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立夏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立夏的古诗范文1
原yuán来lái,是shì顽wán皮pí的de毛máo毛máo虫chónɡ睡shuì觉jiào的de时shí候hou不bù老lǎo实shi,从cónɡ玉yù米mǐ大dà婶shěn碧bì绿lǜ的de叶yè子zi上shɑnɡ掉diào下xià来lái了le。毛máo毛máo虫chónɡ可kě是shì花huā了le好hǎo半bàn天tiān工ɡōnɡ夫fu才cái爬pá到dào玉yù米mǐ叶yè上shɑnɡ的de哦o。这zhè会huìr儿,要yào是shì爬pá回huí去qu,恐kǒnɡ怕pà到dào天tiān亮liànɡ才cái能nénɡ爬pá得de到dào啊ɑ。这zhè可kě怎zěn么me办bàn啊ɑ?难nán道dào要yào在zài冰bīnɡ冷lěnɡ的de地dì面miàn上shɑnɡ睡shuì觉jiào?毛máo毛máo虫chónɡ急jí得de伤shānɡ心xīn地de哭kū了le起qǐ来lɑi。
毛máo毛máo虫chónɡ的de哭kū声shēnɡ惊jīnɡ醒xǐnɡ了le小xiǎo蜗wō牛niú和hé小xiǎo瓢piáo虫chónɡ。小xiǎo蜗wō牛niú说shuō:“怎zěn么me办bàn呢ne?我wǒ的de壳ké太tài小xiǎo了le,你nǐ挤jǐ不bú进jìn来lái啊ɑ!”小xiǎo瓢piáo虫chónɡ说shuō:“怎zěn么me办bàn呢ne?我wǒ的de翅chì膀bǎnɡ也yě太tài小xiǎo了le,载zài不bú动dònɡ你nǐ啊ɑ!”
这zhè时shí,向xiànɡ日rì葵kuí伯bó伯bo听tīnɡ到dào了le他tā们men的de对duì话huà,他tā说shuō:“来lái,毛máo毛máo虫chónɡ,爬pá到dào我wǒ的de花huā盘pán里li来lái吧bɑ!”说shuō着zhe,向xiànɡ日rì葵kuí伯bó伯bo就jiù弯wān下xià了le他tā的de腰yāo,把bǎ大dà大dà的de花huā盘pán凑còu向xiànɡ地dì面miàn。小xiǎo蜗wō牛niú赶ɡǎn紧jǐn扶fú着zhe毛máo毛máo虫chónɡ爬pá了le上shànɡ去qu。向xiànɡ日rì葵kuí伯bó伯bo挺tǐnɡ直zhí了le腰yāo板bǎn,玉yù米mǐ大dà婶shěn就jiù笑xiào盈yínɡ盈yínɡ地de伸shēn出chū大dà叶yè子zi,把bǎ毛máo毛máo虫chónɡ接jiē了le过ɡuò去qu。
啊à,毛máo毛máo虫chónɡ终zhōnɡ于yú又yòu可kě以yǐ舒shū服fu地de睡shuì觉jiào了le。他tā感ɡǎn谢xiè了le大dà家jiā后hòu,很hěn快kuài就jiù呼hū呼hū地de睡shuì着zháo了le。
看kàn着zhe毛máo毛máo虫chónɡ睡shuì得de那nà么me香xiānɡ,玉yù米mǐ大dà婶shěn、小xiǎo蜗wō牛niú、小xiǎo瓢piáo虫chónɡ露lù出chū了le甜tián甜tián的de微wēi笑xiào。
那nà几jǐ颗kē星xīnɡ星xinɡ看kàn到dào了le这zhè一yí切qiè,更ɡènɡ是shì高ɡāo兴xìnɡ地de和hé云yún朵duǒ跳tiào起qǐ舞wǔ来lɑi。
夏xià夜yè真zhēn美měi好hǎo啊ɑ!
立夏的古诗范文2
小暑刚过,接踵而来的又是大暑。农谚有“小暑交大暑,热的无处躲”的说法,到了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这个时期的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炎炎盛夏,难耐的燥热萦绕在身旁,连空气里似乎也弥漫着惶恐不安,让人有窒息的感觉。酷热的盛夏,确实在磨练人的意志。人们常说心静自然凉,当我蜗居独处时,把如火的骄阳关在门外,饮一杯壶中的凉茶,读一读桌上的唐宋诗词,一首首泛起微微凉意的古诗,让心灵渐渐褪去了原来的燥热,顿时拥有了一片清爽。在这细细品味中,方知夏天有夏天的味道,读诗品茶似乎也是其乐无穷,不难体会到唐代诗人李昂所说:“人皆苦炎夏,我爱夏日长”。的确在这炎炎夏日里,摒弃了浮躁的心情,静下心时凉爽也会慢慢浸润自己的心田。
一首首解暑的古诗,令人难忘。最喜欢唐朝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绿叶茂盛,树阴清凉,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的清香弥漫在整个庭院中,沁人心脾。如今细细吟诵这首诗,心里好一派清凉。虽然时下已经没有滿架蔷薇一院香的去处,但在小城的古桥边樟树下,除了烈日当空的正午,早晚这里都聚集着无数乘凉的老人,在大樟树的浓阴里细数着漫漫夏日,从百荷园吹来阵阵清凉荷风沁人心脾。从古桥下流过的河水带去炎炎酷热,这里是老年人夏天一个別有天地的乖凉去处,这里飘逸着诗意的凉爽。
夏日,在微风中纳凉,别有一番滋味。古代文人也是这般惬意,“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携杖出户寻觅纳凉胜地,看到画桥南畔,绿柳成行,在这月明之夜,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池中盛开的莲花,在微风中幽香散溢,而杨万里也禁不住这诱人的凉风,在《夏夜追凉》中感叹道:“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小城多少追凉的人,迎着平天湖畔的晚风,在竹深树密处匆匆而行,追逐那份恬静,寻找那缕清凉,湖光山色,清风灯影,是炎炎盛夏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清凉之地。因为在湖畔晚风里有如诗般意境。
当然夏天终归是炎热的,当你静下心来,抛下烦躁的困扰,读几行清凉夏日的古诗,是否顿感一丝凉风舞袖回旋,让你倍感清凉呢?大暑过后又是立秋处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凉风习习的秋天就要到来,炎夏毕竟是短暂的。
立夏的古诗范文3
关键词:股利政策;股利分配;所得税
中图分类号:F810.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10-0035-03
股利政策,是指企业对股利支付相关事项的确定,也就是确定将多少盈利以现金股利的方式分派给股东,将多少盈利留存在企业中进行再投资。企业是否分配利润,采取什么形式进行分配以及分配多少利润,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筹资能力和经营业绩。常见的股利发放形式有现金股利、股票股利,企业可选的股利政策还包括剩余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政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等。股利政策是否影响公司价值是20世纪50至60年代公司财务学理论的研究热点,较著名的有股利无关论、“一鸟在手”理论、所得税差异理论、信息传播论等。其中,所得税差异理论认为,由于股利适用税率始终要高于长期资本利得适用税率,所以投资者更加偏好于资本利得。而公司在股利分配过程中,税制对公司本身的收益并没有影响,只是影响到股东收益。公司采取的股利分配方式因为受到税收法规的影响,将会使股东获得的不同的税后股利。
一、几种较著名的股利理论
1.股利无关论
米勒与莫迪格莱尼在其论文《股利政策,增长与股权价值》中指出,股利政策无论是对企业的股票价格还是资本成本都没有影响,公司价值(或股票价格)完全由公司资产的盈利能力或其投资政策所决定。投资者关心的并不是股利政策,股利的分派不会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态度,这就是股利无关论,又称MM论。
2.“一鸟在手”理论
MM理论假设股东对现金股利与资本利得没有偏好,但戈登(Gordon)与林特纳(Lintner)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股东会偏好于获得现金股利,而不喜欢管理当局将盈利留存在企业中进行再投资,在将来获得资本利得。因为获得资本利得的风险要大大超过获得现金股利的风险,所以投资者更喜欢现金股利。这种理论从投资者的心理状态出发,强调了股利发放的重要性。
3.所得税差异理论
在许多国家,股利适用税率(普通所得税税率)要高于长期资本利得适用税率。[1]这种税率结构势必会影响到股票投资者对股利的看法。对于一个普通投资者而言,由于收到股利要按较高的税率缴税,而资本利得缴税较少,而且投资者在出售股票时才需要上缴资本利得所得税。因此,他们会偏好于获得更大数额的资本利得,而不是得到更多的现金股利。事实证明,这种纳税环境对投资者的影响是很大的。
4.信息传播论
这种理论认为,虽然财务报表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但报表往往被修饰,投资者可能被欺骗。但从长远看,股利的发放是以企业实际盈利能力为基础的,所以股利能将企业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的信息传播给投资者。保持股利的稳定,并根据收益状况增加股利发放,可提高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一般来讲,投资者是根据股价变动来判断是否对企业进行投资的。
可见,由于考虑的因素、分析的角度、方法不同,各理论的结论不相一致。由于“一鸟在手”理论和信息传播论没有考虑所得税的影响,所以其结论与所得税差异理论相反。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所得税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在股利政策选择这个问题上,涉及到公司和股东双方的利益,公司和股东可能会有不同的认知偏好,所以分配还是不分配,多分配还是少分配,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来权衡,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二、在考虑所得税情况下可选择的股利政策
1.多提留的股利政策
为了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投资和再投资,各国都不对企业留存未分配利润征收所得税。[2]2006年开始施行的《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条规定,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公司从税后利润中提取法定公积金后,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还可以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任意公积金。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法定公益金后所余利润,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新公司法中取消了对利润的5%―10%列入公司的法定公益金的规定,但对于任意公积金,由于公司法未对提取比例进行规定,企业提留的空间很大。这种股利政策与对企业的前景比较乐观的股东容易达成共识。
这种股利政策乍看起来类似剩余股利政策。二者的不同在于剩余股利政策的主张是以股利无关论为理论基础的,即投资者对于股利和资本利得无偏好。公司为创建最佳资本结构而使用利润留存或增发股票来获得权益资本(最大限度的留存利润,满足投资权益资本的需求;如果留存利润不足,则可通过增发股票筹资)。公司这样做有个前提,那就是将利润再投资后所获取的收益率超过投资者自行投资到相同风险机会所能获得的收益率,这样投资者才会倾向于将利润保留在公司用于再投资。而如果投资者能够找到其他投资机会,使投资收益大于公司利用留存利润再投资的收益率,则投资者就更偏好发放现金股利。这与多提留的股利政策的理论基础不同。多提留的股利政策的理论前提是由于普通所得税的税率高于资本利得税,所以投资者偏好资本利得。虽然两种方式的理论基础不同,操作目的也存在差异,但两种方法最终是殊途同归的,多提留政策提取的公积金终有可能转成公司的权益资本。而实际操作中,即使上市公司采用剩余股利政策时的出发点并不是出于所得税的考虑,对于股东来说,也同样会获得这种股利政策的协同效应。
2.股票股利
企业可以增发股票来支付股利,这种形式发放的股利称之为股票股利或红股。在发放股票股利时,公司往往给所有股东按一定比例增配股票,发放股票股利相当于把公司盈利转化为普通股票,它是将资金在权益内项目间转移,不产生现金流动,并不导致公司资产的流出或负债的变化。由于按比例配送红股,因此每个股东虽然所持股数增加,但所占份额不变,每位股东所持股票的市场价值总额仍不变。但由于发放股票股利后,股票流通数增加,因而容易引起每股收益和每股市价的下降。
股票股利的来源有两种,一是利用“可分配利润”转增“股本”(也叫送股)。二是利用“资本公积金”或“盈余公积金”转增股本简称转增股。送股属于利润分配行为,但转增股本不属于利润分配行为。严格地讲,只有送股才是股票股利,转增股不是股票股利,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公布股利分配方案的同时也宣布了转增方案,转增股对公司的股价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投资者往往把它视为公司的送股。
目前各国对股票股利的规定有所不同。如在美国,按照美国联邦税法规定,纳税人取得股票股利属于不予计列的收入项目,免予纳税。同时联邦税法列示了六种意外情况,即如果在发放股票股利中,改变了股东对公司所拥有的权益,增加了任一股东对公司利润或资产的权益份额,诸如可转换股份的转换比例的改变,或者某种股票的赎回价格的改变,那么都会导致应税分配,这种股票股利就不是免税的。[3]在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在国税发[1994]069号文件《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第十一条明确表示:股份制企业在分配股息、红利时,以股票形式向股东个人支付应得的股息、红利(即派发红股),应以派发红股的股票票面金额为收入额,按利息、股息、红利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另外,在1996年,中国证监会在《关于规范上市公司若干问题的通知》中要求,公司必须将以利润派送红股和以公积金转为股本予以明确区分。为此,国家税务总局于1997年12月26日《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股本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重申和解释:一是股份制企业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不属于股息、红利性质的分配,对个人取得的转增股本数额,不作为个人所得,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二是股份制企业用盈余公积金派发红股属于股息、红利性质的分配,对个人取得的红股数额,应作为个人所得征税。
由于发放股票股利时股东并没有收到现金,而且股东所持有的财富也没有增加,因而对于股票股利,理论上讲是不应该征税的。在国外,如美国以及一些西方国家,在股东收到股票股利时对股东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只有当股东转让股票时,政府才会向其资本利得征税。这种所得税规定下,上市公司采用股票股利的股利政策可以推迟股东纳税时间,起到延期纳税的作用。但我国对股份制公司以股票形式向股东个人支付应得的股息、红利,规定应以派发红股的股票票面金额为收入额,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对股东转让股票所获的资本利得暂不征税。由于股票股利的性质与现金股利不同,所以对股票股利征税这一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在股票股利发放时就予以征税的规定下,上市公司发放股票股利没有任何税收上的好处,而且这种规定下,所得税差异理论失去理论前提,这样“一鸟在手”理论提出的投资者更偏好现金的说法很可能使得上市公司的股票股利政策发生冲突。所以在我国的所得税环境下,股票股利政策对投资者的税后股利,相比较现金股利而言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3.股票回购
股票回购是指公司出资购回本公司的股票,代替向剩余股东支付股利。对于出售股票的股东来说,公司回购股票这一行为可以理解为一次性地收到股利,所以股票回购可以看作是现金股利的一种替代方式。
股东在回购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拥有出售或不出售的选择权。满意公司招标价格或协商价格的股东就会放弃股权获得资本收益。而流通股数的减少也会使得剩余股票股价上涨,剩余股东同样可以获得资本收益。在我国,现金股利按照20%的个人所得税税率纳税,而对资本利得暂不征税。股东从回购股票得到的现金只有在回购价格超出股东购买股票时的价格时才需纳税,并且以较低的优惠税率纳税。所以股票回购往往可以使出售股权的股东减少税赋或避税。
公司可以通过回购股票减少权益资本,从而调整资本结构。权益资本的减少增大了债务资本的比例,使得财务杠杆增大,对公司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节税的效应。但由于股票回购的目的很可能是出于避税考虑,所以各国对股票回购都较为关注。在美国,联邦税务署也意识到股东不断地进行回购以缴纳较其它股利分配方式少得多的税收,因此如果公司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逃避股利税收,很可能招致联邦税务署的惩罚,受到惩罚性税收。[4]我国《公司法》对股票回购行为作了十分严格的限制。《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除减少公司注册资本、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以及股东因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四种情况以外,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份。因此我国公司在选择此方法的时候还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三、结论
股利作为上市公司对其股东的报酬,作为对股东的回报方式,直接影响着股东从本企业获得财富的多少。因此企业在选择股利政策时,在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所得税因素,选择当期最优的股利分配政策。另外,由于各国的税收规定不同,所以没有哪种固定的股利政策易于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应根据具体的税收环境选择适当的方法,权衡各方的利益关系,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齐寅峰.公司财务学(第三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 高金平.税收筹划谋略百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立夏的古诗范文4
〔关键词〕心理分析;童话故事;儿童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4-0030-03
一、心理分析理论对童话的理解
童话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飞上枝头做凤凰的灰姑娘,昏死在玻璃棺材中的白雪公主,从大灰狼肚皮中钻出来的小红帽……这些伴随着儿童成长的故事,在孩子面前“闪现对另一种生活的希望之光,在那种生活里,有自由的、无畏的力量在跃动着,幻现着更美好的生活”,它们对孩子“智慧的增长,起十分肯定的影响”。我们对童话的需求亦是有目共睹的。当人类的高尚感、神圣感、想象力不断被损失、被放弃,当社会的悠久规范和价值观持续被颠覆、被解构,当今天的孩子们或被沉重的书包压迫得透不过气,或被感官化、平面化、碎片化的文化消费导入莫名其妙的精神亢奋状态……挽留童话的渴望便一次又一次执着地涌现在我们心头。
为什么人类,尤其是儿童,对童话故事如此痴迷?它能带给孩子什么样的想法?心理分析理论有助于思索这些基本问题。该理论把童话故事和人类的心灵紧密联系起来,认为童话反映了人类心理最原始的部分。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成人将其无意识的担忧、内疚和愿望的实现在梦中以象征的方式安全地表现出来,儿童则可以依靠犹如梦一样的童话,宣泄自己的不安、恐惧、仇恨等消极情感。弗罗姆(Erich Fromm)则把童话称作“被成人遗忘的语言”,但这仅仅是被意识所遗忘,因为童话所包含的民间智慧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儿童的无意识之中。他认为童话通常以儿童可以理解的方式解释社会习俗,尽管儿童必须等到长大以后才能完全理解这些习俗,但这却使儿童在无意识层面上深刻地习得了人类的智慧、社会习俗和种种美德。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贝特尔海姆(Bruno Bettelheim)出版了《童话的作用》(The Uses of Enchantment: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Fairy Tales)一书,这本用心理分析理论来思考童话的论著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国外的研究表明,利用心理分析理论研究童话是一种趋势,审视国内的类似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将立足于心理分析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童话的意义,以探讨童话研究中人们经常遇到又容易被忽视的一些基本问题:儿童为什么喜欢童话,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何在;童话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和人格成长有何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在基础教育的童话教学中发挥这种作用。
二、童话的心理蕴涵
(一)主题内容――儿童喜欢童话的原因
现有的心理水平与新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发展的动力。心理分析学派认为,儿童发展的动力主要体现为自我发展中遇到的各类冲突。这些冲突是由个体目前的心理水平和新的需求之间的偏差带来的,自我的力量将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得到增强。童话故事能够博得儿童的青睐,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童话故事提供了反映儿童心理发展冲突的主题内容。
1.内容之一:母子关系
亲子关系在儿童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童话中体现的母子关系有“母子一体”和“母子分离”两类。母子一体指两岁之前的儿童自我意识尚未完善,没有感觉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因而将自己与母亲视为一体,这时的儿童整个生命都寄托在母亲身上。心理学家玛格丽特・(Margaret Mahler)称此阶段为“共生(symbiosis)”。童话中的母子一体不仅包括母子之间的血脉相联,如《白雪公主》中王后扎破手指的鲜血滴在白雪上,然后生下白雪公主;《牧鹅姑娘》的母亲把含着自己三滴血的白色手帕交给远行前的公主,希望能陪伴女儿度过危难。也包括童话中善意的援助者,如《白雪公主》中七个小矮人不仅给白雪公主提供安全的堡垒,而且以母亲的形象来关心着白雪公主,告诉她“要当心那狠毒的王后,千万不要让外人进来”;《野天鹅》中给艾丽莎提供帮助的老婆婆以及艾丽莎梦中的仙女。这向小读者暗示:心灵中的好母亲会在危难之机出现,无论主人公身在何方,母亲总会时刻关注她的行踪,这有助于增强儿童的安全感。
母子分离指在发展独立自我的过程中,儿童所经历的与母亲分开的痛苦和挣扎。这是“使人痛苦、迷惑的阶段,如果儿童能够成功地把自己从父母身边分开,他将更加相信自己的力量”。母子分离的内容在童话中比比皆是:诸多童话中主人公的生母早早去世,如《白雪公主》和《灰姑娘》;或者主角离开了家庭――实为离开了母亲,如《牧鹅姑娘》;或者甚至根本没有提到主人公生母,如《野天鹅》。毫无疑问,这意味着主人公必须历经母子分离的过程。因为只有在经过了这种分离之后,儿童才能够找到独立的自我。
童话故事中如此截然相反的母子关系恰恰迎合了儿童对母亲形象的初步理解。处于共生阶段的婴儿希望母亲时刻陪伴自己,但实际生活中却感到母亲时而出现满足自己,时而隐藏不能给以照顾。这种母子互动导致了年幼儿童最初的“分裂(splitting)”,他们“将母亲分裂为两个精神实体:一个令他满足的‘好母亲’,以及另一个使他遭受挫折的‘坏母亲’。”儿童如此处理两个形象,仿佛面对两个完全分裂明确的实体,这给他们眼中不确定的世界注入了一些秩序。
2.内容之二:嫉妒心理
在自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我力量的弱小,因而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儿童会出现心理发展的偏差,嫉妒心正是偏差的具体表现。《灰姑娘》童话中的嫉妒就是非常明显的心理动力:开始是灰姑娘的姐姐们强迫她干活、穿破衣服、睡在厨房里;后来则是灰姑娘的继母嫉妒她将成为王子的妻子,一心想要让自己的女儿代替灰姑娘的身份。要解决故事主角的困境,就必须处理、消灭,或者至少要谴责嫉妒的情绪。如果放任嫉妒心的泛滥,后果将非常严重,灰姑娘的继母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当王子凭借灰姑娘舞会之后留下的一只金舞鞋来寻找神秘的公主时,她的嫉妒天性更是一览无余。她对灰姑娘的嫉妒如此强烈,甚至不惜让自己的女儿自残肢体,以求登上王位。还有一些童话故事也以嫉妒为主题:白雪公主一直受到皇后的追杀,是因为皇后嫉妒白雪公主的美貌;而《牧鹅姑娘》中的女仆嫉妒的则是主人的身份和将要拥有的地位。
以上几篇童话中的嫉妒都已渗入灵魂深处,这使她们的行为像可恶的女巫。如此严重的嫉妒将给她们带来严峻的后果,童话故事对她们的嫉妒给予了严厉的惩罚:在王子和灰姑娘的婚礼上,小白鸽啄瞎了两个姐姐的眼睛;皇后被迫穿着烧红的鞋子跳舞至死;女仆则被装在订满钉子与尖刀的木桶里,拖过街道受人唾骂,痛苦地死掉。这也给小读者们一种无形的提示和警告:过分地嫉妒将给自己带来伤害。
(二)结构情节――童话对儿童人格发展的作用
心理分析学家荣格曾经用原型来解释人类的心理模式和精神本能,他认为童话是“围绕着原型的主题而展开的,它显示了在世界各地和不同时代普遍相似的母题”。而童话的结构情节正类似于“受难原型”,是一个“平衡失去平衡平衡”的过程。同时这也是儿童的自性逐渐呈现的过程,借助于故事的发展,自性原型被激活、慢慢呈现,人格自我整合的功用逐渐展开,儿童人格中各个冲突的方面相互融合、不断协调,体现了儿童自我矛盾的逐步解决。
受难原型在神话和悲剧中广泛存在,具体表现为英雄人物受难――死亡――再生的母题。“它包含了人类最深刻的希冀和恐惧,具有非凡的震撼力,直至今天仍然是人类心灵中一股强有力的潜流。”在童话中,由于主要读者是儿童,因而受难的情境不如神话和悲剧中的那样严峻酷烈。与其他文学种类相比,童话的结构相对简单,经典童话故事的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这种态势与受难原型不谋而合:童话的开始通常是主角的母亲去世,或者主角被迫离家出走等,如《灰姑娘》、《野天鹅》、《白雪公主》,她们原本稳定的家庭关系遭到侵害,暗合了主人公的受难;随后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完全改变,他们将历经一系列的波折,甚至遭遇女巫:灰姑娘被继母强迫做饭、洗衣服,如果她想去参加舞会就要把扁豆从灰烬中挑出来。《美丽的凡西丽莎》中,女主角被迫清理玉米仓、整理麦穗。小主角所忍受的痛苦和折磨意味着主人公面临一次死亡的危机。童话的终点是再生,主人公在此或者利用自己的力量,或者借助善意的援救者与女巫展开生死搏斗,最终女巫不可避免地死亡,这是童话故事中最重要的一段。消灭女巫是故事的情绪核心,正义获得伸张,邪恶得到惩罚。所以《白雪公主》中邪恶的皇后就要被迫穿着烧红的鞋子跳舞至死;《牧鹅姑娘》中可恶的女仆要被装在订满钉子与尖刀的木桶里,拖过街道受人唾骂……战胜女巫之后,便出现了盛大的婚礼或者家庭团聚,让欢庆的气氛围绕着故事而宣告结束,从此每个人都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象征着主人公获得了新生。
(三)幻想性表现手法――童话对儿童人格发展产生作用的机制
幻想是童话最大的特点,也是童话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之一。童话中的幻想世界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具有超现实性和不可实现性。为了使主人公登上王位、成为王后或者过上幸福的生活,童话几乎动用了一切超自然的手段,这种幻想是童话奇幻美的表现。为什么幻想能够吸引儿童?儿童如何能够体会、理解童话中离奇的幻想?从心理分析的视角来看,幻想实际表现为童话中的象征,它借助于象征帮助儿童实现了心理能量的疏解和转换。通过童话的象征,儿童将自己的心理能量投射出来,进而,故事情境与儿童读者的个人经历相互作用,使得潜伏内心深处的情感得到抒发与表达。随着故事的不断发展、不断深入,读者加深了对自己心理冲突的理解和认识,甚至伴随故事的发展,心理冲突自行得到解决。
三、童话在儿童心理教育中的运用
分析童话故事在心理层面的意义目的在于打开新的视角,这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童话的功能,进一步丰富童话教育实践。根据上文分析中童话的心理蕴涵,在儿童教育领域内对童话的运用集中体现在三个部分:基础教育中的童话教学、儿童的人格评估和心理治疗。
(一)学校里的教育活动
纵然童话在儿童(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低龄儿童)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目前基础教育中的童话教育活动较少,也未能充分挖掘其内涵。本文对如何发挥童话在心理教育方面的意义提出一些建议和设想。
1.分析童话的主题
童话活动之前教师分析童话的内容有两方面的意义:教师只有先分析童话所表现的主题内容,才能够预计儿童会对哪些情节感兴趣,童话中的主题有利于儿童解决哪类心理冲突,在哪些方面促进个体的人格成长,这样在讲述的过程中才能够有所侧重、重点突出;再者分析童话的主题还可以帮助教师设想在活动时哪些儿童可能会产生问题,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某些儿童对部分童话痴迷留恋,这种偏差与儿童个人的家庭情况、生活背景、性格特点、气质类型都不无关联。教师如果预先考虑到特殊家庭类型、特殊生活经验或者相对敏感、相对脆弱的儿童,就能够对他们可能出现的状况有所准备。同时这种准备也为活动后的重点心理扶植埋下伏笔,给予铺垫。
2.活动中的分析讨论
在进行童话活动时,教师和儿童共同对童话加以分析讨论是必要的一个环节。讨论的范围包括童话的主题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场景等。讨论目的在于使童话的心理教育意义更加清晰、明朗。依据心理分析理论,童话能够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和人格成长产生影响,能够帮助儿童顺利解决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或冲突。然而儿童的自我意识能力相当软弱,心理成长中面临的许多压力事件或冲突被排挤在意识之外。分析童话故事中的事件、讨论人物所代表的角色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能够使儿童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被压抑的成长事件或冲突,从潜意识的状态中浮现至意识层面,进而达到意识与潜意识的交流、协作及融合。
童话表演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分析讨论”所发挥的作用。童话和游戏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某种程度上童话讲述的正是一个游戏。教师可以把童话和游戏表演结合起来,设计场景请儿童进行童话表演,这与角色游戏类似。儿童在表演的过程中也能够达到一定的情绪宣泄,或者在表演童话的过程中,个体的自性随着童话情节的发展逐渐呈现,进而实现一种自我整合,无形中对儿童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意义。
3.合理引导与重点心理扶植
一些特殊类型的儿童会对某类童话痴迷留恋,甚至把自己的形象完全投射在童话中而浑然不觉。当童话激活了儿童无意识中的心理冲突,使其意识化,又由于自我力量的弱小,儿童不能对其很好整合时,他们会体验到更严重的心理不安和更大的危险,这时教师的合理引导是关键性的步骤。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结合家庭动力系统对儿童的状况进行分析,找寻导致其产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帮助儿童化解浮现到意识层面的心理冲突,对儿童的发展给以提示和指导。
(二)童话故事测验和心理治疗
分析童话的心理意义有利于儿童的人格评估和心理治疗的发展。人格测评和心理治疗的许多测验、方法不太适用于低龄儿童,而对童话的心理分析有助于这些应用的进一步深入。教师在童话活动中发现的特殊儿童,可运用童话测验对其进行人格评估,为诊断提供统计分析方面的证明。对于数据分析中显示确实有问题的儿童,还可深入进行童话治疗,这都意味着童话蕴涵了丰富的心理教育意义而且能够得以运用。
童话故事是人类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完整深刻地理解童话需要借助哲学、文化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知识,开展综合研究。对于基础教育领域来讲,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童话产生的效果可以较直接地应用在儿童教育的实践中。审视这样一个相对生疏的研究,笔者希望能够为童话的心理学研究铺垫基础,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高尔基.谈故事.转引自韦苇.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3.
[2]高尔基.一千零一夜俄文版序言.转引自韦苇.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4.
[3][美]雪登・凯许登(Sheldon Cashdan)著.李淑译.巫婆一定得死[M].台北:台湾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
立夏的古诗范文5
关键词:少教多背 古诗 策略
一.研究学情,以学定教
研究学情就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具体行动,是确保顺利实施教师的“少教”和有效地促进学生“多背”的重要前提。研究学情就是既要研究学生的既有与需要,也要研究学生的可能与期望,对学生的基本特征和学习基础了然于胸,特别在意学生的此时此刻,寻找到其学习起点和可能起点,做到因材施教。
1.不能激发兴趣的内容少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此,教师也是这样。这是我们课堂学习的出发点,也是探索前行的不竭动力。当我们自己觉得这些内容无色无味,让人昏昏欲睡时,就不要讲给学生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此时我们的讲解一定是照本宣科的,而不是声情并茂、眉飞色舞的。要想吸引学生,我们必须对手中的内容进行包装处理,整合、增删……如烹饪一样,色香味俱全时,学生才可能垂涎欲滴、眼前一亮,从而实现真正的主体能动,主观参与。
2.学生自己跳一跳就能得到的少教。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要善于让学生掌握划船的本领,这样才能使孩子在“学海”里从容不迫。这就要求教师能甄别教材中的重难点,有针对性、有侧重地讲解,同时善于为学生留足空间,引导学生逐步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与习惯。
3.不能举一反三的不教。思维流淌的课堂才是最智慧、最有价值的课堂。因此,教师的讲就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要善于诱思,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并进行质疑。
4.未经慎思的少教。不管是什么内容,只要是经过了教师认真的思索,只要能增添一些新鲜的元素,形式上也否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细节方面更加趋于完美,就都可以教给学生。但是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不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程序或问题,就不要信口雌黄,免得浪费时间而毫无效果。也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
二.理清教路,以教导学
理清教路的着力点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准确定位教什么,二是胸中了然怎么教,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从“教什么”的视角看,就是聚焦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固守语文学科本质,又体现文体特质和文本个性。从“怎么教”的视角看,课标中的“建议”最具权威性,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凸显“少教”,力求以教导学。导者,引导、指导也,就是启发、点拨,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教师既需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由浅入深逐步领会,开拓思维,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学习怀有持久的兴趣,还要精心指导,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要精心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深入思考,对学生思路不畅混乱,教师要耐心疏导,使学生从混沌走向清晰,理顺思路把握规律。
三.优化过程,追求双赢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因此优化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优化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既要关注教的活动也要关注学的活动,既要真正追求“少教”,做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学的活动得到充分的展开,能够“多背”。
通过智慧地“少教”,让学生“多背”,理解文本且学会建构。古诗教学中教与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享的过程,通过解读文本,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文本是已然性和期待性文化的交汇,作为已然性文化,是对文化传统加以整理、保存、复制的独特系统,这就必须尽可能走近文本所呈现的文化“生态”,尽可能全面的理解其丰富的意蕴,文本的期待性则要求在解读过程中要自觉地自我建构,对文本进行新的现代诠释,以让学生学会创造。因此解读文本既要尊重文本,寻求理解又要超越文本,学会建构。教师的“少教”就在于“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教学古代诗文,则“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古诗文阅读中的障碍。”诚能如此,学生的“多背“就应该是必然的了,教与学的双赢也将是必然的了,师生双方都得到发展。
立夏的古诗范文6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骨科护理人员为30名,包括4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19名护士,3名助理护士;年龄为21-39岁,平均年龄为(27.6±5.6)岁。
1.2方法
1.2.1明确该科护理工作的目标责任体系:首先明确护士长的管理目标责任,其次要明确护士的工作目标责任。①护士长:通过OEC管理模式的引入,护士长要具备细致认真检查临床各项护理工作的能力,并通过调查分析,编制出科学的工作流程,合理安排护士工作并严格按照相关护理标准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避免护理问题再次发生。②护士:熟知护理工作的细化标准,能够按照护理规程与相关制度落实护理任务,且可按照编制标准实现自我检查、调节与相互监督,强化责任感,提升工作敏感度。
1.2.2细化护理工作的日清体系:
①护理工作经细化分解后归结至独立工作:护士将护理工作流程进行细化与分解,并将分解后的流程视为一项独立的护理工作完成,如大到急性传染患者的应急预案、危重病人的抢救步骤,小到治疗车的清洁与整理、卫生巾开关灯时间、患者病床旁的桌椅摆放等,将其落实到各个班组、各个岗位、个人与对应时间段;
②贯彻与落实护患沟通责任制:护士在具体的护理工作中,要充分重视每位患者的整体性与自主性,并参照其自身实际情况采取针对化、个性化的护理,患者入院至出院由专门护士负责,既有利于护士深入了解患者情况与需求,也有利于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从而保持身心愉悦,加速康复;护士针对患者疾病进行宣教,详细介绍疾病防治知识,日清体系落实过程中,每位护士负责患者数量为7-9例;值班时制定每天的护理工作目标,结束后则自检工作完成情况;医疗护理中,注重落实患者的临床路径、编制护理服务套餐,对患者疼痛状况进行科学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③贯彻与落实无痛目标患者认证制:编制科室信息表与科室个人考核表,以便对每天护理工作的细化、分解与量化情况进行登记,查找护士在具体护理工作中的优缺点,并通过讨论、分析问题找到解决不合理工作方法或环节的对策,从而实现护理工作的提升。
1.3数据处理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
2结果
(a)骨科引入OEC管理模式后,每月的科室组织自查结果显示:护理服务套餐落实率与临床路径落实率均为100%,受到科室主任与医生的广泛好评,且随着OEC管理模式进程,无痛病房管理日渐完善,患者住院期间的身心愉悦感增强,护士对自身服务的满意度也显著提升。
(b)院内组织质控小组考核结果显示:医院每月向住院时间>3d的患者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结果显示护理工作满意度均>97%。此外,消毒隔离合格率>99%,急救物品合格率>99%,技术操作合格率>98%,基础护理合格率>99%,文件书写合格率>95%。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我院骨科采用OEC管理模式后,院内质控与科室内自查的结果较之于未采用前要好得多,OEC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如下。
3.1目标责任体系有利于强化全员的质控意识:骨科医护工作中,OEC管理模式之所以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够贯彻执行,通过管理理念的反复强调,有利于护士转变传统护理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将工作采取量化的形式完成,认识到每一环节的护理质量关乎护理活动的整体进程,进而可自主提高工作积极性,从而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工作。
3.2日清体系有利于提升护士综合素质:日清体系贯穿于细化分解护理工作的全程,可帮助护士了解其工作绩效。护士下班前通过对所记录工作完成情况的查看,可自主进行工作量化分析,在提高自身工作积极性的同时,还可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加以学习并改正,有利于提升护理质量,得到更好的工作绩效。日清体系还可增加护士与护士长的沟通频率,有利于护士取长补短,合理分析工作中的不足,使护理质量持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