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发展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发展论文范文1
一、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的原则
1.通道层次原则。与组织设计中存在管理层次原则一样,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也存在着层次原则,但两者并不相同。在组织设计中,由于管理幅度的存在,管理层次的问题自然就显现出来。管理层次原则是指在组织结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管理层次对权力流、资源流、信息流的影响,如果因为层次增加而对上述方面的负面影响大于管理幅度增加的影响,则应减少层次,增加幅度。而通道设计的层次原则是指在设计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时,既要考虑设计足够的层次,为员工提供较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空间,又必须避免层次过多导致的职业发展晋升的激励力度不足,从而无法达到设计的初衷。一般来说,包括职业发展的职等与职级,设计5至15层较为合适。
2.通道宽度原则。通道宽度是指设计的通道总的数量,一般以职业发展序列的数量来衡量。这一点和管理幅度比较类似。管理幅度原则是要求各个管理岗位所控制的管理幅度要适当,但每个层级最适当的管理幅度并无一定的法则。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国将军汉弥尔顿依据军事组织的历史得出结论,认为管理幅度应在3-6个人之间。而著名管理学者厄威克说:“对于上级当局来说,理想的下属人员是4名。而在委派的职责是执行具体的任务而不是监督别人的最基层中,这样的数目也许是8个人到12个人……”。美国管理委员协会1951年对1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表明,总经理下属人数从1到24人不等。在设计职业发展通道宽度时,过多过细的通道会导致管理工作量增加,很有可能出现一个通道只适合一两个员工的情况;又不能设计太少的通道,使得通道内的人员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均有较大的差别。一般来说,企业内部的员工职业发展序列,以3至5种为宜,最多不能超过8种。
3.不破坏直线职权原则。要严格区别职业发展通道与直线职务、岗位职责之间的关系,新设计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不能破坏企业原有的直线职权关系。员工的职业发展等级得到晋升,只是表明员工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员工对企业可能的贡献变大,但是并不意味着员工在企业组织中的指挥与被指挥关系变化。当然,随着员工职业发展的提升,员工可以在工作中来指导较低职业发展等级的员工。严格避免因职业发展通道设计而导致政出多门、多头领导,破坏统一的指挥和命令关系。
二、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的要点
1.合理设计职类、职等和职级。
职类也叫职业发展序列,根据不同的企业性质,职位一般可以划分为管理类、生产类、技术类、营销类、行政辅助类等等。在合理划分职类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划分职业发展等级。一般情况下,每一职类可以先划分为三至四个职等,例如高级、中级和初级;然后在每一职等内部可以设计相应的职级,如1级、2级、3级。具体的职业等级称谓根据企业和职业发展序列的不同而不同。
2.设计每一职等相应的内部任职资格。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员工的能力发生了较大的质的变化,其职业发展应该提升一个职等;而只是有了小的、量的变化,则可以提升一个职级。设计职业发展通道,应该设计出每一职等的任职资格,并且在员工跨职等晋升时进行资格审查。
3.设计理论晋升速度适中的职业发展晋升办法。
一般来讲,职级的晋升可依据员工年度综合考核结果来实施,例如:年度考核结果为“卓越”的(在公司总人数中占5%以下),直接晋升两级;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在公司总人数中占15%左右,直接晋升一级;年度考核结果为“称职”的,在公司总人数中占75%左右,累计三年可晋升一级;年度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的,不设比例,职业发展等级降低一级。
根据年度考核,员工到达该职等最高一个职级,需要晋升至下一个职等时,除了要满足考核的晋升条件外,还必须进行资格审核,必要时进行人数限制,确保较高一个职等的权威性。
4.设计出员工跨序列发展的流程的管理办法。
一般来讲,员工在进入公司之初,就应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序列;但为了加强员工培养,往往需要对员工进行跨序列的锻炼;另外,也会由员工因为个人兴趣或者其他的原因,希望调整职业发展序列,因此必须设计相应的跨序列发展办法。一般来讲,对于非管理序列间的跨序列发展,公司在保证有关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尊重员工的个人意愿,允许经审核具备相应任职资格的申请者进入新的序列进行发展。
三、实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的配套改革要求
1.绩效考核改革
如上所述,如果在设计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时,在职等、职级的晋升时要使用绩效考核结果,因此就必须相应调整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确定各种考核结果的比例。这是因为,考核结果的等级或比例将会导致员工职业发展等级过快或过慢地晋升。例如,如果优秀比例增加,则可能导致过多人过快地晋升,使员工较为容易达到较高的职业发展等级,从而使较高的职业发展等级贬值;如果考核结果优秀、良好比例太少,则员工只能按照理论最慢的速度晋升,晋升至最高等级几乎没有希望,则将极大打击员工积极性。
2.薪酬体系改革
员工职业发展实质是能力的提升,相应也必然要求薪酬的增加,否则职业发展通道的晋升将仅有象征意义,其激励能力将大打折扣。这要求企业进行相应的薪酬改革,将现有的以职务/岗位为基础的薪酬体系进行改革,建设为以员工职业发展为基础的薪酬体系。
3.干部任用机制改革
在对管理通道的设计中,一般也应提出一些退出管理通道的机制,例如某企业就提出了如任某一职等达10年仍无职等晋升机会者,则需离开管理通道,回到其进入管理通道前所在的通道,并定级为相应的职级。根据这项制度,如果有一名员工担任人力资源部经理长达10年但仍未获在管理通道的晋升机会,则将会被免职,回到其担任管理职务之前所在的通道。这些要求,都对干部任用进行了约束,并建立了退出机制,这必将要求干部任用机制进行相应调整。
4.组织与人员保证
职业发展论文范文2
一、青虾养殖业发展现状
(一)、基地建设快速推进,产业化基础已初步形成
全镇青虾养殖规模迅速扩大,规模效益逐年攀升,青虾养殖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明显提高。现有池塘淡水青虾养殖面积2.3万亩,青虾产业产值1.9亿元,占全镇国民生产总值的5%,千亩以上青虾养殖园区5个;养殖面积50亩以上的农户有167户,全镇农民人均收入中直接来自青虾的收入达到2923元,占全镇农民人均收入的23.8%;全镇现有青虾经纪人13个,从事青虾运输的车辆有27辆,从事青虾产业生产、经营人员1260人。
(二)、养殖企业稳步发展,青虾品牌效益初显
全镇现有青虾养殖企业家,拥有养殖面积亩,其中专业合作社家,养殖面积亩,青虾企业家,养殖面积亩;千亩以上的青虾养殖企业家,养殖面积亩。全镇现有青虾品牌1个,品牌产值4500万元,绿色产品青虾生产基地5000亩,产值2500万元。
二、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地小,规模效益不明显。虽然社渚现有青虾养殖面积2.3万亩,但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不能很好地发挥规模效益。此外,土地流转困难成为影响基地扩大的瓶颈。
(二)、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青虾企业较少,规模企业更少,青虾专业合作社合作机制不健全,合作层次低,利益联结松,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三)、品牌档次低,竞争力不强。
青虾品牌没有形成,缺乏市场竞争力,且品牌生产面积小,也就不可能产生品牌效益,品质认证少、层次低,种植面积小,品质效益匮乏,以上因素导致青虾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
(四)、产业链短,市场配套滞后。青虾产业单一,只有少量的虾草种植和虾种繁殖,没有青虾产业的延伸产业、配套产业。青虾市场只有外地市场和本地田头分散市场。
三、针对现状应采取的对策
(一)、制定青虾产业发展规划,引领青虾产业发展。
紧紧围绕“青虾名镇”总体目标,制订出台社渚镇青虾产业“158”发展规划。建设一个溧梅河沿线青虾产业基地;抓好五个青虾养殖示范园区建设,丰富园区内涵,提升档次;培植五个千亩以上青虾生态养殖园区;不断培育壮大现有的八个规模企业,使他们做大、做强,成为龙头企业,并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使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合作组织、农民群众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培育八个青虾养殖经销企业。
(二)、健全市场体系化,统筹青虾产业发展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要多方式、多渠道宣传、推介我镇青虾产品特色,全面提升青虾品牌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展市场。构建市场平台、完善市场体系,采取多种形式抓好本地市场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强专业市场建设,鼓励引导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参与市场的开发建设。培育农民经纪人、中介组织扩大市场,通过引导培育,逐步形成“经纪人(企业)+基地+农户”和“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经营模式。青虾品牌化助推青虾产业发展,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产品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要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增强品牌意识,强化质量建设,创建优质品牌,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三)、建立青虾生产配套体系,促进青虾产业发展
1、要建立科技体系。在育苗、养殖、捕捞等技术环节上不断创新,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操作规程,逐步实行青虾养殖标准化。
2、引导、培植配套产业。虾草种植业和虾种繁殖业要分别达到5000亩和10000吨的规模,两个行业创产值要超1亿元。扶持发展延伸产业。发展一批餐饮、保鲜、贮运、饲料营销等产业。
3、要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多渠道、全方位、快速地反馈市场的运行情况,及时地调整生产结构。
4、建立病防体系。加强养殖水环境的监测和保护,推广生态养虾、健康养虾和病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控制虾病害。
(四)、搞好青虾苗种繁育,加速青虾产业发展。
1、建立健全苗种供应体系,建立镇种虾场,保证充足的种苗供应。
2、对本地亲虾进行提纯选育,防止种质退化,实行青虾苗种良种化;引进外地体形好、规格大、生长快、无病害的亲虾。
3、实行虾苗生产、销售“许可证”制度,规范青虾苗种市场。
4、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培育优良虾苗。
(五)、重视和加强对外招商引资,加快加快青虾产业发展。
职业发展论文范文3
关键词:造纸业;SWOT分析;循环经济
素有“造纸之乡”美誉的富阳在我国造纸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浙江之纸业》记载:“说纸,必说富阳纸”、“富阳一张纸,行销十八省”。2004年,富阳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评为“中国白板纸基地”。2006年,富阳市规模以上造纸企业实现产值148.99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25.5%;上交国地两税4.82亿元,占税收收入的16.76%。目前,造纸业直接从业人员近3.8万人,行业带动相关产业就业人员超过10万人。因此,如何迎接挑战,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促进富阳造纸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富阳市的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关乎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1富阳造纸行业发展的SWOT分析
根据对富阳市造纸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我们对富阳造纸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地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
1.1优势(Strength)
(1)富阳市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沪杭甬“金三角”交汇点,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沿海对外开放县(市)之一。富阳市毗邻杭州大都市,距离杭州市中心32公里,交通条件便捷,320国道、杭新景(杭千)高速公路以及05、23、19、14等多条省道纵贯全境,距离杭州火车站、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都在半小时车程内。有利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极有利于造纸原料输入及产成品的运输。
(2)为了实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双赢”目标,富阳决策层提出两大举措:一是“以奖代补”淘汰所有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能达标的生产线,切实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节能降耗方针政策,实现富阳造纸产业综合能耗的大幅下降。二是建立富阳镇、大源镇、灵桥镇三个造纸工业园区,在工业园区内坚持供水、供电、供气、治污四个统一,在土地征用、征收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与优惠政策,为造纸工业的发展、聚集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为此,中国国内最大污水处理厂已在浙江省富阳市投产,有望彻底改变当地造纸行业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3)富阳造纸业历史悠久,是闻名全国的“造纸之乡”,具有产业集群优势。
产业集群结构有利于集群内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即集聚效应);有利于企业间相互竞争、相互模仿,通过知识传播提高整个集群的劳动生产率(即知识的溢出效应);在富阳废纸进口,制浆,造纸,污水处理形成一条有机产业链,企业间业已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产业关联和共同的产业文化,彼此依靠,促进发展(企业的根植效应);在产业集群内,后进企业容易模仿众多先进企业,先进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会更努力创新,从而使整个产业链受益,带动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即追逐和拉拨效应)。
1.2劣势(Weakness)
(1)富阳造纸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缺乏创新能力。
目前,富阳造纸企业中90%集中在春江、灵桥、大源地区。大多数企业的规模仍处于国家平均线以下。截止2006年,富阳市造纸行业中规模以上造纸企业数为328家,占企业总数的35.31%。
一个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创新。富阳造纸行业大部分的造纸企业,虽有设备科、工艺科等这样的研究部门,但是这些科室的建立都是为了外来订单对纸张进行调整,基本属于被动的研究更新,主动的产品创新几乎为零。
(2)品种不够齐全,产品档次低。
受到历史条件、资源条件以及技术条件的约束,富阳造纸业的主要产品就是白板纸。较国际市场数百种纸制品来说,白板纸的产品差别不显著,靠低廉的价格取胜。目前富阳白板纸品种较少,技术含量较低,其产品结构以中低档产品为主。
(3)原料结构不合理。
造纸企业作业链可以分解为废纸买卖、纸浆生产、造纸、纸品生产、纸品销售直至最终用户。对于富阳造纸行业而言,上游产业为废纸的买卖,下游产业则为纸品的生产。据统计富阳市造纸企业年加工废纸300多万吨,约占全国每年废纸用量的10%。但是,由于国内废纸品种混杂,供应量、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不能满足富阳造纸行业的需求,使得富阳造纸业对废纸进口有很强的依赖性(90%依靠进口),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多变,特别是国内对外贸易政策不断调整的情况下,无疑会给造纸纸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如2008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了第61号公告。公文中明确指出“年产1万吨及以下,有超标排放不良记录,生产能力少批多建,有前述三种情况之一的企业,国家均下达进口废纸审批禁令。”然而,富阳有年产1万吨及以下造纸企业250多家,进口废纸审批禁令,将使大多依赖进口废纸作原料的富阳造纸企业面临“断粮”危机。
(4)富阳部分造纸企业之间存在较严重的压价竞争现象。
2006年,富阳上规模造纸企业有328家,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所难免。再者白板纸的品质差异比较小,因此价格竞争在企业间愈演愈烈。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和行业内的激烈竞争,使得富阳造纸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
1.3机会(Opportunity)
(1)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外资本投入增加。
从1991年到2006年,我国人均纸和纸板消费量增加了近3倍(如图1所示)。据估计到2015年,我国纸及纸板的消费量将在8000万吨左右。因此,纸品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人均纸和纸板消费量也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
利用Eviews软件对近16年来我国人均GDP与纸和纸板人均消费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
AZC=9.99+0.0025AGNP
(24.5)
R2=0.977,表明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高,人均GDP对我国人均纸和纸板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而且回归系数显著,并显示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000元人民币,人均纸和纸板的消费量将增加约2.5kg,以我国巨大的人口计算,未来纸和纸品市场的规模将十分巨大。
(2)产业升级和循环经济发展为再生纸制造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国家的产业导向政策与环保措施相结合,通过安排技改贴息贷款和治污贴息贷款等手段,促进造纸企业调整原料结构、革新生产工艺,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富阳造纸以白板纸制造业为主,其产量超过了全国白板纸产量的1/2,且富阳白板纸90%以废纸做原料。据统计回收利用1吨废纸可再造出800公斤好纸,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节省了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少用纯碱240斤,降低造纸的污染排放75%,节约造纸能源消耗40%-50%。因此,富阳造纸业的发展与升级即有利于富阳造纸做大作强,也可以稳步推进富阳“循环经济”的发展。
1.4威胁(Threats)(1)2005-2015年间我国造纸工业对原料的需求将大幅增长,原料争夺加剧,如果原料供给不能同步增长,将直接影响到富阳造纸企业的成本、竞争力乃至行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废纸,作为富阳造纸的行业的最重要的原料,主要依赖进口。据统计,2007年11月全国进口废纸195万吨,总价3.94949亿美元,废纸平均单价为202.537美元/吨,与同年2月157.7136美元/吨的价格相比,上涨近50美元/吨,比2006年初上涨了75美元/吨,涨幅日益扩大(如图2所示)。然而,白板纸销售价格的波动却很小。
n.a.表示数据缺失
随着需求的扩大,原料价格-废纸价格还将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这对造纸原料主要依靠废纸的富阳的造纸行业提出了一个较严峻的挑战。
(2)广东、福建等地近两年来已相继建成规模较大的造纸企业,富阳纸张在这两地的销售市场被大大压缩。与广东造纸业相比较,富阳造纸企业邻近目标市场、原料丰富的优势被削弱;在整体上规模较小、技术设备较陈旧,产品种类单调,缺乏类似广东维达纸业、中顺纸业这样的纸业巨头。
(3)受到历史、资源以及技术条件的约束,富阳造纸业以白板纸产业的发展最突出,中、高端纸制品市场的占有率较低。较国际市场数百种纸制品来说,白板纸的产品差别不显著,技术含量较低,主要依靠低廉的价格取胜。这种产品定位限制了富阳造纸企业的平均规模,限制了企业利润空间以及技术设备的创新。
2富阳造纸工业发展的战略建议
2.1抓住机遇,发挥优势(SO战略)
(1)利用交通、能源、水资源条件,结合人工林区及造纸业产区,为造纸厂商提供木纤维原料,推进“林纸一体化”构想。
(2)依靠其已逐渐形成的规模优势打造区域品牌,依靠对白板纸生产的专一化服务支撑起其区域品牌。
(3)建议当地政府通过项目立项、建立创新等方式加大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注重技术进步和创新力度,努力改造传统的造纸原料品种、质量和产量。
(4)建设垃圾发电、环保热电等再生资源加工基地,进一步推行与“环保”相结合的导向政策(例如推行中的的治污贴息贷款等),强化富阳造纸业“吞废吐宝”的循环经济体系。
(5)筹建大型的垃圾收购、处理厂,通过“收编拾荒者”,与学校,工厂的合作等方式提高废纸回收率、回收规模。
2.2利用机会,克服劣势(WO战略)
(1)积极促进对外合资、合作,鼓励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股份制等方式,到国外森林状况好、气候条件适宜的国家投资建立造纸林基地或制浆厂。
(2)杜绝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不良竞争,积极推行区域品牌策略,培养产业集群差别优势,积极应对国内市场中的竞争。
(3)响应富阳市府刚刚出台的《关于促进富阳造纸行业转型提升的若干意见》,打造“航母”企业,限制淘汰小造纸。设立更高的行业准入门槛,鼓励多家企业联合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鼓励企业通过强强联合、收购兼并等途径,做大规模。逐步减少企业数量,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和污染物减排,限小劣汰。
2.3发挥优势,回避风险(ST战略)
(1)将现行的环保政策上升到法律高度,制定国内造纸行业的环保生产标准,籍此进行制浆造纸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企业布局,发展集约经营,提高产业规模,降低污染。使企业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下积极竞争。
(2)坚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工艺水,提高产品品位以抵抗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
(3)在制浆材料上,以非木纤维纸浆满足中低档纸的原料需求,同时提高生产代谢物的自理能力;发挥地理优势,与国内外一些较大型垃圾回收公司签订中长期协议,保证原料数量供应及合理的价格区间。
(4)以连锁经营、企业化的方式开展废纸回收,提高我国废纸利用率,降低废纸的对外依赖度。通过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再生资源加工基地和规范化的交易市场,降低“先污染后治理”带来的损失,限制不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
(5)寻求政策上的支持与保障,建议政府从各项政策上给予再生资源加工基地支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提高我国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率。
2.4回避风险,克服劣势(WT战略)
(1)密切关注国际纸浆期货市场的价格变化,运用科学手段预测原料价格走势,有选择地与国际主要生产厂商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有条件的国内用浆大户或主要进口商可以尝试进入期货市场,以规避风险。
(2)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大的订货数量换取价格优惠,同时避免恶性竞争。
(3)创新能力反映了一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新原料的开发是产业进步的动力。建议政府为发明创造提供专项资金,积极鼓励造纸新原料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仇锋平.浙江富阳欲重定白板纸国标[N].消费日报,2006-09-13.
[2]胡退,张宗和.解读“富阳现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职业发展论文范文4
(一)德胜鲁班木工学校的项目分析
根据陈孝彬等人对学校基本情况的分析模式,我们从中引用了几个基本的项目,具体内容如下。
1.学校的服务类型、数量德胜鲁班木工学校是休宁县人民政府在“十五”期间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是由苏州德胜洋楼有限公司与休宁县第一高级中学联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德胜洋楼有限公司以及木工行业发展需要的、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品德优良的应用型人才。学校规模维持在两个班级,平均每个班50人左右,只设一个专业。生源主要来自黄山市农村的初中毕业生,近几年全国各地都有生源涌入。每年学生人数维持在100人左右,至今已有千余人进入了全国各地的木工行业。
2.学校的组织结构木工学校与休宁县第一职高同在一个校园,实行“一校两制”。即在同一个校园实行两种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机制。木工学校归德胜管理,办学经费和实习场所由德胜公司提供;教育理念、招生方式、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选择、教学计划、考试考核等都由德胜确定;课程由德胜选定教师实施,实训教官由德胜选派。
3.学校的建筑、设备、设施学校有774平方米的木工实训车间(60个工位,可供120个学生同时操作)、50个木工操作台、100套手工木工工具、120平方米的实训车间、3间标准教室、2间计算机教室,设置学生活动中心及中等规模的体育场。
4.学校的教职工校长汪丽庆是休宁县第一职高的老教师,同时兼任木工学校的校长。德胜公司每月一次派遣加拿大英语教师,向学生传授国际经济形势、科技信息。教师都是来自当地以及从外地聘请来的德高望重的木匠。另外,德胜公司每月都会有由培训中心主任担任总督学进行日常教学视察。
(二)德胜鲁班木工学校的办学优势分析
优势包括:一是学校教育业绩的优势。木工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休宁县的林业大县产业优势紧密相联,充分利用本地的优秀木工,发扬继承徽派木工手艺,并加强同国际职业教育的交流。山区走出的优秀匠士能吃苦、职业技能扎实,深受木工市场的青睐,就业率基本保持在100%。学校治学严谨,不仅教会学生技能,而且教导如何做人。二是内部素质和活动过程的优势。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恩师”的师生情,维系学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不仅是日常的教学活动,还有各种各样的实训机会、考察机会、家长会制度、毕业典礼制度。学校始终秉承平民教育的办学思想,立足学生家庭,帮助学生成才、成人。学校强化学生的技能优势,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顺利就业,建立了一支能发扬徽派建筑等本土文化魅力的人才队伍。三是学校独特的竞争力。木工学校选择了扎根休宁徽州本土文化,又开展了目前繁荣的社会建筑、房地产行业所需的木工技能培训。北京大学纪念馆八仙桌、电视剧《大祠堂》全套木质家具,以及中美文化交流文化赠品都是木工学校学生的作品。学生依托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以及黄山市政府牵头支持,利用了徽文化的力量及德胜洋楼有限公司的海外背景,积极走向海外市场。劣势是学校办学规模过小,地理位置偏狭,社会影响力不大。社会对“匠士”的各种偏见仍然存在,当地政府对学校的支持力度不稳定。教育经费筹集的渠道单一,主要由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支付,难以理清德胜公司、木工学校、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之间的关系。
(三)德胜鲁班木工学校的治学内容分析
笔者通过对其教学安排、教学管理、考核奖惩等治学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德胜鲁班木工学校不仅在学校基本情况项目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治学上也存在诸多值得其他乡村职业学校学习的内容。
1.教学方法与实训时间的安排为了使学生掌握扎实技能,学校采用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相继开设了徽州传统木工专业理论知识科目,向学生讲解木匠基础知识和用图操作技巧,纠正学生实习中出现的误区和不足,从练习劈、刨、锯、划线、凿眼、拼板等基础技能着手,继而学习制做方凳、长条凳、子孙椅、床架等传统家庭生活设施。同时,学校的教学科目设施明确规定文化课与实训课的时间比例为3∶7。实训时间70%,给予学生大量时间在一线平台操作。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使学生熟练掌握木工所必须的基本技能。
2.严厉的教官负责制、鲜活的学区责任制及“小先生制”所有教官在上岗前都必须保证,85%以上的毕业生能够独立制作八仙桌和太师椅,15%的毕业生的结业成绩是优秀。如达不到此标准,教官必须主动引咎辞职。学生学习木匠工艺的各个工序均须在教官的观察和指导下进行,保证学生获得扎实的木工基本技能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此外,学校根据学生的自我选择及教官的建议,在木工学校实训期间,将学生分成5个学区,一个教官负责一个学区,每个学区确定一两名学生任该区的小组长,5个学区开展教学竞赛活动。通过这种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良性比赛,使学生在集体的学习活动中增进知识,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为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学校引入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小先生制”,营造一个学生学艺的影响力场。师兄师弟之间相互学习,不仅促进了学生技艺的进步,还促进了师兄弟之间心理上的契合,激发共同学习手艺的乐趣。同时也是一种补偿性机制,解决了教师人数欠缺和学生异常活跃的矛盾,对学生产生积极的自我影响。
3.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末位淘汰制规则。新生入学后须向教师和教官保证:自觉遵守学校设置的学生准则,同意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如果学生在校期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课业或生活不积极,学校将严格按照规则对该生实行处罚,除去其担当的职位、奖学金,甚至开除学籍。其二,奖助学金条例。思想道德考核和技能考核各占50分,实行每天一考核、每月一评价、每学期一次总结性评价。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考核由小组组长每天统分,结果交给教官计入一周的统计。奖助学金规定不同学期的奖学金获得率都不一样;奖学金等级设置为第一级奖学金、第二级奖学金、第三级奖学金,三级比重按5∶3∶2设置。其三,课程考核学分制。从第一学期到第四学期期末的考试作品分别为徽州古典方凳、流线型合角方凳、檀木八仙桌、实木太师椅,最后的结业考试是由德胜洋楼公司派出的督学对学生制作的工艺品进行逐件评分,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在学校的展览馆展出。通过严格按分考核确定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出师的标准,是否能够制作满足社会要求和木工制作流程的作品。其四,独特的毕业考核。德胜木工学校毕业生的毕业考试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制作一张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由德胜公司派出的督学担任主考官,对学生的毕业作品分步骤进行严格、细致、公正的考核与打分。根据其在校表现及个人的兴趣与意愿,学校将毕业作品优秀的毕业生推荐给各著名的建筑公司。
二、德胜鲁班木工学校的办学新思路
(一)“匠士”学位的首创
职业教育的教育体系针对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较之普通教育没有特别鲜明的学位倾向。它所培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直接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在办学中,该校创造性地探索出了职业教育学位教育的新形式———“匠士”,丰富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学位制度。“匠士”同时可以给社会上异常火热的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拥有一门出色的技能,同样可以在社会上立足。
(二)校、企、政府、基金会的联合
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特别是要发挥最了解地方教育需求、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的基层地方政府的作用。同时,职业教育应以就业导向为中心,面向市场办学,培养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发挥私人办学的力量优势,积极吸纳非盈利性的教育基金会的介入。德胜鲁班木工学校正是在休宁县政府、休宁县第一职业高中、德胜洋楼公司、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四者的合力办学的典型。
(三)外企注入资金办学
县域职业教育的确也存在着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模式,但绝大多数都是与国内的企业合作办学,鲜有与国外企业联合办学。中西部的职业教育就更缺少与国际上知名企业和教育集团合作办学的机会。休宁德胜鲁班木工学校依托具有美国背景的苏州德胜洋楼公司,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四)国、校、企三级课程开发
学校除开设国家中职教育的必修课程外,德胜公司自编《木工理论与实践》教材并实施教学,总裁聂圣哲先生编写《现代木结构》《班门弄斧》等书作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并且配备了专职的计算机教师教授学生计算机知识。另外,学校组织教师、德胜公司高管,参照国家制定的中职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及企业自身的实际,编写了《道德修业》等书,使学生具备必要的职业道德。
(五)严把生源关
在选拔生源方面,学校校长亲自在休宁山区寻找,且招生条件严苛:必须是能吃苦的农民的孩子,必须诚实守信、不赌博、不抽烟。因为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来自乡下的贫困家庭,木工学校管理层重新认定职业教育的福利属性,给予学生更多的优惠,在国家已有的对中职学生的优惠政策上,继续补助贫困学生。
三、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教育不仅要培养卓越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而且还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千千万万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当前形势下,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区域经济的有效发展都离不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乡村职业学校独特的办学路子和社会上各种优秀的办学力量。从该校的办学历史可以看出,政府作为办学的主导者,真正发挥了资源配置、信息引导的协调作用,把优秀的外资企业、具有浓厚的徽州特色文化的木工手艺、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联合办学,共同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职业教育优势劳务品牌。在当前社会,人们对城乡二元化体制的诟病,对教育公平的疾呼都表明,在基础教育均等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县域职业教育发展关乎整个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关乎整个社会的公平问题,关乎社会和谐。木工学校丰富了县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应该思考其不足之处。
1.学生缺乏继续升学的机会职业教育并不是教育系统的终结,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建立与高等职业院校或普通本科院校的衔接机制。目前,国家通过职业生综合能力大赛选拔出优秀的职校生,并且给他们提供直接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机会。这种做法使具有真实技能的职校生能够接受更深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基础知识学习。德胜鲁班木工学校的培养模式忽略了那些想继续接受优质教育的学生的求学需要,集中进行木工技能的培训可能弱化了普通基础知识的吸取,不利于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形成。
2.急需改善的社会人才观职业教育缺乏社会吸引力,表面上看是教育问题,实质上却是社会人才观的问题。传统的人才观依然影响着受教育者个人(家庭)对教育类型的选择,导致目前的普通高中、高等院校招生规模急剧增加,脱离了社会人才需求的结构。尽管徽州木匠身怀绝技,但社会认可度仅存在极个别领域。所以,面对职业教育招生难的问题,我们该反思的是整个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本质。
3.“双师型”师资建设问题由于职业师范教育缺少关于木工类的教师,所以木工学校办学过程中吸取的教师都是地道的木匠出身,而真正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的师资缺乏,限制了学校办学规模的继续扩大与教学的规范化。针对这个问题,应该与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加强联系,共同培养能够担当教学任务的优秀教师,可以适当将学生送入职业学院深造,形成“学生—技师—教师”的良性循环。
4.“匠士”职业学位的难言之隐在现实社会上,木工是个让人不大看得起的工种。尽管“匠士”一方面产生了良好的职业教育导向,纠正了传统工艺卑微、文凭至上、人才消费的偏见。但是,“匠士”仅仅是民间办学的尝试,未得到教育部门正式的认可,其学历含金量并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从本质上说,“匠士”并未实质性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也并未转变人们对木工工种是否具备优秀技能的传统质疑。
(二)发展展望
职业发展论文范文5
面向实际需要,在这里主要是从“三个面向”入手,即:面向装备制造业和工业4.0发展职业教育;面向现代农业发展职业教育;面向现代服务业发展职业教育。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进步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近年来,装备制造业成为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产业之一,大庆市也把装备制造业作为促进大庆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的主导产业进行扶持,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也是大庆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重点内容。由德国人提出的工业4.0概念正在风靡全球。所谓“工业4.0”,是通过虚拟生产结合现实的一种生产途径,通过计算、自主控制和联网,人、机器和信息能够互相联接,融为一体。工业4.0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全新的工业蓝图:在一个“智能、网络化的世界”里,物联网和务联网(服务互联网技术)将渗透到所有的关键领域,创造新价值的过程逐步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重组。工业4.0概念的提出,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起到了战略引领作用。“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愚昧的问题,是贫困的问题。治愚开智有赖教育;摆脱贫困从长久和根本上说要仰仗职业教育,因为政策扶贫、科技扶贫受制于政策执行能力、科技吸收能力的高低,而财力扶贫只具有短期功效。受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唯有职业教育具有“治愚”和“致富”一箭双雕的作用。结合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大多未满16周岁)部分流失社会而带来的人身安全和社会安定的隐患问题,应着力构建农村“9+1”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即九年义务教育加一年免费职业教育。此外,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也离不开职业教育,现代农业需要技术能人、专家型农民以及技术和销售复合人才。这些都需要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水平,导致经济结构极为不合理,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不仅低于发展中国家40%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80%的比例相比更是相差甚远。从国际情况看,服务业不仅是容纳就业的蓄水池,也是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一个国家民富国强、由发展向发达迈进的坚实基石。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基本共识。大力发展服务业一直是大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努力方向。大庆2013年三产比重为4.2∶79.4∶16.4,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主要靠培养和引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来解决,这对教育、科技、信息、文化等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的服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应当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协调发展提供高素质和大批量的人力资源。
二、要加快改革步伐,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机制
(一)构建大庆职业教育集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要求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机制,推进集团化办学。构建大庆职业教育集团有着独特的优势,依托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集团化办学把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整体优化的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可以在开发区创建职业教育产业创业实验园区,将大庆市的职业院校集中兴办,师资、实训场地和设备等共享。目前,大庆职业学院已经与开发区企业家协会签订合作备忘录,沃尔沃企业与东北石油大学和大庆建设中专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并投资建设国际国内高水平的实训基地。
(二)创建大庆本科职业大学
职业发展论文范文6
基础竞争力
生产函数理论表明院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决定了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水平。同样,农业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以及其配置对农业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并决定了农业的基础竞争力。由于甘肃省人均耕地面积较全国平均水平要高,生产运作的机械化程度和每百户拥有的拖拉机数这2个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较其他南方省份更是高出许多,说明其基础竞争力水平较强。
但从表2可以看出,甘肃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率为17.77%,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远远高于南方省份,与其他西北地区相比,属文盲率较高的省份。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的现状在甘肃农村经济发展中是一个突出的障碍,这种情况必然制约甘肃特色农业劳动力水平的提高,也影响农业科技的普及。
效益竞争力
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农村人均纯收入这3个指标可以综合反映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的情况,进而反映效益竞争力曰该文主要选择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农业从业人员主要农产品生产量来表征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水平。从表3可以看出,甘肃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甘肃省2008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落后全国15~20年,仅相当于全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而农村人均纯收入也只达到发达省份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由此表明,甘肃农业生产的效益竞争力水平相当落后。
结构竞争力
农业经济结构反映了社会分工的格局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分布状况。该文选择第一产业占总产值比重、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3个指标来衡量农业结构竞争力。从表4可以看出,甘肃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和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从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比重来看,与其他经济发达的省份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明显差距,说明甘肃省经济对农业的依赖度较高,但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第二、三产业服务于第一产业的能力也较低,因此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现代化竞争力
机械化、电力化、化学化和水利化这4个方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该文选取单位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以反映机械化装备水平曰以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反映农业电力化水平曰以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渊以1hm2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计算冤,反映各区域农业化学化程度曰选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以反映一个地区农业生产水利状况。从表5可以看出,甘肃农业在以上几个指标上基本都属落后,因此整体来说,甘肃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综合以上5个方面的竞争力指标可以判断,甘肃农业经济的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只能算是一个农业大省,并非农业强省,其综合竞争力只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制约因素
1生态环境劣势
甘肃生态环境较其他省份劣势,农业发展中最大的障碍是水资源贫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310mm,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干旱,风暴、霜冻和干热风等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往往给甘肃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近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增大,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解决甘肃省粮食自给有一定贡献。但同时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地膜覆盖造成的野白色污染冶在全省范围内普遍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甘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劳动力素质劣势
甘肃属教育相对落后省份,全省文盲或半文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2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人口仅占11.97%。妇女中文盲与半文盲的比例则更大。文化程度的普遍偏低致使农业科技推广困难,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严重制约农业生产效率。
3科技劣势
据调查显示,农业科技在甘肃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占40豫左右,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3,大约只有5%的技术真正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农业科技含量低,生产机械化运作能力差,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将直接制约甘肃农业发展,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羁绊。
4信息劣势
信息化已成为主导世界经济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关键因素。甘肃信息化各要素指数在西部地区均处落后,信息化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信息服务的渠道不畅通。特别是信息化人力资源发展较慢,信息化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甘肃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制约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规模劣势
2010年,甘肃特色农业销售收入达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46个,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不到500家。截至2010年底,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4800个。这些数值虽较以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其他省份相比,在绝对数量和增速上都落后许多。这说明甘肃农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面窄,参与农户比例不高,利益和运行机制不规范,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大影响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6制度劣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我国农业制度围绕市场经济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但许多制度瓶颈仍未完全消除。一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经营制度严重阻碍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二是不合理、不规范的农村财税制度难以激励和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三是现行的农村信用制度和农业发展支持体系的缺陷严重打击了农民的投资欲望,更无法满足农业和农民市场化、国际化的需要。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及产权不明晰的土地使用和流转制度都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矛盾在甘肃特色农业发展上表现尤为突出。
提升甘肃特色农业竞争力的建议
1调整特色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特色农业集群化的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区域布局、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3个方面。甘肃要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完善的产业体系要求下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有选择地重点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外资项目,进而促进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完善,调整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布局。
2大力引进和挖掘农业技术人才,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扶持
一是要通过制订优待政策,吸引省外农业科技人才。二是要鼓励和支持省内科研院所尧高等院校与特色农业基地密切配合,订单式的培养特色农业技术人才。三是在选择农业推广技术时,要注重选择针对性强尧实用性高和可操作性佳的农业技术。对推广的技术要简化操作程序,降低操作成本,不断改进和提高农业科技的使用效率,努力使农业科技在农业增产尧增效中的贡献率不断得到提高。
3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特别是要重点扶持绿色品牌
甘肃特色农业缺乏知名品牌和市场号召力。今后甘肃要重视品牌建设,以打造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为依托,提升市场号召力。同时,要顺应市场对绿色农产品需求旺盛的趋势,重点培育绿色农业品牌,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从产到销都要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严格把关,更要注重绿色品牌认证。
4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制度创新
政府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健全土地使用和补充制度。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制度创新,改进农村社会保险尧养老保险等,提高农业人口的社会保障,才能充分调动农业人口的生产积极性。