联户小型沼气工程100处、0.2万户,大型沼气工程4处、0.4万户,秸秆气化工程6处、0.6万户,全市沼气累计用户达6.8万户,沼气普及率达50%。推广太阳能5万台,累计太阳能拥有量达13万台,普及率达50%。推广秸秆气化炉0.5万台。健立村级沼气综合服务站点40处。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业废弃物得到集中回收、处理。

5、科技教育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配合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计划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对全市村干部和农村实用人才、种养大户、经纪人开展集中培训5万人次,组织市乡农技员开展知识更新轮训5000人次,新增科技入户2万名。

6、农业法制建设目标

建立农业法律法规宣传普及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资质量投诉召回体系和农业综合执法体系。

7、植保、土肥发展目标

到2015年,建立健全市、乡、村三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网络,实行病虫情报传递信息化、可视化,在全市建30个病虫观测点。推进生物技术防病治虫,力争绿色防控面积达80%以上,各种病虫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到2015年,基本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以标准良田建设为支撑,改造冷浸乱泥田和过沙过粘田,建设高产稳产田20万亩。以有机质提升为支撑,广辟有机肥,逐步恢复绿肥生产,使有机肥、无机肥比例协调到3.5:6.5,耕地地力提高0.3-0.5个等级,使N:P:K比例协调到1:0.4:0.7,肥料利用率提高10%,测土配方施肥普及率90%以上。

8、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00万千瓦,年均增加14万千瓦,农用拖拉机拥用量达到5万台,机具配套比例达到1:3.5。农机综合作业率达80%以上,稻麦“耕整、播栽、收获”三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6%、50%和96%以上,油菜、棉花及其它农作物的机械化耕整水平达到96%以上。农机经营服务收入突破20亿元。

(三)发展任务

“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面临着十大任务,即:①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保持农业持续增效增收;②积极推行“以钱养事”派出机制,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③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实行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④有序促进耕地规模流转,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水平;⑤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⑥加强农业节能环保建设,提高农药(兽药、渔药)、肥料使用效率,积极发展农村新型能源,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努力建设农村生态家园;⑦加强农村科技人员教育培训,促进农民科技致富;⑧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不断提高服务水平;⑨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⑩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对策和措施

1、围绕产业壮农,加快构建农业产业化体系

(1)优化产业结构,实行基企联动共赢机制。“十二五”期间,要围绕“两型”农业建设、武汉城市圈优势产业一体化布局和建设“蔬菜大市”、“肉鸭大市”、“水产大市”的目标,科学规定全市农业产业布局,稳定发展粮棉油等基础产业和优质板块,突破性地发展蔬菜、肉鸭、生猪、水产、甜玉米、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和优势板块,推进设施安全蔬菜生产、畜禽规模化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做到调结构、保供给、创特色、促增收。

到2015年,种植业要形成以“宇丰”、“日升”等龙头企业订单联动的80万亩优质水稻产业带,年加工销售稻米40万吨;以“金诺”、“健康”、“景天”、“昌丰”、“恒鑫”等龙头企业订单联动的60万亩优质棉花产业带,年加工销售皮棉5万吨,纺纱4万吨,加工棉籽8万吨;以“金诺”、“健康”、“永康”等龙头企业订单联动的80万亩优质油菜产业带,加工油菜籽6万吨;以“嘉琪”、“鑫天”、“茂雄”、“黄金村”、“海力”、“戴克森”、“杨荣”、“鸿远”等龙头企业订单联动的50万亩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年加工、运销蔬菜80万吨;以“中绿”集团等龙头企业订单联动的3万亩优质甜玉米产业带,加工玉米2万吨。在蔬菜产业方面,要以张港为中心,辐射带动蒋湖、蒋场等地形成10万亩花椰菜产业园,以小板为中心,辐射带动马湾、杨林和竟陵东郊等地,形成5万亩西红柿、黄瓜产业园,以多宝、蒋湖为主体,形成5万亩白萝卜产业园,以黄潭为中心,辐射带动渔薪、竟陵西郊等地,形成5万亩甜瓜、黄花菜产业园,以九真为中心,辐射带动胡市、皂市等地,形成5万亩莲藕、慈菇等水生蔬菜产业园。

畜牧业要紧紧围绕优质瘦肉型和仔猪生产、优质肉牛、高产奶牛、优质肉禽等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的畜禽品种,加快品种改良,促进畜产品升级换代。生猪生产主攻提高三元杂交猪比重和出栏率;蛋鸡生产在增加总量基础上,侧重改善个体生产性能以提高群体生产水平,增加多功能蛋品生产;肉禽生产要发挥产业化程度的优势,增加高新技术含量,优化品种,提高适口性,扩大产品外销量。肉牛生产要充分利用我市秸秆优势和良种优势,建立科学杂交改良生产模式,普及优质肉牛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生产优质肉牛。奶牛生产以建设奶牛高产示范基地入手,突出加快奶牛发展,力争全市奶牛生产有大的突破。肉羊生产加快品种改良,提高优质产品产量,推广舍饲半舍饲的饲养方式。切实加强划地建设与管理,继续推进草地生态建设和草地牧业生产模式,加快农田种草步伐突出发展草食畜禽,提高产品和产值比重。建立起适合我市资源开发、结构和布局科学合理的牧业经济发展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水产业要抓紧建设六大区域特色,即:张家大湖万亩生态旅游示范区;以龙骨湖、东白湖为中心的万亩精养高产示范区,产量可达1.35万吨,产值可达1.5亿元;以华湖、沉湖为中心的万亩健康养殖示范区,养殖水面可达5万亩,年产水产品3.8万吨,渔业产值4.5亿元;以佛子山、石河、渔薪、岳口、竟陵等地渔池网箱养鳝片带,养鳝网箱达到100万口、1000万平方米,产量可达4万吨,产值8亿元;以皂市、九真、佛子山、石河、干一、马湾、岳口、竟陵、渔薪等地为主的稻田、藕田、静水沟渠的虾稻、虾藕连作区,发展养虾面积10万亩,产量1.5万吨,产值1.5亿元;在胡市龙骨湖,皂市花园村、吴字河,九真江家湖、竟陵孙湾、小板天仙路旁、岳口潭湖、佛子山青山湖、石河北港湖、横林叫湖等地建立垂钓中心,形成水产生物游览区及养殖、餐饮、垂钓于一体,发展休闲渔业。

(2)强化企业培育,实行品牌共享发展战略。要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建设,促进企业抱团集聚发展。抓住武汉城市圈产业对接的契机,整合优化市内知名品牌企业,实现与圈内同类企业无缝对接、共同发展。

2、依靠科技兴农,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1)狠抓体制机制创新,争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十二五”期间,要将岳口北堤村市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扩规上档,争取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形成全市农业科技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科研基地,“三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应用、教育培训的展示中心,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农民朋友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信息平台和全市新农村建设、“两型农业”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中心。

(2)狠抓“种子工程”、“沃土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实现农业良种良法良效。加强高产创建、节本高效模式、畜禽水产科学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十二五”期间,力争高产创建项目覆盖到蔬菜、花生、水果和水产业、畜牧业,面积涵盖全市各主产区。

(3)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积极建好岳口镇1000亩现代农业展示园,充分发挥展示园和阳光培训的作用。

(4)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大力倡导“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加强重大植物病虫害预警预报,启动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乡镇创建活动,扶持发展各类植保机防组织,引导开展全程防治承包服务,确保病虫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和防控,重点抓好口蹄疫、蓝耳病、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性免疫,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协调配合,强化监测预警,完善应急预案。推广抗逆品种和避灾、减灾技术,指导农民科学抗灾救灾。

(5)狠抓农机推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机作业、农机流通、农机维修三大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田平整、灌溉系统、机耕道、机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办好一个农机大市场,建好十个标准化维修中心。积极争取农机购机补贴,推进农机农艺协同发展,提高农机综合作业率,促进农机事业跨越式发展。

(6)狠抓农村能源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要围绕“两型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加快清洁、环保、可再生能源的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农村生态家园。要加大投入,高标准推进北堤新农村建设,使之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3、搭建平台惠农,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化步伐

(1)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技110服务体系,实施“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工程,开通“12316”、“农信通”和“手机报”等服务,加强与电视台、日报、电台等市内新闻媒体的协作配合,继续办好《农业》、《植保》等刊物,积极实施农业信息村村通工程,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资源整合,到2015年,确保每村都有一个固定的农业信息接收站点,努力实现农情信息全联通、农技服务零距离、农资打假快节奏。

(2)大力发展农业中介服务组织。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培育一批中介经纪人、致富带头人。到2015年力争农业中介组织达到1000家,发展社员10万多名。

(3)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要以“昌丰”、“鑫天”、“茂雄”、“德丰”、“泰尔生物”等公司为龙头,建成一批具有冷链物流、现货交易、期货定单、网上拍卖、物流配送等现代化功能的高标准、高效益的农产品产销专业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物流中心,一批农产品产品信息公开和市场监测预警体系,使全市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功能互补、产销衔接、批发效益与物流配送相结合的现代农畜产品营销体系。同时,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开展农超对接,降低流通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4、坚持执法护农,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十二五”期间,要按照“敬业为农、优质服务、文明执法、廉洁高效”的行风要求,加强农业行政执法队伍自身建设,切实维护农民合法利益。要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增加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使用面积,加大污染物排放的检查监督力度,加强农产品下角料和病死畜产品、水产品的无害化处理,有效控制农业源头污染。要加强农业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加大标准化生产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5、立足项目强农,夯实农业基础地位

(1)积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十二五”期间,要继续通过联谊招商、参展招商、外出招商等多途径招商方式,全力做好招商项目推介和服务工作,力争每年都有3-4个千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落户我市。

(2)积极筹划实施农业项目。按照“两圈一带”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市农业计划实施农业项目59个,资金总额达到41.8亿元,其中种植业项目27个,资金总额超过17.46亿元,分别是:市国家优质粮食工程标准良田建设项目(1500万元)、市深圳茂雄实业有限公司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5000万元)、市深圳茂雄实业有限公司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1亿元)、市乡镇农技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200万元)、市棉籽蛋白提取项目(5500万元)、市棉纺一体化深加工项目(2亿元)、市作物秸秆综合利用(8520万元)、市20万吨林浆纸加工项目(1.2亿元)、健康(集团)8万吨菜籽油深加工项目(5000万元)、市宇丰米面有限公司大米深加工项目(1亿元)、市10万吨净菜加工(1亿元)、市马铃薯生产加工项目(8000万元)、波斯猫集团蒋场香干、黄潭米粉包装生产线(1500万元)、戴克森黄花菜加工生产线(1000万元)、金诺集团棉产品加工生产线(1亿元)、市花生优质油加工项目(2亿元)、市蔬菜深加工项目(3000万元)、优质水生蔬菜生产基地建设(5000万元)、棉花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1500万元)、市马铃薯繁育基地建设项目(2000万元)、市优质花椰菜繁育基地建设(2500元)、市级农业服务中心试验示范展示中心建设(3000万元)、乡镇农技服务推广示范基地建设(6400万元)、农业品牌创建(3000万元)、市级培训中心建设(8000万元)、标准良田建设(1亿元);农机项目9个、总投资6.7亿元,分别是:村级机耕路项目(5000万元)、农机专业合作社维修市场项目(3000万元)、市级农机大市场项目(4000万元)、全程机械化综合作业示范区建设(1亿元)、水稻全程机械化综合作业示范区建设(5000万元)、油菜全程机械化综合作业示范区建设(1000万元)、棉田农业机械综合作业(1500万元)、玉米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示范区(2500万元)、农村农业机械场库棚与机耕路桥建设(3.5亿元);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项目4个,总投资7.32亿元,分别是: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4000万元)、村庄环境整治(500万元)、农村新能源开发建设(6.77亿元)、农业面源污染治理(1000万元);畜牧业项目17个,总投资超过10亿元,分别是:畜牧业产业化项目(畜禽养殖小区工程、优质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工程、扶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工程)、畜禽良种繁育项目(引进畜禽良种工程、重点畜场建设工程、地方畜禽良种保护和开发工程、奶(水)牛开发工程)、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项目(动物及其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信息系统建设、饲料安全生产监测体系建设)、秸秆养畜示范项目、动物保护工程、草地保护、建设与利用工程、畜牧业信息服务工程、畜禽生产无害化处理工程、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畜产品市场建设工程;水产业项目2个,总投资3173万元,分别是:市正和食品有限公司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2173万元)、湖泊水域、精养渔池综合开发养殖名优水产品项目(1000万元)。

农业发展规划范文6

全乡有6个村1个居委会32个组3485户12828人;土地确权面积共18253亩,其中田9425亩,地8828亩;有森林面积5.4万亩。截至3月底,全乡已发展种植业10800亩,其中:猕猴桃5000亩,花椒500亩,山胡椒2500亩,杨梅2800亩(今年发展了2200亩),光树皮种苗100亩,核桃300亩;发展养殖业有野鸡、山羊、肉牛等。发展种、养殖、加工、服务等微型企业53户。投资220万元修建了猕猴桃保鲜气调库。2011年3月27日,乡荣获了“中国绿色名乡”的称号。年,全乡人均纯收入4515元,实现了3485户农户中40%的农户(1354)达到户户增收1万元的目标。实现了全口径财政收入489.9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64.1万元。

二、全乡十二五规划情况和2011年发展目标

1、全乡规划:在市工商局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制定了《乡乡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根据规划,确立了“生态立乡、品牌兴乡、产业富乡、工商强乡、旅游活乡”的战略发展思路,根据规划,到到2012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5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翻两番达到6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以上。到2015年,发展猕猴桃10000亩、杨梅10000亩、花卉苗木2000亩;野鸡、土鸡出栏100万只;建成乡中小企业园和水上游乐中心。

2、2011年工作主要目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800万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30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550万元,非公企业产值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5%,达到5600元。新发展猕猴桃2000亩、杨梅2000亩以上、花椒500亩。新建200亩万元增收种植示范园1个以上。完成高速公路可视范围危旧房风貌改造工作。完成450亩宅基地建设用地的复垦工作和高速公路危旧房风貌改造任务。新创建微型企业100户以上。完成3个农民新村建设和1个二期农民新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村的整村脱贫任务。完成1284平方米政府新办公楼和1920平方米职工周转房建设任务。新引进企业一个以上,确保税收增加300万元以上。抓好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完成“中国绿色名乡”申报创建任务。

三、当前乡的工作开展情况

1、狠抓土地集约流转。按照田300元/亩,地200元/亩的价格,整体流转土地2200亩到天之峰农业有限公司(商会),截止3月20日,在村完成了2200杨梅栽植(其中杨梅1350亩、枇杷400亩、水蜜桃450亩)。完成了2200亩土地集约流转。截止3月18日,在楼坪村完成了500亩花椒亩栽植。

2、商定落实了200亩猕猴桃产业示范园。经区残联的牵线支持,台盟市委、市残联已决定在乡村“台盟助推区残疾人万元增收猕猴桃示范基地”。协议无偿投入50万元,规模为200亩,用于村残疾人发展猕猴桃,实现万元增收,计划在5月底举行启动仪式和资金现场捐赠仪式。目前,已完成基地选址工作(村2、3组),启动了灌溉系统的建设工作,土地流转动员等工作。同时,宁波市对口办意向在我乡建立1000亩猕猴桃示范基地,助推万元增收,意向资金350万元,分三年投入,目前项目已申报到宁波对口办。

3、努力开展了高速公路可视范围危旧房风貌改造工作。应改造267户,截至4月15日,完成98户,已开工建设110户。计划在6月中旬全面完成。

4、认真开展了宅基地建设用地复垦摸底调查和核实工作。涉及农房449户,测设面积211亩,实际能完成复垦面积450亩左右,目前,正在进行资料录入。

5、扎实做好微型企业创建工作。截止3月底,完成了25户微型企业的创建工作,目前已申报储备了77家微型企业,工商局已基本认可,计划在5月底前全部创建完成。

6、有序推进农民新村建设工作。以村民集中、产业配套相结合,启动实施了村(猕猴桃)、村(山胡椒、猕猴桃)及中心场居委会(商贸、花卉苗木)农民新村和农民新村二期的选址、规划、建设前期工作。

7、及早谋划整村脱贫工作。完成了脱贫规划设计,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山胡椒、猕猴桃产业发展、农民新村建设等方面。目前,一是协助完成了北路至的公路改造测设工作,该公路主要解决村2组()83户新村建设和乡村休闲开发建设,发挥乡森林生态旅游作用。二是落实了500亩猕猴桃产业示范基地规划工作,正在制定实施方案(扶贫办已批复项目资金30万元),正在制定人行便道实施方案(扶贫办已批复项目资金20万元)。

8、严格程序做好政府办公楼和职工周转房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选址、土地预审、初步设计、建设手续报批等工作,正在进行地堪钻探工作,计划年底全面建成。

9、大力开展引企增税工作。截止4月15日,新注册分公司2家、总公司1家。分别是咸丰军华煤炭分公司、湖北绿野根发煤炭分公司,天之峰农业有限公司,同时,盘强了淮渝煤炭经营有限公司,新注入资本金300万元,更换了董事长,协议新增加税收500万元以上。

10、全面实施森林资源管护。2011年3月27日,乡荣获了“中国绿色名乡”的称号。以此为契机,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开展了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共查处盗伐林木案件1起,已移交森林公安,当事者已被刑事拘留;查处批少伐多案件12起,已经按规处理。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